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宗盛荆梦,登歌美凫绎。
辞宗盛荆梦¹,登歌²美凫(fú)(yì)³
译文:当时的文学之士,视屈原、宋玉的诗文创作为宗法,刘义庆都督六州诸军事有如鲁侯之保有凫、绎二山。
注释:香炉峰:庐山南部名峰。因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酷似香烟缭绕,故而得名。¹荆梦:即楚梦,用宋玉《高唐赋》记楚王游云梦事。²登歌:升堂奏歌。³凫绎:二山名,在兖州邹县(今属山东)。因刘义庆时为江州刺史都督南兖州、徐等六州诸军事,故引以喻庐山诸峰。
徒收杞梓饶,曾非羽人宅。
¹²(qǐ)(zǐ)³,曾非羽人宅
译文:楚地徒然人才众多,却不比此山是神人仙人所居之地。
注释:¹徒:空白。²收:接纳,聚集。³杞梓:楚产二种好木,喻优秀人才。⁴饶:丰饶。⁵曾非羽人宅:不如香炉峰这仙人之境地可贵。羽人:神话中的飞仙。
罗景蔼云扃,沾光扈龙策。
¹²³云扃(jiōng),沾光扈(hù)龙策
译文:阳光使庐山云雾光彩润耀,我随从临川王义庆进山亦沾其光芒。
注释:¹罗:列。²景:日光。³蔼:云气升腾。⁴云扃:犹云扉。⁵扈龙策:随从临川王游山。扈:随从。龙策:贵人腰间佩带物。这里代指临川王。策:马鞭。
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
御风亲列涂¹,乘²山穷³禹迹
译文:登上山峰,亲历列御寇御风之途,穷尽大禹足迹所至。
注释:¹列涂:列子御风所经之途。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道家。《庄子·逍遥游》中说他御风而行,轻妙之极。²乘:登。³穷:寻求到尽头。⁴禹迹:大禹治水足迹所至之地。传说中大禹治水曾经过庐山。大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奉舜命治水,采取疏导的办法,取得成功。后成为舜的继承人。
含啸对雾岑,延萝倚峰壁。
含啸¹对雾岑(cén)²,延³峰壁。
译文:对着云雾缭绕的山峦吹着清越的口哨,女萝攀附峰崖的绝壁上。
注释:¹啸:摄口吹出声音,古人有擅长此技者,《世说新语·栖逸》:“阮步兵啸,闻数百步。” ²雾岑:云雾缭绕的山峦。岑:小而高的山。³延:及,援。⁴萝:女萝。⁵倚:靠着。
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
青冥(míng)¹摇烟树,穹(qióng)²³负天石。
译文:摇烟之树葱茏上指晴空,负天之石犹似远跨而来。
注释:¹青冥:青色的天空。冥:昏暗。²穹:高耸。³跨:渡。
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
霜崖灭¹土膏²,金涧测泉脉³
译文:满承霜雪的山涯见石不见土,黄碣色岩石的深涧下,可以探测到泉水的源头。
注释:¹灭:灭绝。²灭土膏:这里指只见石不见土。土膏:土地中的膏泽,即土地的肥力。³泉脉:指泉水由来。
旋渊抱星汉,乳窦通海碧。
旋渊¹²星汉³,乳窦(dòu)通海碧
译文:深深的潭水星汉倒映,钟乳石洞中之水似与碧海相通。
注释:¹旋渊:回旋流动的深潭。²抱:围抱。³星汉:银河。抱星汉:指倒映出天空星辰。⁴乳窦:石乳洞穴。⁵海碧:即碧海。相传在扶桑之东,“广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海内十洲记》)
谷馆驾鸿人,岩栖咀丹客。
谷馆¹驾鸿人²,岩栖(qī)³(jǔ)客。
译文:山谷中寓居着乘坐鸿鹄的仙人,山岩上栖止着服食了金丹的人。
注释:¹谷馆:山谷中寓居着。²驾鸿人:乘坐鸿鹄的仙人。鸿:鸿鹄,高飞之鸟。³岩栖:山岩上栖止着。栖:止息。⁴咀:含味,这里指服食。⁵丹:金丹,仙丹。服食金丹据说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殊物藏珍怪,奇心隐仙籍。
殊物¹藏珍怪²,奇心隐仙籍³
译文:山中有许多特殊奇怪的珍贵之物和许多奇人仙人。
注释:¹殊物:异物。²珍怪:贵重而少见的物品。³仙籍:成仙得道。
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
高世¹²音华³,绵古(dùn)精魄
译文:仙人的音容笑貌虽潜隐不可见,但其精魄却绵古长遁却不死。
注释:¹高世:盛世。²伏:藏匿,隐伏。³音华:音声。⁴绵古:远古。⁵遁:潜隐。⁶精魄:魂魄。
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
萧瑟¹生哀听²,参差³远惊觌(dí)
译文:草木萧萧发出悲哀之响,远观景物惊心动魄。
注释:¹萧瑟:一作“萧散”,萧洒闲散。²哀听:哀音,动人听闻的声音。³参差:高低远近。⁴觌:见。
惭无献赋才,洗污奉毫帛。
¹无献赋²才,洗污奉³毫帛(bó)
译文:虽然我没有高超的献赋之才,但也要恭敬奉上这简陋之言以记此从登庐山香炉峰之事。
注释:¹惭:惭愧。²献赋:作赋献于皇帝,或以颂扬,或以讽谏。古时以遇事能作赋进献为有才华的表现。³奉:进献。⁴毫帛:毛笔绢帛。

