葭菼苍苍白露晞,萧条江色带微晖。
平沙雁逐寒潮起,野树鸦随乱叶飞。
渐见九溪如练净,尚怜三户似星稀。
不堪昨夜南游客,愁向西风忆授衣。
葭菼苍苍白露晞,萧条江色带微晖。
平沙雁逐寒潮起,野树鸦随乱叶飞。
渐见九溪如练净,尚怜三户似星稀。
不堪昨夜南游客,愁向西风忆授衣。
沈周

沈周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 8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殷勤焉。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难有仁人曰箕子¹,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尤难勤焉。
译文:一般说来,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原则有三个方面:一是受危难仍能保持正直的品德;二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典传授给圣明的君主;三是使人民受到教化。殷朝有位贤人叫箕子,确实具备这三方面的德行而在世上立身行事,因此孔子在概述“六经”的要旨的时候,对他特别重视。
注释:¹箕子:名胥余,商纣王叔父,因封在箕地,又称箕子。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当纣之时,大道悖乱,天威之动不能戒,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诚仁矣,无益吾祀,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¹²,辱于囚奴;昏而无邪,隤³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⁷”,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难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译文:在殷纣王那时候,大道背弃,政治混乱,天威显示不能加以制止,圣人的教诲毫不起作用。牺牲生命以便维护天命国运,确实是一种“仁”德,只是不利于家族的延续,因此箕子不去这样做;委身降顺以便保存自己宗庙的奉祀,确实也是一种“仁”德,只是参与灭亡自己的国家,故而他也不忍心去做。上述这两种办法,已经有这样做的人了。因此他便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随顺适应这混乱的世道;隐藏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囚犯奴隶中受屈辱;貌似糊涂却不去做邪恶之事,形同柔弱而却自强不息。故而在《易》中说;“箕子能做到韬晦。”这就是蒙受危难而能保持正直的品德啊。等到天命更改了,人民得到了公正和安定,于是便献出治国的大法,因此成为圣君的老师,使周朝的人们能根据这些法则来调整伦理道德。创立典章制度。故而在《书经》中说:“因召回了箕子而写成了《洪范》。”这便是将治理天下的法则传授给圣明的君主啊。等到被封在朝鲜,推行道义来训化民俗,使德行不再鄙陋,人民不再疏远,以便发展推延殷朝宗绪,使外夷变为华夏,这便是使人民受到教化啊!所有这些崇高的品德,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天地变化发展,自己能获得其中的正“道”,难道不是伟大的人吗?
注释:¹谟:谋划。²范:法,原则。³隤(tuí):跌倒。⁴明夷:卦名,象征暗君在上、明臣在下,明臣隐藏起自己的智慧。⁵彝(yí):常规。⁶伦:人伦。⁷《洪范》:相传为禹时的文献,箕子增订并献给周武王。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呜乎!当其周时未至,难祀未殄¹,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²纣恶未稔³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
译文:啊!当那周朝的时运尚未到来,殷朝宗庙的香火还没灭绝,比干已经死掉,微子也已离去,假如纣正做恶还不算多而自己死去,武庚能为暴乱而忧虑并力图保存社稷,国中要是没有箕于这样的人,谁和武庚一起使国家复兴并加以治理呢?这也是人事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啊。这样来看箕子能忍辱含屈到这种地步,莫非正是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吗?
注释:¹殄:灭绝。²向使:如果。³未稔:没成熟,没达到顶点。⁴武庚:名禄父,纣王子。周武王灭商,封武庚以存难祀。武王死,武庚与管叔蔡叔反叛被杀。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致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¹云:
译文:唐朝的某一年,在汲郡修建了箕子的庙宇,逢年遇节便祭祀他。我敬慕先生被特别地列为《易经》中的卦“象”,便写了这篇颂:
注释:¹颂:即从“蒙难以正”至结束“继在后儒”处,《古文观止》未录“颂”。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译文: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逾。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箕子碑》全文选自《柳河东集》,碑文部分选自《古文观止》第六卷,是作者为箕子庙写的碑文。

  作者在文章开篇鲜明地提出了品德高尚的人立身处世的三个要点,然后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阐述: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把法典传授给明君;将教化施及人民。即: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立身处世的三个标准:一、正蒙难:要蒙受苦难,坚守正道。二、法授圣:要把法典传授给明君;三、化及民:将教化施及人民。殷商有仁人叫箕子,立身处世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标准。

  第二段,逐条用人物的行为来加以对照阐述。箕子所处的时代,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武王灭商,他带着商的祭器降周,周公灭武庚后,封微子启于宋,保存了商宗族。而箕子劝谏无效,于是佯装疯癫,结果被囚禁起来。所以《易经》卦象说:“箕子之明夷。”“明入地中”,象征明臣在下,暗主在上,明臣不敢发挥自己的才能。这就是“正蒙难”。箕子和比干、微子并称为“商末三仁”,但他采取的是他认为最可取的方式。

