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无病即神仙,自视馀生漫欣然。触詟老来仍恃粥,少陵寒甚欲装绵。
此身无病即神仙,自视馀生漫欣然。触詟老来仍恃粥,少陵寒甚欲装绵。
十分疏放违时好,一样聪明让少年。世事反常那胜说,江南鱼米日论钱。
十分疏放违时好,一样聪明让少年。世事反常那胜说,江南鱼米日论钱。

dōngqiǎn怀huái--wángzhū

shēnbìngshénxiānshìshēngmànxīnránchùzhélǎoláiréngshìzhōushǎolínghánshénzhuāngmián

shífēnshūfàngwéishíhǎoyàngcōngmíngràngshǎoniánshìshìfǎnchángshèngshuōjiāngnánlùnqián

王季珠

王季珠

字馨吾,诸生。顾山人,居镇东,额曰旷庐,莳花种竹,吟啸其中。诗规陆放翁,书法赵松雪。著有旷庐草诗集。 ▶ 2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bàng)¹寒梅访消息。
译文:听说春天回来了,我还未识其面,走出房舍到梅树下去访寻消息。
注释:¹走傍:走近。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昨夜东风入武阳¹,陌(mò)²杨柳黄金色。
译文:昨夜东风吹入江夏,街访的杨柳已经冒出金黄的嫩芽。
注释:¹武阳:此指江夏。²陌头:街头。陌: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间小路。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¹不来空断肠。
译文:碧水浩荡云雾茫茫,王汉阳您不来呀,令我白白的愁断肠!
注释:¹美人:古人往往以美人、香草比君子,此指王汉阳。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预拂¹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shāng)²
译文:我已预先拂净青山上一片石摆下酒宴,要与您连日连夜醉在壶觞之中。
注释:¹预拂:预先拂拭。²壶觞:酒器。壶:盛液体的容器。觞:古代酒器;欢饮,进酒。

  此诗前四句主要是围绕着“春还”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的气息。先写“闻道”,再写“走”“访”,直至东风荡入之后,方见焕然春景,紧扣“春还”二字娓娓写来。后四句是邀请友人前来醉饮赏春:五六句是全诗的承转机杼之句;七八句不直言说透“邀请”二字,却以超脱的想象把邀请的殷切之情表达出来。此诗之妙,即在于写阳春之气不落俗套,诗词通俗易懂,新鲜活泼,全似从心里流出,饶有情致。全诗结末一股按撩不住的赏春激情全从“连日醉壶觞”数字一涌而出,足以荡人心魄。

  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围绕着“春还”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的气息,写春天是怎样悄然回归的,表达了诗人终于迎来了春天的那种喜悦之情。“闻道春还未相识”,是说只听到春天回来了,还没有见到她。一开始就流露出急于看到春还的心情。其实当寒凝大地的时候,春天的气息才刚刚萌动,哪里能亲眼见到她呢!所以“闻到”二字表明春归的消息最先是从人们交谈中听到的。如此生活细节,一经诗人捕入诗句便增加了诗的韵味。既然是闻春未见春,就自然要去寻春、问春,于是引起了下面的诗句。

  “走傍寒梅访消息”,梅是无生命的,怎么能够拜访、叩问呢?这是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走”“访”二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不可待地走出房舍,到梅树下去探究春天归否的一片诗情。

  “昨夜东风入武阳”一句是写春归。人们常说:一夜暖风就染绿了柳梢访。这里“东风”之前冠以“昨夜”二字,意在形容久盼不归的春风,一夜之间就迅速而又静悄悄地来了。然而这还仅仅是表现时节骤然暗换的特点,并没有写出春归的气势来,所以“东风”之后再缀一“入”字,表明春风的到来是排挞而入的。这样就把春归的特点表现得维妙维肖了。可见诗人炼字炼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陌访杨柳黄金色”一句是写早春的动人景象。全诗至此几经婉转方才暗暗点明诗人终于看到了“春还”这一层意思。“黄金色”是一种嫩嫩的鸭黄之色。春上柳梢,最初并不是绿色,那是因为细嫩的柳尖刚刚钻出,还没有饱受春光的沐浴,因而显得很幼稚,从远处看去便是一种朦胧的悦目的灿然金色。近人刘永济说:“景物之接于人无私也,而慧眼词人独能得其灵妙,……然景物自有精、粗之不同,而感人最深,必其精者。故当其由目入心之际,殆已加以拣择而遗其粗迹;及乎由心出手之时,不过自写吾心之照耳。”(《词论》)可见诗人写早春之色,不用“嫩绿”“新绿”等字,完全是出于细心观察又融进了自己喜悦之情所得。总观如上四句,诗人先写“闻道”,再写“走”“访”,直至东风荡入之后,方才写所见到的焕然春景,这全是紧扣“春还”二字娓娓写来,细如抽丝地再现了早春姗姗来迟的脚步儿声。

