演漾浮清樾,千凝漫绿莎。更无野鸟渡,自有窟蟾过。
演漾浮清樾,千凝漫绿莎。更无野鸟渡,自有窟蟾过。
短绠飞苍雪,长缨卷素波。会须号一噫,霹雳起龙梭。
短绠飞苍雪,长缨卷素波。会须号一噫,霹雳起龙梭。

huìmàoshuǐxuānèrshǒu--sūn

yǎnyàngqīngyuèqiānníngmàn绿shāgèngniǎoyǒuchánguò

duǎngěngfēicāngxuězhǎngyīngjuǎnhuìhàolóngsuō

孙觌

孙觌

孙觌dí(1081~1169)字仲益,号鸿庆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孝宗乾道五年卒,年八十九(《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孙觌为人依违无操,早年附汪伯彦、黄潜善,诋李纲,后复阿谀万俟卨,谤毁岳飞,《宋史》无传。孙觌善属文,尤长四六。著有《鸿庆居士集》、《内简尺犊》传世。 ▶ 5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彼候人兮,何戈与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彼候人¹兮,何(hè)²戈与祋(duì)³。彼之子,三百赤芾(fú)
译文:官职低微的候人,身背长戈和祋棍。那些朝中新贵们,身穿朝服三百人。
注释:曹风:曹国的诗歌。《诗经》“十五国风”之一。¹候人:官名,是看守边境、迎送宾客和治理道路、掌管禁令的小官。²何:通“荷”,扛着。³祋:武器,殳的一种,竹制,长一丈二尺,有棱而无刃。⁴彼:他。⁵其:语气词。⁶之子:那人,那些人。⁷三百:可以指人数,即穿芾的有三百人;也可指芾的件数,即有三百件芾。⁸赤芾:赤色的芾。芾,祭祀服饰,即用革制的蔽膝,上窄下宽,上端固定在腰部衣上,按官品不同而有不同的颜色。赤芾乘轩是大夫以上官爵的待遇。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维鹈(tí)¹在梁²,不濡(rú)³其翼。彼其之子,不称其服
译文:鹈鹕守在鱼梁上,居然未曾湿翅膀。那些朝中新贵们,哪配身穿贵族装。
注释:¹鹈:即鹈鹕,水禽,体型较大,喙下有囊,食鱼为生。²梁:伸向水中用于捕鱼的堤坝。³濡:沾湿。⁴称:相称,相配。⁵服:官服。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维鹈在梁,不濡其咮(zhòu)¹。彼其之子,不遂²其媾(gòu)³
译文:鹈鹕守在鱼梁上,嘴都不湿不应当。那些朝中新贵们,得宠称心难久长。
注释:¹咮:禽鸟的喙。²不遂:不合礼法。遂,遂意。一说终也,久也。³媾:宠爱。一说婚配,婚姻。
荟兮蔚兮,南山朝隮。婉兮娈兮,季女斯饥。
(huì)兮蔚¹兮,南山朝隮(jī)²。婉兮娈(luán)³兮,季女
译文:云漫漫啊雾蒙蒙,南山早晨出彩虹。娇小可爱候人女,没有饭吃饿肚肠。
注释:¹荟、蔚:原意为草木茂盛,此处形容云雾迷漫的样子。²朝隮:彩虹。隮,即虹;一说同“跻”,升,登。³婉、娈:柔顺美好的样子。⁴季女:少女。此指候人的幼女。⁵斯:语助词。⁶饥:饿。一说比喻女子待嫁的饥渴心情。

