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道无丹蜕骨凡,绣襦不换嫁时衫。
老天倘未忘周孔,巫鬼何须问抵咸。
身健加餐亲鼎饪,眼明减药认囊椷。
山中吠犬千年杞,采采犹堪餍吻馋。
谩道无丹蜕骨凡,绣襦不换嫁时衫。
老天倘未忘周孔,巫鬼何须问抵咸。
身健加餐亲鼎饪,眼明减药认囊椷。
山中吠犬千年杞,采采犹堪餍吻馋。
何梦桂

何梦桂

淳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中前后在世。咸淳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进士,为太常博士,历监察御史官,大理寺卿。引疾去,筑室小酉源。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终于家。梦桂精于易,著有易衍及中庸,致用。 ▶ 48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chóu)¹家上京²,六载³去还归
译文:从前居住在上京,离别六年常来归。
注释:旧居:指陶渊明故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¹畴昔:往昔,从前。畴:发语助词,无义。²家上京:诗人大约在义熙元年(405),即由彭泽归田那一年,从旧居柴桑迁往上京居住。上京:地名,当距柴桑旧居不远。³六载:即诗人在上京居住的时间。一本作“十载”。⁴去还归:谓常来常往。指经常回柴桑探望。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今日¹始复来²,恻(cè)(chuàng)³多所悲。
译文:今日重来旧居处,凄怆哀痛多伤悲。
注释:¹今日:指写此诗的时间。²始复来:诗人由上京迁居南村后,已多年(约为七年)未回柴桑旧居,所以称这次返回为“始复来”。³恻怆:凄伤悲痛。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qiān)¹不移旧²,邑(yì)³或时非
译文:东西街道仍原样,有些房舍已坍颓。
注释:¹阡陌:本指田间小道,此处指邑中街道,南北为阡,东西为陌。²不移旧:没有改变原先的样子。³邑屋:邑指县城。上京里在柴桑城外近镇内,故称民屋为邑屋。⁴或时非:有的与从前不同。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lǚ)¹²故居,邻老³罕复遗
译文:故居周围走访遍,邻里老人少存遗。
注释:¹履历:所经过之处。²周:全,遍。³邻老:邻居家的老人。⁴罕复遗:很少有还活着的。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步步寻往迹¹,有处²特依依³
译文:漫步探寻前踪迹,某处令我情恋依。
注释:¹往迹:过去的踪迹。²有处:意为某些地方。有,或也,此处转为“某”的意思。³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流幻¹百年中²,寒暑日相推³
译文:百年只是变幻影,寒来暑往岁月催。
注释:¹流幻:流动变幻,指人生漂流动荡,踪迹不定。²百年中:即指人的一生。³寒暑日相推:寒来暑往,日月相互交替,形容岁月流逝得很快。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常恐大化尽¹,气力²不及衰。
译文:常忧生命到尽头,身体气力未尽衰。
注释:¹大化尽:指生命结束。大化:原指人生的变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后遂以“大化”作为生命的代称。²气力:指体力。不及:不待。衰:衰竭。古人以五十岁为入衰之年。《礼记·王制》:“五十始衰。”诗人此时已五十余岁。这两句是说,我常担心死亡到来,还没等我体力完全衰竭。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拨置¹且莫念,一觞(shāng)²聊可挥³
译文:丢开不去多思念,姑且痛饮举起杯。
注释:¹拨置:犹弃置,放在一边。拨,拂开。²觞:古代一种酒器。³挥:一饮而尽的动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萧瑟衰败的旧居景象,基调凄凉哀怨。房屋的变迁,人事的推移,直接的原因是社会的动荡,而又像是生命枯荣变幻的必然。全诗以“一觞聊可挥”做结,看似要以及时行乐来驱散心中的“恻怆”和“所悲”,但是诗人的“及时行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是其人生智慧的表现形式:纵浪于“自然”之中,身心达到适意之境。陶渊明的生活建立在田园生活的“自然”的基础之上,他解决人生问题的智慧也是由此生发出来。