  诗的后四句是邀请友人前来醉饮赏春。五六两句是全诗的承转机杼之句。“碧水浩浩云茫茫”是比兴用法,没有更多的意思,不过是用景语虚引而已。从而自然贯通到“美人不来空断肠”一句上来。既然春已回归,而美人未至,岂不辜负了一片融融春光!为此诗人才说他有“断肠”之恨。称友人为“美人”,亦不过是言思念之切,用这样戏谑俏皮的诗句寄给友人更见友情的亲密。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是说自己已经预先将青山中一片石拂拭干净,只等友人来此痛饮一番。这两句写得尤为精采。诗人不直言说透“邀请”二字,而是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了一个动人的细节,便把邀请的殷切之情表达出来了,同时还含有共赏春光之意,这样便与前四句所婉转写出的盼春、迎春之意暗暗沟通了。古人作诗,结句大体不出景结、情结两法。本诗当属予情结。全诗结末一股按撩不住的赏春激情全从“连日醉壶觞”数字一涌而出,足以荡人心魄。

  清代袁枚提倡诗要有“性灵”,他在《随园诗话》中曾说:“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彩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本诗之妙,即在于写阳春之气不落俗套。比如诗中“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就完全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话虽然说得通俗,但是新鲜活泼,全似从心里流出,饶有情致。又比如“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也一是出于一片真情。这就证明:只有情真,才有诗人自己的个性。

参考资料:
1、 刘忆萱 王玉璋 .李白诗选讲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5年06月第1版 :402-405 .

zǎochūnwánghànyáng

bái tángdài 

wéndàochūnhuánwèixiāngshí zǒubànghánméifǎng访xiāo 
zuódōngfēngyáng tóuyángliǔhuángjīn 
shuǐhàohàoyúnmángmáng měirénláikōngduàncháng 
qīngshānpiànshí jūnliánzuìshāng 
朝发披香殿,夕济汾阴河。
朝发披香殿¹,夕济²(fén)³河。
译文:早晨从披香殿出发,晚上到了济汾阴河留宿。
注释:¹披香殿:汉后宫宫殿之一。²济:渡。³汾阴:地名。在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因在汾水之南而名。汉武帝时曾于此得宝鼎。汾阴河,似指汾水。
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
于兹怀¹九逝²,自此敛双蛾(é)³
译文:此时已远离故乡离匈奴更近了,不由得黯然魂逝,自此双眉紧锁,愁苦满怀。
注释:¹怀:怀念。胸怀。²九逝:几度飞逝。谓因深思而心灵不安。³双蛾:一双蛾眉。
沾妆如湛露,绕臆状流波。
沾妆¹兹湛(zhàn)²,绕臆(yì)³流波
译文:沾在粉妆上的泪水犹如浓重的露水,泪水环绕眼睑状似流波。
注释:¹沾妆:接触化妆。²湛露:浓重的露水。³绕臆:绕心得胸臆,缠绕的臆想。⁴状:形状似。⁵流波:流水。比喻晶莹流转的眼波。
日见奔沙起,稍觉转蓬多。
日见奔沙¹起,稍觉²转蓬³多。
译文:每天可见之处风沙奔腾,随风飘转的蓬草也随处可见。
注释:¹奔沙:奔腾的风沙。²稍觉:逐渐觉得。³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朔风犯肌骨,非直伤绮罗。
(shuò)¹犯肌骨²,非直³伤绮(qǐ)
译文:寒冷的风直刺人肌骨,不只侵透了身上的衣服。
注释:¹朔风:寒风、西北风。²肌骨:肌肤和骨头。³非直:不是直接。⁴伤绮罗:侵透了身上的衣服。
衔涕试南望,关山郁嵯峨。
(xián)(tì)¹²南望,关山郁(yù)³(cuó)(é)
译文:含泪回头向南边遥望,关山高峻郁郁葱葱。
注释:¹衔涕:含着泪涕。²试:尝试。³郁:郁郁葱葱。⁴嵯峨:山高峻貌。
始作阳春曲,终成苦寒歌。
始作阳春曲¹,终成苦寒歌²
译文:开始做一首阳春曲子,最后却做成苦寒歌。
注释:¹阳春曲:古曲。²苦寒歌:古词牌。
惟有三五夜,明月暂经过。
惟有三五¹夜,明月暂经过。
译文:南归无望,只能每月十五的夜晚,月圆之时,聊以望月来寄托相思之情。
注释:¹三五:十五,半月。

