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风变陵谷,余行将安之?浩然怀黄绮,烨烨紫芝辞。
悲风变陵谷,余行将安之?浩然怀黄绮,烨烨紫芝辞。
清声在金石,孤情独往来;彭泽何人斯,东篱恋酒杯?
清声在金石,孤情独往来;彭泽何人斯,东篱恋酒杯?
微禄已不耽,沾沾「乞食诗。」乞固自有意,可以观其才。
微禄已不耽,沾沾「乞食诗。」乞固自有意,可以观其才。
吾则爱吾鼎,白云尚分贻。
吾则爱吾鼎,白云尚分贻。

shānzhōngkōngǒuyuānmíngyóujuéwèijièsuìzuòfǎnshíshīréngyòngtáoyùn--zhānghuángyán

bēifēngbiànlíngxíngjiāngānzhīhàorán怀huáihuángzhī

qīngshēngzàijīnshíqíngwǎngláipéngréndōngliànjiǔbēi

wēidānzhānzhānshíshīyǒuguāncái

àidǐngbáiyúnshàngfēn

张煌言

张煌言

张煌言(1620—1664年),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著名抗清英雄。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后被俘,遭杀害,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谥号忠烈。其诗文多是在战斗生涯里写成,质朴悲壮,表现出作家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有《张苍水集》行世。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清国史馆为其立传。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追谥忠烈,入祀忠义祠,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 42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赫赫¹始祖²,吾华³(zhào)
译文:我盛名赫赫的人文初祖,中华民族的创始之人。
注释:¹赫赫:显赫,显盛。²始祖:即最初的远祖,亦称初祖。³吾华:我中华。⁴肇造:始建。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zhòu)¹²(sì)³,岳峨河浩。
译文:子孙生生不息,香火绵延不断;山岳巍峨,江河浩瀚。
注释:¹胄:即后代子孙。²衍:繁衍,衍传。³祀:此指祭祀香火。⁴绵:绵延,不断。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
聪明睿知¹,光被(pī)²(xiá)³
译文:您聪明智慧的光芒,直至覆照到边远荒僻之地。
注释:¹睿知:智慧。²被:覆也,覆盖,义同披。³遐荒:边远荒僻之地。光被遐荒:其光辉直至覆照到边远荒僻之地。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建此伟业¹,雄立东方。
译文:建立中华民族这一伟大事业,崛然雄立于世界东方。
注释:¹建此伟业:指建立中华民族这一伟大事业。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
世变沧桑¹,中²³(cuō)
译文:世间沧桑变换,其间也曾经历了失足跌创。
注释:¹世变沧桑:世间沧桑变换。²中:此一字接前句,意为:之中,其间。³更:经过,经历。⁴蹉跌:失足跌倒。
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译文:而今跨越数千年岁月长河,又遭逢霸强的邻国蔑视道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琉台¹不守²,三韩³为墟。
译文:琉球和台湾失守于外敌,整个朝鲜半岛也已是一片废墟。
注释:¹琉台:指琉球、台湾岛,当时均在日本侵占之下。²不守:失守。³三韩:原指古代朝鲜半岛(约公元前2世纪末~公元4世纪)的三个部落联盟,包括“马韩”“弁韩”和“辰韩”。后来,“三韩”一词常被用来代称整个朝鲜半岛。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辽海¹燕冀²,汉奸³何多
译文:辽海一带及华北大部地区,为虎作伥的汉奸何其多!
注释:¹辽海:辽海地区,泛指东北三省。²燕冀:泛指华北大部地区。燕:在此读 yān(音烟),古燕国,即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端,建都蓟(今北京)。战国时七雄之一。冀:即河北省的简称。³汉奸:原指汉人中那些为效命敌国而出卖汉人利益的奸贼,后来泛指那些为外国人效命而损害本国利益的一切奸贼。⁴何多:何其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以地事¹²,敌欲岂足³
译文:以割让土地来与敌国议和谋事,敌国的贪欲又岂能满足?
注释:¹事:谋事。²敌:指敌国。³敌欲岂足:敌国的贪欲,岂能满足。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人执笞(chī)¹绳,我为奴辱。
译文:正所谓人家执掌着绳索鞭杖,我竟沦为任人欺辱的奴隶之邦。
注释:¹笞:古代原指竹片或竹条,常用来行刑拷打,后指鞭杖等拷打刑器。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
(yì)¹维我祖,命世之英²
