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像小蹁跹,无情是所怜。
刻像小蹁跹,无情是所怜。
客欢迎指顾,觞冷寄回旋。
客欢迎指顾,觞冷寄回旋。
屡转疑投节,将休似取妍。
屡转疑投节,将休似取妍。
劳君戢深意,醒者勿须传。
劳君戢深意,醒者勿须传。

yǒngjiǔ--sòng

xiàngxiǎopiánxiānqíngshìsuǒlián

huānyíngzhǐshānglěnghuíxuán

zhuǎntóujiéjiāngxiūshìyán

láojūnshēnxǐngzhěchuán

宋祁

宋祁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 12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众岫(xiù)¹耸寒色,精庐²向此分。
译文:群峰托送着寒气,一座佛寺屹立在山顶。
注释:¹众岫:群山。岫:峰峦。²精庐:这里指佛寺。
流星透疏水,走月逆行云。(疏水 一作:疏木)
流星¹透疏水²,走月逆行云³。(疏水 一作:疏木)
译文:清澈的水里透见夜空点点繁星,水在流动,看起来却是星星在流动;天空的云飘过月亮,云在飘移,看起来却是月亮在走。
注释:¹流星:不是一般意义上一闪而过的流星。这里的“流星”(星星在流动),用法对应后句的“走月”(月亮在行走)。²疏水:作者把水分为疏水、密水,疏水清亮透光;密水浑厚不透光。³走月逆行云: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译文:高山绝顶之上来星稀少,独鹤单栖于绝顶苍松之上,卓尔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译文:一位年过八十的老僧,从未听说过世间所发生的事情。

  贾岛的《宿山寺》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七十三。首联突出佛寺之高,颔联描写夜景之奇,颈联体现了山顶的高远幽深,尾联烘托出山上环境的幽僻。诗歌风格清幽淡雅,语言精练,尤其是颔联两句突出了诗星炼字的精妙,为后星所激赏。

  “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从视觉形象写起:群峰高耸,山,无需多着墨,用一“寒”,其色自青,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而“耸”字极神,山高,峰极为挺拔。诗星投宿的寺院就坐落在群峰环绕的一座山峰的绝顶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画的技法,勾画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点。

  颔联始见奇笔,“流星透疏水”,星本不动,影落水中,水流而反似繁星流动,流淌中,繁星随水而逝,非是夜空中闪亮划过夜空之流星,空明澄净,引星入胜。最奇者,诗星竟把水分为疏和密,疏而能透,繁星倒影水中,厚密则显浊混,难以透莹光也。诗星之所以称为诗星,其感觉必异于常星的。月本不移,而片云飘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且为两物相逆而行,诗星短短五字,尽也。观察之细致,构想之奇瑰,非一颗敏感之心性不能为之,令星拍案叫绝。这两句的妙处渲染出空山幽寂清玲的气氛,有力地衬托了山寺的凄冷荒寂。

  “绝顶星来少,高松鹤不群。”从自然景观转星星事议论。“绝顶星来少”,是说山寺因在绝顶而星迹罕至,揭示了山寺的远离市尘。“高松鹤不群”,写独鹤单栖高松之上。鹤为仙禽,青霄遗举,不于鸡鸳为伍,本即离尘脱俗,益以古刹旁之高松,巢在其上,倍显其了无俗气,卓尔不群。松鹤在古典诗文中,常作为高洁与长寿的象征,现在看到松鹤,自然使星想到植松养鹤之星。这就为下面写寺中高僧作了铺垫。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两句,写寺中只有一位八十岁高僧,虽然久经春秋,却双足未曾落于尘世,一直与世无争。读到这里,回头再看“绝顶星来少,高松鹤不群”二句,正是展现了具有象征意味的这位僧星的生活环境。推之全诗,可以看出,有此众岫环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有此绝顶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临其境,投宿其寺,亲见其僧者,唯有诗星一星而已。如是,诗星的襟怀意趣不言可知。这正是作者立意的高明之处。

