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重会阖闾城,十日难禁去住情。沙上暂维青雀舫,尊前初试紫莼羹。
故人重会阖闾城,十日难禁去住情。沙上暂维青雀舫,尊前初试紫莼羹。
汉廷公议还须定,蜀道当时已惯行。不日山林闻邸报,路人应说介推名。
汉廷公议还须定,蜀道当时已惯行。不日山林闻邸报,路人应说介推名。
程敏政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1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
一粒红稻¹饭,几滴牛颔(hàn)²血。
译文:颗颗精细的红稻米饭啊,那是耕牛滴滴的血凝成。
注释:伤:哀伤、悲悯之意。¹红稻:指红色的稻米,为稻中的一种,亩产量低,较为珍贵、罕见。²颔:下巴颏。
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
珊瑚¹枝下人,衔(xián)²³不歇。
译文:贵族们吃喝玩乐赏珍宝,饮酒而吐出红米饭不停。
注释:¹珊瑚:海中的珊瑚虫的分泌物和石灰质骨骼形成的,像树枝状,多为红色,也有白色的,经加工成珍贵的装饰品,古代富贵人家常将它供于几案上,作赏玩的珍宝。²衔杯:饮酒。³吐:吐出红米饭。

  诗人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中度过,其诗亦多隐逸之风,这首《伤农》却是一篇富有社会意义的作品,对封建剥削阶级的奢侈浪费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颔血。”此联描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红稻”指红色的稻米,不仅清香好吃,且富营养,多供贵族、富豪之家食用。这里不用一碗,而用一粒,便含有农民一年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才有人们碗中之餐,粮食得来粒粒都含着辛苦之意,用词着意甚深。“牛颔血”,牛在耕田时下巴被套绳磨出血来,突出了劳动的艰苦,然而牛既如此人更不堪,诗人借牛颔血烘托了劳动人民耕种的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和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很是相像。凡是有良心的人都应该珍惜劳动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劳动成果,这是两位诗人写作这类题材的诗之共同宗旨。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那些不劳而获、不知稼穑的腐朽奢糜之徒是从来都不懂、也不屑去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的。

  “珊瑚枝下人,衔杯吐不歇”,此联描绘了富贵豪门家的奢侈与浪费。“珊瑚”,珊瑚枝,因它色彩艳丽,且采摘不易,所以它便显得十分名贵,是官宦贵戚家室内部装饰摆设珍品,由此可知,诗中“珊瑚枝下人”指的便是大富大贵人家的男男女女了,他们终日极尽奢华。下句中的“衔杯吐不歇”便是动劳人民辛辛苦苦种出的红米做成的饭,被他们在纵酒行乐时如同废物一般吐了出来。

  白描的手法与鲜明的对比是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形式短小,含义深刻是这首诗的特点。这首诗与李绅的《悯农二首》相比,诗意接近,虽不及李诗影响大,但对农民的疾苦是深切同情,对不劳而获的豪富贵族是深表愤怒的。整首诗朴实、直率地写出悲愤交加的感情,有很强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6-237
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19-320
3、 严洁.晚唐诗鉴赏:凤凰出版社,2006:633-634

