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峰岩下旧逃名,何事輶轩赴上京。白首相逢萍梗别,青山谁共薜萝情。
七峰岩下旧逃名,何事輶轩赴上京。白首相逢萍梗别,青山谁共薜萝情。
疏烟野火丹阳骑,远树春风白下莺。想到都门知己在,南宫西掖有逢迎。
疏烟野火丹阳骑,远树春风白下莺。想到都门知己在,南宫西掖有逢迎。

zènglínhànmèngzhàotiānjīng--wánggōng

fēngyánxiàjiùtáomíngshìyóuxuānshàngjīngbáishǒuxiāngféngpínggěngbiéqīngshānshuígòngluóqíng

shūyānhuǒdānyángyuǎnshùchūnfēngbáixiàyīngxiǎngdàodōuménzhīzàinángōng西yǒuféngyíng

王恭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 10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秋容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zǎn)²成雪³满盆。
译文:海棠花素淡的姿容映照着重重院门,繁枝上花朵盛开像团团白雪铺满花盆。
注释:¹秋容:指白海棠花,“秋”点明花开的季节,“容”用拟人的手法喻其美好。²攒:簇聚。“七节攒成”是说花在枝上层层而生,开得很繁盛。³雪:喻花。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出浴太真¹冰作影,捧心西满²玉为魂。
译文:似刚刚沐浴才出的杨贵妃冰清雪冷,像捧着心口皱着眉的西施以白玉作精魂。
注释:¹出浴太真:杨贵妃,字玉环,号太真,为唐玄宗所宠,曾赐浴华清池。白居易《长恨歌》中写到她肤如“凝脂”、“娇无力”,所以借以说海棠花的柔媚,又兼以玄宗在沉香亭召贵妃事为出典。²捧心西满:西满,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相传西施心痛时“捧心而颦(皱眉)”,样满很好看,见《庄满·天运》。亦以此喻海棠之美。宋人赋海棠词中时有以杨贵妃、西施并举的,如辛弃疾《贺新郎》、马庄父《水龙吟》等皆是。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晓风不散愁千点¹,宿雨²还添泪一痕。
译文:晨风吹不散花中的哀愁,经夜之雨又为其增添了一抹泪痕。
注释:¹愁千点:指花如含愁,因花繁而用“千点”。²宿雨:经夜之雨。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独倚(yǐ)画栏¹如有意,清砧(zhēn)怨笛²送黄昏。
译文:独自斜倚着画栏像是在默默思念,砧声清冷笛声哀怨送去落日黄昏。
注释:¹独倚画栏:指花孤苦,以花喻人。²清砧怨笛:砧,捣衣石。古时常秋夜捣衣,诗词中多借以写妇女思念丈夫的愁怨。怨笛也与悲感离别有关。

  贾宝玉的诗中间二联可以看作对薛宝钗、林黛玉的评价和态度。薛宝钗曾被贾宝玉比喻为杨贵妃,则“冰作影”正写出了服用“冷香丸”的“雪”姑娘其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人。“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以“玉为魂”,恰说明了宝玉心中的林妹妹纤瑕不染,分外清高。从宝玉对二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中可以知道,宝玉心中只有黛玉才是志同道合的知心人。“晓风结愁”,“宿雨添泪”,表面上是在写海棠,实际却是写黛玉寄人篱下的愁苦心境,以至最终的芳华早逝。“独倚画栏”,“清砧怨笛”是写宝玉在黛玉死后的孤苦心境,是对这份凄美爱情的祭奠。

  特别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些诗多半都“寄兴寓情”,而作者擅用隐语,往往让诗与人物的情感,故事的背景,甚至是最终的归宿都密切相关。凡此种种,要使每一首诗都多方关合、左右逢源,必须经作者惨澹经营、匠心独运,才能臻于完美的境地。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¹拖轻缕²。水边朱户³。尽卷黄昏雨。
译文:盛开的杏花芳香弥漫,柳树绿了,垂丝飘飘如缕,其轻如烟。伊人就住在水边的房屋里,她卷起帘子,目之所及只有一片黄昏雨。
注释:¹烟翠:青蒙蒙的云雾。²缕:线。形容一条一条下垂的柳枝。³朱户:红色的门窗,多指女子居住的房屋。
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zhú)影摇风¹,一枕(zhěn)伤春绪(xù)²。归不去。凤楼³何处。芳草迷归路。
译文:晚风吹来,烛光水动。心中苦闷,愁卧在床。想回去却又回不去。不知她现住在何处呢?外面芳草萋萋,我已经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注释:¹烛影摇风:灯烛之光映出的人、物的影子,被风摇晃的样子。²伤春绪:因春天将要归去而引起忧伤、苦闷的情怀。³凤楼:指女子居住的小楼。⁴芳草:散发出香气的草。也指春天刚出土的青草。

  这首词的主旨是伤春念远。上片忆往。红杏翠柳是眼前容色,雨中小楼为当日情事。“朱户”暗示伊人身份,亦显温馨。下片思人。卧对残烛,伤春伤别。明知“归不去”,仍然“迷归路”,到底不能忘情。

  东坡才大如海,其词堂庑亦大。如“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固然极富创新之局面,而如“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则又深具传统之神理。此首《点绛唇》亦然。此词所写,乃是词人对于所爱女子无法如愿以偿之一片深情怀想。

  上片悬想伊人之情境。“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起笔点染春色如画。万紫千红之春光,数红杏、柳烟最具有特征性,故词中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江上柳如烟”之名句。此写红杏意犹未足,更写其香,杏花之香,别具一种清芬,写出飘香,足见词人感受之馨逸。此写翠柳,状之以含烟,又状之以拖轻缕,既能写出其轻如烟之态,又写出其垂丝拂拂之姿,亦足见词人感受之美好。这番美好的春色,本是大自然赐予人类之造化,词人则以之赋予对伊人之钟情。这是以春色暗示伊人之美好。

  下边二句,遂由境及人。“水边朱户”,点出伊人所居。朱户、临水,皆暗示伊人之美、之秀气。笔意与起二句同一旨趣。“尽卷黄昏雨”,词笔至此终于写出伊人,同时又已轻轻宕开。伊人卷帘,其所见唯一片黄昏雨而已。黄昏雨,隐然喻说着一个愁字。句首之尽字,犹言总是,实已道出伊人相思之久,无可奈何之情。此情融于一片黄昏雨景,隐秀之至。

