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楼日暮人千里,攲枕风秋雁一声。
危楼日暮人千里,攲枕风秋雁一声。

shí--zhào

wēilóurénqiānzhěnfēngqiūyànshēng

赵佶

赵佶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 ▶ 4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妆宝剑去邀勋。
年少辞家从冠军¹,金妆宝剑²去邀勋(xūn)
注释:¹冠军:古代将军的名号。²金妆宝剑:用黄金装饰剑柄或剑鞘的宝剑。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¹起暮云。
注释:¹龙城:泛指边境地区。
年轻的时候就离家跟随大将军出征,身佩金饰的宝剑去建 功立业。不顾天寒地冻水寒伤马骨,只见边境战争阴云四起,努力 去杀敌。诗赞美少年在边境不安宁的时候,不怕天寒地冻,毅然从军为国立业的精神。

sàixiàèrshǒu ·èr

wáng tángdài 

niánshàojiācóngguànjūn jīnzhuāngbǎojiànyāoxūn 
zhīshānghánshuǐ wéijiànlóngchéngyún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其鄙有樊迟,其狂有曾点。孔子之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其故人有原壤,而相知有子桑伯子。仲弓问子桑伯子,而孔子许其为简,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言为然。是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昔者孔子之弟子,有德行,有政事,有言语、文学¹,其鄙²有樊迟³,其狂有曾点。孔子之师,有老聃(dān),有郯(tán),有苌(cháng)、师襄,其故人有原壤¹⁰,而相知有子桑伯子¹¹。仲弓¹²问子桑伯子,而孔子许其为简¹³,及仲弓疑其太简,然后以雍(yōng)言为然。是故南郭惠子问于子贡¹⁴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呜呼!此其所以为孔子欤?
译文:过去孔子的学生,有道德品行好的,有精通政治事务的,有擅长语言交际的,有熟悉古代文献的,他们当中浅薄一些的是樊迟,偏激的要数曾点。孔子的老师,有老聘,有郯子,有苌弘,还有师襄。孔子的老朋友中有原壤这样的怪人,而彼此了解的朋友有子桑伯子。学生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称赞他办事简约。当仲弓觉得子桑伯子过于简约时,孔子又认为仲弓的看法是对的。所以南郭惠子向子贡问道:“孔夫子门中所交往的人,为什么这样杂呀?”哦!这也许就是孔子是个伟人的原因吧?
注释:¹文学:指熟悉古代文献。《论语先进》记叙了孔子十个学生的特长,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类。²鄙:质朴、浅薄。³樊迟: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学生。⁴狂:偏激狂妄。在《论语》中多指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⁵曾点:字晳,孔子的学生。⁶老聃:即老子,春秋战国时楚国苦县人,道家始祖。据说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⁷郯子:春秋时小国的诸侯,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做官。⁸苌弘:春秋时周敬王大夫,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乐。⁹师襄:也称师襄子,春秋时卫国的乐官。传说孔子曾经向他学琴。¹⁰原壤:鲁国人,孔子的老朋友。据说他母亲死了,孔子去帮他治丧,他却站在棺材上唱歌。孔子骂他“老而不死,是为贼”,但却仍然与他来往。¹¹子桑伯子:名字仅见于《论语雍生》,生平不详。¹²仲弓: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¹³简:简约,不烦琐。《论语雍也》记载,冉雍向孔子了解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说还可以,他办事很简约,冉雍说如果平时态度一贯简单马虎,治理政事不是会太简单从事吗?孔子认为冉雍说得对。¹⁴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
