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华淡淡云阴薄,兵卫森森拥铃阁。旌旗不动柳风轻,剑戟无声花雨落。
日华淡淡云阴薄,兵卫森森拥铃阁。旌旗不动柳风轻,剑戟无声花雨落。
将军新试越罗衣,两袖春风拂地垂。阅遍三军超距乐,晚凉乘兴咏歌归。
将军新试越罗衣,两袖春风拂地垂。阅遍三军超距乐,晚凉乘兴咏歌归。

jiāngjūnshíxíngchūnyóuliǔ--qiūjùn

huádàndànyúnyīnbáobīngwèisēnsēnyōnglíngjīngdòngliǔfēngqīngjiànshēnghuāluò

jiāngjūnxīnshìyuèluóliǎngxiùchūnfēngchuíyuèbiànsānjūnchāowǎnliángchéngxìngyǒngguī

丘浚

丘浚

丘浚(1418~1495)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号深庵、玉峰、别号海山老人,琼州琼台(今属海南)人。景泰五年进士,历官经筵讲官、侍讲、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国子临祭酒、礼部侍郎、尚书、纂修《宪宗实录》总裁官、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丘浚学问渊博,熟悉当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览不辍,研究领域涉政治、经济、文学、医学等,著述甚丰,同海瑞合称为“海南双壁”。 ▶ 24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¹²飞,肃肃³其羽。之子于征,劬(qú)于野。爰(yuán)及矜(jīn),哀此鳏(guān)¹⁰
译文:鸿雁翩翩空中飞,扇动双翅嗖嗖响。那人离家出远门,野外奔波苦尽尝。可怜都是穷苦人,鳏寡孤独心悲伤。
注释:¹鸿雁:水鸟名,即大雁;或谓大者叫鸿,小者叫雁。²于:语助词。³肃肃:鸟飞时扇动翅膀的声音。⁴之子:那人,指服劳役的人。⁵征:远行。⁶劬劳:勤劳辛苦。⁷爰:语助词。⁸矜人:穷苦的人。⁹鳏:老而无妻者。¹⁰寡:老而无夫者。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集¹于中泽²。之子于垣³,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译文:鸿雁翩翩空中飞,聚在沼泽的中央。那人筑墙服苦役,先后筑起百堵墙。虽然辛苦又劳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注释:¹集:停。²中泽:即泽中。³于垣:筑墙。⁴堵:长、高各一丈的墙叫一堵。⁵作:筑起。⁶究:终。⁷宅:居住。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鸿雁于飞,哀鸣嗷(áo)¹。维此哲人²,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³
译文:鸿雁翩翩空中飞,阵阵哀鸣声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知我作歌唱辛劳。惟有那些糊涂虫,说我闲暇发牢骚。
注释:¹嗷嗷:鸿雁的哀鸣声。²哲人:通情达理的人。³宣骄:骄奢。

  这是一首“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诗作,具有国风民歌的特点。全诗三章,每章均以“鸿雁”起兴,并借以自喻。首章写流民被迫到野外去服劳役,连鳏寡之人也不能幸免,反映了受害者的广泛,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无情。振翅高飞的大雁勾起了流民颠沛流离无处安身的感叹,感叹中包含着对繁重徭役的深深哀怨。次章承接上章,具体描写流民服劳役筑墙的情景。鸿雁聚集泽中,象征着流民在工地上集体劳作,协同筑起很多堵高墙,然而自己却无安身之地。“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的发问,道出了流民心中的不平和愤慨。末章写流民悲哀作歌,诉说悲惨的命运,反而遭到那些贵族富人的嘲弄和讥笑。大雁一声声的哀叫引起了流民凄苦的共鸣,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唱出了这首歌,表达了心中的怨愤。

  这首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韵调谐畅,虽是一首抒情诗,但又兼有叙事、议论的成份。然而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每章开头都以鸿雁起兴,不仅可以引起丰富的联想,而且兼有比义。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所以以之起兴,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全诗三章根据所述内容的不同,或是兴而比,或是比而兴。一章以鸿雁振羽高飞兴流民远行的劬劳,二章以鸿雁集于泽中,兴流民聚集一处筑墙。这两章都是兴中有比,具有象征意味。第三章以鸿雁哀鸣自比而作此歌,是比中含兴。比兴意蕴的交融渗透,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艺术表现力。由于此诗贴切的喻意,以后“哀鸿”“鸿雁”即成了苦难流民的代名词。

  另外,此诗每章所写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首章写出行野外,次章写工地筑墙,末章表述哀怨,内容逐层展开,主题得到了升华。再加上“鸿雁”“劬劳”等词在诗中反覆出现,形成了重章叠唱的特点,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66-368

hóng鸿yàn

míng xiānqín 

hóng鸿yànfēi  zhīzhēng láo yuánjīnrén āiguānguǎ 
hóng鸿yànfēi zhōng zhīyuán bǎijiēzuò suīláo jiūānzhái 
hóng鸿yànfēi āimíngáoáo wéizhérén wèiláo wéirén wèixuānjiāo 

