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马西行剑阁开,即今重见勒铭才。吟秋月照三巴水,吊古风生八阵台。
驱马西行剑阁开,即今重见勒铭才。吟秋月照三巴水,吊古风生八阵台。

sòngzhāngxiànshūzàizhèndōngèr--xièzhēn

西xíngjiànkāijīnzhòngjiànlēimíngcáiyínqiūyuèzhàosānshuǐdiàofēngshēngzhèntái

谢榛

谢榛

谢榛(1495~1575)明代布衣诗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山东临清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后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著有《四溟集》、《四溟诗话》。 ▶ 9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
二十余年别帝京¹,重闻天乐²不胜情³
译文:我离别京城已经二十多载,今日重闻宫中旧曲,心中无限感慨。
注释:¹帝京:帝都,京都。²天乐:指宫中演奏的音乐。³不胜情:感情无法抑制。
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旧人唯有何戡(kān)¹在,更²与殷勤唱渭城³
译文:当年老相识就只剩下何戡一个,他又殷勤地把《渭城曲》唱起来。
注释:¹何戡:元和、长庆年间一位著名的歌手。²更:再。³渭城:乐府曲名。亦名“阳关”。

  “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两句所指自然是大和二年(828年)诗人回到长安的事与情,但这话同时也就告诉了读者“二十余年”前,诗人曾在帝京,并且听过“天乐”。这表明诗人当年并非长安一布衣。一别多年,帝京重返,且又听到熟悉的“天乐”,此时此地,直教诗人情难自已。这“情”的内涵是喜,还是悲,是伤,抑是慨,并没有明确说出,要知道答案,就必须了解诗人“二十余年”前在长安的情况,而后又是怎样“别帝京”的,“别”后这二十多年又是怎么度过的,还有与他一样告“别帝京”的朋友们,又有着怎样的遭遇。这些问题,事实上就是一段“永贞革新”的兴起和失败的历史,保守势力对革新派残酷迫害的历史,这里有包括诗人在内的“二王八司马”的悲剧,还有这些悲剧人物之间的相互激励、相濡以沫的动人的篇章。只有思索回味了这些,读者才能体会到“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的深沉的内涵,和无限的悲慨。对此,诗人有时也表现得比较明快直率,比如“昔年意气结群英,几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零落尽,两人相见洛阳城”(《洛中逢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这是头一年(827年)回长安途中在洛阳遇到韩泰时写的,可见这种悲愤之情,久已郁积于胸,“洛中逢韩七”,“重闻天乐”,都不过是遇事则动、借题发挥而已。

  一二两句由今而入昔,思绪万端,言简意丰,情溢于词,而对于全诗来说还只是开始,它给与何戡重逢创造了环境和心理的背景。第三句折转入正题,妙以何戡之在,点出“旧人”之不在,如此情景,则“在”亦悲,“不在”亦悲,无限悲痛,隐于字背。况且唯有的一位旧人何戡,又偏不忘旧事,又为他唱起了当年送别的离歌《渭城曲》——“西出阳关无故人”——可没有人能想到重入长安无故人。何戡一曲,往日的“别帝京”,此时的耆旧凋零,更是齐袭心头,千层浪,万重波。滔滔难平。有人说艺术贵在引人思索,此诗之妙,大概也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490

