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说:“《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汉代既已不能明,则后世更是聚讼纷纷。洪兴祖认为“《大招》恐非屈原作”,朱熹则斩钉截铁地说:“《大招》决为(景)差作无疑也。”黄文焕、林云铭、蒋骥、牟廷相等皆主屈原作。梁启超以其中有“小腰秀颈,若鲜卑只”一语,定为汉人作,刘永济、游国恩从之,朱季海则更具体地说是淮南王或其门客所作。我们认为,《大招》是屈原所作是可信的,但它不应当是王逸所说屈原放逐九年,精神烦乱,恐命将终,故自招其魂;也不是林云铭、蒋骥所肯定的“原招怀王之词”。这篇作品语言古奥,形式上不及《招魂》有创造性,应当是反映了较早的楚宫招魂词形式。所以,不当产生在《招魂》之后,而只能在它之前。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卒,《大招》应是招威王之魂而作。其时屈25岁(胡念贻)班究认为屈原生于前353年,在诸家推算屈原生年中最为可信)。以“大招”名篇是相对于《招魂》而言,《招魂》是屈原招怀王之魂所作,《大招》是招怀王之父威王之魂所作,故按君王之辈份,名曰“大招”。
本篇开始按招魂词的固定格式陈述四方险恶,呼唤魂不要向东、向南、向西、向北,然后即写楚国宫廷的美味佳肴,音乐舞蹈美女之盛,宫室之富丽堂皇,苑圃禽鸟之珍异,最后夸饰楚国之地域辽阔、人民富庶、政治清明。其中对楚国遵法守道、举贤授能、步武三王一段的描写,实际上是屈原理想化了的美政。《离骚》中回顾年青时的政治理想,正由此而来,且一脉相承。全篇末尾云:“魂乎来归,尚三王只。”这同《离骚》中称述“三后之纯粹”,《抽思》中“望三王(原误作“五”)以为像”的情形一样,都反映出屈原作为楚三王的后代,追念楚国最强盛的时代,既要尊称国君先祖,又要光耀自己始祖的心情。因此,《大招》已不是单一的招魂祝辞,而是于其中蕴含了一定的思想。一方面,通过极言东南西北四方环境的险恶,极力铺陈楚国饮食、乐舞、宫室的丰富多彩、壮伟华丽,来招唤楚威王的亡魂,表达了对楚君的无限忠心和眷恋之情;“自曼泽怡面以下,皆帝王致治之事。永宜厥身,则本身之治也。室家盈庭(廷),则劝亲之经也。正始必自孤寡,文王治岐之所先也。阜民必本田邑,周公《七月》之所咏也。发政而禁苛暴,省刑薄敛之功。举杰而诛讥罢(疲),举直错枉之效也。直赢者使近禹麾,所以承弼厥辟。豪杰者使流泽施,所以阜成兆民也。末章归之射礼,则深厌兵争之祸,而武王散军郊射之遗意也。于此可以见原志意之远,学术之醇,迥非管韩孙吴及苏张庄惠游谈杂霸之士之所能及。”(蒋骥《楚辞余论》)这样,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战斗性便大大加强了。
本篇在结构上也具有特点。采用开门见山的手法,直接点题,一气而下。环环相扣,所以诸家分章颇分歧。由“青春受献”而时光飞逝,春色盎然而万物竞相展现自己的生命力,点出招魂的具体时节。下文“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的呼唤,入题自然,干净利索。在对四方险恶环境的夸张描述之后,以“魂魄归徕,闲以静只。自恣荆楚,安以定只”转入到对楚国故地的环境描写,阐联顺当,一点也不显得突兀。并以“闲以静只”、“安以定只”、“逞志究欲,心意安只”、“年寿延只”作为主题,给下文的大肆铺叙作纲领。在对楚国饮食、乐舞、美人、宫室等的铺排和炫耀中,以“定空桑只”、“安以舒只”、“静以安只”、“恣所便只”等与它们相呼应,前后照应,相互关联。下一层紧承“居室定只”,由室内而扩展到室外的“接径千里”,由此联想到“出若云只”的楚国人民,以此为出发点,很自然地引出作者对治理国家、造福人民的清明政治的向往,使文章在结构上浑然一体。
《大招》在语言描写上虽然比不上《招魂》的浪漫奇诡,但仍以其华丽多采的语言,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奇谲诡异、绚丽多姿的画面。尤其是描写美人的一段,不仅描绘她们的容貌、姿态、装饰,而且深入展现其心灵性情,不同气质、不同状貌的美人纷纷登场亮相,具有浓郁的楚民族风范。全诗几乎都用四言句,显得简洁整齐、古朴典雅,反映了屈原早年的创作风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是多么灿烂辉煌。