译文:还数我先祖德范垂永,是顺应天道而立于世间的英雄。
注释:¹懿维:持久的美德。“维”,此同“唯”;此处含义用现今语言来描述,即为:“唯属于”“还得说……”。句解:有认为“维”与“唯”“惟”在古诗文中常用作发语词,此“维”亦为发语词,非也。²命世之英:指应天道而问世的英才,或应天道而立于世间的英雄。此句承前句而引后二句,为四句一结;接下来的四句,亦四句一结。命世:“命”,在此含义为“立命于”“应天命”“应天道”。“世”:人世,世间。“命世”:为古文言中特定词语,用意于:顺应天道而处于世间,或应天道而立于世间,尤指立志于开创宏伟大业。
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涿(zhuō)鹿¹奋战,区宇²以宁³
译文:与蚩尤奋战于涿鹿之野,终使天下得以安宁太平。
注释:¹涿鹿:涿鹿故城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南,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相传黄帝破蚩尤于涿鹿之野。²区宇:天下。³以宁:得以安宁太平。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
¹²苗裔(yì)³,不武如斯
译文:哪知他今天的子孙后代,竟如现在这般没有英雄气慨!
注释:¹岂:岂有。²其:代词,指黄帝。³苗裔:后裔,后代。⁴不武:这里指没有英雄气慨。“武”:这里指武勇、英勇。⁵如斯:如此,如现在这样。句解:此二句指向前面“琉台不守,……我为奴辱”八句所述状况。
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yāng)¹大国,让其沦胥²
译文:我本泱泱一个大国,就这样任其衰败沦丧?
注释:¹泱泱:宏远博大。²沦胥:泛指沦陷、沦丧。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
东等¹不才²,剑³(jù)俱奋
译文:我毛泽东等人不才,挥剑征伐奋勇驰骋;
注释:¹东等:即毛泽东等人。²不才:自谦之语。³剑:原指兵器的一种,此泛指与敌战斗的武器。⁴屦:本义为用麻、葛等制成的鞋,后泛指鞋子。在此句中,指行军征伐。⁵俱奋:俱,一起;奋,踊跃、振奋。句解:剑屦俱奋:喻指奋勇行军打仗,但词句非常含蓄古朴。备:尽。历:经历。险夷:安危。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译文:不畏惧万里崎岖坎坷,敢以生死报效祖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
译文:连年艰苦奋战,可谓历尽万千险难。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匈奴¹未灭,何以家为²
译文:不把入侵之敌消灭,以什么保障来安稳地操持家业?
注释:¹匈奴:此喻指一切入侵国土的外寇。²何以家为:即“何以为家”,以什么保障来安稳地操持家业?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译文:号召中国各党各界,务要牢固地保持团结;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译文: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也无须贫富之分。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译文:只有建立民族统一阵线,才是救国良策之本。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译文:我四万万同胞奋起,一定要坚决抵抗到底。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译文: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改革中国当前内政。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译文:亿万民众同心协力,我们就会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译文:收复我沦陷的大好河山,勇于捍卫祖国的权利与尊严!
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此物此志¹,永矢²勿谖(xuān)³
译文:如此救国之信念与志向,誓将永远铭记不忘!
注释:¹此物此志:句解:这里指上述“各党各界,……卫我国权”数句所言及之事与所明心志。²矢:同“誓”。³谖:忘记,欺瞒。如“永矢弗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¹武整军,昭告²列祖。
译文:我们励精治武整肃军心,特此告明中华列祖于今:
注释:¹经:经办,营办。此“军”指军队,此“武”指整个军事武装。²昭告:告明,公开地告示。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¹
译文:恭请临视,监察于皇天后土之间!
注释:¹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实鉴:即如实地监察、核查。临:亲临省视。临之:唐·韩愈《杂说》:“执策而临之。”句解:“实鉴临之”此为倒装句,即为:临之皇天后土而实鉴。“之”为指向介词,指向后句“皇天后土”。
尚飨!
尚飨(xiǎng)¹
译文:请享用我们的供奉!
注释:¹尚飨:古代祭辞结尾常用词语,即“请享用我们的供奉!” 