zhěkān--liú

èrshíniánbiéjīngzhòngwéntiānshèngqíng

jiùrénwéiyǒukānzàigèngyīnqínchàngwèichéng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¹不如地利²,地利不如人和³。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不胜。夫环而¹⁰攻之,必有得天时¹¹者矣,然而不胜者,是¹²天时不如地利也¹³。城非不高也¹⁴,池¹⁵非不深也,兵革¹⁶非不坚利¹⁷也,米粟(sù)¹⁸非不多¹⁹也,委而去之²⁰,是²¹地利不如人和也。故²²曰:域²³民不以²⁴封疆之界²⁵,固²⁶²⁷不以山溪²⁸之险²⁹,威³⁰天下不以³¹兵革³²之利。得道者³³多助,失道者³⁴寡助。寡助之至³⁵,亲戚畔(pàn)³⁶³⁷;多助之至³⁸,天下顺³⁹之。以⁴⁰天下之⁴¹所顺,攻亲戚⁴²之所畔,故⁴³君子有⁴⁴不战,战必胜⁴⁵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¹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²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³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⁴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⁵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⁶环:围。⁷之:代这座城。⁸而:连词表转折。⁹夫:句首发语词,不译。¹⁰而:连词表递进。¹¹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¹²是:这。¹³也:表判断语气,“是”。¹⁴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非:不是。¹⁵池:护城河。¹⁶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¹⁷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¹⁸米粟:粮食。¹⁹多:充足。²⁰委而去之:是说弃城而逃。委:放弃。而:然后。去:离开。之:代词,代“城”。²¹是:代词,这。²²故:所以。²³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²⁴以:凭借,靠。²⁵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²⁶固:使巩固。²⁷国:国防。²⁸山溪:山河。²⁹险:险要的地理环境。³⁰威:震慑。³¹以:凭借,依靠之意。³²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³³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什么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³⁴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寡:少。³⁵之至:到达极点。³⁶畔:同“叛”,背叛。³⁷之:代词他,指失道之人。³⁸至:极点。³⁹顺:归顺,服从。⁴⁰以:凭借。⁴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⁴²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⁴³故:所以。⁴⁴有:要么,或者。⁴⁵胜:取得胜利。
 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
译文: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¹曰:“公孙衍(yǎn)²、张仪³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注释:¹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²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³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⁴诚:真正,确实。⁵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⁶惧:害怕。⁷安居:安静。⁸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曰:“是¹²得为大丈夫乎?子³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¹⁰之曰:‘往之女(rǔ)¹¹家,必敬必戒¹²,无违¹³夫子¹⁴!’以¹⁵¹⁶¹⁷¹⁸者,妾妇之道¹⁹也。居天下之广居²⁰,立²¹天下之正²²位,行天下之大道²³。得²⁴²⁵,与民由²⁶之;不得志,独行其道²⁷。富贵不能淫(yín)²⁸,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²⁹,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注释:¹是:这,这个。²焉:怎么,哪里。³子:你。⁴未学:没有学。⁵丈夫之冠: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⁶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命:教导、训诲。⁷嫁:出嫁。⁸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⁹往:去,到。¹⁰戒:告诫。¹¹女:同“汝”,你。¹²必敬必戒:必:一定。敬:恭敬。戒:留神,当心,谨慎。¹³违:违背。¹⁴夫子:旧时称自己的丈夫。¹⁵以:把。¹⁶顺:顺从。¹⁷为:作为。¹⁸正:正理,及基本原则。¹⁹道:方法。²⁰居天下之广居: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居所,住宅。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²¹立:站,站立。