  这是一首对好人沉下僚,庸才居高位的现实进行讥刺的歌诗。

  诗的第一章是用赋的手法,将两种不同的人两种不同的遭际进行了对比。前两句写“候人”,后两句写“彼子”。

  “候人”的形象是扛着戈扛着祋。显示出这位小吏,扛着武器,在道路上执勤的辛苦情貌。

  “彼子”的形象是佩戴着三百赤芾。“彼其之子”郑笺解为“是子也”,用现代汉语说,即“那个(些)人”,或更轻蔑一些呼为“他那(他们那些)小子”。“三百赤芾”如作为三百副赤芾解,则极言其官位高、排场大、生活奢靡。如真是有三百副赤芾的人,则其人(“彼子”)不是一般的大官,而是统率大官的头头,即国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晋文公入曹云:“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也。”杜预注曰:“轩,大夫车。言其无德居位者多。”乘轩、赤芾是同一级别的待遇,故言乘轩者三百,即三百赤芾也。而晋文入曹正是曹共公时,所以《毛序》说此诗是刺曹共公,因其“远君子而好近小人”。如以此章而言,刺共公之说较为贴切;但从下几章内容看,则又是指一般的权要显贵更为贯顺统一。

  这四句没有作者的直接评语以明其爱憎,然爱憎之情已蕴于叙述之中。“何戈与祋”,显出其职微官小、勤劳辛苦,寄予一片同情;“三百赤芾”,则无功受禄位、无能得显贵,谴责、不满之情已溢于言表。此章可以说是全篇的总纲,下面诸章就在此基础上展开,进一步抒发感慨,以刺“彼子”为主。

  第二、三章改用“比”法;前二句是比喻,后两句是主体,是正意所在处。

  鹈鹕站在鱼梁上,只须颈一伸、喙一啄就可以吃到鱼,不必入水,不必沾湿翅膀。所以然者,是由于地位特殊,近水鱼梁乃可不劳而获。后两句直指“彼子”,言其“不称其服”。服者,官阶的标志也。身服高品赤芾,享受种种特权,但无才无能,无功受禄,无劳显荣,与鹈鹕站在鱼梁上伸脖子吃鱼相类。

  第三章再深一层:说鹈鹕不仅不沾湿翅膀,甚至连喙也可以不沾湿就可以吃到鱼。因为有的鱼有时会跃出水面,有的鱼会跳到坝上。这样站在坝上的鹈鹕就可连喙都不湿,轻易地攫取到鱼儿。而后两句写到“彼子”也深一层,不仅不劳而获,无功受禄,在男女婚姻上也毫不负责,违背社会公认的伦理准则,任意抛弃他的妻妾。

  第二章“不称其服”,从表里不一,才位不配上着笔讥刺;第三章“不遂其媾”则深入到内里,从品性上进行揭露谴责。

  第四章又改用起兴手法。前两句以写景起兴——天色灰蒙阴暗,这是南山上朝云升腾。这句起兴与后面的叙事有着某种氛围或情绪上的联系:一个美貌的少女竞被遗弃在外受饥挨饿,如此惨象,目不忍睹,天地昏沉,无处寻找光明。“季女斯饥”与“荟兮蔚兮”正相映相衬。“婉”、“娈”都是美的褒赞,与“斯饥”形成强烈的反差,引起人们的同情。反过来也对造成这悲剧、惨景的恶势力表示强烈的憎恶。有人认为这“季女”就是前边“候人”之女,被强占又被抛弃。就全篇上下贯连的角度看,似乎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但对这第四章还有别解。王夫之《诗广传》云:“奚为荟蔚也?欺然而兴,皴然而止,初终不相践而面相欺也;歘(xū,即欻)然而合,欻然而离,情穷于达旦而不能固也;翳乎其相蔽而困我之视听也,棘乎其相逼而行相夺也。”“奚以为婉娈也?词有切而不暴也,言色违而勿能舍也,约身自束而不逾分以相夺也。合则喜、离则忧,专一其依而唯恐不相获也。”这里把“荟”、“蔚”、“婉”、“娈”都作为人品的比喻语。“荟”、“蔚”是比忽兴、忽止,忽合、忽离,无坚定操守,专以蒙骗取得信任,巧取豪夺这类行为。“婉”、“娈”是比言辞急切而不凌弱,自我约束而去取不逾越本分,严于操守、感情专一这类行为。前者比昏君佞臣,后者比英主贤臣。所以最后又说:“有荟蔚之主,则必亲荟蔚之臣,才相近而弗论其情也。詧(chá,即察)魏征之娬媚,念褚遂良之依人,匪太宗才有大过人者,征与遂良恶能与荟蔚之子争一朝之饥饱哉!”这是将荟蔚婉娈当作“比”法去理解。这与《毛序》所说刺曹共公“远君子而好近小人”的观点是一致的,故可备一说。

