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君无妇几经时,暮景鳏居却未宜。
且喜中郎新有女,岂容白傅老无儿。
闺中不著玉川婢,天下应传京兆眉。
无计去陪汤饼客,花卿有子待歌诗。
隐君无妇几经时,暮景鳏居却未宜。
且喜中郎新有女,岂容白傅老无儿。
闺中不著玉川婢,天下应传京兆眉。
无计去陪汤饼客,花卿有子待歌诗。
姜特立

姜特立

姜特立[公元?年至一一九二年左右],字邦杰,浙江丽水人。生年不详,卒于宋光宗绍熙中。以父恩补承信郎。淳熙中,(公元一一八一年左右)累迁福建兵马副都监;擒海贼姜大獠。赵汝愚荐于朝,召见,献诗百篇。除阁门舍人,充太子宫左右春坊。太子即位,除知阁门事。恃恩纵恣,遂夺职。帝颇念旧,复除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宁宗时,官终庆远军节度使。特立工于诗,意境超旷。作有《梅山稿》六卷,续稿十五卷,《直斋书录解题》行于世。 ▶ 74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piān)¹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译文:乘舟避难江南,就像失群的大雁,孤独的浮云。穿梭在连绵的烟尘之中,回首中原已泪满襟。
注释:¹扁舟:小舟。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碧山对晚汀(tīng)¹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译文:碧山对着水边的平地有丝丝凉意,看着枫树叶和芦苇根。太阳落山了水波平静了怨恨离开了家乡。
注释:¹汀洲: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上阕写自己背井离乡,像“旅雁孤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战火纷飞,不觉涕泪沾巾。

  起首二句叙事即景自寓身世经历。乘一叶扁舟,到江南去避难作客,仰望那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复相类。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亦赋亦比亦兴,起得浑括自然。“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两句写回首北望所见所感。中原失守,国士同悲。这两句直抒情怀,略无雕饰,取景阔大,声情悲壮。

  下阕写眼前萧条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辞乡去国的愁思。

  过片“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两句,收回眼前现境。薄暮时分,泊舟矶畔,但见江中的碧山正为暮霭所笼罩,矶边的汀洲,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满眼萧瑟冷落的景象。这里写矶边秋暮景色,带有浓厚的凄清黯淡色彩,这是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中的情绪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两句总收,点明自己“辞乡去国”以来的心情。日落时分,往往是增加羁旅者乡愁的时刻,对于作者这样一位仓皇避难的旅人来说,他的寂寞感、凄凉感不用说是更为强烈了。渐趋平缓的江波,这里恰恰反托出了词人不平静的心情。

  全篇以景寄情,动静交错,色调苍暗。用“扁舟”、万“旅雁”、“孤云”、万“汀洲冷”、万“枫叶芦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诗人的凄楚情怀,同时也流露出了对国事的忡忡忧虑,唱出了时代的悲凉之音。

参考资料:
1、 张惠民.宋代词学资料汇编.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72页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sāng)¹虽柔解吐丝。
译文: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
注释:牡丹: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¹桑叶: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又名家桑、荆桑、桑椹树、黄桑等。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kān)笑牡丹如斗大¹,不成一事又空枝。
译文:可笑牡丹花形大如斗,却什么也不能作,花谢后只剩空空枝条。
注释:¹斗大:大如斗。对小的物体,形容其大。

  这首《咏牡丹》是宋代大臣王溥的作品。这首诗一反人们对牡丹一向喜爱赞美的心态。诗人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而牡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

  题目用“咏”,先顺从人众的普遍心理定势,先诱导读者,诗人可没说牡丹的坏话,是要歌咏它。读者乍一看,心理必然想着,歌咏牡丹者多矣,王溥难以说出什么新的东西。这样想着,就好奇地往下读,结果却读出了对牡丹的说三道四。虽然有些生气,但细品,诗人的审美情思落在了两个点上——外表美和实用美。诗人担心人们不服气,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可口;桑叶很柔弱,他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生成。还有,她的美艳,她的光彩,耀人眼目,让人心荡神怡,诗人是知道的,但他有意无视这些,因为,这些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美,仅此一点,牡丹不值一提。值得一提的是,她一旦开完美艳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好赞美的。诗人用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至于读者读不读,读懂读不懂,认同不认同就不是诗人的事了。

