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出瀛东门,朔气侵衣裳。岿然外家冢,枕此官道傍。
骑出瀛东门,朔气侵衣裳。岿然外家冢,枕此官道傍。
下马一顿首,草木寒无光。去茔数举武,升我舅氏堂。
下马一顿首,草木寒无光。去茔数举武,升我舅氏堂。
舅年六十馀,鬓发惊苍浪。老妗悲且喜,叩我家事详。
舅年六十馀,鬓发惊苍浪。老妗悲且喜,叩我家事详。
贱子再拜言,有亲天一方。晏岁东南征,岐路多风霜。
贱子再拜言,有亲天一方。晏岁东南征,岐路多风霜。
忆昔四小甥,玉立森成行。岂期中道间,少者多沦亡。
忆昔四小甥,玉立森成行。岂期中道间,少者多沦亡。
人生若电火,展转摧中肠。矧兹远行役,聚散安可常。
人生若电火,展转摧中肠。矧兹远行役,聚散安可常。
但愿母家好,庆远流弥长。尽此酒一尊,别泪纷瀼瀼。
但愿母家好,庆远流弥长。尽此酒一尊,别泪纷瀼瀼。
去住两凝睇,古木留残阳。
去住两凝睇,古木留残阳。
程敏政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1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清江社雨初晴,秋香吹彻高堂晓。天然带得,酒星风骨,诗囊才调。沔水春深,屏山月淡,吟鞭俱到。算一生绕遍,瑶阶玉树,如君样、人间少。
清江社雨¹初晴,秋香²吹彻高堂晓。天然带得,酒星³风骨,诗堂(náng)才调。沔(miǎn)春深,屏山月淡,吟鞭(biān)俱到。算一生绕遍,瑶阶玉树,如君样、人间少。
译文:到得清江县,适逢社日大雨卒晴,带着花香气的秋风吹拂着晨日的高堂。这气息便自然带有酒星之风骨和诗囊之才情格调。诗人的脚步遍布浓浓春色中的沔水和淡淡月光下的屏山。就算用一生走遍落雪的石阶和覆雪的树木这样浪漫的地方,能像您这样的诗人也是很少的。
注释:¹社雨:谓社日之雨,此处指春社多雨之季节。秋香:秋日开放的花。³酒星:即酒旗星,古星名。此之谓善饮酒之人。⁴诗堂:装诗稿的袋子。⁵沔水:古时的汉水,指的现今的嘉陵江西源西汉水。⁶屏山:县名,属今四川省,其北有高山如屏,故名。⁷吟鞭:形容行吟的诗人。⁸瑶阶:玉砌的台阶。此处指积雪的石阶。⁹玉树:用珍宝制作的树。此处指白雪覆盖的树。
未放鹤归华表。伴仙翁、依然天杪。知他费几,雁边红粒,马边青草。待得清夷,彩衣花绶,哄堂一笑。且和平心事,等闲博个,千秋不老。
未放鹤归华表¹。伴仙翁、依然天杪(miǎo)²。知他费几,雁边红粒³,马边青草。待得清夷,彩衣花绶(shòu),哄堂一笑。且和平心事,等闲博个,千秋不老。
译文:没有把仙鹤放回华表,依然陪着仙翁在天际遨游。大雁能吃多少红米,马能吃多少青草?待等到风轻云淡的时候,功名利禄不过一笑耳。心事平和,很容易就能争取做到长寿不老!
注释:¹鹤归华表:用以感叹时过境迁,人事纷繁而变。²天杪:犹天际。³红粒:红米。⁴清夷:清净恬淡。⁵彩衣:五彩衣服,指官服。⁶花绶:织有花彩的丝带,以系官印。⁷博个:争取。

shuǐlóngyín··寿shòuzhǎng--yǒng

qīngjiāngshèchūqíngqiūxiāngchuīchègāotángxiǎotiānrándàijiǔxīngfēngshīnángcáidiàomiǎnshuǐchūnshēnpíngshānyuèdànyínbiāndàosuànshēngràobiànyáojiēshùjūnyàngrénjiānshǎo

wèifàngguīhuábiǎobànxiānwēngrántiānmiǎozhīfèiyànbiānhóngbiānqīngcǎodàiqīngcǎihuāshòuhōngtángxiàoqiěpíngxīnshìděngxiánqiānqiūlǎo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
暖气潜催次第¹春,梅花已谢杏花新。
译文:暖风吹来,带来了春天的气息。盛开的梅花此时已经凋谢,但杏花正一朵朵的盛开。
注释:¹次第:依次。
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
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
译文:园里的杏花开梅花落,这和世上的容华更替何其相似。

