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合一时哭,别离三断肠。残花不待风,春尽各飞扬。
会合一时哭,别离三断肠。残花不待风,春尽各飞扬。
欢去收不得,悲来难自防。孤门清馆夜,独卧明月床。
欢去收不得,悲来难自防。孤门清馆夜,独卧明月床。
忠直血白刃,道路声苍黄。食恩三千士,一旦为豺狼。
忠直血白刃,道路声苍黄。食恩三千士,一旦为豺狼。
海岛士皆直,夷门士非良。人心既不类,天道亦反常。
海岛士皆直,夷门士非良。人心既不类,天道亦反常。
自杀与彼杀,未知何者臧。
自杀与彼杀,未知何者臧。
孟郊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 40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积水涵(hán)¹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译文:秋雨过后,湖水上涨,白茫茫的,水色与天色同样清澄;溪边的人家,静悄悄的,仿佛浮卧在水边,与水相平。
注释:西溪:在诗人的家乡浙江湖州。一名苕水、苕溪。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城西南,吴越钱氏建。¹涵虚:宽广清澄。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岸(tǐng)归时闻草声。
译文:一阵风吹开了水面的浮萍,现出了山的倒影;一只小船,悠然归来,刺开了水草,发出沙沙的响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入郭僧寻尘¹里去,过桥人似鉴(jiàn)中行。
译文:僧人行走在入城的道上,消失在远远的红尘之中;回家的农夫,经过了小桥,好像在明镜中徐行。
注释:¹尘:尘世,指热闹的人世间。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¹(ài)月生。
译文:骤雨收歇,已足使这一派秋色更为迷人;岸边的芦苇,请不要再长,免得妨碍我欣赏明月东升。
注释:¹修芦:修长的芦苇。

  这首诗写的是秋雨后无相寺前的景色,主景是水。首联写西溪及附近的湖泊,经过一场秋雨,水位上涨,远近一片浑茫澄澈,与秋空相接;水边的人家,似乎浮在水上。“积水涵虚”四字,场面很大,仿佛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的景况。孟浩然写洞庭湖水,描摹了湖的渺茫宽阔;张先在这里突出江南雨后河湖溪塘涨满水的情况,是小环境组合成的大环境,都很神似。“上下清”即孟浩然诗的“浑太清”,都写秋天天空晴朗,水光澄碧的景象,移不到别的季节去。次句写水边人家,以“岸痕平”说水涨得高,与“几家门”成为一个平面,也活生生地画出雨后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一场秋雨,溪水涨满。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洞庭湖赠张丞相》)的气势。经过一番新雨刷洗,临溪屋宇显得明丽清宁,仿佛平卧在水面上,别有一副悠闲的静态。

  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出句描述微风吹来,满池的浮萍裂开了,露出了一段水面,水面上倒映出青山的影子;对句写一叶小舟归来,船帮与水中的葑草摩擦,发出沙沙的响声。“浮萍破”,这是一个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被诗人捕捉住了。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草声是极微弱的声响,为诗人听到,足见其静,此乃以动衬静的笔法,给以生趣。此联一见一听,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妙趣横生。

  第三联仍然写景,但通过人这个主体来写,还是以水作背景。一句写入郭僧,照应题面“无相院”;一句写过桥人,点缀水乡,二句又相互呼应。僧到城里去,加以“尘里”二字,说城市喧嚣,反衬无相寺所在地的静寂清净;人过桥,以“鉴中行”形容,说出桥下水之清澈,回照首句,又以眼前环境的清旷与上句的“尘里”作对比,表达诗人自己对景色的欣赏。

  尾联用逆挽虚收法。“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束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态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一虚设,便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给人以回味。这一结余味悠然,又与首句“积水涵虚砂相应。

  张先善写“影”,人称“张三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全诗几乎全是写景,即使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1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7-18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¹,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²(nóng)³家鹦鹉洲边住。
注释:¹也么哥:这三字是元曲常用的感叹词,无实义。²却原来:这三字属于衬字。³侬:意即“我”。

