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道皇极,关西献瑞图。洮兰初见底,匏子乍呈珠。
天一道皇极,关西献瑞图。洮兰初见底,匏子乍呈珠。
忆昔高皇兆,常澄碛石区。神孙膺宝箓,河伯复祯符。
忆昔高皇兆,常澄碛石区。神孙膺宝箓,河伯复祯符。
三日圭光见,中流璧影扶。越裳知问译,作颂拟赓虞。
三日圭光见,中流璧影扶。越裳知问译,作颂拟赓虞。

qīngbiǎoruì--zōu

tiāndàohuángguān西xiànruìtáolánchūjiànpáozizhàchéngzhū

gāohuángzhàochángchéngshíshénsūnyīngbǎozhēn

sānguīguāngjiànzhōngliúyǐngyuèshangzhīwènzuòsònggēng

何吾驺

何吾驺

明广东香山人,字龙友,号家冈。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官少詹事。崇祯六年擢礼部尚书,旋入阁,与首辅温体仁不协,罢去。南明隆武帝召为内阁首辅。闽疆既失,赴广州,永历帝以原官召之,引疾辞去。有《宝纶阁集》。 ▶ 65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井底微阳¹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gāi)²
译文:这时节,水底的暖气将回而未回,大地还是一片凄冷,寒雨萧萧,打湿了地上的枯草根。
注释:吉祥寺:即后来的广福寺,寺中牡丹最盛,在宋时,是一个名刹。此诗亦熙宁五年作。¹阳:指暖气。²荄:草根。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译文:还有谁,能像我苏夫子一般,不是花开时节,竟肯独来赏景?

dōngzhìyóuxiáng

shì sòngdài 

jǐngwēiyánghuíwèihuí xiāoxiāohánshī湿gāi 
réngèng shìhuāshíkěnlái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十二三年就试¹期,五湖²烟月³相违
译文:十二三年我困于考场历尽艰辛,多少良辰美景也只能不去问闻。
注释:¹就试:应考,参加考试。²五湖:其说不一,《史记索隐》认为指太湖、洮湖、鄱阳湖、青草湖和洞庭湖。此处泛指一切佳山胜水之地。烟月:烟花风月,代指各种享受和嗜好。⁴奈:奈何。⁵相违:指无缘欣赏。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何如买取胡孙弄(nòng)¹,一笑君王便著(zhuó)(fēi)²
译文:还不如去购买一只小猴子耍弄,逗得君王开心一笑就绯袍加身。
注释:¹买取胡孙弄:一作“学取孙供奉”。胡孙:猴的别名。²著绯:穿绯色的官服。唐制,四品、五品官服绯。

  罗隐这首诗,用作者自己和孙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鲜明对比,以自我讽嘲的方式发感慨,泄愤懑,揭露抨击皇帝的昏庸荒诞。

  诗的前二句概括诗人仕途不遇的辛酸经历,嘲笑自己执迷不悟。“十二三年就试期”,说他十多年来一直应进士举,辛辛苦苦远离家乡,进京赶考,但一次也没有考中,一个官职也没有得到。“五湖烟月奈相违”是说为了赶考,只得离开美丽的家乡。科举入仕一直是诗人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前后屏居京城十四年以上,竟日苦读,奔走科场,几乎与一切人间美景隔绝。反过来说,倘使不赶考,他就可在家乡过安逸日子。所以这里有感慨、怨恨和悔悟。

  诗的后二句便对唐僖宗赏赐孙供奉官位事发感慨,自嘲不如一个耍猴的,讥刺皇帝只要取乐的弄人,抛弃才人志士。“何如买取胡孙弄”,诗人自嘲不如耍猴人,看似羡慕,实则是对君主的辛辣讽刺,其中蕴含着诗人巨大的悲愤。“一笑君王便着绯”,既痛刺唐僖宗的症结,也刺痛自己的心事:昏君不可救药,国亡无可挽回,其中蕴含着诗人对李唐江山每况愈下的隐忧。

  这是一首嘻笑怒骂的讽刺诗。诗人敢于将讽刺的矛头对准高高在上的皇帝,其胆识也是难得和值得褒奖的。诗人故意把辛酸当笑料,将荒诞作正经,以放肆嘻笑进行辛辣嘲骂。他虽然写的是自己的失意遭遇,但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虽然取笑一件荒唐事,但主题思想是严肃的,诗人心情是郁愤的。

