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园霜露向秋澄,节序初临祀事兴。恭将圭壁朝群帝,遥奉馨香荐五陵。
玉园霜露向秋澄,节序初临祀事兴。恭将圭壁朝群帝,遥奉馨香荐五陵。
祠坛眇眇神光下,路寝荧荧燎火升。宣室于今敦孝感,还归早慰圣情凝。
祠坛眇眇神光下,路寝荧荧燎火升。宣室于今敦孝感,还归早慰圣情凝。

sòngrénshànglíngzuò--tángshùnzhī

yuánshuāngxiàngqiūchéngjiéchūlínshìxìnggōngjiāngguīcháoqúnyáofèngxīnxiāngjiànlíng

tánmiǎomiǎoshénguāngxiàqǐnyíngyíngliáohuǒshēngxuānshìjīndūnxiàogǎnháiguīzǎowèishèngqíngníng

唐顺之

唐顺之

唐顺之(公元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 4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已暮,重叠关山岐路。嘶马摇鞭何处去,晓禽霜满树。
秋已暮,重叠关山¹(qí)²。嘶(sī)马摇鞭何处去,晓禽霜满树。
译文:分别时正是秋暮,关山重重连着条条远路。征马嘶鸣,你挥着鞭儿将驰向何处。鸟儿默默地看着你远去,清晓的寒霜满树。
注释:谒金门:词牌名。¹关山:泛指关塞和山岳。²歧路:岔道。
梦断禁城钟鼓,泪滴枕檀无数。一点凝红和薄雾,翠蛾愁不语。
梦断禁城¹钟鼓,泪滴枕檀(tán)²无数。一点凝红³和薄雾,翠蛾愁不语。
译文:紫禁城中的声声钟鼓,惊摇梦忆往事的追溯,梦醒时檀枕上泪滴无数。一点红日如血的殷红,殷红凝和着薄薄的晨雾,翠眉锁愁却无人相诉。
注释:¹禁城:宫城。²枕檀:即檀枕。³凝红:指溶有脂粉的眼泪。⁴翠蛾:指女子黑而细长的眉毛。

  上阕中我们看到一匹马正在关山重叠的岔路上奔驰,一个神情郁郁的旅人骑在马背上缓缓地摇着鞭子,此刻时令已到深秋,在落满霜花的树枝上,禽鸟迎着晨光喳喳地哀啼。这一阕另然仅有四句二十一宇,但却将游子行旅的时间,环境,动作和目击的情景作了十分形象的描绘,真可谓文约而意丰,言简而意赅。“秋已暮”,不仅点明节令已是深秋,而且意味着其时四野正笼罩着一片秋日的暮霭;“重叠关山歧路”,点明游子行旅的空间环境,关山重叠的崎岖与“歧路”的漫长悠远已把旅途跋涉的苦况泄露了出来。“嘶马摇鞭”写出了马行的踟蹰与马嘶的悲凉,而这也正是从侧面写出游子迟迟不忍前行而又不得不摇鞭催马的矛盾情怀。“何处去”。这一小小的设问更道出游子飘泊的景况,这种在人生道路上无目的的追寻,其内心的悲凉自不待言。“晓禽霜满树”不但以五字三“象”(禽一霜一树)浓缩了游子的所见,而且与“秋已暮”相呼应,更见旅人暮行而复晓行的旅途的辛苦与劳顿。古人作诗讲求炼字炼句,此句即炼句之范例:黎明时分,禽鸟啼叫在结满霜花的树枝上,亦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似的,短短的语境涵盖了众多的意象和丰富的意蕴,这幅“晨霜鸣禽图”岂不也是游子景况和命运的一个象征,他的心岂不也在人世的风霜中悲衰地呻吟。