shāngnóng

zhèngáo tángdài 

hóngdàofàn niúhànxuè 
shānzhīxiàrén xiánbēixiē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杜文章¹在,光焰(yàn)²万丈长。
译文:李白、杜甫诗文并在,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
注释:¹文章:此指诗篇。²光焰:一作“光芒”。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不知群儿¹(yú),那用故谤(bàng)伤。
译文:却不知轻薄文人愚昧无知,怎么能使用陈旧的诋毁之辞去中伤他们?
注释:¹群儿:指“谤伤”李白杜甫的人。前人认为主要是指元稹、白居易等。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pí)(fú)¹(hàn)大树,可笑不自量!
译文:就像那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可笑他们也不估量一下自己。
注释:¹蚍蜉:蚁类,常在松树根部营巢。
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
¹我生其后,举颈(jǐng)遥相望。
译文:虽然我生活在李杜之后,但我常常追思仰慕着他们。
注释:¹伊:发语词。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
译文:晚上也常常梦见他们,醒来想着却又模糊不清。
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徒观斧凿痕,不瞩(zhǔ)治水航¹
译文:李白杜甫的文章像大禹劈山治水一样立下了不朽的勋绩,但只留下了一些斧凿的痕迹,人们已经难以见到当时的治水的运作过程了。
注释:¹“徒观”两句:比喻“李杜文章”如同大禹治水疏通江河,后人虽能看到其成就,却无法目睹当时鬼斧神工的开辟情景了。
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
想当施手时,巨刃(rèn)磨天扬¹
译文:遥想当年他们挥动着摩天巨斧。
注释:¹“想当”四句:想像禹治水时劈山凿石、声震天宇的情景。
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
(yín)崖划¹崩豁(huō),乾坤摆雷硠(láng)²
译文:山崖峭壁一下子劈开了,被阻遏的洪水便倾泻出来,天地间回荡着山崩地裂的巨响。
注释:¹划:劈开。²雷硠:山崩之声。
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
唯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¹
译文:但就是这样的两位夫子,处境却大抵都冷落困顿。
注释:¹“唯此”以下十二句:说天帝想要好诗歌,就派李、杜到人间受苦,还故意折断他们的羽毛,剥夺他们的自由,让他们经受挫折坎坷磨难,从而创作出精金美玉般的绝代诗篇。然后又派天神取走了。现在遗留在人世的只不过“太山一毫芒”而已,尚且如此高不可及。
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
帝欲长吟哦,故遣(qiǎn)起且僵。
译文:仿佛是天帝为了要他们作诗有所成就,就故意让他们崛起而又困顿。
翦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jiǎn)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
译文:他们犹如被剪了羽毛被囚禁进了笼中的鸟儿一样,不得展翅翱翔,只能痛苦地看着外边百鸟自由自在地飞翔。
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
平生千万篇,金薤(xiè)¹垂琳(lín)(láng)²
译文:他们一生写了千万篇优美的诗歌,如金薤美玉一样美好贵重。
注释:¹金薤:书。古有薤叶书。又有薤叶形的金片,俗语称金叶子。²琳琅:美玉石。此以金玉喻“李杜文章”,并言李杜诗篇播于金石。
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
仙官敕六丁,雷电¹下取将。
译文:但其中多数好像被天上的仙官派遣神兵收取去了一样。
注释:¹六丁、雷电:皆传说之天神。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
译文:流传在人间的,只不过是泰山的毫末之微而已。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¹
译文:我恨不得生出两个翅膀,追求他们的境界,哪怕出于八方荒远之地。
注释:¹八荒:古人以为九州在四海之内,而四海又在八荒之内。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¹
译文:我终于能与前辈诗人精诚感通,于是,千奇百怪的诗境便进入心里:
注释:¹“精诚”两句:言忽然悟得“李杜文章”之妙。犹今言灵感忽至。
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
刺手拔鲸(jīng)牙,举瓢酌(zhuó)天浆¹
译文:反手拔出大海中长鲸的利齿,高举大瓢,畅饮天宫中的仙酒。
注释:¹“刺手”四句:比喻李、杜诗的创作境界。
腾身跨汗漫,不著织女襄。
腾身跨汗漫¹,不著织女襄²
译文:忽然腾身而起,遨游于广漠无穷的天宇中,自由自在,发天籁之音,甚至连织女所制的天衣也不屑去穿了。
注释:¹汗漫:广漠无边之处。²织女襄:《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郑玄注:“襄:驾也。驾,谓更其肆也。从旦至暮七辰,辰一移,因谓之七襄。”按:织女,谓织女星。肆,谓星宿所舍,即星次。此句夸言神游物外,连织女星的车驾都不乘坐了。意谓超越了织女星运行的范围。
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
顾语地上友¹,经营²无太忙。
译文:我回头对地上的你说,不要老是钻到书堆中寻章摘句,忙碌经营。
注释:¹地上友:指张籍。²经营:此谓构思。
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¹君飞霞佩,与我高颉(xié)²
译文:还是和我一起向李、杜学习,在诗歌的广阔天地中高高飞翔吧。
注释:¹乞:此谓送给。如杜甫《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²颉颃:上下飞翔。上飞曰颉,下飞曰颃。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成就,在盛行王、孟和元、白诗风的中唐时期,往往不被重视,甚至还受到一些人的贬损。韩愈在这首诗中,热情地赞美李白和杜甫的诗文,表现出高度倾慕之情。在对李、杜诗歌的评价问题上,韩愈要比同时的人高明许多。