秃秃,高密孙齐儿也。齐明法,得嘉州司法。先娶杜氏,留高密。更绐娶周氏,与抵蜀。罢归,周氏恚齐给,告县。齐赀谢得释。授歙州休宁县尉, 与杜氏俱迎之官,再期,得告归。周氏复恚,求绝,齐急曰:“为若出杜氏。” 祝发以誓。周氏可之。
秃秃¹,高密²孙齐儿也。齐明法³,得嘉州司法。先娶杜氏,留高密。更绐(dài)娶周氏,与抵蜀。罢归,周氏恚(huì)齐给,告县。齐赀(zī)谢得¹⁰释。授歙(shè)州休宁¹¹县尉¹², 与杜氏俱迎之官,再期¹³,得告归。周氏复恚,求绝,齐急曰:“为若¹⁴¹⁵杜氏。” 祝发以誓¹⁶。周氏可之。
译文:秃秃,是高密县人孙齐的儿子。孙齐考中明法科,因而得到嘉州司法参军的职务。他先前已经娶有妻子杜氏,将杜氏留在家乡高密,孙齐却将这事隐瞒起来,用欺骗的手段又娶周氏,与周氏一起到蜀中赴任。任期满后,一块儿回高密,周氏才知道孙齐已有妻室,怨恨孙齐骗了她,于是告到县里,孙齐向县官送钱财,说好话,事情便就这样了结了。孙齐又被任命为歙州休宁县县尉,连杜氏一起带去上任。过了两年,孙齐请假回老家获得批准,周氏还为这事愤愤不平,要求离婚。孙齐急了,说:“为了你,我可以与杜氏和离!”并且剪下头发,立下誓言,周氏才答应了他。
注释:¹秃秃:高密人孙齐的儿子。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²高密:县名,在今山东省。³明法:贡举科目名,在“诸科”中地位最低。⁴嘉州:州名,今四川乐山市。⁵司法:即司法参军的简称,置于各州,掌议法断刑。⁶绐:欺骗。⁷罢归:罢职回乡以后。⁸恚:愤怒、怨恨。⁹赀:同“资”,钱财。¹⁰得:被授予官职。¹¹歙州休宁:地名,在今安徽省休宁县。¹²县尉:官名,位在县令以下。¹³再期:两年以后。¹⁴若:你。¹⁵出:遗弃,休弃。¹⁶祝发以誓:断发为誓。祝:断绝、削去。
齐独之休宁,得娼陈氏,又纳之。代受抚州司法,归间周氏,不复见, 使人窃取其所产子,合杜氏、陈氏,载之抚州。明道二年正月,至是月,周氏亦与其弟来,欲入据其署,吏遮以告齐。齐在宝应佛寺受租米,趋归,捽挽置庑下,出伪券曰:“若佣也,何敢尔!”辨于州,不直。周氏诉于江西转运使,不听。久之,以布衣书里姓联诉事,行道上乞食。
齐独之休宁,得娼陈氏,又纳之。代受抚州¹司法,归间周氏,不复见, 使人窃取其所产子,合杜氏、陈氏,载之抚州。明道²二年正月,至是月,周氏亦与其弟来,欲入据³其署,吏遮以告齐。齐在宝应佛寺受租米,趋归,捽(zuó)挽置庑(wǔ)下,出伪券曰:“若佣也,何敢尔!”辨于州,不直。周氏诉于江西¹⁰转运使¹¹,不听¹²。久之,以布衣书里姓联诉事¹³,行道上乞食。
译文:孙齐假满后独自一人到休宁县任上,遇到妓女陈氏,又将她纳为妻。任满,县尉另有人替代,他接受了抚州司法参军的任命,回高密与周氏分开,不再与她相见,却派人偷偷地将她所生的儿子抱了来,同杜氏、陈氏一起带到抚州,于明道二年正月到任。这个月,周氏也与她弟弟来到抚州,想要进入并占据孙齐的官署,被吏人拦住,并把这事报告了孙齐。孙齐正在宝应佛寺里收租米,听后立刻赶回去,揪起周氏放到走廊上,拿出假造的文书说:“你是我的佣人,怎么敢如此胡作非为!”于是一起到州里去辩理,周氏没能申冤。周氏上诉到江南西路转运使,也不听她的。过了好久,周氏无可奈何,只好用布衣写上自己的籍贯姓氏和几次告状的经过,流落路上讨饭。
注释:¹抚州:地名,在今江西省,治所在临川。²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年)。³入据:进入并住到。⁴趋:快走。⁵捽:揪。⁶庑:堂四周均廊屋。⁷伪券:伪造的卖身契约。⁸佣:受雇之人,佣人。⁹不直:没有得到公平的裁决。¹⁰江西:即江南西路。宋真宗天禧四年(1029年),分原江南路为东、西二路,简称江东、江西。江南东路治所在江宁府(今南京),江南西路在洪州(今南昌)。抚州属江南西路。¹¹转运使:官名,经管财赋、监察等事。¹²不听:不予受理。¹³联诉事:几次告状的事实经过。
萧贯守饶州,驰告贯。饶州,江东也,不当受诉。贯受不拒,转运使始遣吏祝应言为覆。周氏引产子为据,齐惧子见事得,即送匿旁方政舍。又惧, 则收以归,扼其喉,不死。陈氏从旁引儿足,倒持之,抑其首甕水中,乃死, 秃秃也。召役者邓旺,穿寝后垣下为坎,深四尺,瘗其中,生五岁云。狱上更赦,犹停齐官,徙濠州,八月也。
