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园封植阅年华,异卉搜求闹小车。不羡竹林生石竹,独来茶坞补山茶。
芳园封植阅年华,异卉搜求闹小车。不羡竹林生石竹,独来茶坞补山茶。
游人认柿枝头子,归鹤求雌叶底花。我去临川寻玉茗,遥将白雪映红霞。
游人认柿枝头子,归鹤求雌叶底花。我去临川寻玉茗,遥将白雪映红霞。

xiǎoyǐnxīnshānchá--hóngshì

fāngyuánfēngzhíyuèniánhuáhuìsōuqiúnàoxiǎochēxiànzhúlínshēngshízhúláicháshānchá

yóurénrènshìzhītóuziguīqiúhuālínchuānxúnmíngyáojiāngbáixuěyìnghóngxiá

洪适

洪适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 7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邯郸¹之民,以正月之旦²献鸠³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¹⁰不相补¹¹矣。”简子曰:“然。”
译文:邯郸的百姓,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向赵简子敬献斑鸠,简子十分高兴,重重地赏赐了他们。有门客问他这样做的原因,简子说:“正月初一放生,表示我的恩典。”门客说:“老百姓知道您要释放它,因而互相争着捕捉它,被杀死的斑鸠就更多了。您如果想要它们生存,不如禁止老百姓去捕捉。捕捉了又放回去,恩惠和过错并不能互相弥补。”简子说:“说得对。”
注释:¹邯郸:地名,春秋时代赵国的都城。²旦:指正月初一。³鸠:即斑鸠,一种鸟。⁴简子:人名,又名赵鞅,春秋时赵国的缔造者。⁵悦:高兴。⁶厚:丰厚。⁷故:原因。⁸放生:把捉到得动物释放。⁹示:表示,显示。¹⁰过:过失,过错。¹¹补:弥补,补偿。
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游观之胜,香山首焉。香山之坏,久矣。楼亭骞崩,佛僧暴露,士君子惜之,余亦惜之。佛弟子耻之,余亦耻之。顷,余为庶子宾客,分司东都。时性好閒游,灵迹胜概,靡不周览。每至兹寺,慨然有葺完之愿焉。迨今七八年,幸为山水主,是偿初心、复始愿之秋也。似有缘会,果成就之。噫。予早与元相国微之,定交于生死之间,冥心于因果之际。去年秋,微之将薨,以墓志文见托。既而,元氏之老状,其臧获舆马、绫帛、洎银鞍、玉带之物,价当六七十万,为谢文之贽,来致于余。余念平生分文不当,辞贽不当纳。自秦抵洛,往返再三,讫不得已。回施诸寺,因请悲知僧清閒主张之。命谨干将士复掌治之。始自寺前,亭一所,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次至,石桥一所,连廊六间。次东佛龛,大屋十一间。次南宾院堂一所,大小屋共七间。凡支坏补缺,垒隤覆漏,圬墁之功必精,赭垩之饰必良,虽一日必葺,越三月而就。譬如长者坏宅,郁为导师化城。于是龛像无澡湿陊泐之危,寺僧有经行晏坐之安。游者得息肩,观者得寓目。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一时而新。士君子、佛弟子,豁然如释,憾刷耻之为。清閒上人与余及微之,皆夙旧也。交情愿力尽得知之,憾往念来,欢且赞曰:凡此利益皆名功德,而是功德当归微之。必有以灭宿殃荐冥福也。予应曰:呜呼。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因此行愿,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同游于兹寺乎。言及于斯,涟而涕下。唐太和六年八月一日,河南尹太原白居易记。
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游观之胜,香山首焉。香山之坏,久矣。楼亭骞(qiān)¹,佛僧暴露,士君子惜之,余亦惜之。佛弟子耻之,余亦耻之。顷,余为庶(shù)子宾客,分司东都。时性好閒(xián)²,灵迹胜概,靡(mí)不周览。每至兹寺,慨然有葺(qì)完之愿焉。迨(dài)今七八年,幸为山水主,是偿初心、复始愿之秋也。似有缘会,果成就之。噫。予早与元相国微之,定交于生死之间,冥心于因果之际。去年秋,微之将薨³,以墓志文见托。既而,元氏之老状,其臧获舆(yú)、绫帛、洎银鞍(ān)、玉带之物,价当六七十万,为谢文之贽,来致于余。余念平生分文不当,辞贽不当纳。自秦抵洛,往返再三,讫不得已。