  开头四句借鲁侯保有凫绎两山起兴,称美庐山。当时刘义庆以江州刺史都督南兖州徐兖青冀幽六州诸军事。义庆招揽文士,作者称其为辞宗,意思中不无知遇之感。这里说“美凫绎”,不过是借凫绎起兴,作者称美的是庐山。“徒收”二句说鲁侯虽有凫绎二山,其地又人才众多。但却不是仙人所居。言外之意是庐山才是可记可咏的羽人之宅。而从“曾非羽人宅”之‘‘非”字,不难看到诗人追慕羽人的思想倾向。

  接着“罗景”四句是叙事,始写登香炉峰。“罗景”句是说山中云雾时起,常把日影遮住。“沾光”句点题面“从登’’二字。“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踪’’二句用列子御风而行的典故,夸张地写出了作者一行脚步的迅捷,简直大有飘飘欲仙之态。从“穷”字可见他们的游兴之浓。

  “含啸对雾岑”以下八句是全诗中的写景部分,诗人精细地描绘了庐山的奇险景物。若隐若现的雾中峰峦,激起了诗人的奇情妙趣。“含啸”借以抒发诗人飘飘然有凌云之志的思想情绪。“延萝”句的“倚”字很形象地描绘了树木贴山生长的景象。“青冥”二句分写树和石。目力极远之处是一片青蒙蒙的境界,而远树若烟,融入一片青冥之中。这原是一幅淡而远的图画,但用一个“摇”字,将静境化为动境。下句描写巨石的峥嵘气象。山石高插云天,故称“负天石”。重岩叠巘,若远跨而来,故曰“穹跨”。同上句一样,诗人以独特的审美眼光,把静态的山石写成似有生命,从而充分表现出庐山峰峦的奔腾气势。“霜崖”二句分写石崖和深涧。霜崖不一定指崖上有霜,不妨可解为石壁光秃无土,灰白如霜。闻人倓释“旋渊”句说:“水在山之巅则高,故云抱星汉。”湍急的旋流倒映着云天河汉,而“抱”字,出人意表地写出了水天合一之景。可见鲍照诗研炼之工。‘‘乳窦”句更多地表现出想象成分。岩洞中倒挂的石钟乳,千奇百怪,不知其所以来,常令人遐想无穷。诗人想象它们与碧海相通。以上八句,诗人以瑰丽夸张的诗笔,描绘了庐山的雾岑、延萝、青冥、巨石、霜崖、金涧、旋渊、乳窦,勾勒出庐山的奇险风光。