  昭君即王昭君,是汉元帝时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时,汉元帝将昭君嫁给了单于。昭君出嫁匈奴的故事引起后人的无限感慨,屡有歌咏其命运的诗歌。至沈约时,昭君出塞已经成了诗歌中的传统题材了,所以此诗就题材与表达的内容情感而言并无多少新鲜之处,但在剪裁与刻画技巧方面颇具匠心,仍显出与众不同之处。作者写昭君诗却不把注意力放在昭君出塞前后的一系列具体事件的叙述上,对于昭君出塞的缘由、过程以及出嫁匈奴后的生活和最终结局并不涉及,而是着重描写她离开汉宫前往匈奴途中的所见所感,从这样的角度写,更显得集中、精致。

  诗从昭君辞别故国、北上与匈奴成亲写起。“披香殿”是汉代后宫殿名,“汾阴河”似指汾水,在今山西省境内。昭君北上时是否渡过汾水难以确知,作者此处用“汾阴河”与前句中的“披香殿”对举,意在暗示昭君已远离中原故土,进入北方边远之地,地域的转换表示行程渐远,风物已变,全诗描写的离愁别恨也从此引出。接着的四句,便转入对昭君痛苦情状的描绘。“于兹”二句说离宫北上,渡过汾水,离匈奴渐近了,不由得黯然魂逝,自此双眉紧锁,愁苦满怀。“沾妆”二句是对昭君忧伤容貌的描绘,沾在粉妆上的泪珠犹如浓重的露水,泪水环绕眼睑状似流波。大多数齐梁诗人有这么一种倾向,即描写刻画精致细腻,不厌其详,以此显示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沈约这四句诗便是如此,然而这类精细的刻画有时也会因过于繁复而使诗歌显得板滞堆砌,缺乏生动流转之美,沈约这四句诗虽然工丽,但语义已略嫌重复,好在并未继续铺陈下去,故未使诗歌风格平弱、结构臃肿。

  “日见”句起四句诗写了沿途的景象。随着行程日远,大漠中奔沙时起,随风飘转的蓬草也随之增多。塞外凛冽的寒风,不仅侵透了身上的绮罗,而且刺入肌骨。四句诗展现了大漠苍凉萧瑟的景象,奔沙、胡风的肆虐,使人倍觉长途跋涉的艰辛,飘转迁移的蓬草,更衬出昭君远离故土、飘零异域的无限哀怨。作者此处用“日见”、“稍觉”,将由汉入胡时沿途所见景物的渐变及其对人物心理的影响刻画得很委婉细致,奔沙、转蓬等也很好地烘托了气氛。

