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閒吟醉已风流,何必美人在上头。炎暑一场风雨恶,无愁无怨一天秋。
冷閒吟醉已风流,何必美人在上头。炎暑一场风雨恶,无愁无怨一天秋。

guǐyǒuchūqiūzuìhòushū怀huái--hào

lěngxiányínzuìfēngliúměirénzàishàngtóuyánshǔchǎngfēngèchóuyuàntiānqiū

吴灏

吴灏

吴灏,字远亭,安徽亳州人,乾隆贡生,官合肥教谕。 ▶ 17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
东方欲明星烂烂,汝(rǔ)¹晨鸡登坛唤。
译文:东方渐渐亮了,天已快明,这时夜空中还有星星闪耀,汝南的晨鸡已经开始啼叫了。
注释:¹汝南:后汉郡名,在洛阳东面。
曲终漏尽严具陈,月没星稀天下旦。
曲终漏(lòu)¹尽严具陈²,月没星稀天下旦。
译文:一曲终了后,夜尽天亮,戒严的设施都陈列好了。月亮隐没,星星稀落,天大明了。
注释:¹漏:铜壶滴漏,古代的计时器。“漏尽”,指夜尽天亮。²严具陈:戒严的设施都陈列好了。
千门万户递鱼钥,宫中城上飞乌鹊。
千门万户递鱼钥(yuè)¹,宫中城上飞乌鹊。
译文:耳畔传来用钥匙开宫门的声音,其声音之大就像千家万户都在开门。这时宫中城墙之上有乌鹊翩翩飞来。
注释:¹鱼钥:古代的钥匙,铸成鱼形。
“鸡鸣”,据说是一种楚歌,起源于汉代。《乐府广题》曰:“汉有鸡鸣卫士,主鸡唱。宫外旧仪,宫中与台并不得畜鸡。昼漏尽,夜漏起,中黄门持五夜,甲夜毕传乙,乙夜毕传丙,丙夜毕传丁,丁夜毕传戊,戊夜,是为五更。未明三刻鸡鸣,卫士起唱。”《汉书》曰:“高祖围项羽垓下,羽是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应劭曰:“楚歌者,鸡鸣歌也。”
偶向松间觅旧题,野人休诵北山移。
偶向松间觅(mì)旧题¹,野人²休诵北山移³
译文:偶然去松林间寻找旧日的题咏,隐居山野的人不要再向我颂读什么《北山移文》了。
注释:¹旧题:旧日的题咏。王安石家居期间,写有一些乐于隐居的作品。²野人:山野之人,即隐士。³北山移:南齐孔稚硅所作的《北山移文》。该文假托北山(即钟山)山神,斥责利禄熏心的假隐士。这里是说,友人如王介者,不要误以为我是假隐士。
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不自知。
丈夫出处¹非无意²,猿鹤³从来不自知。
译文:大丈夫出仕和隐居都不是没有目的的,山中猿猴和野鹤是不可能理解的。
注释:¹出处:出仕和隐居。²无意:没有目的。³猿鹤:山猿野鹤。《北山移文》中有“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猨惊。”之句,而王介诗中也有“惠帐一空生晓寒”之语。

sōngjiān--wángānshí

ǒuxiàngsōngjiānjiùrénxiūsòngběishān

zhàngchūchùfēiyuáncóngláizhī

夭桃花正发,秾李蕊方繁。
夭桃¹花正发²,秾(nóng)³李蕊方繁。
译文:茂盛的桃树上桃花在怒放,灿烂的李花开得正盛。
注释:¹夭桃:茂盛的桃树,出自《毛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²发:开放。³秾:花木繁盛貌。夭桃秾李:谓桃李艳盛之极。
应候非争艳,成蹊不在言。
应候¹非争艳,成蹊(qī)不在言。
译文:它们是顺应物候,并非有意斗丽争妍。桃花和李花,从不自我标榜,但赏花人多,却把下面踏成了小径。
注释:¹应候:适应物候。
静中霞暗吐,香处雪潜翻。
静中霞暗吐,香处雪潜翻。
译文:桃花艳如红霞,在静中暗吐;李花白得像白雪,在暗里轻翻。
得意摇风态,含情泣露痕。
得意摇风态,含情泣露痕。
译文:盛放的桃花和李花,摇荡在春风中,那姿态是多么得意!一转眼,冷露悄降,却让人看到含情泪痕。
芬芳光上苑,寂默委中园。
芬芳光¹上霞²,寂默委³中园。
译文:在当时得令的时光,桃李迸放出芬芳,光耀富贵人家的上苑;一朝花谢,只落得无声无息,被抛弃在偏僻的荒园。
注释:¹光:荣耀。²上霞:上林霞。暗喻进士及第。³委:委弃。暗喻罢职幽居。
赤白徒自许,幽芳谁与论。
赤白徒自许,幽芳谁与论。
译文:说什么桃花红?说什么李花白?到头来,也只是自我欣赏吧!幽芳无价,却有谁来理会你的寒温?