  下阕写游子去后思妇的愁苦寂寞也极显功力:紫禁城的晨钟幕鼓,惊断了她与所思暂聚的梦影,点点泪珠滴湿了她那散发着檀香的枕衾。“一点凝红新薄雾”,写得极工极巧,我们的女主人公在荧荧泪光中瞥见室内的孤灯,犹如一团红光隐现在薄雾之中;或者是她滴泪到天明,红日的光影透过窗棂射到她迷漾的泪眼中,她也觉得有一团凝聚的红光在薄雾中闪烁。《沧浪诗话》云:“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延巳此句即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无迹可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尾句“翠娥愁不语”也极工丽蕴藉,词人仅仅抓住蛾眉颦蹙含愁不语的情态,便突现出美人外貌的忧郁美和内心的哀静美,一如影象的定格,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李德身,骆守中主编.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7.2:第49页-第50页

jīnmén··qiū--niú

qiūzhòngdiéguānshānyáobiānchùxiǎoqínshuāngmǎnshù

mèngduànjìnchéngzhōnglèizhěntánshùdiǎnnínghóngbáocuìéchóu

秃秃,高密孙齐儿也。齐明法,得嘉州司法。先娶杜氏,留高密。更绐娶周氏,与抵蜀。罢归,周氏恚齐给,告县。齐赀谢得释。授歙州休宁县尉, 与杜氏俱迎之官,再期,得告归。周氏复恚,求绝,齐急曰:“为若出杜氏。” 祝发以誓。周氏可之。
秃秃¹,高密²孙齐儿也。齐明法³,得嘉州司法。先娶杜氏,留高密。更绐(dài)娶周氏,与抵蜀。罢归,周氏恚(huì)齐给,告县。齐赀(zī)谢得¹⁰释。授歙(shè)州休宁¹¹县尉¹², 与杜氏俱迎之官,再期¹³,得告归。周氏复恚,求绝,齐急曰:“为若¹⁴¹⁵杜氏。” 祝发以誓¹⁶。周氏可之。
译文:秃秃,是高密县人孙齐的儿子。孙齐考中明法科,因而得到嘉州司法参军的职务。他先前已经娶有妻子杜氏,将杜氏留在家乡高密,孙齐却将这事隐瞒起来,用欺骗的手段又娶周氏,与周氏一起到蜀中赴任。任期满后,一块儿回高密,周氏才知道孙齐已有妻室,怨恨孙齐骗了她,于是告到县里,孙齐向县官送钱财,说好话,事情便就这样了结了。孙齐又被任命为歙州休宁县县尉,连杜氏一起带去上任。过了两年,孙齐请假回老家获得批准,周氏还为这事愤愤不平,要求离婚。孙齐急了,说:“为了你,我可以与杜氏和离!”并且剪下头发,立下誓言,周氏才答应了他。
注释:¹秃秃:高密人孙齐的儿子。记: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但目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²高密:县名,在今山东省。³明法:贡举科目名,在“诸科”中地位最低。⁴嘉州:州名,今四川乐山市。⁵司法:即司法参军的简称,置于各州,掌议法断刑。⁶绐:欺骗。⁷罢归:罢职回乡以后。⁸恚:愤怒、怨恨。⁹赀:同“资”,钱财。¹⁰得:被授予官职。¹¹歙州休宁:地名,在今安徽省休宁县。¹²县尉:官名,位在县令以下。¹³再期:两年以后。¹⁴若:你。¹⁵出:遗弃,休弃。¹⁶祝发以誓:断发为誓。祝:断绝、削去。