  此诗可分为三段。前六句为第一段。作者对李、杜诗文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并讥斥“群儿”抵毁前辈是多么无知可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二句,已成为对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千古定评了。中间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力写对李、杜的钦仰,赞美他们诗歌的高度成就。其中“伊我”十句,作者感叹生于李、杜之后,只好在梦中瞻仰他们的风采。特别是读到李、杜天才横溢的诗篇时,便不禁追想起他们兴酣落笔的情景。“惟此”六句,感慨李、杜生前不遇。天帝要使诗人永不停止歌唱,便故意给予他们升沉不定的命运。

  “平生”六句,作者叹惜李、杜的诗文多已散佚。末十二句为第三段。“我愿”八句,写自己努力去追随李、杜。诗人希望能生出两翅,在天地中追寻李、杜诗歌的精神。他最后四句点题。诗人恳切地劝导老朋友张籍不要忙于经营章句,要大力向李、杜学习。

  韩愈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流派。叶燮《原诗》说:“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诗人以其雄健的笔力,凌厉的气势,驱使宇宙万象进入诗中,表现了宏阔奇伟的艺术境界。这对纠正大历以来诗坛软熟浅露的诗风,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而《调张籍》就正像诗界异军突起的一篇宣言,它本身最能体现出韩诗奇崛雄浑的诗风。

  诗人笔势波澜壮阔,恣肆纵横,全诗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奔流直下,而其中又曲折盘旋,激溅飞泻,变态万状。如第二段中,极写李、杜创作“施手时”情景,气势宏伟,境界阔大。突然,笔锋急转:“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豪情壮气一变而为感喟苍凉,所谓“勒奔马于嘘吸之间”,非有极大神力者不能臻此。下边第三段“我愿”数句,又再作转折,由李、杜而写及自己,驰骋于碧海苍天之中,诗歌的内涵显得更为深厚。诗人并没有让江河横溢,一往不收,他力束狂澜,迫使汹涌的流水循着河道前泻。此诗在命题立意、结构布局、遣词造句上,处处显示出作者独具的匠心。如诗中三个段落,回环相扣,展转相生。全诗寓纵横变化于规矩方圆之中,非有极深功力者不能臻此。

  尤可注意的是,诗中充满了探险入幽的奇思冥想。第一段六句,纯为议论。自第二段始,运笔出神入化,简直令人眼花缭乱。“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用大禹凿山导河来形容李、杜下笔为文,这种匪夷所思的奇特的想象,决不是一般诗人所能有的。诗人写自己对李、杜的追慕是那样狂热:“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他长出了如云般的长翮大翼,乘风振奋,出六合,绝浮尘,探索李、杜艺术的精魂。追求的结果是“百怪入我肠”。此“百怪”可真名不虚说,既有“刺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又有“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下海上天,想象非常神奇。而且诗人之奇思,雄阔壮丽。韩诗曰奇曰雄,通过此诗可见其风格特色。

  诗人这种神奇的想象,每借助于夸张和比喻的艺术手法,就是前人所盛称的“以想象出诙诡”。诗人这样写那些妄图诋毁李、杜的轻薄后生:“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设喻贴切,形象生新,后世提炼为成语,早已家喻户晓了。诗中万丈光焰,磨天巨刃,乾坤间的巨响,太山、长鲸等瑰玮奇丽的事物,都被用来设喻,使诗歌磅礴的气势和诡丽的境界得到充分的表现。

  此诗乃“论诗”之作。朱彝尊《批韩诗》中所谓的“别调”,其实应是议论诗中的“正格”,那就是以形象为议论。在此诗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比喻等表现手法,在塑造李白、杜甫及其诗歌的艺术形象的同时,也塑造出作者其人及其诗歌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对诗歌的一些精到的见解,这正是此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值得珍视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795-797 .