  陶渊明在回旧居之前已经历了辞官归田后的六年躬耕生活,可以说历尽艰难困苦,而今体力渐衰,迫使他不得不回到老家。眼前破落的故里,又增添了诗人的恻怆之情。浔阳(今江西九江)为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与西境重镇江陵(今湖北荆州)之枢纽。在过去十年中,桓玄篡乱,卢循起义,浔阳地区及左近都有激战。社会动荡与战乱,使浔阳日益凋敝。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是专因环境、体衰而悲慨,但如果联系“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之五)来看,那就会令人感到陶渊明可能有更多而未明言的悲哀。诗的最后两句“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便透露了这一消息。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29-131
2、 张波.一种有意蕴的生活范式——陶渊明《归园田居》《移居》《还旧居》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14(01)

háijiù--táoyuānmíng

chóujiāshàngjīngliùzàiháiguī

jīnshǐláichuàngduōsuǒbēi

qiānjiùhuòshífēi

zhōulínlǎohǎn

xúnwǎngyǒuchù

liúhuànbǎiniánzhōnghánshǔxiāngtuī

chángkǒnghuàjǐnshuāi

zhìqiěniànshāngliáohuī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十二楼¹中尽晓妆,望仙楼²上望君王。
译文:大清早,宫妃们在十二楼打扮梳妆;登上望仙楼台,盼望着临幸的君王。
注释:¹十二楼:指一清早宫人就在梳妆以待幸。²望仙楼:意谓望君如望仙。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锁衔(xián)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lòu)¹
译文:兽形门环紧锁宫门,内心十分凄怆;铜龙漏斗越滴越慢,坐待更觉日长。
注释:¹水滴铜龙昼漏长:指铜壶滴漏,古时计时仪器。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云髻(jì)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译文:发髻梳理完毕,还要对镜反复端详,重换一件罗衣,注意加熏一些香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遥窥(kuī)正殿帘开处,袍袴(kù)宫人¹扫御床。
译文:远远看见,正殿闪动人影启开珠帘;看见短袍绣裤宫女,正在打扫御床。
注释:¹袍袴宫人:指穿着衣袴的宫女。

  宫怨是唐诗中屡见的题材。薛逢的这首《宫词》,从望幸着笔,刻画了宫妃企望君王恩幸而不可得的怨恨心理,情致委婉,有其独特风格。 

  诗的首联,即点明人物身份和全诗主旨:“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十二楼”、“望仙楼”皆指宫妃的住处。《史记·封禅书》记,方士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又,《旧唐书·武宗本纪》记,“会昌五年作望仙楼于神策军”。诗中用“十二楼”、“望仙楼”代指宫妃的住所,非实指,是取其“候神”、“望仙”的涵义。这两句是说,宫妃们在宫楼之上,一大早就着意梳妆打扮,象盼望神仙降临一样企首翘望着君王的恩幸。 

  颔联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渲染,烘托望幸之人内心的清冷、寂寞:“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这两句说,宫门上那兽形门环被紧紧锁住,那龙纹漏壶水滴声声。上句“冷”字,既写出铜质门环之冰凉,又显出深宫紧闭之冷寂,映衬出宫妃心情的凄冷。下句“长”字,通过宫妃对漏壶中没完没了的滴水声的独特感受,刻画出她昼长难耐的孤寂无聊的心境。 颈联通过宫妃的着意装饰打扮,进一步刻画她百无聊赖的心理。“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是说刚刚梳罢那浓密如云的发髻,又对着镜子端详,惟恐有什么不妥贴之处;想再换一件新艳的罗衣,又给它加熏一些香气。这一联将宫妃那盼望中叫人失望、失望中又怀着希望的心理状态,刻画得十分逼真。“望”的时间越长,越叫人心情难堪,说是没指望吧,又怀着某种期待;说是有希望吧,望眼欲穿,实在渺茫。罢梳复又对镜,换衣重又添香,不过是心情烦乱无聊和想望之极的写照。 

  末联写宫妃“望”极而怨的心情,不过这种怨恨表达得极其曲折隐晦:“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袍袴”,指穿短袍绣袴的宫女。“遥窥”二字,表现了妃子复杂微妙的心理:我这尊贵的妃子成日价翘首空望,还倒不如那洒扫的宫女能接近皇帝!又表明,君王即将临幸正殿,不会再来的了。似乎有一种近乎绝望的哀怨隐隐地透露出来。 