齐独之休宁,得娼陈氏,又纳之。代受抚州司法,归间周氏,不复见, 使人窃取其所产子,合杜氏、陈氏,载之抚州。明道二年正月,至是月,周氏亦与其弟来,欲入据其署,吏遮以告齐。齐在宝应佛寺受租米,趋归,捽挽置庑下,出伪券曰:“若佣也,何敢尔!”辨于州,不直。周氏诉于江西转运使,不听。久之,以布衣书里姓联诉事,行道上乞食。
齐独之休宁,得娼陈氏,又纳之。代受抚州¹司法,归间周氏,不复见, 使人窃取其所产子,合杜氏、陈氏,载之抚州。明道²二年正月,至是月,周氏亦与其弟来,欲入据³其署,吏遮以告齐。齐在宝应佛寺受租米,趋归,捽(zuó)挽置庑(wǔ)下,出伪券曰:“若佣也,何敢尔!”辨于州,不直。周氏诉于江西¹⁰转运使¹¹,不听¹²。久之,以布衣书里姓联诉事¹³,行道上乞食。
译文:孙齐假满后独自一人到休宁县任上,遇到妓女陈氏,又将她纳为妻。任满,县尉另有人替代,他接受了抚州司法参军的任命,回高密与周氏分开,不再与她相见,却派人偷偷地将她所生的儿子抱了来,同杜氏、陈氏一起带到抚州,于明道二年正月到任。这个月,周氏也与她弟弟来到抚州,想要进入并占据孙齐的官署,被吏人拦住,并把这事报告了孙齐。孙齐正在宝应佛寺里收租米,听后立刻赶回去,揪起周氏放到走廊上,拿出假造的文书说:“你是我的佣人,怎么敢如此胡作非为!”于是一起到州里去辩理,周氏没能申冤。周氏上诉到江南西路转运使,也不听她的。过了好久,周氏无可奈何,只好用布衣写上自己的籍贯姓氏和几次告状的经过,流落路上讨饭。
注释:¹抚州:地名,在今江西省,治所在临川。²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年)。³入据:进入并住到。⁴趋:快走。⁵捽:揪。⁶庑:堂四周均廊屋。⁷伪券:伪造的卖身契约。⁸佣:受雇之人,佣人。⁹不直:没有得到公平的裁决。¹⁰江西:即江南西路。宋真宗天禧四年(1029年),分原江南路为东、西二路,简称江东、江西。江南东路治所在江宁府(今南京),江南西路在洪州(今南昌)。抚州属江南西路。¹¹转运使:官名,经管财赋、监察等事。¹²不听:不予受理。¹³联诉事:几次告状的事实经过。
萧贯守饶州,驰告贯。饶州,江东也,不当受诉。贯受不拒,转运使始遣吏祝应言为覆。周氏引产子为据,齐惧子见事得,即送匿旁方政舍。又惧, 则收以归,扼其喉,不死。陈氏从旁引儿足,倒持之,抑其首甕水中,乃死, 秃秃也。召役者邓旺,穿寝后垣下为坎,深四尺,瘗其中,生五岁云。狱上更赦,犹停齐官,徙濠州,八月也。
萧贯¹守饶州,驰告贯。饶州²,江东也,不当受诉³。贯受不拒,转运使始遣吏祝应言为覆。周氏引产子为据,齐惧子见(xiàn)事得,即送匿旁方政舍。又惧, 则收以归,扼其喉,不死。陈氏从旁引儿足,倒持之,抑其首甕(wèng)水中,乃死, 秃秃也。召役者邓旺,穿寝后垣(yuán)下为坎,深四尺,瘗(yì)¹⁰其中,生五岁云。狱上更赦,犹停齐官,徙(xǐ)¹¹(háo)¹²,八月也。
译文:这时,萧贯任饶州知州,周氏到他那里去向他申诉。饶州属江南东路,按规定不应该接受她的诉状,但萧贯并不推辞,仍然受理。转运使这才派公吏祝应言前往调查,周氏以她所生的儿子为证据。孙齐害怕儿子被发现,事实真相败露,就将儿子藏到附近方政的屋子里。随后仍怕被发现,又将儿子带回家来掐住他的咽喉,没有死,陈氏从旁边抓住小孩的双脚,倒提起来,把头按进一大瓮水中,小孩才死,这就是秃秃。孙齐于是叫来差役邓旺,让他在寝室后面的墙下挖了一个坑,深有四尺,将尸体埋在里面,秃秃这年只五岁。萧贯将孙齐的罪案报上去,恰遇大赦,但还是停了孙齐的官职,流放到濠州去管制起来,这是明道二年八月的事。
