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讲席郁萧台,俄有青田万侣来。蔽翳晴空疑雪舞,低徊转影类云开。
上清讲席郁萧台,俄有青田万侣来。蔽翳晴空疑雪舞,低徊转影类云开。
翻翰清唳遥相续,应瑞疑时尚不回。归美一章歌盛事,喜今重见谪仙才。
翻翰清唳遥相续,应瑞疑时尚不回。归美一章歌盛事,喜今重见谪仙才。

shàngqīngbǎogōngdōngjiǎngjīngzhīyǒushùqiānfēixiángkōnggōngqīngshìshùzhòngyǎngzhānqīngshíróngguānzuòshīshíláishàngyīntóngyùntàishīxià--zhào

shàngqīngjiǎngxiāotáiéyǒuqīngtiánwànláiqíngkōngxuěhuáizhuǎnyǐnglèiyúnkāi

fānhànqīngyáoxiāngyīngruìshíshànghuíguīměizhāngshèngshìjīnzhòngjiànzhéxiāncái

赵佶

赵佶

宋徽宗,名赵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赵佶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时无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 ▶ 432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龙改常服,偶被豫且制。
白龙改常服,偶被豫(yù)且制¹
译文:白龙改换常服,变化为鱼,被渔翁豫且制服。
注释:¹白龙”二句:据刘向《说苑·正谏》引伍子胥谏吴王语:天上白龙下于清冷之渊化为鱼,为渔人豫且射中其目。豫且,春秋时宋国渔人。
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
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¹
译文:白龙上天投诉,天帝说:谁叫你变化为鱼?现在来告状有什么意义?
注释:¹“谁使”二句:按《说苑》引伍子胥谏吴王语:白龙为豫且射中其目后诉诸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白龙对曰:“吾下清冷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本为人所射也,既为如此,豫且何罪之有?”
作书报鲸鲵,勿恃风涛势。
作书报鲸(jīng)(ní)¹,勿恃²风涛势。
译文:白龙作书报告鲸鲵,千万别恃风涛之势上岸。
注释:¹鲸鲵:大鱼。雄曰鲸,雌曰鲵。古时比喻不义之人。²恃:依仗。
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
涛落归泥沙,翻¹遭蝼蚁²(shì)³
译文:海涛落下,终归泥沙,翻遭蝼蚁小虫嚼噬。
注释:¹翻:反而,副词。²蝼蚁:蝼蛄和蚂蚁,比喻力量薄弱地位很低的人。³噬:咬。
万乘慎出入,柏人以为识。
万乘¹(shèng)出入,柏人以为识²
译文:万乘之尊出入宜谨慎,应该以柏人为皇帝行止戒备的典故而提高认识。
注释:¹万乘:指代君王。乘,四匹马拉的战车。²“柏人”句:用汉高祖典故。《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汉八年,上从东垣还,过赵,贯高等乃壁人柏人(于柏人县馆舍壁中藏人欲行弑),要之置厕。上过欲宿,心动,问曰:“县名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识”,一作“诫”。

  这首诗意在劝诫君王当慎于微服出行。其中“万乘慎出入”句为诗歌意旨所在。全诗篇幅短小而多处用典,举白龙化鱼、鲸鲵失水为喻,言天子当慎出入;举汉高祖刘邦于柏人警惕免祸为例,以正面告诫。

  “枯鱼过河泣”,原为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七十四列入《杂曲歌辞》。古辞云:“枯鱼过河泣,何时悔复及。作书与鲂鱮,相教慎出入。”萧士赟云:“《乐府遗声》龙鱼六曲有《枯鱼》,却无‘过河泣’字。”

  李白此诗言天子微服出行当慎。前四句用“白龙鱼服”典故。据刘向《说苑·正谏》载:春秋时期,吴国大王想要跟老百姓一起饮酒,伍子胥就劝他说:“不行,过去天上的白龙下到清冷之渊里面,变化成了一条鱼时,被一个叫豫且的渔夫射中眼睛。白龙回去就跟天帝告状,天帝就问白龙:“当时你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的啊?”白龙回答说:“我下到清冷之渊里面以后就变成一条鱼了。”天帝就说:“鱼本来就是被人射杀的,既然这样渔夫又有什么罪了?”白龙是天帝的宠物,豫且只是宋国的平民,白龙要是不变成鱼的话,豫且是不敢射杀的。“谁使尔为鱼”一句很有气势。“虎落平阳被犬欺,龙游浅滩遭虾戏”这一妇孺皆知的谚语,加以“谁使” 二字,以戏弄的语气反诘,更强化了这一典故本身的讽喻意味。这一声喝问,若解为天帝所言,则有使原典更形象化的艺术功能;若视为李白所为,则参与了李白的观察视角,使典故与现实交叉对话,诗韵意境也在这种互动中由平面走向立体。正所谓只一问询,神往意长。