²²正:正大。²³大道:光明的大道。²⁴得:实现。²⁵志:志向。²⁶由:遵循。²⁷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²⁸淫:惑乱,迷惑。使动用法。移:改变,动摇。使动用法。²⁹屈:屈服。使动用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shùn)¹²于畎(quǎn)(mǔ)³之中,傅(fù)(yuè)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yí)举于士¹⁰,孙叔敖(áo)¹¹举于海¹²,百里奚(xī)¹³举于市¹⁴。故¹⁵天将降大任¹⁶于是¹⁷人也¹⁸,必¹⁹先苦²⁰其心志²¹,劳²²其筋骨,饿²³其体肤²⁴,空(kòng)²⁵其身,行拂(fú)²⁶其所为²⁷,所以²⁸²⁹心忍³⁰性,曾(zēng)益其³¹所不能³²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注释:¹舜:姚姓,名重华。²发:兴起,这里指被任用。³畎亩:田亩,此处意为耕田。畎,田间水渠。⁴傅说: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⁵举:被选拔。⁶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⁷胶鬲: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⁸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⁹管夷吾:管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家贫困。¹⁰士:狱官。¹¹孙叔敖:蒍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¹²海:海滨。¹³百里奚:又作百里傒。本为虞国大夫。¹⁴市:集市。¹⁵故:所以。¹⁶任:责任,担子。¹⁷是:代词,这,这些。¹⁸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¹⁹必:一定。²⁰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²¹心志:意志。²²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²³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²⁴体肤:肌肤。²⁵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²⁶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²⁷所为:所行。²⁸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²⁹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³⁰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³¹曾益:增加。曾,通“增”。³²能: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人恒¹²,然后³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¹⁰(bì)¹¹,出¹²则无敌国¹³外患¹⁴者,国恒¹⁵¹⁶。然后知生于忧患¹⁷而死于安乐¹⁸也。
译文: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¹恒:常常,总是。²过:犯错误。³然后:这样以后。⁴困于心:心中有困苦。⁵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⁶作:奋起,指有所作为。⁷征于色:面色上有征验,意为面容憔悴。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⁸而后喻: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知晓,明白。⁹入:动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¹⁰法家:有法度的世臣。¹¹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¹²出: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外。¹³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¹⁴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¹⁵恒:常常。¹⁶亡:灭亡。¹⁷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¹⁸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一肩行李,依旧租船来咏史。四顾无人,君忆玄晖我忆君。
一肩行李,依旧租船来咏史。四顾无人,君忆玄晖¹我忆君。
译文:一肩能担起全部家当,也要租船来览胜怀古。夜泊采石,四顾无人,你在这里怀念风流的小谢,而我却想起了你。
注释:夜泊采石:采石,即采石矶,一名牛渚山,在今马鞍山市西南长江东岸,峭壁千寻,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尤以李白于此登临赋诗而著名。¹君忆玄晖:“君”指李白,玄晖即南朝诗人谢朓,李白有《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曰“解道澄江净顾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和谢朓的墓都在当涂青山。
江山如此,博得青莲心肯死。怀古悠然,雁叫芦花水拍天。
江山顾此,博得青莲心肯死¹。怀古悠然,雁叫芦花水拍天。
译文:对当涂雄伟的江山,你壮心不已,豪兴不减。悠然怀古,听雁叫芦花,江水拍天。
注释:¹青莲心肯死:青莲指李白(号青莲居士)。“心肯死”是反问语,犹言“心不肯死”。临终的前一年(761年),李白还请缨入大将李光弼幕,欲为平定安史之乱军出一份力,因病不成行,寄于当涂县令李阳冰处,次年即病卒。传说李白是醉酒后赴江捉月而溺。