  从“谷馆驾鸿人”至结尾,主要表现诗人对于神仙的向往。“谷馆”二句说,幽谷之中和峰岩之上,栖居着驾鸿往来、饮丹修炼的仙人。“殊物”句紧承上,“驾鸿人”和“咀丹客”,便是“珍怪”的一部分。“奇心”句亦指仙人。他们的踪迹虽潜隐不见,但魂魄却能绵延万古而不死。这里,明显表现出诗人艳羡神仙。接下“萧瑟”二句荡开笔墨,抒写诗人在大自然面前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刚才曾激起诗人退想、并为其精心描绘的庐山奇景,定然给诗人一种且哀且惊的感受。“哀听”和“惊觌”,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写出诗人的哀伤。作者始登香炉峰时,“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真是兴致勃勃。最终却“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乐景成哀,似乎无端生出许多伤感。诗人心理突然变化的原因就在于诗人感叹不能名隐仙籍。在诗人意识中,庐山亘古如斯,驾鸿人和咀丹客在此长遁精魄,然而我却不能跻身羽人之列,与庐山共存,这是无可奈何的大恨事。这一叹恨袭上心头,睹景皆生哀情。结尾二句,从遐想和悲哀中返跌回从游香炉峰的现实。作者自谦没有汉代辞人的才能,而作此诗。这里用汉代辞人日夕献赋之事,在文义上正与开头“辞宗”遥相呼应。

  钟嵘《诗品》评鲍照诗“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和“贵尚巧似”。这首诗在写景方面的特点,正如钟嵘所说,善于精细地描绘景物形状,显得具体逼真。如“罗景蔼云扃”、“延萝倚峰壁”、“青冥摇烟树”、“旋渊抱星汉”一类诗句,无不真切地刻划出景物的形状,显示出鲍照描写景物的独特才能。

  鲍照才气旺健,故遣词造句每出新意,且骨力遒劲。这首诗给读者的突出印象是刚健新奇,丝毫没有平熟软媚之态。像“青冥摇烟树之“摇”字,“旋渊抱星汉”之“抱”字,“参差远惊觌’’之“远”字,用字生异,句法独造。陆时雍说:“鲍照材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诗镜总论》)丁福保说:“鲍照于去陈言之法尤严,只一熟字不用。又其真境,沈响惊奇,无平缓实弱钝懈之笔,杜、韩常师其句格,如‘霞石触峰起’、 ‘穹跨负天石’,句法峭秀,杜公所拟也。”(《八代诗菁华绿笺注》)这些评语,很适合《从登香炉峰》诗的特色。

  鲍照写景诗虽以雄健、峭秀取胜,但往往失之厚涩,缺少自然之美。此篇也有这种缺点。如“穹跨负天石”一句虽说峭拔,但总觉雕琢过甚。他如“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等句,用字既异,又兼对偶,便显得既涩又厚。沈德潜《古诗源》评鲍照:“五言古雕琢与谢灵运相似,自然处不及。”指出了鲍照写景诗不及大谢之处。

  此诗状物精细,骨力雄健,句法峭拔。以布局而言,入题、叙事,状物、抒情等部分层次清晰,文义吻合无间。但终因受山水诗发展的时代影响,显得雕琢有余而少自然之致,幽深涩厚而乏跌宕风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第823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当时的文学之士,视屈原、宋玉的诗文创作为宗法,刘义庆都督六州诸军事有如鲁侯之保有凫、绎二山。