萧贯¹守饶州,驰告贯。饶州²,江东也,不当受诉³。贯受不拒,转运使始遣吏祝应言为覆。周氏引产子为据,齐惧子见(xiàn)事得,即送匿旁方政舍。又惧, 则收以归,扼其喉,不死。陈氏从旁引儿足,倒持之,抑其首甕(wèng)水中,乃死, 秃秃也。召役者邓旺,穿寝后垣(yuán)下为坎,深四尺,瘗(yì)¹⁰其中,生五岁云。狱上更赦,犹停齐官,徙(xǐ)¹¹(háo)¹²,八月也。
译文:这时,萧贯任饶州知州,周氏到他那里去向他申诉。饶州属江南东路,按规定不应该接受她的诉状,但萧贯并不推辞,仍然受理。转运使这才派公吏祝应言前往调查,周氏以她所生的儿子为证据。孙齐害怕儿子被发现,事实真相败露,就将儿子藏到附近方政的屋子里。随后仍怕被发现,又将儿子带回家来掐住他的咽喉,没有死,陈氏从旁边抓住小孩的双脚,倒提起来,把头按进一大瓮水中,小孩才死,这就是秃秃。孙齐于是叫来差役邓旺,让他在寝室后面的墙下挖了一个坑,深有四尺,将尸体埋在里面,秃秃这年只五岁。萧贯将孙齐的罪案报上去,恰遇大赦,但还是停了孙齐的官职,流放到濠州去管制起来,这是明道二年八月的事。
注释:¹萧贯:字贯之,临江新榆(今江西新喻县)人,为官敢作敢为。²饶州:地域主要在今江西上饶地区,治所在鄱阳县(今江西波阳)。³不当受诉:因抚州在当时属江南西路,而萧贯是江南东路饶州的官员,按理不应当受理此案。⁴贯受不拒:萧贯仍然受理,没有推辞。⁵覆:回复,意即说明情况。⁶见事得:事实被别人知道。见:同“现”,被发现、被看见。⁷抑:摁、按。⁸甕:大水缸。⁹垣:墙。¹⁰瘗:埋葬。¹¹徙:流放。¹²濠州:州名,在今安徽凤阳东。
庆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司法张彦博改作寝庐,治地得坎中死儿,验问知状者,小吏熊简对如此。又召邓旺诘之,合狱辞,留州者毕是,惟杀秃秃状盖不见。与予言而悲之,遂以棺服敛之,设酒脯奠焉。以钱与浮图人升伦, 买砖为圹,城南五里张氏林下瘗之,治地后十日也。
庆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司法张彦博¹改作寝庐,治地得坎²中死儿,验问知状者,小吏熊简对如此。又召邓旺诘(jié)³之,合狱辞,留州者毕是,惟杀秃秃状盖不见。与予言而悲之,遂以棺服敛之,设酒脯奠焉。以钱与浮图人升伦, 买砖为圹(kuàng),城南五里张氏林下瘗之,治地后十日也
译文:庆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抚州司法参军张彦博改建寝室,挖地发现了坑中的孩子的尸体,查问知道情况的人,有个叫熊简的小吏回答如上。又叫来邓旺盘问,又核对了当年办案的供词,凡是保存在州里的都这么说,只是杀死秃秃经过的材料没有看到。张彦博向我谈到这件事,为秃秃的惨死而悲痛,于是用棺材丧服收敛了他的遗骸,并设置酒肉祭奠。又出钱给僧人升伦,叫他买砖砌成墓穴,在城南五里处一家姓张的树林下埋葬,时间在挖地得骨后的第十天。
注释:¹张彦博:作者友人。字文叔,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县)人。²坎:墓穴,墓坑。³诘:查问、查究。⁴棺:棺材。⁵敛:成殓。⁶浮图人:僧人。浮图:梵语音译,也作“浮陀”、“浮屠”,即佛。⁷圹:墓穴、坟墓。⁸治地后十日也:指挖地得骨后的第十天。
呜呼!人固择于禽兽夷狄也。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如齐何议焉?买石刻其事,纳之圹中,以慰秃秃,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无忌言。二十九日,南丰曾巩作。
呜呼!人固择于¹禽兽夷狄²也。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³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如齐何议焉?买石刻其事,纳之圹中,以慰秃秃,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无忌言。二十九日,南丰曾巩作。
译文:啊!人本就区别于禽兽野蛮人。禽兽野蛮人对与他结合生育的,知道不互相祸害,相互祸害那么人类早就灭绝了。像孙齐这样的人该怎样评价呢?买来石碑,刻上这件事,放到坟中,用来祭奠秃秃,并且用来告诫世人。事件的整个过程,只有杜氏全没有一句违忌的话。二十九日,南丰曾巩写。
注释:¹择于:区别于。²夷狄:对少数民族的泛称。³不相祸:不加伤害。

