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皇先遣雪清尘,一夜山川眼界新。共喜太平今有象,更将歌舞为迎春。
东皇先遣雪清尘,一夜山川眼界新。共喜太平今有象,更将歌舞为迎春。

yùnzhīchūnjué--hóngshì

dōnghuángxiānqiǎnxuěqīngchénshānchuānyǎnjièxīngòngtàipíngjīnyǒuxiànggèngjiāngwèiyíngchūn

洪适

洪适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 7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声声血泪诉沈冤,啼起巴陵暮雨昏。
声声血泪诉沈(chén)¹冤,啼起巴陵暮雨²昏。
译文:杜鹃昼夜不停地啼叫诉说自身的冤屈,让整个巴陵都笼罩在傍晚的烟雨中。
注释:¹沈:同“沉”。现在通常写作沉。²暮雨:傍晚的雨。
只解千山唤行客,谁知身是未归魂。
只解千山唤行客¹,谁知身是未归魂。
译文:可旁人只以为杜鹃是在山间呼唤着行人,又有谁知道杜鹃是望帝未归的灵魂化成的。
注释:¹行客:过客;旅客。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¹花开人共卮(zhī)²,开时人去时。
译文:折下美丽的花枝,不觉又怨恨起花枝,原来打算花开时我们一起赏花共饮,谁知花开后情人一去不返不见踪影。
注释:¹准拟:打算,约定。²人共卮:指饮酒定婚。卮,古代盛酒器。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¹,眉间露一丝²
译文:害怕相思折磨自己,相思之情却早愁人,到相思时却事无办法摆脱它,心中稍稍平静眉头又露几分。
注释:¹辞:躲避。²丝:丝与“思”谐音,以双关语既形眉态,又表心绪。

  这首词笔法简洁细腻,以女子的口吻,写主人公与情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情极深挚,非至情者莫能道出。写法上,运用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交织,在对花的爱与恨以及对于相思的怕而又不得不相思的矛盾交织中,体现其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幸福的向往。该词化用了范仲淹《御街行》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及李清照《一剪梅》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从“花”字生发,鲜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代表着纯真的爱情,并常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折花枝”尽管只是写了女主人公的一个动作,但也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青春少女美丽的面庞及折花枝时的优美姿态,联想起“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艺术境界。“恨花枝”三字接得突兀,词人着一“恨”字,准确地刻划了折花人心灵深处的悲苦,这首词即以盈盈春色反衬人的失意。“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令人仿佛看到折花人流下相思泪,含情凝睇着伊入离去的方向。女主人公本来打算同恋人在花开时节共同饮酒赏花,可是花开之日却是人去之时,离愁既生,迁恨于花枝也是必然的。其实“花枝”并没有什么过错,“恨花枝”,说到底就是恨自己的恋人,本来说好的事情,为何能轻易违约匆匆离去。不过,这“恨”中也包含着爱的成份。

  下片紧承上片意脉,娓娓道来,生动地写出自己的刻骨相思。这“相思”二字所包容的巨大能量,曾使古今中外的多少有情男女愁苦不已,损心伤神。回想昔日花好月圆共饮时,湖边柳下细和语,卿卿我我蜜意时,女子惧怕孤独、不甘寂寞, “怕相思,已相思”将女主人公怨恨、思念、爱怜的感情,细腻、逼真地表达出来,直抒胸臆。但“怕”又有何用,谁能摆脱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但当心里有了“相思”的想法时,就已经在相思了。“怕”和“恨”连起来,正是白居易所描绘的“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的同义语。对一位感情丰富,情窦已开的女子来说,“恨”是“爱”的折光·,“怕”是“恋”的延伸,相思之苦,难遣胸怀。“轮到”,表明主人公过去还未曾品尝过相思之苦,正因为是初尝,才更能体会到相思是那样的折磨人,纠缠人,让人没法回避,无法推辞。心中所思,形诸面容,“眉间”自然会“露一丝”,这“一丝”凝聚着主人公对恋人的无限深情与怀念,其中有恨,有爱,有失望,有希望,有痛苦,有幸福,个中滋味难以表达。以“丝”谐“思”,采用民歌抒情惯用手法,清新含蓄,娇态可怜。