xìnghuā

luóyǐn tángdài 

nuǎnqiáncuīchūn méihuāxièxìnghuāxīn 
bànkāibànluòxiányuán róngshìshàngrén 
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jué)初生,造化¹之陶物²,莫不有终期。
译文:万物初生,化育万物,终始循环,难道大自然就没有终结的时候吗?
注释:精列:乐府旧题。精,指精神灵气,古人认为这是生命的本原。列,同裂,分解。精气分解指人的衰老或死亡。¹造化:天地自然。²陶物:即造就万物。陶,制作瓦器,引申为化育、造就、培养等。
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¹怀此忧?
译文:自然万物都有自己的终期,即使是古代的圣贤也不能避免,那为什么还要为生命走向尽头而担忧呢?
注释:¹何为:为何,为什么。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愿螭(chī)¹之驾,思想昆仑²居。
译文:但愿那无角的螭龙能为我驾车,将我带到魂牵梦绕的昆仑山。
注释:¹螭龙:传说中无角的龙。²昆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西方神山,被称为中国山脉的“太祖山”。
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思想昆仑居。见期¹于迂怪²,志意在蓬莱。
译文:心里想着神仙居住的昆仑山,期望看到山上的神灵怪异。我还有一个心愿是到海上去看一看蓬莱仙山。
注释:¹见期:期望见到。²迂怪:神灵怪异。
志意在蓬莱。周孔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志意¹在蓬莱²。周孔圣徂(cú)³,会(kuài)(jī)以坟丘。
译文:我最大的心愿是到蓬莱仙山求得长生啊。可是,品德高尚的周公和孔圣人也要死去。会稽山上的坟茔就埋葬着大禹这样伟大的君主。
注释:¹志意:心愿。²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名,是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亦常泛指仙境。³徂落:同“殂落”,死亡。
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会稽¹以坟丘。陶(yáo)²谁能度(duó)³?君子以弗忧。
译文:大禹这样伟大的君主也埋葬在会稽山上。古往今来,有谁能度过漫长的岁月,永世长存呢?心胸旷达的人应该不会为死而感到担忧。
注释:¹会稽:此处指会稽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南部,是中国五大镇山之南镇。²陶陶:漫长的意思。此指漫长的岁月。一说快乐的样子。³度:估计,推测。⁴君子:指心胸宽广,有作为、有见识的人。⁵弗:不。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年之暮奈何,时过¹时来微²
译文:不知不觉中已到了垂暮之年,时间匆匆地过去,来日不多啊,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注释:¹时过:一作“过时”。²微:少,微小。

  此诗为曹操游仙诗代表作,真实地反映了一代政治家曹操希望完成统一大业,而又无法挽留时光的感伤。

  全诗大致可分四节。第一节六句,意谓自然造就的万物,包括贤能的圣人都难免死亡。死亡是必然的,不必为死亡而忧伤。但由于长生不死传说的影响,曹操又产生了幻想,于是接下去的第二节五句,由写现实的人间转写幻想的仙境,表现了对长寿的期望。但仙境毕竟是虚幻的,因此接着第三层六句,又转写现实的人间,写周公、孔子和大禹这样的圣人都死去了,说明没有人能够长生久存。明智者不必为生命短暂而忧伤。最后一节用两句诗收束,发出了“年之暮奈何”的感慨,表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短暂的无奈。

  晚年的曹操随着生命的流逝,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有生之年要完成统一大业的难度。这首诗写的是曹操对生命与神仙的思考。一方面,曹操也幻想着“螭龙之驾”,生活在“昆仑”、“蓬莱”之中;另一方面,他并没有沉湎于自己的幻想,而是清醒地知晓,神仙世界仅是幻想而已。因为“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即使是圣人贤人也会死亡,没有任何人可以超越。因此曹操自我安慰说“君子以弗忧”。既然明白神仙世界是虚幻的,生命必然会走向终结,那么诗人就应该乐天知命,不服忧愁了吧?恰恰相反,理性的诗人对此的确明白,但他忧愁依旧。“忧”在诗中二度出现,“何为怀此忧”、“君子以弗忧”。忧愁其实一直伴随着诗人,并不以诗人的理性清醒而逃遁。“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是晚年曹操心头永远的痛。此诗清晰真诚地袒露出晚年曹操的心理世界。这一心理世界,复杂而微妙。