  后六句示警戒意。“作书报鲸鲵”四句喻人君失去侍卫,即处危境。语本《韩诗外传》:“夫吞舟之鱼,大矣,砀而失水,则为蝼蚁所制,失其辅也。”“万乘慎出入”为此诗主旨所在,言天子当慎出入。结句举汉高祖于柏人警惕免祸为例以告诫君王微服出巡当慎。据《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载:汉高祖过赵,得罪了赵王。后高祖又从赵国经过,想住一宿,但心里忽然有一想法,问人:“县名是什么?”回答说是“柏人”。他认为“柏人”,就是迫于人,不宿而去。结果使得赵相贯高等人欲在柏人县谋害高祖的计划落空。这是对皇帝的正面告诫。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03-204
2、 管士光 编注.李白诗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108-109

guò--bái

báilónggǎichángǒubèiqiězhì

shuí使shǐěrwèiláotiān

zuòshūbàojīngshìfēngtāoshì

tāoluòguīshāfānzāolóushì

wànchéngshènchūbǎirénwèishí

桃红李白莫争春,素态妖姿两未匀。
桃红李白莫争春,素态妖姿¹两未匀。
译文:灼灼桃花和淡白李花都不要与杏花在春日争艳,她素雅的容颜以及艳丽的风姿都未完全显现。
注释:¹妖姿:艳丽的姿容。
日暮墙头试回首,不施朱粉是东邻。
日暮¹墙头试回首,不施朱粉是东邻。
译文:傍晚回头望向那株出墙的杏花,还没有长出红艳的颜色,却已与宋玉笔下那惑阳城迷下蔡的东邻之子一样美了。
注释:¹日暮: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的小令,分上下两阕,共四句。每句都有一个直指或暗示时间的词,建立了这首词时间流动的架构:黄昏——前夜——后夜——清晨,在这段时间内,空间相应变换,景物和人物感情相应变换等,浓浓的离情别绪经过逐步变换,最后化为一片清澄,为这首小令的特色。

  首句写景,观景的眼界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以“落日”起笔,既点明黄昏的时间,又烘托气氛,重点落在“楼船”,点出别离主题。后句紧接前句,“澄江”照应“船”,“稳过”照应“楼”,“一片天”照应“落日”,过渡和呼应极为妥贴、平稳。“一片天”既可是落日之实在背景,又可是江天,落日映照水中,波光粼粼,则上下相映,已成一体。“稳过”的“稳”建立了“楼船”和“江天”的关系,也流露了作者对待离别的情绪基调,则由“落日”和“江天”所构成的一片美景不会因人物的情绪波动而破坏。

  次句由景及情,点出别离的主角——使君和客。在两方的情意之间,重点在使君的“留”,“依然”使时间向过去延伸,则又交织入使君和客许多言辞之外的因缘,也就是“留意”之所以值得“珍重”。所留之意虽依然,但已不得不别,“一川”即前句的“澄江一片天”,而“别”接应“稳过”,空间距离已悄悄推开,时间也悄悄转换,“落日”转成了“风天”,时间已由黄昏过渡到前夜。

  转入下阕,着眼点由使君转为客。上阕的“留意”经“别”的过渡转为“离绪”,留别至别离,视角已转。以夜半的子时划界,夜可分前后,则“风天”当“前夜”,“永夜清霜”当后夜,景象已判然不同。“危弦”点“楼”,“幕毡”点“船”,都照应上阕,用字仍不虚设。时移情移,空间亦暗移。

  永夜是夜到深处,深处即转,即所谓黎明前的黑暗。末句立即开朗,先用“明日”点出“清晨”,后用“晴空”点出时间正在向正午进发。“明日回头江树远”是空间的进一步推移,“回头”是客的心理动作,是“离绪”的发展,但“江树远”已显出一片明朗和生机。“怀贤”点出使君和客的友谊基础为共同的志意相投,也在不自觉中流露出词作者作为忧国忧民大哲学家的身份。结句将人的视线上引于晴空,既照应首句的落日,又将感情向大境界升华。“雁字连”,是在一片清澄中显出的自然界景象,雁南飞,又将北归,人之离别,正处于自然界的物候大循环之中。

  上、下阕所描写的时间是从黄昏到清晨,但这一小段时空变换是一段更大时空变换的转折点,使君和客的相会由种种因素所造成,使君和客的相别也由种种因素所造成,一别以后即属不可知,也许永远不能再相会,这就使词作所描述的小段时空变换有了特殊的意义。词作中时空虽步步变换,但上阕点出“留”,下阕点出“连”,已自然接续成“留连”二字,则人物的感情非“别”所能致。整首小令虽描写黄昏到清晨,但由“明日”一词可知下阕所写全属设想情景,而全词的时间中心点只是“风天从今别一川”的“今”,使君和客二人的感情通过“今”而相合,则一刹那已凝住永恒。

