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得民居亦自清,病身于此寄飘零。
凭得民居亦自清,病身于此寄飘零。
笋从坏砌砖中出,山在隣家树上青。
笋从坏砌砖中出,山在隣家树上青。
有井极甘便试茗,无花可插任空瓶。
有井极甘便试茗,无花可插任空瓶。
巷南巷北相知少,感尔诗人远扣扃。
巷南巷北相知少,感尔诗人远扣扃。

xièyǒurénjiànguò--zhàoshīxiù

píngmínqīngbìngshēnpiāolíng

sǔncónghuàizhuānzhōngchūshānzàilínjiāshùshàngqīng

yǒujǐnggān便biànshìmínghuāchārènkōngpíng

xiàngnánxiàngběixiāngzhīshǎogǎněrshīrényuǎnkòujiōng

赵师秀

赵师秀

赵师秀(1170~1219年)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又号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 ▶ 16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
(liáo)(kuò)¹凉天静,晶明²白日秋。
译文:天空寥廓环境清凉幽静,秋天的太阳特别明亮。
注释:¹寥廓:空旷深远。²晶明:明亮耀眼的样子。
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圆光¹含万象²,碎影³入闲流。
译文:太阳光包罗万象,光影倒映在安静的河中。
注释:¹圆光:指日光。²万象:宇宙间一切事物或景象。³碎影:细碎的光影。⁴闲:静。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
(jiǒng)¹与光冥²合,遥同江甸(diàn)³浮。
译文:秋光原阔与青天相合,远远望去同江湖同沉浮。
注释:¹迥:远。²光冥:形容光苍幽远。指光天。³江甸:指遥远的江边。甸,通“淀”。
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昼阴¹²众木,斜影下危楼³
译文:白昼里阴气远离众树木,夕阳的斜影投向高楼。
注释:¹阴:指阴气。²殊:绝,离。³危楼:高楼。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沮水》:“危楼倾崖,恒有落势。”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¹
译文:宋玉登高埋怨秋气,张衡望远产生秋愁。
注释:¹张衡句:张衡《四愁诗》中有“侧身东望涕沾翰”、“侧身南望涕沾襟”等。
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yú)¹如可托,云路²岂悠悠³
译文:太阳余辉如果可寄托,仕宦之云路怎会遥远?
注释:¹馀辉:即余晖,比喻天子的恩泽。²云路:上天之路,升仙之路。喻仕宦显达。³悠悠:形容遥远。
此诗为命题写景之作。首联上句“寥廓”、“凉天”皆点出物候变化,暗指试题中的“秋”。下句更是明点“白日”、“秋”,直接破题。二联上句正面写日光,下句以水中之倒影暗指日光,且一“碎”字形容出水波摇动,更显动感。三联从远处落笔,更分“青冥”、“江甸”上、下两个层次来写秋光。且“合”字可见上句为静态之描写,下句“浮”字为动态之描写。四联从近处落笔,以“昼阴”、“斜影”衬写日光,“殊”、“斜”二字又写出季节变化,点出诗题之“秋”字。五联用典,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古人以悲秋为传统,故此联亦有点题之意。然末联突起,一反上联之悲凉情调,代之以对仕宦之向往,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0-11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孤高绣衣人,潇洒青霞赏。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孤高绣衣¹人,潇洒青霞(xiá)赏。
译文:秋雨料峭,寒意肃然,北风萧瑟,秋江清爽。你是孤傲高洁的检察官,身姿潇洒,有仙道之气。
注释:¹绣衣:御史所服。
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祸连积怨生,事及徂川往。
平生多感激,忠义非外奖。祸连积怨生,事及徂川往。
译文:你平生多有使人感激不尽的行为,素有忠义的褒奖。近来却祸事连连,天怒人怨,以往事业如流水消失。
楚邦有壮士,鄢郢翻扫荡。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
楚邦有壮士¹,鄢(yān)(yǐng)翻扫荡。申包哭秦庭,泣血将安仰。
译文:楚邦曾经有壮士伍子胥,依靠吴王终于报了家仇。申包胥在秦庭大哭七日七夜,眼睛都哭出鲜血,终于获得秦国的支持,回来救楚。
注释:¹壮士:谓伍子胥。按《史记》,伍子胥者,楚人也。父曰伍奢,为太子太傅。楚平王信费无极之谗,杀伍奢及其子尚。伍子胥奔吴,阖闾以为行人,与谋国事。九年悉兴师伐楚,乘胜而前,五战遂至郢。时平王已卒,子昭王出奔,伍子胥求昭王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秦不许。申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
鞭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颇似今之人,蟊贼陷忠谠。
(biān)尸辱已及,堂上罗宿莽(mǎng)。颇似今之人,蟊(máo)¹陷忠谠。
译文:但是楚王被鞭尸的耻辱发生且达极限,庙堂墓地上也长满了荒草。这和如今的某些人一样,佞臣贼子陷害忠良。
注释:¹蟊贼:皆害苗之虫也。食根曰蟊,食节曰贼。又《诗诂》:蟊贼一虫,以禾将黄而虫害之,故曰蟊贼。取以喻谗恶之人。
渺然一水隔,何由税归鞅。日夕听猿怨,怀贤盈梦想。
(miǎo)然一水隔,何由税归鞅(yāng)。日夕听猿怨,怀贤盈梦想。
译文:长安虽然仅一水渺然相隔,却如何能驾车而返呢?只能日夜听那哀猿啼鸣,夜夜梦里与你相见。
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倚栏闻唤小红声。熏香临欲睡,玉漏已三更。
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倚栏闻唤小红声。熏香临欲睡,玉漏¹已三更²
译文:被疏疏落落的柳树掩映着的画楼静悄悄的,只听见有人在吹笙。一曲过后倦倚着栏杆,;一会儿,她低声呼唤侍儿小红。去为她熏香整被,因为已是三更时分。
注释:¹玉漏:古代计时漏壶的美称。²三更:三更又名子时,古代时间名词。三更就是半夜,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也就是在当天的23:00~第二天1:00。
坐待不来来又去,一方明月中庭。粉墙东畔小桥横。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
坐待不来来又去,一方明月中庭¹。粉墙东畔小桥横。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
译文:等待的人怎么也不来,来了却又走,月色将庭中景物照的清晰明亮。粉色院墙的东边小桥横跨水面。起身在庭中花影下,扑打着飞萤。
注释:¹中庭:庭院;庭院之中。