参考资料:
1、 倪其心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83-1284

gǎnnònghóurénzhū

luóyǐn tángdài 

shíèrsānniánjiùshì yānyuènàixiāngwéi 
mǎisūnnòng xiàojūnwángbiàn便zhuófēi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三吴 一作:江吴)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¹,钱塘²自古繁华。烟柳³画桥,风帘翠幕,古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¹⁰无涯。市列珠玑¹¹,户盈罗绮(qǐ),竞豪奢。(三吴 一作:江吴)
译文:杭州地处东南方,地理形势优越,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一般的柳色、装饰华美的桥梁,挡风的帘子、青绿色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注释:¹三吴都会:一作“江吴都会”。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²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³烟柳:如烟一般的柳色。⁴画桥:装饰华美的桥。⁵风帘:挡风用的帘子。⁶翠幕:青绿色的帷幕。⁷古差:高低不齐的样子。⁸云树:高耸入云的树。⁹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¹⁰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¹¹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重湖¹叠巘(yǎn)²清嘉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qiāng)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ǒu)莲娃。千骑(qí,旧时读jì)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¹⁰,归去凤池¹¹夸。
译文: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喜笑颜开。孙何外出时,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声势暄赫。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画出来,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注释:¹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²叠巘(山献):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巘:小山峰。³清嘉:清秀佳丽。⁴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②三季,即九月。⁵羌管: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⁶弄:吹奏。⁷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菱:菱角。泛:漂流。⁸高牙:古代行军有牙旗在前引导,旗很高,故称“高牙”。这里指高官孙何。⁹吟赏烟霞:歌咏和观赏湖光山色。烟霞:此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¹⁰异日图将好景: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异日:他日,指日后。图:描绘。¹¹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

  这首词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此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此词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着一“泛”字,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运,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第355-357页 .

wànghǎicháo ·dōngnánxíngshèng

liǔyǒng sòngdài 

dōngnánxíngshèng sānhuì qiántángfánhuá yānliǔhuàqiáo fēngliáncuì cēnshíwànrénjiā yúnshùràoshā tāojuǎnshuāngxuě tiānqiàn shìlièzhū yíngluó jìngháoshē  (sānzuò jiāng )
chóngdiéyǎnqīngjiā yǒusānqiūguì shíhuā qiāngguǎnnòngqíng língfàn diàosǒulián qiānyōnggāo chéngzuìtīngxiāo yínshǎngyānxiá jiānghǎojǐng guīfèngchíkuā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一)
黄叶青苔归路,屧(xiè)粉衣香¹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一)
译文:黄叶和青苔铺满了回去的路,原来我们相约幽会的地方如今在哪里?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消,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注释:¹屧粉衣香:这里代指所怀念之情人及与之幽会的地方。屧:本意为鞋子的木底,此处与“衣”字皆以衣物代指情人。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二)
木叶¹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²。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二)
译文:高高的树木萧萧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回去的路,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消,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注释:¹木叶:树叶。²“残月”句: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

  这首词写的是相思之情,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想到曾经与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这条充满回忆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却只有无尽的怀念,胸中充满惆怅。暮雨潇潇,秋风乍起,“秋风秋雨愁煞人”,吹得去这般情思,这首词写得细致清新,委婉自然。委婉自然外,还有另一特点,纳兰的词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现的情感也是“愁”,这首词的写法,是要写愁而不直接写愁,而通过其他意象的状态来体现这种情感。

  这首词化用了前人的许多意象以及名句,使这首词给人一种熟悉而又清新的感觉。如“木叶”这一经典意象最早出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意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凉,十分适合抒发悲秋的情绪。“晓风残月何处”则显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半西风吹去”又和辛弃疾的《满江红》中“被西风吹去,了无痕迹”同。

  这首词和纳兰的其他词比起来,风格相同,仍然是婉约细致。这首词几乎每句都有不同版本,如“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晓风残月何处”一作“展粉衣香何处”,“消息半浮沉”又作“消息竟沉沉”。且不谈哪一句是纳兰的原句,这考据,现下还难以确定出结果来,但这恰好给读者增加艺术对比的空间。比较各个版本,就“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两句来看,“黄叶”和“木叶”二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都是常见的,然就两句整体来看“木叶纷纷”与“黄叶青苔”,在感知秋的氛围上看,显然前者更为强烈一些,后者增加了一个意象“青苔”,反而导致悲秋情氛的减弱。“晓风残月何处”与“展粉衣香何处”则可谓各有千秋,前者化用了柳永的词句,在营造意境上比后者更有亲和力,词中也有悲哀的情感迹象;“展粉衣香何处”则可以在对比下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也能增强词的情感程度。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泉凌波,闫晗编著.纳兰容若词传 仓央嘉措诗传: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98页

mènglìng··huángqīngtáiguī--lánxìng

huángqīngtáiguīxièfěnxiāngchùxiāojìngchénchénjīnxiāngqiūqiūbànyīnfēngchuī((bǎnběn))

