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歧冠盖酒淋漓,卷轴通朝满赠诗。
当是别翻尝案子,千人描画一人归。
临歧冠盖酒淋漓,卷轴通朝满赠诗。
当是别翻尝案子,千人描画一人归。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8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欲去,如梦一庭空絮。墙里秋千人笑语,花飞撩乱处。
春欲去,如梦一庭空絮。墙里秋千人笑语,花飞撩乱处。
无计可留春住,只有断肠诗句。万种消魂多寄与:斜阳天外树。
无计可留春住,只有断肠¹诗句。万种消魂(hún)²多寄与:斜阳天外树³
注释:¹断肠:形容伤心之至。²消魂:悲哀情,亦作“销魂”,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布局矣。”³“斜阳”句:用辛弃疾“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句意。
施绍莘是个隐逸之士,但较少明末山人气。他的词曲中每多冷眼看世态的意蕴,生际明末,哀伤情常在心底。这阕小令从题面看是“伤春”,就词心言则是伤时。上片冷峻,写出危颓之世,迷惘如梦,而“墙里”人依旧“笑语”如常。不知是麻木,还是醉生梦死的荒唐。下片将视线收敛内观自照,“无计”是最大的悲哀。最大的悲苦永远属于清醒人,这又是一种难解之谜。“万种消魂”只能化为诗句,实也就是“国家不幸诗家幸”。然而此种“幸”,仿佛是天公的特定惩处。用断肠之苦换取若干文字,能说不是大不幸。此词警策之句首在“如梦一庭空絮”,将醉者以及醒而“无计”者全溶进了梦游般的境界。那种时代的悲剧性的深刻,由此凄婉情韵中毕见。

jīnmén··chūn--shīshàoshēn

chūnmèngtíngkōngqiángqiūqiānrénxiàohuāfēiliāoluànchù

liúchūnzhùzhǐyǒuduànchángshīwànzhǒngxiāohúnduōxiéyángtiānwàishù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万凿 一作:万击)
千锤(chuí)万凿(záo)¹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²
译文: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注释:¹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²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¹在人间²。(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译文: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注释:¹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²人间:人世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1、 李世琦评注.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 述志卷[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6.01.第224-225页

shíhuīyín

qiān míngdài 

qiānchuíwànzáochūshēnshān lièhuǒfénshāoruòděngxián  (wànzáozuò wàn )
fěnsuìshēnhún yàoliúqīngbáizàirénjiān  (húnzuò quán )
江盘峡束春湍豪,雷风战斗鱼龙逃。
江盘¹²³春湍(tuān),雷风战斗鱼龙逃
译文:江水盘旋曲折,高高的山峡束住了江岸,春天的急流汹涌而过,气势豪壮。江峡之中风轩激荡,鱼龙也惊恐逃遁。
注释:贞女峡:贞女峡,在今广东省阳山县至连州市的连江(古称湟水)上,从阳山县城溯水而上约六十里处。¹江盘:江水湾曲。²峡:两山对峙,中经一水,叫峡。³束:江水为峡所束。⁴春湍豪:春水盛而流急。⁵雷风战斗:形容江水翻腾,声震峡谷,有如风雷相搏击。⁶鱼龙逃:鱼龙都被吓跑了。
悬流轰轰射水府,一泻百里翻云涛。
悬流¹轰轰射水府²,一泻百里翻云涛³
译文:江水从高处奔流直下,发出轰轰的巨晌,射向水的深处。一泻百里,翻滚着巨大的波涛。
注释:¹悬流:不是指瀑布,而是指峡谷很陡,谷水从上流下,状若悬空。²射水府:直冲入深水之中。³翻云涛:浪涛滚滚如云。
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
(piāo)¹摆石²万瓦裂,咫尺³性命轻鸿毛
译文:急流漂没船只,冲开巨石,哗啦啦像万瓦齐裂,乘船的人的性命就在咫尺之间,轻如鸿毛。
注释:¹漂船:水流迅急,迫害船舶的意思。²摆石:移动大石。³咫尺:指距离之近,兼指很短的时问都会令人丧生。⁴轻鸿毛:指轻如鸿毛。