  这首词通过一组镜头,描绘了一位多情的闺中女子因盼郎夜归,从期待、幻觉、失望、孤独到寻求解脱的生动形象。

  词一开头就写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的人:“烟柳疏疏人悄悄,画楼风外吹笙。”疏疏落落的柳树掩映下,有一座画楼,楼上住着佳人,周围静悄悄地,只闻有人在吹笙,——当然是这位佳人。按距离观察的,所以笙声似由“风外”传来。“笙”是一种簧管乐器,可奏出哀怨的音调。南唐中主李璟的《山花子》词,写妇女思念远出的丈夫,午夜梦回,独自吹笙,倍感凄凉,中有句云:“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这首词中的“佳人”,身份与李璟笔下的这位妇女并不相同,但因思念所爱而“小楼吹彻玉笙寒”、来抒发心中哀怨的做法,是相似的。

  “倚栏闻唤小红声”句的“倚栏”,与李璟词中的“倚阑干”心境相似。虽然不一定流着簌簌的泪珠。她吹罢了笙,倦倚栏杆;一会儿,她低声呼唤侍儿小红。

  “熏香临江笙,玉漏已三更。”是让侍从小红去为她熏香整被,因为夜已深了,她想去笙觉了。古代富贵人家妇女多用香料熏被子,犹如今日的洒上一点香水,感到舒爽而易入笙。《西厢记》写莺莺由于对张生思念,而难以入笙,对红娘唱道:“翠被生寒压绣裀,休将兰麝熏。将兰麝熏尽,则索自温存”,由反面可见此点。这上片以时间为顺序,写了画楼上佳人的吹笙、倚栏、唤侍儿熏被,纯粹是外部动作,没有丝毫的心理描写;但主人公的情怀是那么凄凉哀怨,依然透纸而出。

  上片对佳人活动的描写尽管极清晰,但是,她与所怀念的人的关系,仍不清楚了。这有待于下片的进一步描写叙述与说明。进入第二片时,我们看到,女主人公并没有沿着上片的线索发展下去,而是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

  “坐待不来来又去”二句,写她的心理活动,她看到的夜色。本来,吩咐了侍儿准备衾枕,就应该走向卧房;但是却没有,她蓦然涌起了伤感之事:自己等待的人儿,怎么也不来;来了却又走了。这当然不是此一瞬间的事,而是指很久以来的事。那么,这位男子并非她的丈夫,而是她的情人,就比较清楚。想到了心爱的人不来的懊恼事以后,她再也笙不着觉了,她的注意力移到了庭院中来。只见一庭月色,把周围景物照得如此清晰。“一方明月中庭”,沿用刘禹锡《生公讲堂》诗句“一方明月可中庭”。“粉墙东畔小桥横”,就是月色下所见的景色。

