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愁声落汉原,长陵金粟尽啼𤠔。谁家风木无穷思,五马山深独闭门。
昨夜愁声落汉原,长陵金粟尽啼𤠔。谁家风木无穷思,五马山深独闭门。
王恭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 10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¹吴起²出,遇故人,而止³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sì)¹⁰¹¹,恐¹²¹³自食其言也。其为¹⁴¹⁵若此,宜¹⁶其能服¹⁷三军欤(yú)¹⁸?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¹⁹
译文: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注释:¹昔:从前。²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政治家、改革家。³止:留住。⁴食:吃。⁵之:代词,指“老朋友”。⁶明日:第二天。⁷令:派;使;让。⁸求:寻找。⁹方:才。¹⁰俟:等待。¹¹者:.....的原因。¹²恐:恐怕;担心。¹³其:他,指吴起。¹⁴为:坚守。¹⁵信:诚信。¹⁶宜:应该。¹⁷服:使……信服(使动用法)。¹⁸欤:语气词,吧。¹⁹非信不可也: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信,守信,讲信用。可:行;可以。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¹隔陇(lǒng)²闻。
译文: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
注释:¹短笛横吹:一作“吹笛风斜”。²陇:通“垄”,田垄。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多少长安¹名利客,机关用尽²不如君。
译文: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注释:¹长安:唐代京城。²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参考资料:
1、 王充闾著.诗性智慧:万卷出版公司,2016.06:第121页
2、 傅庚生 傅光.百家唐宋诗新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05月第1版:第623页

tóngshī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niúyuǎnyuǎnguòqiáncūn duǎnhéngchuīlǒngwén 
duōshǎochángānmíng guānyòngjìnjūn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三十¹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译文:有一位年方三十的羽林将军,一生多次为国戍边。
注释:王威古:又作王威吉,生平事迹不详。¹三十:指三十岁。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piān)¹
译文:春风和煦,吹拂着原野上的浅草,马蹄踩在上面,轻盈快捷。
注释:¹翩翩:轻快的样子。
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
插羽¹两相顾,鸣弓新上弦²
译文:战士们看到插着羽毛的军书,风风相顾,并在弓上装上新弦。
注释:¹插羽:古代军书插羽毛以示迅急。²新上弦:一作“亲上弦”。
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射麋(mí)¹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译文:进入深深的山谷去射杀麋鹿,又到荒野的溪涧里饮战马。
注释:¹麋:麋鹿,也称“四不像”。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¹
译文:在马上频频取酒对饮,又在田野上姑且割取猎获的野兽肉下酒。
注释:¹鲜:鲜肉。此指猎获的野兽之肉。
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
相看未及饮,杂虏(lǔ)¹寇幽燕。
译文:喝酒还未尽兴,有消息传来说一队少数民族军队正进犯我幽州郡。
注释:¹杂虏:一作“杂胡”,指非正规的少数民族军队。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¹天。
译文:战火连绵不息,胡人军队扬起的尘土漫天盖地。
注释:¹际:至,接近。
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
长驱救东北,战解¹城亦全²
译文:接到命令后立即向东北长驱进军,去救援幽州,经过奋战,终于打败了敌人。战斗胜利结束,幽州城也保住了。
注释:¹解:结束。²全:保全。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报国行赴¹难,古来皆共然。
译文:作为边将,在国家危难之时前往解救是其本分,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
注释:¹行赴:前往。

zèngwángwēi--cuīhào

sānshílínjiāngchūshēnchángshìbiānchūnfēngchuīqiǎncǎolièpiānpiān

chāliǎngxiāngmínggōngxīnshàngxiánshèshēnyǐntóuhuāngquán

shànggòngqīngjiǔzhōngliáoxiānxiāngkànwèiyǐnkòuyōuyàn

fēnghuǒchéngāotiānzhǎngjiùdōngběizhànjiěchéngquán

bàoguóxíngnánláijiēgòngrán

病眼逢书不敢开,春泥谢容亦无来。
病眼逢书不敢开,春泥谢容亦无来。
更无短计销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
更无短计销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
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
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第一首一二两句都是因果句:由于“病眼”,所以“逢书不敢开”,由于“春泥”所以“谢客亦无来”。而这正是他感到寂寞的来由,“更无短计销长日”,春末时节,日并不长,然而偏偏说“长日”,大概是从《诗经》的“春日迟迟”化来。这个“长”字,有力地表明了作者的寂寞无聊。因为越是无事可做,便越感到日长,这正反映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厌恶。“短计”,即肤浅之计,“短”与“长”字相对,连个短计也还想不出来,真是无法打发这漫长的一天。

  围绕栏杆行走,而且至于百回之多,这样写有点夸张,可是读者又感到真实,因为这正是绞尽脑汁想出的“短计”,他的“短计”,似平只有如此。这句话写得很具体,也很形象,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百无聊赖的人,围绕着栏杆不停地打转转。

  以上两句,特别是末句,质朴无华,形同口语,这正是杨诗在语言上的一个特点。

  在百无聊赖中,不免思归了。作者此次寓居临安,是短暂的,没有多久,便由于“丁父忧”而回乡了。看来他很不习惯于这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