注释:¹萧贯:字贯之,临江新榆(今江西新喻县)人,为官敢作敢为。²饶州:地域主要在今江西上饶地区,治所在鄱阳县(今江西波阳)。³不当受诉:因抚州在当时属江南西路,而萧贯是江南东路饶州的官员,按理不应当受理此案。⁴贯受不拒:萧贯仍然受理,没有推辞。⁵覆:回复,意即说明情况。⁶见事得:事实被别人知道。见:同“现”,被发现、被看见。⁷抑:摁、按。⁸甕:大水缸。⁹垣:墙。¹⁰瘗:埋葬。¹¹徙:流放。¹²濠州:州名,在今安徽凤阳东。
庆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司法张彦博改作寝庐,治地得坎中死儿,验问知状者,小吏熊简对如此。又召邓旺诘之,合狱辞,留州者毕是,惟杀秃秃状盖不见。与予言而悲之,遂以棺服敛之,设酒脯奠焉。以钱与浮图人升伦, 买砖为圹,城南五里张氏林下瘗之,治地后十日也。
庆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司法张彦博¹改作寝庐,治地得坎²中死儿,验问知状者,小吏熊简对如此。又召邓旺诘(jié)³之,合狱辞,留州者毕是,惟杀秃秃状盖不见。与予言而悲之,遂以棺服敛之,设酒脯奠焉。以钱与浮图人升伦, 买砖为圹(kuàng),城南五里张氏林下瘗之,治地后十日也
译文:庆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抚州司法参军张彦博改建寝室,挖地发现了坑中的孩子的尸体,查问知道情况的人,有个叫熊简的小吏回答如上。又叫来邓旺盘问,又核对了当年办案的供词,凡是保存在州里的都这么说,只是杀死秃秃经过的材料没有看到。张彦博向我谈到这件事,为秃秃的惨死而悲痛,于是用棺材丧服收敛了他的遗骸,并设置酒肉祭奠。又出钱给僧人升伦,叫他买砖砌成墓穴,在城南五里处一家姓张的树林下埋葬,时间在挖地得骨后的第十天。
注释:¹张彦博:作者友人。字文叔,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县)人。²坎:墓穴,墓坑。³诘:查问、查究。⁴棺:棺材。⁵敛:成殓。⁶浮图人:僧人。浮图:梵语音译,也作“浮陀”、“浮屠”,即佛。⁷圹:墓穴、坟墓。⁸治地后十日也:指挖地得骨后的第十天。
呜呼!人固择于禽兽夷狄也。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如齐何议焉?买石刻其事,纳之圹中,以慰秃秃,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无忌言。二十九日,南丰曾巩作。
呜呼!人固择于¹禽兽夷狄²也。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³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如齐何议焉?买石刻其事,纳之圹中,以慰秃秃,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无忌言。二十九日,南丰曾巩作。
译文:啊!人本就区别于禽兽野蛮人。禽兽野蛮人对与他结合生育的,知道不互相祸害,相互祸害那么人类早就灭绝了。像孙齐这样的人该怎样评价呢?买来石碑,刻上这件事,放到坟中,用来祭奠秃秃,并且用来告诫世人。事件的整个过程,只有杜氏全没有一句违忌的话。二十九日,南丰曾巩写。
注释:¹择于:区别于。²夷狄:对少数民族的泛称。³不相祸:不加伤害。