tiáozhāng

hán tángdài 

wénzhāngzài guāngyànwànzhàngcháng 
zhīqúnér yòngbàngshāng 
hànshù xiàoliàng 
shēnghòu jǐngyáoxiāngwàng 
mèngduōjiànzhī zhòufǎnwēimáng 
guānzáohén zhǔzhìshuǐháng 
xiǎngdāngshīshǒushí rèntiānyáng 
yínhuàbēnghuò qiánkūnbǎiléiláng 
wěiliǎng jiāshuàihuāngliáng 
chángyíné qiǎnqiějiāng 
jiǎnlíngsònglǒngzhōng shǐ使kànbǎiniǎoxiáng 
píngshēngqiānwànpiān jīnxièchuílínláng 
xiānguānchìliùdīng léidiànxiàjiàng 
liúluòrénjiānzhě tàishānháománg 
yuànshēngliǎngchì zhúchūhuāng 
jīngchéngjiāotōng bǎiguàicháng 
shǒujīng piáozhuótiānjiāng 
téngshēnkuàhànmàn zhuózhīxiāng 
shàngyǒu jīngyíngtàimáng 
jūnfēixiápèi gāojiéháng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译文: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各自关上了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¹
译文:风清月朗自是一个迷人的夜晚,可这优美的山川不是自己的家园。
注释:¹故园:故乡。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石泉流暗壁¹,草露滴秋根²
译文:泉水从石壁上潺潺流过,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
注释:¹石泉流暗壁:即暗泉流石壁。²草露滴秋根:即秋露滴草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jìn)¹繁。
译文:花白的头发与明亮的灯光辉映,灯花何必溅着斑斓的火花报什么喜讯。
注释:¹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诗经》里有一个很美的篇章,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是讲一个村庄里的妇人,在黄昏的时候,看到家里的鸡跳上了鸡舍,羊牛也被赶着慢慢从田地里回来,整个村子都在准备着休息,一派安宁,她思念起远方服役的丈夫,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家来。杜甫这首诗,也是写了黄昏时分村庄里的景象。这个村庄是他月寓不定时暂住的,他看到美好的、安详的村庄,心中也像那个遥远时代的妇人一样起了思念,他思念的是离开已久的故乡。正如眼前的暮色一样,他的人生也已走到了黄昏,白头明灯相对,人世的冷暖苍凉充盈于胸中,不愿、也不忍去仔细思量。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因为《诗经》里有那“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句子,诗人对眼前的场景便有所会心,写下了“牛羊下来久”的开头,将全诗引入古朴安雅的境界。羊儿、牛儿,三三两两,“咩咩哞哞”,一声远一声近地叫着,闲散地往村子里回来。诗人添了一个“久”字,来述说它们行走的缓慢和悠闲。各家各户的柴门都已经关上了,西边的最后一道夕阳也从柴门上扫过,天地都安静下来,等待着进入黑夜。不一会儿,家家点上了灯,人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或者谈天说地,或者灶前忙碌,或者给牛喂草,或者温酒准备喝上一杯。不管怎样,上天赐福于善良普通的人们,各安其所,这个村子像个准备睡眠的老人一样,让人觉得平安、温暖、安详。这两句十个字,字字平凡,句法也极自然,却能将读者带入一种境地,让读者闻到家的味道。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可是眼前这并不是作者的家,作者其实恰好就是想家了。夕阳的余晖散尽后,月亮渐渐升高,柔软的风拂过村庄,令人心也要柔起来、软起来了,空气中有柴禾燃烧的味道,牛羊和鸡鸭都已渐渐入睡,月光让一切都安静下来,这是一个清新的美好夜晚。可是这样的地方虽然美好,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有无限清景,但作者于它而言毕竟只是一个过客。阒寂也好,喧闹也好,都不是作者的故园。这两句语气虽然很淡,其实深藏着极浓的悲郁。一个“自”字,极言“风月”和“清夜”的与己无关。“自”是个仄声字,和下句的“非”字平仄互调,一拗一就,使读者能够感到作者情绪从抑郁到克制后的回转和平息。诗的上两句是用了黄昏中的暖色调,这两句则是用了月光下的冷色调。温馨和凄凉的互相映衬,使得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石泉月暗壁,草露滴秋根。”内心难以平静的作者陷入了更深的夜色里,他独自去看山上的风景,在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听到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月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脚边的草根上凝着露水,打湿了鞋子。仔细看时,它们一粒一粒沾在草叶上,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这样的秋夜山间,风露袭人,水的寒气仿佛能浸入人的皮肤。在作者杜甫的诗中常能发现精心锤炼的句子,好比一个手艺精湛的老艺人,能雕出纹路精美细致、而又气韵横生的木雕一般。这两句便是如此,作者将词序有意倒置,按照意思句子应为:“暗泉月石壁,秋露滴草根。”调换字词后,声调更加铿锵,而且使得“石”与“泉”、“草”与“露“的连接更为紧密、融为一体,原本无奇的句子变得更有韵味,凝结出一片凄清幽遽的意境。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琦怀》)。浑然忘却风露的寒冷而兀自独立的人,想必总有许多心事。不知站了多久,作者才踱回室内,捻灯独坐,把卷读书,他的满头白发,在明亮的灯光下分外银白如雪。他心绪难平,想自己曾经满腔的豪情、兼济苍生的宏愿,都抵不过老来这一头发如雪。可是灯烬似乎不解人愁,在和跳跃的火花频繁地玩着花样,似乎在逗可怜的老诗人开心。一个“何须”,道出了作者心中的无聊和凄怆,头白之人,与那些热闹和花样早没了关系;月落蜀地十多载,老来一事无成,望前路,希望渺茫;回首故园,有家难回。初唐诗人王勃早就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又有谁来同情、解救这头发白的失路之人。