  这四章赋比兴手法全用上,由表及里,以形象显示内涵,同情候人、季女,憎恶无德而尊、无才而贵的当权官僚;对高才沉下僚,庸俗居高位的现实尽情地揭露谴责。陈震《读诗识小录》云:“三章逐渐说来,如造七级之塔,下一章则其千丝铁网八宝流苏也。”评论可以说很贴切。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88-291

hòurén

míng xiānqín 

hòurén duì zhī sānbǎichì 
wéizàiliáng  zhī chèn 
wéizàiliáng zhòu zhī suìgòu 
huìwèi nánshānzhāo wǎnluán  

为范南伯寿。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以勉之。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piān)¹。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译文:范增轩为项羽不杀刘邦怒而撞碎玉斗,范蠡助越灭吴之后带着西施泛舟五湖。谓英雄之所以能够美名流传,就在于立功万里,为国家和君王效命。
注释:¹挂帆西子扁舟:用吴越时期越国大臣范蠡在破吴后与西施泛舟五湖的典故。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hú),貂蝉元出兜(dōu)(móu)¹。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²试手不(fǒu)?寿君双玉瓯(ōu)³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成为近臣是在战场上拼杀得来,并不是靠着恩宠。可笑泸溪地小如斗,不知道您肯不肯在那里小试牛刀?赠送给您两只玉瓯作为寿礼。
注释:¹兜鍪:战盔,貂蝉为侍从贵臣所着冠上的饰物。²牛刀:这里牛刀是大材,孔子曾以“割鸡焉用牛刀”比喻大材小用。³玉瓯:玉制酒杯。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五年(1178)。词中作者借为范如山祝寿的机会,鼓励他应该去泸溪,施展自己的才干,锻练自己的能力,准备为收复祖国失地建功立业。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范氏一家都是很有民族气节的人,他父亲范邦彦曾仕金为蔡州新息县令,后率豪杰开城迎宋军,举家归宋。他很钦佩辛弃疾的忠心赤胆而把女儿嫁给了辛。辛跟范如山“皆中州之豪,相得甚”。范如山是个有才干的政治家,刘宰《故公安范大夫行述》说他“治官如家,抚民若子”,极受百姓拥护。他颇有忧世之心,常思恢复北土,但感于政治腐败,当道非人,又很想学陶渊明“躬耕南亩”,隐居不仕。

  淳熙五年(1178年)六月,南宋主战派名相张浚的儿子张拭(自号南轩),任荆湖北路安抚使,颇想干一番事业,轩范如山从金人占领区来,“知其豪杰,熟其形势”,便请他担任泸溪县令(即所谓“辟宰泸溪”)。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为,故“迟迟未行”。辛弃疾当时正任湖北漕运副使,很希望范能出仕荆湖,“轩作此词勉之”。词的主题就是劝他以国事为重,“万里功名莫放休”,时时挂念“君王三百州”,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上片一开篇作者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掷地刘郎玉斗”。鸿门宴上刘邦令张良献玉斗给亚父范增,范增痛感项羽不听劝告放走刘邦,贻下后患,而将玉斗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另一个是,“挂帆西子扁舟。”春秋吴越之争时,范蠡献西施于吴王,以瓦解吴王斗志;灭吴后,不受越封,复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写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的用意却没有直接说出来,甚至连范增、范蠡的名字都没有出现。作者用这两个典的意思,主要轩范增、范蠡都与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众,有胆有识的谋士,轩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为二范那样的人物,能竭诚尽智为自己的君国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个看来隐晦的开端,不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隐含范如山姓氏,却不出一范字),从词的主旨说也是很好的开端,有了这个开端垫底,下面几句正面劝勉的话就显得很有力量,很动感情了。“千古风流”应在我辈身上,不要轻抛建功立业(“万里功名”)的时机,要时时想到大宋的万里江山(“三百州”)呵!

