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鸾一去藐尘寰,万里天风杳佩环。
江海十年生白浪,星霜七秩陨朱颜。
瑶池月堕梦中梦,翠岘云归山外山。
身世到头秋露飞,吟魂犹自在人间。
骑鸾一去藐尘寰,万里天风杳佩环。
江海十年生白浪,星霜七秩陨朱颜。
瑶池月堕梦中梦,翠岘云归山外山。
身世到头秋露飞,吟魂犹自在人间。
何梦桂

何梦桂

淳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中前后在世。咸淳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进士,为太常博士,历监察御史官,大理寺卿。引疾去,筑室小酉源。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终于家。梦桂精于易,著有易衍及中庸,致用。 ▶ 48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清明上巳(sì)¹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²谁家。绿柳朱轮³走钿(diàn)车⁴。争¹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²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³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⁴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游人日暮相将¹去,醒醉²喧(xuān)哗(huá)。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争¹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²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这首词描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特别着重描绘日暮回城时喧哗熙攘的情景,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这首词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一路之上,花头攒动。“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既指从西湖到颍州城下的路边鲜花盛开,又当指一路上游人皆头上簪花而归。唐宋时,人们有采花簪头之俗,无论男女。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中即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说道:“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刘克庄《上巳》也有句云:“暮归尚有清狂态,乱插山花满角巾。”可见,“直到城头总是花”,写的是人们春游而归,头上簪花络绎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时节,是古人往水边游玩的时侯。以这样一个游览的时节,再加上西湖这样一个游览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铸备,热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本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满目繁华”即为全词的核心。

  满目繁华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对游者的描写上,这也是作品表现的重点。

  游者一是多,二是欢。游者之多,在词中写道:“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锢车”。这一句写了两种不同的游者,一种是乘车者,一种是徒步者。车多,才会引起人们的争相指点;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现“争道”的景状。最后这两句用寥寥数字,展示出了一个毂击肩摩的游览盛况。另外,下片“喧哗”一词,又从音响的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敝廓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何以见出游者之欢?从上述行人“争道谁家”车的描写中,已传出一片欢快活跃的气氛,接着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道尽了游者各各相异的神态。这令人想起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对各种赏月人的生动描写:他们有的“浅斟低唱”,有的“喝呼嘈杂,装假醉”,也有的“呼客纵饮”、“纵舟酣睡”。

  本词中“醒醉”二字所激起的正是类似这些景象的联想,从游人归返之态中,似可想见他们有的专意游览,饱享春景;有的就景欢饮,一醉方休,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纵情游乐,尽兴而归。总之,游者云集,笑语连天。

  满目繁华,还体现在对西湖自身景色特点的描绘上。

  这虽然不是作品的表现重点,但却是组成繁华景象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明上巳已是暮春时节,但作品中绝无花衰红消的悲凉之意,却呈现出色彩浓艳的一派盛景。在“绿柳朱轮走钿车”一句中,词人以绿柳和朱轮相对,既写了钿车的豪华,也衬托出柳树的茂盛,色彩鲜明,春意浓郁。词的结句顺承“游人日暮相将去”的语意,写归途所见的景色,路转堤斜,一路是花。这是枝上花还是落于地上的花?词人没有明写,他仅给人留下一个印缘,只觉得满目姹紫嫣红,春花充盈着整个空间。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满地遍野的鲜花汇成一体,气氛是很热烈的。这使我们想起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中所写的词句:“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这一个“空”字,正是从对立的角度表明了词人对本词中所显示的盛况无比深切的感受,也说明了词人和春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本词即抓住这两方面内容共同表现了颍州西湖的繁盛。

  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读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

  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参考资料:
1、 陈晓芬.欧阳修作品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33-35
2、 郁玉莹.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130-131