  此曲从风格上看当是文人所作。其末句即用白贲《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成句,也是写“不识字渔父”(白贲曲语)的。据元冯子振《鹦鹉曲·序》载,白曲在其时享有盛名,“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恨此曲无续之者”,于是冯子振逞才和白曲百余首,可见白贲曲的影响之大。而白贲曲一出,因其首句有“鹦鹉洲”,其曲原名“黑漆弩”也就改称“鹦鹉曲”,鹦鹉洲也就从原特定的地名一变为渔父居处的代称。因此,此曲“侬家鹦鹉洲边住”的那个“侬”也很可能是个“渔父’。此曲所写意境受白曲直接影响亦较明显。

  但此曲的结构与白曲却大不相同。它先用许多扑朔迷离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似乎无人迹、无尘嚣的世外桃源之境。“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清澄透明的流水静静地淌着;登舟横渡上岸,再沿着一条弯弯小径走去,一座小小屋舍便悠然可见了。这里已隐约透出一股神迷之感。室何人居,诗人未道,他仅描绘了小屋安谧而恬静、雅淡而优美的外部环境;其地何所,诗人未明,是“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乡村野地,还是“小桥流水有人家”(王安石诗)的郊外花村,读者难知其详。以下两句,诗人将读者引入更加神迷的境界:“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青山白云,幽邃缥缈,使人想起贾岛《访隐者不遇》中童子的答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令人悬望之余,不无怅惘之感。诗人似乎知道读者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故再用两句颇涵自得、自傲,而又不无戏谑嘲弄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重复叠唱,再将读者推向迷茫恍惚之极境,让人只好自叹凡俗,对此神秘的仙界可望而不可即,可想然不可知。若全曲到此作结,倒颇堪称之为“朦胧诗”的,“象外”之味,尽可让人作万千之想。然古代诗歌于“超以象外”后必要“得其环中”,结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正是揭其“环中”的全曲之眼。一直隐在曲中而未露其面的小屋之主倏然而出,仙界者,“渔父”居所也。有此一句,“境界全出”:那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构成的极澄至净的世界,不是“红尘”外的仙境,也不是现实中实有的景观,它乃是“渔父”心灵中的圣所,理想中的“隐士”精神世界的“物化”罢了。

  “渔父”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是现实中真正的渔父。自从楚辞《渔父》中诞生了一位“世人皆醒我独醉”、不与世俗争流的“渔父”后,其历代“子子孙孙”实际上便成了不求功名、不慕荣华富贵而独善其身的人格精神象征。“渔父”之咏成了古代“隐士”之歌中别具一格的支系,王维的一首“隐士诗”不妨可看作其核心主题:“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渔父”之吟为历代文人所喜爱,绝非无因,元代尤其如此——得志而显达者咏之,以见其不失高雅;失意者又借以曲折表达其对现实的不满或失望,同时又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化到“渔父精神”中去,以忘却现实生活的烦恼,在“超尘脱俗”的心灵净化中求得心理的平衡。白贲《鹦鹉曲》所以能享誉一时,除了其韵用“鱼模”部去声险韵外,“渔父”这一传统母题具有文人心目中特有的“精神美”魅力,是其最根本的原因。而此曲不惮有名作在先,效而再创,也有这样的魅力在召唤。

  然而,如果此曲无自己的艺术魅力,恐怕早就湮没无闻了。在历代“渔父”之吟中,以青山、白云喻其高洁脱俗,以轻舟、流水状其自由洒脱,乃是众所撷取兼含比兴的意象。白曲如此,此曲亦如此。但白曲以“侬家鹦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领起全篇,让人一下子进入传统“渔父”的既定精神境界,然后再组合意象,使其表现的精神世界得以形象化,而结句“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与之遥相呼应,使全曲颇得爽朗豪放之风。此曲则首先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捉摸不定,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则借当时人所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核,复令人再回味、咀嚼全曲,既得含蓄蕴藉之趣,又不失明朗畅达之风,虽与白曲所取意象大致相同,结构方式则别具一格。细而察之,此曲“溪边小径舟横渡”与白曲“浪花中一叶扁舟”,“青山隔断红尘路”与白曲“觉来时满目青山”,虽句中形象相同,但也各随其曲之意脉与情调,彼此不能互换,而并非增减其字而已。故其虽受白曲影响和启迪,然却是自己的创作。加上作者选押去声韵之《叨叨令》曲体,除“处”、“住”为白曲原用韵脚外,“渡”、“玉”、“路”,均是字熟而韵险,既继承了白曲“险韵”特色,又有自己的匠心,这大概就是此曲并非首唱,又属“无名氏”之作却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参考资料:
1、 《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1115-1117页