楚地徒然人才众多,却不比此山是神人仙人所居之地。

阳光使庐山云雾光彩润耀,我随从临川王义庆进山亦沾其光芒。

登上山峰,亲历列御寇御风之途,穷尽大禹足迹所至。

对着云雾缭绕的山峦吹着清越的口哨,女萝攀附峰崖的绝壁上。

摇烟之树葱茏上指晴空,负天之石犹似远跨而来。

满承霜雪的山涯见石不见土,黄碣色岩石的深涧下,可以探测到泉水的源头。

深深的潭水星汉倒映,钟乳石洞中之水似与碧海相通。

山谷中寓居着乘坐鸿鹄的仙人,山岩上栖止着服食了金丹的人。

山中有许多特殊奇怪的珍贵之物和许多奇人仙人。

仙人的音容笑貌虽潜隐不可见,但其精魄却绵古长遁却不死。

草木萧萧发出悲哀之响,远观景物惊心动魄。

虽然我没有高超的献赋之才,但也要恭敬奉上这简陋之言以记此从登庐山香炉峰之事。

注释

香炉峰:庐山南部名峰。因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酷似香烟缭绕,故而得名。

荆梦:即楚梦,用宋玉《高唐赋》记楚王游云梦事。

登歌:升堂奏歌。

凫绎:二山名,在兖州邹县(今属山东)。因刘义庆时为江州刺史都督南兖州、徐等六州诸军事,故引以喻庐山诸峰。

徒:空白。

收:接纳,聚集。

杞梓:楚产二种好木,喻优秀人才。

饶:丰饶。

曾非羽人宅:不如香炉峰这仙人之境地可贵。羽人:神话中的飞仙。

罗:列。

景:日光。

蔼:云气升腾。

云扃:犹云扉。

扈龙策:随从临川王游山。扈:随从。龙策:贵人腰间佩带物。这里代指临川王。策:马鞭。

列涂:列子御风所经之途。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道家。《庄子·逍遥游》中说他御风而行,轻妙之极。

乘:登。

穷:寻求到尽头。

禹迹:大禹治水足迹所至之地。传说中大禹治水曾经过庐山。大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奉舜命治水,采取疏导的办法,取得成功。后成为舜的继承人。

啸:摄口吹出声音,古人有擅长此技者,《世说新语·栖逸》:“阮步兵啸,闻数百步。”

雾岑:云雾缭绕的山峦。岑:小而高的山。

延:及,援。

萝:女萝。

倚:靠着。

青冥:青色的天空。冥:昏暗。

穹:高耸。

跨:渡。

灭:灭绝。

灭土膏:这里指只见石不见土。土膏:土地中的膏泽,即土地的肥力。

泉脉:指泉水由来。

旋渊:回旋流动的深潭。

抱:围抱。

星汉:银河。抱星汉:指倒映出天空星辰。

乳窦:石乳洞穴。

海碧:即碧海。相传在扶桑之东,“广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海内十洲记》)

谷馆:山谷中寓居着。

驾鸿人:乘坐鸿鹄的仙人。鸿:鸿鹄,高飞之鸟。

岩栖:山岩上栖止着。栖:止息。

咀:含味,这里指服食。

丹:金丹,仙丹。服食金丹据说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殊物:异物。

珍怪:贵重而少见的物品。

仙籍:成仙得道。

高世:盛世。

伏:藏匿,隐伏。

音华:音声。

绵古:远古。

遁:潜隐。

精魄:魂魄。

萧瑟:一作“萧散”,萧洒闲散。

哀听:哀音,动人听闻的声音。

参差:高低远近。

觌:见。

惭:惭愧。

献赋:作赋献于皇帝,或以颂扬,或以讽谏。古时以遇事能作赋进献为有才华的表现。

奉:进献。

毫帛:毛笔绢帛。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飞龙篇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元嘉十七年(440年)。临川王刘义庆自元嘉十六年(439年)夏四月诏镇江州。在江州期间,义庆招聚文学之士,袁淑为卫军咨议参军,鲍照与陆展、何长瑜等被引为佐史国臣。此诗即鲍照随从刘义庆登庐山香炉峰所作。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第823页
赏析

  开头四句借鲁侯保有凫绎两山起兴,称美庐山。当时刘义庆以江州刺史都督南兖州徐兖青冀幽六州诸军事。义庆招揽文士,作者称其为辞宗,意思中不无知遇之感。这里说“美凫绎”,不过是借凫绎起兴,作者称美的是庐山。“徒收”二句说鲁侯虽有凫绎二山,其地又人才众多。但却不是仙人所居。言外之意是庐山才是可记可咏的羽人之宅。而从“曾非羽人宅”之‘‘非”字,不难看到诗人追慕羽人的思想倾向。

  接着“罗景”四句是叙事,始写登香炉峰。“罗景”句是说山中云雾时起,常把日影遮住。“沾光”句点题面“从登’’二字。“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踪’’二句用列子御风而行的典故,夸张地写出了作者一行脚步的迅捷,简直大有飘飘欲仙之态。从“穷”字可见他们的游兴之浓。