cǎisāng ·qīngmíngshàng西hǎo

ōuyángxiū sòngdài 

qīngmíngshàng西hǎo mǎnfánhuá zhēngdàoshuíjiā 绿liǔzhūlúnzǒudiànchē 
yóurénxiāngjiāng xǐngzuìxuānhuá zhuǎnxié zhídàochéngtóuzǒngshìhuā 
久废南山田,叨陪东阁贤。
久废南山田¹,叨陪²东阁贤³
译文:很久没有回家了,也没有打理自家的庄园,而在京城这长时间,看来自己也不配让贤士们天天陪我了。
注释:¹南山田:浩然在观山下的田园,因岘山在北郭林间之南,故称南山。²叨陪:吞陪。叨,谦词。全诗校:“一作谬。”³东阁贤:说的是汉武帝朝时的宰相公孙弘,在自家院墙的东面开了一个门,并专门建了房舍,供招揽的贤士居住,这也是成语“东阁待贤”的出处。
欲随平子去,犹未献甘泉。
欲随平子¹去,犹未献甘泉²
译文:也想像张衡那样归田隐居。再最后一搏像扬雄那样,也写一篇赋自荐。
注释:¹平子:东汉张衡字平子,曾作《归田赋》。²甘泉:指扬雄的《甘泉赋》。
枕籍琴书满,褰帷远岫连。
枕籍(jiè)¹琴书满,褰(qiān)²(wéi)³远岫(xiù)连。
译文:看着满床的书和琴,却仕途无门,撩开帷幔,只见远处群山相连。
注释:¹籍:全诗校“一作席。”陶渊明《时运》“清琴横床,浊酒半壶。”庾信《拟咏怀》“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²褰:揭起。³帷:幔。⁴岫:《尔雅·释山》“山有穴曰岫”。
我来如昨日,庭树忽鸣蝉。
我来如昨日,庭树忽鸣蝉。
译文:时间飞逝,仿佛觉得自己是昨天才来京城,突然听见庭中树上传来阵阵蝉鸣。
促织惊寒女,秋风感长年。
促织¹惊寒女,秋风感长(zhǎng)²
译文:蟋蟀的声音使感到天气寒意的女子一惊,习习秋风中,不但感到了寒意,更感叹年华的流逝。
注释:¹促织:蟋蟀,《易通·系卦》“蟋蟀之虫,随阴迎阳,居壁向外,促妇女织续女工。”²长年:年长者。
授衣当九月,无褐竟谁怜。
授衣¹当九月,无褐(hè)竟谁怜。
译文:织布制衣都完成了,可是诗人却没得穿,无人相怜。
注释:¹授衣:《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zhǎngānzhǔrén--mènghàorán

jiǔfèinánshāntiándāopéidōngxiánsuípíngziyóuwèixiàngānquán

zhěnqínshūmǎnqiānwéiyuǎnxiùliánláizuótíngshùmíngchán

zhījīnghánqiūfēnggǎnzhǎngniánshòudāngjiǔyuèjìngshuílián

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山北。
打麦打麦,彭彭魄(pò)¹,声在山南应山北。
译文: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音发在山南,回声响在山北。
注释:¹彭彭魄魄:象声词,打麦的声音。
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麦尚青,
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jiào)¹麦尚青,
译文:四月里太阳从东北升起,刚爬上山尖,麦儿还青。
注释:¹海峤:海中的山,指日出之处。
转到天心麦已熟。
转到天心麦已熟。
译文:转到中天,麦穗已黄熟。
鶡旦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
(hé)¹催人夜不眠,竹鸡²叫雨云如墨。
译文:鹖旦不停地叫着,催着农民们早早起床;竹鸡又鸣起,报告大雨将来,乌云如墨。
注释:¹鶡旦:古籍中记载的鸟名,一说寒号虫。²竹鸡:鸟名,分布于江南,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
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
大妇¹²(lián)出,小妇具³筐逐,
译文:大妇带着镰刀出门,小妇背上筐子跟着。
注释:¹大妇:大儿媳。²腰:腰间插着。³具:准备。逐:追。
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
上垅(lǒng)¹先捋(luō)²青,下垅已成束³
译文:上田垅先捋取青穗,下田垅麦已捆成束。
注释:¹上垅:走进麦田。²捋:用手握住抹下来。³束:捆。
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
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dàn)¹头枯面焦黑!
译文:田家以苦为乐,怕什么头发枯黄面容焦黑?
注释:¹敢惮:不怕。
贵人荐庙已尝新,酒醴雍容会所亲;
贵人荐庙¹已尝新²,酒醴(lǐ)³(yōng)会所亲
译文:达官贵人们祭祖后已经尝新,喝着酒大宴宾客。
注释:¹荐庙:用新麦祭祖。²尝新:尝食新麦。³酒醴:美酒。⁴雍容:华贵大方。⁵会所亲:和亲友聚会。
曲终厌饫劳童仆,岂信田家未入唇!
曲终厌饫(yù)¹²童仆,岂信³田家未入唇
译文:一曲奏罢吃饱喝足犒赏奴仆,怎能想到农民们一口也没吃着?
注释:¹厌饫:吃饱喝足之后的剩余。²劳:赏给。³岂信:怎么相信。⁴未入唇:未曾进过嘴。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
尽将精好输¹公赋²,次把升斗求市人³
译文:他们把好麦都交了租赋,又把剩下的上市场去出售。
注释:¹输:送。²公赋:公粮。³求市人:求人买。 市:买。
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
麦秋¹正急又秧(yāng)²,丰岁自少凶岁多,
译文:正忙着收麦又要赶着插秧,毕竟丰年太少凶年太多,
注释:¹麦秋:收麦季节。 ²秧禾:插秧。
田家辛苦可奈何!
田家辛苦可奈何!
译文:田家辛苦是无可奈何!
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
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
译文:献上我的打麦词,又当作一首插秧歌。