  这首诗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极其细腻、逼真。自首联总起望幸之意后,下三联即把这种“望”的心情融于对周围环境的描画、对人物动作的状写和对人物间的处境的反衬之中,生动地反映了宫妃们的空虚、寂寞、苦闷、伤怨的精神生活。

gōng

xuēféng tángdài 

shíèrlóuzhōngjìnxiǎozhuāng wàngxiānlóushàngwàngjūnwáng 
suǒxiánjīnshòuliánhuánlěng shuǐtónglóngzhòulòucháng 
yúnshūháiduìjìng luóhuàngèngtiānxiāng 
yáokuīzhèngdiàn殿liánkāichù páogōngrénsǎochuáng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子曰:“譬如为山¹,未成一篑(kuì)²,止,吾止也³;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注释:¹为山:用土堆山。²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篑,装土用的竹筐。³吾止也:我自己停止的。⁴平地:用土填平洼地。⁵覆一篑:(才)倒下一筐土。⁶进:前进。指继续堆土。⁷往:前进。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韩非子·大体》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¹,心不地则物不必²载。太山³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¹¹。故长利积¹²,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¹³也。《韩非子·大体》
译文: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¹⁰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都能包容),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所以君主的气魄要像天地那样宏大使万物齐备,心胸要像山海那样宽广使国家富强。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对君主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注释:¹遍覆:全部覆盖。²必:通“毕”,尽,完全。³太山:即泰山。⁴大人:指君主。⁵寄形于天地:指气魄像天地那样宏大。形,形体。⁶历心于山海:指心胸像山海那样宽广。历心,尽心。⁷毒:残害。⁸伏:潜伏。⁹交:同。¹⁰朴:纯朴。¹¹舍:房舍,引申为归宿。¹²长利积:长远的利益积累了。¹³治之至: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
海不辞¹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²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³。 《管子·形势解》
译文: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开明的君主不满足于手下的人才,所以能成就他手下众多人才;学者不满足于学习,所以他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注释:¹辞:推辞,拒绝。²厌:满足。³成其圣:达到圣人的境界。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子曰:“知¹者乐(yào)²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³,仁者寿。” 《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爱好水,有仁心的人爱好山;聪明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寿。”
注释:¹知:通“智”。²乐:爱好。³乐:快乐。⁴寿:长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子在川上¹曰:“逝者²如斯³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从早到晚不停止 。”
注释:¹川上:河边。²逝者:指流逝的时光。³斯:这,指河水。⁴舍:停留,止息。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徐子¹曰:“仲尼亟(qì)²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译文:徐子问:“孔子屡次称赞水,说‘水啊!水啊!’,从水中得到什么呢?”
注释:¹徐子:名辟,孟子弟子。²亟:屡次,一再。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源泉混混¹,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²,放³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huì)皆盈,其涸(hé)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wèn)¹⁰过情¹¹,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有本源的水滚滚而来,从早到晚不停止,注满洼地再往前流,到达了大海。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取这一点罢了。如果没有本源,就像五六月时的雨水,一时也能注满沟渠;但是它干涸的时间很短暂。所以做学问若是名过其实,真正的君子都认为是可耻的事。”
注释:¹混混:同“滚滚”。²盈科而后进:注满洼地再往前流。盈,满(使动,使满)。科,坎,坑。³放:到达。⁴有本者如是:有本源的便像这样。⁵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一点罢了。尔,用同“耳”。⁶七、八月: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正是多雨季节。⁷浍:大沟。⁸涸:干涸。⁹立而待:形容时间很短。¹⁰声闻:名声。¹¹情:实际。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¹而小鲁,登泰山而小²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³,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注释:¹东山: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²小:以……为小。³难为水:(别的)水难以吸引他了。⁴难为言:(别的)议论难以吸引他了。⁵术:方法。⁶明:光辉。⁷容光:小缝隙。⁸成章:事物达到一定阶段。章的本义是乐曲奏完一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¹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²,故几³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¹⁰。夫唯不争,故无尤¹¹。《老子》第八章
译文:最高的善像水。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善于保持沉静,存心要像水一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善于讲究仁义,说话要像水一样,善于遵守信用,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注释:¹利:帮助。²处众人之所恶: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³几:接近。⁴居善地: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⁵心善渊: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⁶与善仁: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⁷言善信:言语要(像水那样)诚信。⁸正善治: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正,通“政”。⁹事善能: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¹⁰动善时:行动要(像水那样)把握时机。¹¹尤:过失。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¹。 《老子》第66章
译文:江海能够成河流汇聚的地方的原因,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
注释:¹百谷王:百川所汇集的地方。下之:处在它们的下游。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¹,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
译文:全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全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注释:¹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夫兵形¹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²,兵因敌而制胜³。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
译文:作战的方式有点像水,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注释:¹兵形:即作战方式。²制流:控制流向。³制胜:取得胜利。⁴常:固定的。⁵因:根据。