  该词上片写实记事,下片抒情展怀。上下片虚实结合,相映相衬,情味浓郁,完美地塑造了一位多情女的形象。上下片打头的两个三字句,有很别致的形式:第二,三两字相互重复,句首第一字相互对照。例如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思悠悠,恨悠悠”,林逋的“吴山青,越山青——君泪盈,妾泪盈”,俞彦这首词颇具匠心地借助了这种形式上的奇突。“折花枝,恨花枝”和“怕相思,已相思”,前者是心理与行为,后者是心理与情势的比照和冲突,两者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出词的主旋律——情绪上的双重体验(眷恋与痛苦),由此超越了语言结构的外壳,成为构成作品内在完整的有机因素。

参考资料:
1、 曹明纲 .元明词一百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第112页 .
2、 严迪昌 朱淡文等编 .中华古词观止 :学林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1版 :第499页 .
3、 吕美生主编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 :黄山书社 ,1990年11月第1版 :第1047页 .
4、 李文禄 宋绪连主编 余冠英 杨仁恺 张震泽 刘万泉顾问 .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0年07月第1版 :第1108页 .
5、 陆国斌,钟振振编 .历代小令词精华 :岳麓书社 ,1993.10 :第638页 .
6、 陆国斌,钟振振编 .历代小令词精华 :岳麓书社 ,1993.10 :第639页 .
7、 吕美生主编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 :黄山书社 ,1990年11月第1版 :第1048页 .

zhǎngxiāng··zhéhuāzhī--yàn

zhéhuāzhīhènhuāzhīzhǔnhuākāiréngòngzhīkāishírénshí

xiāngxiānglúndàoxiāngméichùméijiān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长江万里白如练¹,淮(huái)²数点青如淀(diàn)³。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如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sài)鸿一字来如线。
译文: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长长的白色绸缎伸向远方,淮河两岸青翠的远山连绵起伏。几片白帆,箭一般地驶过了江面;山上的清泉从高耸陡峭的悬崖上飞奔而下,仿佛迅捷的闪电。晚云化作傍晚时的露水,新月半圆犹如扇面。从塞外归来的大雁在高高的天上一字排开,宛如一条细细的银线。
注释:¹练:白绢,白色的绸子。²淮山:在安徽省境内,这里泛指淮水流域的远山。³淀:同“靛(diàn)”,即靛青,一种青蓝色染料。⁴江帆:江面上的船。⁵晚云都变露:晚云化作傍晚时的露水。⁶初学扇:意思是新月的形状像展开的扇子。⁷塞鸿:边地的鸿雁。

  此曲写浔阳江边清秋晚景。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全曲词采俊茂,音节流畅;设喻贴切,形象逼真。通篇用比喻,想象丰富,笔力雄放,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举头远望,目所能及之处,有秋江万里,澄澈耀眼,静如白练,绵延屈曲,伸向远方;有秋山“数点”,葱郁苍翠,青如蓝靛,给人一种秋天特有的苍茫、寂静、高远的感受。作品从大处、远处起笔,为全篇设置了一个宏阔、高远的背景基调。

  开头两句属于远眺。它们分别脱化于南朝谢朓“澄江净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及金诗人杨奂“淮山青数点,不肯过江来”(《题江州庾楼》)的诗句,意象雄远。大江万里浩荡,江面开阔,同遥远的淮山呈现出的“数点”形成了空间形象上的悬殊对比,而“白如练”之旁点染几点“青如靛”,则在色彩上又形成了对映。这两句以工对的形式出现,就更容易使人注意到它们的互补。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俯瞰脚下,江上点点白帆,轻疾如离弦之箭;仰望高崖瀑布,飞流直下快如闪电。作者从江与山的众多景物中各截取其一点,从近处、细处着眼于江上疾驶如飞的“江帆”,悬崖陡壁间飞泻千尺的“山泉”。虽然写的只是一个个的个体的景物,却又极富群像性,给人以动态的感官体验。

