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马论谷,山房谷名竹。千驷后无闻,一竿清亦足。
塞翁马论谷,山房谷名竹。千驷后无闻,一竿清亦足。

yǒngxià绿shěn--hóngshì

sāiwēnglùnshānfángmíngzhúqiānhòuwén竿gānqīng

洪适

洪适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 7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shuò)¹吹散三更雪,倩魂²犹恋桃花月³。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译文:凛冽的北风,将三更天还在飘落的大雪吹得四散飞扬。在梦中,相思之人还在迷恋开满桃花的明月之夜。梦是那么美好,不要催醒他,让他在美好的梦境中多转一转吧。
注释:¹朔风:边塞外凛冽的北风。²倩魂:少女的梦魂。此处指作者自己的梦魂。³桃花月:即桃月,农历二月桃花盛开,故称。此处代指美好的时光。⁴由他:任他,听凭他。⁵好处:指美梦中的景象。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无端¹听画角²,枕畔(pàn)红冰³薄。塞马一声嘶(sī),残星拂大旗
译文:没有任何征兆,梦中突然听见了画角声,醒来时,泪水已经在枕边结成了薄薄的一层红冰。耳中听到的是塞马的嘶鸣,眼中看到的是斜挂着残星的军中大旗,好一派凄冷而又壮阔的景象。
注释:¹无端:平白无故。²画角:古代乐器,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³红冰:泪水结成的冰,形容感怀之深。⁴塞马:边塞的战马。⁵大旗:军中的旗帜。

  第一句描写呼啸的朔风吹起了满地的落雪,雪虽然停住了,但继之而来的狂风卷起了满地雪花,这风如刀似割,它比下雪更冷十倍,它的来临使寒冬落雪的气温更加凄冷;“三更雪”点明是在夜里下的雪,塞外苦寒,风雪之夜,思念故乡的军旅之人这时还不能入睡。

  第二句“倩魂犹恋桃花月”,“倩魂”意思是带着笑意的梦魂。这一句写军旅征夫进入梦境,外面呼啸的寒风还在凄紧地吹着,一直思念故乡的人终于带着微笑进入了梦境;他仿佛看到,窗下月色溶溶,窗外桃花耀眼,闺中旖旎温馨的氛围与风光叫人无限依恋。梦境与现实是如此悬殊,作者以“三更雪”与“桃花月”对举,把风雪交加的塞外寒夜与闺中的温情作了鲜明的对比。“犹恋”两字承接上句的“朔风吹”,表明尽管强劲的朔风吹散了满地的雪花,但吹不散军旅征夫的思乡之念,在寒风刺骨的深夜,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下片,第三、四句,以“梦好”承“桃花月”而发,诉说了远离故乡的思家之人,每天鞍马劳顿,巡边守地,只有在深夜里才能静静地思念故乡的亲人,但寒夜中的梦,有恶梦,也有好梦,今夜正做着好梦,就让他做下去吧。让他在梦中多得到一些欢聚的幸福和快乐。诗人在这里用了两句非常流畅易懂的句子,但投入的感情却是真切深刻的,充满了对军旅征夫的无限同情。希望他多享受好梦的幸福,谁也不要打断他的梦,这与唐代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删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写法十分相近。金昌绪写了思妇梦往边地,纳兰性德写征夫梦回故里,他们难相见,就让他们在梦中多相会吧!为了这,鸟儿不要啼叫,更不要去相催。

  第五、六句,又接出了“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然而,好梦不长,画角一声把征夫从欢聚团圆的梦境中拽回到现实。本来,卫戍边地的军人,对军旅中的画角声声习以赞常,但这时对梦回故里,沉醉入幸福欢乐的梦中人来说,这画角吹稠太“无端”,“无端”两字透出了征夫对这画角的恼恨,对军营生活的恼恨,也隐隐谴责了制造这悲欢离合的封建统治阶级。一声画角断送了他一场幸福梦,他长久地盼望着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但却很难实现。终于,在梦中他回到了故里和亲人中间,征夫禁不住流淌下幸福的泪水,待到画角一声梦醒回时,欢聚时的幸福泪水已在枕边凝结成为一层薄薄的冰。方千里诗曾道:“情泪滴如冰”。“枕畔红冰薄”中的“红冰”两字,这里指凝成为冰。诗人以“梦好”,“画角”人手,点出最后的一个“冰”字,把梦境中幸福缠绵情景与现实中的塞外苦寒生活做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抒发出这无声之恸。