回施诸寺,因请悲知僧清閒主张之。命谨干将士复掌治之。始自寺前,亭一所,登寺桥一所,连桥廊七间。次至,石桥一所,连廊六间。次东佛龛(kān),大屋十一间。次南宾院堂一所,大小屋共七间。凡支坏补缺,垒隤(tuí)覆漏,圬(wū)(màn)之功必精,赭(zhě)垩之饰必良,虽一日必葺,越三月而就。譬如长者坏宅,郁为导师化城。于是龛像无澡湿陊(duò)(lè)之危,寺僧有经行晏(yàn)坐之安。游者得息肩,观者得寓目。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一时而新。士君子、佛弟子,豁(huò)然如释,憾刷耻之为。清閒上人与余及微之,皆夙旧也。交情愿力尽得知之,憾往念来,欢且赞曰:凡此利益皆名功德,而是功德当归微之。必有以灭宿殃荐冥福也。予应曰:呜呼。乘此功德,安知他劫,不与微之结后缘于兹土乎。因此行愿,安知他生,不与微之同游于兹寺乎。言及于斯,涟而涕下。唐太和六年八月一日,河南尹太原白居易记。
译文:洛阳城四周的山水名胜,以龙门为首。龙门十寺观赏游玩的胜地,以香山寺为首。香山寺损坏已经很久了,楼阁亭台坍塌崩坏,佛像和僧人都无所遮蔽。士大夫和君子为此感到可惜,我也为此感到可惜,佛教弟子为此感到耻辱,我也为此感到耻辱。不久前我作为庶子宾客被分派管辖东都洛阳,那时性情喜好闲逛游玩,景色美好的名胜古迹没有不全部游览的,每次到这座寺庙,都感慨地产生将它修葺完好的愿望。到如今已经有七八年了,有幸成为山水的主人,是满足当初的心意,完成开始时的愿望的时候了。像是有因缘际会,终于成功完成了它。唉!我早年与元相国元微之在生死之交结为朋友,于因果之际泯灭俗念。去年秋天,微之在临终之前,托付我为他撰写墓志铭。不久后,元家的老人送来奴婢,车马,绫罗布帛,银鞍玉带等物品,价值六七十万,作为答谢我作文的礼物。我念及平生的情分,作文的事不可推辞,礼物不可接受。从陕西到洛阳,往返了很多次,最后不得已而收下,回来赠予此寺。于是请悲知僧清闲主持这件事,命谨慎干练的将士再次掌管治理。从寺前亭台一座,登寺桥一座,连桥廊七间,再到石楼一座,连廊六间,东面有供奉佛像的阁子大屋十一间,南面有宾客所居院落一座,大小房屋共七间。凡是支撑崩坏的地方填补空缺,垒砌坍塌的墙壁覆盖缺漏,粉刷墙壁和地板的技术必须精细,粉刷用的建筑涂料必须精良,即使一天也不停止修葺,过了三个月而完成。就像老人的房子,变成了引路人的庙宇。如此佛像不再有被淋湿倒塌崩坏的危险,寺中僧人有了静坐养身的安稳。过路的人可以在此休息,观景的人可以在此游赏,边塞的气色,龙潭的景象,香山的山水,石楼的风景,和往来经过的人,一时间都变得更好。士大夫君子和佛教弟子,一下子得以释怀,感慨地觉得洗刷了耻辱。清闲上人和我还有微之,都是早年的旧交,得知了情谊和意愿,感慨往事,念及将来,欣慰地感叹道:凡是有益于他人的事情,都是功业和德行,而这些功德,应该都属于微之。一定能够消除前世的灾祸,带来阴间的福报。我回答说:唉!凭借这份功德,怎知在下一个轮回不能和微之在这片土地上结下缘分呢?凭着身心的修养,怎知来世不能和微之一起在这所寺院里游览呢?说到这里,流下了眼泪。唐太和六年八月一日,河南尹太原白居易记。
注释:¹骞崩:亏损坍圮。²閒游:亦作“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游玩;闲逛。³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⁴舆马:车马。
风煖日暾暾,黄鹂飞近村。
风煖日暾暾,黄鹂飞近村。
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
花明潘子县,柳暗陶公门。
药椀摇山影,鱼竿带水痕。
药椀摇山影,鱼竿带水痕。
南桥车马客,何事苦喧喧。
南桥车马客,何事苦喧喧。

  诗歌首联从景物描写入手,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和煦宜人的春日图景。风和日暖,黄鹂进村,好一幅优美和谐、闲适安宁的画卷。

  颔联运用两个典故。“潘子县”中的“潘子”,指潘岳。据晋潘岳《闲居赋》载,潘岳曾为河阳令,于县中满种桃李,后因以“潘花”为典,形容花美,或称赞官吏勤于政事,善于治理。“陶摇门”中的陶摇,一般的说法指东晋的陶渊明。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归隐之后,门前种五株柳树并以五柳先生自况,后遂用“五柳、陶潜柳、陶家柳、陶摇柳、彭泽柳、陶令柳、先生柳、门前五柳、陶宅五株、五株柳”等称归隐、隐居,亦借以形容环境幽雅,隐居闲适。“花明潘子县,柳暗陶摇门”,描写出陶处士居所的优美环境,以环境的清新幽雅烘托出人物的雅趣与闲情。