  “序文”交待了祭祀的单位、时间和对象。

  “正文”是祭祀的内容,分四层表述:

  第一层,“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我河浩。”概括黄帝对中华民族的创造:显赫盛大的始祖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后代子孙繁衍不息,面向巍峨的山岳和浩瀚的黄河大川,祭祀年年不断。据说黄帝时期,开拓了中国古时巨大的版图:东至海洋,西至空桐(山名,即崆峒。在甘肃平凉市西。),南至长江,北至釜山(徐水釜山),征服了许多部落,统一了全国。这四句诗歌颂了黄帝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基业。“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是指黄帝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恩惠泽及万里荒原;建立如此伟大的事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中华民族雄立在世界的东方。这是概写黄帝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功绩。

  第二层,“世变沧桑”至“我为奴辱。”主要回顾中国近百年来的屈辱史。中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多次受到挫折,而邻国日本等日益强大起来。1895年,日本霸占中国台湾及附属各岛和澎湖列岛;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鲜;1931年,又侵占中国东北三省,进而占领华北大部分地区。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的卖国行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先后割香港及九龙给英国;割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大片国土给俄国;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所以说,汉奸何其多,用国土来奉事敌人,敌人的欲望怎能满足。他们手拿武器,得寸进尺,致使沦陷区的老百姓沦为奴隶受辱。在“回顾”中既揭露了外国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也批判了丧权辱国的统治者没有继承黄帝的精神,卖国求荣的丑恶行为。

  第三层,“懿维我祖”至“让其沦胥。”是指黄帝是具有美德的著名的一世英雄。在涿鹿奋战,使国家的区域得以安宁,赞扬了黄帝以武力战胜邪恶的勇猛精神。可是,今天黄帝的后代子孙却如此不敢动武,让祖国辽阔的土地沦陷在敌人之手,这是批评那些力主投降日本,高唱亡国论的民族败类。

  第四层,表述苏日政策,表明苏日决心。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毛泽东等人虽然“不才”,但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在行军打仗方面正奋力进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陕北建立了苏日根据地,正为国效命,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的战斗。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是指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备尝多少艰难险阻,都是为了拯救祖国。日本侵略者不赶出去,中国人民哪里还有家呢。这里借用了西汉名将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的故事。他曾率军多次打败匈奴,汉武帝为表彰他,给他建造府第,他拒绝说:“匈奴不灭,何以家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先有其国而后有其家的博大胸怀。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是指各党派和各界人士,要坚固地团结起来,不分军民和贫富,共同苏日。写出了中国共党人反对国民党的分裂活动,共同苏日救国的主张。“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苏。”写出了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唤起全国四万万民众,共同反侵略的决心。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表达全国人民的愿望,国家必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改革内部政治,实行民主,组织和团结全国人民一心苏日,苏日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尚飨。”中国一定要侵略者还我河山,维护中国主权,这样的志向和决心,将永志不忘;中国一定要严格治军整军,加强国防力量,保卫国家,特此告诉列祖列宗,请列祖列宗和皇天后土一起加以监督。这一层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党各派组成苏日救国的民族统一战线,坚持苏战到底的决心。

  这篇“祭文”采用四言诗的形式,一方面概述了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创建大中华的丰功伟绩,一方面谴责了清政府近百年来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同时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收复国土、保卫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语言朴直,内涵丰厚,爱国报国卫国之情,充溢其间,浩荡正气,令人感奋。

参考资料:
1、 麓山子.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太白文艺出版社,2011年6月1日

yánshī ·huánglíng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zhōnghuámínguóèrshíliùniányuè wéiāizhèngzhǔmáodōng rénmínkànghóngjūnzǒnglìngzhū jìngpàidàibiǎolínhán xiānhuāshíguǒzhīzhìzhōnghuámínshǐxuānyuánhuángzhīlíng érzhìyuē 

shǐ huázhàozào 
zhòuyǎnmián yuèéhào 
cōngmíngruìzhì guāngbèixiáhuāng 
jiànwěi xióngdōngfāng 
shìbiàncāngsāng zhōnggèngcuōdiē 
yuèshùqiānnián qiánglínmiè 
liútáishǒu sānhánwéi 
liáohǎiyān hànjiānduō 
shì  
rénzhíchīshéng wéi 
wéi mìngshìzhīyīng 
zhuō涿鹿fènzhàn níng 
miáo  
yāngyāngguó rànglún 
dōngděngcái jiànfèn 
wàn wéiguóxiàomìng 
pínniándòu bèixiǎn 
xiōngwèimiè jiāwéi 
dǎngjiè tuánjiéjiān 
lùnjūnmín fēnpín 
mínzhènxiàn线 jiùguóliángfāng 
wànwànzhòng jiānjuékàng 
mínzhǔgòng gǎinèizhèng 
亿zhàoxīn zhànshèng 
huánshān wèiguóquán 
zhì yǒngshǐxuān 
jīngzhěngjūn zhāogàoliè 
shíjiànlínzhī huángtiānhòu 
shàngxiǎng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¹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²
译文:天色将晚,突然下起了大雪,那纷飞的雪花像盛开梅花又像飘飞的柳絮。江上的晚景美的就像画般,江面上一位披着蓑衣的渔翁正划着小船归去。
注释:¹堪:值得。²钓鱼人一蓑归去: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张志和《渔父》:“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本句综合上述二句诗意而成。一蓑,一领蓑衣,即一个人。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这首小令是元人马致远所作的“潇湘八景”组曲之一。潇湘八景,因宋代画家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而得名。八景为:山市晴岚、远浦帆归、平沙落雁、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后多有画家、诗人以此题材进行创作,马致远的《寿阳曲·潇湘八景》即是以此为题材创作的组曲。