  文章记叙了五岁小儿秃秃惨死于父亲孙齐之手的原因和改葬过程,严厉谴责了禽兽不如的司法官孙齐,同时也暴露了封建社会法律政令的本质。文章于琐屑记载中,刻画了官吏的丑恶灵魂,形象逼真,语言生动。

  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先看孙齐的婚姻行为,他是先娶杜氏,留在家乡,而后又假称未婚,骗娶了周氏,去蜀上任。真相大白后,纠纷一场。前车之覆未远,又故恶重演,独自去休宁上任,又纳娼妓陈氏。这些都说明孙齐是个奸诈好色、无信无义之徒。再看孙齐的言论,被骗的周氏不甘心继续保持这种尴尬的婚姻局面,决心与孙齐断绝关系。孙齐急了,说:“我为你赶走元配杜氏”,也不顾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圣人之训,剪断头发发誓。这番“情义”也真打动了周氏。但是后来,这些话也都不算数了。他回家休假,连见见周氏都不提了,还派人偷走了周氏所生的儿子。周氏远去任所找他,他竟是亲手“捽挽置庑下”。捽挽,连拉带拽,可见其凶暴。孙齐还拿出一个假的契约,说:“你不过是个婢佣,怎么敢这样闹!”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作者让人物语言在人物行为的陪衬下,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使读者看到了孙齐阴险奸诈的性格。“虎毒不食子”,言畜类之残暴者也具备亲子间的基本道德。但孙齐则不然,为了怕官府戳穿他诬妻为佣的丑行,竟不惜残忍地杀害了亲生儿子,毁灭证据,保全自己。作者对于杀儿过程中,孙齐及其帮凶陈氏的动作写得十分仔细:“扼其喉”、“引儿足”、“倒持之”、“抑其首”,这些行为描写,更加暴露出他们的阴毒残忍。作者让事实来说话,他对人物的臧否,主要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刻画出来的。

  作者实录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内幕,语虽平钝,但深蕴着批判的锋芒。在周氏几次告状中,孙齐先是能够“赀谢得释”,后来“辨于州,不直。周氏诉于江西转运使,不听。”封建社会里,官吏贪脏枉法,官官相护,老百姓到难以伸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者特别指出主人公孙齐“明法”,而其授职亦屡为各州“司法”。“明法”、“司法”而“犯法”,可见官吏的佞巧无信。结尾的议论也深化了主题。作者以对比议论手法一扬一抑,欲擒故纵。先言人区别于禽兽,是为一扬,一纵,既而,又言禽兽不伤亲子,“如齐何议焉?”言外之意,孙齐禽兽不如,是为一抑一擒,鞭辟入里。

  这是一篇记实性的叙事散文,它记叙了五岁小儿秃秃惨遭生父庶母残酷杀害的故事。这篇作品很像短篇小说。情节曲折,叙速简洁,在不长的篇幅中把一桩惨案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楚明白。人物鲜明,无论是灭绝人性弃妻杀子狡诈残忍的孙齐,还是始而被骗,继而遭弃,坚持上诉斗争的周氏,都跃然纸上。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抓住细节,着力刻画。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第八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7 第1版:第103-106页
君不见巴乡气候与华别,年年十月梅花发。
君不见巴乡气候与华别,年年十月梅花发。
上苑今应雪作花,宁知此地花为雪。
上苑今应雪作花,宁知此地花为雪。
自从迁播落黔巴,三见江上开新花。
自从迁播落黔巴,三见江上开新花。
故园风花虚洛汭,穷峡凝云度岁华。
故园风花虚洛汭¹,穷峡凝云度岁华。
注释:¹洛汭:古地域名,亦称什谷,即今河南巩义河洛镇洛口村一带,在孝义镇东155公里处,因洛河至此流入黄河而取名。
花情纵似河阳好,客心倍伤边候早。
花情纵似河阳好,客心倍伤边候早。
春候飒惊楼上梅,霜威未落江潭草。
春候飒惊楼上梅,霜威未落江潭草。
江水侵天去不还,楼花覆帘空坐攀。
江水侵天去不还,楼花覆帘空坐攀。
一向花前看白发,几回梦里忆红颜。
一向花前看白发,几回梦里忆红颜。
红颜白发云泥改,何异桑田移碧海。
红颜白发云泥改,何异桑田移碧海。
却想华年故国时,唯馀一片空心在。
却想华年故国时,唯馀一片空心在。
空心吊影向谁陈,云台仙阁旧游人。
空心吊影向谁陈,云台仙阁旧游人。
傥知巴树连冬发,应怜南国气长春。
¹知巴树连冬发,应怜南国气长春。
注释:¹傥(tǎng):1.同“倘”。2.〔倜~〕见“倜”。3.失意注释。