  这首诗本是写景,涉及内心的词句不多,却让读者觉得有化不开的凄凉和悲郁在里面。对人生迟暮的感慨,对故国难归的悲哀,荡漾在精美传神的景色描写中,因而分外含蓄无垠。王夫之曾说:“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姜斋诗话》)这话未免极端,但这首诗的情语确实都在景语之中,情景交融、含而不露,有深绵婉转的姿态,句句读来,令读者感到口角噙香、余味不断。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 .一生必读唐诗300首鉴赏 汉英对照 .北京市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年 :36-38页 .

 tángdài 

niúyángxiàlàijiǔ cháimén 
fēngyuèqīng jiāngshānfēiyuán 
shíquánliúàn cǎoqiūgēn 
tóubáidēngmíng huājìnfán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
我军青坂(bǎn)在东门¹,天寒饮马太白窟(kū)²
译文:我军驻扎在武功县东门外的青坂,天气严寒,兵士都在太白山的泉窟中饮马。
注释:¹东门:指青坂所属的县城东门。²太白窟:秦岭主峰,位于今天的陕西武功、太白诸县。这里说青坂在太白窟,山高天寒,饮马困难,条件极为艰苦。
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驰突。
黄头奚(xī)¹日向西²,数骑弯弓敢驰(chí)³
译文:黄头的奚兵每天向西推进,只有几个太兵,居然敢弯弓射箭向我军冲击。
注释:¹黄头奚儿:安禄山的军队里有很多是奚、契丹的部族。²日向西:一天天向西推进。青坂在陈陶以西。³驰突:飞骑冲击突破,形容勇于战斗。
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
山雪河冰¹野萧瑟(sè)²,青是烽烟³白人骨。
译文:这时,山上是雪,河中有冰,旷野里一片萧瑟气象。青的是报警的烽烟,白的是战死兵士的枯骨。
注释:¹山雪河冰:雪、冰都是动词,指山上积雪,河水结冰。²野萧瑟:指寒风凄厉。³烽烟:烽火,军事告急的信号。
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焉得附书¹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²
译文:怎么能托人带个信给我军,嘱咐他们暂时忍耐一下,等到明年再来反攻,千万不要急躁。
注释:¹焉得附书:怎能够托书信。²仓卒:仓促。

  此诗中“数骑”和“敢”字都是经过锻炼的字眼。只用三个字就表现了安禄山叛军的强壮和官军的怯弱。“青是烽烟白人骨”这一句,本来应该说“青是烽烟,白是人骨”。缩成七言句只好省略一个“是”字。《同谷歌》有一句“前飞鴐鹅后鹙鶬”,本来是“前飞鴐鹅,后飞鹙鶬”。省略了一个“飞”字。又《李潮八分小篆歌》有一句“秦有李斯汉蔡邕”,省略了一个“有”字。这种句法,仅见于七言古诗,五言诗中绝对不可能有。七言律诗中也少见。“青是烽烟白人骨”止是一个描写句,“白人骨”还属于夸张手法。阵亡士兵的尸体暴露在荒野里,至少要几个月才剩一堆白骨。杜甫此句,只表现“尸横遍野”的情景。他有一首《释闷》诗,其中有一联道:“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照夜尸纵横。”也是写战后的原野,它和“青是烽烟白人骨”是同一意境的两种写法。