  下片,针对范如山“迟迟未行”的思想活动,进行劝勉。一方面称赞了范的大才宏志,预言他定能有所成就,一方面劝告他不要嫌泸溪令职位低小难以发挥作用。而应当以之作为搞大事业的起点。为了同时表达这两方面的意思,作者选用了四个典故。

  一是:“燕雀岂知鸿鹄”。陈涉辍耕垄上,慨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故事,借此表明自己理解范的志向,他的不愿就任是想有更大的作为。

  二是:“貂蝉元出兜鍪”。用的南齐将军周盘龙的故事。周年老不能守边,还朝为散骑常侍(皇帝侍从,能预闻要政),世祖戏问他:“你戴貂蝉(近侍贵臣冠饰)冠比起戴兜鍪(战盔)来如何?”周答:“此貂蝉从兜鍪中出耳。”意思是说我成为近臣是在战场上拚杀得来的,不是靠了恩宠。这里表示自己理解范有更大的才能,想得到更能发挥作用的位置,但是想得到更大的尊荣,要想得到参预朝政的要位,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多作表现,积累“战功”。

  三是:南朝宋大将军宗悫的故事。宗晚年为豫州刺史,典签多所违执,宗怒叹“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签的慢待!”辛借此表示自己体会到范的心情──以大才而屈居小小泸溪,且行动不能自主,难有作为。但也是劝他:宗悫都难免屈居下位,受小人之气,何况你我。典签,本为地方文书小吏,但南朝时,多由帝王亲信担任,以监视地方大员,号为“签师”,颇有实权。四是《论语·阳货篇》:孔子至武城,闻弦歌之声,认为割鸡无需用牛刀的故事。作者反其意而用之,鼓励范南伯不妨以牛刀杀鸡,一试身手,把泸溪治理好,以显示自己的才能。

  这首词是主要表达的是辛弃疾希望范如山能够以大局为重,不要计较个人名利的得失,积极出仕以成就功业。辛弃疾以议论为词的特色在其中得以充分表现。

  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让他担任泸溪县令(即所谓“辟宰泸溪”),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为,故“迟迟未行”。辛弃疾便写《破阵子》既为祝寿又为规劝,营意用典之妙,用梁启超的话说是“可为三叹!” 全词62字,用了范增、范蠡、陈涉、周盘龙、宗悫、子游六典,除周盘龙一典稍为冷僻外,均为熟典,为全词的生动内容的一部分,非耀学无生硬,得蕴藉隽永之妙,远胜于直接议论。 第一句典出刘邦送玉斗给项羽谋士范增,范掷玉斗于地,拔剑碎之,可谓以碎玉开始;而结句是辛弃疾献玉碗以祝寿,则为完玉终,其间,捕捉心态,造语灵动,以万里功名上对千古风流,下启君王三百州,而大宋三百州此时已剩下不及一半了,完玉之业吾辈岂能以一己之得失而置之度外乎?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唐宋诗词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年 :第245页 .