  古诗中反映农民困苦生活的作品很多,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张籍《野老歌》、皮日休《橡媪叹》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而《打麦》不落窠臼,内容更丰富,艺术上颇多创造。

  这首诗集中抒写了农民的终生劳苦,流露出强烈的恤民情怀,及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懑。全诗可分为两段,从开头到“敢惮头枯面焦黑”为上段:

  “打麦打麦、彭彭魄魄,声在山南应在北。”诗名“打麦”,开头就直承题意。但不是正面描写农民劳动场面,而是用相互回应的一片打麦声,侧面取影,写出了紧张艰苦的工作情景。接着作者撇开打麦,蓦然跳跃到打麦以前的收割。“四月太阳出东北,才离海峤麦尚青,转到天心麦已熟。”这里用夸张手法描写麦子成熟之速,目的是突出麦收的刻不容缓,渲染了农民抢收的紧迫性。“鹖旦催人夜不眠,竹鸡叫雨云如墨。”鹖旦夜鸣催人,风雨将至,不抢收则颗粒无获。这两句进一步渲染出抢收的紧张气氛,引出下面对收麦的正面描写:“大妇腰镰出,小妇具筐逐,上垅先捋青,下垅已成束。”只写妇女,实际上却已包括丁壮,笔墨简洁。捋青随即成束,既写出田家动作的熟练、紧凑,也写出神情的亢奋、紧张。白居易《观刈麦》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与之相比,此诗抓住了收麦场面中的特定动作,刻画更为准确。“田家以苦乃为乐,敢惮头枯面焦黑。”把农民的心理写得入木三分。夜无安眠,朝无少息,劳作很辛苦,但农民却以苦为乐。这里面有面对劳动果实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年成尚好,虽然所得无几,但不至于饿死道旁。这是凄楚的喜悦,辛酸的微笑。

  这段通过对收麦环境、劳动场面和农民心理的描写,充分反映了田家生计的艰辛。

  下一段从“贵人荐庙已尝新”到结束,由回顾收麦跳跃到展望食麦。“贵入荐庙已尝新,酒醴雍容会所亲。曲终厌饫劳童仆,岂信田家未入唇。”荐庙即献于家庙作祭品,醴是甜酒。贵人们雍容尝新,饱食有余,和田家的不曾入口形成强烈对比,揭示出耕者不食,食者不耕的对立。“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不耕者饱食却还有余,力耕者无食被迫售粮,田家的饥馁不言而喻,两者的对比又深入了一层。

  麦秋结束,劳作未歇,诗人构思又跳跃到打麦后的插禾:“麦秋正急又秧禾,丰岁自少凶岁多,田家辛苦可奈何!”这里写插禾只是一笔带过,不再作具体描写,虚实相间,错落有致。“将此打麦词,兼作插禾歌”,打麦和插禾,虽然一为农事之末,一为农事之始,但贯穿始末的是送不走的“辛苦”二字。田家的辛苦又要随着插禾周而复始了。结尾结而不断,首尾相衔,内涵丰富。

  张舜民一贯重视民生疾苦,《画墁集》中有不少篇章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而此篇尤为突出。诗中强调了农民的终生劳苦,内容比前人开拓得更广。

  此诗在艺术上也颇有独到之处。诗题说“打麦”,却忽而收麦、忽而食麦、忽而插禾,以打麦为联系中心,结构跳跃动荡,又有章法可寻,对主题的表现有重大作用。

  由于作者热悉农村生活,因此在描写农村环境及劳动场面时,形象真实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描写贵人神态,着墨无多,却十分传神。两种形象的对比,互相映衬,更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诗中使用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参差,自由洒脱,避免板滞,很有乐府风味。诗中换韵三次,平仄交押,仄声的短促峭急,突出了农民的劳苦;平声的悠长平和,刻画了贵人的雍容自得。