  “含啸对雾岑”以下八句是全诗中的写景部分,诗人精细地描绘了庐山的奇险景物。若隐若现的雾中峰峦,激起了诗人的奇情妙趣。“含啸”借以抒发诗人飘飘然有凌云之志的思想情绪。“延萝”句的“倚”字很形象地描绘了树木贴山生长的景象。“青冥”二句分写树和石。目力极远之处是一片青蒙蒙的境界,而远树若烟,融入一片青冥之中。这原是一幅淡而远的图画,但用一个“摇”字,将静境化为动境。下句描写巨石的峥嵘气象。山石高插云天,故称“负天石”。重岩叠巘,若远跨而来,故曰“穹跨”。同上句一样,诗人以独特的审美眼光,把静态的山石写成似有生命,从而充分表现出庐山峰峦的奔腾气势。“霜崖”二句分写石崖和深涧。霜崖不一定指崖上有霜,不妨可解为石壁光秃无土,灰白如霜。闻人倓释“旋渊”句说:“水在山之巅则高,故云抱星汉。”湍急的旋流倒映着云天河汉,而“抱”字,出人意表地写出了水天合一之景。可见鲍照诗研炼之工。‘‘乳窦”句更多地表现出想象成分。岩洞中倒挂的石钟乳,千奇百怪,不知其所以来,常令人遐想无穷。诗人想象它们与碧海相通。以上八句,诗人以瑰丽夸张的诗笔,描绘了庐山的雾岑、延萝、青冥、巨石、霜崖、金涧、旋渊、乳窦,勾勒出庐山的奇险风光。

  从“谷馆驾鸿人”至结尾,主要表现诗人对于神仙的向往。“谷馆”二句说,幽谷之中和峰岩之上,栖居着驾鸿往来、饮丹修炼的仙人。“殊物”句紧承上,“驾鸿人”和“咀丹客”,便是“珍怪”的一部分。“奇心”句亦指仙人。他们的踪迹虽潜隐不见,但魂魄却能绵延万古而不死。这里,明显表现出诗人艳羡神仙。接下“萧瑟”二句荡开笔墨,抒写诗人在大自然面前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刚才曾激起诗人退想、并为其精心描绘的庐山奇景,定然给诗人一种且哀且惊的感受。“哀听”和“惊觌”,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写出诗人的哀伤。作者始登香炉峰时,“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真是兴致勃勃。最终却“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乐景成哀,似乎无端生出许多伤感。诗人心理突然变化的原因就在于诗人感叹不能名隐仙籍。在诗人意识中,庐山亘古如斯,驾鸿人和咀丹客在此长遁精魄,然而我却不能跻身羽人之列,与庐山共存,这是无可奈何的大恨事。这一叹恨袭上心头,睹景皆生哀情。结尾二句,从遐想和悲哀中返跌回从游香炉峰的现实。作者自谦没有汉代辞人的才能,而作此诗。这里用汉代辞人日夕献赋之事,在文义上正与开头“辞宗”遥相呼应。

  钟嵘《诗品》评鲍照诗“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和“贵尚巧似”。这首诗在写景方面的特点,正如钟嵘所说,善于精细地描绘景物形状,显得具体逼真。如“罗景蔼云扃”、“延萝倚峰壁”、“青冥摇烟树”、“旋渊抱星汉”一类诗句,无不真切地刻划出景物的形状,显示出鲍照描写景物的独特才能。

  鲍照才气旺健,故遣词造句每出新意,且骨力遒劲。这首诗给读者的突出印象是刚健新奇,丝毫没有平熟软媚之态。像“青冥摇烟树之“摇”字,“旋渊抱星汉”之“抱”字,“参差远惊觌’’之“远”字,用字生异,句法独造。陆时雍说:“鲍照材力标举,凌厉当年,如五丁凿山,开人世之所未有。”(《诗镜总论》)丁福保说:“鲍照于去陈言之法尤严,只一熟字不用。又其真境,沈响惊奇,无平缓实弱钝懈之笔,杜、韩常师其句格,如‘霞石触峰起’、 ‘穹跨负天石’,句法峭秀,杜公所拟也。”(《八代诗菁华绿笺注》)这些评语,很适合《从登香炉峰》诗的特色。

  鲍照写景诗虽以雄健、峭秀取胜,但往往失之厚涩,缺少自然之美。此篇也有这种缺点。如“穹跨负天石”一句虽说峭拔,但总觉雕琢过甚。他如“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等句,用字既异,又兼对偶,便显得既涩又厚。沈德潜《古诗源》评鲍照:“五言古雕琢与谢灵运相似,自然处不及。”指出了鲍照写景诗不及大谢之处。