  曹操素怀统一华夏之志,但是,“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年已迟暮的曹操尚未完成他的事业,于是他想到要去昆仑、蓬莱寻求长生之术,来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但是,正当他沉浸在陶陶快意的遐想中时,现实与期想的矛盾,又使他发出了“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的感叹。

参考资料:
1、 张可礼 宿美丽 编选.曹操曹丕曹植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0-42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昆山徐健菴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yíng)¹。间命工斫(zhuó)²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shì)、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xiāng)³(zhì),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yí)尊斝(jiǎ)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译文:昆山徐健菴先生在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一共有七间,隔些时候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大的橱柜,藏书无数,区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中附以经传义疏等方面的书,史部中附以日录、家乘、山经、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中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中附以乐府、诗余等方面的书,共有七十二个橱,按照部类置放,都有一定秩序,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于是先生召集儿孙,登楼而教训他们说:“我有什么可以传给你们的呢?我们徐家先世,本来就身家清白,以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辈的,有的想把土地家产传下去,而子孙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文物传下去,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宝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池台榭、舞歌车马之类传下去,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这些娱乐。我正把这些事例看作鉴戒。那么我有什么可以传给你们的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以“传是”两字作为楼名,而要我作一篇记。我体衰多病,不能一下子写出来,先生多次写信催促,最后我只得用下面这些话来回复先生:
注释:¹楹:房屋一间为一楹。²斫:用刀斧砍。³缃:浅黄色。⁴帙:书画外面包着的布套。⁵彝: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⁶斝:古代盛酒的器具。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hàn)墨,及分命笔吏以缮(shàn)录之。然且裒(póu)¹聚未几,而辄(zhé)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zhān)²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译文:书遇到的灾难太厉害了!从汉代以来,皇帝常常用官家的丰厚赏金去买书,皇帝以下,名公贵卿又常常用许多钱物去换书,有的亲自动笔,有的雇请抄手,加以誊录。但是聚集不久,就常常遭遇变故散失,由此可知藏书之难了。不过,我认为藏书的困难还是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去实行了而有所体会之难。所以藏书而不能守,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已经读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注释:¹裒:聚集。²呻占:诵读。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译文:古代善于读书的人,以博学开始,以精简终结,博学不是为了夸耀博识竞斗词藻,精简不是为了保存残缺安适于简陋。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着流追溯源,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膴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今健菴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jīn)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jī)¹巍科,取宦(huàn)仕,翕(xī)²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译文:现在健菴先生已经拿出从书中得到的道理,上能得到天子的器重,次能被朝廷士大夫所敬重和取法,借此以为国家大业增添光彩,对答宣扬帝的美好命令。绰有余裕,再推而广之,用以训敕后辈,使他们能先后跻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禄,在当世被人一致称道,我只有赞叹不绝,以为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大了!遵循这条道路,即使传给子子孙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呢?
注释:¹跻:登,上升。²翕:合,聚,和顺。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nú)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quán)¹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誖(bèi)²否耶?
译文:像我这个人就没有资格参与其中了。平时愚笨无才,苦于有书而不能读。现在到了晚年,又只能蜷伏在穷山僻壤之中,孤陋寡闻,过去学到的都已衰退了,本来没有资格来为这座楼作记。不是已勉强应承先生之命,姑且写这些话回复,先生能否原谅我的不通事理呢?
注释:¹跧:古同“蜷”。²老誖:年老昏乱,不通事理。

  《传是楼记》是“记”的变体,名为“记”,实则为“论”,“传是楼”只不过是“论题”而已。

  文章以阐明建楼藏书的意义为重点,先述藏书楼的兴建、藏书规模;然后说明楼名的由来;继而阐明传书的意义,指出主人不以“土田财货”、“金玉珍玩鼎彝尊斝、“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传子孙,唯以藏书相传,目的在于使后世继承先辈之志,不同流俗。作者指出藏书、守书、读书之难,而善读者“沿流以溯源”、“明体以适用”,确有所得最为重要。其后,恰如其分地点出楼主的人品,赞扬其得“读书之益”,以书传子孙,不同凡响。全文紧扣主题,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自然,语言简练,中肯切要,不失“气体浩瀚,疏通畅达”之文风。