  该诗中诗人置身于贞女峡后,身不由己地被迁入到另一个境界,眼前呈现令人目呆、惊心动魄的宏阔场景。该诗有别于他诗,似乎没写到诗人自己,但人们已深深地触感到,诗人的魂魄早已被身临的险象吓飞了。

  该诗的起句“江盘峡束春湍豪,雷风战斗鱼龙逃”,构思奇特、想象怪异。这里,龙已威风扫地,变成逃跑的对象了,以此衬托峡之险、江流之湍。

  紧接着,“悬流轰轰射水府,一泻千里翻云涛”一股磅礴之气在岭南的险山恶水中跳跃激荡,这是自然环境的气势,也是诗人胸中跳荡的激情。此两句诗为本来就凶险可怕的激流又涂上了重重的一笔,可谓火上浇油,凶中加险了。

  该诗的末句“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则进一步突出了贞女峡峡窄流急之险。诗妙就妙在,诗人早已完全把自己彻底融化在惊涛骇浪之中了。诗人把那些可怕的,令人心惊肉跳的东西都被艺术的强力纳入了诗的境界。

  该诗写贞女峡峡窄流急,鱼龙因恐惧而逃匿,水神的住所亦被震撼的自然之景,从意象的择取、境界的构成到立意的注重点,都体现出反常态的怪异性和独创性。这也与诗人当时被贬阳山、政治上失意,贬地的自然环境和诗人身处的社会环境都给他触目惊心的感觉相吻合。

参考资料:
1、 邢怀忠著;杨丕祥主编;林汝贤,梁永祥,李长青等副主编.百图织情解韩愈: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12.08:60
2、 马忠. 从《贞女峡》看韩愈的诗美追求[J]. 写作2012,097-8