  卢僎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主人十月咏梅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shíyuèméihuāshūzèng--zhuàn

jūnjiànxiānghòuhuábiéniánniánshíyuèméihuā

shàngyuànjīnyīngxuězuòhuāníngzhīhuāwèixuě

cóngqiānluòqiánsānjiànjiāngshàngkāixīnhuā

yuánfēnghuāluòruìqióngxiáníngyúnsuìhuá

huāqíngzòngshìyánghǎoxīnbèishāngbiānhòuzǎo

chūnhòujīnglóushàngméishuāngwēiwèiluòjiāngtáncǎo

jiāngshuǐqīntiānháilóuhuāliánkōngzuòpān

xiànghuāqiánkànbáihuímènghóngyán

hóngyánbáiyúngǎisāngtiánhǎi

quèxiǎnghuániánguóshíwéipiànkōngxīnzài

kōngxīndiàoyǐngxiàngshuíchényúntáixiānjiùyóurén

tǎngzhīshùliándōngyīngliánnánguózhǎngchūn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译文: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接近夏天的中间了,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了。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盐梅¹已佐鼎,曲糵(niè)²且传觞(shāng)
译文:盐和梅己经在鼎里增添味道,美酒也在杯中倾倒。
注释:¹盐梅: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所需。亦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盐花梅浆,可用以擦洗银器。²曲糵:亦作“麴櫱”。亦作“ 麴孽 ”。亦作“曲櫱”。 指酒曲。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lǚ)¹积长。
译文:这是古人就留下的习俗,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
注释:¹缕:凡指线状物。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当轩知槿(jǐn)¹茂,向水觉芦香。
译文:靠着栏杆方知木槿长得茂盛,对着水才发觉芦草真的很芳香。
注释:¹槿:木名,即木槿。锦葵科,落叶灌木。夏秋开花,花有白、紫、红诸色,朝开暮闭,栽培供观赏,兼作绿篱。花、皮可入药。茎的纤维可造纸。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译文:天下百姓生活幸福长久,各位大臣共保国家昌盛。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忠贞如不替,贻厥(jué)¹后昆芳²
译文:大家对国家的忠贞如果能始终如一,这种美德一定也会在后世子孙中传扬。
注释:¹贻厥:贻:赠给;遗留。厥,文言代词、助词或副词,相当于“其”或“之”。²昆芳: 昆,指后代、子孙。昆芳,后代有美好的名声。