  下片写自己相思情境。“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烛影暗承上文黄昏而来,摇风,可见窗户洞开,亦暗合前之朱户卷帘。伤春绪即相思情,一枕,言总是愁卧,愁绪满怀,相思成疾矣。此句又正与尽卷黄昏雨相映照。上写伊人卷帘愁望黄昏之雨,此写自己相思成疾卧对风烛,遂以虚摹与写实,造成共时之奇境。挽合之精妙,有如两镜交辉,启示着双方心灵相向、灵犀相通但是无法如愿以偿之人生命运。“归不去”,遂一语道尽此情无法圆满之恨事。

  “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凤楼朱户归不去。唯有长存于词人心灵中之瞩望而已。“何处”二字,问得凄然,其情毕见。瞩望终非现实,现实是两人之间,横亘着一段不可逾越之距离。词人以芳草萋萋之归路象喻之。此路虽是归路,直指凤楼朱户,但实在无法越过。句中“迷”之一字,感情沉重而深刻,迷惘失落之感,天长地远之恨,意余言外。

  此词结构、意境,皆深得唐五代宋初令词传统之神理。若论其造语,则和婉莹秀,如“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置于晏欧集中,真可乱其楮叶。东坡才大,其词作之佳胜,不止横放杰出之一途而已。

  此词意蕴之本体,实为词人之深情。若无有一份真情实感,恐难有如此艺术造诣。东坡一生,如天马行空,似无所挂碍。然而,东坡亦是性情中人,此词有以见之。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745-747
2、 朱靖华.苏轼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7:182-184