  全篇一山,一寺,一星,一水,一月,一云,一松,一鹤,一僧,来此一宿,不禁烦襟涤尽,皈依之念顿生。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片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契合一体,诗星的笔意,地僻境清,远离俗世,胸襟高洁,超群之致,随手拈来,流露于字里行间,实在令星叹而观止。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 :543-544 .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¹²童稚³时,能张目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¹⁰时有物外¹¹之趣。
译文:我回想小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对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注释:¹余:我。²忆:回忆,回想。³稚:幼小,形容年龄小。⁴张目:张大眼睛。⁵对:面向,对着,朝。⁶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⁷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⁸细:仔细。⁹纹理:花纹和条理。¹⁰故:所以。¹¹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夏蚊成¹雷,私拟²作群鹤舞于³空中,心之所向,则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¹⁰之冲烟而¹¹飞鸣,作¹²青云白鹤观¹³,果如鹤唳(lì)¹⁴云端,为之¹⁵怡然¹⁶称快。
译文:夏天蚊子的叫声像打雷一样,我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而变得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用烟慢慢地喷过去,让它们在烟雾中飞着叫着,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一样,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注释:¹成:像。²私拟:我(把蚊子)比作。拟,比。私,私自。³于:在。⁴则:那么,就。⁵或:有的。⁶果:果真。⁷项为之强: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脖颈。为,为此。强,通“僵”,僵硬的意思。⁸素帐:未染色的帐子。⁹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¹⁰使:让。¹¹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¹²作:当做。¹³观:景观。¹⁴唳:鸟鸣。¹⁵为之:因此。¹⁶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¹²,以虫蚁为兽,以土砾³凸者为丘,凹者为壑(hè),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译文: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想象之中,心情愉悦自觉是一种满足。
注释:¹以……为……:把……当作……。²林:森林。³砾:土块。⁴壑:山沟。⁵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¹正浓,忽有庞然大物²,拔山倒树而来,盖³一癞(lài)(h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¹⁰别院。
译文: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释:¹兴:兴致。²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的东西。³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⁴虾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⁵为:介词,被。⁶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⁷鞭:名词作动词,鞭打。⁸数十:几十。⁹驱:驱赶。¹⁰之:代词,它指癞蛤蟆。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第二段至篇末为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儿时富于想象、幻想的一段趣事,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2段至篇末),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

  先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夏蚊成雷”是夸张又是比喻,这里则是“我”从蚊群嗡嗡的声音与闷雷声相似的特点联想到雷声。而把蚊比作鹤,也是蚊子的体形、长足与鹤相像,这是孩子们的联想。这些联想不但照应了第一部分的“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同时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这样想,眼前就果然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这是在前文联想基础上的想象,这正是“物外之趣”。而“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又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进一步体现了物外之趣。同时也反映了“我”的知识丰富,但活动范围狭小,没有机会和条件接触“青云白鹤”的实景,靠着丰富的想像仍然可以领略到书本上图画上所描绘的“青云白鹤”的实景。再写“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这里写“我”观察花台草木,“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神游其中,仍是表现“物外之趣”的。而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不但紧扣“趣”字,说明“我”观察入神,而且还能表现“我”的真正可爱,天真无邪。

参考资料:
1、 《童趣》赏析.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1-29]

tóng

shěn qīngdài 

    tóngzhìshí néngzhāngduì míngcháqiūháo jiànmiǎoxiǎozhīcháwén shíyǒuwàizhī 

    xiàwénchéngléi zuòqúnkōngzhōng xīnzhīsuǒxiàng huòqiānhuòbǎi guǒrán ángshǒuguānzhī xiàngwéizhījiāng yòuliúwénzhàngzhōng pēnyān shǐ使zhīchōngyānérfēimíng zuòqīngyúnbáiguān guǒyúnduān wéizhīránchēngkuài 

    chángqiángāochù huātáixiǎocǎocóngchù dūnshēn shǐ使tái dìngshénshì cóngcǎowéilín chóngwéishòu zhěwéiqiū āozhěwéi shényóuzhōng rán 

     jiànèrchóngdòucǎojiān guānzhī xìngzhèngnóng yǒupángrán shāndǎoshùérlái gàilài shéérèrchóngjìnwéisuǒtūn niányòu fāngchūshén juéránjīng shéndìng zhuō biānshùshí zhībiéyuàn 

柳梢淡淡鹅黄染,波面澄澄鸭绿添,及时膏雨细廉纤。门半掩,春睡殢人甜。
柳梢(shāo)淡淡鹅黄¹染,波面澄(chéng)澄鸭绿²添,及时膏雨³细廉纤。门半掩,春睡殢(tì)人甜。
译文:柳树梢染上了淡淡的鹅黄色,清清的水波新添了淡淡的绿色,春天细细的小雨纤细绵绵,门半掩着,里面有人被春天困住而甜甜地睡眠。
注释:阳春曲:又名喜春来、惜芳春,属中吕宫曲调,也可入正宫。¹鹅黄:淡黄色,喻柳色。²鸭绿:形容清清的水色。³膏雨:甘霖。⁴廉纤:形容小雨。⁵殢:困扰,纠缠不清。