duān--lóng

duānlínzhōngxiàshíqīngzhǎng

yánméizuǒdǐngnièqiěchuánshāng

shìrénliúniánshēnzhǎng

dāngxuānzhī槿jǐnmàoxiàngshuǐjuéxiāng

亿zhàotóngguī寿shòuqúngōnggòngbǎochāng

zhōngzhēnjuéhòukūnfāng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冬十二月岁辛丑¹,我初从政见鲁叟(sǒu)²
译文:嘉祐六年寒冬的十二月,我刚上任便去孔庙拜鲁叟。
注释:¹辛丑:指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²鲁叟:指孔子。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¹蛟蛇走。
译文:旧时听说的石鼓今天见到了,鼓文雄奇有力如蛟似蛇走。
注释:¹郁律:屈曲的样子。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
细观初以指画肚¹,欲读嗟(jiē)如钳之口。
译文:细看石鼓文字模糊好象指画肚,想读出声来又是那么难上口。
注释:¹画肚:据说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学书法时,常用手指之腹上划写。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韩公¹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译文:好古的韩退之慨叹自己生得迟,何况我又在韩公百年后。
注释:¹韩公:唐韩愈。
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¹
译文:强去寻找石鼓文的偏旁推敲点画,只认得一二还剩下八九。
注释:¹“强寻”二句:勉强辨认偏旁,推断其笔画,也只能辨认出其十分之一、二,其它大部分推断不出来。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惟鲔贯之柳。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惟鲔(wěi)贯之柳。
译文:终于认出了“我车既攻马亦同”,又辨认出“其鱼维鱿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¹
译文:好象在纵横成堆的古玩器中识得古鼎,又象那错落的众星辰中辨出了北斗。
注释:¹名斗:辨认出北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模糊半已隐瘢(bān)¹(zhī)²,诘(jié)曲犹能辨跟肘(zhǒu)³
译文:多半模糊得象疮痕和手掌老茧,形体不全尚能辨认出足跟与臂肘。
注释:¹瘢:疮伤好了之后皮肤留下的斑。²胝:手掌或脚掌上因劳动或走路等摩擦而生成的硬皮。³跟肘:脚跟和手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
娟娟¹缺月隐云雾,濯(zhuó)²嘉禾秀³(láng)(yǒu)
译文:那么象娟娟的月牙隐入云雾,又真象好苗秃秃埋进深草里。
注释:¹娟娟:姣好的样子。²濯濯: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此处指遍地是莠草而没有禾苗。³秀:挺拔,突出。⁴稂莠:莠草。稂,古书上指狼尾草。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漂流百战¹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译文:石鼓四处漂流历经百战还偶然幸存,不知它独立千载与谁作朋友。
注释:¹百战:众多的战乱。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鹁。
上追轩颉(jié)¹相唯诺,下揖(yī)²冰斯³同鷇(gòu)(gǔ)
译文:上可与轩辕、颉帝古文奇字抗礼,下可把李冰阳和李斯的小篆哺育。
注释:¹轩颉:轩辕(即黄帝)、仓颉。相传仓颉是中国汉文字的始创者,观鸟迹而创文字。唯诺,互相应答之声。此句指石鼓文字与上古苍颉创造的文字同声相求。²揖:揖让。³冰斯:李阳冰与李斯。李阳冰,唐代书法家,擅长篆书。李斯,秦始皇时丞相,曾取籀文(大篆)简省笔画,作小篆,彀毂:彀,待哺食的雏鸟;毂,哺乳。此句谓篆文与石鼓文字一脉相承。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忆昔周宣¹歌鸿雁²,当时籀(zhòu)³变蝌蚪。
译文:追忆昔日的鸿雁是歌周宣王名篇,当年太史籀用大篆来改变古文蝌蚪。
注释:¹周宣:周宣王。²鸿雁:《诗经·小雅》篇名,旧注说《鸿雁》一篇是歌颂周宣王使离散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政绩的。³籀史:指周宣王时的史籀,史籀作大篆,俗称蝌蚪文。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耈。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qí)(gǒu)¹
译文:人心厌恶厉王、夷王之乱思圣贤,周室中兴天生了辅佐周王众耆耆。
注释:¹生耆耈:使老年人得以安生。
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伐犬戎随指嗾。
东征徐虏(lǔ)¹(kàn)²(xiāo)³,北伐犬戎(róng)随指嗾(sǒu)
译文:他们东征徐虏象勇猛的强虎咆哮,北伐降伏犬戎多象轻易地驱使走狗。
注释:¹徐虏:指春秋时东方的诸侯小国徐国。²阚:虎怒吼的声音。³航虎:虎。⁴犬戎:春秋时西北方少数民族。⁵随指嗾:使其服贴,听从指挥。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
象胥(xū)¹杂沓(tà)²贡狼鹿,方召³联翩(piān)赐圭(guī)(yǒu)
译文:周穆王征战犬戎得四狼四鹿而归,连连赐方叔、召虎以玉器斗酒。
注释:¹象胥:周代官名,执掌各方少数民族。²杂沓:指各方来进贡的少数民族纷纷而至。³方召:方叔、召虎,周宣王时大臣,曾先后出征,建立战功,为宣王所赏识。⁴联翩:连续不断,前后相接。⁵圭:玉制手版。⁶卣:铜制酒器。
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
遂因鼓鼙(pí)¹思将帅,岂为考击²烦蒙瞍(sǒu)³
译文:每因军中击响犬小鼓而思将帅功绩,岂能敲击军鼓而烦劳瞎眼的礞瞍。
注释:¹鼓鼙:擂动战鼓。²考击:敲击,指敲打乐器。³蒙瞍:指盲人乐师。
何人作颂比崧高,万古斯文齐岣嵝。
何人作颂比崧(sōng)¹,万古斯文²³(gǒu)(lǒu)
译文:何人曾作《崧高》歌颂周王功业,写此文的作者名声应如衡山岣嵝。
注释:¹崧高:《诗经·大雅》篇名,旧注说是尹吉甫所作,颂扬周宣王功高如崧(嵩)山。²斯文:指石鼓文。³齐:等同。⁴岣嵝:衡山的主峰,之今湖南省衡山市西,相传大禹之此得到金简玉书。
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勋劳至大¹不矜(jīn)²,文武³未远犹忠厚。
译文:勋功极大而又不矜夸居功占为已有,手下的文臣武将又那么的老实忠厚。
注释:¹至大:极大。²矜伐:夸矜,骄傲。³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⁴未远:指周宣王距离周文王、武王时代不远。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文字谁记某。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文字谁记某。
译文:周王留下的石鼓文寻不到年岁甲乙,那里还有名字记载着谁或某。
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
自从周衰¹²七国³,竟使秦人有九有
译文:自从周王衰退更叠七国相继灭亡,竟然使一统的泰国积有九有之师。
注释:¹周衰:周王室衰落。²更:变更。³七国:指战国时燕、赵、韩、魏、齐、楚、秦七国。⁴九有:九州。有,通“域”,此指秦国统一天下。
扫埽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扫埽(sào)诗书¹诵法律²,投弃俎(zǔ)³陈鞭杻(chǒu)
译文:秦朝扫除诗书崇尚暴虐的法律。放弃了祭祀祖先的器具用上鞭枉。
注释:¹埽除诗书:指秦始皇焚烧天下之书事。²诵法律:指实行严酷的法律统治。³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⁴陈鞭杻:陈列刑具。杻,手铐。后句指秦朝抛弃礼仪文治,而施用严刑处罚。
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
当年何人佐祖龙¹?上蔡公子²牵黄狗。
译文:当年是何人辅佐暴君秦始皇帝?上蔡公子李斯牵着害民的黄狗。
注释:¹祖龙:指秦始皇赢政。²上蔡公子:指李斯。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登山刻石¹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译文:登山刻石想记下自己功勋著烈,真个是后无继人前也不能成偶。
注释:¹登山刻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断巡行各地,到处刻石勒铭,夸示其功绩。
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
皆云皇帝巡四国¹,烹灭强暴救黔(qián)²
译文:都说秦皇巡视被他占领的四个国家,烹灭了强暴说是他解救了黔首。
注释:¹四国:秦始皇登上邹峄、琅琊、之罘、碣石诸山,此四处地方春秋战国时分属邹、齐、鲁、燕四国。²黔首:指老百姓。秦始皇登之罘山刻石,辞中有“烹灭强暴,振救黔首”之句。
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随击掊。
六经¹既已委灰尘²,此鼓亦当随击掊(pǒu)³
译文:连《六经》也化作了灰尘,真担心石鼓文也在当年遭到击剖。
注释:¹六经:指《诗》、《书》、《易》、《礼》、《春秋》、《乐》。《乐》经今已佚。²委灰尘:指被秦始皇焚毁。³击掊:击破。
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传闻九鼎¹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译文:传说九鼎之一沉沦在泗水河里,想让万民沉入水底去摸取。
注释:¹九鼎:相传大禹所铸,象征九州之地,历代相传,奉为传家宝,后沉于泗水。下文“神物”也指九鼎。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gòu)¹
译文:暴君即使用尽了众多的人力,神物也不会染上秦国的污垢。
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鬼守。
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¹天工²令鬼守。
译文:当时真不知石鼓到何处去避厄运,无奈何天工令神鬼把石鼓把守。
注释:¹无乃:莫非。²天工:造化的功能。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译文:人世兴亡多变而石鼓依然自闲,那些大富大贵们不朽也只有一朝。
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细思物理¹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译文:细细思量万物事理而坐着叹息,人生怎么才能与石鼓那样长寿?
注释:¹物理:事物之道理。