yǒngdān

wáng sòngdài 

zǎohuāzhìxiǎonéngchéngshí sāngsuīróujiě 
kānxiàodāndǒu chéngshìyòukōngzhī 
飘飘江风起,萧飒海树秋。
飘飘¹江风起,萧飒(sà)²海树秋。
译文:凛冽的江风飘摇而起,吹得江边高树秋声萧瑟。
注释:¹飘飘:一作“飘摇”。²萧飒:稀疏,凄凉。
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
登舻(lú)¹美清夜,挂席²移轻舟。
译文:登上船头只觉清夜景色佳美,扬帆起航小舟前进。
注释:¹舻:船前头刺棹处。²挂席:扬帆。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月随碧山¹转,水合青天流。
译文:舟上只见月儿随着碧山回转,水与青天相合而流。
注释:¹碧山:青山。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
(yǎo)如星河¹上,但觉云林幽。
译文:晃晃悠悠仿佛行往遥远的星河,只觉得云压树林幽暗一片。
注释:¹星河:银河。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
译文:眺望归路水流浩荡,眺望前程逝水滔滔。
徒悲蕙草歇,复听菱歌愁。
徒悲蕙(huì)¹歇,复听菱歌²愁。
译文:徒然悲伤蕙草衰歇,又听那采菱之歌满含哀怨。
注释:¹蕙草:香草名。又名熏草、零陵香。²菱歌:采菱之歌。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
岸曲迷后浦,沙明瞰(kàn)¹前洲。
译文:曲折的江岸掩迷了后边的渡口,明亮的沙滩看见前边的小洲。
注释:¹瞰:俯视。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
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¹
译文:思念您啊又不可相见,眺望远方徒然增加离别的情怀。
注释:¹离忧:即“罹忧”,遭忧之意。

  “飘摇江风起,萧飒海树秋。登舻美清夜,挂席移轻舟。”江风飘飘,海树萧萧,时值清秋。诗人登上舟船,扬起帆席,在江面上轻轻移动,明月挂空,气爽天高,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曹植《公宴诗》云:“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清夜”,不仅是宜人之夜,而且还是适合于游乐之夜。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云:“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联系谢诗,此诗的“挂席”又多么充满诗情画意。“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舟行,则月似随舟而行;舟随碧山转,月也似随碧山而转,有“月行却与人相随”(《把酒问月》)之意。游兴正浓,故觉明月处处时时解人意,时时处处自来亲人;月色空明,水面开阔,故觉水天相连,水接天流。山色之“碧”,天色之“青”,正显出月色之明。诗中并未明写诗人的兴致,而兴致自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舟幽。”水色澄空,星河倒影,恍恍惚惚,仿佛已离开人间,在杳杳渺渺的星河上行舟。晋王羲之《镜湖》诗云:“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南朝陈释惠标有《咏水》诗云:“舟如空里泛,人似镜中行。”李白《清溪行》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都把至清的水比喻为镜,用的是明喻;此诗暗示江清如镜,因为天上的星河都映于水中,而且进一层说舟是在星河间行,写得更神奇,更有情趣。因为有天上星河行的感觉,因此所见云舟也就有如天界之物,格外幽渺。

  “云舟幽”以上的六句叙写“月夜江行”。“归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两句过渡。上文写清夜曰“美”,写舟移曰“轻”,写月行曰“随”,写山曰“碧”,写天曰“青”,良辰美景,足见诗人心境的恬适。然而,回顾来途则归路浩浩,瞻望前路则见徂川悠悠,心中不觉升起一缕淡淡的哀绪。“浩浩”、“悠悠”,仍然是眼前之景,但景中已不露声色地注入作者的情感。接着,引出“徒悲”,听歌愁,引出怀宗之,增离忧,情绪直转而下,用笔自然,不露凿痕。“蕙草歇”,回应“海树秋”;“蕙草”,一种香草,《楚辞》常用来比喻贤人。“徒悲蕙草歇”,有所思美人不可见之意。秋日怀人,情调凄楚。此时,又有菱歌泛夜,莲娃无忧无虑地唱着欢快的歌,无形中反而增添了诗人的哀愁。“岸曲迷后浦,沙明瞰前洲。”又是两句景语。河岸曲折,后浦迷不可觅;沙头明亮,前洲清楚可见。“后浦”、“前洲”暗应“归路”、“徂川”。归路凄迷,不知何时才能再同友人聚首;徂川汩汩,逝者如斯,不知来日还有几多。往日携手同游的一幕幕似又映现在眼前。《忆崔宗之游南阳遗吾孔子琴抚之潸然感旧》有“忆与崔宗之,白水弄奇月”的描写,可见他们曾月下出游,眼前明月依旧,而两情异地,不能相聚,不禁叫人伤怀。“怀君不可见,望远增离忧。”本来,望远是望冀见到君面,但君既“远”,望又不能及之。既不能及之,望而反增忧愁。结二句,落在题面“寄崔”。