  全文一共分为五段。

  第一段用叙事的手法首先记叙了大藏书家徐健庵藏书之丰——建了七间楼房,造了七十二个橱子,经史子集若干万册,分类置放,井然有序。然后借徐健庵之口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徐家先世,本来身家清白,靠读书应试起家;相形之下,有些做父祖辈的,或传之土地家产,或传之宝贵文物,或传之娱乐场所、娱乐工具,而他们的后代未必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未必珍爱这些宝物,未必能享受这些娱乐。有鉴于此,决定将这些书传给子孙们。“所传者唯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这就是“传是楼”名之由来。至此,文章的论题已定。楼主人四处索要“楼记”类文章,“问记于琬”,于是,作者便展开了议论。

  第二段提出中心论点并从反面进行论证。一开头就将文章从徐缓的平地推向了突兀的高峰:“甚矣,书之多厄也!”这句话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是一个警句。紧扣“书之多厄”,作者援引汉朝以降,历代皇帝用官家的钱重金买书,名公贵卿用大量财物换书,或亲自动手或请人帮忙进行抄写誊录,然而不久就遭故散失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道出了“藏书之难”。这是一个衬垫。作者顺水推舟,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藏书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紧接着,从反面进行论证:藏书不能守书,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也没有什么两样,即使读了而如果嘴上说的是一套而实际行的又是另一套,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花而忘了果,那就是用记诵之学去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这同不读书也没有什么不同。这里的论据是理论论据,是从反面讲道理进行论证。

  第三段从正面用史实论证。“古之善读者”是用“始乎博,终乎约”的读法,以“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的态度,而最终达到“根柢于性命而穷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的境界的。作者特别强调了“尊所闻,行所知”,他说,不善于读书的人就不能如此。斩钉截铁般地确立了中心论点。

  第四、五两段是落脚于现实,进行对比论证。第四段先摆徐健庵先生的现状:依靠书中得到的道理,上得天子器重,次被士大夫敬重与效法,借此为国家大业增添光彩,下又推而广之,用以训敕后辈,使他们跻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禄,在当时被人一致称道,总之,“读书之益弘矣哉”,而且还要传之子孙。第五段再摆作者的现状。开头就是一个感叹句“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引出了汪琬之现状:平时愚笨无才,苦于有书而不能读,现在到了晚年,又只能蜷伏在穷山僻壤中,孤陋寡闻,(哪像你们一样神通广大?)过去学到的都已衰退了,本来没有资格来为这座楼做记。这与上一段徐健庵之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通过对比,强化了楼主人的例证作用,从而证明了自己的中心论点。但也看得出,对楼主人的称颂中含有讽刺意味。汪琬学识渊博,主张写文章要明于词义,合乎经旨,但秉性狷介,与世不合,在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等职后曾托病回乡。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后参加《明史》编纂工作,六十天中撰稿一百七十五篇;有争论,不屈服,又乞病归,可见害的是“思想病”。他既与世不合,也就不可能与徐健庵合(徐曾主修《明史》就是一个佐证)。所以,这里的讽刺意味自是不言而喻。既然与世不合,于是作者申明“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至于“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这篇文章的本意不在“记”而在“议”,所以叙之不求其详。在叙述了楼名之由来后,就以受托为由发表议论。这是全文的序论。经过一番铺垫便摆出了中心论点,接着紧扣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先从反面讲道理进行论证,再从正面摆史实进行论证,后用徐之现状与琬之现状对比进行论证。以上是全文的本论。结尾以“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一句谦语,回到开头的受托,作为全文的结论。

  行文跌宕起伏,是此文的又一特色。开始是徐健庵“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这就埋下了伏笔,在中国传统文章表现手法中这叫“抑”,欲扬先抑。果然,下面要发议论了,第一句就是“甚矣,书之多厄也。”一下子把文章推向了巅峰:书的重要性和书遇到灾难的严重性呈现十分不协调的境况。然而,正是这个不协调,引出了下面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一出,下面是一大通论证。文章赞扬了“古之善读书者”,今天有没有呢?有,如楼主人徐先生;又似乎无,作者对楼主人的称道中实含有讥讽。他自己本不想写,但写了;写了又是“不得已”,又要请“先生亦恕其老悖”。真可谓峰回路转,花明柳暗。