  首四句为第一小节,以初见石鼓的时、地领起。言时,用古史笔法,是长篇大赋的常用手段。言地,仅出“见鲁叟”三字,却既点明凤翔孔庙的所之地,又借此烘示出古鼓的庄重崇隆,意兼虚实。诗人从政伊始即思先睹为快,其渴慕之情可以想见。所以,“文字郁律蛟蛇走”云,既是“今见”的感觉,又实是“旧闻”的印证。石鼓的古拙而玄妙,庄严而飞动,以及诗人快慰而不满足,而亟欲深究的心情,竟都之短短四句之中显露出来了。

  “细观初以指画肚”以下十八句为第二小节,具体描写了所见石鼓的情状。诗人不言其妙,而言“指画肚”的揣摩;不言其古,而言“箝之口”的懊丧。昔韩愈作《石鼓歌》,有“嗟予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的喟叹,今诗人又瞠乎其后,如之奈何。然而,唯石鼓之妙而且古,令人欲罢不能。于是有“强寻偏旁推点画”的举动,一个“寻”字、一个“推”字,苦心孤诣,晰然可见。居然不无所得,前后辨认出“我车既攻”等完整的六句来,好比于器玩中识得古鼎、于星辰中识得北斗一般。“犹识”的“犹”字有聊以自慰之意,“仅名”的“仅”字却又见难以餍足之心,诗人此时,可谓憾喜参半。一脔既尝,必细窥全豹。于是诗人着力描摹了石鼓上其余的文字。“模糊”二句言其没者,斑驳漫漶,如瘢疤如胼胝,而残笔依稀。“娟娟”二句言其存者,秀见挺出,如缺月如嘉禾,而字形怪奇。“漂流百战”,回应前者,饱经风霜、硕果仅存,残破中有劲气。“独立千载”,回应后者,卓然标举、奇古无二,混沌中见精神。叙写至此,意犹未尽,故用“谁与友”的反诘。最后收束到石鼓的大篆书体,上与黄帝、仓颉的古文奇字分庭抗礼,下则哺育李斯、李阳冰的小篆,光前裕后。这八句用四组对仗,以存、没、显、隐的参错和对比来增加变化;句句如言石鼓之可识,句句又实言石鼓之不可识,然而,句句中却皆有石鼓的“古”“妙”二字之。用笔精炼,而石鼓的态势已历历之目。

  “忆昔周宣歌《鸿雁》”以下十六句为第三小节,追叙石鼓的原始。石鼓经近人考证,断为秦时记载国君游猎的刻石,而唐宋人因“我车既攻,我马既同”与《小雅·车攻》的起句相同,多附会为周宣王时物。苏轼也不例外。