  最后的两句词,“塞马一声嘶,残星照大旗”,继之画角,这塞马一声嘶,又一次打破了周遭的沉寂,把仍然沉浸于梦境的征夫梦彻底打碎了,从迷惘中醒来的征夫,虽然还留恋着刚才的梦境,但睁眼抬头时,残星欲曙,晓风吹拂着军旗,迎来了塞外冰冷的空旷的黎明,使征夫完全回到冰冷的现实生活里。

  这首词中诗人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把边地军旅生活的劳苦艰辛和征夫们对妻室故园的魂牵梦绕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强烈地抒发出对卫戍边地的征夫们无限同情。在写梦醒时,连同画角、塞马、残星、大旗,把塞外寒夜中军旅生活描绘得格外悲凉寂寞,与词的上片写梦回故里时的缠绵格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清词之美》.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53-254

mán ·shuòfēngchuīsànsāngēngxuě

lánxìng qīngdài 

shuòfēngchuīsànsāngēngxuě qiànhúnyóuliàntáohuāyuè mènghǎocuīxǐng yóuhǎochùxíng 
duāntīnghuàjiǎo zhěnpànhóngbīng sàishēng cánxīng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小桃灼(zhuó)¹柳鬖(sān)²,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xūn)(hān)³
译文:桃花盛开,垂柳依依,江南的春色很美。雨过天晴,春风温暖烟霭淡淡,让人陶醉。
注释:¹灼灼:形容花朵颜色鲜明亮丽。²鬖鬖:植物枝叶下垂貌。³醺酣:形容天气温暖困人。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山泼黛(dài)¹,水挼(ruó)²,翠相搀(chān)。歌楼酒旆(pèi)³,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译文:山峦黛绿,水波湛蓝,绿水与青山相互映衬着。歌楼酒旗飘动,招人前去。姑且把青衫典当了换酒吧。
注释:¹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²挼蓝:浸揉蓝草作染料,诗词中用以借指湛蓝色。³酒旆:酒旆即是酒旗。⁴故故:常常;屡屡。

  词的开头一句就把最足以作为春天表征的桃花盛开,柳条垂拂这两种典型景物描写出来。第二句“春色满江南”,用个“满”字似乎表明不必再写其他景物了,其实这是承上启下,着意于过渡。一切景物都是相互关联着的,美景还要有良辰衬托。如果碰到风雨如晦的天气,即使是盛开的桃花,扶疏的柳条,看起来也会令人黯然魂销。所以接下去转向对天气的描写:“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这里边包括四种意思:宿雨初晴,惠风和畅,烟霭澹淡,着人如酒的天气。这样的天气,使人心旷神怡,正可以游目骋怀,饱览自然风光。

  下片前三句“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连贯而下,以浓重的色彩,绘出了江南山水的春容。“泼”字,“挼”字用得很有魄力,非崇尚纤巧者所能办。

  色彩浓丽的山和水,正承上阕“雨晴风暖烟淡”句而来,只有新雨之后,和风之中,天宇澄澈,万木争荣,才能为山水增辉。“泼黛”、“挼蓝”二句不仅画出了山色、水色,也反映了万物春天里的勃勃生机。写到这里为止,已经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色彩明丽的江南春景画面。“良辰美景”都有了,但似乎还缺少点什么,抬头望处,看到了“歌楼酒旆”。楼外的酒旗迎风飘动,足以惹人神飞。“故故招人”,生动地写出了词人的心理状态。“故故”这里是故意、特意之义,酒旗当然谈不上故意招人,只是因为词人想喝酒,才产生这种感觉。这一句是移情手法的巧妙运用。酒兴发作了,而阮囊已空,回去吧,却又败兴,所以只好“权典青衫”。这一句是化用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曲江》二首之二)诗意,集中体现了词人的性格、情趣。