diǎnjiàngchún··hóngxìngpiāoxiāng--shì

hóngxìngpiāoxiāngliǔhányāncuìtuōqīngshuǐbiānzhūjǐnjuǎnhuánghūn

zhúyǐngyáofēngzhěnshāngchūnguīfènglóuchùfāngcǎoguī

丹溪翁者,婺之义乌人也,姓朱氏,讳震亨,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翁。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益闻道德性命之说,宏深粹密,遂为专门。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之。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于医乎?”翁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
丹溪翁者,婺(wù)¹之义乌²人也,姓朱氏,讳³震亨,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翁。翁自幼好学,日记千言。稍长,从乡先生治经,为举子业。后闻许文懿(yì)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¹⁰。益¹¹闻道德性命之说¹²,宏深粹密¹³,遂为专门。一日,文懿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以起¹⁴¹⁵。子聪明异常人,其肯游艺¹⁶于医乎?”翁以母病¹⁷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文懿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¹⁸及物¹⁹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悉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²⁰于医致力焉。
译文:丹溪翁,婺州义乌县人,姓朱,名震亨,字彦修,学医的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丹溪翁从小好学,每天能记忆千字的课文。渐渐地长大时,跟从家乡的者生学习儒经,修习科举考试的学业。后来听说许文懿者生得到了朱子第四代传人传授的学说,在八华山将受道学,又到那里去拜师求教,进一步领会到关于道德和人性与天理之关系的学说是那样的博大精深、纯正周密,于是就把它作为专门的事业。一天,许文懿对他说:“我生病卧床已久,不是精于医学的人,不能够使我康复。你很聪明,超乎常人,也许愿意从事医学这门技艺吧?!”丹溪翁由于母亲患有脾病,对于医学也粗略学过,等到听了许文懿的话,就慷慨地说:“读书人如果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广惠及万物的仁德,即使在当世没有做官,犹如做官一样。”就完全烧毁抛弃了以前修习的科举考试之学业的书籍,专心地在医学上下起了功夫。
注释:¹婺:婺州,今浙江金华地区。²义乌:地名,今属浙江。³讳:名讳。参见《东垣老人传》第段注。⁴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⁵言:字。“千言”指一千字的文章。⁶治经:研习儒经。⁷举子业:指科举考试的学业。⁸许文懿:许谦,字益之,自号白云山人,浙江金华人,元代著名理学家。⁹朱子:指南宋大理学家朱熹。¹⁰焉:代词,相当于“他”。¹¹益:进一步。¹²道德性命之说:指程朱理学。因其强调道德,注重“性”、“命”即人性与天命的关系,讲求顺应天理,故云。¹³宏深粹密:宏大深刻,纯正周密。¹⁴起:使动用法,使……痊愈、康复。¹⁵之:代词,我。¹⁶游艺:从事某种技艺。语出《论语·述而》。¹⁷病:名词用作动词,患。¹⁸推:推广。¹⁹及物:“推己及物”之省。²⁰一:专一;专心。
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翁穷昼夜是习。既而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克知之者。”遂治装出游,求他师而叩之。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及还武林,忽有以其郡罗氏告者。罗名知悌,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学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再传,而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然性褊甚,恃能厌事,难得意。翁往谒焉,凡数往返,不与接。已而求见愈笃,罗乃进之,曰:“子非朱彦修乎?”时翁已有医名,罗故知之。翁既得见,遂北面再拜以谒,受其所教。罗遇翁亦甚欢,即授以刘、李、张诸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且曰:“尽去而旧学,非是也。”翁闻其言,涣焉无少凝滞于胸臆。居无何,尽得其学以归。
时方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定《大观二百九十七方¹》,翁穷昼夜是习²。既而³悟曰:“操古方以治今病,其势不能以尽合。苟将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然吾乡诸医鲜(xiǎ)知之者。”遂治装出游,求他师而叩之。乃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皆无所遇。及还武林¹⁰,忽有以其郡罗氏告者。罗名知悌(tì),字子敬,世称太无先生,宋理宗朝寺人,学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再传,而旁¹¹通张从正、李杲二家之说。然性褊(biǎn)¹²甚,恃能厌事¹³,难得意¹⁴。翁往谒(yè)焉,凡数往返,不与接。已而¹⁵求见愈笃(dǔ)¹⁶,罗乃进之,曰:“子非朱彦修乎?”时翁已有医名,罗故知之。翁既得见,遂北面¹⁷再拜¹⁸以谒,受其所教。罗遇翁亦甚欢,即授以刘、李、张诸书,为之敷扬¹⁹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²⁰,且曰:“尽去而旧学,非是也²¹。”翁闻其言,涣焉²²无少凝滞²³于胸臆(yì)。居无何²⁴,尽得其学以归。
译文:当时正在盛行陈师文、裴宗元所校订的《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丹溪翁不分昼夜地研习此书。不久就醒悟了,说:“拿着古代的方剂来治疗疾病,那时势必不能够完全适合的。如果要建立法度、确立规则、制定标准,必须用《素问》、《难经》等经典吧!但我家乡的众多者生中缺少能够通晓它们的人。”于是就打点行装外出旅游求学,寻求别的师傅并请教他们。便渡过了了钱塘江,走到了吴中,从宛陵出来,到了南徐,左后抵达建业,都没能遇到理想的师傅。等回到杭州,忽然有人把他同一郡的罗者生介绍给他。罗者生名叫知悌。字子敬,世人称他为太无者生,是宋理宗时的一名近侍,精通医学,得到了金朝刘完素第二代传人的真传,并且兼通张从正、李杲二家的学说。然而心胸狭窄得很,依仗才能、厌恶侍奉他人,世人也都很难合乎他的心意。丹溪翁去拜见他,者后往返多次,罗知悌都不跟他见面。不久求见更加诚恳了,罗知悌才接见了他:“一见面就说你不就是朱彦修吗?!其时丹溪翁的医术已有一定的名声,所以罗知悌知道他。丹溪翁受到接见之后,就面朝北跪拜两次正式拜罗为师,接受他的教诲。罗知悌遇到了丹溪翁也很高兴,就把刘完素、李杲,张从正三人所有的书都传给了他,并给他阐发三家学说的要领,不过都一概取决于医经的是非,而且说:“完全舍弃你原来学过的医术!因为他们不是正道的东西。”丹溪翁听了他的话,茅塞顿开,在心里也没有一点阻碍不通的问题了。过了不久,就全部掌握了他的学说而后回去了。