春天的气息蓬勃奋发,万物繁荣急遽地生长。
遍地是冬天的余阴残冰,魂也没有地方可以逃亡。
魂魄归来吧!不要去遥远的地方。
魂啊归来吧!不要去东方和西方,也不要去南方和北方。
东方有苍茫大海,沉溺万物浩浩荡荡。
没角的螭龙顺流而行,上上下下出波入浪。
迷雾阵阵淫雨绵绵,白茫茫像凝结的胶冻一样。
魂啊不要去东方!旸谷杳无人迹岑寂空旷。
魂啊不要去南方!南方有烈焰绵延千里,蝮蛇蜿蜒盘绕长又长。
山深林密充满险阻。虎豹在那儿逡巡来往。
鰅鳙短狐聚集害人,大毒蛇王虺把头高扬。
魂啊不要去南方!鬼蜮含沙射影把人伤。
魂啊不要去西方!西方一片流沙到处都是,无边无际渺渺茫茫。
猪头妖怪眼睛直着长。毛发散乱披在身上。
长长的爪子锯齿般的牙,嬉笑中露出疯狂相。
魂啊不要去西方!那儿有很多东西把人伤。
魂啊不要去北方!北方有寒冷的冰山。烛龙身子通红闪闪亮。
一条代水不能渡过,水深无底没法测量。
天空飞雪一片白茫茫,寒气凝结四面八方。
魂啊不要前去!冰雪堆满北极多么荒凉。
魂魄归来吧!这里悠闲自在清静安康。
在荆楚故国可以自由自在,不再飘泊生活能够安定。
万事如意随心所欲,无忧无虑心神安宁。
终身都能保持快乐,延年益寿得以长命。
魂魄归来吧!这里的欢乐说不尽。
五谷粮食高堆十几丈,桌上雕胡米饭满满盛。
鼎中煮熟的肉食满眼都是,调和五味使其更加芳馨。
鸧鹒鹁鸠天鹅都收纳,再品味鲜美的豺狗肉羹。
魂魄归来吧!请任意品尝各种食品。
新鲜甘美的大龟肥鸡,和上楚国的酪浆滋味新。
猪肉酱和略带苦味的狗肉,再加点切细的香菜茎。
吴国的香蒿做成酸菜,吃起来不浓不淡口味纯。
魂魄归来吧!请任意选择素蔬荤腥。
火烤乌鸦清蒸野鸭,烫熟的鹌鹑案头陈。
煎炸鲫鱼炖煨山雀,多么爽口齿间香气存。
魂魄归来吧!归附故乡先来尝新。
四重酿制的美酒已醇,不涩口也没有刺激性。
酒味清香最宜冰镇了喝,不能让仆役们偷饮。
吴国的甜酒曲蘖酿制,再把楚国的清酒掺进。
魂魄归来吧!不要惶悚恐惧战战兢兢。
代秦郑卫四国的乐章,竽管齐鸣吹奏响亮。
伏羲氏的乐曲《驾辩》,还有楚地的乐曲《劳商》。
合唱《扬阿》这支歌,赵国洞箫先吹响。
魂魄归来吧!请你调理好宝瑟空桑。
两列美女轮流起舞,舞步与歌辞的节奏相当。
敲起钟调节磬声高低,欢乐的人们好像发狂。
各国的音乐互相比美,乐曲变化多端尽周详。
魂魄归来吧!来欣赏各种舞乐歌唱。
美人们唇红齿白,容貌倩丽实在漂亮。
品德相同性情娴静,雍容高雅熟悉礼仪典章。
肌肉丰满骨骼纤细,舞姿和谐令人神怡心旷。
魂魄归来吧!你会感到安乐舒畅。
美目秋波转巧笑最动人,娥眉娟秀又细又长。
容貌模样俊美娴雅,看她细嫩的红润面庞。
魂魄归来吧!你会感到宁静安详。
美艳的姑娘健壮修长,秀丽佳妙仪态万方。
面额饱满耳朵匀称,弯弯的眉毛似用圆规描样。
心意宽广体态绰约,姣好艳丽打扮在行。
腰肢细小脖颈纤秀,就像用鲜卑带约束一样。
魂魄归来吧!相思的幽怨会转移遗忘。
她们心中正直温和,动作优美举止端庄。
白粉敷面黛黑画眉,再把一层香脂涂上。
举起长袖在面前拂动,殷勤留客热情大方。
魂魄归来吧!晚上还可以娱乐一场。
有的姑娘长着黑色直眉,美丽的眼睛逸彩流光。
迷人的酒涡整齐的门牙,嫣然一笑令人心舒神畅。
肌肉丰满骨骼纤细,体态轻盈翩然来往。
魂魄归来吧!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里的房屋又宽又大,朱砂图绘厅堂明秀清妍。
南面的厢房有小坛,楼观高耸超越屋檐。
深邃的屋宇狭长的走廊,适合驯马之地就在这边。
或驾车或步行一起出游,射猎场在春天的郊原。
玉饰的车毂金错的车衡,光彩夺目多么亮丽鲜艳。
一行行的茝兰桂树,浓郁的香气在路上弥漫。
魂魄归来吧!怎样游玩随您的意愿。
羽毛鲜艳的孔雀满园,还养着稀世的凤凰青鸾。
鵾鸡鸿雁在清晨啼叫,水鹜鸧鹒的鸣声夹杂其间。
天鹅在池中轮番嬉游,鹔鷞戏水连绵不断。
魂魄归来吧!看看凤凰飞翔在天。
润泽的脸上满是笑容,血气充盛十分康健。
身心一直调养适当,保证长命益寿延年。
家族中人充满朝廷,享受爵位俸禄盛况空前。
魂魄归来吧!安居的宫室已确定不变。
这里的道路连接千里,人民出来多如浮云舒卷。
公侯伯子男诸位大臣,听察精审有如天神明鉴。
体恤厚待夭亡疾病之人,慰问孤男寡女送温暖。
魂魄归来吧!分清先后施政行善。
田地城邑阡陌纵横,人口众多繁荣昌盛。
教化普及广大人民,德政恩泽昭彰辉映。
先施威严后行仁政,政治清廉既美好又光明。
魂魄归来吧!赏罚适当一一分清。
名声就像辉煌的太阳,照耀四海光焰腾腾。