  月朗气清,江风猎猎,如此良夜,诗人登舻江行,怡然自得。面对江风明月,不觉触发怀念好友崔宗之之情。宗之和自己一样,有着白眼看鸡虫的傲岸个性,和自己一样能“吟诗作赋北窗里”,和自己一样“会须一饮三百杯”,月夜江行,无此良朋,不禁增忧。前半写景,景色清雅,优美如画,最初出游本无所谓忧。“归路”、“徂川”两句,触景生情,情绪陡转,或正面写蕙草歇,或反面听菱歌怨,愈写愈悲,愈写愈愁,结二句直吐对宗之的一片深情。用笔有如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戛然而止。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97-598

yuèjiāngxíngcuīyuánwàizōngzhī--bái

piāopiāojiāngfēngxiāohǎishùqiū

dēngměiqīngguàqīngzhōu

yuèsuíshānzhuǎnshuǐqīngtiānliú

yǎoxīngshàngdànjuéyúnlínyōu

guīfānghàohàochuānyōuyōu

bēihuìcǎoxiētīnglíngchóu

ànhòushāmíngkànqiánzhōu

怀huáijūnjiànwàngyuǎnzēngyōu

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
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
译文:提醒杨员外,山寒地冻,不要去采集茯苓。
归来稍暄暖,当为劚青冥。
归来稍暄暖,当为劚青冥。
译文:等待天气稍暖,方为挖掘好时机。
翻动神仙窟,封题鸟兽形。
翻动神仙窟,封题鸟兽形。
译文:那时可以随心所欲翻动神仙洞窟一般的松树根系,得到奇形怪状的东西。
兼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
兼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
译文:或许意外收获一株老藤树杖,也好在您这位好酒之人醉酒醒来时扶您一把!

féngxiāngyángyángshǎochéngchéngyángyuánwàiwǎn--

yángyuánwàishānhánshǎolíngguīláishāoxuānnuǎndāngwèizhǔqīngmíng

fāndòngshénxiānfēngniǎoshòuxíngjiānjiānglǎoténgzhàngzuìchūxǐng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圣代¹无隐者,英灵²尽来归。
译文: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注释:¹圣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代。²英灵: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suì)令东山客¹,不得顾采薇(wēi)²
译文: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注释:¹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借指綦毋潜。²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金门 一作:君门)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¹。(金门 一作:君门)
译文:你应试落第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注释:¹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这两句指虽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为没有才能。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吾道非:是指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江淮(huái)¹度寒食²,京洛³缝春衣。
译文: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注释:¹江淮:指长江,淮水,是綦毋潜所必经的水道。²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断火三日。³京洛:指东京洛阳。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置酒长安道¹,同心²与我违³
译文: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注释:¹长安道:一作“临长道”。²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³违:分离。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行当¹浮桂棹(zhào)²,未几³拂荆扉(fēi)
译文: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注释:¹行当:将要。²桂棹:桂木做的船桨。³未几:不久。
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孤村 一作:孤城)
远树带行客,孤村当落晖(huī)。(孤村 一作:孤城)
译文: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村艳丽多彩。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吾谋适¹不用,勿谓知音稀。
译文: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注释:¹适:偶然的意思。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綦毋潜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一事反复地进行慰勉,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落第只是暂时的失意,要相信世上还会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终是不会受埋没的,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劝慰,写得委婉尽致。

  开头四句言当今正是太平盛世,人们不再隐居,而是纷纷出山应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词充满了对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赖和希望。“尽来归”,是出仕不久、意气风发的诗人对天下举子投身科考的鼓励,规劝綦毋潜不发归隐,而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争取再考。五、六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劝綦毋潜暂回家去。“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意与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

  这一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全诗感情真挚而亲切,诗人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诗的格调并不流于感伤,相反显得奋发昂扬。这样的送别诗自然会给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波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

sòngqiánluòhuánxiāng

wángwéi tángdài 

shèngdàiyǐnzhě yínglíngjìnláiguī 
suìlìngdōngshān cǎiwēi 
zhìjīnményuǎn shúyúndàofēi  (jīnménzuò jūnmén )
jiānghuáihánshí jīngluòféngchūn 
zhìjiǔchángāndào tóngxīnwéi 
xíngdāngguìzhào wèijīngfēi 
yuǎnshùdàixíng cūndāngluòhuī  (cūnzuò chéng )
móushìyòng wèizhīy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