dāodāolìng··biānxiǎojìngzhōuhéng--míng

biānxiǎojìngzhōuhéngménqiánliúshuǐqīngqīngshānduànhóngchénbáiyúnmǎnxúnchùshuōxúnmexúnmequèyuánláinóngjiāyīngzhōubiānzhù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固吝者何?”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一女¹,嫁为畿(jī)²某官某妻³。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qiǎn),恚(huì)而人女曰:“而¹⁰(quán)¹¹,迁我京职¹²,则¹³¹⁴朝夕¹⁵侍母;且¹⁶迁我如振落叶¹⁷¹⁸,而¹⁹固吝(lìn)者何²⁰?”女寄言²¹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²²公。公大怒,取案²³上器击伤夫人,出,驾²⁴而宿于朝房²⁵,旬²⁶²⁷还第²⁸。婿竟²⁹不调³⁰
译文: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的一个官员为妻。王翱的夫人非常疼爱女儿,每次要女儿回家,女婿坚持不放走。他愤怒地对妻子说:“你的父亲是选拔官吏的长官,把我调到京城做官,那么你可以整天陪侍你的母亲。况且调动我轻易得就像振落树叶,有什么可吝啬的呢?”于是女儿将想法告诉了母亲,夫人在当天准备了酒菜,跪着禀告王翱,王翱非常生气,拿起几案上的器具打伤了夫人,出门去,坐马车住到朝房里,十天后才回家,女婿最终没有被调职。
注释:¹公:指王翱。²畿辅: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畿,古代王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辅,亦指京城附近的地方,如汉代京城之外有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政区,称三辅。³某官某:作什么官的某人。某,前一个代官职,后一个代其人姓名。⁴固:副词,坚决,坚持。⁵不遣:不让回娘家。遣,打发走。⁶恚:怨怒。⁷人:告诉。这一句意谓你父亲为吏部长官。⁸而:你,代词。⁹翁:父。¹⁰长:长官。这里用为动词,做……长官。¹¹铨:铨选,唐宋至清选用官吏的制度,由吏部按照规定任免、考核、选拔官吏。故吏部亦称“铨部”,其长官称尚书。¹²迁我京职: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迁:古代调动官职叫“迁”,一般指升职。¹³则:连词,那么。¹⁴汝:你。¹⁵朝夕:天天,时时。¹⁶且:连词,况且。表示意思上的更进一层。¹⁷振落叶:摇下正在凋落的树叶。振,摇动。¹⁸耳:而已,罢了。¹⁹而:可是。²⁰固吝者何:为什么硬要这么吝惜力气呢。固,坚持。²¹寄言:寄人,托人带话。²²白:告诉。²³案:几桌,此指餐桌。一说,古时进食用的短足木盘。²⁴驾:坐车。²⁵朝房:官吏上朝前停留休息的房舍。²⁶旬:十天。²⁷乃:才。²⁸第:府第,王公大臣的住宅。²⁹竟:终于。³⁰不调:没有调职。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公为都御史¹,与太监²某守辽东³。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huì)¹⁰之。昔先皇¹¹(bān)¹²僧保¹³所货¹⁴西洋¹⁵珠于¹⁶侍臣¹⁷,某¹⁸得八焉¹⁹,今以半别²⁰公,公固²¹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²²所著²³披袄²⁴中,纫之²⁵。后²⁶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²⁷。公劳²⁸之曰:“若²⁹翁廉(lián),若辈得无³⁰苦贫³¹乎?”皆曰:“然³²。”公曰:“如有营³³,予³⁴³⁵尔贾(gǔ)³⁶。”二子心计³⁷,公无从办³⁸,特³⁹示故人⁴⁰意耳。皆阳⁴¹应曰:“诺⁴²。”公屡促之,必如约⁴³。乃⁴⁴伪为屋券⁴⁵,列贾⁴⁶五百金⁴⁷,告公。公拆袄,出珠授⁴⁸之,封识宛然⁴⁹