功德荣誉上能配天,妥善治理天下万民。
北方到达幽陵之域。南方直抵交趾之境。
西方接近羊肠之城,东方尽头在大海之滨。
魂魄归来吧!这里尊重贤德之人。
发布政令进献良策,禁止苛政暴虐百姓。
推举俊杰坐镇朝廷,罢免责罚庸劣之臣。
让正直而有才者居于高位,使他们作辅弼在楚王近身。
豪杰贤能的臣子掌握权柄,德泽遍施百姓感恩。
魂魄归来吧!国家需要有作为之君。
楚国的威势雄壮烜赫,上天的功德万古彪炳。
三公和睦互相尊重,上上下下进出朝廷。
各地诸侯都已到达,辅佐君王再设立九卿。
箭靶已树起目标鲜明,大幅的布侯也挂定。
射手们一个个持弓挟箭,相互揖让谦逊恭敬。
魂魄归来吧!崇尚效法前代的三王明君。
注释
谢:离去。受谢,是说春天承接着冬天离去。
遽:竞争。
冥:幽暗。
凌:冰。
浃:周遍。
溺水:谓水深易沉溺万物。
浟浟:水流的样子。
并流:顺流而行。
皓胶:本指冰冻的样子,这里指雨雾白茫茫,像凝固在天空一样。
汤谷:即"旸谷",传说中的日出之处。
炎火千里:据《玄中记》载,扶南国东有炎山,四月火生,十二月灭,余月俱出云气。
蜒:长而弯曲的样子。
蜿:行走的样子。
鰅鳙短狐:都是善于害人的怪物。
王虺:大毒蛇。
骞:虎视眈眈。
蜮:含沙射影的害人怪物。
纵目:眼睛竖起。
鬤:毛发散乱的样子。
踞牙:踞,当作"锯";锯牙,言其牙如锯也。
诶:同"嬉"。
逴龙:即"烛龙",神话传说中人面蛇身的怪物。逴,古音同"烛"。
赩:赤色。
代水:神话中的水名。
颢颢:闪光的样子,这里指冰雪照耀的样子。
自恣:随心所欲。
逞:施展。
究:极尽。
穷身:终身。
六仞:谓五谷堆积有六仞高。仞,八尺。
设:陈列。
菰粱:雕胡米,做饭香美。
臑:煮烂。
盈望:满目都是。
和致芳:调和使其芳香。
内:同"肭,肥的意思。
鸧:鸧鹒,即黄鹂。
味:品味。
蠵:大龟。
酪:乳浆。
醢:肉酱。
苦狗:加少许苦胆汁的狗肉。
脍:切细的肉,这里是切细的意思。
苴蒪:一种香莱。
蒿蒌:香蒿,可食用。
沾:浓。
薄:淡。
鸹:乌鸦。
凫:野鸭。
煔:把食物放入沸汤中烫熟。
鰿:鲫鱼。
臛:肉羹。
遽:通"渠",如此。
爽存:爽口之气存于此。
丽:附着、来到。
四酎:四重酿之醇酒。酎:醇酒。
孰:同"熟"。
歰嗌:涩口剌激咽喉。
不歠役:不可以给仆役低贱之人喝。
醴:甜酒。
白蘖:米曲。
沥:清酒。
代秦郑卫:指当时时髦的代、秦、郑、卫四国乐舞。
伏戏:即伏羲,远古帝王。
驾辩:乐曲名。
劳商:曲名。
扬阿:歌名。
定:调定。
空桑:瑟名。
二八:女乐两列,每列八人。
接:连。接舞,指舞蹈此起彼伏。
投诗赋:指舞步与诗歌的节奏相配合。投,合。
乱:这里指狂欢。
四上:指前文代、秦、郑、卫四国之鸣竽。
竞气:竞赛音乐。
譔:具备。此句谓各种音乐都具备。
嫭:美丽。
姱:美丽。
比德:指众女之品德相同。
好闲:指性喜娴静。
习:娴熟,指娴熟礼仪。
都:指仪态大度。
嫮:同"嫭",美好的意思。
则:模样。
滂浩:广大的样子,这里指身体健美壮实。
曾颊:指面部丰满。曾,重。
倚耳:指两耳贴后,生得很匀称。
规:圆规。
滂心:心意广大,指能经得起调笑嬉戏。
鲜卑:王逸注:"衮带头也。言好女之状,腰支细少,颈锐秀长,靖然而特异,若以鲜卑之带约而束之也。"
易中利心:心中正直温和。易,直;利,和。
泽:膏脂。
昔:晚上。
青色:指用黛青描画的眉毛。
直眉:双眉相连。直,同"值"。
媔:眼睛美好的样子。
靥辅:脸颊上的酒涡。
奇牙:门齿。
嘕:同"嫣",笑得好看。
便娟:轻盈美好的样子。
恣所便:随您的便,任你所为。
夏屋:大屋。夏,同"厦"。
沙堂:用朱砂图绘的厅堂。
房:堂左右侧室。
观:楼房。
霤:指屋檐。绝溜,超过屋檐,形容楼高。
曲屋:深邃幽隐的屋室。
步壛:长廊。壛同"檐"。
扰畜:驯养马畜。
腾驾:驾车而行。
琼毂:以玉饰毂。
错衡:以金错饰衡。衡,车上横木。
假:大。
鵾鸿:水鸟名,据传似鹤而大,青苍色。
代游:一个接一个地游戏。
曼:连续不断。
鹔鷞:水鸟名,一种雁。
曼泽:细腻润泽。
室家:指宗族。
盈廷:充满朝廷。
接径:道路相连。出
若云:言人民众多,出则如云。
三圭:古代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故曰三圭,这里指公、侯、伯。
重侯:谓子、男,子男为一爵,故言重侯。三圭重侯,指国家的重臣。
听类神:听察精审,有如神明。
察笃:明寨、优待。
夭:未成年而死。
隐:疾痛,指病人。
存:慰问。
正始昆:定仁政之先后。正,定。昆,后。