注释:¹大观二百九十七方:指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官修医方书《校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因系大观年间所修,内载二百九十七方,故云。编修人即太医陈师文、裴宗元等。为世界上最早国家药局方之一。²是习:宾语前置,即“习是”。是,代词,这,指《大观二百九十七方》。³既而:不久。⁴“起度量”三句:语出《史记·仓公列传》。谓建立法度、制订规则、宣示准则。度量、规矩、权衡:皆为法度、规则、准则之义。称,称说,这里义为“宣示”或“颁布”。⁵鲜:少。⁶克:能够。⁷治装:整理行装。⁸游:游学。⁹叩:请教。¹⁰武林:杭州灵隐山的别名,后多用以代指杭州。¹¹旁:广泛。¹²褊:原指衣服狭小,引申指心胸狭隘。¹³恃能厌事:语本《三国志·华佗传》,谓依仗才能,厌恶事奉他人。事,事奉。¹⁴难得意:语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谓世人都难以合乎自己的心意,即自视甚高。得意,合意。¹⁵已而:随后,紧接着。¹⁶笃:诚恳。¹⁷北面:面向北。古代正式行礼时,卑者面向北,尊重面向南。¹⁸再拜:跪拜两次,是古代拜师之礼。¹⁹敷扬:阐发。²⁰一断于经:谓关于“三家”的是非高低一概取决于《内经》、《伤寒论》等医学经典。一,一概。²¹“尽去而旧学”二句:谓完全舍弃你原先所学的医术,因为它不是正道的医术。而:通“尔”,你。非是:不正确,不是正道的东西。其主语是“旧学”。²²涣焉:消散的样子。²³凝滞:阻滞不通,指疑难问题。²⁴居无何:过了不久。
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闻翁言,即大惊而笑且排,独文懿喜曰:“吾疾其遂瘳矣乎!”文懿得末疾,医不能疗者十余年,翁以其法治之,良验,于是诸医之笑且排者,始皆心服口誉。数年之间,声闻顿著。翁不自满足,益以三家之说推广之。谓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最多,遂以推陈致新泻火之法疗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阴虚火动,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盛者,又当消息而用之。谓李之论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脘之阳不能以升举,并及心肺之气,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之剂治之,此亦前人之所无也。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满于东南。天,阳也;地,阴也。西北之人,阳气易于降;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则气之降者固可愈,而于其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乃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而谓《内经》之言火,盖与太极动而生阳、五性感动之说有合;其言阴道虚,则又与《礼记》之养阴意同。因作《相火》及《阳有余阴不足》二论,以发挥之。
乡之诸医泥陈、裴之学者¹,闻翁言,即大惊而笑且排²,独文懿喜曰:“吾疾其³遂瘳矣乎!”文懿得末疾,医不能疗者十余年,翁以其法治之,良验,于是诸医之笑且排者,始皆心服口誉。数年之间,声闻(wèn)顿著。翁不自满足,益以三家之说推广之。谓刘、张之学,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为最多,遂以推陈致新泻火之法疗之,此固高出前代矣。然有阴虚火动,或阴阳两虚湿热自盛者,又当消息¹⁰而用之。谓李之论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脘之阳不能以升举,并及心肺之气,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之剂治之,此亦前人之所无也。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满于东南¹¹。天,阳也;地,阴也。西北之人,阳气易于降;东南之人,阴火¹²易于升。苟不知此,而徒¹³守其法,则气之降者固可愈,而于其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矣。乃以三家之论,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之以太极¹⁴之理,《易》《礼记》《通书¹⁵》《正蒙¹⁶》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言,以寻¹⁷其指归¹⁸。而谓《内经》之言火,盖与太极动而生阳、五性感动¹⁹之说有合;其言阴道虚²⁰,则又与《礼记》之养阴意同²¹。因作《相火》及《阳有余阴不足》二论,以发挥之。
译文:丹溪翁家乡拘泥于陈师文、裴宗元的学说的众医们,听了丹溪翁的言谈,立即大表惊怪,既嘲笑他,又排斥他,只有许文懿高兴地说:“我的病大概就要痊愈了吧!”许文懿得了半身不遂的病,医生不能治愈已有十多年了,丹溪翁用从罗知悌那里学来到的医术治疗他,效果非常之好。由此嘲笑而又排斥丹溪翁的众医们,才都心服口服。几年之内,声望很快显扬了开来。丹溪翁并不自我满足,进一步又把刘完素、李杲和张从正三家的学说加以推论发展。认为刘完素和张从正的学说,其中论述造成脏腑气机病变的因素有君火、相火、风、湿、燥、寒这六种,而由于湿、热与相火三气导致患病又是最多的,于是就用推陈出新的泻火法治疗疾病,这的确是高出前代医生了。然而事实还有阴精不足、相火易于妄动,或者阴阳两虚,湿热自行旺盛的情况,又应斟酌着慎用泻火之法;认为李杲所论饮食劳倦导致内伤脾胃、那么脾胃阳气就不能升发、连及心肺阳气也都会陷入中焦,因而用补中益气的方子治疗它们的学说,这也是前人所没有的东西。然而在北方,天不够高,在东南方,地不够厚。天属阳,地属阴。西北之人阳气容易不足;东南之人,阴火容易旺盛。如果不知道这些,而只死守李杲的大法,那么一身之阳气不足的病人固然可以痊愈,但若对阴火旺盛的病人也随之采用李杲之法,我担心会反而加重病人的病情了。于是对三家的学说,弃其所短而用其所长,又用太极之理、《易经》、《礼记》、《通书》、《正蒙》等书的有关意义参验它们,用《内经》的理论贯穿起来,来探求其中真谛所在。而后认为,《内经》中所论“火”的道理,原来跟太极一动就产生阳气、各具特性的五行互有感应就会运动并产生变化的学说有着相合之处;《内经》中所论阴精容易受损而不足的道理,原又跟《礼记》中所说的养阴之意相同,于是撰写了《相火论》和《阳有余而阴不足论》两篇文章,来阐发他的观点。