  她按捺不住了,“起来花影下,扇子扑飞萤。”在花下扑流萤以分散思绪,排遣苦闷。这种情景,杜牧在诗中描述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秋夕》)杜牧写的是一位宫女,她也以扇子扑流萤来排遗苦闷?因为此时此地,除此以外,实在也没有更多的排遣方法了——要不就是呆呆的坐着。第二片,心理描写仍然是不多的,还是以写景和外部动作为主;但是主人公内心情怀是痛苦,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评析完这首词,女主人公“佳人”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在那个明月之夜,她怀念情人,吹笙抒怨,三更过后还无法入笙;看到一庭月色,就起来用扇子扑打飞萤,以排遣胸中苦闷。整首词动作描写丰富。主人公的动作是井然有序,都能找到心理的依据。因此这首词写人的特点,就是通过动作表现思想感情。几个镜头,形象鲜明优美。作者将佳人活动安排于月夜之中,人物与景物交融、契合,相得益彰。自描性的语言突出,流畅而隽快,切合《临江仙》曲牌的调性特点。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乔木¹幽人三亩宅,生刍²一束向谁论?
注释:¹乔木:高大树木。²生刍:徐稚吊唁郭林宗之母,只放一束生刍(青草)。语出《诗经》:“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白屋¹可能无孺子,黄堂²不是欠陈蕃。
注释:¹白屋:古代平民住屋不施采,故称白屋。²黄堂:太守之堂。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凡读过王勃《滕王阁序》的人,都会懂得“徐稚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祠堂是曾巩修建的,黄庭坚通过凭吊徐稚,抒发高士不得重用的寂寞情怀。这首诗受杜甫《蜀相》的影响颇深,但缺乏杜诗的灵气。

  这首诗的首联即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意境,只是上下句顺序颠倒,增添一个“生刍”的典故。有人称赞黄庭坚这样学杜诗是“变其面貌”,恐怕这样一变就成了东施效颦,而杜诗读起来要顺畅得多。倒是颔联满有趣味,不用考证典故就能理解。藤萝攀树,自鸣得意,居然天也可遮,日也能蔽。不知当年蔡京之流读后,可“怒发冲冠”否。而苏轼诵之,定拍案惊奇也。下句中“何心”问得好,冷落的祠堂,超凡脱俗的高士,谁也没有心思来祭奠他。确实耐人寻味。

  用韩愈《马说》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解说颈联,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屈原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杜甫的“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都是唱不完的中国人才悲歌。

  尾联上句议论,其意甚明。值得回味的是下句:潮涨潮落,这是自然规律;兴亡盛衰,这是社会规律。“才如(韩)信(彭)越尤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这一“旧痕”任何一个朝代都会见到。委婉曲折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深刻的讽刺意味,而以景结之,的确妙绝。

zitáng--huángtíngjiān

qiáoyōurénsānzháishēngchúshùxiàngshuílùn

téngluógànyúnxiāoxīnjìnjiǔzūn

báinéngzihuángtángshìqiànchénfān

rénlěngdànjīnrénxiàoshuǐniánniándàojiùhén

细丝本自轻,弱彩何足眄。
细丝本自轻,弱彩何足眄¹
注释:¹眄 :【拼音】:[miǎn] 【字义】:1.斜着眼看:~视。~睨。~伺(窥伺)。
直为发红颜,谬成握中扇。
直为发红颜,谬成握中扇。
乍奉长门泣,时承柏梁宴。
乍奉长门发,时承柏梁宴。
思妆开已掩,歌容隐而见。
思妆开已掩,歌容隐而见。
但画双黄鹄,莫画孤飞燕。
但画双黄鹄(hú)¹,莫画孤飞燕。
注释:¹黄鹄:鹄又叫天鹅。它比雁大,羽毛白有光泽,也有黄鹄、丹鹄,生活在湖、海、江、河,它的皮毛可做衣服等,称为天鹅绒。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诗人与画家在行为上互相合作,或为画题诗,或为诗作画;在理论上又相通相近,所以便促成了中国诗画史上第一次诗画较为密切的融合。这无疑是题画诗形成的机缘与条件。就绘画而言,据《贞观公私画史》载,魏晋时期教化类绘画尚有十之一二,到南北朝时期,便十分少见了。由于政治权力对文化思想干预较少,这便为当时的诗人、画家的思想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一个时期内,生活的怪异化,思想的极端化,形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生活的重要特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