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信今无一半风。芙蓉出水几时红。看成弱柳阴阴绿,自在迁莺巧语中。
风傍户,月留空。金尊相对醉珠栊。归鞭欲指江南去,回首霞标忆旧峰。
花信今无一半风。芙蓉出水几时红。看成弱柳阴阴绿,自在迁莺巧语中。
风傍户,月留空。金尊相对醉珠栊。归鞭欲指江南去,回首霞标忆旧峰。
洪适

洪适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 7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爱汝(rǔ)¹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²相鲜新。
译文:最喜欢玉山草堂的幽静了,秋天时候空气清爽环境一片新鲜。
注释:¹爱汝:喜欢到了极致。²高秋爽气: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有时自发钟磬(qìng)¹响,落日更见渔樵²人。
译文:若隐若现的钟声时常响起,夕阳西下渔夫樵农收工归家。
注释:¹钟磬:指钟﹑磬之声。²渔樵:打渔砍柴。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
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¹底芹。
译文:搬来白鸦谷种的粟,在青泥坊和着杂粮做成米饭。
注释:¹白鸦谷、青泥坊:皆地名。《长安志》:白鸦谷,在蓝田县东南二十里,其地宜栗。又:青泥城,在蓝田县南七里。《水经注》:泥水历晓柳城南,魏置青泥军于城内,俗亦谓之青泥城。考《晋中兴书》:桓温伐符健,遣京兆太守薛珍击青芹城,破之。即其处。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
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yún)¹
译文:为什么要去为国事而忧心呢?这样闭门听松竹的日子不是挺好?
注释:¹松筠:松树和竹子。

cuīshìdōngshāncǎotáng

 tángdài 

àishāncǎotángjìng gāoqiūshuǎngxiāngxiǎnxīn 
yǒushízhōngqìngxiǎng luògèngjiànqiáorén 
pánbáikǒu fànzhǔqīngfāngqín 
wéi西zhuāngwángshì cháiménkōngsuǒsōngyún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水经》云:“彭蠡(lǐ)¹之口有石钟山焉。”郦(lì)²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³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bó)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líng)之,南声函胡¹⁰,北音清越¹¹,桴(fú)止响腾¹²,余韵徐歇¹³。自以为得之¹⁴矣。然是说也,余尤¹⁵疑之。石之铿(kēng)¹⁶有声者,所在皆是¹⁷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石钟山:在江西湖口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在县城南边的叫上钟山,在县城北边的叫下钟山。明清时有人认为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经过考察,认为石钟山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具有钟之“声”,又具有钟之“形”。¹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²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³鼓:振动。⁴搏:击,拍。⁵洪钟:大钟。⁶是说:这个说法。⁷磬: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⁸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⁹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¹⁰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通“含糊”。¹¹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¹²桴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¹³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韵,这里指声音。徐,慢。¹⁴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¹⁵尤:更加。¹⁶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¹⁷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元丰¹七年六月丁丑²,余自齐安³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mù)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¹⁰;而山上栖(qī)(hú)¹¹,闻人声亦惊起,磔(zhé)¹²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ké)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guàn)¹³也。余方心动¹⁴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ēng)(hóng)¹⁵如钟鼓不绝。舟人¹⁶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¹⁷,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¹⁸而为此¹⁹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²⁰,可坐百人,空中²¹而多窍²²,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镗(tāng)(tà)²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shí)之乎²⁴?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²⁵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²⁶也。古之人不余欺也²⁷!”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注释:¹元丰:宋神宗的年号。²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³齐安:在今湖北黄州。⁴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⁵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⁶湖口:今江西湖口。⁷硿硿焉:硿硿地(发出响声)。焉,相当于“然”。⁸暮夜:晚上。⁹森然:形容繁密直立。¹⁰搏人:捉人,打人。¹¹栖鹘: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¹²磔磔:鸟鸣声。¹³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¹⁴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¹⁵噌吰:这里形容钟声洪亮。¹⁶舟人:船夫。¹⁷罅:裂缝。¹⁸涵澹澎湃:波浪激荡。涵澹,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¹⁹为此:形成这种声音。²⁰中流:水流的中心。²¹空中:中间是空的。²²窍:窟窿。²³窾坎镗鞳: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²⁴汝识之乎:你知道那些(典故)吗?识,知道。²⁵周景王之无射:《国语》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铸成“无射”钟。²⁶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庄子,魏绛的谥号。歌钟,古乐器。²⁷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不余欺,就是“不欺余”。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yì)¹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dài)²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³不肯以小舟夜泊(bó)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lòu)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正不正确),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而浅陋的人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我之所以记下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注释:¹臆断:根据主观猜测来判断。臆,胸。²殆:大概。³终:终究。⁴渔工水师:渔人(和)船工。⁵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⁶此世所以不传也: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⁷陋者:浅陋的人。⁸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用斧头敲打石头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考,敲击。⁹实:指事情的真相。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在艺术上,此文具有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等特色。