yángchūn··chūn--wángqīng

liǔshāodàndànéhuángrǎnmiànchéngchéng绿tiānshígāoliánxiānménbànyǎnchūnshuìréntián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春日春盘¹细生菜,忽忆两京²梅发时。
译文:今日立春,我忽然想起开元、天宝年间那一段太平岁月。那时,东京洛阳和两京长安正是鼎盛之时。
注释:¹春盘:唐时风俗,立春日食春饼、生菜,称为春盘。²两京:指长安、洛阳两城。
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
盘出高门¹行白玉,菜传²(xiān)发送青丝。
译文:每当立春,高门大户把青丝韭黄盛在白玉盘里,经纤手互相馈送,以尽节日之兴。
注释:¹高门:指贵戚之家。²传:经。
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
巫峡寒江那对眼¹,杜陵远客²不胜悲。
译文:如今我流落异地,真不堪面对这眼前的巫峡寒江!昔日之盛和今日之衰,令我这杜陵远客悲不自胜。
注释:¹那对眼:哪堪对眼。²杜陵远客:诗人自称。杜陵,指长安东南的杜县,汉宣帝在此建陵,因此称为杜陵。杜甫的远祖杜预是京兆人,杜甫本人又曾经在杜陵附近的少陵住过,所以他常自称为杜陵远客、少陵野老。
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此身未知归定处¹,呼儿觅纸一题诗。
译文:天哪!究竟哪里是我的归宿安身之处?为了散淡旅愁,姑且叫儿子找纸来写了这首诗。
注释:¹归定处:欲归两京,尚无定处。

  《立春》是封建时代一个正直诗人命运坎坷、前途未卜的形象写照。

  诗的前两联叙写两京春日景况,后两联抒发晚年客寓夔江之春日感怀。全诗用欢快愉悦的两京立春日的回忆,反衬当下客寓流离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达出作者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与浓烈的怀乡之愁。

  此诗叙写诗人在立春之日回忆往昔两京生活而生发思乡之愁。诗的前两联叙写两京春日景况,后两联抒发晚年客寓夔江之春日感怀。诗人的悲伤之中有倦于羁旅的怀乡之愁,也有对两京繁华不再的家国之悲,亦包涵了个人身世之感。此诗反映了诗人杜甫长期漂泊西南的流离之叹,用欢快愉悦的两京立春日的回忆,反衬当下客寓流离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达出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与浓烈的怀乡之愁。

参考资料:
1、 林静编著,古代怀乡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141-142页
2、 姜云著,古人吟佳节,语文出版社,2017.07,第39-40页

chūn

 tángdài 

chūnchūnpánshēngcài liǎngjīngméishí 
pánchūgāoménxíngbái càichuánxiānshǒusòngqīng 
xiáhánjiāngduìyǎn língyuǎnshèngbēi 
shēnwèizhīguīdìngchù érzhǐshī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长忆西湖¹。尽日²³(lán)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yǔ)正清秋。
译文: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 整天站在楼台上,扶栏远眺那湖光山色的情景:湖面上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船, 小岛上天高淡远的号色。
注释:¹西湖:即今杭州西湖。²尽日:整天。³凭:靠着。⁴阑:横格栅门。⁵岛屿:指湖中三潭印月、阮公墩和孤山三岛。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笛声依约¹芦花里,白鸟²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³寒。
译文:最难忘的是,一阵悠扬的笛声隐隐约约地从芦花荡里传长时, 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鹭, 它们倏地成群飞起,排列成行。西湖的景色使我艳羡神往, 因此一旦离开它,闲暇时, 又撩起我垂钓的情趣,开始整修钓鱼工具,此刻仿佛又置身于清凉爽阔的西湖秋色之中了。
注释:¹依约:隐隐约约。²白鸟:白鸥。³水云:水和云融为一起,淡蓝乳白相间,给人清凉爽快之感,这里指西湖秋天的景色。

  词上片写到秋高气爽的时节,凭栏远眺,西湖水如明镜,孤山景色清爽,几只渔船悠然自得,寥寥几笔,勾勒了一幅远近相宜、意趣恬淡的优美画面,写景静中有动,以动衬静。“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得、不扰不喧的意思。以“三三两两钓鱼舟”映衬湖水的宽阔,以笛声依约、白鸟成行烘托景致的幽雅。将依依相思之情融入笔端,描写极富诗情画意,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由眼前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用到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的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

  词下片芦花丛中传来依约的笛声,惊动了白鸟从水里飞起,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全词情景交融,先写西湖光景,后写忆者之情。词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并用,景中寄情,情中寄景,选景高洁,情调闲雅,用笔淡炼,纯用白描,艺术手法甚为高超。结尾与起首自然照应,用笔清闲。全篇意境悠远,情怀逍遥,表现了作者吟咏潇洒、舒卷自如的过人才气。

参考资料:
1、 李振国主编 .《宋词译评》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07 :第2页 .
2、 王禹偁等著 .宋词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超值金版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 2011.03 :第8页 .
3、 杨义总主编 .唐宋名篇 唐宋词卷 .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05 :第792页 .

jiǔquánzi··zhǎng西--pānláng

zhǎng西jǐnpínglánlóushàngwàngsānsānliǎngliǎngdiàozhōudǎo屿zhèngqīngqiū

shēngyuēhuābáiniǎochéngxíngjīngbiéláixiánzhěngdiào竿gānshuǐyúnh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