  黄庭坚这首小令,短短的四十四个字,江南春景层层叙写,逐步展现。桃柳、天气、山水、“歌楼酒旆”到结语,层层勾勒,上下呼应,脉理分明,语言沉着有力,意境风神曳,情景兼备,堪称佳作。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 上 》 :2013,上海辞书出版社:548页

zhōngqíng··xiǎotáozhuózhuóliǔsānsān--huángtíngjiān

xiǎotáozhuózhuóliǔsānsānchūnmǎnjiāngnánqíngfēngnuǎnyāndàntiānzhèngxūnhān

shāndàishuǐruáláncuìxiāngchānlóujiǔpèizhāorénquándiǎnqīngshān

君不见彭门之黄楼,楼角突兀凌山丘。
君不见彭门之黄楼¹,楼角突兀(wù)²凌山丘。
译文:你还没有见过彭城门上的黄楼吧,楼角高耸越过山丘。
注释:徐州:州名,地当今江苏省西北部,黄河故道横穿市境。苏子瞻:苏轼,字子瞻。彭门:彭城之门。徐州古称彭城。¹黄楼:在旧徐州城东门上,苏轼所建。²突兀:高耸。
云生雾暗失柱础,日升月落当帘钩。
云生雾暗失柱础,日升月落当¹帘钩。
译文:云雾从楼脚生起,人们经常看不见柱子的基础,兀月升降时高度恰与楼窗平齐。
注释:¹当:相当、恰值。
黄河西来骇奔流,顷刻十丈平城头。
黄河西来骇(hài)¹奔流,顷刻十丈平城头。
译文:黄河自西而来犹如惊马般奔流,顷刻间十丈高的河水平了城头。
注释:¹骇:马受惊。
浑涛舂撞怒鲸跃,危堞仅若杯盂浮。
浑涛舂(chōng)¹怒鲸跃,危堞(dié)²³若杯盂(yú)
译文:浑浊的波涛横冲直撞像怒鲸跳跃,高耸的城堞几乎就像酒杯水盂在水面飘浮。
注释:¹舂撞:冲撞;舂,通“冲”,撞击。²危堞:高耸的城堞;堞,城墙上锯齿状的防箭垛。³仅:几乎。⁴杯盂浮:浮在水面上的酒杯、水盂。
斯民嚣嚣坐恐化鱼鳌,刺史当分天子忧。
斯民嚣(xiāo)¹²恐化鱼鳌(áo),刺史当分天子忧。
译文:百姓哭喊着怕变成水底的鱼鳖,苏刺史奔走忙碌,尽忠职守为国分忧。
注释:¹嚣嚣:惊恐喧闹的样子。²坐:因为。
植材筑土夜连昼,神物借力非人谋。
植材筑土夜连昼¹,神物借力非人谋²
译文:打树桩、夯堤土,不分白天黑夜地苦干,战胜洪水乃是神明借助人力所为,单靠人的谋划是不能成功的。
注释:¹“植材”句:谓不分昼夜地加固提防。植材,打桩。筑土,夯土修坝。“夜连昼”一作“夜运画”。²“神物”句:极言抗灾的不易,谓能战胜洪水乃是神明借助人力所为,单靠人的谋划是不能成功的。
河还故道万家喜,匪公何以全吾州!
河还故道万家喜,匪¹公何以全吾州²
译文:黄河归还旧道,万众欣喜齐赞颂:“若不是苏公,我们的吾州怎能保全!”
注释:¹匪:通“非”。²全吾州:使吾州保全。
公来相基垒巨石,屋成因以黄名楼。
公来相基¹(lěi)巨石,屋成因以黄名楼²
译文:苏公来察勘基址,垒起了巨石,屋宇建成便命名为黄楼。
注释:¹相基:相看地形,选定基址。²以黄名楼:命名楼为“黄楼”。按五行生克的理论,土能克水,土色黄,故黄楼有镇水之义。下旬“黄楼不独排河流”即由此而来。
黄楼不独排河流,壮观弹压东诸侯。
黄楼不独排河流¹,壮观弹压东诸侯²
译文:黄楼不止能够疏镇河流,壮观的气势也足以镇慑东路郡州。