  此诗状物精细,骨力雄健,句法峭拔。以布局而言,入题、叙事,状物、抒情等部分层次清晰,文义吻合无间。但终因受山水诗发展的时代影响,显得雕琢有余而少自然之致,幽深涩厚而乏跌宕风韵。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第823页
鲍照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故又称他为鲍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害,年五十余岁。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谢灵运、颜延之同创“元嘉体”,合称“元嘉三大家”。有《鲍参军集》。 ▶ 2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一代倾城¹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²
译文:一代绝色美人终于如浪花般消失了,在吴宫里的人白白地想念着你。
注释:¹倾城:绝色美女的代称,也叫“倾国”。语本汉代李延年的诗歌。²儿家:称呼古代女子,你。指西施。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效颦(pín)¹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huàn)²
译文:切莫讥笑东村效颦女长得丑,她满头白发时仍能在溪边浣纱。
注释:¹效颦:相传西施家乡的东村有女子,貌丑,人称东施,因见西施“捧心而颦(皱眉)”的样子很美,她也学着捧心而颦,结果反而更丑(出《庄子·天运》)。这句倒装,意即“莫笑东村女效颦”。²浣纱:西施和她家乡的女子曾在若耶溪边漂洗过棉纱。浣,洗涤。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在小说中由林黛玉所作。前两句直写西施的不幸,后两句写西施和一般女子一样,红颜多薄命。这首诗是林黛玉以西施自况,发出了预感命运不幸的悲叹,悲哀自已红颜薄命。这首诗引用了东施效颦之典,化用王维《西施咏》和《洛阳女儿行》诗意,增强了全诗的悲叹基调。

  首联直写西施的不幸:一代绝顶美丽的西施葬身江中,有如浪花一样很快消失了,吴宫里的妃子白白地想念她。其中,“一代倾城逐浪花”就把红颜薄命的意思点明,并为全诗定下了悲叹的调子。第二句写“逐流花”后的反响。红颜而薄命,只给人留下悲伤的叹息。

  三四两句写西施和一般女子一样,红颜多薄命。请不要笑东村效颦女长得丑,却能活到满头白发,且能自由地在溪边浣纱。意思是说美女不如丑女长寿、自由。黛玉《西施》化用王维诗意,意思指西施虽美,已如江中浪花,稍纵即逝;而东村丑女,却可活到银丝白头。

  此诗字句浅白,所用东施效颦之典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其用意却在以古喻今。西施虽美,终究薄命随江水而去,有如浪花易逝。她虽令宫女怀恋,但不如东村女能活到白头。黛玉借此而说自己寄人篱下,虽有贾宝玉等知己的关心,但她也预感到病鹰继身难治,因而发出了预感命运不幸的悲叹。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红楼梦诗词鉴赏.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253-255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
秦开蜀(shǔ)道置金牛¹,汉水元通星汉²流。
译文:秦惠王时置金牛以引诱蜀王开蜀道,所经之汉水仿佛与银河相通。
注释:¹金牛:即金牛道,是由秦入蜀的要道。²星汉:即河汉,银河。
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译文:天子西巡一道留下了许多圣迹,锦城成都从此可以长为帝王州矣。

shànghuáng西xúnnánjīngshíshǒu ·

bái tángdài 

qínkāishǔdàozhìjīnniú hànshuǐyuántōngxīnghànliú 
tiānxíngshèng jǐnchéngchángzuòwángzhōu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¹青山²外,行舟绿水前。
译文: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注释: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¹客路:旅途。²青山:指北固山。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¹,风正²一帆悬(xuán)³
译文: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注释:¹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²风正:顺风。³悬: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¹生残(cán)²,江春³入旧年。
译文: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注释:¹海日:海上的旭日。²残夜:夜将尽之时。³江春:江上的春天。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乡书¹何处达?归雁(yàn)²洛阳边。
译文: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注释:¹乡书:家信。²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虽是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65-366