  第三段,作者认为箕子在比干已死,微子已去时,采取了装疯卖傻的隐忍方式,是一种明智之举。如柳宗元在碑文的结尾说到箕子隐忍图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之情。文章高度赞颂了箕子既忠贞又富有智慧,忍辱负重,辅助圣王建立国家典章制度,推崇教化治理人民的重大业绩。结尾说到隐忍图存,指出了箕子的本意,表示了对箕子的崇敬心情。

  该文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和心情概况。

参考资料:
1、 柳宗元.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317-318
2、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古文观止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127-1128

bēi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fánrénzhīdàoyǒusān yuēzhèngméngnàn èryuēshòushèng sānyuēhuàmín yīnyǒurénrényuē shídàoshì kǒngshùliùjīngzhīzhǐ yóuyīnqínyān 

    dāngzhòuzhīshí dàobèiluàn tiānwēizhīdòngnéngjiè shèngrénzhīyánsuǒyòng jìnbīngmìng chéngrén  wéi wěishēncún chéngrén wángguó rěn shìèrdào yǒuxíngzhīzhě shìyòngbǎomíngzhé zhīyǎng huìshìfàn qiú hūnérxié tuíér zàiyuē zhīmíng  zhèngméngnàn tiānmìnggǎi shēngrénzhèng nǎichū yòngwéishèngshī zhōurénlúnérdiǎn zàishūyuē guīzuò hóngfàn   shòushèng fēngcháoxiǎn tuīdàoxùn wéilòu wéirényuǎn yòngguǎng广yīn wéihuá huàmín shuàishìdào cóngjuégōng tiānbiànhuà zhèng rén 

     dāngzhōushíwèizhì yīnwèitiǎn gān wēi xiàngshǐ使zhòuèwèirěnér gēngniànluàncún guórén shuíxīng shìrénshìzhīhuòránzhě ránxiānshēngyǐnrěnérwéi yǒuzhì 

    tángmǒunián zuòmiàojùn suìshízhì jiāxiānshēnglièxiàng zuòshìsòngyún 

    méngnànzhèng shòushèng zōngyòngfán mín xiànxiànrén xiǎnhuì shèngrénzhīrén dàolóng míngzhézàigōng lòuwéi chōngràng yíngchèn gāoérwēi bēi fēifēi yǒuhuái怀 shíérshēn wéishì xiàngshìliè wénwángwéi míngxuānzhāo chóngshì quèsòng zàihòu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三岔(chà)驿¹,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zhāo)暮。
译文:三岔驿站,十字路口,北去南来多少个日日夜夜。
注释:¹三岔驿:在今陕西凤县南,为当时川陕要道。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朝见扬扬拥盖¹来,暮看寂寂²暮车去。
译文:早晨可见高官得意扬扬来往道路,晚上看着灰心丧气地赶着车回去。
注释:¹盖:车盖。此句指高官得意扬扬来往道路。²寂寂:失意的样子。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今古销沉¹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²树。
译文:古往今来的人们都消失在名利中,不变的只有短亭前的流水和长亭边的树。
注释:¹销沉:消逝,消失。²短亭、长亭:秦汉时于大路上五里置短亭,十里置长亭,供行人休息。

  诗人借此处地理位置的重要,以诗歌感慨人生,批判和讽刺官场上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指出宦海风波,瞬息万变,仕途多艰,险恶丛生,对现实有着较清醒的超脱态度。全诗选材新颖,意蕴深远。

  诗的前三句写三岔驿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此驿作为历史见证的特殊身份。三岔驿地处十字路旁,南来北往、东去西行之人皆要由此经过。正因为它四通八达,当云贵的交通枢纽,它才像一位清醒的旁观者,多少年来一直检阅着从这里经过的游宦商旅、农夫樵子、野叟渔翁。“几朝暮”犹言经过了多少朝朝暮暮。“几”,不定数词,因其不定,无法说清,才更显示其时间之长久,历史之深远。因而三岔驿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所见到的人世沧桑也才无法计算清楚。

  四、五句紧承前面,述说三岔驿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就官场浮沉这一点所见到的情景。“朝见扬扬拥盖来”,早晨才见那些得官者得意扬扬,不可一世,喽哕成群,拥盖上朝。“盖”,本指车的帷盖,此处以乘具代人,指代驷马高车、前呼后拥、骄横跋扈的官场新贵。“暮看寂寂回车去”是写傍晚就见他们丢官缴印,失魂落魄,清冷孤寂,垂头丧气,惶惶若丧家之犬地溜逃回家。“扬扬”指志得意满、趾高气傲、昂首挺胸、盛气凌人的样子;“寂寂”指气沮志丧、委靡不振、低三下四、不敢见人的狼狈形象。这两个反义的重叠词,写尽了官场中得意与失意时判若两人的精神面貌,对比鲜明,寓意深刻。朝得暮失,足见官场倾轧之厉害,宦海浮沉之迅速,仕途风波之险恶。这两句是全诗的中心,一方面诗人对那些蝇营狗苟、利欲熏心、追名逐利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指出他们趋炎附势、鲜廉寡耻、丧尽天良,虽炙手可热、不可一世、得势于一时,但最终不会有好下场。另一方面,诗人在这里也隐约暗喻着为官难,为清正廉明之官更难的慨叹。诗人忠心耿耿,却反而被谪远戍,永无还期。这两句又未尝不是对自己这种不平遭遇的牢骚怨愤之词。