畛:田上道。
阜昌:众多昌盛。
美:指美善的教化。
冒:覆盖、遍及。
众流:指广大人民。
先威后文:先以威力后用文治。
幽陵、交址、羊肠:皆为地名,幽陵在今。辽宁南部一带,交址在今两广一带,羊肠在今山西西北部一带。
献行:进献治世良策。
举杰压陛:推举俊杰,使其立于高位。压:立。
诛讥:惩罚、责退。
罴:同"疲",疲软,指不能胜任工作的人。
直赢:正直而才有余者。
禹麾: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疑楚王车旗之名,禹或羽字误也。"
雄雄赫赫:指国家成势强盛。
穆穆:此指和睦互相尊重的样子。
登降:上下,此指出入。堂:指朝廷。
毕极:全都到达。
昭质:显眼的箭靶。
大侯:大幅的布制箭靶。
揖辞让:古代射礼,射者执弓挟矢以相揖,又相辞让,而后升射。
三王:楚三王,即《离骚》中的"三后",指句亶王、鄂王、越章王。
王逸说:“《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汉代既已不能明,则后世更是聚讼纷纷。洪兴祖认为“《大招》恐非屈原作”,朱熹则斩钉截铁地说:“《大招》决为(景)差作无疑也。”黄文焕、林云铭、蒋骥、牟廷相等皆主屈原作。梁启超以其中有“小腰秀颈,若鲜卑只”一语,定为汉人作,刘永济、游国恩从之,朱季海则更具体地说是淮南王或其门客所作。我们认为,《大招》是屈原所作是可信的,但它不应当是王逸所说屈原放逐九年,精神烦乱,恐命将终,故自招其魂;也不是林云铭、蒋骥所肯定的“原招怀王之词”。这篇作品语言古奥,形式上不及《招魂》有创造性,应当是反映了较早的楚宫招魂词形式。所以,不当产生在《招魂》之后,而只能在它之前。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卒,《大招》应是招威王之魂而作。其时屈25岁(胡念贻)班究认为屈原生于前353年,在诸家推算屈原生年中最为可信)。以“大招”名篇是相对于《招魂》而言,《招魂》是屈原招怀王之魂所作,《大招》是招怀王之父威王之魂所作,故按君王之辈份,名曰“大招”。
本篇开始按招魂词的固定格式陈述四方险恶,呼唤魂不要向东、向南、向西、向北,然后即写楚国宫廷的美味佳肴,音乐舞蹈美女之盛,宫室之富丽堂皇,苑圃禽鸟之珍异,最后夸饰楚国之地域辽阔、人民富庶、政治清明。其中对楚国遵法守道、举贤授能、步武三王一段的描写,实际上是屈原理想化了的美政。《离骚》中回顾年青时的政治理想,正由此而来,且一脉相承。全篇末尾云:“魂乎来归,尚三王只。”这同《离骚》中称述“三后之纯粹”,《抽思》中“望三王(原误作“五”)以为像”的情形一样,都反映出屈原作为楚三王的后代,追念楚国最强盛的时代,既要尊称国君先祖,又要光耀自己始祖的心情。因此,《大招》已不是单一的招魂祝辞,而是于其中蕴含了一定的思想。一方面,通过极言东南西北四方环境的险恶,极力铺陈楚国饮食、乐舞、宫室的丰富多彩、壮伟华丽,来招唤楚威王的亡魂,表达了对楚君的无限忠心和眷恋之情;“自曼泽怡面以下,皆帝王致治之事。永宜厥身,则本身之治也。室家盈庭(廷),则劝亲之经也。正始必自孤寡,文王治岐之所先也。阜民必本田邑,周公《七月》之所咏也。发政而禁苛暴,省刑薄敛之功。举杰而诛讥罢(疲),举直错枉之效也。直赢者使近禹麾,所以承弼厥辟。豪杰者使流泽施,所以阜成兆民也。末章归之射礼,则深厌兵争之祸,而武王散军郊射之遗意也。于此可以见原志意之远,学术之醇,迥非管韩孙吴及苏张庄惠游谈杂霸之士之所能及。”(蒋骥《楚辞余论》)这样,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战斗性便大大加强了。
本篇在结构上也具有特点。采用开门见山的手法,直接点题,一气而下。环环相扣,所以诸家分章颇分歧。由“青春受献”而时光飞逝,春色盎然而万物竞相展现自己的生命力,点出招魂的具体时节。下文“魂乎归来,无东无西,无南无北”的呼唤,入题自然,干净利索。在对四方险恶环境的夸张描述之后,以“魂魄归徕,闲以静只。自恣荆楚,安以定只”转入到对楚国故地的环境描写,阐联顺当,一点也不显得突兀。并以“闲以静只”、“安以定只”、“逞志究欲,心意安只”、“年寿延只”作为主题,给下文的大肆铺叙作纲领。在对楚国饮食、乐舞、美人、宫室等的铺排和炫耀中,以“定空桑只”、“安以舒只”、“静以安只”、“恣所便只”等与它们相呼应,前后照应,相互关联。下一层紧承“居室定只”,由室内而扩展到室外的“接径千里”,由此联想到“出若云只”的楚国人民,以此为出发点,很自然地引出作者对治理国家、造福人民的清明政治的向往,使文章在结构上浑然一体。