  这诗表面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春天桃红李白争奇斗艳的热闹景象,实际却是借桃李花抒怀,认为它的成名只是水到渠成的事,并非刻意争取得来的,表达出作者淡薄,不刻意追逐名利的情怀。这首诗诗句对偶工整,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艺术手法,情感表达浓而沉囿不发,引人深思。

  第一句说桃,第二句说李,三四合承,点出题面:谓夭桃秾李应春天气候而开,桃李无言,因赏悦者多,所以在其周围踩成小路。五句说桃,六句说李,第七句总括上文,第八句暗启下句,转入抒情,谓桃花如吐霞,李花如翻雪,各竞其妙;得意时迎风摇曳,泣露是因为多情,隐喻诗人自己的多才而多感。九、十两句以花开时的芬芳,对比花落时的寂默,以逼出末联。“徒自许”,与“谁与论”,表面写桃李曾在上林苑风光一时,如今被寂寞地委弃园,自诩色泽美艳无匹,其幽香却无人知论的境况;实际却是写人,隐喻自己曾赴京应试,进士及第,如今罢职隐居,寂寞衰颓的情形。即使自许才高,却无人赏识。

  诗中桃李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以桃李名义的反问意蕴深长,虽然桃李的芬芳拔萃于上林苑中,但最终的命运却是在寂寞中默默枯萎,桃红李白的美丽也只是自我期许罢了,无人关注欣赏。作者一份怀才不遇的牢愁跃然纸上。类似此诗末联那样的感情,为李商隐所独有,也为李商隐所长有。其诗作的唯美倾向体现在诗歌意境中,表现出含蓄美与朦胧美的情调。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08,第301页
2、 左宏阁主编;王引萍,祁国宏,徐玉英副主编,文史学院师生作品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12,第478页
3、 李浩主编,唐代文学研究 第16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08,第220页
4、 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第3卷,岳麓书社,2000年,第1821-1823页

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
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
译文:陡峭的岸边狂风大作,凄冷的房屋里只有点点微弱烛光。
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
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
译文:猿猴露宿在结霜的山岭,深夜时分江边还有鸟儿飞过。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
译文:身着短衣独自坐着,手握宝剑悲歌长叹。
烟尘绕阊阖,白首壮心违。
烟尘绕阊(chāng)(hé)¹,白首壮心违。
译文:烟尘环绕着那雄伟宫门,已是两鬓斑白,满怀壮志却无处施展。
注释:¹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

juéànfēngwēidònghánfángzhúyǐngwēilǐngyuánshuāngwài宿jiāngniǎoshēnfēi

zuòqīnxióngjiànāitànduǎnyānchénràochāngbáishǒuzhuàngxīnwéi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日出东方隈(wēi)¹,似从地底来。
译文:太阳从东方升起,似从地底而来。
注释:¹隈:山的曲处。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译文: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过天空,没入西海。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¹,安得与之久徘(pái)(huái)²
译文:自古以来,从来如此。人不是元气,怎能与太阳一样地天长地久呢?
注释:¹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²“安得”句:人怎能与日出日落一徉的长久呢?之:指前文所说的日出日落。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译文: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谁挥鞭(biān)策驱四运¹?万物兴歇皆自然。
译文: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
注释:¹四运:即春夏秋冬四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xī)¹!羲和!汝奚汩(gǔ)(mò)²于荒淫之波³
译文:羲和呀羲和,是谁要你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
注释:¹羲和:传说中为日神驾车的人。²汩没:隐没。³荒淫之波:指大海。荒淫:浩瀚无际貌。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鲁阳¹何德,驻景(yǐng)²挥戈?
译文:鲁阳有什么德行,竟能挥戈驻日?
注释:¹鲁阳:《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三舍(一舍三十里)。²景:同“影”,日光。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逆道违天,矫诬(wū)实多。
译文:这些传说逆道违天,实在是荒谬绝伦!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吾将囊(náng)括大块¹,浩然与溟(míng)(xìng)²同科³
译文:我将要与天地合而为一,浩然与元气涅为一体。
注释:¹大块:自然天地也。《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喻气,其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也。”²溟涬:谓元气也。³同科:同类。