běishānxià

wángwān tángdài 

qīngshānwài xíngzhōu绿shuǐqián 
cháopíngliǎngànkuò fēngzhèngfānxuán 
hǎishēngcán jiāngchūnjiùnián 
xiāngshūchù guīyànluòyángbiān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
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再向断烟衰草,认藓(xiǎn)¹碑题字。
译文:从马头上望去,是一片连绵不断的青山,昔日的繁华,想不到零落凋残到这个地步。年深日久,碑石上已长满了藓苔,题字什么都要仔细地辨认。
注释:¹藓:苔鲜。
休寻折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
休寻折戟(jǐ)¹话当年,只洒悲秋泪。斜日十三陵²下,过新丰³猎骑
译文:不要去寻找折断的剑戟去说当年的事,只不过泛起一点人皆有的悲秋情绪而已。西斜的太阳照在十三陵下,谁敢说清王朝的新丰猎骑,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也要零落殆尽的么。
注释:¹折戟:所谓“折戟”就是断戟被沉没在沙里,指惨败。²十三陵:北京市昌平天寿山一带之明陵,为十三座皇陵,清代那里有围场。³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汉初刘邦兴建,迁家乡父老于此。⁴猎骑:代指打猎者的坐骑,代指猎人。

  这是一首描写秋猎的词,词中所描绘的是在北京十三陵地区的行猎。

  上片着重写景,景中已透露了凄怆之情。“马首望青山,零落繁华如此。”停马且住,看到眼前一望无垠的青山,连绵成无尽的屏障,在这里的天地间,繁华显得微不足道,这份苍茫深入人心。 “再向断烟衰草,认藓碑题字。”面对眼前这份萧索冷清的景象,看着被枯草掩埋的石碑,容若心中感慨万千。被苔藓覆盖了的石碑上,还可以模糊地辨认出之前所刻下的碑文,时光就是这样无情,人们还以为将真实留在石碑上就可以万古长存,其实在时光面前,任何东西都是脆弱、不堪一击的。想到此,容若便心生悲凉。自己的生命也不过是白驹过隙,匆匆几十年犹如流星划过,很快就没了。词人没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整日陪在皇帝身边,做些并不情愿的工作,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够到头啊。

  下片侧重抒情。不过此中笔触多不在打猎的本身,而是写猎场的景观和感受,其中不乏悲怆之音,感伤之意。所以他才会无奈地写道:“休寻向戟话当年,只洒悲秋泪。”在这里大概是指古往今来的兴衰往事,正如一开始所言的那样,不要寻思那古往今来兴亡之事,就是眼前的秋色便已令人生悲添慨了。容若看到这迟暮的秋日,想起之前的种种,心中难以言说,故而只能在结尾草草地写上一笔“斜日十三陵下,过新丰猎骑”作罢。这就是容若狩猎的心情,这个男人随时随地都会有所感悟,写入词里,以供后人唏嘘感叹。

  这首词笔力苍劲,虽然是哀叹往事之词,可是字里行间并不缺乏刚劲,刚力与阴柔结合得十分巧妙,相得益彰。尤其是结处二句,所绘情景形成强烈对比,颇含兴亡之感和轮回之叹。

hǎoshìjìn··shǒuwàngqīngshān--lánxìng

shǒuwàngqīngshānlíngluòfánhuázàixiàngduànyānshuāicǎorènxiǎnbēi

xiūxúnzhéhuàdāngniánzhǐbēiqiūlèixiéshísānlíngxiàguòxīnfēngliè

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
独树沙边人迹稀,欲行愁远暮钟时。
译文:水边沙地树少人稀,满腹离愁又被晚钟勾起。
注释:从叔象: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韦氏逍遥公房有韦象先,为韦希仲子,乃韦应物之上一辈。疑“从叔象”指韦象先,诗题中漏略“先”字(参考傅璇琮先生考证)。
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
野泉几处侵应尽,不遇山僧知问谁。
译文:野泉侵路不知路在哪,不遇山僧谁解我心疑。
孤零零的树木,易变易逝的沙滩,人迹稀少的水边路。在这样一个僻静孤寂的境界,心中充满了离别的惆怅和对渺茫前途的忧虑。晚钟声中,似乎身与心都迷失了,何去何从,他只有将解脱的希望寄托在山僧身上:山僧既熟悉世间路,亦熟悉出世路;既能指点迷津,亦能指点迷人。韦应物该诗以日暮送别于沙际路的特定时间、地点与事件,将心中郁结的愁思流露了出来。尽管这本非禅境,但烦恼即菩提,烦恼泯处乃生智慧莲花。迷途上他对山僧的选择,将会是解悟的契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