《大招》在语言描写上虽然比不上《招魂》的浪漫奇诡,但仍以其华丽多采的语言,给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奇谲诡异、绚丽多姿的画面。尤其是描写美人的一段,不仅描绘她们的容貌、姿态、装饰,而且深入展现其心灵性情,不同气质、不同状貌的美人纷纷登场亮相,具有浓郁的楚民族风范。全诗几乎都用四言句,显得简洁整齐、古朴典雅,反映了屈原早年的创作风格。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屈原的影响。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相传是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一带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 35篇诗文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愁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 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 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这首词的上片,写征人在驿馆中听到远处传来的戍鼓声和厩内马鸣,起来看到满地寒霜,突起思乡之念,想起了出门时和妻子分别时也正是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猛然记得别伊时,正今日邮亭天气”似从韦庄《女冠子》的“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化来,当然也是写爱情的。“戍鼓”和“厩马”联想到长途劳顿,“霜”的肃杀之气和“满地”的无所遁形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如果说上片是以感发的意象取胜的话,那么下片就走向理性的思索。不过王国维能够做到在理性思索之中仍不失感发的力量。
“北征车彻,南征归梦”是说,我的人在向北方走,我的心却在向南方走,因为我所思念的那个伊留在南方。相反的方向,“车辙”和“归梦”是现实与愿望的反差。所以这两句所表现的,是一种理智与感情、现实与愿望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是难以解决的。“调停无计”已经是无可奈何,“知是”更有一种清醒的疼痛。作者悲欢的加上一句“但除却无凭两字”,无凭就是人生的绝对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只有“无凭”这个概念是永恒的。作者想以“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二字”的语态来表达空空的境界。
词的上片用西汉二疏(疏广、疏受)故事赞颂孙洙。二疏叔侄皆东海(海州)人。广为太子太傅,受为少傅,官居要职而同时请退归乡里,得到世人景仰。孙洙曾知海州,故云“二疏乡里”。对海州来说,孙洙和二疏一样都是值得纪念的。“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三句说海州碧水连天,青山映帘,江山神秀所钟,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可景仰的人物。前有二疏,后有孙洙,都为此水色山光增添异彩。“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三句以二疏事说孙洙。“新”与“旧”二字,将二疏与孙洙联系一起。点明词中说的却是眼前人。孙洙海州一任,白发新添,博得州人殷勤相送,这是老友在此邦留下的深恩厚义所致。