zhènzi··zhìliúlángdòu--xīn

wèifànnán寿shòushínánwèizhāngnánxuānzǎinánchíchíwèixíngyīnzuòmiǎnzhī

zhìliúlángdòuguàfān西zibiǎnzhōuqiānfēngliújīnzàiwàngōngmíngfàngxiūjūnwángsānbǎizhōu

yànquèzhī鸿hóngdiāochányuánchūdōumóuquèxiàodòukěnniúdāoshìshǒu寿shòujūnshuāngōu

花谢水流倏忽,嗟年少光阴。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值千金。便因甚、翠弱红衰,缠绵香体,都不胜任。算神仙、五色灵丹无验,中路委瓶簪。
花谢水流倏(shū)¹,嗟(shū)²年少光阴。有天然、蕙质兰心。美韶容、何啻(chì)值千金。便因甚、翠弱红衰³,缠绵香体,都不胜任。算神仙、五色灵丹无验,中路委瓶簪(zān)
译文:倏忽之间,花朵凋谢,流水匆匆,感慨年少的青春时光飞逝。在那段时光里,有位佳人天生蕙质兰心,美丽的容貌何止值千金。然而因为不知名的原因,病体缠绵,让其不堪承受。即便神仙的五色灵丹也无效,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士。
注释:¹倏忽:很快地,忽然。²嗟:叹息。³翠弱红衰:形容女子生病时的衰弱。⁴缠绵:形容久病不愈。⁵胜任:承受得住。⁶委瓶簪:丢掉瓶子和簪子。指女子死亡。
人悄悄,夜沈沈。闭香闺、永弃鸳衾。想娇魂媚魄非远,纵洪都方士也难寻。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遗音。望断处,杳杳巫峰十二,千古暮云深。(沈沈 一作:沉沉)
人悄悄,夜沈(chén)沈。闭香闺、永弃鸳(yuān)(qīn)¹。想娇魂媚魄非远,纵洪都方士²也难寻。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遗音。望断处,杳(yǎo)³巫峰十二,千古暮云深。
译文:夜色深沉,人默然无语。香闺的房门紧闭,鸳鸯被永远搁置。想来那佳人的魂魄还没走远,然而即便是鸿都方士也难以追寻。最凄苦的是,往昔的美好时光,畅饮歌唱,欢声笑语,都只成为了对她温柔音容的空虚怀念。极目远望,巫山十二峰缥缈遥远,千古暮云深深不知处。
注释:¹鸳衾:绣着鸳鸯的锦被。²洪都方士:鸿都研究道法仙术的人。洪都,疑为“鸿都”。³杳杳:幽远的样子。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译文:微风吹过黄叶飘落,万物才惊觉秋天已经来了。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
译文:夜晚独自一人在他乡垂泪,每年都在忍受着深深的乡愁。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
译文:这长久的离别哪里才是尽头?就像这树叶,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掉落,全部落叶归根?
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不及磻(pán)¹(sǒu),身闲长自由。
译文:还不如磻溪边的垂钓的老翁,只能羡慕别人的自由和悠闲。
注释:¹磻溪:一条溪流的名称,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相传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今存有钓鱼台。