译文:王公做都御史时,同太监某人镇守辽东。这个太监也奉公守法,同王公相处得很好。后来王公改调两广任职,太监哭着送别,赠给大宝珠四枚。王公坚决辞谢不受。太监哭着说:“这大宝珠不是受贿得到的东西。以前先皇把僧保所买来的西洋珠赏赐给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今天拿一半给您赠别,您本来就知道我并不是贪财的人啊。”王公接了宝珠,放进自己所穿的披袄,把它缝在里面。后来回到朝廷,寻找太监的后代,找到了他的两个侄子。王公安慰他们说:“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为贫穷所困吧?”二人都说:“是的。”王公说:“如果你们要有所经营,我帮你们出钱。”太监的两个侄子心里盘算,王公无法办到,只不过是表表老朋友的心意罢了。都假装答应说:“是”。王公几次催促他们,一定要按照说定的办。于是他们就假造了一张买房子的契约,开列的价钱是五百两银子,告诉王公。王公拆开披袄,取出宝珠交给他们,那包裹的记号,仍然是原来的样子。
注释:¹都御史:都察院的长官。都,总。御史,明清是监察官吏的官,属都察院。²太监:清朝宦官统称。明朝时宦官首领称太监。³辽东:明朝在今辽宁省内设辽东都指挥司,防守边境。⁴甚相得:相处得很好。相得,互相投合。⁵改:改任,改换官职或另任某官。⁶两广:广东和广西两省。王翱调任总督两广军务时在年(代宗景泰三年),时年六十九岁。⁷泣:小声地哭。⁸枚:本义为树干,引申为计量单位,犹“个”、“颗”等。⁹是:指示代词,这,指大珠。¹⁰贿得:通过受贿得到。贿,贿赂,这里指接受贿赂,用作“得”的状人。¹¹先皇:先朝皇帝。先,对已去世者的尊称。此处指明成祖或明宣宗。¹²颁:赏赐。¹³僧保:人名,不详。¹⁴货:买。¹⁵西洋:泛指南洋群岛、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东非等地。明成祖时,曾命郑和等七次下西洋。¹⁶于:给。¹⁷侍臣:皇帝左右的近臣,包括太监。¹⁸某:自称之词,指代“我”。¹⁹焉:人气助词。²⁰别:赠别。²¹固:副词,本来。²²内:同“纳”,放入。²³著:“着”的本字,穿。²⁴披袄:穿在外面的上衣,大多是夹的或棉的。²⁵纫之:意谓把珠缝在披袄中。纫:缝。²⁶后:后代,此处指太监的继承人,过继之子或养子。²⁷从子:兄或弟的儿子、侄子。²⁸劳:慰问他们。²⁹若:你们,代词。³⁰得无:犹言“莫非”、“恐怕”,表示对事实的测度。³¹苦贫:苦于贫穷,为贫穷所困。³²然:表应对的副词,常单独成句,可译作“是的”,“对”。³³营:经营,置办,指做生意或买房产等。³⁴予:我,代词。³⁵佐:辅助,帮助。³⁶贾:同“价”,钱。³⁷心计:心里盘算。³⁸无从办:无法办到。³⁹特:副词,只,不过。⁴⁰故人:旧友,老朋友。⁴¹阳:同“佯”假装,伪装。⁴²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顺从。犹“是”,“好吧”。⁴³如约:按照约定的办。如,依照。⁴⁴乃:于是,就。副词。⁴⁵伪为屋券:假造一张买房子的契约。为,动词。券,契据。古代的券常分为两半,各执其一作为凭证,如今之合同。⁴⁶列贾:开列的价格。⁴⁷五百金:五百两银子。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先秦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镒(yì),一镒称一金;汉代以黄金一斤为一金;后来以银子为货币,银一两称一金。告公。⁴⁸授:给予,交给。⁴⁹封识宛然:意谓原来封好的记号仍然是那样,即仍是原来包裹的样子。识,同“志”,标记,记号。宛然,依然。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xiǎn)¹碑题字。
译文:从马头上望去,是一片连绵不断的青山,昔日的繁华,想不到零落凋残到这个地步。年深日久,碑石上已长满了藓苔,题字什么都要仔细地辨认。
注释:¹藓:苔鲜。
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
休寻折戟(jǐ)¹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日十三陵²下,过新丰³猎骑
译文:不要去寻找折断的剑戟去说当年的事,只不过泛起一点人皆有的悲秋情绪而已。西斜的太阳照在十三陵下,谁敢说清王朝的新丰猎骑,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也要零落殆尽的么。
注释:¹折戟:所谓“折戟”就是断戟被沉没在沙里,指惨败。²十三陵:北京市昌平天寿山一带之明陵,为十三座皇陵,清代那里有围场。³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汉初刘邦兴建,迁家乡父老于此。⁴猎骑:代指打猎者的坐骑,代指猎人。