zhēnxiá--hán

jiāngpánxiáshùchūntuānháoléifēngzhàndòulóngtáo

xuánliúhōnghōngshèshuǐxièbǎifānyúntāo

piàochuánbǎishíwànlièzhǐchǐxìngmìngqīng鸿hóngmáo

晋平公使叔誉于周,见太子晋而与之言。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其言不遂。归告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臣弗能与言。君请归声就、复与田,若不反,及有天下,将以为诛。”平公将归之,师旷不可,曰:“请使瞑臣往,与之言,若能幪予,反而复之。”
晋平公使叔誉(yù)¹于周,见太子晋²而与之言。五称³而三穷,逡(qūn)而退,其言不遂。归告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臣弗能与言。君请归声就、复与田,若不反,及有天下,将以为诛¹⁰。”平公将归之,师旷¹¹不可,曰:“请使瞑(míng)¹²臣往,与之言,若能幪(méng)¹³予,反而复之¹⁴。”
译文:晋平公派遣大夫叔誉去成周。叔向见到太子晋并与他进行五局三胜制的答辩,叔向接连三问回答不上,很惭愧地退了下来,他的谈判使命没有完成。叔向回到晋国告诉平公说:“太子晋只有十五岁,连我都说不过他,请您把声就、复与两处的田地还给周。如果不还,等到他继位有了天下,将因此而讨伐我们。”晋平公想归还两邑,大夫师旷不同意,说:“请让盲臣(师旷自称)去与他谈判,若能胜过我,等我回来后再归还土地。”
注释:¹叔誉:晋大夫,姓羊舌,名肸,字叔誉,又字叔向。晋平公时为太傅。²太子晋:周灵王太子,名晋,聪慧有辩才。一说为周景王太子。“五称”句,指一种五局三胜制的答辩。³五称:提出五个问题,称:文中指提问。⁴三穷:有三个问题无法回答,穷:困窘,这里指理屈词穷。⁵逡巡:迟疑徘徊,这里指羞愧不安。⁶遂:终了,完成。⁷行年十五:指十五岁。行:历。⁸声就、复与:地名。本为周之二邑,周衰而晋取之。⁹反:同“返”,归还。¹⁰诛:惩罚,讨伐。¹¹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师旷主要活动在晋悼公、晋平公时代(前572—前532),略早于孔子。¹²瞑:双目失明。¹³幪:覆盖,这里指胜出,超过。¹⁴反而复之:指上文“归田”之事。
师旷见太子,称曰:“吾闻王子之语,高于泰山,夜寝不寐,昼居不安,不远长道,而求一言。”
师旷见太子,称曰:“吾闻王子之语,高于泰山,夜寝不寐(mèi),昼居不安,不远长道,而求一言。”
译文:师旷见到太子晋,说道:“我听闻王子您讲话超凡脱俗,语势能压倒泰山。小臣我夜里睡不着,白天坐不住,不辞长途跋涉,来听您一句点拨。”
王子应之曰:“吾闻太师将来,甚喜而又惧。吾年甚少,见子而慑,尽忘吾度。”
王子应之曰:“吾闻太师¹将来,甚喜而又惧。吾年甚少,见子而慑(shè)²,尽忘³吾度。”
译文:王子回复道:“我听闻太师要来,非常高兴而又十分畏惧。我年纪很小,见了您这样有风度的长者,被震慑得失了常态。”
注释:¹太师:古代的乐官之首。²慑:害怕。³忘:同“亡”,失去。
师旷曰:“吾闻王子,古之君子,甚成不骄,自晋如周,行不知劳。”
师旷曰:“吾闻王子,古之君子,甚成不骄,自晋如¹周,行不知劳。”
译文:师旷说:“我听说太子您,就如同那古代的君子,成就很大却不骄傲。我从晋国到成周来见您,行途遥远也不感到劳累了。”
注释:¹如:往,到。
王子应之曰:“古之君子,其行至慎,委积施关,道路无限,百姓悦之,相将而远,远人来欢,视道如咫。”
王子应之曰:“古之君子,其行至慎,委积¹施关²,道路无限³,百姓悦之,相将而远,远人来欢,视道如咫(zhǐ)。”
译文:太子晋回答说:“古代的君子,行为极其谨慎。储备粮食以备赈济,放松关卡以通百姓,道路上没有阻碍。百姓们爱戴他,相互搀扶着从远方赶来,在他们眼里,再遥远也近如咫尺。”
注释:¹委积:古代国家存积的粮食称“委积”。²施关:放松限制往来的关卡。施,通“驰”。³无限:没有限制。⁴将:搀扶。
师旷告善。又称曰:“宣辨名命,异姓恶方。王侯君公,何以为尊,何以为上?”
王子应之曰:“人¹²而重³丈夫,谓之胄子;胄子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士率众时作,谓之伯;伯能移善于众,与百姓同,谓之公;公能树名¹⁰生物¹¹,与天道俱¹²,谓之侯;侯能成群¹³,谓之君;君有广德,分任诸侯而敦信¹⁴,曰予一人¹⁵;善至于四海,曰天子;达于四荒¹⁶,曰天王。四荒至,莫有怨訾(zǐ)¹⁷,乃登为帝。”