zǎoqiūshè

 tángdài 

fēngchuīpiàn wànjīngqiū 
xiānglèi niánniánwèichóu 
biéchùjìn yáoluòshíxiū 
pánsǒu shēnxiánchángyóu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舞女,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大历¹二年十月十九日,夔(kuí)府别驾²元持³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qí),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yǎn)¹⁰观公孙氏¹¹,舞剑器浑脱¹²,浏漓(lí)顿挫¹³,独出¹⁴冠时¹⁵,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¹⁶(jì)¹⁷外供奉舞女¹⁸,晓¹⁹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²⁰²¹,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²²锦衣²³,况²⁴²⁵白首²⁶,今兹²⁷弟子,亦非²⁸盛颜²⁹。既辨³⁰其由来³¹,知波澜³²莫二³³,抚事慷慨³⁴,聊为《剑器行》。昔者³⁵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shuò)³⁶常于邺(yè)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³⁷,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³⁸,即公孙可知矣³⁹
译文: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驾元持家里,观看临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舞姿矫健多变非常壮观, 就问她是向谁学习的?她说:“我是公孙大娘的学生”。玄宗开元五年,我还年幼,记得在郾城看过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舞,流畅飘逸而且节奏明朗,超群出众,当代第一,从皇宫内的宜春、梨园弟子 到宫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只有公孙大娘一人而已。当年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经不是年轻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渊源,看来她们师徒的舞技一脉相承,抚今追昔,心中无限感慨,姑且写了《剑器行》这首诗。 听说过去吴州人张旭,他擅长书写草书字帖,在邺县经常观看公孙大娘跳一种《西河剑器》舞,从此草书书法大有长进,豪放激扬,放荡不羁,由此可知公孙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注释:公孙大娘: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教坊舞伎。公孙是其姓,大娘是对年长妇人的敬称。弟子:徒弟,学生;公孙大娘弟子,即序中所说的李十二娘。剑器,古舞曲名,属健舞(武舞)之一,舞者为女子,作男子戎装,空手而舞。¹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766—779)。²别驾:官名,州刺史的佐吏。³元持:人名,生平不详。⁴临颍:县名,治所在今河南省临颖县西北。⁵壮:用作动词,有赞赏、钦佩之意。⁶蔚跂:光彩焕发、姿态矫健的样子。⁷问其所师:问她的技艺是跟谁所学。师,学习。⁸开元五载:即公元717年。载,年。⁹童稚:年幼。开元五年杜甫6岁。¹⁰郾城:县名,即今河南省郾城县。¹¹公孙氏:即公孙大娘。¹²剑器浑脱:把剑器舞和浑脱舞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舞蹈。浑脱,也是唐代流行的一种健舞。¹³浏漓顿挫:流利畅酣而又曲折有致。浏漓,流利飘逸的样子。顿挫,形容舞蹈跌宕起伏,回旋曲折。¹⁴独出:特出,超群出众。¹⁵冠时:在当时数第一。¹⁶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指供奉宫廷的歌舞女艺人。高头,犹如说“前头”,指在皇帝跟前。宜春,即宜春院。宜春院与梨园是唐玄宗时宫内教授歌舞的处所。伎坊,也称教坊,是教练歌舞的机构。内人,宫中的女伎,也称“前头人”。¹⁷洎:及。¹⁸外供奉舞女:与内人相对而言,指不居宫中,随时应诏入宫表演的歌舞艺伎。一本无“舞女”二字。¹⁹晓:通晓。²⁰圣文神武皇帝:唐玄宗的尊号,开元二十七年(739)群臣所上。²¹初:初年。²²玉貌:美自如玉的容貌。²³锦衣:华美彩色的服饰。²⁴况:何况。²⁵余:我。²⁶白首:白头,指年老。²⁷兹:这个。²⁸非:不是。²⁹盛颜:指年轻时的容貌。³⁰辨:明白,弄清楚。³¹由来:指李十二娘舞艺的师承渊源。³²波澜:比喻事物的起伏变化,这里泛指舞蹈的意态节奏等艺术风格。³³莫二:没有两样。³⁴慷慨:情绪激昂,心情激动。³⁵昔者:从前。³⁶数:屡次,多次。³⁷西河剑器:剑器舞的一种。³⁸豪荡感激:指书法意态飞动,饱含着激情。感激,激动。³⁹即公孙可知矣:那么公孙大娘舞蹈艺术的高妙便可想而知了。即,则,那么。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昔有佳人¹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²