  “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一联中的“摇”“带”两字用的十分生动,岑参在写景诗的诗句中总是使用一些奇巧的字来增加对景物的修饰,使诗句具有更风韵的艺术感官,这里用奇巧的动词将两个景物联系起来,使之具有明晰的层次感,将生机注入景物中,营造出一种奇趣。写出陶处士服药养生、持杆垂钓的自得其乐的生活情形,塑造了一个闲适洒脱、自得其乐的陶处士形象。

  尾联在前三联写景状物的基础上,以问句来引人思考,南桥驾车马的人,为什么苦苦喧喧,奔波着追逐名与利呢?与“南桥车马客”往来奔走相对比,写出陶处士远离尘嚣的安宁心境。表达作者对陶处士生活态度的认同。 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风格近于田园诗,与作者为人熟知的边塞诗风差别较大。他的语言风格是以通俗浅近的口语、俊秀挺拔的笔调为基础的,通过奇特的想象表现富有传奇色彩或童话般的生活而锤炼出来的,类似李清照词那样“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chūnxúnyángtáochùshìbié--céncān

fēngnuǎntūntūnhuángfēijìncūnhuāmíngpānzixiànliǔàntáogōngmén

yàowǎnyáoshānyǐng竿gāndàishuǐhénnánqiáochēshìxuānxuān

江旷春潮白,山长晓岫青。
江旷¹春潮²白,山长晓岫(xiù)³青。
译文:江面上空旷无比,春潮泛起白色波涛,一波高过一波。山峰挺拔峭立,晨光中,山上一片青绿。
注释:¹旷:空阔。²潮:定时涨落的波涛,早晨的叫潮,晚上的叫汐。³岫:山峰。晋陶渊明《归去来辞》有“云无心而出岫”之句。
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
他乡临睨(nì)极,花柳映边亭¹
译文:我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极目远望,看见江边红花绿树掩映着亭子,好一派美好春光。
注释:¹边亭:报警的烽火台,晋张景阳《杂诗十首》有 “长镑鸣鞘中,烽火列边亭”。

  此诗描写了初春的山景水色,表现游子淡淡的思乡之情。一句写水,初春气暖,冰融水流,河床空旷宽阔了,是横写。二句写山,青山苍翠,一片碧绿,是纵写。前两句诗描写“江旷”、“山长”之景,雄浑阔大,气象万千,为诗歌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后两句诗突出“他乡”二字,在天长地阔的春光中,诗人独自一人在异地他乡面对,此情此景类似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三、四句进一步写远望,特意点出“他乡”,后边才有了驿道“长亭”以及柳和花。春天往往是家人思念外出之人的时节,也是游子思乡的最甚时节,何况又在早晨。诗写得含蓄美妙,情景交融。此诗与杜甫的另外一首诗相似:“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绝句》)杜甫漂泊他乡,望着眼前迷人的春景,思乡之情越发强烈,不禁发出春将归去,而人无归期的感叹。同样的感慨也出现在王勃的诗中,不同的是王勃比较含蓄,他只是客观地、不动声色地描写春潮、青岫、花树、边亭,但身在他乡的羁客面对此景时的慨叹,表现十分明显。因此杜甫的感叹也是王勃诗中的潜台词。

  这首小诗没有细致的动态描写,诗人只是纵目远望,以描写远景的方式描写春光。诗浑厚开阔的气势,充满着淡淡的乡愁。此诗作者表现手法高明,诗人野望,首先看见江湖,青岫,但这不是野望的最终目的,因而诗人就登高极目瞭望,望见的只有“花树映边亭”。诗人并没有直接提到思乡,只是描写了一望再望,可是思乡已从一望再望的字里行间里反映出来了。