  此诗第二联写安禄山部队的强悍,第三联是其后果,所以写官军死亡之惨。而在叙述同一事件的另一首诗《悲陈陶》里,第二联写官军士气怯弱,无战斗力;第三联是其后果,所以写“群胡”的飞扬跋扈。可见杜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同一事件的艺术手法。第四联是写被困在长安城内的人民和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陈陶斜一败之后,长安城中的人民在痛哭之馀,还希望官军马上再来反攻。可是在青坂再败之后,人民知道敌我兵力相差甚远,只得放弃“日夜更望官军至”的念头。杜甫在长安城中,听到唐军战败的消息,心中非常焦急。而只好设想托人带信给官军,希望他们好好整顿兵力,待明年再来反攻。这两首诗的结尾句深刻地表现了人民对一再成败的官军的思想感情的合于逻辑的转变。

  《杜诗镜铨》引用了邵子湘的评语云:“日夜更望官军至,人情如此;忍待明年莫仓卒,军机如此。此杜之所以为诗史也。”这个评语,反映出邵子湘认为两个结句有矛盾,因此他把《悲陈陶》的结句说是人民的感情如此;把《悲青坂》的结句说是军事形势有这样的需要。他以为这样讲可以解释矛盾。其实是似是而非。要知道,“军机如此”,也同样是长安城中人民听到青坂之败以后的认识和感情。杜甫写的正是人民思想感情的转变,根本不能以为两首诗的结句有矛盾。

bēiqīngbǎn--

jūnqīngbǎnzàidōngméntiānhányǐntàibái

huángtóuérxiàng西shùwāngōnggǎnchí

shānxuěbīngxiāoqīngshìfēngyānbáirén

yānshūjūnrěndàimíngniáncāng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¹七里铺十里铺。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shà)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²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译文: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一条条路径分岔;刚刚过了五里铺,又走到了七里铺、十里铺。走一下回头看一看,不愿再走下一步,不知不觉中已近黄昏,陡然间惊觉太阳就要落山了,云彩也渐渐黯淡下来,天就要黑了。斜阳满地铺盖,回首已是烟雾一派。数不清的山,数不尽的水,怎不叫人涌起无穷的感慨!
注释:¹铺:宋代称邮递驿站为铺,元代沿用,其制更加严密,州县凡十里一铺。²兀的不:兀的:这。“兀的不”,犹言“这(怎)不”。

  此曲抒炽热的离别之情和乡关之思,步步有情,景物含情,直率自然。运用隔离反复的修辞手法,别具韵致。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作品突兀而出的这两句看似无端,却交代了丰富的内容。它尽管没有主语,不见动词,但读者不难在眼前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风尘仆仆的远行人,龋蹈独行,经过了一条又一条的岔口,迎来了一处又一处的荒骚,走不完的路途,遣不散的疲倦。一前一句固然是写途中所见的路径纵横,却通过不同朝向的“路”的反复,同时也隐含着目的地的茫然感。后一句虽未说明“五里铺”、“七里铺”等地名的具体景象,却通过数字的变化反映了途程的漫长辽远,且从“铺”字的提示中,衬现出远行人得不到休憩之所、无家可归的悲哀。三字词组以大同小异的形式迭现,不仅没有重复拖沓之感,反而传神地写出了旅人的长途跋涉,甚而使人感觉到步履的沉重。“行间字里皆文章”,不能不叹服作者构思的巧妙。

  三、四两句,进一步将旅人的“山行”具体化。“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三个“一步”合起来其实只移行了一步路,这与上句“五里”、“七里”、“十里”的数字对映,见出了旅程的举步维艰,令人触目惊心。“行”、“盼”、“懒”三个动词的交叠,更刻画出旅人瞻前顾后、步态踌珊的形象。明明是他强抑着旅愁和困乏,拖动步子耽搁了行程,作者却在“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前加上“霎时间”三字,仿佛暮色的来临是一瞬间的事。这就将倦行的主人公猛然惊觉时光不早的惊疑和焦虑,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