  汉代乐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李白的这首拟作一反其意,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这种思想,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光彩。

  诗凡三换韵,作者抒情言志也随着韵脚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前六句,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说起,古代神话讲,羲和每日赶了六条龙载上太阳神在天空中从东到西行驶。然而李白却认为,太阳每天从东升起,“历天”而西落,这是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挥、操纵。否则,“六龙安在?”意谓:六条龙又停留在什么地方呢?这是反问句式,实际上否认了六龙存在的可能性,当然,羲和驱日也就荒诞不可信了。太阳运行,终古不息,人非元气,是不能够与之同升共落的。“徘徊”两字用得极妙,太阳东升西落,犹如人之徘徊,多么形象生动。在这一段中,诗人一连用了“似”、“安在”、“安得”这些不肯定、不确认的语词,并且连用了两个问句,这是有意提出问题,借以引起读者的深省。诗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阐述而以反诘的方式提问,又使语气变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间四句,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这四句诗是全篇的点题之处、核心所在。“草不”、“木不”两句,连用两个“不”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显得果断而有力。“谁挥鞭策驱四运”这一问,更增强气势。这个“谁”字尤其值得思索。对于这一问,作者的回答是:“万物兴歇皆自然。”回答是断然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质朴刚劲,斩钉截铁,给人以字字千钧之感。

  最后八句中,诗人首先连用了两个诘问句,对传说中驾驭太阳的羲和和挥退太阳的大力士鲁阳公予以怀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么会沉埋到浩渺无际的波涛之中去了呢?鲁阳公呵鲁阳公,你又有什么能耐挥戈叫太阳停下来?这是屈原“天问”式的笔法,这里,李白不仅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单单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回答问题。既然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硬要违背这种自然规律(“逆道违天”),就必然是不真实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矫诬实多”)。照李白看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顺应自然规律,同自然(即“元气”,亦即“溟涬”)融为一体,混而为一,在精神上包罗和占有(“囊括”)天地宇宙(“大块”)。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达到与溟涬“齐生死”的境界了。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谈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诗人写大鹏:“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诗人写天马:“嘶青云,振绿发”,“腾昆仑,历西极”,“口喷红光汗沟朱”,“曾陪时龙跃天衢”(《天马歌》)。诗人所写的山是:“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登太白峰》);诗人所写的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赠裴十四》)。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着这样大的力气和才气,其原因就在这首《日出入行》的最后两句中──“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涬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李白受老庄影响颇深,也很崇奉道教。一度曾潜心学道,梦想羽化登仙,享受长生之乐。但从这首诗看,他对这种“逆道违天”的思想和行动,是怀疑和否定的。他实际上用自己的诗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动。这正反映出诗人的矛盾心理。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把述事、抒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既跳开了空泛的抒情,又规避了抽象的说理,而是情中见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发。诗中频频出现神话传说,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诗人则在对神话传说中人事的辩驳、揶揄和否定的抒写中,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轻轻点出,显得十分自如、贴切,情和理契合无间。诗篇采用了杂言句式,从二字句到九字句都有,不拘一格,灵活自如。其中又或问或答,波澜起伏,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而且那样具有论辩性和说服力。整首诗读来轻快、活泼而又不失凝重。

参考资料:
1、 王治芳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31-234 .

chūxíng

bái tángdài 

chūdōngfāngwēi cónglái 
tiānyòuhǎi liùlóngsuǒshèānzàizāi 
shǐzhōng rénfēiyuán ānzhījiǔpáihuái 
cǎoxièróngchūnfēng yuànluòqiūtiān 
shuíhuībiānyùn wànxīngxiējiērán 
  huāngyínzhī 
yáng zhùjǐnghuī 
dàowéitiān jiǎoshíduō 
jiāngnángkuòkuài hàoránmíngxìngt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