译文:王子答道:“贵族阶层的人生下来看重的就是男子,这样的男子叫他“胄子”。成人以后,能理事做官,就称之为‘士’;能率领民众按时耕作,就称之为‘伯’;伯能将自己的美德推广给众人,与百姓同甘共苦,就称他为“公”;公能树立名声、滋养万物,与天道共存,就可以称之为‘侯’;侯能统御群体进而成就他们,就可以算得上是‘君’;君有大德,分任诸侯而敦厚守信,就叫他‘予一人’;推行善行广达四海,就叫他‘天子’;达于四荒的,就被尊称为‘天王’。四方荒远都来朝觐,人们没有怨恨与非议,就升而为帝。”
注释:¹人:这里的人并非普通百姓,而是贵族人士。²生:生来。³重:看重。⁴丈夫:男子。⁵胄子:贵族子弟。⁶上官:官吏。⁷时作:按时耕作。⁸伯:统领一片地域的长官。⁹同:同甘共苦。¹⁰树名:树立名誉。¹¹生物:滋养万物,使万物得到滋养。¹²俱:相同。¹³成群:统御民众下属而使他们有所成就。¹⁴敦信:宽厚而诚信。¹⁵予一人:商王的自称,这里泛指王。¹⁶四荒:四方边远荒蛮之地。¹⁷訾:非议,诽谤,怨言。
王子应之曰:“人生而重丈夫,谓之胄子;胄子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士率众时作,谓之伯;伯能移善于众,与百姓同,谓之公;公能树名生物,与天道俱,谓之侯;侯能成群,谓之君;君有广德,分任诸侯而敦信,曰予一人;善至于四海,曰天子;达于四荒,曰天王。四荒至,莫有怨訾,乃登为帝。”
师旷罄(qìng)¹。又称曰:“温²³(dūn),方德不改,开物于初,下学以起,尚¹⁰¹¹臣,乃参¹²天子,自古而谁?”
译文:师旷肃然起敬,又问道:“温和恭敬,宽厚聪慧,持有高尚的道德始终如一,刚出生没多久就通晓万物之理,一开始是身处下位而博学多才的有识之士,而后上升为帝臣,最后才成为天子的,自古以来有谁呢?”
注释:¹罄然:肃然起敬的样子。²温:温和。³恭:恭敬。⁴敦:宽厚。⁵敏:聪慧。⁶方德:道德。⁷开物:通晓万物。⁸下学:身处下位的学士,这里指的是舜。⁹尚:通“上”向上。¹⁰登:升。¹¹帝:这里指尧。¹²参:配,这里指成为。
师旷罄然。又称曰:“温恭敦敏,方德不改,开物于初,下学以起,尚登帝臣,乃参天子,自古而谁?”
王子应之曰:“穆(mù)¹(yú)(shùn),明明²赫赫³,立义治律,万物皆作,分均天财,万物熙(xī),非舜而谁能?”
译文:王子回应说:“堂堂正正的虞舜啊!他光明显赫。立标准,定律令,百业兴旺,均分自然资源,百姓安宁,除了舜又有谁呢?”
注释:¹穆穆:庄严威仪的样子。²明明:光明睿哲的样子。³赫赫:光大显赫的样子。⁴义:通“宜”,准则,标准。⁵治律:整饬律令。⁶万物皆作:百业具兴。⁷天财:上天赐予的财富,指代自然资源。⁸熙熙:融洽的样子。
王子应之曰:“穆穆虞舜,明明赫赫,立义治律,万物皆作,分均天财,万物熙熙,非舜而谁能?”
师旷告善,又称曰:“古之君子,其行可则¹,由舜而下,其孰有广德?”
译文:师旷称赞,又问:“古代的君子,他的言行可堪效仿,自舜以下,又有谁具有如此的大德呢?”
注释:¹则:准则,文中引申为效仿。
师旷告善,又称曰:“古之君子,其行可则,由舜而下,其孰有广德?”
王子应之曰:“如舜者天¹,舜居其所,以利天下,奉²³远人,皆得己仁,此之谓天;如禹者圣,劳而不居,以利天下,好与不好取,必度其正,是谓之圣;如文王者,其大道仁,其小道惠,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敬人无方,服事于商,既有其众,而返失其身,此之谓仁;如武王者义,杀一人而以利天下,异姓同姓,各得其所,是之谓义。”
译文:王子回应道:“像舜这样的人,伟大如天。舜在自己的位子上,有利于全天下。他养护自近至远的人们,让所有人都能得到他博大的仁爱,这就叫做‘天’。像禹这样的人,是圣人。他劳苦而不居功,有利于全天下。好施与而不好索取,凡事一定考虑它的是非公正,这就叫做‘圣’。像文王这样的人,他为人处事的大原则是仁爱,具体办事讲求柔和惠民。天下的民众有三分之二归顺于他,他尊敬贤人,不拘泥于常格来提拔人才。不愿抗命,恭敬地服事商朝。等到全天下的人都信服他时,他反而遭到纣王的猜忌而被拘禁在羑里。这就叫做‘仁’。像武王这样的人,是义士。杀死纣王一人而有利于全天下。周初分封诸侯,将异姓分封在齐、宋等国;将同姓分封在鲁、晋等国,各得其封赏。这就叫做‘义’。”
注释:¹天:极高的境界,是对君子极大的赞美,下文的“圣”、“仁”、“义”都是对君子的称颂之词。²奉:奉养。³翼:保护。⁴居:居功自傲。⁵度:度量,考虑。⁶正:公正。⁷方:规矩,一定的标准。⁸返:通“反”,反而。
王子应之曰:“如舜者天,舜居其所,以利天下,奉翼远人,皆得己仁,此之谓天;如禹者圣,劳而不居,以利天下,好与不好取,必度其正,是谓之圣;如文王者,其大道仁,其小道惠,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敬人无方,服事于商,既有其众,而返失其身,此之谓仁;如武王者义,杀一人而以利天下,异姓同姓,各得其所,是之谓义。”