  整篇诗不用典实,不用生僻字,质朴平易,任情而往,在宋诗中颇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1-82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01-303
转烛飘蓬一梦归,欲寻陈迹怅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
转烛(zhú)¹飘蓬²一梦归,欲寻陈迹³(chàng)人非。天教心愿与身违(wéi)
译文:真是世事变幻莫测,像那风摇烛火一样飘忽不定,又像是漂流的浮萍一样,最终只是如梦一场,想要寻找往昔的旧痕,可已是物是人非,能到哪里去寻找呢?隔着重重山水。这就是天意如此吧。让我的内心所想与实际情况相反。
注释:¹转烛:风吹烛火。这里用来比喻世事变幻莫测。²飘蓬:飘动的蓬草,这里比喻人世沧桑,飘泊不定。蓬,蓬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枯后根断,遇风飞旋,故又称飞蓬。³陈迹:过去事情遗留下来的痕迹。⁴怅:怅惘,不如意。⁵教:让,令。
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登临不惜更沾衣。
待月¹池台²空逝水³,荫(yīn)楼阁漫斜晖(huī),登临不惜更(gèng)衣。
译文:我站在池塘上,看着流水无情空自流淌,那高大楼阁的阴凉遮住了花草树木,我注视着傍晚的阳光,眼前满是夕阳的余晖,登高望远,再也看不到往昔熟悉的身影,看不到日思夜想的古国山河,我禁不住流泪满面,任那泪水沾湿衣襟,就让他痛快地流个够吧。
注释:¹待月:这里暗指夜深人静时情人私下约会。²池台:池苑楼台。³逝水:逝去的流水,常用来比喻已过去的时间或事情。⁴荫花:《全唐诗》中作“映花。荫,隐藏,遮挡。⁵漫:同“谩”,弥漫。⁶斜晖:傍晚的光辉。⁷沾:沾湿,浸润。

  这首词写作者怅恨无依、登临感怀的情状。词的上片以“人生如梦”开篇,感叹自己身如“转烛”“飘蓬”,恍在梦中。既然人生如梦,则不如常在梦中,因为也许只有梦中才能得归故国,重拾旧欢。只可惜“欲寻陈迹”但却满眼物是人非,徒增怅恨而已。心愿难遂,怅恨难消,这一切看来似乎天意,自己只能在这凄苦寂寞的现实中徒唤奈何了。上片三句是句句感慨,字字关情,总把自己的怀想和残酷的现实对照起来写,反差明烈,充分地烘托出作者愁恨难泯、无可奈何的悲痛心情。

  词的下片以写景起,即景抒怀。“待怅池台”既是眼前之景,更是心中之境,作者心如“池台”,有“待怅”之思,思之不得,所以有“空逝水”之叹,一个“空”字,道出了作者满怀的寂寞和凄凉。“荫花楼阁”是所见之景,大概也是所怀之梦,一切美好的景色都被夕阳斜照映出满目的惨淡凄伤,这大概也是梦回归国的心中景况。“登临”二字是词眼,一切的感伤也许是“登临”造成的,登高望远,怀思故国,故国已失,怅恨无已,各种各样的忧思、烦懑纷至沓来,于是“泪沾衣”。可是作者这里又用了“不惜”二字,有深意,既写出作者亡国失家后必然的愁苦,也写出作者悔恨自责、宁愿多承受些这锥心之痛的复杂情怀,所以“登临”也许是已“登临”,正“登临”,但恐怕更多是还要“登临”,苦也“登临”之意。作者的复杂心境以一句带之,更婉转凄切,至真至到。

  全词前直后曲,直笔如平常白话,曲笔如林间幽径,搭配得当,相得益彰。虽情调稍显低沉,但情意真挚,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海边吹笛.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J].新阅读,2013,06:14-15

huànshā ·zhuǎnzhúpiāopéngmèngguī

 dài 

zhuǎnzhúpiāopéngmèngguī xúnchénchàngrénfēi tiānjiàoxīnyuànshēnwéi 
dàiyuèchítáikōngshìshuǐ yīnhuālóumànxiéhuī dēnglíngèngzhān 

郁郁高岩表,森森幽涧陲。
郁郁¹高岩²表,森森³(jiàn)(chuí)
译文:繁盛的松树生长在高山之上,茂密的松树也长在幽涧之畔。
注释:¹郁郁:繁盛的样子。²高岩:高峻的山。³森森:茂密高耸的样子。⁴幽:深远的样子。⁵陲:边。
鹤栖君子树,风拂大夫枝。
鹤栖(qī)君子树¹,风拂大夫枝²
译文:白鹤栖息伴青松,清风拂荡数虬枝。
注释:¹君子树:指松、柏。²大夫枝: 指大夫松,又称为大夫树、大夫材。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登秦山时遇疾风暴雨,躲雨松下,故封其树为五大夫松,此处指松树。
百尺条阴合,千年盖影披。
百尺条阴合,千年盖影披。
译文:长到百尺,树下尽绿荫;活到千年,松影皆覆盖。
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
岁寒终不改,劲节¹幸君知。
译文:凛冽的冬寒始终改变不了它的坚韧向上。这种坚贞不屈的节操,希望你能够知道。
注释:¹劲节: 坚贞不屈的节操。

sōng--jiào

gāoyánbiǎosēnsēnyōujiànchuíjūnzishùfēngzhī

bǎichǐtiáoyīnqiānniángàiyǐngsuìhánzhōnggǎijìnjiéxìngjūn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