注释:¹排河流:疏通黄河水流。排,疏通;《孟子·滕文公》:‘‘禹疏九河……排淮泗而注之江。”河,黄河。²“壮观”句:谓楼之壮观足以镇慑、折服东路各郡县。弹压,制服、镇慑。诸侯,这里指郡县。《汉书·王嘉传》:“今之郡守重于古诸侯。”
重檐斜飞掣惊电,密瓦莹净蟠苍虬。
重檐斜飞掣(chè)惊电¹,密瓦莹净蟠(pán)苍虬(qiú)²
译文:多重楼檐斜飞,能勾挂住闪电,晶莹明净的密瓦,盘卧着龙虬。
注释:¹掣惊电:牵制住闪电,勾挂住闪电。²蟠苍虬:像苍龙盘伏。蟠,盘曲而伏卧。虬(qi丘),无角龙。二十八宿东方为苍龙七宿,黄楼在徐州东门上,故以“蟠苍虬”极言其高。
乘闲往往宴宾客,酒酣诗兴横霜秋。
乘闲往往宴宾客,酒酣(hān)诗兴横霜秋¹
译文:苏公每有空闲,常登楼宴会宾客,酒酣耳热时,蓬勃的诗情便横溢金秋。
注释:¹“乘闲”二句:黄楼建好的次年[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重九日,苏轼在黄楼设宴,“坐客三十余人,皆知名之士”,苏轼有《九日黄楼作》诗日:“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千柄插。”可作此联及结尾一联的注解。
沉思汉唐视陈迹,逆节怙险终何求?
沉思汉唐视陈迹,逆节¹(hù)²终何求?
译文:我面对着汉唐的遗迹沉思默想,那群恃险抗上的逆臣到底何求?
注释:¹逆节:违抗中央命令;节,原指节旄,是中央派出的使臣的信物,引申指对地方官的任命,故有“逆节”等于“抗命”。²怙险:依恃险要的地势。
谁令颈血溅砧斧?千载付与山河愁。
谁令颈血溅砧(zhēn)¹?千载付与山河愁。
译文:谁让他们以身试法,让颈血溅满刑具,千年万代给淮北山河带来忧愁。
注释:¹砧斧:杀头的刑具。
圣祖神宗仗仁义,中原一洗兵甲休。
圣祖¹神宗²仗仁义,中原一洗兵甲休。
译文:大宋朝圣明的天子依仗着仁义,平定天下人,使中原大地战争永止休。
注释:¹圣祖:一般指开国的君主,这里当指宋太祖赵匡胤。²神宗:当朝皇帝赵顼。
朝庭尊崇郡县肃,彭门子弟长欢游。
朝庭尊崇¹郡县肃²,彭门子弟³长欢游。
译文:朝廷的地位崇高,郡县谦恭敬业,徐州的黎民百姓长远快乐又悠游。
注释:¹尊崇:庄严伟大。²肃:谦恭敬业。³彭门子弟:彭城百姓;传说彭祖封于彭,彭城世家皆其后代,故称彭地居民为彭门子弟。
长欢游,随五马,但看红袖舞华筵,不愿黄河到城下。
长欢游,随五马¹,但看红袖舞华筵(yán),不愿黄河到城下。
译文:长远地快乐又悠游,追随着徐州苏太守,唯愿欣赏歌女在宴会上欢舞,不愿意黄河咆哮大水到黄楼。
注释:¹五马:指郡守、知州。汉制,太守车驾五马。《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这首诗先用四句诗概说黄楼高耸入云的气势作为引首,接着笔锋一转,以极简洁的笔法叙述了大水袭来,苏轼率军民战胜洪水的经过和水后黄楼的修建及修楼的意义。然后再次描绘黄楼的雄伟,叙写楼成后苏轼与民同乐的情景。最后推出诗的主题:但愿永享太平、永无灾变!其间述古征今,微言大义,使诗的内涵更加丰富。此诗结构讲究,语言酣畅,把叙事与抒情、写人与写景、纪实与纪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确乎是宋诗此类题材中难得的佳作。