师旷束躅(zhú)其足¹,曰:“善哉,善哉!”
译文:师旷高兴得使劲跺脚,赞叹道:“真好啊!说得真好啊!”
注释:¹束躅其足:原地跺脚。
师旷束躅其足,曰:“善哉,善哉!”
王子曰:“太师何举足骤¹?”
译文:太子晋问:“太师问什么频繁地跺脚呢?”
注释:¹骤:频繁,多次。
王子曰:“太师何举足骤?”
师旷曰:“天寒足跔(jū)¹,是以数²也。”
译文:师旷回答道:“天气寒冷,脚掌难以伸展,于是就这样多次地跺脚。”
注释:¹跔:屈曲难伸。²数:屡次。
师旷曰:“天寒足跔,是以数也。”
王子曰:“请入坐。”遂敷(fū)¹²瑟。师旷歌《无射》,曰:“国诚宁矣,远人来观,修³义经矣,好乐无荒。”乃注瑟于王子,王子歌《峤》曰:“何自南极,至于北极?绝境越国,弗愁道远?”
译文:王子急忙说:“那请您快入座。”于是太子晋铺开席子,并把瑟递给师旷。师旷唱了一首《无射》:“国家确实安宁祥和了,远方的人前来参观,看到主人常常研习道义,喜好礼乐而不荒淫。”师旷将瑟递给王子,太子晋唱了一首《峤》:“为何从遥远的南方,赶赴遥远的北方?横穿国境穿越邻国,就不怕路途遥远吗?”
注释:¹敷席:铺开席子。²注:注入,灌入,这里引申为传递。³修:研修。⁴经:经常。⁵极:遥远之地。⁶绝:横穿。⁷弗愁:不怕。
王子曰:“请入坐。”遂敷席注瑟。师旷歌《无射》,曰:“国诚宁矣,远人来观,修义经矣,好乐无荒。”乃注瑟于王子,王子歌《峤》曰:“何自南极,至于北极?绝境越国,弗愁道远?”
师旷蹶然¹起,曰:“瞑臣请归。”
译文:师旷突然起身,说道:“小臣我请求回去!”
注释:¹蹶然:突然。
师旷蹶然起,曰:“瞑臣请归。”
王子赐之乘车四马,曰:“太师亦善御之?”
译文:太子晋赐给师旷一辆车,四匹马。询问道:“太师您擅长驾车吗?”
王子赐之乘车四马,曰:“太师亦善御之?”
师旷对曰:“御,吾未之学也。”
译文:师旷对答:“驾车,我没有学过。”
师旷对曰:“御,吾未之学也。”
王子曰:“汝不为¹夫《诗》²?《诗》云:‘马之刚矣,辔(pèi)³之柔矣。马亦不刚,辔亦不柔。志气麃麃,取予不疑。’以是御之。”
译文:王子笑道:“您难道还没学过《诗经》吗?《诗经》上说:‘如果马儿的性子刚烈,那么拉它的缰绳就要放松。如果马儿的性子柔顺,那么拉它的缰绳也就要张紧。骑马的汉子威武雄壮,他收放自如,抉择果断。’就用这种方法来驾车吧。”
注释:¹为:研习。²《诗》:《诗经》,此处太子晋的引用并不见于今本,当为逸诗。³辔:缰绳。⁴麃麃:勇武雄壮的样子。⁵取予:收与放。
王子曰:“汝不为夫《诗》?《诗》云:‘马之刚矣,辔之柔矣。马亦不刚,辔亦不柔。志气麃麃,取予不疑。’以是御之。”
师旷对曰:“瞑(míng)臣无见¹,为人辩也,唯耳之恃²,而耳又寡闻而易穷³。王子,汝将为天下宗乎?”
译文:师旷说:“小臣我目盲,与人辩论,只能靠双耳,而耳朵又少听寡闻,所以辩论容易词穷。王子啊,你将成为天下的宗主吗?”
注释:¹无见:看不见。²恃:凭借。³穷:词穷。⁴天下宗:天子。
师旷对曰:“瞑臣无见,为人辩也,唯耳之恃,而耳又寡闻而易穷。王子,汝将为天下宗乎?”
王子曰:“太师何汝戏我乎?自太昊¹以下,至于尧、舜、禹,未有一姓而再²有天下者。吾闻汝知³人年之长短,告吾。”
译文:王子赶忙说:“太师!怎么能拿我开玩笑呢?自从太昊以来,一直到尧、舜、禹,还没有一姓的人两度占有天下的。我听说太师您能预知他人的寿命长短,告诉我吧。”
注释:¹太昊:伏羲氏,上古三皇之首。²再:两次。³知:预知。
王子曰:“太师何汝戏我乎?自太昊以下,至于尧、舜、禹,未有一姓而再有天下者。吾闻汝知人年之长短,告吾。”
师旷对曰:“汝声清汗¹,汝色²赤白³,火色不寿。”
译文:师旷答复道:“你的声音清亮而音调不集中,你的面色应当是红中透白的,这种面色被称为“火色”,是不会长寿的。”
注释:¹清汗:清亮而不凝聚。²色:面色。³赤白:红中透白。
师旷对曰:“汝声清汗,汝色赤白,火色不寿。”
王子曰:“然。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帝所,汝慎无言,殃将及汝。”
译文:太子晋说:“对啊,再过三年,我将去天帝那里做客,你一定不要说出去(我还有三年寿命这件事),否则将会殃及你啊!”
王子曰:“然。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帝所,汝慎无言,殃将及汝。”
师旷归,未及三年,告死者至。
译文:师旷回到晋国,不等到三年,传告太子晋死讯的人就来了。
师旷归,未及三年,告死者至。
师旷归,未及三年,告死者至。