fēnfēnguīcányuèxiǎofēngchùxiāojìngchénchénjīnxiāngqiūqiūbànyīnfēngchuī((bǎnběnèr))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diāo)¹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gū)²。玉皇如碧落³,银界失黄昏。
译文:听说都城汴京元宵晚上灯火热闹非凡,华丽的车辆,俊秀的宝马就像天上的云一样多,宛如神仙境界。玉帝把碧落打开天上的星儿、宿儿便纷纷下落,使“银界失黄昏”了。
注释:¹雕轮:指华丽的车辆。²棱:神灵之威,这里借用。³碧落:道家称天空曰碧落。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pàn)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译文:没人看见孤单的我,而妻子对那元夜的繁华早已失去了兴趣,只有在闺房中,在“小屏风畔”,独对薰香袅袅,薰香则渐冷而凝。只有在喝醉的时候才能在梦中排除孤寂,只有月从客舍的破窗隙中来寻找我。

  这首词上片写想象中的汴京元夜之景,下片写现实中羁旅穷愁,无法排遣的一种无奈心情。上片虚写,下片实写;一虚一实,虚为宾,实为主。

  首句“闻道长安灯夜好”,“长安”点“都城”,即汴京。“灯夜好”点“元夕”。词题即在首句点出。“闻道”二字,点明都城元夕的热闹景象都是神游,并非实境。不过,这“神游”并不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也不是对于期待中的未来的憧憬,更不是梦境,而是在同一时刻对另一空间的想象,即处凄冷之境的“江南憔悴客”对汴京元夜热闹景象的想象。摆脱现实的束缚,按照自己潜在的心愿作几乎是无限的发挥。“雕轮宝马如云”毛滂这一句极言“雕轮宝马”之多(“如云”)。词人把都城元夕的繁华景象描摹尽致。但是,这一片繁华都只是词人想象的产物,首句“闻道”二字点明了这一点。上片越是写得繁华热闹,则越是反衬出下片凄清冷寂的尴尬之状。下面三句词人把汴京元夜从地上移到了天上,以想象中的仙境喻都城元夕的盛况。“蓬莱清浅对觚棱”是描写汴京元宵之夜宛如神仙境界。“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碧落”,犹碧天。“玉皇”句中的“开”字启人想象。言“开”,则“碧落”原是“闭”着的,只是在上元之夜,玉皇才将原是“闭”着的“碧落”“开”了。“碧落”既“开”,则天上的星儿、宿儿便纷纷下落,使“银界失黄昏”了。词人的写法无非是把人间的皇帝搬到了天上,以在想象中染上一层迷离恍惚的色彩,使帝京元夜在词人的表现中更加热闹罢了。

  下片首句,“江南憔悴客”是作者自指。“谁见”,设问之辞,意即无人见。特指作者自己深深思念的妻子反不知自己待罪客舍的窘境。这一句,以设问的口气写出了自己的孤寂。“谁见”二字还将读者(也使作者自己)从想象中的繁华景象拉回到凄冷的现实中来。“端忧懒步芳尘”,这是写闺中人对那元夜的繁华早已失去了兴趣,毛滂词中的闺中人则无须去“寻”,她知道自己的丈夫远在千里之外,乃“懒”去那元夜繁华之地。她只在闺房中,在“小屏风畔”,独对薰香袅袅,薰香则渐冷而凝。一种无奈之状展现在读者眼前,像是一幅画得极高明的《闺中夜思图》。这种描写,只是词人的设想,但是设想闺中人在思念自己,也就更深刻地表现了自己在思念闺中人。“酒浓”句,词人从对闺中人的思念中回到现实中来。上元之夜,本应是欢乐之夕,而作者自己却处在待罪羁旅、凄冷孤寂的心境中,去消受那本不应如此凄清的元夜之夕。“春梦”只能于“酒浓”时去做。而酒并不能真的解忧,它只是使人于麻醉中暂时忘却而已。结句“窗破月寻人”,写词人孤寂一个,只有元夕之月伴春梦之人。“寻”字,以人拟月。这位“江南憔悴客”,待罪羁旅,没有人去“寻”他,只有月从客舍的破窗隙中来“寻”,越显其孤独寂寞,心情已从凄冷变成凄苦了。

  这首词以乐景写哀情,将词人羁滞异乡、困顿潦倒、憔悴不堪的苦境与悲怀抒写得缠绵悱恻 。然而,尽管词人满怀苦情,却又以飘逸秀雅的笔调抒写内心的情怀,使全词充满了潇洒风流的情致。

参考资料:
1、 邱芬编写.节日诗词: 合肥:黄山书社 , 2012.06
2、 曹春梅.古诗词阅读训练五则: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1
3、 夏晨曦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