  周宣王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诗人以“忆昔”突作折笔,以下即转入了对宣王政绩的赞颂。特为拈明“歌《鸿雁》”,不仅仅是为同下句“变蝌蚪”作文字上的工对。《鸿雁》为《诗经》篇名,古人认为是赞美宣王的作品,《毛诗序》所谓“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这里正代表了宣王安内的治绩。诗人重点之歌颂宣王攘外的武功,故此处仅用一句为后文拓出地步,王文诰评作者“得过便过,其捷如风”,颇中肯綮。同样,次句表出当时太史籀变古文为大篆,亦隐含了文德修明的意思。诗人认为宣王的中兴,合乎天道人心,人心厌夷王、厉王之乱而思治,而老成干臣如方叔、召虎、申甫、尹吉甫等又适为之辅弼,于是轰轰烈烈,武功烜赫:东征淮夷徐戎,壮士猛如怒虎;北平玁狁之患,军队如其指挥。掌管外交传言的象胥官,不断献上出自外邦的战利品;方叔、召虎一类的功臣,接连领受国君隆重的赏赐。“杂沓”、“联翩”两组联绵字,可用乐章作比:前者如促节,回应战事的频繁;后者如缓板,状写胜利的平易。至此,诗人方点明石鼓的原委:宣王制鼓是为推重将帅亦即是推重拨乱的政治,而不是用于自颂和自娱。《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大雅·有瞽》:“有瞽有瞽,之周之庭······永观厥成。”二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诗人断定石鼓是如《诗经·崧高》那样的颂功之作,与衡山岣嵝峰上的神禹治水碑同垂不朽;从宣王不炫己,以及鼓上无纪年、无作者姓名的情节上,进而推见了石鼓特出的一大长处,即“勋劳至大不矜伐”,有周文王、周武王的忠厚之风。结末的这段笔墨,实际上是对前所言石鼓辞密难晓的关应和生发。这一小节铺写酣畅,一气呵成。所谓物以人传,人亦以物传,著述宣王的“勋劳”,益见石鼓的崇高。之此小节中,诗人之笔已从石鼓的表象,进入了石鼓的内涵。

  第四小节为“自从周衰更七国”至“无乃天工令鬼守”的十八句,写石鼓“义不污秦垢”。上文“欲寻”、“岂有”二句运用缓笔,似漫无收束,此处首二句即紧接着突兀而至,犹如天空中适才还是白云冉冉,陡然阴霾一布,霆雨将至,具有撼动人心的效果。“竟使秦人有九有”,诗人毫不掩饰对暴秦的憎恶。用一“竟”字,比用遂、乃、因、却等字更见感情色彩。“扫除”二句,为秦朝焚诗书、废礼乐的暴政先定一铁案。之这样严峻的形势背景之下,读者不禁要为石鼓的命运担忧。然而,诗人并未接写石鼓所遭受的浩劫,却串入了一段秦时石刻的情况。秦始皇、李斯等人,好刻石谀功,史载其先后于邹峄山、泰山、芝罘、琅玡、石门、会稽等处立石,这些石刻几乎便是秦人留与后世的全部文化遗产。其内容则无一不是“颂秦德”(《史记·秦始皇本纪》语),如芝罘刻石词:“皇帝东游,巡登芝罘······烹灭强暴,振救黔首。”

  苏轼不无讽刺地援引了这些话,然与前定案数语对读,可见是欺人之谈。诗人于此串叙中多用讥刺,如以“上蔡公子牵黄狗”称代李斯,预示其日后覆灭的下场;以“后者无继前无偶”状写秦人刻石的骄矜,然而,“后者无继”,又同时带有不齿于后人的寓意。串写这一段,起着两个作用:一是以秦人“刻石颂功”的伪与劣,反衬出石鼓“功大不矜”的真与高;二是谓秦石既如此作伪,石鼓自然羞与同伍,必定不见容于当世,由此领起下文“此鼓亦当遭击掊”,可见它历劫犹存的不易。昔韦应物《石鼓歌》也写到“秦家祖龙还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世人好古犹共传,持来比之犹悬隔”。但苏轼于此,挖掘得更深刻,发明得更透彻。石鼓究竟如何度此大劫,世无明载。诗人遂联想到另一“神物”———相传铸于夏禹时代的九鼎。《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石鼓不显于秦,当亦是鬼神暗中呵护吧!这里以“传闻”证未传未闻,虽以不解解之,但揆度合于情理,又仍关应全篇所叙述的石鼓的古、妙、真、高,可谓神来之笔。

  最后四句为第五小节,以感叹石鼓的长存作尾。前面极力铺排石鼓经周之盛,历秦之衰,此处仅用“物自闲”三字轻轻带住。前面大量篇幅驰神走笔于石鼓之中,此处却又忽出作者,与起首四句呼应,而余意固无止尽。

  苏轼擅长比喻,描写一件事物,有时接连用比喻,使人应接不暇。此诗即是一例。而此诗还有一大特点,即几乎全篇运用对仗,于整饬中求变化。不少地方开合雄阔,使人浑然不觉。不可否认,有些对句互文见义,少数甚而有合掌之嫌,但细细品味,作者于上下句总求各具重点,尽量扩大其内容的涵量。诗人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之此以前,韩愈、韦应物俱有《石鼓歌》,韩诗尤为著名。韩诗以己身与石鼓的关系为经纬,酣恣行笔,而苏诗则以客观为主,欲免雷同。正因如此,后人往往以此二诗相比,并称名作。苏轼作此诗时,意中处处有韩、韦诗之,于是争奇逞胜,有些地方未免雕琢太过。然而,之前人留下的不多余地中,复以格律自囿,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尤见功力。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14-31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