  太子晋时年15岁,慧有口辩。师旷反复问难以试其才,太子晋对答如流,使师旷深为佩服。师旷主要活动在晋障公(前572—前558)、晋平公(前557—前532)时代,略早于孔子。关于本篇,清人谢墉《卢文弨校定逸周书序》云:“若《太子晋》一篇,尤为荒诞,体格亦卑弱不振,不待明眼人始辨之也。”清人唐大沛《逸周书分编句释》则说:“窃疑此篇即师旷所自作,故通篇韵语,妙绝古今,诚一种佳文也。”两人的评价完全相反,去若天壤。仔细分析,谢氏所谓的“体格卑弱不振”,显然是有着先入为主的成见;而唐氏以之为师旷自作因而说“妙绝古今”,也是刻蔚台高的过誉之论。本篇非必师旷所作,而可能是战国时期瞍、矇一类人收集、改编有关师旷的传说而成。类似的材料在刘向编撰整理的《新序》与《说苑》中也有一些,如《说苑,建本》所载《炳烛》,《说苑,正谏》所载《五指之隐》,以及《新序-杂事一》所载《天下有五墨墨》等。从结构与语言特征来说,这些都与后来的俗赋极为相似,当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保留下来的先秦古赋。

  作品开头一节叙述师旷聘周的原因,类似于后世赋中的序或话本中的“入话”。叔誉是舂秋中期晋国的大夫,他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随机应变的口才,可是他出使周朝却连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小孩子都对付不了,这显然是一种夸张的手法。

  故事的主体部分围绕师旷的“五称”与太子晋的“五应之”展开,这是先秦时一种类似于五打三胜制的问答比赛,“五称”指提了五个问题。对于师旷的“五称”,太子晋都答得非常完满,解除了晋国的疑虑,使师旷不断“告善”“罄然”乃至跺起脚来:师旷束躅其足曰:‘善哉,善哉!’王子曰:‘太师何举足骤?’师旷曰:‘天寒足跔,是以数也。’

  其恢谐颇富有民间文学天真、浅显与滑稽的风格。之后,太子晋也向师旷提了五个问题,但其随机的设问,却使得师旷拙于应对,几乎辞穷,太子晋也由被动而主动,表现出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儒雅风度。不过,作品的末尾,年轻的小王子问起了自己的年寿,却被告知“不寿”,他对此也已自知:“吾后三年上宾于帝所。”末尾“未及三年,告死者至”的结果令全文在令人怅然若失的哀婉气氛中结束,也弥漫着神异的色彩(参伏俊琏《俗赋研究》)。全篇充满了智慧、机趣与灵异,也富有小说的气息。