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杨则之墨,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唐之韩愈,攘斥佛老,学者称之。下逮有宋,有洛、蜀之党,有朱、陆之同异。为洛之徒者,以排击苏氏为事;为朱之学者,以诋諆陆子为能。吾以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尽。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自力行而入;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以后世观之,子贡是,则曾子非矣。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斥佛老者,亦日弃君臣,绝父子,不为昆弟夫妇,以求其清净寂灭。如其不至于是,而吾独何为訾謷之?大盗至,肢箧探囊,则荷戈戟以随之,服吾之服,而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
至于孟子乃为之言曰:“今天下不之杨¹则之墨²,杨墨之言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当时因以孟子为好辩。虽非其实,而好辩之端,由是启矣。唐之韩愈,攘斥佛老,学者称之。下逮³有宋,有洛、蜀之党,有朱、陆之同异。为洛之徒者,以排击苏氏为事;为朱之学者,以诋(dǐ)(qī)陆子为能。吾以为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则天下之理,亦不可以一端尽。昔者曾子之一以贯之¹⁰,自力行而入;子贡之一以贯之,自多学而得。以后世观之,子贡是,则曾子非矣。然而孔子未尝区别于其间,其道固有以包容之也。夫所恶于杨墨者,为其无父无君也;斥佛老者,亦日弃君臣,绝父子,不为昆弟¹¹夫妇,以求其清净寂灭。如其不至于是,而吾独何为訾謷¹²之?大盗至,肢(qū)(qiè)¹³探囊(náng)¹⁴,则荷戈戟以随之,服吾之服,而诵¹⁵吾之言,吾将畏敬亲爱之不暇。今也操室中之戈而为门内之斗,是亦不可以已乎?
译文:至于孟子,为了捍卫孔子的儒学就说:“当今天下的言论不归属杨派就归属墨派,杨派、墨派的言论不停止,孔子的学说就不能发扬光大。凡是能够著书立言反对杨派和墨派的人,便不愧是圣人的门徒。”因此,当时的舆论认为孟子热衷于辩争。这虽然不合乎事实,但热衷辩争的风气,从此开始兴起了。唐代的韩愈,排斥佛教和道教,有学问的人都赞成他。接下来到了宋代,北宋有洛党,蜀党的派别之争,南宋有朱熹、陆九渊的理学观点的分歧。属于洛党这一派的人,以排斥,打击苏轼为能事;坚持朱子理学的人,也把诋毁陆子作为自己拿手的事。我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之气化育生成万物,千变万化无穷无尽,那么世上的道理、学问,也不可能在某一尽头终结。过去曾子寻求用一个原则贯穿孔子学说,他是从实际行动上深入下去:子贡寻求用一个原则贯穿孔子学说,他是从多方面的理论学习中去获得。用后代人的眼光看来,子贡是对的,曾子便是错的了。但是孔子并没有在他们两人之间判别是非高下,因为他的学说本来就包容了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再说孟子憎恶杨、墨学派的原因,是因为杨、墨学派抹杀父子、君臣的关系;韩愈排斥佛、道学说,也是因为佛、道二家抛弃君臣、父子关系,不讲兄弟、夫妻之间的伦理亲情,而一味追求他们的清净寂灭的境界。如果这些学说和派别不是这样大逆不道,我们又何必偏要去非议指责他们?这就好比是强盗来了,撬开箱子,把手伸进袋子,我们就扛着长矛戟枪跟着他,看他如何行动。如果他穿上我们一样的衣服,说的是我们一样的语言,表示服从我们的教化,那我们将会敬重友爱他还怕来不及。现在呢,操起屋子里的戈矛在屋内和自己人打起来,这种做法是不是可以罢休了呢?
注释:¹杨:杨朱,春秋末战国初魏人。相传他反对墨子的“兼爱”和儒家的论理思想,主张“贵生”、“重己”。²墨:墨翟,墨子,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战争,反对儒家的礼乐。此处所引孟子的话节录自《孟子滕文公下》。³逮:及、到。⁴洛、蜀之党:宋哲宗元祐年间朝廷党派名称。洛党指程颐(洛阳人)为首的党派,蜀党指苏轼(四川人)为首的党派。⁵朱:朱熹。⁶陆:陆九渊。二人都是南宋著名哲学家,因学术观点的不同引起辩争。⁷诋諆:诋毁。⁸气化:古代哲学术语。指阴阳之气(物质本原)化生万物。⁹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¹⁰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记载孔子的话:“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意思是说,曾参啊,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穿起来。至于这个根本的原则是什么,孔子没有说,他的学生们也就名自揣摩着去寻求。¹¹昆弟:兄弟。昆,兄。¹²訾謷:非议、诋毁。¹³胠箧:撬开箱箧。胠,撬开。¹⁴探囊:把手伸进口袋里。指偷盗。¹⁵诵:说,语言上使用。