  开头四句,先写黄楼之高,笔势飞腾。用山丘、云雾、兀月来烘托,气魄宏大。

  接着跳开来,回头写黄河决口“水及徐城”之事。先用“黄河西来”四句写水势凶猛,城被水围,刻画生动,写出难写之景。再以“斯民”等句写徐城情势危急与苏轼的勇于尽责。“斯民”句,用“嚣嚣”两字写当时人民惊恐呼号之状,情景逼真;加以“坐恐化鱼鳖”,点明这是人命攸关的人事。“刺史”句写入苏轼。在危急时,苏轼毅然挺身而出,一面发动群众,一面动用驻军,来筑堤护城。诗用“刺史”为“天子分忧”,措词庄重得体。“植材”两句写筑堤措施与工程速度。“神物借力非人谋”,尤得修辞之妙。句意言工程进度之速,如得“神助”,充分表明军民力量之大;说“非人谋”,实则正是赞颂“人谋”,这从下面“匪公”句就可以知道。“河还”两句,借用徐州人民口气,写出筑堤捍水的效果及对苏轼的赞颂,具体生动而又亲切,为传神之笔。

  “公来”以下转入黄楼。“公来”两句写苏轼利用筑堤所余的木石修建黄楼。修黄楼并不是苏轼为了个人享受,下面就此细说。根据旧传“五行”说法,土能克水,而土为黄色。用“黄楼”制服水患,这是迷信说法;苏轼、陈师道并不真的相信它,所以用“不独排河流”一语带过,接下便说“壮观弹压东诸侯”。徐州自古为东方军事重镇,在东方起“弹压”作用,这是历史事实。句言“壮观弹压东诸侯”,是说黄楼的“壮观”在东方郡县中为第一,这是就楼而言的。但这还只是一层;更深层的意思是:通过黄楼表明徐州繁荣昌盛,对其他州郡某些阴谋割据者会起镇慑作用。“重檐”两句刻画“壮观”之“壮”,这是写楼的必不可少之笔。妙在用“惊电”、“蟠虬”来形容,写得气势飞动,刻画出一个“壮”字,把黄楼写活了。“乘闲”两句写楼成宴客。苏轼《九兀黄楼作》诗说:“诗人猛士杂龙虎,楚舞吴歌乱鹅鸭”,客人中有文有武,宴会上有舞有歌,可为此句作注脚。句中“诗兴”即指《九兀黄楼作》而言。这两句不仅写出苏轼的文采风流,而且暗示着“与人同乐”。这是修建黄楼的另一作用。这两个作用其实是联结在一起的,因为重镇的繁华,便是“镇压”力量的象征。作者俯仰今古,引起“沉思”:重镇的强大,是否又会被野心家用为割据之地?因而有了下一段议论。

  “沉思”四句,就汉唐往事,指出:“怙险”、“逆节”的人,只能自致杀戮,没有好下场;“圣祖”四句,写出宋朝从太祖、太宗以来,统一了中原,并且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局面,使朝庭尊崇,群县肃穆;具体到徐州,人民也就能过着平安无事的兀子。他用“彭门子弟长欢游”,象征地方安定、社会繁华。写得形象生动。这也就暗渡到黄楼。因为黄楼也是歌舞之场,陈师道后来写《寄曹州晁大夫》诗说:“堕絮随风化作尘,黄楼桃李不成春。只今容有名驹子,困倚阑干一欠伸。”陈师道《南乡子》词序中还说:“晁大夫增饰披云,初欲压黄楼……而曹妓未有显者,黄楼不可胜也。”透露出黄楼当时歌舞之盛,下文有“红袖舞华筵”之语,与此承接。

