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临孟诸上,忽见芒砀间。
朝临孟诸上,忽见芒砀间。
赤帝终已矣,白云长不还。
赤帝终已矣,白云长不还。
时清更何有,禾黍遍空山。
时清更何有,禾黍遍空山。
高适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朝中期名臣、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25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¹带暑来。
译文: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二十四节争相交替,谷雨刚过昨夜南风又将炎夏悄悄送来。
注释:¹薰风:和暖的南风。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lǒng)¹日长²蒸翠麦,园林雨暑熟黄梅。
译文:漫长的日照蒸黄了田野里绿色的麦禾,急骤的阵雨浇熟了果园中青涩的梅子。
注释:¹陇亩:田地。²日长:漫长的白昼。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译文:黄鹂啼叫是因春天离去倾诉满腔愁绪,蝴蝶徘徊在残花之下不知有几多遗憾。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译文:午睡起来靠着南窗神情麻木无精打采,痴痴呆望着窗外槐树阴影掩盖的亭台。

xià--zhàoyǒuzhí

shítiānxiāngcuīxūnfēngdàishǔlái

lǒngzhǎngzhēngcuìmàiyuánlínguòshúhuángméi

yīngchūnchóuqiāndiéliànhuācánhènhuí

shuìnánchuāngqíngjuànxiánkànhuáiyīnmǎntíngtái

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
高登桥¹下水汤(shāng)²,朝涉河³边露气凉。
译文:我经过高登桥的时候,于朦胧夜色中,见得桥下水流汤汤,河边露气正浓,带有凌晨的丝丝凉气。
注释:淇(qí)县:今属河南,淇水流经此地。¹高登桥:桥名,在淇县城南。²汤汤:大水急流貌。³朝涉河:在淇县南。
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
行过淇园¹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
译文:当我走过淇园的时候天还未破晓,远处的天边,挂着一钩下弦的残月,近处的杏花,在清晓淡淡的月光之下,正吐出沁人心脾的香气。
注释:¹淇园:在淇县西北。产竹。

  前两句写诗人早行经过高登桥与朝涉河。“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从这两句来看,可见诗人行之早。“汤汤”用词是极为恰当的。后一句写到清凉的露气,前面写到“朝涉河”,前后贯通一体,使人满心欢悦。这类遣词用语微细之处,乍看似妙手偶得,不甚经意,却表现出诗人的艺术素养。这里面包含着高超的语言技巧,却又使人读来不觉,此正大家手笔。

  后两句写诗人经淇园的竹园所感受到春夜的清气。“行过淇园天未晓”及前二句均写诗人早行经过的三个地方,皆为平列。“一痕残月杏花香”,既写早行所见,又描绘出此刻特有的景色。颇有画意。前面流水汤汤,写听觉;露气清凉,写触觉;这两句,写视觉和嗅觉。天边,残月一痕;眼前,杏花满枝;耳边,流水汤汤;肤上,凉露清清;鼻中,花香沁人。在朦胧的晨光和露气中,这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读者仿佛能够感到,画面上满纸的水墨还湿漉漉的没有干。

  这一首短短七绝中,调动眼、耳、身、鼻多种感官,描绘了一个清新宜人、幽美可喜的环境,令人神往。小诗写得这样浑然天成,似信手拈来,清俊自然,别有韵致。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866
2、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1083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
晴雪¹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xián)(cháo)²,斜月明³寒草
译文:雪晴后的小园白雪皑皑,春天还未到,池边的梅树却早已悄悄地绽开。高高的树梢上喜鹊在衔泥筑巢,斜挂天边的月儿照着充满寒意的小草。
注释:¹晴雪:雪后晴天。²衔巢:衔树枝做巢。³明:照亮。⁴寒草:枯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早川风景好,自古金陵¹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²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译文:江南金陵的风景早川,自古以来都是那么美丽娇娆。风光依旧可少年人转眼就见苍老。相逢不易请让我们痛饮开怀,因为人生总是别离时节多而欢乐机会少。
注释:¹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²莫厌:莫辞。