  文章记叙了五岁小儿秃秃惨死于父亲孙齐之手的原因和改葬过程,严厉谴责了禽兽不如的司法官孙齐,同时也暴露了封建社会法律政令的本质。文章于琐屑记载中,刻画了官吏的丑恶灵魂,形象逼真,语言生动。

  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先看孙齐的婚姻行为,他是先娶杜氏,留在家乡,而后又假称未婚,骗娶了周氏,去蜀上任。真相大白后,纠纷一场。前车之覆未远,又故恶重演,独自去休宁上任,又纳娼妓陈氏。这些都说明孙齐是个奸诈好色、无信无义之徒。再看孙齐的言论,被骗的周氏不甘心继续保持这种尴尬的婚姻局面,决心与孙齐断绝关系。孙齐急了,说:“我为你赶走元配杜氏”,也不顾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圣人之训,剪断头发发誓。这番“情义”也真打动了周氏。但是后来,这些话也都不算数了。他回家休假,连见见周氏都不提了,还派人偷走了周氏所生的儿子。周氏远去任所找他,他竟是亲手“捽挽置庑下”。捽挽,连拉带拽,可见其凶暴。孙齐还拿出一个假的契约,说:“你不过是个婢佣,怎么敢这样闹!”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作者让人物语言在人物行为的陪衬下,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使读者看到了孙齐阴险奸诈的性格。“虎毒不食子”,言畜类之残暴者也具备亲子间的基本道德。但孙齐则不然,为了怕官府戳穿他诬妻为佣的丑行,竟不惜残忍地杀害了亲生儿子,毁灭证据,保全自己。作者对于杀儿过程中,孙齐及其帮凶陈氏的动作写得十分仔细:“扼其喉”、“引儿足”、“倒持之”、“抑其首”,这些行为描写,更加暴露出他们的阴毒残忍。作者让事实来说话,他对人物的臧否,主要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刻画出来的。

  作者实录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内幕,语虽平钝,但深蕴着批判的锋芒。在周氏几次告状中,孙齐先是能够“赀谢得释”,后来“辨于州,不直。周氏诉于江西转运使,不听。”封建社会里,官吏贪脏枉法,官官相护,老百姓到难以伸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者特别指出主人公孙齐“明法”,而其授职亦屡为各州“司法”。“明法”、“司法”而“犯法”,可见官吏的佞巧无信。结尾的议论也深化了主题。作者以对比议论手法一扬一抑,欲擒故纵。先言人区别于禽兽,是为一扬,一纵,既而,又言禽兽不伤亲子,“如齐何议焉?”言外之意,孙齐禽兽不如,是为一抑一擒,鞭辟入里。

  这是一篇记实性的叙事散文,它记叙了五岁小儿秃秃惨遭生父庶母残酷杀害的故事。这篇作品很像短篇小说。情节曲折,叙速简洁,在不长的篇幅中把一桩惨案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清楚明白。人物鲜明,无论是灭绝人性弃妻杀子狡诈残忍的孙齐,还是始而被骗,继而遭弃,坚持上诉斗争的周氏,都跃然纸上。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抓住细节,着力刻画。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第八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7 第1版:第103-106页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¹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
译文:近来我的愁苦像天一样大,谁能够了解我同情我呢?正是没有谁能够了解我同情我,我又只好把愁闷痛楚比着天一样大。
注释:¹解:了解。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谁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¹
译文:人们都喜欢将古代和今天无穷无尽的事儿,放置在愁苦之中。我虽然也有许多悲愁,但我更愿意用畅饮美酒来消解愁闷。
注释:¹移家向酒泉:杜甫《饮中八仙歌》:“恨不移封向酒泉。”酒泉:郡名,以城下有泉,味如酒,乃名。

chǒuér··jìnláichóushìtiānlái--xīn

jìnláichóushìtiānláishuíjiěxiāngliánshuíjiěxiāngliányòuchóuláizuòtiān

dōujiāngjīnqióngshìfàngzàichóubiānfàngzàichóubiānquèjiāxiàngjiǔquán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君子¹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²者也。非学而以致疑³,非问而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君子学习必定喜爱问。“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或许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注释:¹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²相辅而行:互相协助进行。辅:辅助。³而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而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求得。疑:疑问,疑难。⁴广识:增广知识;广:使……广,增广,增加、增长。⁵好:喜好。⁶或:可能。⁷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晓,通达。⁸舍问:放弃提问。舍:放弃。⁹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奚:何,怎么 。 其:之,代词,指代文中的“理”与“识” 。焉,代词,指代上述的“理”与“问”。 决:判断,解决。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¹”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²,所谓交相问难(nàn)³,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译文:(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注释:¹就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²以资切磋:借以共同研究;资:凭借。³交相问难:互相诘问;难:驳诘。⁴审问:详细地询问。(古今异义,今意为“审讯”)⁵放心:古今异义,放纵散漫的心思。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而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译文: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是己而非人¹,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²,妄以臆(yì)(duó)³。如是,则终身几而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而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而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译文: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硬要以为(自己)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注释:¹是己而非人:意动用法,以己为是,以人为非。是:以……为是;认为……对 非:以……为非。²未安:不稳妥的地方。³臆度:主观猜测;臆:主观的;度:猜测,估计。⁴狎:亲近而不庄重。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译文: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译文: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而专在,而学而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译文: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译文: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本文无论在命题,立意,论证方法或语言风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韩愈《师说》的痕迹。可比较二者的异同。