参考资料:
1、 聂文郁.王勃诗解: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02月第1版:第162页
2、 [唐]王勃著.[王勃集:三晋出版社,2008.6:第60页
3、 范凤驰著.新选唐诗精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01:第32页

zǎochūnwàng

wáng tángdài 

jiāngkuàngchūncháobái shānchángxiǎoxiùqīng 
xiānglín huāliǔyìngbiāntíng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shùn)¹²于畎(quǎn)(mǔ)³之中,傅(fù)(yuè)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yí)举于士¹⁰,孙叔敖(áo)¹¹举于海¹²,百里奚(xī)¹³举于市¹⁴。故¹⁵天将降大任¹⁶于是¹⁷人也¹⁸,必¹⁹先苦²⁰其心志²¹,劳²²其筋骨,饿²³其体肤²⁴,空(kòng)²⁵其身,行拂(fú)²⁶其所为²⁷,所以²⁸²⁹心忍³⁰性,曾(zēng)益其³¹所不能³²。(是人 一作:斯人)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注释:¹舜:姚姓,名重华。²发:兴起,这里指被任用。³畎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⁴傅说: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⁵举:被选拔。⁶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⁷胶鬲: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⁸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⁹管夷吾:管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家贫困。¹⁰士:狱官。¹¹孙叔敖: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¹²海:海滨。¹³百里奚: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¹⁴市:集市。¹⁵故:所以。¹⁶任:责任,担子。¹⁷是:代词,这,这些。¹⁸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¹⁹必:一定。²⁰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²¹心志:意志。²²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²³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²⁴体肤:肌肤。²⁵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²⁶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²⁷所为:所行。²⁸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²⁹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³⁰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³¹曾益:增加。曾,通“增”。³²能: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人恒¹²,然后³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¹⁰(bì)¹¹,出¹²则无敌国¹³外患¹⁴者,国恒¹⁵¹⁶。然后知生于忧患¹⁷而死于安乐¹⁸也。
译文: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注释:¹恒:常常,总是。²过:犯错误。³然后:这样以后。⁴困于心:心中有困苦。⁵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⁶作:奋起,指有所作为。⁷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⁸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知晓,明白。⁹入:动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¹⁰法家:有法度的世臣。¹¹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¹²出: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外。¹³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¹⁴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¹⁵恒:常常。¹⁶亡:灭亡。¹⁷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¹⁸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

  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所以这后面的结论又倒过来说明了这六位圣贤成功的原因。“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为使动句。动心,使心惊动。忍性,《孟子正义》释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为任性。孟子主张性善,仁义礼智生于心,即本于性。任其性,即以仁为己任也。“曾益其所不能”,使他们增加了做本来不能做的事的能力。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由此推论,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苦的生活,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写的是生于忧患。这是一个并列复句,每个分句前半写“忧”,后半写“生”。人在客观世界中,不能无过,有过能改,就求得了“生”。能改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在客观世界中取得了相对的自由。能改,不仅指人在道德品质上符合了仁义礼智信的要求,还指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与发挥。一个“能”是人的愿望、决心与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人的一生常常会因为主观愿望与客观世界的巨大矛盾,主观学识品行才能与客观处境的矛盾而忧心忡忡,内心充满苦恼压抑与困惑,思虑阻塞不畅。但是人也正是忧患困境中磨练了意志、提高了认识、超越了自我奋发而有所作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客观世界常常引起人们喜怒哀乐好恶忧惧等感情,他们被这些感情所困扰。表露在脸色上与语言中,然后得到别人的同情与理解。入就在这种与忧患的斗争中,找到了“生”的方式与途径,获得了“生”的意义与价值.,取得了“生”的信心与自由,这就是生于忧患的含义。“苦其心志”等主要是说物质上的忧患,这一层主要讲的是精神上的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写的是死于安乐。如果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在外又没有足以与自己的国家抗衡、对自己的国家构成威胁的敌国,那么在这种宽松平和的国度里,国君便可以整日耽于安乐(他既不需文韬,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这就是“死于安乐”的含义。

  忧患可以使人发奋,安乐可以松懈斗志;逆境中求生,顺境中灭亡,这就是人生的辩证法,这就是生活的哲理。这也是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所提出的体现儒家奋发有为、积极用世思想的著名论断。

  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人们追求的愿望。贫贱忧戚,则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但张载却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帮助你取得成功的机会。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国历史,处处渗透着这种精神。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等等。他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作出的业绩。司马迁正是以此激励自己,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了撰写《史记》的伟业。

  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孟子善用排比(也善于将排比、对偶夹在一段文字里用),往往对于同一论题,采用一连串整齐的句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说明,有如干流万壑、一时俱下,形成滔滔汩汩、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气势。《舜发》开头,运用归纳椎弹的方式.一口气举了六个圣贤成功的事例,形成了一组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排比句,这就从数量上予以强调,说明了“生于忧患”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接着又用排比句极力铺排天降大任于是人之前对人们的磨练与考验,反衬了圣贤成功的不易;然后再用排比句进一步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舜发》几乎通篇用排比,从语义上说,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丰富内容;从语气上说,加强了语言气势和感情色彩;从语形上看,给人以整齐对称的美感。

参考资料:
1、 江少川,胡忆肖 .大学语文导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06月 :第28页-第31页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