  这是一首春词,主题是咏春惜别,伤年华之易逝,叹良会之难得。

  此词全用仄韵,全词十句八韵,除下片第四句和第五句分用平韵外。余均一韵到底。

  上片四句每句有韵,第三四句构成对偶句。起句突出一个“春”字。以下即围绕“春未到”而展开写景。“晴雪”犹在,表明春意尚薄。小园里雪压冰欺,百卉仍沉睡未醒,故曰“春未到”。虽是如此,但报春的早梅却在池边探头探脑了。第二句承前而有转折,“梅自早”,有梅得春先,冒寒一枝独放之意。第三四句仍照应首句而作了有力的渲染。“鹊衔巢”是说鸟类在衔草筑巢。主语“鹊”之前,有个作为修饰语的名词“高树”,即高高的树上。因为树高风大。故鸟类仍然需要在春天将到未到之际修筑好自己的巢,以抵御寒气的侵袭。“斜月明寒草”中“斜月”与首句,“晴”字相应。“寒”字与“雪”字相应。既然有月,当是夜间。天是放晴了,草上还带有残雪,这就使得月光下的白草显得格外晶莹皎洁。这上片四句纯属写景,从“小园晴雪”开始,写到“池边早梅”,再写到“高树鹊巢”,最后到“斜月寒草”收住。这四句上下连贯,紧凑而又层次井然。随着作者的移步换形,虽在小园,却能一句一个景、一步一个境地引人人胜。尽管春尚未到,嫩寒犹甚,读来仍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三、四两句,构思精巧,意境深邃而造语自然,堪称佳制。

  下片六句,写景言情兼而有之。按其顺序,前三句可分两段,前两句写景物,后一句写入事。前两句正面歌颂,后一句意在转折,深致感叹。这三句意思简明,在于赞美江南一带的山川风物。不过,在赞美之余,亦发出感叹,山河不老,而人物却在不断变换,“昨日少年今白头”,人生原是十分短暂的。此句反跌前句“风景好”,并为引起下文提供依据。有联系上下文、穿针引线的功用,极见关键。“相逢”以下三句一气呵成,以劝饮、惜别为主旨,又可分为前一句劝酒。后两句惜别。后因前果,脉络分明。这三句又与下片前三句互为因果。正由于金陵道上风光明媚,而人生苦短,青春易逝,嘉会无常,故人们应珍惜这大好时光,利用这短暂的相聚,杯酒联欢,畅叙衷情。这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也是这首词的主题。当然,作为封建士大夫代表人物的冯延巳,他的思想境界,只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他的感叹人生离多会少,虽有普遍性,总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尽管如此,这首词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技巧,仍有其独到的一面,尤其是他以平易之笔写纷纭复杂心事的手法,于后人不无启迪。

参考资料:
1、 熊依洪.《中国历代文学大观·隋唐五代文学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371-372

zuìhuājiān··qíngxuěxiǎoyuánchūnwèidào--féngyán

qíngxuěxiǎoyuánchūnwèidàochíbiānméizǎogāoshùquèxiáncháoxiéyuèmíngháncǎo

shānchuānfēngjǐnghǎojīnlíngdàoshǎoniánkànquèlǎoxiāngféngyànzuìjīnbēibiéduōhuānhuìshǎo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màn)¹都间断。
译文:骤雨过后,村子前方溪水漫流,四溢的溪涧淹没了平日的行路。
注释:¹迷漫:布满、充满。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孤洲¹尽日²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译文:与外界隔绝的孤州整天没有客人来访,只有一叶小舟孤独地栓岸边的垂杨树下。
注释:¹孤洲:孤独的水中高地。²尽日:整天。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主人¹空有济川心,坐见²门前水日深。
译文:本想乘舟渡河,但徒然看着门前的水势有增无减。
注释:¹主人:诗人自称。²坐见:徒然看着。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ōu)鸟自浮沉¹
译文:只好袖手回到茅屋下,任凭鸥鸟在水中忽上忽下。
注释:¹浮沉:在水中或空中忽上忽下。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山村雨后溪水漫流,道路被淹没而时隐时现的迷漫景象,寓意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国家和个人的前途渺茫,杳不可知。颈联以比喻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无奈和愤激之情。尾联两句承接上联,以海鸥不惊比喻与世无争的隐士,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不再以世事为怀的决心。

  诗的前四句写景,点出题目。开头两句写“水”,着重写水的“乱”,以切合诗题的“野”。“迷漫”写出了水的漫无边际,“间断”则写出由于地势的高低不平,被淹没的道路时隐时现,观察是很细致的。这两句写眼前实景,是赋,也是比,暗示了由于时代狂风骤雨的侵袭,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前程茫茫,杳不可知。两句诗描绘了雨后溪流烟水迷漫的景象,从中也透露出作者的彷徨、迷惘的心情。

  下面两句由溪流、行路的全景推到孤舟小船的特写镜头,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洲”之“孤”与“舟”之“小”,可见诗人的凄苦孤寂,气氛幽冷而低沉。这两句写景,但景中有情。