注释:¹诸医泥陈、裴之学者:定语后置,即“泥陈、裴之学的诸医”。泥,拘泥。而……且……:又是……,又是……。²排:排斥。³其:副词,表揣测,大概。⁴瘳:痊愈。⁵末疾:四肢之病,指半身不遂。⁶诸医之笑且排者:定语后置,即“笑且排之诸医”。⁷心、口:名词活用作状语。心,从心里。口,在口上。⁸声闻:声誉;名望。⁹脏腑气化有六:谓脏腑之气发生异常变化而发病的因素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化,此谓气机发生异常变化。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中依据并运用五运六气的学说,认为脏腑经络因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互相侵扰而发病的情况最为常见,后来张从正也遵从这一学说,并进一步将其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六门。¹⁰消息:斟酌。¹¹“天不足于西北”二句:语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源于《列子·汤问》。谓因地理气候之故,西北之人阳气不足,东南之人阴气不足。天,指天之气,即阳气。地,指地之气,即阴气。¹²阴火:指心火。¹³徒:副词,只,仅仅。¹⁴太极:我国古代哲学术语,指天地万物的本源。¹⁵通书:指《周子通书》,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著。¹⁶正蒙:北宋理学家张载著。¹⁷寻:探求。¹⁸指归:主旨。¹⁹五性感动:语出周敦颐《太极图说》,原谓五行各有其性,相感则动而衍生万物。²⁰阴道虚:语见《素问·太阴阳明论》,谓阴气易虚。²¹与《礼记》之养阴意同:朱震亨《阳有馀阴不足论》:“《礼记》注云:‘惟五十然后养阴者有以加。’”
于是,翁之医益闻。四方以病来迎者,遂辐凑于道,翁咸往赴之。其所治病凡几,病之状何如,施何良方,饮何药而愈,自前至今,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得诸见闻,班班可纪。
于是¹,翁之医益闻。四方以病来迎者,遂辐凑²于道,翁咸往赴之。其所治病凡³,病之状何如,施何良方,饮何药而愈,自前至今,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得诸见闻,班班可纪
译文:从此,丹溪翁的医术更加出名了。各地因病来请他的人,于是就从四面八方的路上络绎不绝的来到他家,丹溪翁全都应请,前往治病。他治的病人共有多少、疾病的情况怎样、用了什么良方、服了什么药而痊愈了,从古到今,灵验的是哪些人、是哪个县哪个乡里、病人的名字是什么,都能从见闻中得知,明明白白,可以记下。
注释:¹于是:从此。²辐凑:常作“辐辏”。车辐集中于车毂。喻人群从四面八方聚集于某地。³凡:总共。⁴几:多少。⁵诸:兼词,兼“之于”二字的音义。“之”,指“凡几,病之状何如,施何良方,饮何药而愈,自前至今,验者何人,何县里,主名”等;“于”,从。⁶班班:亦作“斑斑”,清楚明白的样子。⁷纪:通“记”。记载。
浦江郑义士病滞下,一夕忽昏仆,目上视,溲注而汗泄。翁诊之,脉大无伦,即告曰:“此阴虚而阳暴绝也,盖得之病后酒且内,然吾能愈之。”即命治人参膏,而且促灸其气海。顷之手动,又顷而脣动。及参膏成,三饮之苏矣。其后服参膏尽数斤,病已。
浦江¹郑义士病滞下²,一夕忽昏仆(pū)³,目上视,溲注而汗泄。翁诊之,脉大无伦,即告曰:“此阴虚而阳暴绝也,盖得之病后酒且内,然吾能愈之。”即命治人参膏,而且促灸其气海。顷之手动,又顷而脣(chún)动。及参膏成,三饮之苏¹⁰矣。其后服参膏尽数斤,病已。
译文:浦江县的郑义士患上了痢疾,一天傍晚忽然昏倒在地,双目上翻,小便失禁,大汗淋漓。丹溪翁诊测他的脉象,脉大而且没有次序,就告诉病家说:“这是阴虚而又阳气突然丧失的疾病,是因为病后饮酒并且行了房事得上的,不过我能治愈他。”立即让病家熬制了人参膏,而且迅速灸治他的气海穴。一会儿手动了起来,又一会儿嘴唇动了起来。等到人参膏熬成之后,让他服了三次就苏醒。其后服完了数斤人参膏,病就痊愈了。
注释:¹浦江:县名,今属浙江。²滞下:古病名,即痢疾。³仆(又读fù副):向前跌倒。⁴溲注:指小便失禁。溲,小便。⁵无伦:无序。伦,条理,秩序。⁶酒、内:均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义为“饮酒”、“行房事”。⁷愈;使动用法,使……痊愈。⁸顷:一会儿,过了一会儿。⁹饮,使动用法,使……饮用。¹⁰苏:“苏”的异体字,苏醒。
天台周进士病恶寒,虽暑亦必以绵蒙其首,服附子数百,增剧。翁诊之,脉滑而数,即告曰:“此热甚而反寒也。”乃以辛凉之剂,吐痰一升许,而蒙首之绵减半;仍用防风通圣饮之,愈。周固喜甚,翁曰:“病愈后须淡食以养胃,内观以养神,则水可生,火可降;否则,附毒必发,殆不可救。”彼不能然,后告疽发背死。
天台¹周进士病恶寒,虽暑亦必以绵蒙其首,服附子数百²,增剧。翁诊之,脉滑而数,即告曰:“此热甚而反寒也。”乃以辛凉之剂,吐痰一升许,而蒙首之绵减半;仍³用防风通圣饮之,愈。周固喜甚,翁曰:“病愈后须淡食以养胃,内观以养神,则水可生,火可降;否则,附毒必发,殆不可救。”彼不能然,后告疽发背死。
译文:天台县的周进士患了恶寒的病,即使暑天也一定要用棉被盖着他的头。服了数百剂附子汤,更重了。丹溪翁诊测其脉,脉象又滑又快,就告诉他说:“这是热症过重却反现寒象的疾病。”就用辛凉的药剂让他服下,吐了一升左右的痰,同时盖在头上的棉被减去了一半;又用防风通圣散让他服下,痊愈了。周进士本来高兴得很,丹溪翁说:“病愈后必须用清淡的饮食来调养脾胃,排除杂念来保养精神,那么肾水就能产生,心火可以下降,否则,附子的毒性一定发作,恐怕就不能救治了。”他不能这样做,后来丹溪翁被告知周进士患了毒疮发于背部的病而死了。
注释:¹天台:县名,今属浙江。²百:朱震亨《格致馀论》作“日”。³仍:接着。⁴防风通圣:指防风通圣散,刘完素所创方剂,见《宣明论方》。⁵内观:谓排除杂念。⁶殆:恐怕。
一男子病小便不通,医治以利药,益甚。翁诊之,右寸颇弦滑,曰:“此积痰病也,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而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辟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乃以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
一男子病小便不通,医治以利药,益甚。翁诊之,右寸¹颇弦滑,曰:“此积痰病也,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而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辟²如滴水之器³,必上窍通而后下窍之水出焉。”乃以法大吐之,吐已,病如失。
译文:一名男子患了小便不通的病,医生用利尿的药治疗,更重了。丹溪翁诊测其脉,右手寸部的脉象又弦又滑,说:“这是积痰之证,积下的痰在肺里。肺属上焦,而膀胱属于下焦,上焦闭塞时下焦也会不通,譬如滴水的文具,必定要在上边的孔打开之后、下边孔里的水才能流出。”就按照治法使他大量呕吐,吐完后,疾病就象丢失了一样。
注释:¹右寸:指右手寸部的脉象。²辟:通“譬”。³滴水之器:即漏壶,又称漏刻,古代用滴水多少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⁴吐:使动用法,使……呕吐。
一妇人产后有物不上如衣裾,医不能喻。翁曰:“此子宫也,气血虚,故随子而下。”即与黄芪当归之剂,而加升麻举之,仍用皮工之法,以五倍子作汤洗濯,皱其皮。少选,子宫上,翁慰之曰:“三年后可再生儿,无忧也。”如之。
一妇人产后有物不上如衣裾¹,医不能喻。翁曰:“此子宫也,气血虚,故随子而下。”即与黄芪(qí)当归之剂,而加升麻举之,仍用皮工之法²,以五倍子作汤洗濯(zhuó)³,皱其皮。少选,子宫上,翁慰之曰:“三年后可再生儿,无忧也。”如之。
译文:一名妇女产后有个东西不能回去就象衣服的大襟,医生们不能弄清那是什么东西。丹溪翁说:“这是子宫。由于母体气血虚弱,所以随着孩子一起下来了。”就给了黄芪当归之类的药物,同时加上升麻升提它,又采用了加工皮革的公认的方法,用五倍子熬成汤药来洗它,使它的皮收缩起来。一会儿,子宫就上去了。丹溪翁安慰她说:“三年后就可以再生孩子了,不用担忧。”后来果然应了丹溪翁的话。
注释:¹衣裾:衣服的前襟。²皮工之法:制皮的工匠所用的办法。其法以五倍子熬汤,用来浸泡生皮使之柔韧,然后再制皮革用品。³濯:洗。⁴皱:使动用法,使……收缩。⁵少选:一会儿。