  最后,以“随五马”,点明苏轼与民同乐。“五马”是汉代太守仪制,用典恰当。苏轼在徐州作的《江城子》词中有“为报倾城随太守”之句,人民既随太守出猎,也就可随太守观看歌舞。这里主要是为了写水退楼成之后的地方繁华、官民同乐景象。这三句突然换韵,并用长短句写出,从语言风格看,很像民间歌谣。用它来总括全篇,真切而有余味。

  这首诗有写景,有写人,有叙事,有议论,有抒情。其中既写了水来与捍水,又写了筑楼与楼成;写了苏轼,也写徐州人民;还写到汉代、唐代往事。内容充实,层次繁多,千端万绪,而作者执简御繁,举重若轻,纵横跳宕,转折自如。这固然由于他诗功纯熟,巧于修辞,精于组织,更由于着眼点高,想象力强,正如朱珪评李白诗时所言:“陵蹈虚空,俯视沧海”,“英光浩气,溢乎毫墨之外”,故“造语豪壮”(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足以上继李白,近比苏舜钦、王令、苏轼。朱珪认为,作者当与“晃、秦同传”,但他与晁补之、秦观风格并不相近。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71-473页
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
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
译文:西瓜汁液虽多却味淡如水,本是种于燕北一带,现今河南也遍地种植了。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
碧蔓(wàn)¹凌霜²卧软沙³,年来处处食西瓜。
译文:绿色蔓茎的西瓜抵抗霜寒长于沙地上,时节到来各地处处都在吃西瓜。
注释:¹蔓:蔓生植物的枝茎。杜甫《新婚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²凌霜:抵抗霜寒。³软沙:细沙。
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
形模¹(huò)²淡如水,未可蒲萄³(mù)(xu)夸。
译文:西瓜形状空廓味道很谈如同饮水一般,同是舶来品却是不如蒲萄苜蓿。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北方一个处处可见的西瓜园。

  诗的一、二句写西瓜生长的环境和年来年去每到夏天到处都吃瓜的情景。西瓜与蒲萄、苜蓿一样,都是舶来品,此时在北方已是常见之物,“碧蔓”“软沙”,绿黄二色对比鲜明却又和谐统一,充满了田家之美,然而“凌霜”词却又猛然一寒,美丽的东西是很难经得起严霜的。

  接下来诗的三、四句写西瓜的形状味道。诗人觉得生长在北地的西瓜在形状上、味道上都不尽如人意,不能与葡萄、苜蓿相比。隐隐地透露出了一丝遗憾。蒲萄、苜蓿在西汉时传入中原,李颀《古从军行》最后两句感慨道:“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盛唐的诗人是在感慨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唐王朝所进行的开边战争的残酷,而这在“祈请国信使”范成大听来却充满了丝丝苦涩。一方面,南宋军事力量的薄弱,对金国的俯首称臣,注定范成大的出使必然少不了受辱;另一方面范成大又渴望如苏武一样为国尽忠。矛盾交织,面对同为舶来品的西瓜,联想到唐人诗句,苦涩横亘心头,报国的赤胆忠心和对强大国力的渴慕逐渐鲜明起来。

  诗题旁还有一个自注:“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燕北为女真族的起源之地,而河南则为北宋故都所在,燕北的西瓜如今遍布河南,国破家亡之恨暗含其中。诗人借助北方特有的物产,在对西瓜的描绘中,委婉地表达了故国沦丧的悲痛和失地人民渴望回归的愿望。虽然这些诗仍然围绕着爱国主义这一主题,但与《州桥》等篇忍痛直询和《双庙》等篇借古讽今相比则有了很大的区别。诗人不再高声呼喊,直抒胸臆将自己的感情一览无余地展现出来。相反,诗人把自己的感情潜藏在清新的田园风光之下,乍一看轻松惬意,深深品味之后却又渗透出一层挥之不去的沉重,从而使感情更加深刻。诗人巧妙地借助题后自注,把自己含而未说的意思点破,达到不说而说的效果。