  后面四句由写景转为咏怀,因为有前面四句的写景作基础,抒情便有了依据,不显得突然。这两句也是亦赋亦比,南宋末年,国势飘摇,每况愈下,诗人即使有恢复中原,振兴国家民族的宏伟抱负,也完全没有施展的可能。在黑暗的现实面前,诗人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着一“坐”字和“空”字,写出了诗人心情的绝望和愤惋。结尾两句即承接而来,在诗人一切的追求、希企都归于幻灭之时,自然逼出最后两句。以鸥鸟不惊喻与世无争的隐士,表面上恬淡闲适,似与尘世绝缘,其实这只是作者目睹国家残破而又无力回天的愤激之语。

  这首诗比兴深婉,颇具特色。以雨后野水比喻国事的不可收拾,以行路间断比喻前途渺茫,以水深而济川不果比喻抱负的无法施展,若隐若现,反复缠绵,给人们的联想提供了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全诗只字不提国势,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焦灼以至失望愤慨的情绪,含蕴是深广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联,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雨漱(shù)窗前竹,涧(jiàn)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联,小山秋水篇¹。昭君²怨,塞云黄暮天。
译文: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出。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令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塞云黄尘,天色昏暮。
注释:小山:西汉淮南王刘安手下的文学侍从,有大山、小山之分,淮南小山存世的著名作品是《招隐士赋》,俗称“小山赋”。又北宋词人晏几道号小山,有《小山词》,风格婉丽。又张可久,字小山。这里具有多义性。¹秋水篇:《庄子》篇名,述恬淡无争的原理。这里泛指清空高妙的歌行。²昭君:王昭君,汉元帝时宫人,因和亲远嫁匈奴。昭君怨,乐府名,又琴曲名。但此处也可按字面理解为“昭君怨恨”。

  起首两句对仗,运用“比”的手法,表现胡琴琴声的垮琮。“雨漱窗前竹”,承袭杜诗“雨泻暮檐竹”(《大云寺赞公房》)的句法,而“涧流冰上泉”,则使人联想起白居易《琵琶行》“幽咽泉流冰下难”的诗句,都具有形象的听觉效果。雨点冲刷竹叶,沙沙作响,声音比较沉实;涧泉进流冰上,铿锵有声,声音比较清脆,这同《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原理一样,是因琴弦粗细有别而产生的不同音色。两句比喻,已暗暗点现了胡琴的“二弦”。

  “一线”句补明了这两种声音的来源。古人常把琴弦上流出的音符同风联想在一起,如“泠泠七弦上,坐听松风寒”(刘长卿《弹琴》)、“十四弦指下风生”(张可久《一枝花·湖上归》)等。“一线清风动二弦”,既表达了琴声的袅袅不绝,又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指法、弓法的娴熟与柔和,甚而使胡琴器具的本身,增添了诗意与美感。

  “联”是一字句。散曲中的一字句,除具有独立存在的内容外,还能与上句或下句连读成意。这里的“联”字,承上启下,意蕴十分丰富。它可以理解为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添足“一线清风”的圆润;也可释为琴曲的内容互相连贯,即连续演奏小山篇、秋水篇(倘若将“小山秋水”间点上顿号),或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倘若将“小山”解作人名,而把“昭君怨”视作曲名)。“小山”的两句如同注释所述,具有多义性,不拘一解;遇上这种双关乃至多关的情形,读者在理解中不妨将它们的种种内涵在印象上叠加在一起。胡琴演奏的具体曲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曲文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琴声的听觉效果。从后半几句可以知道,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最初是清旷空湛的曲调,泠泠然澄如秋水;随后转为哀怨凄切的内容,仿佛昭君出塞,在黄尘暮云中搊弹的一曲哀歌。寥寥数笔,令人神驰心往,有余韵不绝之感。

  作者另有《朝天子·酸斋席上听胡琴》云:“玉鞭,翠钿,记马上昭君面。一梭银线解冰泉,碎拆骊珠串。雁舞秋烟,莺啼春院,伤心塞草边。醉仙,彩笺,写万里关山怨。”与该曲有相近之处。运用生动的艺术语言,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正是这类闻乐作品的美感所在。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金字经·胡琴

jīnjīng··qín--zhāngjiǔ

shùchuāngqiánzhújiànliúbīngshàngquán线xiànqīngfēngdòngèrxiánliánxiǎoshānqiūshuǐpiānzhāojūnyuànsāiyúnhuángt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