  最后两句用达观的眼光说世态,以出世的语气论人生,说理深透,议论有力。现在和过去,甚至包括将来,一切追名逐利的人统统都会被历史的洪流所吞没,只有眼前这短亭前的流水和长亭边的树木能与天地共存。长亭、短亭,为互文,即长亭的流水、长亭的树,短亭的流水、短亭的树。这两句既有鞭挞、讽刺,也有顺乎自然、无欲无求之意。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主编,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06,第471-472页
暂抛汴岸入斜坰,金果园中信马行。
暂抛汴(biàn)岸入斜坰(jiōng)¹,金果园中信马行。
译文:我上了汴河河岸,到了斜坡,在这金果园里骑马行走。
注释:¹坰:都邑的远郊。
满目桑麻俱沃壤,可怜持节看春耕。
满目桑麻俱沃壤(rǎng),可怜¹持节²看春耕。
译文:举目望去,肥沃的土壤上都种满了桑和麻,可惜这里被金人所占,我只能执符节看春耕。
注释:¹可怜:可惜。²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夜长不得眠¹,明月何²(zhuó)(zhuó)³
译文:长夜漫漫我睡不着觉,抬头看见那明月多么明亮。
注释:¹不得眠:不能睡眠。²何:何其,多么。³灼灼:灼人貌。明亮貌。盛烈貌。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想闻散唤声¹,虚应²空中诺³
译文:模模糊糊的听到好似有人在呼唤我,我轻轻地回应着。
注释:¹散唤声:散乱的呼唤声。²虚应:虚假地应承。³空中诺:空中的许诺。
这位女子思念心上人,想得神迷心痴,以至于在恍惚中似乎听到心上人断断续续的呼唤,便情不自禁地答应了一声。“想闻”、“虚应”的失常举止,把这位女子如痴如醉的情态生动地刻画出来了。
百战归来力不任,消磨神骏老骎骎。
百战归来力不任,消磨神骏老骎骎。
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岁月淹延官路杳,风尘荏苒塞垣深。
岁月淹延官路杳,风尘荏苒塞垣深。
短歌声断银壶缺,常记当年烈士吟。
短歌声断银壶缺,常记当年烈士吟。

  这首诗与曹操的《龟虽寿》显然是声气相通的,但情绪却更为复杂一些。郝经早年便胸有抱负,曾多次上书蒙哥、忽必烈等,陈述图天下之道,且向为忽必烈所重。但不想正待施展才华之时,却被扣真州十六年,使得神骏消磨,有志难酬,所以其真州诗作无不凄婉,思归之切更可想见。一旦北还,自然跃跃欲试,不能自已。但十六年的压抑生活,使他身心都受到一定摧残,所以一方面是“壮心不已”,另一方面却自感已力不从心,全诗于一起一伏之间明显地透出了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

  “百战归来力不任”的慨叹之后,尽管十六年“消磨神骏”,但老马骎骎,仍不肯缓蹄。继而用郭隗所述“千金买骨”的故事自比有千里马之才,但未得施展,所以“垂头自惜”;但接着一转,雄心未失,“伏枥仍存万里心”。

  接着又一沉,岁月流逝,官路淹滞,要升迁到能施展自己抱负的位置已希望不大,于是更感慨于自己当年为施展抱负而奔驰于边塞战垣的戎马生涯。但接着情绪又为之一振,尽管“去日苦多”,但自己并没有一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是“常记当年烈士吟”。 所以,尽管郝经跟曹操一样有着雄心壮志,也有着同样的戎马生涯,但他更有一段南冠楚囚的压抑生活,因此晚年北还时的这首诗,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慷慨激昂之声中,夹杂着几分深沉的感伤,这种感伤也不同于曹操《短歌行》中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情绪,而主要是力不从心的慨叹和恐不能及时施展抱负的预感(“岁月淹延官路查”)。这种预感不幸应验,也就在北还这一年,郝经病死于燕京。

lǎo--hǎojīng

bǎizhànguīláirènxiāoshénjùnlǎoqīnqīn

chuítóuqiānjīnréngcúnwànxīn

suìyuèyānyánguānyǎofēngchénrěnrǎnsāiyuánshēn

duǎnshēngduànyínquēchángdāngniánlièshìyí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