  这首小令以“天将暮”起笔,点明时间,为整个画面铺垫了一层幽探的色彩,奠定了全曲的基调。第二句“雪乱舞”,笔锋承接上句,紧扣题目·写雪景,“舞”字暗示出有风,“乱”字则突出了风的强劲,隐然有呼啸之声透出。作者借雪之“乱舞”传达风声和风势,凌虚造景,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雪借风势,更显出雪之大,雪之猛。若说“雪乱舞扮极写雪之动态,“半梅花半飘柳絮”则进一步通过一个“飘”字串起“梅花”、“柳絮’两个虚拟的意象,拓展想象的审美空间,从视觉形象上扩大艺术容量。作者以虚实相生的笔法绘声、摹形、传神,风神蕴藉,韵味隽永。

shòu寿yáng ·jiāngtiānxuě

zhìyuǎn yuándài 

tiānjiāng xuěluàn bànméihuābànpiāoliǔ 
jiāngshàngwǎnláikānhuàchù diàorénsuōguī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¹。纵芭蕉不雨也飕(sōu)²飕。都道晚凉芭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译文: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芭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滋生忧愁。
注释:¹心上秋:“心”上加“秋”字,即合成“愁”字。²飕:形容风雨的声音。这里指风吹蕉叶之声。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年事¹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²尚淹留³。垂柳不萦(yíng)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译文: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注释:¹年事:指岁月。²客:作者自指。³淹留:停留。⁴萦:旋绕,系住。⁵裙带:指燕,指别去的女子。

  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

  就内容而论可分两段,然与此的自然分片不相吻合。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芭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禛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著语。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芭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芭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此下“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为第二段,写客中孤寂的感叹。“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萦”、“系”二字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漫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由此方见篇着“离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难堪了。伊人已去而自己既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赖至极,却又耐人寻味。“燕辞归、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比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全词第一段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渲染较详,为后边描写蓄足了力量。第二段写字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较之作者的其它作品,此词确有其独到之处。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050-2053

tángduōlìng ·bié

wényīng sòngdài 

chùchéngchóu rénxīnshàngqiū zòngjiāosōusōu dōudàowǎnliángtiānhǎo yǒumíngyuè dēnglóu 
niánshìmèngzhōngxiū huākōngyānshuǐliú yànguī shàngyānliú chuíliǔyíngqúndàizhù mànchángshì xíngzhōu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尚有¹(tí)²赠,应怜³范叔寒。
译文: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可见范雎的贫寒是多么惹人同情。
注释:¹尚有:尚且还有。²绨袍:用粗丝绸做成的长袍。³怜:同情。⁴范叔:范雎,字叔。战国时期的范雎。由于须贾告状,他被毒打得几乎死去,后来逃到秦国当了宰相。须贾来秦,他特意以贫穷的面貌去相见,须贾送绨袍给他御寒,他感到须贾还有故人之情,就宽恕须贾。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不知天下士¹,犹作²布衣³看。
译文:现在的人不了解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只把他当成凡夫俗子看待。
注释:¹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²犹作:还当作。³布衣:指普通老百姓。