  三、四两句移近了视界。“江帆”实因大江的流急而益现轻灵,“山泉”也得力于山崖的陡峭,这都是句面以外的意境。这两句又以工整的对偶叙出,带着分明的动感,说明这已是一组近景。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在这两句里,词人转换了视觉角度,由前边写地上的景物转换为写天上的景物,抓住事物特有的物征描绘了“晚云”与“新月”的情态变化和背景的明暗变化。

  五、六两句是仰观的背景,更是表现时间的流动。从“变露”与“学扇”这两个词语里,读者不仅能体会到景物变化的动态美,意态形象的朦胧美,还能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感。晚云变露,是说夜晚天空的云层渐渐模糊难以认辨,而空气却越来越凉冷湿润,地面上也凝结了露珠;而新月学扇,则是月牙儿冉冉升上的景象,且有它尽力欲呈露半面的趋向的意味。这都是深秋典型的景观。

  “塞鸿一字来如线”,写从塞外归来的大雁,排成长长的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仿佛就像一条细长晶莹的银色丝线。这一句不仅点明了季节时令,也创建了一个令人展开无限遐想的空间。文势至最后本转为徐缓,殊不料末句顿时又异军突起。这“一字”塞鸿,将前时的六幅画面绾联交通,使人感受到雁阵冲寒所蕴涵的苍凉秋意,联想到岁暮、客愁、乡情等人事方面的内容,有题外传神之妙。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令,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觉角度,按照由远及近、自下而上的空间顺序,采用了比喻、对仗并用的修辞手法,借助于动态描写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读者勾画了一幅生动传神的浔阳江动态秋景图。从作品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捕捉充满活力的艺术镜头,在他的笔下,江舟、山泉、晚云、新月、塞鸿这些景点都呈动态,并且都在万里长江和数点淮山这一整体构思中被不露痕迹地融合起来。全曲笔势排奡,形象简洁,比喻精到,不愧为散曲的写景杰作,而音韵浏亮,也符合作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所提出的“既耸观,又耸听”的度曲要求。

sàihóng鸿qiū ·xúnyángjǐng

zhōuqīng yuándài 

chángjiāngwànbáiliàn huáishānshùdiǎnqīngdiàn jiāngfānpiànjiàn shānquánqiānchǐfēidiàn wǎnyúndōubiàn xīnyuèchūxuéshàn sàihóng鸿láixiàn线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dī)¹
译文:在襄阳行乐之处,至今犹有人歌舞《白铜鞮》之曲。
注释:¹白铜鞮:歌名。相传为梁武帝所制。一说为南朝童谣名,流行于襄阳一带。
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译文:汉江之泽水回绕着江城,襄阳之花容月色实在是令人着迷。
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
山公¹醉酒时,酩(mǐng)(dǐng)高阳下。
译文:晋人山简醉酒之时,在高阳池醉态可掬。
注释:¹山公:即山简。晋代人,字季伦。“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但他不理政务,只知饮酒游乐,故时人编了首《山公歌》。后成为流行在襄阳一带的一首儿歌。这首歌诙谐有趣,广为流传,常被游历襄阳的文人墨客所引用。
头上白接篱,倒著还骑马。
头上白接篱(lí)¹,倒著还骑马。
译文:他头上反戴着头巾,倒骑着马回家样子实在是可笑。
注释:¹白接篱:白色的头巾。山简每喝醉了酒,总是倒戴着头巾,倒骑着马回家。
岘山临汉水,水绿沙如雪。
(xiàn)山临汉水,水绿沙如雪¹
译文:岘山依着汉江,水绿如碧,沙白似雪。
注释:¹水绿沙如雪:一作“水色如霜雪”。
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
上有堕(duò)泪碑¹,青苔久磨灭。
译文:山上有纪念羊枯的堕泪碑,上面的字已经被青苔遮掩,看不清楚了。
注释:¹堕泪碑:在襄阳岘首山。这里用羊祜的典故。
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
且醉习家池¹,莫看堕泪碑。
译文:姑且在习家池觅得一醉,不去山上看堕泪碑了。
注释:¹习家池:又名高阳池,位于湖北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又名白马山)南麓,建于东汉建武年间。
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译文:也学一学山公欲上马的醉态,让襄阳小儿也笑上一笑。