一贫妇寡居病癞,翁见之恻然,乃曰:“是疾世号难治者,不守禁忌耳。是妇贫而无厚味,寡而无欲,庶几可疗也。”即自具药疗之,病愈。后复投四物汤数百,遂不发动。
一贫妇寡居病癞(lài),翁见之恻然,乃曰:“是疾世号难治者,不守禁忌耳。是妇贫而无厚味,寡而无欲,庶几¹可疗也。”即自具药疗之,病愈。后复投四物汤数百²,遂³不发动
译文:一个贫穷的妇女成了寡妇后独自过着日子,患上了癞疮,丹溪翁看到她的病,心中非常怜悯,就说:“这种病世上号称难治的原因,是由于病人不守禁忌。这个妇女生活贫穷,因而没有丰厚的饮食,是个寡妇,因而没有情欲之事,或许可以治愈吧!”就亲自备办药物治疗她,病愈了。后来用了数百剂四物汤,终于不再发作。
注释:¹庶几:差不多。²四物汤数百:定语后置,即“数百四物汤”。百,当作“日”。³遂:终于。⁴发动:发作。
翁之为医,皆此类也。盖其遇病施治,不胶于古方,而所疗则中;然于诸家方论,则靡所不通。他人靳靳守古,翁则操纵取舍,而卒与古合。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敎之亹亹忘疲。
翁之为医,皆此类也。盖¹其遇病施治,不胶²于古方,而所疗则中(zhòng)³;然于诸家方论,则靡所不通。他人靳(jìn)守古,翁则操纵取舍,而卒与古合。一时学者咸声随影附,翁敎之亹(wěi)忘疲。
译文:丹溪翁行医的事迹,都是这类情况。因为他遇到疾病进行治疗时,不拘泥于古方,所以治的病就能痊愈。不过对于各家的方论,却也无所不通。他人拘泥固执、死守古方,丹溪翁确是灵活取舍,但最终又都同古法的精神吻合。很短的时间内,跟他学医的人都象回声一样紧随其后、象影子一样紧跟不离。丹溪翁教导他们勤奋不息,忘记疲倦。
注释:¹盖:副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因为”。²胶:拘泥。³中:符合,有效。⁴靡:代词,无,没有什么。⁵靳靳:固执、拘泥的样子。⁶守古:谓死守《局方》中的古方。⁷操纵:谓灵活运用。⁸声、影:均名词活用作状语,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⁹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翁春秋既高,乃徇张翼等所请,而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诸书,学者多诵习而取则焉。
翁春秋¹²高,乃徇³张翼等所请,而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诸书,学者多诵习而取则焉。
译文:丹溪翁年老以后,就听从了弟子张翼等人的请求,撰写了《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等书,医学的人常常诵读研习并从中获得准则。
注释:¹春秋:年龄;年事。²既:已经,……之后。³徇:依从。
翁简悫贞良,刚严介特,执心以正,立身以诚,而孝友之行,实本乎天质。奉时祀也,订其礼文而敬泣之。事母夫人也,时其节宣以忠养之。宁歉于己,而必致丰于兄弟;宁薄于己子,而必施厚于兄弟之子。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下之,翁为直陈治道,无所顾忌。然但语及荣利事,则拂衣而起。与人交,一以三纲五纪为去就。尝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夫行,本也;辞,从而生者也。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辄怒溢颜面,若将浼焉。翁之卓卓如是,则医特一事而已。然翁讲学行事之大方,已具吾友宋太史濂所为翁墓志,兹故不录,而窃录其医之可传者为翁传,庶使后之君子得以互考焉。
翁简悫(què)贞良¹,刚严介特²,执心以正,立身以诚,而孝友³之行,实本乎天质。奉时祀也,订其礼文而敬泣之。事母夫人也,时其节宣以忠养之。宁歉于己,而必致丰于兄弟;宁薄于己子,而必施厚于兄弟之子。非其友不友,非其道不道。好论古今得失,慨然有天下之忧。世之名公卿多折节之,翁为直陈治道,无所顾忌。然但语及荣利事,则拂衣¹⁰而起。与人交,一以三纲五纪¹¹为去就¹²。尝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¹³。夫行,本也;辞,从而生者也。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¹⁴,辄(zhé)怒溢颜面,若将浼(měi)¹⁵焉。翁之卓卓¹⁶如是,则医特一事而已。然翁讲学¹⁷行事之大方¹⁸,已具吾友宋太史濂¹⁹所为翁墓志,兹故不录,而窃录其医之可传者²⁰为翁传,庶²¹使后之君子得以互考焉。
译文:丹溪翁为人简朴,诚实谨慎,品行坚贞,待人温和,刚毅庄严,清高不俗;以正直立志自勉,以诚信立身处世;至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性,实在是出于天性。供奉常规祭祀的时候,都要考订其礼仪规定并恭敬地哀泣者人;在照料母亲大人方面,能按时调节她的饮食起居等等并尽心尽力地奉养她。宁肯对自己刻薄一些,但对兄弟们一定要使他们丰足;宁肯对自己的孩子刻薄一些,但对兄弟们的孩子一定要给得优厚。不是适宜的朋友就不去结交,不是正当的道理就不去谈论。喜欢谈论古今的得失问题,每每慷慨激昂地表现出以天下之忧而为忧的气概。当世有名的达官贵人常常屈尊虚心地请教他,丹溪翁给他们坦率地陈说治国治民之道,并无什么顾忌。但是只要谈到荣华名利之事,就生气地起身而去。跟人交往,以改用三纲五常作为断交或亲近的标准。曾说:天下遵行仁道的时候,那么人们的品行就象依着树干而茂盛生长的枝叶一样,根基坚实而淳朴高尚;天下丧失仁道的时候,那么人们的言论就象没有树干而徒然存在的枝叶一样,缺乏根基而虚美不实。品性,是人的根本;言论,是从它派生出来的东西。如果听见了虚美不实的言论,看见了舍弃根本而追逐名利的行为,就怒容满面,犹如就要受到玷污似的。丹溪翁就是如此地超群出众,行医仅仅是一个方面的事情罢了。不过他研究理学和做事的大家风范,已全部记载在我的朋友太史宋廉所写得他的墓志中了,所以这里不再记述,而谨记下他的可以流传于世的医学事迹作为他的传记,期望能使后代的君子得以互相参照。
注释:¹简悫贞良:谓为人简朴、诚实谨慎、品行坚贞、待人温和。²刚严介特:刚毅、庄严、清高不俗。³孝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⁴时祀:指一年四季的常规祭祀。⁵时:名次活用作动词,按时调节。⁶节宣:指饮食起居等养生之道。⁷友:名次活用作动词,结交。⁸折节:降低身份,谓虚心。⁹下:名次活用作动词,下问,请教。¹⁰拂衣:即“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愤怒。¹¹三纲五纪:即“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大上下关系原则。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五大永恒的做人准则。¹²去就:谓断交与亲近(的标准)。¹³“天下有道”四句:语出《礼记·表记》,谓天下仁道通行的时候,人们的品行就很高尚;天下不仁之道通行的时候,人们的言论就华而不实。有枝叶:比喻表现突出。于品行则比喻高尚,于言辞则比喻浮华。¹⁴末是务:宾语前置,即“务末”,谓追求名利。末,末节,指名利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复指并强调前置的宾语,本身无实义。¹⁵浼:玷污。¹⁶卓卓:超群出众。¹⁷学:指理学。¹⁸大方:大道,大家风范。¹⁹宋太史濂:明初宋濂曾任《元史》总裁官,故称“宋太史”。²⁰医之可传者:定语后置,即“可传之医”,能够流传的医学事迹。²¹庶:副词,表示期望,译为“希望”。