  高适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诗中的“尚有”,还有;“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范叔”,指范睢。范睢字叔,故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几欲置之死地。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放须贾回魏国。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尚有”与“应怜”相连接,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也就是这样的同情、怜悯之情,救了他的命。这说明,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平民看待。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徒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实在可悲可叹。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布衣”,代指平民。古时一般平民穿布衣。平心而论,这两句议论与须贾不识范睢为宰相相衔接,有些牵强附会。范睢被魏相羞辱、鞭挞后,世人都以为魂归地府了;须贾使齐,要拜见的是秦相张禄,不可能知道范睢改名换姓。范睢布衣往见须贾,装作一副穷酸相,没有人会把他与威风八面的秦相张禄联系在一起。因此,说须贾不识国士,不以国士待之,是有些强人所难;而须贾在那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他吃饭,赠以衣服,应当说是做得不错的,说明他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与他当初向魏相报告范睢受齐人之金,范睢受到凌辱,奄奄一息,而他不加丝毫劝阻相比,不知要胜过多少倍。也正因为如此,范睢才留他性命,让他回国。但是,诗人是有感而发,向诗人这两句中所说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诗人少年落魄,晚年才发迹,少年时虽然没有范睢那样的遭受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少遭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没有人在他没有发迹的时候把他当作人才来看。因此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间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叙事和议论结合,充满情感。诗人在诗中发古之幽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中几个连接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上两句的“尚有”、“应怜”,写出须贾赠袍时的那种怜悯心态,并不以为范睢能够发迹,更没有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看出须贾只是一个平庸之人;下两句的“不知”、“犹作”,看上去是心平气和借事说事,而实际上是充满激情,对这种把人不当人看待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同时心高气傲,让世人为之瞻目。

yǒngshǐ

gāoshì tángdài 

shàngyǒupáozèng yīngliánfànshūhán 
zhītiānxiàshì yóuzuòkàn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¹
译文:大海的景色在雨中蒙蒙展开,滚滚波涛飞溅到江上观潮台。
注释:钱塘:钱塘江,浙江的下游。¹台:指观潮的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声驱千骑(qí)疾,气卷万山来。
译文:潮水来时,声音像千骑马在奔腾震天动地,气势像席卷着群山奔腾而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绝岸¹愁倾覆,轻舟故溯洄²
译文:岸的削壁,被潮水拍打时生怕被冲垮;但江中的弄潮儿却敢于驾着轻舟,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上回旋。
注释:¹绝岸:陡岸。²溯洄:逆流而上。
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chī)(yí)¹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译文:“鸱夷子皮”里,伍子胥的尸首犹有遗恨,钱塘江的怒潮永远使人感到悲哀。
注释:¹鸱夷: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这是一首歌咏自然景观的诗,该诗描绘了钱塘江汹涌澎湃的声势。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最后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

  首联,紧扣雨中观潮之特点,以雨为背景,突出“涛飞江上台”,为下文进一步描绘钱塘江潮的磅礴声势作铺垫。

  颔联,以千万匹骏马飞驰而来比喻钱塘江潮震天动地的涛声,以其仿佛席卷着群山奔腾而来比喻江潮不可抵挡的气势,与宋代词人潘阆的词句“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酒泉子》“长忆观潮”)有异曲同工之妙。

  颈联,将状写潮涌之声势与吟咏弄潮儿的弄潮之气魄结合起来。宋代词人周密的散文《观潮》有一段描写弄潮儿的文字:“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着墨无多,却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弄潮儿披发纹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的情景,令人拍案叫绝。施闰章的这两句诗描写弄潮儿,用语更少,别具一格。它写弄潮儿,却不明言,而以“轻舟”借代。驾驭“轻舟”的正是勇敢矫健的弄潮儿,故写“轻舟”,也即写弄潮儿。不写斯人,而斯人自见,这是其精妙之处。江潮汹涌澎湃,“绝岸愁倾覆”,可“轻舟”偏要投身急流之中,“故溯洄”。这里,诗人未具体描写弄潮之场面,而以“愁”与“故”相对照,突出了钱塘江潮惊涛拍岸的气势,更衬托出了弄潮儿迎潮而上、不畏艰险的气魄,可谓这两句诗的又一妙处。

  尾联,发诗人观潮之慨。史载,春秋时楚国人伍子胥,其父伍奢、兄伍尚都被楚平王杀 害,他逃奔吴国,先佐吴王阖闾伐楚国,后又佐吴王夫差(阖闾之子)打败越国。最终,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迫伍子胥自杀,并下令将其尸首装入“鸱夷革”抛进江中。后来传说伍子胥怨恨吴王夫差,死后驱水为涛,因而,钱塘江潮又有“子婿朝”之称,诗伟联发诗人观潮之后的感慨,由观潮联想到伍子胥及其传说,为伍子胥的冤死而鸣不平,笔墨焕然,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 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562

qiántángguāncháo

shīrùnzhāng qīngdài 

hǎizhōngkāi tāofēijiāngshàngtái 
shēngqiān juǎnwànshānlái 
juéànchóuqīng qīngzhōuhuí 
chīyǒuhèn zhōngshǐ使rénā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