  全文语言感情充沛,婉转含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叹句反问句的连用,使文章气势恢宏;一是对比中婉转的语气,不平之感、羡慕之态、讥讽之意尽在其中。这二者相辅相承,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达到牢固树立中心论点这一目的。二、三、四段末尾的三个问句,用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表达了肯定的意思,然而比直接肯定更有力,语气更强烈,很有些无可辩驳的意味。它们犹如排比段,大有滚滚向前锐不可挡之势。一些描述句,也是那样婉转含蓄,如“指书而欣然笑曰”表现出徐健庵得意洋洋的样子,他功成名就,藏书极富,还要延及子孙,让他们世世代代做官,真是前景无限美好啊。面对此状,汪琬只能“喟然太息”,敬佩之情羡慕之态随之流露出来。然而,也不乏讥讽意味。作者的性情脾气又决定了他不可能与世俗的读书人同流合污,于是,在一系列的自贬之后说道:“盖本不足以记斯楼”,讥讽之意呼之欲出。最后一句“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表面上是个是非问句,实际上只有一个意思:你既然让我作记,我又推脱不掉,就只有说了。要说就得说我的看法,不能为吹捧而歪曲了我的性格。现在说了这些道理,你同意则更好,不同意也就只能是那样了。但是如果直说,效果肯定不好。他们毕竟相互认识,还有过交往。于是,作者用了一个充满委婉语气的是非问句,为自己留了一条退路。

参考资料:
1、 孙元魁, 孟庆忠编著.议论文研究与鉴赏.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第805—814页

chuánshìlóu

wāngwǎn qīngdài 

    kūnshānjiànānxiānshēng zhùlóusuǒzhīhòu fányíng jiānmìnggōngzhuówéichú zhùshūruògānwànjuàn wéijīngshǐzhǒng jīngchuánzhùshūzhīshūyān shǐ jiāshèng shānjīng shǐzhīshūyān shì yàozhīshū yuè shīzhīshū fánwéichúzhěshíyòuèr lèihuì  biāoxiāngzhì yàocànrán shìxiānshēngzhàozhūdēnglóuérzhàozhīyuē  chuáncáozāi xiānshì qīngbáijiā ěrrǎnjiù gàichángkǎiwéirénzhīzhě měichuántiánhuòcái érsūnwèinéngshì chuánjīnzhēnwán dǐngzūnjiǎzhī éryòuwèinéngshìbǎo chuányuánchítáixiè zhī éryòuwèinéngshìxiǎngyuè fāngwéijiàn ránchuáncáozāi  yīnzhǐshūérxīnránxiàoyuē  suǒchuánzhěwéishì  suìmínglóuwéi chuánshì  érwènwǎn wǎnshuāibìngwéi xiānshēngshūzhī zuìhòuxiānshēngyuē 

     shèn shūzhīduōè yóuhànshìlái rénzhǔwǎngwǎngzhòngguānshǎnggòuzhī xiàmínggōngguìqīng yòuwǎngwǎnghòujīnzhī huòqīncāohàn fēnmìngshànzhī ránqiěpóuwèi érzhézhìsǎn shìzhīcángshūzhīnán wǎnwèicángzhīzhīnánruòshǒuzhīzhīnán shǒuzhīzhīnánruòzhīzhīnán yóuruògōngérxīnzhīzhīnán shìcángérshǒu yóucáng shǒuér yóushǒu zhī érhuòkǒugōngwéi xīn cǎihuáérwàngshí shìshēnzhānsòngzhīxuésuǒwéihuázhòngérqièmíngzhě zāi  

     zhīshànshūzhě shǐ zhōngyuē zhīérfēikuāduōdǒu yuēzhīérfēibǎocánānlòu shànshūzhě gēnxìngmìngérjiūshìgōng yán沿liúyuán tàn míngshìyòng  zūnsuǒwén xíngsuǒzhī fēishànshūzhěérnéngshì  

     jīnjiànānxiānshēngchūsuǒshūzhě shàngwéitiānzhīsuǒzhòng wéizhōngcháoshìzhīsuǒjīnshì jièshìrùn duìyángxiūmìng yòu éryòutuīzhīxùnchìxìng hòuxiānwēi shì rányòumíngdāngshì wǎnránhòukuìyāntài wéishūzhīhóngzāi xúnshìdào suīchuánzhūsūnshìshì zhīyòu  

     ruòwǎn píngzhìcáixià huànyòushūérnéng yánnián yòuquánqióngshānrǎngzhīzhōng ěrlòu jiùxuéxiāowáng gàiběnlóu miǎnchéngxiānshēngzhīmìng wéiyánzhī xiānshēngshùlǎobèifǒu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¹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²干戚(qī)³以舞。
译文:刑天与黄帝争夺神位。二者相斗,黄帝斩断刑天的脑袋,并把它埋到常羊山。但刑天魂魄不灭,以双乳作眼睛,以肚脐作嘴,手执干戈,拿着盾和斧向天挥舞不止。
注释:¹刑天:本作形夭,又作形天、邢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²操:拿。³干戚:干戚。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