  文章主体以主客问答形式写成,人物对话之外,描写情节发展的文字很少,只有“师旷曰””太子应之曰”一类简单的提示语。对话部分韵散间出,以四言歆语为主,并多排偶句式,辩词语言通俗,且押韵自然,这些者卩说明了它的口诵性质。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对话并不推动故事肩节的进展,而为的是表现人物的才智。问的一方尽量想难倒对方,而答方却应变自如,并且巧妙地让问对双方位置互换,开始新一轮的问难。所以,本篇就体制而言,显然受到民间论辩伎艺的启示,把它当作论辩类讲诵文学是名符其实的。而《太子晋》被周史载入史籍,证明它可能流传于贵族社会之中。有学者认为此篇是“文赋的同一类型”(程毅中《敦煌俗赋的渊源及其与变文的关系》);另有学者则更明确说“它其实是一篇窜入《逸周书》的战国古赋”,是“战国时的民间赋”(《逸周书的一篇战国古赋》)。

  这里还要提到师旷的特殊身份。他是一位盲人,故篇中自称“瞑臣”(《说苑,建本》篇自称“盲臣”)。《庄子音义》引《史记》云:“师旷,冀州南和人,生而无目。”可知他就是《国语,周语》所记载的“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中瞽、瞍、矇之类,因而对历史典故非常熟悉。这就关系到先秦时期瞍、矇对于赋体文学的作用。所以又有学者说:“瞍矇的讽诵活动对赋的形成,尤其是文赋与俗赋的形成,起了推动的作用”(赵逵夫《读赋献拜》)。这是值得重视的。

  此外,本篇写师旷与太子晋相互吟诗而且引诗,这种情况既符合“赋诗言志”的习惯,富有时秦代散特文征艺,也类似于《穆天子传》中周穆王与西王母作诗以抒情言志的情节。正因为如此,现代学者或将其看作古小说,如鲁迅谓此篇“记述颇多夸饰,类于传说”(《中国小说史略》);吕思迪则谓“颇类小说家言”(《经子解题》);胡念贻径以此篇为小说(《逸周书中的三篇小说》)。这既表明了文学早期文体未分时多种文体的相互滲透及其共生状态,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这篇古赋所具有的文学史意义。

参考资料:
1、 马世年.历代赋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6-8
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暗斑吟发。倚担评花,认旗沽酒,历历行歌奇迹。吹香弄碧,有坡柳风情,逋梅月色。画鼓红船,满湖春水断桥客。
相逢唤醒京华梦,吴尘¹暗斑吟发²。倚担评花,认旗沽(gū)³,历历行歌奇迹。吹香弄碧,有坡柳风情,逋(bū)梅月色。画鼓红船,满湖春水断桥客。
译文:相逢让我如从梦中清醒,吴地的风尘暗淡了我的头发,倚担评花,认旗沽酒的娱乐依然历历在目。吹香弄碧的西湖,不仅有长堤外的柳树风情,还有那胜过梅花的月色。箫鼓动地,断桥上的游客人头簇动,画楫船舫,鳞次栉比。
注释:齐天乐:词牌名。又名“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上下片各六仄韵。兵后:指元兵攻破南宋都城杭州以后。归杭:指回到杭州。¹吴尘:吴地的风尘。²吟发:指词人的头发。³认旗沽酒:化用白居易《杭州春望》“青旗沽酒趁梨花”诗意。沽,买。⁴坡柳风情:用苏轼的典故。苏轼曾两度在杭州做官,在西湖中修建了一条长堤,把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两部分,并在长堤上种花植柳,建置桥亭,后来堤桥成市,歌舞鼎沸,成为西湖繁华热闹的场所。⁵逋梅月色:用林逋的典故。
当时何限俊侣,甚花天月地,人被云隔。却载苍烟,更招白鹭,一醉修江又别。今回记得。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如此湖山,忍教人更说。
当时何限俊侣,甚花天月地,人被云隔。却载苍烟¹,更招白鹭,一醉修江²又别。今回记得。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如此湖山,忍教人更说。
译文:回忆当时何止只有俊侣,但时局已换,友人一个个风流云散。眼前国破家亡,只得过一种苍烟为伴、鸥鹭为友的隐居生活。上次修水一醉,如今又要离别,请你不要忘记去“折柳穿鱼、赏梅催雪”。如此好的湖山景色,忍不住让人感叹啊!
注释:¹苍烟:苍茫的云雾。²修江:即修水,在今江西省境内。