词的下片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博物志》载:近世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见海槎来,不违时,赍一年粮,乘之到天河。见妇人织,丈夫饮牛,问之不答。遣归,问严君平,某年某月日,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也。这是传说中的故事,作者借以说孙洙,谓其即将浮海通天河,晋京任职。“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去。”“海”与“山”照应上片之“水”与“山”,将乘槎浮海故事与海州及孙洙联系一起。作者的想象中,当时有人乘槎到天河,大概就是从这里出发的。但是,自古以来,客槎有来有往,每年秋八月一定准时来到海上,人(孙洙)则未有归期。“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一方面用浮海通天河说应召晋京,一方面以归期无定抒写不忍相别之情。其中“有信”、“不归”,就把着眼点集中在眼前人(孙洙)身上,突出送别。
此词妙用典故,先以两汉二疏故事赞颂孙洙,又以乘槎故事叙说别情,既表达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又抒发了作者自身的复杂心绪和深沉感慨,可谓形散而神不散,浑化天迹,大开大合,结构缜密。
这篇文章分三段。
第一段,交代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礼、徐厉、周亚夫的三军驻地。
第二段,写汉文帝劳军的经过,重点写了汉文帝在细柳营被挡的一段史实,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之严。
第三段,写劳军后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对周亚夫的赞叹。全文赞扬了周亚夫忠于职守、治军严明和不卑不亢、刚正不阿的品格,同时也体现出汉文帝的深明大义和知人善任。
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霸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迎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作者以对比、反衬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细柳”也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
文章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人物虽未出场,却已令人感受到其“真将军”的威严和风范。两处对周亚夫的正面描写虽着墨不多,却如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并没有过多地正面描写周亚夫的言行,而是通过描写汉文帝慰劳军队将士这一场面,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文中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是通过多次对比体现的。通过汉文帝慰劳守军的故事,表现了周亚夫的忠于职守和治军严明。先写汉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与后面写汉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作对比,突现细柳军营军纪严明。再一处对比是: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而在细柳军营,“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由此可以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即使天子也不得不遵从。第三处对比是: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汉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