  两文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但论述角度略有不同。《师说》着重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劝人虚心“从师而问”要“学于师”;《问说》则着重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师说》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后,第二部分(核心部分)就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对比鲜明地论证论点。《问说》的论证方法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师说》对比的对象繁多,而《问说》对比和对象单一,都是“古之人”与“今人”,对比的内容却涉及“问”的各个方面。

  在语言风格上,两篇文章都很古朴。在句式运用上,两篇文章都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是《师说》和《问说》的共同语言特点。《问说》中有些句子,与《师说》的某些句子,连结构和意思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内容主旨

  本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论。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问。

  第二部分:本论。第二到第六段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二段先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三种问的人(贤于已者,不如已者,等于已者)都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第三到第六段论述怎样才算好问和问应持什么态度。

  第三段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并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第四、五段转入分析今人的错误表现:

  第四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事(问的内容)和人(问的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在写作方法上将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的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二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以及第三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这段最后提出“有学无问”的危害性。

  第五段、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作者先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容其短”。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来古今对比,批评今人。

  第六段、推究今人不好问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第七段)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

wènshuō

liúkāi qīngdài 

    jūnzhīxuéhàowèn wènxué xiāngérxíngzhě fēixuézhì fēiwènguǎng广shí hàoxuéérqínwèn fēizhēnnénghàoxuézhě míng érhuòshì shí érhuòzhī shěwèn juéyān 

    xiánzhě wènyān suǒwèi jiùyǒudàoérzhèng  zhě wènyānqiú suǒwèi néngwènnéng duōwènguǎ  děngzhě wènyānqiècuō suǒwèijiāoxiāngwènnàn shěnwènérmíngbiànzhī  shū yún  hàowèn  mènglùn  qiúfàngxīn  érbìngchēngyuē xuéwènzhīdào  xuéwèn yán zūnxìng  érguī dàowènxué  wènqiěxiānxué 

    zhīrénzhōngshàn shìérwènyān rénérwènyān yǒushēnér shìkuángzhīyán shèngrénzhī chúráozhīwēi xiānmínxúnzhī shùntiānérxún zhīércháěryán fēigǒuwéiqiān chéngshànzhīhóng sāndàiérxià yǒuxuéérwèn péngyǒuzhījiāo zhìquànshànguīguò xiāngfǎng访 yānwéijìnxiūshì wèizhīduōjiàn kuàngliú 

    shìérfēirén zhītóngbìng xuéyǒuwèi qiǎngwéizhī yǒuwèiān wàngduó shì zhōngshēnwènzhīshì xiánzhě zhīéryuànwènyān zhě qīngzhīérxièwènyān děngzhě xiázhīérgānwènyān shì tiānxiàwènzhīrén rén shì wéishīxīnyòngěr yòng xiǎozhě zhīlòuérjǐnshī nìngshǐ使xuézhōngjìn xiàrén wéihàixīnshùzhě érdǎozhīzhěchángshízhījiǔ 

    rán suǒwènfēisuǒxuéyān xúntiānxiàzhīwénshìkuàiyánlùn shènqiěxīnzhīsuǒmíngzhě wènzhīrénshìnéng shìzhīzhìnànjiězhě wènzhīrénqióngduǎn érfēishìzhě suīyǒuqièshēnxīnxìngmìngzhīshì shōushànzhī qiúyānér jiē xuézhīsuǒnéngzhě fēizhīyóu 

    qiěhàowènzhě yóuxīnnéng xīnzhī yóuhàoxuézhīchéng fēiqiánxīnzhuānzhī xuéfēirénzhīxué hàofēirénzhīhào néngwèn 