  此词开篇写“相逢”,相逢应该有很多话可说,很多事可忆,然而是“唤醒京华梦”。在战后的京华梦,当指故朝南宋的京都生活。京华梦醒,“吴尘暗斑吟发”。这两句,饱含词人的沧桑之慨。以下作具体抒写。“倚担”三句,写了三件令人难以忘怀的趣事:一是“倚担评花”。宋代的风俗是人皆不戴花,而挑担卖花者亦众。当时倚靠花担,品评着各色鲜花,一种风流趣事。二是“认旗沽酒”。游兴既高,自当有美酒助兴,觅酒家畅饮,十分风流洒脱。三是“行歌奇迹”。一边游赏,一边吟诗,江山处处留足迹,也是风流闲雅。“吟吟”表明一切游乐情事都吟吟如昨。接着由杭州景色转写西湖胜景。“吹香弄碧”句先总写。作者不直接写花草树木,而先写其色彩与香味,便已画出一幅花团成阵,绿树成行的绚丽春景图,吹、弄二字表意准确而形象,和煦的春风吹来阵阵香气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坡柳”典出自苏东坡。苏轼曾两度出任杭州地方长官,写出了古今传诵的吟咏西湖的名作,并曾于西湖筑堤名为“苏堤”。“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九亭”说的就是苏堤景色。“坡柳”依依,写苏堤风光旖旎,承上“弄碧”。林逋长住于西湖孤山,酷嗜梅花,并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咏梅名篇。“逋梅”之典盖由其传出。词人在“吹香弄碧”的景物中特地拈出坡柳、逋梅,使如画的西湖风光更富于浓郁的诗意,在柳树、梅花和月色中,都融进了诗人的精神与风度。“画鼓”二句由岸上转写水面。春游时人头簇动,画楫船坊,栉次鳞比,箫鼓动地。“画鼓红船,满湖春水断桥客”,正是对这种盛况的艺术概括。

  上片写杭州和西湖景色,下片笔锋转向人事。

  “当时”二字点明故事为回忆,表明一种时态。此后虽然江南之地,依旧景物宜人,但时局已换,友人一个个风流云散。“花天月地,人被云隔”两句以一“甚”字领起怅怨之情油然而生。“却载”二字由“当时”写到眼前:在国破家亡之际,只得过一种苍烟为伴、鸥鹭为友的隐居生活。以“却”字表明生活境遇的转折,“更”字则是推进一层。欣逢故人,举怀畅饮,追怀往事,然而转眼之间又要在长江边上分手了,留恋之情引发悲伤之感。以“又别”二字点题,并慨叹这次相聚何其短暂。“今回”三句,推想别后之事。词人推想“坡柳风情,逋梅月色”的西湖胜景,在战后应还会依旧。在此一别,词人希望友人不要忘记去“折柳穿鱼、赏梅摧雪”。“如此”二句看似平淡,却含有无限悲凉,蕴含着一种兴亡之感和家国之恨。

  这是一首内涵十分丰富的送别词,决非一般离情所能概括得了的。词人把依依惜别之情和故国之思、兴亡之叹熔铸于一炉,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210-2212

tiān··sòngtóngwèngtiānbīnghòuguīháng--zhān

xiāngfénghuànxǐngjīnghuámèngchénànbānyíndānpínghuārènjiǔxíngchuīxiāngnòngyǒuliǔfēngqíngméiyuèhuàhóngchuánmǎnchūnshuǐduànqiáo

dāngshíxiànjùnshénhuātiānyuèrénbèiyúnquèzàicāngyāngèngzhāobáizuìxiūjiāngyòubiéjīnhuízàizhéliǔ穿chuānshǎngméicuīxuěshānrěnjiàoréngèngshu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