nánxiāngzi··luòzhàolóuchuán--zhū

luòzhàolóuchuánwěnguòchéngjiāngpiàntiānzhēnzhòng使shǐjūnliúránfēngyuècóngjīnbiéchuān

qiāowēixiányǒngqīngshuāngtòuzhānmínghuítóujiāngshùyuǎn怀huáixiánduànqíngkōngyànlián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译文:春季不下雨麦子都已旱死,秋季禾苗又遭霜。
注释:地黄:药草名,晒干的叫生地,蒸熟的叫熟地。这首诗写荒年无食的贫苦农民采地黄卖给富贵人家喂马以谋生,形象地表现出贫苦人民生活不如牛马。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岁晏(yàn)¹无口食²,田中采地黄。
译文:等到年底时已没有了口粮,只好到土里采地黄。
注释:¹岁晏:一年将近的时候。²口食:口粮。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¹(hóu)²
译文: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拿它来换取饲口度日的粮食。
注释:¹易:换取。²糇粮:泛指饲口度日的粮食。糇:干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凌晨¹(hè)²去,薄暮不盈筐³
译文:大清早就扛着锄头出门,直到傍晚时分还采不满一筐。
注释:¹凌晨:清早。²荷锄:用一侧肩膀扛着锄头。³不盈筐:采不满一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携来朱门家¹,卖与白面郎²
译文:拿到它来到富贵人家,卖给养尊处优的儿郎。
注释:¹朱门家:指富贵人家。²白面郎:指富贵人家养尊处优不懂事的子弟。南朝宋代的沈庆之在一次讨论北伐大事时,曾讽刺徐湛之等世族出身的文官说:“为国譬如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指宋文帝)今与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这里借用其讽刺含意。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与君啖(dàn)¹肥马,可使照地光。
译文:把地黄给你的肥马吃,能使它膘壮有力,毛色光亮。
注释:¹啖:给…吃。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愿易马残粟(sù)¹,救此苦饥肠。
译文:希望换些马吃剩的粮食,拿去填塞全家的饿得咕咕叫的肚子。
注释:¹马残粟:马吃剩的粮食。

  这首诗通过叙述一个农民采取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牛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

  诗题是“采地黄者”,为何去采地黄,是因为天灾所致,所以诗开首一联写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夏粮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这样,农民的生活自然就很成问题了。紧接着第二、三两联便对农民生活景况作了交代:入冬后农民便断了口粮,为了活命,只得冒着风寒到荒郊野外去采挖地黄,希图借以度过饥荒。第四联“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以上四联为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写了为度荒采地黄。

  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采了地黄卖与富家白面郎。那卖地黄者对“白面郎”求告的几句话,颇为凄切动人。辛苦一整天采得不满一筐的劳动成果,只敢说给朱门人家拿去喂马。可以想见,这位可怜的农民忍饥挨冻在荒野采了一天地黄,可能连点像样的干粮也没吃上。也许他家中还有老小,都等他卖了地黄换回粮食下锅。那不足一筐的地黄,他哪敢说卖多少钱呢,只是央告说:“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只要能换回一点儿马吃剩的玉米、高粱之类,也就心满意足了。其可怜之状跃然纸上。

  诗人用平平淡淡的语言叙述,通过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痛恨。

参考资料:
1、 武汉大学中文系 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唐诗选注,,1977年,第497页
2、 李月辉主编,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01,第198页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一曲危弦¹断客肠。津桥捩(liè)²(duò)转牙樯(qiáng)³。江心云带蒲帆重,楼转风吹粉泪香。
注释:¹一曲危弦:弹奏一曲。危:高。弦:泛指乐器。²捩:扭转。³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离愁别恨,也是一个亘古常新的主题。但在写法上却各有不同,因而词的艺术感染力也就各异。严仁的这首词,以借景抒情取胜。

  “一曲危弦断客肠”。写楼上别筵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万种愁情,借琴曲传出,令人魄荡魂销。首句便给通篇定下了基调,接着,作者又将笔对准到河桥附近的帆船上:人已进船,船舵和桅、“一转”,包含几许离愁别恨!这一句由将别而即别,词意推进一层,惜别的气氛更为浓厚。“江心”句由即别转到方别。帆随云动,写出了似为云所“带”的主观感觉。“楼上”一句,从对方着笔,终于拈出一个“泪”字来,把抒情气氛推上了高峰。

  以上两句互为对偶,各写一方,将惜别之情,写得深挚感人。

  下片直接抒写离情别意。头两句仍为写景。碧草芳美,岸柳才芽,青春作别,倍觉魂销。正是“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两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一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结拍二句改设问为肯定语气,是全词一气写分别至此必然的感情蕴积。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主题进一步深化,令人回味不绝。

  作者在上片借景抒情,层次分明,步步推进,虽不点破,却蕴蓄着浓厚的惜别之情,是融情于景的典范。下片惜别之情滔滔而出,亲切可感,表现出作者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