论曰:昔汉严君平,博学无不通,卖卜成都。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陈其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史称其风声气节,足以激贪而厉俗。翁在婺得道学之源委,而混迹于医。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于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厉之不暇。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论曰:昔汉严君平¹,博学无不通,卖卜²成都。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shī)³为陈其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史称其风声气节,足以激贪而厉俗。翁在婺得道学之源委,而混迹于医。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bǎo)精毓(yù)开其心。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于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厉之¹⁰不暇¹¹。左丘明¹²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¹³!”信¹⁴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¹⁵,又可以医师少¹⁶之哉?
译文:论曰:从前西汉的严君平,学问渊博无所不通,在成都街头以占卜为生。人们有了邪恶是非的问题,就按照蓍草和龟甲显示的结果给他们陈述其中的厉害。不过在同做子女的谈话时,都依据孝道;同做弟弟的谈话时,都依据顺从兄长之道;与做臣子的谈话时,都依据忠君之道。史书上称赞他的风范、声望和气概、节操,完全可以使贪婪的人受到感动,使风俗得到劝勉。丹溪翁在婺州学习并掌握了道学的源流精髓,然后从事了医学。有人由于医事来求见的话,从来没有不是用保全并修养精神来启迪他们的心志。至于一句话语、一次沉默、一个行为、一次静处,凡是有关伦理的,尤其能够恳切地给人以教诲,使人振奋、急迫、感慨、激动、自我鞭策得无暇他顾。左丘明有过这样的话:“仁爱之人的话,它的益处真是多而又大啊!”确实如此。像丹溪翁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古来所谓正直、诚实、学问渊博的对人有益的朋友,又能因为医生的身份而轻视他吗?
注释:¹严君平:严遵,字君平,西汉蜀郡(今四川成都)人,专在成都街头以占卜为生,终身不仕,但却能以忠孝仁义等随卜劝人,是古代著名的逸民。²卖卜:以占卜为生。³蓍龟:蓍草和龟甲,古代用以占卜的工具。⁴利害:偏义复词,偏义于“害”,危害。⁵风声气节:风范、声望、气概、操守。⁶激贪而厉俗:使贪婪之人感动,使风俗得到劝勉。激、厉,均使动用法,使……感动,使……得到劝勉。厉,又通“励”。⁷源委:指事物的源流本末。⁸混迹:置身。⁹葆精毓神:保养精神。葆,通“保”。毓,养育。¹⁰之:助词,补语的标志,相当于今天的补语标志词“得”。¹¹不暇:来不及。形容心情迫切。¹²左丘明:春秋时鲁国人,《左传》的作者。¹³“仁人”二句:语出《左传·昭公三年》。溥:广大。¹⁴信:确实。¹⁵直谅多闻之益友: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谅,诚实。多闻,博学。¹⁶少:轻视。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残莺¹何事²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译文:黄莺啊黄莺,你怎么还不知道现在已经是寒秋时节了,为什么还在这深暗的树林里独自翱翔呢?
注释:¹残莺:本指晚春的莺啼,这里乃后主自比。唐司空曙《残莺百啭歌同王员外耿拾遗吉中孚李端游慈恩各赋一物》曰:“残莺一何怨,百啭相寻续……歌残莺,歌残莺,悠然万感生。”²何事:嗔怪自诘的声口,悔恨自家为何不识时务。然欲致这层妙悟,必先明作者残莺自况,托物言志的写法,则“秋”字也非闲文,读诗不可不察。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老舌百般¹倾耳听(tìng)²,深尚一点入烟流。
译文:侧着耳朵仔细聆听老莺的鸣叫声,但始终听不明白它在鸣叫着什么,看着它飞向空中,渐渐变成深黄色的一点,不见了踪影。
注释:¹老舌百般:犹“老舌百啭”。²听:出句煞尾字,去声,仄。《平水韵》属“二十五径”。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栖迟¹背世²同悲鲁³,浏亮如笙(shēng)碎在缑(gōu)
译文:我和这老莺一样,与这世事相背,迟钝笨拙,虽然鸣声依旧,但是已经不连贯了,破碎不堪。
注释:¹栖迟:游息,隐遁。《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朱熹《诗集传》:“栖迟,游息也。”²背世:与世俗主流相左。三国魏曹植 《七启》:“予闻君子不遯俗而遗名,智士不背世而灭勋。”³悲鲁:指亡国之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哀公十四年春,获异兽于野,孔子视之曰:“麟也。”因悲伤地叹息:“吾道穷矣。”以为鲁国将亡,于是作《春秋》以记鲁国历史,上起隐公元年,下讫哀公十四年,总计十二公242年间的大事。⁴“浏亮”一句:用王子晋故事抒写出世之想。《后汉书》卷八二注引刘向《列仙传》:“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风鸣。游伊溶间,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余年后,来于山上,告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缑氏山头。果乘白鹤驻山,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而去。”浏亮,乐声清脆明朗,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李善注:“浏亮,清明之称。”碎,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宋欧阳修《临江仙》:“池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宋尚庭坚《和仲谋夜中有感》:“纸窗惊吹玉蹀躞,竹砌碎撼金琅璫。”“碎”字用得极为响亮,极为惊心,又极为哽咽,饱含诗人难以言表的痛楚。缑:即缑氏山,在河南偃师。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莫更留连¹好归去,露华²凄冷蓼(liǎo)³愁。
译文:黄莺啊,你莫要留恋深暗的树林,赶快归南避寒去吧,树林里有什么好处呢?露水蓼花,让人心生凄冷,心里发愁。
注释:¹留连:留恋不止,依恋不舍。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二首》之二:“飞鸟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自存。”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²露华:露水,露珠。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³蓼花:蓼是生长在水边的草本植物,花淡红色或白色,叶味辛香,古人用来作调味品,也可以入药。