  第一段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引《水经》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文。

  第二层,提出郦道元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点明人们对此说法的怀疑态度,用钟磬置水中不能发声的情况对郦说质疑,说明“水石相搏”之说难以取信于人。正因为对郦说“人常疑之”,才引起后人的异议,这就由郦道元的说法导出唐人李渤的说法。

  第三层,提出李渤的说法并质疑。李渤也在“人常疑之”的“人”之列,于是就有他“访其遗踪”的行动。他亲“访”遗踪,亲“扣”其石,亲“聆”其声,理应无疑。作者表明自己对李渤的怀疑,并以处处有石,石石能扣而发声,反驳李说,说明扣石发声之说难以置信。对这两种说法,看起来是相提并论的,但实际上是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用“人常疑之”,说明人们对郦说的疑惑,这里的“人”是否包括作者,没有明说,这是一种客观记叙,作者没有轻率地判断郦说的是非;用“余尤疑之”,强调自己对李说的否定,这里的“余”字,就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对李说的态度。对郦说“人常疑之”和对李说“余尤疑之”,这两疑引出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为第二段的“固笑而不信”和夜游石钟山,以及结尾的一“叹”一“笑”,一“简”一“陋”作铺垫。

  第二段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元丰七年······得观所谓石钟者”),点明探访石钟山的时间、同行者和缘由。因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临汝并送长子苏迈赴任饶州德兴之便,顺道考察石钟山,正好借此释疑。这一层紧承上文。

  第二层(“寺僧使小童持斧······余固笑而不信也”),写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这一段回应李说,“择其一二而扣之”,“因笑而不信”,分别照应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满意,就有了作者下面月夜考察的行动。

  第三层(“至莫夜月明······古之人不余欺也”),写月夜考察游石钟山的经过。先交代探访石钟山的时间是“莫夜月明”时分,同游者是长子苏迈,方式是“乘小舟”,地点是“绝壁下”。然后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云霄间”鹘鸟的“磔磔”的惊叫声,以及“山谷中”鹳鹤像老人边咳边笑的怪叫声。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段描写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伏笔。转而写作者在“心动欲还”的时候,忽然“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使“舟人大恐”,而作者却被吸引了。他“徐而察之”,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查明了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的时候,发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这里的“回”不是“返回”的意思,而是“掉转”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首段的郦说:“微波入焉”和“与风水相吞吐”,分别照应“微风鼓浪”;“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分别照应“水石相激”;“噌吰如钟鼓不绝”和“窾坎镗鞳之声”,分别照应“声如洪钟”。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为末段叹郦说之“简”作好铺垫。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的“笑”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的“笑”。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致使“人常疑之”,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然后用“而”字转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179-184
2、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308-1312
3、 周先慎.苏轼散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94年:159-166
4、 陈振鹏 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363-1367

shízhōngshān

shì sòngdài 

     shuǐjīng yún  péngzhīkǒuyǒushízhōngshānyān  yuánwéixiàlínshēntán wēifēnglàng shuǐshíxiāng shēnghóngzhōng shìshuō rénchángzhī jīnzhōngqìngzhìshuǐzhōng suīfēnglàngnéngmíng érkuàngshí zhìtángshǐfǎng访zōng shuāngshítánshàng kòuérlíngzhī nánshēnghán běiyīnqīngyuè zhǐxiǎngténg yùnxiē wéizhī ránshìshuō yóuzhī shízhīkēngrányǒushēngzhě suǒzàijiēshì érzhōngmíng zāi 

    yuánfēngniánliùyuèdīngchǒu ānzhōuxíngshìlín érzhǎngmàijiāngráozhīxīngwèi sòngzhīzhìkǒu yīnguānsuǒwèishízhōngzhě sēngshǐ使xiǎotóngchí luànshíjiānèrkòuzhī kōngkōngyān xiàoérxìn zhìyuèmíng màichéngxiǎozhōu zhìjuéxià shíqiānchǐ měngshòuguǐ sēnránrén érshānshàng wénrénshēngjīng zhézhéyúnxiāojiān yòuyǒuruòlǎorénqiěxiàoshānzhōngzhě huòyuēguàn fāngxīndònghuán érshēngshuǐshàng chēnghóngzhōngjué zhōurénkǒng ércházhī shānxiàjiēshíxuéxià zhīqiǎnshēn wēiyān hándànpéngpàiérwéi zhōuhuízhìliǎngshānjiān jiānggǎngkǒu yǒushídāngzhōngliú zuòbǎirén kōngzhōngérduōqiào fēngshuǐxiāngtūn yǒukuǎnkǎntāngzhīshēng xiàngzhīchēnghóngzhěxiāngyìng yuèzuòyān yīnxiàowèimàiyuē  shízhī chēnghóngzhě zhōujǐngwángzhī kuǎnkǎntāngzhě wèizhuāngzhīzhōng zhīrén  