  太白墓在太平(今安徽当涂)采石矶,历来文人词客多有吊唁之作。黄景仁的生平、性格、诗歌风格同李白均有相似之处,其诗“见者以为谪仙人复出也”(洪亮吉《黄君行状》);他对李白也极钦慕,诗歌创作受李白影响也很大,因而他凭吊李白,更有特殊的超越常人的深沉感慨与真挚之情。

  诗歌开篇,破空而出,开门见山指出此行的目的:“来咏史”。这样来吸引读者的注意,隐含了一种无限向往之情。但来到了采石矶,却“四顾无人”。“四顾无人”语出李白的《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表达了寂寞之情和无人知的难过之感。“君忆玄晖我忆君”中“玄晖”是南齐著名诗人谢朓,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王士祯《论诗绝句32首》之三】这句诗反映了作者对李白的崇敬之情。

  下片,开始写出“江山如此”与李白最终在采石矶江边捉月仙去的传说,再次写出了对李白的崇敬。想起李白,他虽然是个大诗人,才华盖世,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篇章,却一生不得志,最后因为永王事牵连被流放,赦还后孤寂的死葬于此。又想到著名诗人谢朓 ,36岁便被诬陷下狱而死。由此联想到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才华横溢,文章斐然,却一个个壮志难酬葬身荒丘。再回想种种遭际,不禁百感交集,痛苦万端,心灵深处充塞了悲凉与愤慨,所以“怀古悠然”这是自然流露的情感。最后“雁叫芦花水拍天”以景结情,回到现实,与开头相照应,道出了人生的无奈与苦楚,世界还是那样继续,我还要生活。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端州¹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²
译文:端州石工的手艺真是灵巧如神,磨刀采石山顶上,犹如脚踏青天割紫云。
注释:¹端州:今广东高要县一带,境内出石砚。²“踏天”句:石工登上峰顶开采砚石,好像拿刀割取天上的紫云一样。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yōng)(wán)¹抱水²含满唇³,暗洒苌(cháng)冷血痕。
译文:砚台削磨均匀,注上水,像满含的嘴唇,砚台里花纹隐现仿佛苌弘的碧血印痕。
注释:¹佣刓:均匀地削磨。²抱水:注满水。³唇:指砚唇,盛水处。⁴苌弘:周朝人,传说他死后三年,血化为碧玉。这里形容砚台里隐约出现的青花纹理,犹如苌弘的碧血。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纱帷(wéi)¹昼暖墨花春,轻沤(òu)²漂沫松麝(shè)³(xūn)
译文:纱帐中白天暖融融,磨动的墨花添春意,轻盈的墨泡和漂动的墨沫散发出松麝的芬芳。
注释:¹纱帷:纱帐。这里指书房。²沤:浸泡。沾水磨墨的意思。³松麝:磨墨时候发出松麝的芳香。⁴薰:香气。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干腻(nì)¹²³立脚,数寸光秋无日昏。
译文:墨汁干润浓淡,墨脚都均匀稳定,小小砚台里的墨汁像秋空般光洁,没半点浊浑。
注释:¹腻:润。²薄:淡。³重:浓。⁴脚:墨脚,即墨锭下端接触砚石的部分。⁵匀:均匀稳定。⁶数寸:指砚台上的墨。⁷光秋:形容墨汁犹如光洁的秋空。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圆毫¹促点²声静新,孔砚(yàn)³宽顽何足云!
译文:译用笔尖蘸着墨花,发出细微、清新之声,那又大又粗的孔砚有什么值得称颂!
注释:¹圆毫:指毛笔。²促点:用笔蘸墨时的动作。³孔砚:孔子用过的砚台。⁴宽顽:笨头笨脑。一作“宽硕”。何足云:不值得称道。

  此诗一开头,就把赞辞献给青花紫石砚的采制者端州石工,称他们“巧”技赛过“神”功。“巧”、“神”这等字眼,用在这里,却力透纸背。

  接着,用神奇的彩笔描绘采石工人的劳动。唐代开采端砚石的“砚坑”,只有西江羚羊峡南岸烂柯山(一称斧柯山)的下岩(一名水岩,后称老坑)、中岩、上岩和山背的龙岩,其中仅下岩石有“青花”。杨生的这个砚,应是下岩所产的“青花紫石”。据宋代无名氏《端溪砚谱》说:“下岩之中,有泉出焉,虽大旱未尝涸。”又说:“下岩北壁石,盖泉生石中,非石生泉中。”采石工人则在岩穴下面那种水流浸淋的环境中操作。所以“踏天磨刀割紫云”一句中的“踏天”,不是登高山,而是下洞底,踏的是水中天。灯光闪烁在水面上,而岩石的倒影反映于水面,水面就像天幕,倒影就像凝云。开石用锤凿,李贺既以石为“云”,自然就说用“刀割”了。这里的“天”可“踏”,“云”可“割”,把端州石工的劳动写“神”了。

  “佣刓抱水含满唇”,“佣”是说把石块磨治整齐,“刓”是说在石面上雕刻成型。这一句写磨制雕刻石砚,极言工技的精巧。

  “暗割苌弘冷血痕”,写紫石砚上的青花。唐人吴淑《砚赋》说:“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人们所重,即是紫石中隐含有聚散的青花。《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这里以“苌弘冷血痕”来形容砚上的青花。清代朱彝尊说:“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曝书亭集》)青花在水中才显出它的美,所以前句用“抱水”。这里用“暗割”二字,说的是“苌弘冷血痕”般的青花。“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写把砚放置在书斋中,在天气暖和的时候试墨。试墨时用水不多,轻磨几下,墨香已经飘满了室内。表面上是写墨的好——是最好的“松烟”和“麝香”所制;而实际上是写砚的好,容易“发墨”。