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战?北宫黝、孟施舍,其去圣人之勇盖远甚,而孟子以为似曾子、似子夏,然则诸子之迹虽不同, 以为似曾子、似子夏可也。居高以临下,不至于争,为其不足与我角也。至于才力之均敌,而惟恐其不能相胜,于是纷坛之辩以生。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夫未尝深究其言之是非,见有稍异于己者,则众起而排¹之,此不足以论人也。人貌之不齐,稍有巨细长短之异,遂斥之以为非人,岂不过战?北宫黝(yǒu)²、孟施舍³,其去圣人之勇盖远甚,而孟子以为似曾子、似子夏,然则诸子之迹虽不同, 以为似曾子、似子夏可也。居高以临下,不至于争,为其不足与我角也。至于才力之均敌,而惟恐其不能相胜,于是纷坛之辩以生。是故知道者,视天下之歧趋异说,皆未尝出于吾道之外,故其心恢然有余;夫恢然有余,而于物无所不包,此孔子之所以大而无外也。
译文:没有深入地研究别人的言论究竟是对还是错,一听见有稍微和自己不同的言论,就群起而攻击他,这就不能够做到正确、全面地评价一个人啊。人的相貌是有差异的,如果稍微有身材的胖瘦、高矮的不同,便斥责他不是人,岂不是太过分了吗?北宫黝和孟施舍是孟子认可的勇者,其实他们离圣人要求的“勇”恐怕差得太远哩,但孟子认为他们像曾子,像子夏,这样说来,那么这几个人的行为虽然不同,但在某点精神上,认为北宫黝像子夏、孟施舍像曾子,还是可以的。以站在高处往下看的姿态看待其他学派,就不会导致辩争,因为对方太弱小,不能够和我们较量。如果双方的才能力量不相上下,又各自担心不能战胜对方,这样才会产生复杂繁多的辩争。所以懂得天地变化之道的人,他看世上的学派分流和不同理论,都没有超出于自己的学说之外,因此他的心胸宽阔气度宏大;心胸宽阔气度宏大,那么对万事万物就能全部包容,这就是孔子为什么伟大而善于包容的原因啊。
注释:¹排:排挤、排斥。²北宫黝:姓北宫,名黝,战国时齐国人。³孟施舍:生平不详。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这里所引用的是《孟子公孙丑》上的话,北宫黝和孟施舍都是孟子认为有勇的人,北宫黝培养勇气的方法是,对别人寸步不让,事事都要求胜过别人,孟子认为他像子夏全面钻研,懂得很多。孟施舍培养勇气的方法是,没有胜利的把握也无所畏惧,一往无前,孟子认为他像曾子对道的专一。⁴均敌:相等,分不出上下。敌,相匹敌。⁵道 :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⁶歧趋:不同的、分离的方向。此犹言分支流派。⁷恢然:弘大、宽阔貌。
韩魏公在大名日,有人献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乃开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卓,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韩魏公¹在大名日,有人献玉盏²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公以百金答³之,尤为宝玩。乃表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卓,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¹⁰。”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译文:韩琦在大名府的时日,他的)堂兄弟中有个人送给他一只玉杯,说是耕地的人进入在修的坟墓得到的,(玉杯)从里到外没有一丝斑点,果真是绝无仅有的好东西。韩琦用百两金子答谢他(弟),特别视为珍宝(很喜欢)。于是打开好酒召集负责水运粮食的官员和显要官员,特意准备了一桌饭菜,用绣着花纹的台布覆盖着,把玉杯放在上面,并准备用它来进(饮)酒,不一会被一个武官不慎碰倒了桌子,玉杯摔得粉碎,在座的客人都很惊愕,那个武官趴在地上等着发落。韩琦却不慌不乱,笑着对大家说:“东西也有它破损的时候。”又对那个武官说:“你是不小心触翻了桌子,不是故意的,你又有什么罪?”韩魏公的度量如此宽厚。
注释:¹韩魏公:韩琦,北宋名臣。²玉盏:玉杯。³答:答谢。⁴醇:味道浓厚的美酒。⁵漕使:负责水运粮食的官员。⁶卓:同“桌”。⁷且将用之酌酒:并准备用它来进酒。⁸吏将:指差役人员中的统领。⁹俱:都。¹⁰物破亦有时:东西总有坏的时候。