    shìjiàněrwén érduànyǒu  yuánzhīsuǒjiànwén dàitóng éryánzhīxiáng shìzhōngkěnxiǎozhōujuézhīxià néngzhī érgōngshuǐshīsuīzhīérnéngyán shìsuǒchuán érlòuzhěnǎijīnkǎoérqiúzhī wéishí shìzhī gàitànyuánzhījiǎn érxiàozhīlòu 

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
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
译文:山中明月随着客人的光临慢慢升上夜空,主人客人觥筹交错,逸兴不浅。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¹远。
译文:在这明月当空的夜晚,在幽幽竹林之下,谁还会觉得桃花源遥不可及呢?
注释:¹花源:即桃花源。
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
惆怅曙(shǔ)莺啼,孤云还绝巘(yǎn)¹
译文:黄莺鸣啼,天色欲晓,宴席将散,心中不免怅然;抬眼望去,一朵白云正环绕于孤峰之上。
注释:¹巘:山峰。

  这是一首回赠诗,表现了诗人对王维亦官亦隐生活的羡慕,从“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中,可以体会诗人的隐退之思。全诗清新幽远,新颖别致,自然浑厚,读之回味无穷。

  开头“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两句,一写客人,一写主人。起句实写客人,虚写主人。客人光临,主人自然要出来迎接。“山月”是实写,点题之“春夜”。月随客到,以助主人之兴。自然带出下句“主人兴不浅”:这句实写主人,虚写客人。主人兴不浅,客人自然也不会减半分,可见宾主之欢悦。起句说月随客到,“客”即诗人自己,大有反客为主的味道,显示了诗人与友人的亲密无间。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两句中“今宵”承“山月”,四句“谁觉花源远”照应“兴不浅”。春山夜月,幽幽修竹,月光朗照,一片朦胧,寂静安闲,而宾主逸兴不浅,远离尘世杂念,不能不让人想起世外桃源。此中暗含了诗人对主人生活的钦羡向往。

  “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写莺啼将晓,主宾各散,如彼孤云之还绝巘。这里,“还”字点明宴会将散,诗人将还。着一“孤”字,显见诗人别后之失落与孤单。复着“绝”字,语意更甚,更为怅然。全诗清新幽远,读之回味无穷,如品香茗,久尝愈觉其香。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18页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¹四月芳菲²³,山寺桃花始盛开。
译文: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注释: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¹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²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³尽:指花凋谢了。⁴山寺:指大林寺。⁵始:才;刚刚。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长恨¹春归²无觅(mì)³处,不知入此中来。
译文: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¹长恨:常常惋惜。²春归:春天回去了。³觅:寻找。⁴不知:岂料,想不到。⁵转:反。⁶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遗憾,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遗憾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参考资料:
1、 龚学文.《大林寺桃花》教学建议[J]. 小学教学研究,1985,02
2、 褚斌杰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98-899

líntáohuā

bái tángdài 

rénjiānyuèfāngfēijìn shāntáohuāshǐshèngkāi 
chánghènchūnguīchù zhīzhuǎnzhōnglái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野幕敞(chǎng)¹(qióng)(yán)²,羌(qiāng)(róng)贺劳旋。
译文:在野外天幕下设下劳军盛宴,边疆兄弟民族都来祝贺我军凯旋。
注释:¹敞:一本作“蔽”。²琼筵:盛宴。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醉和金甲舞,雷鼓¹动山川。
译文:喝醉酒后还要和着金甲跳舞,欢腾的擂鼓声震动了周围的山川。
注释:¹雷鼓:即“擂鼓”。

  这首诗系《塞下曲》组诗之一。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四首,描写边防将士取得重大胜利后,边地兄弟民族在营帐前设宴劳军的场面,气氛热烈融洽,赞颂了边地人民和守边将士团结一心,保卫国家安宁与统一的豪迈气概。

  此诗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细吟组诗,军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

zhāngsàixià ·

lún tángdài 

chǎngqióngyán qiāngróngláoxuán 
zuìjīnjiǎ léidòngshānchu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