    zhìzhěqiān yǒushī shèngrénsuǒzhī wèiwéirénzhīsuǒzhī rénzhīsuǒnéng wèifēishèngrénzhīsuǒnéng zhuānzài érxuézhǐjìng ránwènshǎo  zhōu  wàicháoxúnwànmín guózhīzhèngshìshàngwènshùrén shìguìwènjiàn xiánwènxiāo érlǎowènyòu wéidàozhīsuǒchéngér 

    kǒngwénchǐxiàwèn xiánzhī rénwènwéiměi érbìngjiànyǒuchǐ hòuzhījūnfǎnzhēngwènwéichǐ ránrénsuǒshēnchǐzhě hòushìqiěxíngzhīérwéichǐzhěduō bēi 

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林风淅淅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庭空客散人归¹后,画堂半掩珠帘²。林风淅(xī)³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xiān)
译文:宴会结束后,宾客都各自回去了,只留下冷清庭院,画堂中珠帘半掩。长夜漫漫,听风吹过林梢,更加冷清。抬头仰望这纤纤的珠月,倍感清冷。
注释:谢新恩:词牌名。此词调名在《花草粹编》《历代诗余》《全唐诗》等本中均作《临江仙》。王国维《南唐二主词》校勘记中云:“此亦临江仙调。”《词谱》在《临江仙》调名下注曰:“李煜词名《谢新恩》。”¹归:离去。²珠帘:以珍珠缀成的帘子。《全唐诗》中作“朱帘”。³淅淅:形容风声。⁴厌厌:安静,静谧。⁵纤纤:小巧、尖细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蛾眉似的新月的纤巧。
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金窗力困起还慵。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春光镇¹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²!金窗³力困起还慵。一声羌(qiāng),惊起醉怡(yí)
译文:春光虽正好,人却无端端老去,珠愁往恨什么时候会穷尽啊?只想醉卧不起,但是醉后的欢悦,偏偏被羌笛声惊起。
注释:¹镇:正。²何穷:么时候才是尽头,即无穷无尽的意思。³金窗:又称黄金窗,宫廷中装饰华美的窗户。窗,《词谱》中作“刀”。⁴力困:力乏。⁵慵:困倦,懒得动。《花草粹编》中误作“墉”。⁶羌笛:又为羌管,竖着吹奏,两管发出同样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带有悲凉之感。⁷醉怡容:酒醉以后脸上泛起红晕的容颜。怡,舒适愉快,喜悦的样子。

  这首词的上片,写热闹的宴会过后,宾客离席,庭院一片空寂,夜月一片冷清。主人公应是一个寂寞满怀的人。每一种景物、每一个场面都蕴含了一种无法言表的落寞之感,尤其“厌厌”和“纤纤”等词,更是烘托了作者无以自遣的怅愁之情。从词的写法上看,以空起,以静收,虚者多,实者少,情绪气氛浓,直言胸臆淡,有空灵透剔之特色。

  下片写主人公早晨睡醒之后感愁伤恨的心情。春光依旧明媚,人却已空然老去,眼前美景并不能吸引作者、给作者以愉悦,往日今日的新愁旧恨总是郁于心头,只想醉卧不起,情绪愈发低沉,心情更加郁闷。结尾一句“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陡然一转,羌笛如晴空一声惊雷,惊醒了酣睡之人,形象地表达了人物此时心理的脆弱。

  整首词中,已经没有了后主前期词中的纵情欢娱,字里行间预示着国家形势堪危。

参考资料:
1、 东篱子.李煜词全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58-59

línjiāngxiān ·tíngkōngsànrénguīhòu

 dài 

tíngkōngsānrénguīhòu huàtángbànyǎnzhūlián línfēngyànyàn xiǎolóuxīnyuè huíshǒuxiānxiān 
chūnguāngzhènzàirénkōnglǎo xīnchóuwǎnghènqióng jīnchuāngkùnhuányōng shēngqiāng jīngzuìr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