  这是一首描写秋猎的词,词中所描绘的是在北京十三陵地区的行猎。

  上片着重写景,景中已透露了凄怆之情。“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停马且住,看到眼前一望无垠的青山,连绵成无尽的屏障,在这里的天地间,繁华显得微不足道,这份苍茫深入人心。 “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面对眼前这份萧索冷清的景象,看着被枯草掩埋的石碑,容若心中感慨万千。被苔藓覆盖了的石碑上,还可以模糊地辨认出之前所刻下的碑文,时光就是这样无情,人们还以为将真实留在石碑上就可以万古长存,其实在时光面前,任何东西都是脆弱、不堪一击的。想到此,容若便心生悲凉。自己的生命也不过是白驹过隙,匆匆几十年犹如流星划过,很快就没了。词人没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整日陪在皇帝身边,做些并不情愿的工作,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够到头啊。

  下片侧重抒情。不过此中笔触多不在打猎的本身,而是写猎场的景观和感受,其中不乏悲怆之音,感伤之意。所以他才会无奈地写道:“休寻向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在这里大概是指古往今来的兴衰往事,正如一开始所言的那样,不要寻思那古往今来兴亡之事,就是眼前的秋色便已令人生悲添慨了。容若看到这迟暮的秋日,想起之前的种种,心中难以言说,故而只能在结尾草草地写上一笔“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作罢。这就是容若狩猎的心情,这个男人随时随地都会有所感悟,写入词里,以供后人唏嘘感叹。

  这首词笔力苍劲,虽然是哀叹往事之词,可是字里行间并不缺乏刚劲,刚力与阴柔结合得十分巧妙,相得益彰。尤其是结处二句,所绘情景形成强烈对比,颇含兴亡之感和轮回之叹。

hǎoshìjìn··shǒuwàngqīngshān--lánxìng

shǒuwàngqīngshānlíngluòfánhuázàixiàngduànyānshuāicǎorènxiǎnbēi

xiūxúnzhéhuàdāngniánzhǐbēiqiūlèixiéshísānlíngxiàguòxīnfēngliè

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
挂席凌蓬丘¹,观涛憩(qì)(zhāng)²
译文:乘坐帆船来到蓬丘岛,上樟楼观赏著名的钱塘江潮。
注释:¹蓬丘:蓬莱山也。²樟亭楼:即浙江亭也,在跨浦桥南江岸。《浙江通志》:樟亭,在钱塘县旧治南五里,后改为浙江亭,今浙江驿其故址也。
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
¹山动逸兴,五马²同遨(áo)游。
译文:五马大车载你我一同遨游,兴致如三山逐浪高。
注释:¹三:谓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²五马:古太守事。
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
天竺森在眼,松风飒(sà)¹惊秋。
译文:天竺寺森然收如眼底;一路松风在唱着秋天的歌。
注释:¹飒:形容风声。
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
译文:看云卷云舒,变化莫测;顺水流而上,穷其源头的清幽。
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
叠嶂(zhàng)¹隔遥海,当轩写归流。
译文:遥远的大海在重重山峦的那边,窗外江水奔涌归大海。
注释:¹叠嶂:重叠的山峰。
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译文:诗写好了,足以傲视日月,吴国山水充满了无限乐趣!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