  范成大在这首诗中表现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小中见大,用意深婉,通过北地特有的物产的描绘以及题后小注的巧妙运用,在田园风光背后寄托着自己的故国之思,把表层的轻快与深层的沉重进行对比,达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廖启良编著,实用古诗佳句韵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02月第1版,第75页
2、 俞晓红主编,充满生机的沃土新芽,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9,第167页
3、 漆侠著,漆侠全集 第十二卷,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04,第221页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江出西陵¹,始²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³。南合沅(yuán)、湘,北合汉沔(miǎn),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jìn),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zhé)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¹⁰,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译文: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注释:¹江出西陵:江,长江。出,流出。西陵,西陵峡,又名夷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湖北宜昌西北。²始:才。³奔放肆大:奔放,水势疾迅。肆大,水流阔大。肆,极,甚。⁴南合沅、湘,北合汉沔:沅,沅水(也称沅江)。湘,湘江。两水都在长江南岸,流入洞庭湖,注入长江。汉沔,就是汉水。汉水源出陕西宁羌,初名漾水,东流经沔县南,称沔水,又东经褒城,纳褒水,始称汉水。汉水在长江北岸。⁵益张:更加盛大。张,大。⁶赤壁:赤鼻矶,现湖北黄冈城外,苏辙误以为周瑜破曹操处。⁷浸灌:浸,灌,意思都是“注”。此处指水势浩大。⁸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清河,县名,现河北清河。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齐安,宋代黄冈为黄州齐按郡,因称。谪,贬官。居,居住。⁹即:就着,依着。¹⁰胜:胜景,美景。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盖亭之所见¹,南北百里,东西一舍(shè)²。涛澜汹涌,风云开阖(hé)³。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shū),动心骇(hài),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¹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¹¹之滨,故城之墟¹²。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pì)(nì)¹³,周瑜、陆逊之所骋(chěng)(wù)¹⁴。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¹⁵
译文: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令人惊心骇目,不能长久地欣赏。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数清。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注释:¹亭之所见:在亭上能够看到的(范围)。所见,所看到的景象。²一舍:三十里。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³风云开阖:风云变化。意思是风云有时出现,有时消失。开,开启。阖,闭合。⁴倏忽:顷刻之间,一瞬间,指时间短。⁵动心骇目:犹言“惊心动魄”。这是指景色变化万端,能使见者心惊,并不是说景色可怕。这里动和骇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惊动,使……惊骇。⁶不可久视:这是说,以前没有亭子,无休息之地,不能长久地欣赏。⁷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可以在亭中的几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几,小桌,茶几。⁸举目而足:抬起眼来就可以看个够。⁹草木行列:草木成行成列非常茂盛,形容草木繁荣。¹⁰指数:名词作状语,用手指清点。¹¹长洲:江中长条形的沙洲或江岸。¹²故城之墟:旧日城郭的遗址。故城,指隋朝以前的黄州城(唐朝把县城迁移了)。墟,旧有的建筑物已被毁平而尚留有遗迹的空地。¹³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所傲视的地方。睥睨,斜视的样子,引申为傲视。赤壁之战时,曹操、孙权都有气吞对方的气概。¹⁴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周瑜、陆逊均为三国时东吴的重要将领。周瑜、陆逊活跃的地方。周瑜曾破曹操于赤壁,陆逊曾袭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破魏将曹休于皖城。骋骛,犹言“驰马”,形容他们驰骋疆场。¹⁵称快世俗:使世俗之人称快。称快为使动用法,使……称快。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¹,有风飒(sà)然至者,王披襟(jīn)当之,曰:“快哉此风²!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³。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yù)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译文: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注释:¹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楚襄王,即楚顷襄王,名横,楚怀王之子。