  行行日已远,触目又皆是与故国迥异的景象,昭君更思念故国了。“衔涕”二句写她含泪南望,然而关山阻隔,故国杳渺,心中的哀怨之情更难以抑制,这里用一“试”字,颇为传神,既写出昭君频频回首引领眺望的神情,又显示了关山无极,南望非易,从而愁绪愈浓。“始作”二句写她试图用音乐排遣胸中的怨情,然而终于不能。据说汉武帝时,将公主嫁给乌孙王昆莫。“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送昭君时大约也如此,故沈约诗中有此二句。“阳春”、“苦寒”均为乐曲名,“阳春”原是楚国的古曲,此处泛指欢乐的曲子,“苦寒歌”即汉乐府《苦寒行》,这里泛指辞调哀苦的乐曲。“阳春曲”与“苦寒歌”相对,且分别用“始”、“终”二字,别有深意,实际上这两句还以乐曲为象征,总括了昭君初始入选宫中,最终事与愿违,未承恩宠而出嫁匈奴的悲剧性的一生,揭示了昭君命运的蹇踬。最后二句言南归无望,日后唯有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月又圆之时,聊以望月来寄托思乡之情。这里的“暂”字用得也极讲究,思乡之情无以排遣,只得寄托于夜空中团圆的明月,这本已是无可奈何中仅存的一丝慰藉,然而这明月却并非夜夜都圆,则此情之最终不可排遣也就不难体会了。末二句委婉含蓄,富于思致,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此诗除了剪裁上颇有特色,字句的锻炼也极工巧外,还有一个特点不容忽视,即讲究声律。沈约是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他主张在诗歌中运用声律法则,因此,此诗有半数诗句为律句,尤其是第三、四、五、六句,就每一联而言,已合于律诗的平仄要求了,只是联与联之间尚未考虑粘接。有意识地追求声律协调是齐梁诗坛上出现的新气象,沈约在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为后来唐代律诗的形成作出了贡献,此诗便是他声律理论在创作中运用得较为成功的一例,因此,欣赏此诗,不能不注意到这点。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991-992页

zhāojūn--shěnyuē

cháoxiāng殿diànfényīn

怀huáijiǔshìliǎnshuāngé

zhānzhuāngzhànràozhuàngliú

jiànbēnshāshāojuézhuǎnpéngduō

shuòfēngfànfēizhíshāngluó

xiánshìnánwàngguānshāncuóé

shǐzuòyángchūnzhōngchénghán

wéiyǒusānmíngyuèzànjīngguò

东光乎,苍梧何不乎。
东光¹乎,苍梧何不²乎。
译文:天亮了吗?苍梧为什么不亮?
注释:¹东光:东方发亮,即天明。²不:同“否”。苍梧地多潮湿,多雾气,所以天迟迟不亮。
苍梧多腐粟,无益诸军粮。
苍梧多腐粟(sù)¹,无益诸(zhū)军粮。
译文:苍梧这里潮湿,陈年贮藏的多是已经败坏的粮食,无法作为军粮食用。
注释:¹腐粟:陈年积贮已经败坏的五谷粮食。
诸军游荡子,早行多悲伤。
诸军游荡子¹,早行多悲伤。
译文:远征者早起行军,情绪都很悲伤。
注释:¹游荡子:离乡远行的人。
东光,相和歌辞之一。汉武帝时期,今广东一带的南越国相作乱,杀害国王和太后及汉朝使者。汉武帝派人从今湖南等地出兵讨伐,进攻苍梧,即今广西梧州。梧州地方潮湿,多瘴气,出征士兵多有不满。这首诗写的就是这种怨愤之情。
野桂香满溪,石莎寒覆水。
野桂¹香满溪,石莎²寒覆水。
译文:满溪飘着野花桂香,冰寒莎草依附水面。
注释:¹桂: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椭圆形,开白色或暗黄色小花,有特殊的香气,供观赏。²莎:周围长有莎草的水池。
爱此南涧头,终日潺湲里。
¹此南涧(jiàn)头,终日潺(chán)²(yuán)³里。
译文:喜欢南涧这里游玩,整日在听着水流声。
注释:¹爱:喜欢;喜好。²潺:水缓流的样子。³湲:水流声。

nánjiàn

wángjiàn tángdài 

guìxiāngmǎn shísuōhánshuǐ 
àinánjiàntóu zhōngchányuán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黄筌(quán)¹画飞鸟,颈足皆展。或²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³。乃知观物展审者,虽画师且展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译文:黄筌一次画了一只飞鸟,脖子和脚都是伸展开的。有人对他说:“飞鸟缩起脖子才能把脚张开,把脚缩起来才能把脖子伸出来,没有像这样两者都张开的。”黄筌就去验证了一下,发现果然是这样。由这件事我们知道,如果不能仔细的观察事物,就算只是个画师,也无法做好本职工作,更何况是做大事的人呢?因此君子应该认真的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
注释:¹黄筌:五代后蜀画家。苏轼(1037-1101):宇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大文学家。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本文与下三则均选自《苏东坡集》。²或:有人。³信然:确实如此。⁴审:精审细密。⁵大者:指更大的事。⁶务:致力。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