hán

míng wèizhī 

    hánwèigōngzàimíng yǒurénxiànzhǎnèrzhī yúngēngzhěhuàizhǒngér biǎoxiānxiázhǐ zhēnjuébǎo gōngbǎijīnzhī yóuwéibǎowán nǎikāichúnzhàocáoshǐ使xiǎnguān shèzhuó xiù zhìzhǎnshàng qiějiāngyòngzhīzhuójiǔ biànquànzuò éwéijiāngchùtáidǎo zhǎnsuì zuòjiēèrán jiāngdàizuì gōngshéndòng xiàowèizuòyuē  yǒushí  wèijiāngyuē   fēi zuìzhīyǒu  gōngzhīliàngkuānzhònghòu 
三门横峻滩,六剌走波澜。
三门横峻滩,六剌(lá)¹走波澜。
译文:三座由悬崖对峙形成的山门,横躺在这段溪流上,六个尖锐的险滩就好像钢刺一样,流水翻滚着急速波澜。
注释:¹六剌:滩名,在安徽省泾县陵阳溪。
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
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yíng)¹
译文:岸上的巨石如虎踞虎跃,溪中的激流如龙盘龙飞。
注释:¹萦盘:萦回。
何惭七里濑,使我欲垂竿。
何惭七里濑,使我欲垂竿。
译文:此处风光一点也不比七里濑逊色,我真想在这里垂竿钓鱼,这里就是天堂。

xiàlíngyáng沿yángāosānménliùtān--bái

sānménhéngjùntānliùzǒulán

shíjīngshuǐzhuànglóngyíngpán

cánlài使shǐchuí竿gān

唐裴佶常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命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千匹。”
唐裴佶(jí)¹²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hūn)³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zhuàn),又命秣(mò)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shī)千匹。”
译文:唐朝人裴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裴佶小时候,他姑夫在朝中为官,名声很好。一次,裴佶到姑姑家,正赶上姑父退朝回来,深深叹口气说:“崔昭是什么人?大家一致说他好。一定是行贿了。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不混乱呢?”裴佶的姑夫话还未说完,守门人进来通报寿州崔刺史请求拜见老爷。裴佶的姑父听了后很是生气,呵斥守门人一顿,要用鞭子打守门人。过了很久,裴佶的姑夫整束衣冠勉强迎见崔刺史 。又过了一会儿,裴佶的姑夫急着命家人给崔刺史上茶。一会儿,又命准备酒宴。一会儿,又命令喂饱(崔刺史的)马,给他的仆人饭吃。送走崔刺史后,裴佶的姑姑问他姑夫:“你为什么前边那么傲慢而后又那么谦恭?”裴佶的姑夫面带得意的神色走进屋门,挥手让裴佶离开这里,说:“暂且到书房里去休息一下。”裴佶出屋还没走下门前的台阶,回头一看,就看见他姑夫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赠送粗官绸一千匹。
注释:本文选自《唐国史补》。¹裴佶:人名。²常:通“尝”,曾经。³阍者:看门人。⁴馔:食物,多指美食。⁵秣:喂牲口。⁶絁:粗绸子。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