  李白在襄阳所写的这组诗,既可见其性情,又可见其诗风。在襄岘汉水的背景之下,一个怀着未醉之心的醉翁形象,栩栩如生。

  组诗之第一首。这里的“白铜鞮”当指汉水在襄阳段的堤坝。这是襄阳群体娱乐的地方。江城被绿水环抱,襄阳的花,襄阳的月,真是迷人。读着这首诗,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场景,在月圆花好的夜晚,人们在江水边的长堤上载歌载舞,多么热闹多么生动传情。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和读者不能不忘我地陶醉在其中。这一首第三句在格律上有“失粘”之嫌,说明李白写诗并不受格律的严格约束。

  组诗之第二首。这是描写一个历史人物的醉态,这个人叫山简。山简是晋大将,性情豪放,酒醉后常反戴帽子倒骑马。酒醉后的人物神态生动活现,在阳光下,系着白头巾,倒着骑马,非常有趣。此诗活灵活现地塑造了一个醉态可鞠的人物形象。

  组诗之第三首。岘山、汉江、水色、沙色、山上的堕泪碑以及碑上的青苔,碑上被磨灭了的碑文等等物景,平实道来,没有雕饰,其中自有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山依旧,水仍绿,碑尚在,唯有碑石上生了青苔,碑文已被磨灭,其寓意就是时间的长河能淹没一切。

  组诗之第四首:习家池边旧有凤泉馆、芙蓉台、习郁墓,群山环抱,苍松古柏,一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清幽,自古常有骚人墨客来此咏诗作赋。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来此饮酒,醉后自呼“高阳酒徒”,唐代孟浩然曾感叹:“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堕泪碑是为了纪念西晋羊祜而立的。羊祜生前都督荆州诸军事,驻襄阳。羊祜死后,其部属与当地百姓在岘山羊祜生前游息之地建碑立庙,每年祭祀。见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而称此碑为堕泪碑。酒醉了,堕泪碑也不去看了,欲上马而又上不了马,襄阳的小孩子们看着笑了。酒醉以后,人就不会有什么愁苦。“莫看”,“且醉”二句 ,是痛苦的潇洒。