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兰台宫,遗址在湖北钟祥东。从,使……从。披:敞开。当:迎接。²快哉此风: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应为“此风快哉”,解释为这风多么让人感到畅快啊!³盖有讽焉: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在里头。讽,讽喻。宋玉作《风赋》,讽楚襄王之骄奢。焉,兼词 于之,在那里。⁴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遇,指机遇好,被重用。⁵与:参与,引申为有何关系。⁶使其中不自得:使,假使。中,内心,心中。自得,自己感到舒适、自在。⁷病:忧愁,怨恨。⁸以物伤性:因外物(指环境)而影响天性(本性)。⁹适:往,去。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¹,窃会(kuài)计之余功²,而自放³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yǒu)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yī)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hè),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¹⁰
译文: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注释:¹患:忧愁。²窃会计之余功:窃,偷得,这里即“利用”之意。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余功,公事之余。³自放:自适,放情。放,纵。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其,代词,指心胸。⁵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蓬、瓮,名词作状语。⁶濯:洗涤。⁷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面对(西山白云)。⁸自适:自求安适。适,闲适。⁹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此,指“连山绝壑,长林古木”等快哉亭上所见景物。骚人思士,指心中有忧思的人。胜,承受,禁(jīn)得起。乌睹其为快也哉: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¹⁰乌……哉,哪里……呢。乌,哪里。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¹日,赵郡²苏辙记。
译文: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注释:¹朔:夏历每月初一。²赵郡:苏辙先世为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人。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的散文《黄州快哉亭记》,因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历来被人推崇备至,公认是一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并融为一体的好文章。最能体现苏辙为文纡徐(从容缓慢)条畅(通畅而有条理)、汪洋(气度宽宏)澹泊(不追求名利)的风格,就同他的为人一样。这篇文章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入议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不露痕迹。写景,能曲肖其景,但又不实不死,做到情景俱出,境界深远,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叙事,能于简要之中插入闲情,磊落跌宕,分外远致。这篇文章最杰出的地方,还在于它的议论。文章就同样的“风”,因帝王、庶人生活、思想之不同而感觉殊异的事实,得出“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立论正确,论证有力,结论无可辩驳,令人信服。“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要能破理,立论首先要正确,要“贵是而不务华”。(汉·王充《论衡·自纪》)《黄州快哉亭记》以人对外物的感受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事实立论,这无疑是正确的。立论“贵是”,就要贵在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要能破理,在论证过程中还应做到,所“考引事实”必须“不使差忒”。(宋·洪迈《容斋随笔》)苏辙在文章中征引楚襄王兰台披襟当风故事,作为论证的例子,故事的出处在宋玉的《风赋》(见·梁·萧统《昭明文选》),确凿无误,足可传信。最难能的是,这篇文章的议论始终带着情韵,故虽有一股愤懑不平之气贯注其间,却不显出伧父面目。“风无雄雌之异……而风何与焉?”“连山绝壑……乌睹其为快也哉!”等等议论就是。这些议论都近乎于言情,近乎于绘景,显得情韵十足,无丝毫议论常有的逼人气势。唯其如此,文章纡徐条畅,汪洋澹泊的总体风格,也就不致因这些议论而遭受贬斥。

  本文通过记叙取名为“快哉亭”的原因,借题发挥,劝慰在谪居生活的张梦得和苏轼,“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当时苏辙也在贬中,写作此文,亦有自慰之意。

  全文分三段。第一段从长江水势落笔,写登临亭子能览观江流之胜,暗寓快哉之意。第二段揭出命名的缘由:一是从俯瞰、昼观、夜间、近睹、远眺诸角度,极言观赏亭子周围的山川胜景,足以令人称陕。第三段直议“快哉”:先引《风赋》中的有关文字,点“快哉”的出典,然后就楚王之乐、庶民之忧,联想到“士生于世”的两种不同处世态度,肯定张梦得不以物伤性,自放于山水之间的那种“何适而非快”的乐观倔强的情怀。最后从反面收结,进一步衬托出张梦得旷达胸襟的可贵。

  全文结构严谨,紧扣“快哉”着笔,一篇之中“快”字凡七见,既做足了题目,又把不以谪居为患,在逆境中自勉之意发挥得淋漓尽致。文势宏放,笔致委曲明畅,能体现苏辙散文风格。《古文观止》评:“读之令人心胸旷达,宠辱俱忘。”这种评价,决非虚言。

  作者在本文中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