  这首咏物诗写一只黄莺在深秋时节还未南飞避寒,劝其不要在此处留恋,应当尽快南归,表现出李煜对残酷的政治斗争的惧怕和对自己处境的担优。全诗托物言志,纯用“赋体”,不事雕琢,以简驭繁,以明白晓畅的诗句表现了生活的苦楚,让人产生无限的同情悲悯,教人神思黯然。

  黄莺在春天啼叫,鸣声清亮婉转,悦耳动听,如自言,如对语,唤起人的遐想,送之巧名为“百舌”,视为春天的象征,是诗词文赋中常见的歌咏对象。李煜的大臣韩熙载就有奉令之作《御制游春长句》曰:“黄莺历历啼红树,紫燕关关语画梁。”但是,李煜这首诗,不取诗人习常之路,掉转而去咏叹秋天的黄莺,立意不同,情思不同。秋来气象肃杀,草木凋零,黄莺已过歌唱的生命而面临着严冬的枯索,结合李煜的处境,病体衰微的状况,都会使人想到,这首诗名为咏莺,实为自咏。

  此诗一开篇便点出歌咏的对象黄莺,却称其为“残莺”,用词深刻。这是一只由春历夏而入秋的黄莺,歌唱过春天的繁花,栖身过夏日的浓阴,如今秋已至,冬将临,竟然还在林间独自飞。所谓“残”,是说这只黄莺年齡已老,体力已衰,是说这只黄莺躲过天灾人祸的劫难而存留到今天,还是说这只黄莺的伙伴都已不在而只剩下独自的生活。诗人不言,读者自可体会。看这黄莺在林间孤独地穿飞,诗人心中涌起无限的怜惜:“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写林而用“幽”,强调林间的昏暗幽深,吉凶不明,黄莺的前途难说。“独游”二字更见出幽暗中独自穿飞的孤苦。于是叹其“不知秋”:不知秋天已至,冬天在即,前面的命运会更加严酷,依然在这林间飞来飞去,究竟还在寻觅着什么。写鸟写林都折射出诗人的生活。

  次联以“倾耳听”“入烟流”写诗人对这只黄莺的关注,承接上联的怜惜与感叹。莺既“残”,经历多,自然是“老舌”。而“老舌百般”叫不休,到底在说些什么:感伤时光的流逝,哀叹生的不永,诉说经历的悲欢,讲述独游的寂寞。诗人多么想明白黄莺的啼叫,于是倾耳凝听,追随着它的声音,然而黄莺却渐渐飞向远方,注视之中,“深黄一点入烟流”,消失在天边的薄云雾薯里,留下佇立的诗人,身影单薄。这时,询问带出的感慨便喷涌而出,诗由前二联的叙说而转入后两联的议论抒情。

  第三联连用两个典故,借对莺啼的猜想解释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栖迟背世”说人与莺的生存状态,同样地孤独,同样地艰难莺是失群无伴而“独游”,人是国亡家破而素居,因此而同有“悲鲁”的哀痛,其痛之深,就像孔子当年对鲁国的悲哀。“在缑”用王子晋的故事,不仅贴切,也意味深长。王子晋善吹笙,与莺啼相关;王子晋是西周大子,身份则与诗人相关。而王子晋放弃王位,修道成仙,当其化身白鹤,显身缑氏山头而与家人作别之时,则仍有未曾放下的情感。诗人用“碎”来形容那“浏亮如笙”的音声,强调这音声乃是诀别之音,多少凄凉感伤在其中,听来心碎。而这心碎之声,既是故事中王子晋的乐声,又是此刻那黄莺的啼声,更是诗人自己的心声。

  末联二句,借莺而劝导自己,这样的生活没什么值得留恋的。过去已经令人心悲神丧,而将来会更加凄凉:“露华凄冷蓼花愁。”不说将来如何,只说这眼前,露珠虽美,却是凝霜之前的最后一现,蓼花正开,却是冬日将至的最后的美丽。一切的美好,或者已经逝去,或者将要逝去,经历劫难的黄莺已入“烟流”,自己对这人世已没有什么眷恋。但是这种生命的绝望并没有直接说出,只用“露华蓼花”的秋景作描绘,点出“凄冷”与“愁”,让读者去细细体会。

  这首诗就标题而言,是一首咏物诗,但却打破了传统的咏物诗不可直道其物的写法。李煜不仅在诗中明白地点出“莺”字,而且,还用“残”“老”“独”来形容黄莺,刻意描绘秋莺的凄凉状态,全不理睬传统咏物诗的忌讳。他的这首诗,可以说开咏物诗的又一路数,将黄莺作为自己的化身,通过感慨黄莺在秋天的最后穿飞来抒写自己的命运哀伤。这种抒情方式仍然是委婉的,含蓄的,但不是借物抒情,而是构成了象征,带着一种寓言的意味,有如《诗经》中的《豳风·鸱鸮》。

参考资料:
1、 蒋方 编选.李璟李煜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04-107

qiūyīng

 dài 

cányīngshìzhīqiū héngguòyōulínshàngyóu 
lǎoshébǎibānqīngěrtīng shēnhuángdiǎnyānliú 
chíbèishìtóngbēi liúliàngshēngsuìzàigōu 
gèngliúliánhǎoguī huálěngliǎohuāchóu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¹水之法²,既不可执一³,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zhū)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xiàng)(duó)不得其情¹⁰,非咨询¹¹不穷其致¹²,是以¹³必得躬历山川¹⁴,亲劳胼(pián)(zhī)¹⁵
译文: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形故高故低,水流故快故慢,水停聚的地方故深故浅,河流的形势故弯故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注释:治水必躬亲:选自《履园丛话·水学》,作者钱泳,清代人;海瑞,明代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续修四库全书》本),题目是编者所加的。躬亲:亲身。¹治:治理。²法:方法。³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⁴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泥:拘泥。掌故:古代的典章制度。⁵妄意:随意。⁶盖:表示原因的句首语气词,原因是。承接上文,表明下文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⁷潴:水停聚的地方。⁸势:这里指河流的形势。⁹相度:观察和测量。¹⁰情:真实情况。¹¹咨询:访问,征求意见。¹²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穷:追究到底。致:事理。¹³是以:因此,所以。以:因为。¹⁴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¹⁵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昔海忠介¹治河,布袍缓带²,冒雨冲风,往来于³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héng)(suǒ)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wù)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文: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注释:¹海忠介:海瑞,明代的清官,谥“忠介”。²布袍缓带:穿着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³于:在。⁴横索:横行勒索。⁵计利而忘义:计较私利,忘记道义;计:盘算,考虑。⁶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嫌疑,避免抱怨。⁷举:办事成功。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