译文:从前有个漂亮女人,名叫公孙大娘,每当她跳起剑舞来,就要轰动四方。
注释:¹佳人:美人。²动四方:轰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观者如山¹色沮丧²,天地为之³久低昂
译文:观看人群多如山,心惊魄动脸变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荡。
注释:¹观者如山:形容观看的人多。²色沮丧,指因震惊而失色。³之:指公孙大娘的舞蹈。⁴低昂:一起一伏。表示震动。一说,低昂是偏义复词,取其“低”义。
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¹如羿射九日落,矫²如群帝³(cān)龙翔。
译文:剑光璀灿夺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 舞姿矫健敏捷,恰似天神驾龙飞翔。
注释:¹㸌:闪烁的样子。²矫:矫捷,形容动作有力而敏捷。³帝:天神。⁴骖,驾在车两旁的马,这里用作动词;骖龙,犹言驾着龙。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¹如雷霆收震怒,罢²如江海凝³清光。
译文:起舞时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收舞时平静,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注释:¹来:指开场。²罢:结束,指收场。³凝:凝聚,凝固,形容舞蹈结束时静止不动。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jiàng)¹珠袖²两寂寞³,晚有弟子传芬芳
译文: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
注释:¹绛唇:大红的嘴唇,这里指青年时代的公孙大娘。²珠袖:饰有珍珠的衣袖,借指公孙大娘的舞姿。³寂寞,无声无息,两寂寞,是说人舞俱亡。⁴传,继承。⁵芬芳:香气,这里比喻舞艺美妙,不同凡俗。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临颍(yǐng)美人¹在白帝²,妙舞此曲神扬扬³
译文:临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她和此曲起舞,精妙无比神采飞扬。
注释:¹临颖美人:指李十二娘。²白帝,即白帝城。故址在夔州(今四川奉节城东白帝山上),这里指夔州城。³神扬扬:神彩飞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与余问答既有以¹,感时²抚事³增惋伤
译文:她和我谈论好久,关于剑舞的来由,我忆昔抚今,更增添无限惋惜哀伤。
注释:¹既有以:即序文中所说“既辨其由来”之意。以,因由,原委。²时:时局。³事:指往事,即下文所言之事。⁴惋伤:怅恨悲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先帝¹侍女八千人²,公孙剑器初³第一。
译文:当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约有八千人,剑器舞姿数第一的,只有公孙大娘。
注释:¹先帝:指已故的唐玄宗。²八千人:极言人多,不一定是确数。³初:当初。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五十年间¹似反掌,风尘²(hòng)(dòng)³王室
译文:五十年的光阴,真好比翻一下手掌,连年战乱烽烟弥漫,朝政昏暗无常。
注释:¹五十年间:自杜甫于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在郾城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到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在夔州见李十二娘舞剑器而写此诗,其间正好是年。²风尘:比喻战乱。³澒洞:弥漫无际。⁴昏:昏暗,比喻国运衰退。⁵王室:指朝廷。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译文:那些梨园子弟,一个个地烟消云散,只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金粟(sù)堆前木已拱,瞿(qú)唐石城草萧瑟。
译文: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瞿塘峡白帝城一带,秋草萧瑟荒凉。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dài )(yán)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译文:玳弦琴瑟急促的乐曲,又一曲终了,明月初出乐极生悲,我心中惶惶。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老夫¹不知其所往,足茧²荒山转³愁疾
译文:我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 荒山里迈步艰难,越走就越觉凄伤。
注释:¹老夫:杜甫自指。不知其所往,不知道往哪里去,形容心情迷惘。²茧:通“研”,指脚掌因磨擦而生的厚皮,这里用作动词。³转,倒,反。⁴疾:快。