xiāngyángshǒu

bái tángdài 

xiāngyángxíngchù báitóng 
jiāngchénghuí绿shuǐ huāyuèshǐ使rén 

shāngōngzuìjiǔshí mǐngdǐnggāoyángxià 
tóushàngbáijiē dàozhuóhuán 

xiànshānlínhànshuǐ shuǐ绿shāxuě 
shàngyǒuduòlèibēi qīngtáijiǔmiè 

qiězuìjiāchí kànduòlèibēi 
shāngōngshàng xiàoshāxiāngyángér 

望乾坤浩荡,曾际会,好风云。想汉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东风吹遍原野,但无言、红绿自纷纷。花月留连醉客,江山憔悴醒人。
望乾(qián)(kūn)浩荡¹,曾际会²,好风云³。想汉鼎(dǐng)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汉风吹遍原野,但无言、红绿自纷纷。花月留连醉客,江山憔(qiáo)(cuì)醒人
译文:眼望着广阔远大的天地,回想起君臣的遇合犹如变幻的风云。想当年汉唐帝业初成的时侯,万物欣欣向荣大地温暖如春。当汉风吹遍原野新朝建立的时候,花红叶绿显本性,人情欢忧各纷纷。为风花雪月而流连的成醉客,对局势保持清醒头脑的是醒人。
注释:木兰花慢:词牌名。双调,一百零一字,上片五平韵,下片七平韵。混一:指元朝统一全国。¹乾坤浩荡:天地广阔远大。²际会:封建时代称君臣遇合,得以行道,为风云际会。³风云:多用以比喻人的际遇。⁴汉鼎初成,唐基始建:比喻元朝建国开基,统一天下。鼎:封建时代太庙内放有九鼎,鼎代表宗庙社稷。⁵憔悴:黄瘦,瘦损。⁶醒人:由屈原《渔父》“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脱化而来,指对局势保持清醒头脑、志向深远的政治家。
龙蛇一屈一还伸,未信丧斯文。复上古淳风,先王大典,不贵经纶。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鼓舞五华鸑鷟,讴歌一角麒麟。
龙蛇¹一屈一还伸²,未信丧斯文³。复上古淳(chún),先王大典,不贵经纶。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xiāo)。鼓舞五华鸑(yuè)(zhuó),讴(ōu)¹⁰一角麒(qí)(lín)¹¹
译文:龙和蛇蛰居而起,屈而复伸,料想新王朝不会轻视礼教丧斯文。应当恢复上古时代淳朴的社会风俗,继承古代帝王的典章制度,治理国家如同理清乱麻需要费精神。老天爷何时挥手下令倒银河,洗净凡世的喧闹、战争和灰尘。到那时,华丽的鸑鷟鸟将出来跳舞,吉祥的麒麟也会讴歌人世间的太平。
注释:¹龙蛇:龙和蛇,词中比喻非常之人。²屈伸:指能根据政治清明与否决定出仕或退隐。³斯文:指礼乐制度,也指文人或儒者。⁴淳风:淳朴的社会风俗。⁵先王:指远古时期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圣贤君王。⁶经纶:原指整理丝绸,词中指处理国家大事。⁷天君:词中指皇帝。⁸嚣尘:污浊的泥土,也用来指尘世间。⁹鸑鷟:水鸟名,古代传说是祥瑞之鸟。¹⁰讴歌:歌颂,赞美。¹¹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太平盛世才出现,是吉祥之兽。

  词的上片赞颂元朝初建的兴盛气象,下片则书写词人于开国盛世的志向,表达了词人对全国实现和平的兴奋之情,以及对新的统一王朝的热烈祝颂和殷切希望。

  上片写词人生逢大元开国盛世的喜悦心情。

  开头“望乾坤浩荡,曾际会,好风云。想汉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六句,从物我两个方面,写元朝的建立带来的新气象。“想汉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三句把元朝与汉、唐相比,借古喻今,写出元王朝的建立,犹如当年“汉鼎初成”“唐基始建”一样,给国家带来希望,给万物带来了生机。词人以汉、唐作比,既指明了元王朝的建立有着坚实的基础,又颂扬了它的无比强大。

  “汉风吹遍原野,但无言、红绿自纷纷。花月留连醉客,江山憔悴醒人”四句,运用生动的比喻,继续从物我两个方面,写元王朝的建立带来的新气象。“但无言、红绿自纷纷”化用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既以百花盛开比喻统一的兴旺气象,又暗示天下归心。词人因不满金政权而弃官出家,又因受到元世祖的赏识重用而还俗,所以词人自称为“醒人”。词人以“春风”“花月”,比喻元王朝建立后带来的新气象。这样的表达方式使本词显得生动而具体,同时词人又以自己由隐居到出仕的经历,来说明新王朝的建立有化育万物的功效,增强了词作的说服力。

  下片写词人恢复古道、重振乾坤的雄心壮志。

  “龙蛇一屈一还伸,未信丧斯文。复上古淳风,先王大典,不贵经纶”五句,紧承上片“醒人”二字,写出自己不仅能归隐,而且能出仕,并且坚信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不会丧失,恰恰相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一定能发扬光大,而词人也将以“先王大典”为依据,酌古推今,建立一套新的政治制度,恢复“上古淳风”。这几句词既表现了词人的政治理想,又反映了他决心大干一番的非凡气概。

  “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鼓舞五华鸑鷟,讴歌一角麒麟”五句,这里词人充满自信,认为在这龙腾虎跃、万象更新之际,定能一显身手,施展鸿图。

  全词抒情与议论相结合,豪放中透着深沉,气势雄健。既有慷慨激昂的叙议,又有生动形象的比喻,语言豪放,意境壮阔,充满欢乐向上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张承编.经典诗词品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09:334-336页
2、 朱惠国.中国古典文学精品选注汇评文库 元明清诗、词、文: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07 第1版:268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