  “干腻薄重立脚匀”,仍是写砚。砚要“扣之无声”、“磨墨无声”才是佳品。这块砚,石质干(不渗水)而腻(细润),砚体薄(平扁)而重(坚实稳重),品质极佳。所以在磨墨的时候,砚脚紧贴案上,不侧不倚,在那上面磨墨,平稳匀称。

  “数寸光秋无日昏”,写墨的色泽很明净,没有丝毫的昏暗和朦胧。“数寸”是说砚体不大。李之彦在《砚谱》里说:“惟斧柯山出者,大不过三四指。”正合“数寸”的说法。所以末句的“宽硕”,刚好与此相对。

  “圆毫促点声静新”,是说笔蘸了墨以后变得圆润饱满,砚不伤笔毫,拿起笔来点画,纸上有轻微的细静清新的声音,而不是说砚有声音。这一句由墨写到笔,但还是归结到写砚的美。

  以上对青花紫石砚的赞词已经足够了,但诗人意犹未尽,忽然来了一句“孔砚宽顽何足云”。“宽顽”这个词,有些版本作“宽硕”,其实用“宽硕”与上文的“数寸”对应得更好。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称他的出生地为尼山,好事的人取尼山石为砚,借以“尊圣”。然而尼山砚并不实用,徒有其名,所以李贺在诗的结尾处说“何足云”,与起句“端州石工巧如神”意思暗对。一起一结,表面上没有多少意义,实际上是有内在含义的。诗人心中的天平,称人称砚,都是有所轻重的。

  这首诗通篇写砚:砚质,砚色,砚型,砚体,砚品,砚德。而砚的使用,又离不开墨、笔、纸,尤其是墨,所以写的时候也会涉及。它们虽然是作陪衬的,却衬托出了青花紫石砚的美。全诗一句接一句,一路不停,络绎而下,如同缨络垂下;字句精炼,语言跳跃,没有一处浪费笔墨,也没有一处用语晦涩的地方。如果不是十分熟悉砚中的学问,极难写出这种酣畅淋漓、妥切中肯的诗歌。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9-1031

yángshēngqīnghuāshíyàn--

duānzhōushígōngqiǎoshéntiāndāoyún

yōngwánbàoshuǐhánmǎnchúnànchánghónglěngxuèhén

shāwéizhòunuǎnhuāchūnqīngōupiàosōngshèxūn

gànbáozhòngjiǎoyúnshùcùnguāngqiūhūn

yuánháodiǎnshēngjìngxīnkǒngyànkuānwányún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谁作轻鸢¹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译文:谁制作了纸鸢来使远方景色更加壮观,好像是嫌弃飞鸟的花样不够多端。
注释:¹轻鸢:一种风筝。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译文:(纸鸢)才凭借着一条线乘风飞去,就有愚人仰头观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suì)¹为安。
译文:碧霄应该不太可能到达,偶然能断掉绳子的时候(乘势高飞)就感觉安逸。
注释:¹遂:就。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扶摇不起沧溟(míng)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译文:旋风没有卷起,苍茫的溟海遥远,(纸鸢)很是嘲笑大鹏起飞像那般艰难。
注释:沧溟:苍天、大海。

zhǐyuān--wánglìng

shuízuòqīngyuānzhuàngyuǎnguānshìxiánfēiniǎowèiduōduān

cáichéng线xiànpíngfēng便biànyǒuéryǎngmiànkàn

wèixiāoyīndàoǒunéngzhōngsuìwèiān

yáocāngmíngyuǎnxiàoshāpéngtuánshìěrn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