  诗的开头八句是先写公孙大娘的舞蹈:很久以前有一个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人山人海似的观众看她的舞蹈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像也在随着她的剑器舞而起伏低昂,无法恢复平静。“霍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或称为“四如句”,前人解释不一,这大体是描绘公孙舞蹈给杜甫留下的美好印象。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是写公孙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象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

  “绛唇珠袖两寂寞”以下六句,突然转到公孙死后剑器舞的沉寂无闻,幸好晚年还有弟子继承了她的才艺。跟着写她的弟子临颍李十二娘在白帝城重舞剑器,还有公孙氏当年神采飞扬的气概。同李十二娘一席谈话,不仅知道她舞技的师传渊源,而且引起了自己抚今思昔的无限感慨。

  “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势又一转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开元初年,当时政治清明,国 势强盛,唐玄宗在日理万机之暇,亲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园,亲选乐工,亲教法曲,促成了唐代歌舞艺术的空前繁荣,当时宫廷内和内外教坊的歌舞女乐就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独出冠时”,号称第一。可是五十年历史变化多大啊!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帝国的整个天下闹得风尘四起、天昏地黑。唐玄宗当年亲自挑选、亲自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梨园弟子、歌舞人材,也在这一场浩劫中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这个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的舞姿,还在冬天残阳的余光里映出美丽而凄凉的影子。对曾经亲见开元盛世的文艺繁荣,曾经亲见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老诗人杜甫说来,这是他晚年多么难得的精神安慰,可是又多么地令他黯然神伤啊!这一段是全诗的高潮。善于用最简短的几句话集中概括巨大的历史变化和广阔的社会内容,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表现。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诗的尾声。诗人接着上段深沉的感慨,说玄宗已死了六年,在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上,树已够双手拱抱了。而自己这个玄宗时代的小臣,却流落在这个草木萧条的白帝城里。末了写别驾府宅里的盛筵,在又一曲急管繁弦的歌舞之后告终了,这时下弦月已经东出了,一种乐极哀来的情绪支配着诗人,他不禁四顾茫茫,百端交集,行不知所往,止不知所居,长满老茧的双足,拖着一个衰老久病的身躯,寒月荒山,踽踽独行。身世的悲凉,就不言而可知了。“转愁疾”三字,是说自己以茧足走山道本来很慢,但在心情沉重之时,却反而怪自己走得太快了。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但是从全诗那雄浑的气势,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感到诗人的确是在通过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王嗣总评这首诗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诗祥注》引《杜臆》)这一段评语,分析全诗的层次、中心,说得相当中肯。但是,他说“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并不符合杜甫本来的思想,杜甫是十分重视和热爱艺术的。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荡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开头八句,富丽而不浮艳,铺排而不呆板。“绛唇珠袖”以下,则随意境之开合,思潮之起伏,语言音节也随之顿挫变化。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篇幅虽然不太长,包容却相当广大。从乐舞之今昔对比中见五十年的兴衰治乱,没有沉郁顿挫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

guāngōngsūnniángjiànxíng

 tángdài 

èrniánshíyuèshíjiǔ kuíbiéjiàyuánchízhái jiànlínyǐngshíèrniángjiàn zhuàngwèi wènsuǒshī yuē  gōngsūnniáng  kāiyuánzǎi shàngtóngzhì yǎnchéngguāngōngsūnshì jiànhúntuō liúdùncuò chūguànshí gāotóuchūnyuánèrfāngnèirénwàigòngfèng xiǎoshìzhě shèngwénshénhuángchū gōngsūnrénér màojǐn kuàngbáishǒu jīn fēishèngyán biànyóulái zhīlánèr shìkāngkǎi liáowéi jiànxíng  zhěrénzhāng shàncǎoshūtiè shuòchángxiànjiàngōngsūnniáng西jiàn cǎoshūzhǎngjìn háodànggǎn gōngsūnzhī 

yǒujiāréngōngsūnshì jiàndòngfāng 
guānzhěshānsàng tiānwéizhījiǔáng 
 羿shèjiǔluò jiǎoqúncānlóngxiáng 
láiléitíngshōuzhèn jiānghǎiníngqīngguāng 
jiàngchúnzhūxiùliǎng wǎnyǒuchuánfēnfāng 
línyǐngměirénzàibái miàoshényángyáng 
wènyǒu gǎnshíshìzēngwǎnshāng 
xiānshìqiānrén gōngsūnjiànchū 
shíniánjiānfǎnzhǎng fēngchénhòngdònghūnwángshì 
yuánsànyān yuè姿yìnghán 
jīnduīqiángǒng tángshíchéngcǎoxiāo 
dàiyánguǎnzhōng yuèāiláiyuèdōngchū 
lǎozhīsuǒwǎng jiǎnhuāngshānzhuǎnch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