  论语·子罕

  以“为山”为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关键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韩非子·大体

  以“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为喻,揭示道理;君王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广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国强,才能建立功业且德泽后世,才能达到国家大治。

  管子·形势解

  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为喻,说明治国治学上止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这样,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论语·雍止

  聪明人通达事理,反应敏捷而思维活跃,性格活泼好玩如流水,用水来喻智者,认为智者天性容易亲近水并以水为乐。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厚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像山般沉稳,用山来喻仁者,认为仁者天性自然亲近山,并因恬静自安而得以长寿。

  论语·子罕

  以河水为喻,发出对时光易逝,一去不返,往事难再的慨叹;同时勉励人们珍惜时间,效法流水不舍昼夜,不断前进,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进取修业。

  孟子·离娄下

  用水喻人品学识,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实际不符,要求人们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不断进取,循序渐进,自强不息。

  孟子·尽心上

  以“登山”“观海”喻“游于圣人之门”,表达为人,治学立志要高远,胸襟要开阔,然后以“观水有术”推进一层,说明治学基础要扎实,要循序渐进,逐步通达。

  老子(共三则)

  1.把水视为“道”之化身,歌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奉献的精神。

  2.从江海善于处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成为百川之王的角度,申述“谦下不争”的主张。

  3.从水性“柔弱”与“威猛”并存的角度,揭示水性的两重性,并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角度,表达老聃为政“贵柔”的主张。

  孙子·虚实篇

  从水形喻兵形,强调用兵“变”的原则,顺应敌人的变化而变化,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双燕归飞绕画堂。似留恋虹梁。清风明月好时光。更何况、绮筵张。
双燕归飞绕画堂。似留恋虹梁¹。清风明月好时光。更何况、梁(qǐ)(yán)张。
译文:燕子双双归来,围绕画堂翻飞,好像在留恋如彩虹艳丽的雕梁。此时有清风和明月相伴,正是美好的时光,更何况还有盛大的宴会呢?
注释:燕归梁:词牌名。五十三字,上片四平韵,下片三平韵。调见《珠玉词》,始创于晏殊。¹虹梁:如彩虹艳丽的雕梁。
云衫侍女,频倾寿酒,加意动笙簧。人人心在玉炉香。庆佳会、祝延长。
云衫¹侍女,频倾寿酒,加意²动笙(shēng)簧。人人心在玉炉香。庆佳会、祝延长³
译文:侍女们身穿飘如白云的衣衫频频为宾客们倒酒,而且特意为大家献上乐曲。宴会上的熏香使得大家沉醉。我愿祝贺这样美好的时刻延绵长久。
注释:¹云衫:飘如白云的衣衫。²加意:注意,特意。³延长:从文渊阁苓为“筵”,非“延”。

  据《石林诗话》中载:晏殊“日以饮酒赋诗为乐,佳节胜日,未尝辄废也”。这首词,正是他诗酒生涯的真实写照。这是一首描写盛宴之词。词的前二句“双燕归飞绕画堂,似留恋虹梁”,一方面点出“燕归飞”之时,即为阳春之际,另一方面则是吟咏那富家气魄,因为穷人家是没有“画堂"和“虹梁"的。从这一点,也可看出晏殊作词所讲究的“气象”之意。去年的燕子又飞回来了,它们绕着那精美如画的厅堂穿来飞去,象是极为喜爱这美丽的虹梁一样。下面的“清风明月好时光”句,与上二句相互呼应。清风徐来、朗月空明,这本身就极为令人心情舒畅,更何况,在这时还有那华美的酒席开筵了。整个上片,以景而著称,以气象而称道。充满了畅快、轻松、富丽之感。

  下片,作者更加着意描绘盛宴之盛。那身着云一样美丽衣衫的侍女,频繁倾倒着美酒佳酿,身怀绝技的艺人们,鼓动着笙簧,演奏着优美的乐曲。玉炉中飘出阵阵的幽香,最后词人以“庆佳会,祝筵长”作结,从而预祝这种佳节盛会,这种喜庆美筵能够永存。

  词如词人所说:“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道:“美成(周邦彦)词多作态,故不是大家气象,若同叔(晏殊)、永叔(欧阳修)虽不作态,而一笑百媚生矣”。

参考资料:
1、 冯继魁著.唐宋诗词典故趣闻: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07月第1版,第68页

yànguīliáng ·shuāngyànguīfēiràohuàtáng

yànshū sòngdài 

shuāngyànguīfēiràohuàtáng liúliànhóngliáng qīngfēngmíngyuèhǎoshíguāng gèngkuàng yánzhāng 
yúnshānshì pínqīngshòu寿jiǔ jiādòngshēnghuáng rénrénxīnzàixiāng qìngjiāhuì zhùyáncháng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曾于青史¹见遗文,今日飘蓬(péng)²过此³坟。
译文:我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留下的诗文,今天在萍流蓬转中又经过这座土坟。
注释:¹青史:古代以竹简记事,故称史籍为“青史”。²飘蓬:一作“飘零”。诗人用以比自己迁徙不定。³此:一作“古”。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bà)¹无主始²怜君。
译文:假如您这词人在天有灵应当了解我,有经世之过而无主依托开始倾慕您。
注释:¹霸过:犹盖世超群之过。²始:一作“亦”。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石麟(lín)¹埋没藏春草²,铜雀³荒凉对暮云。
译文:墓前的石麒麟已经被萋萋荒草埋没,魏武帝的铜雀台一片荒凉对着暮云。
注释:¹石麟:石麒麟,陵墓前的石雕的麒麟。²春草:一作“秋草”。³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莫怪临风倍惆(chóu)(chàng),欲将书剑学从军¹
译文:请别怪我临风凭吊而倍感悲伤惆怅,我也想要效仿先贤携带书剑去从军。
注释:¹“欲将”句:意谓弃文从武,持剑从军。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说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飘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古代史书常引录一些有关军国大计的著名文章,这类大手笔,往往成为文家名垂青史的重要凭借。“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不妨说,这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个提示。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颔联紧承次句,“君”、“我”对举夹写,是全篇托寓的重笔。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上句是说,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这里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纪昀评道:“‘应’字极兀傲。”这是很有见地的。但却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诗句中所蕴含的极沉痛的感情。诗人在一首书怀的长诗中曾慨叹道:“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轳(即鹿卢,一种宝剑)。”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柄气冲斗牛而被沉埋的宝剑,不为世人所知。一个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贤身上,正反映出他见弃于当时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因此,“应”字便不单是自负,而且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下句“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应该说是“霸才有主”了。而诗人自己的际遇,则与陈琳相反,“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始怜君”的“怜”,是怜慕、欣羡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正因为这样,才对陈琳的际遇特别欣羡。这时,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腹联分承三、四句,从“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用陈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中了。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隐咏史佳作。就咏怀古迹一体看,不妨视为杜甫此类作品的嫡传。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109-1111 .

guòchénlín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céngqīngshǐjiànwén jīnpiāopéngguòfén 
yǒulíngyīngshí cáizhǔliánjūn 
shílínmáicángchūncǎo tóngquèhuāngliángduìyún 
guàilínfēngbèichóuchàng jiāngshūjiànxuécóngj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