  第二首“不关老去愿春迟”,暗点题目的“春尽”。春天己经过去,但他还希望春天走得慢一点。他明确表白这个愿望是“不关老去”的,究“愿春迟”的原因则是“只恨春归我未归”,这就道出了作者的积愫,也点出了题目的“旅怀”,原来是因为春已归去而自己却不能归去的缘故。“恨”字直贯“春归我未归刀。看到春归,“我未归”之恨愈甚。

  “最是杨花欺客子”,又转向“杨花”杨花者,柳絮也,东风劲吹,杨花自然要飞向西去。“向人一一作西飞”,乃是春天的自然现象,然而作者却认为这是杨花的有意恼人,有意跟“客子”为难似的。杨万里江西吉州人,吉州在临安之西,杨花从临安西飞,飞向自己的故乡吉州。一个寄离临安的“客子”,而且对临安的生活又是厌倦,对西飞的杨花即既羡慕又嫉妒。

  这两句的构思较之上两句尤为巧妙。周必大说:“诚斋(杨万里)大篇短章...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笔端有口,句中有眼。”(《宋诗纪事》五十引)“春归”已令人恨,更可恨者则是“杨花”,故用“最是”二字以表达进一层的“恨”:杨花无知,何能恼人?然而它的“一一向西飞”,岂不是明明有意向人炫耀?作者把无知的杨花写成有知,把杨花由于东风而西飞的自然现象,说成是故意恼人。把西飞的杨花,涂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而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思归心情。不知道周必大的评论是否也包括作者的构思,然而这种构思是的确够得上“写人情意,曲尽其妙”的。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062-1063页

xiàyōuguǎnxiǎolóuchūnjìnhuái怀èrshǒu

yángwàn sòngdài 

bìngyǎnféngshūgǎnkāi chūnxièrónglái 
gèngduǎnxiāocháng qiěràolángānbǎihuí 

guānlǎoyuànchūnchí zhǐhènchūnguīwèiguī 
zuìshìyánghuā xiàngrénzuò西fēi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太尉执事¹:辙(zhé)(xìng)²好为³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¹⁰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¹¹,故其文疏荡¹²,颇¹³有奇气¹⁴。此二子者,岂尝¹⁵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¹⁶而溢乎其貌¹⁷,动乎其言¹⁸而见(xiàn)乎其文¹⁹,而不自知也。
译文:太尉: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注释:¹执事:对对方的敬称。²生:通“性”。³为:动词,写。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文章是由气形成的,然而文章不能靠学来达到好,气质却可以靠加强修养得到它。⁵养:培养。⁶浩然之气:正大刚直的气质。⁷宽厚宏博:宽大厚重宏伟博大。⁸充:充满。⁹称:相称,符合。¹⁰周览:饱览。¹¹豪俊交游:豪杰来往。¹²疏荡:洒脱而不拘束。¹³颇:很。¹⁴奇气:奇特的气概。¹⁵岂尝:难道,曾经。¹⁶气充乎其中: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胸中。¹⁷而溢乎其貌:洋溢在他们的外表。¹⁸动乎其言:反映在他们的言辞里。¹⁹而见乎其文: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见:同 “现”。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辙生十有¹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²者,不过其邻里乡党³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suì)(gǔ)(mò),故决然舍去,求¹⁰天下奇闻壮观¹¹,以知天地之广大¹²。过秦、汉之故都,恣(zì)¹³终南、嵩(sōng)、华之高¹⁴,北顾¹⁵黄河之奔流¹⁶,慨然想见¹⁷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¹⁸天子宫阙(què)之壮¹⁹,与仓廪(lǐn)²⁰、府库、城池、苑囿(yòu)²¹之富²²且大²³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²⁴。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²⁵,观其容貌之秀伟²⁶,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²⁷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²⁸,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²⁹,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³⁰辙也未之见焉³¹
译文: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注释:¹有:通假字,同“又”。²游:交往。³乡党:乡里。⁴自广:扩大自己的视野。⁵陈迹:陈旧的东西。⁶以:用来。⁷其:我。⁸遂汩没:因而埋没。⁹决然舍去:毅然离开。¹⁰求:探求。¹¹奇闻壮观:奇异的事物和宏伟的景象。¹²广大:广阔。¹³恣观:尽情观赏。¹⁴高:高峻。¹⁵顾:看到。¹⁶奔流:奔腾流泻。¹⁷慨然想见:感慨的想到。¹⁸仰观:瞻仰。¹⁹壮:壮丽。²⁰仓廪:粮仓。²¹苑囿:猎苑。²²富:富丽。²³大:广大。²⁴巨丽:极其美好。²⁵宏辩:宏伟善辩。²⁶秀伟:秀美魁梧。²⁷聚:聚集。²⁸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凭借才能谋略天下第一全国人依靠他可以无忧无虑。²⁹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四方夷人害怕你才不敢作乱。³⁰而:可是。³¹焉:啊。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¹?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²,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³。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译文: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苏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注释:¹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没有立下大志,即使学得多又有什么用。大:浩大。²深:深远。³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却还是因为没有见到太尉(感到遗憾)。⁴观:看到。⁵光耀:风采。⁶闻一言以自壮:听到你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⁷尽:看尽。⁸大观:雄伟景象。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¹。向²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³,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gǒu)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¹⁰矣!
译文: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注释:¹通习吏事:通晓官吏的业务。²向:先前。³斗升之禄:微薄的俸禄。⁴赐归待选:朝廷允许回乡等待朝廷的选拔。⁵优游:从容闲暇。⁶益治:更加研究。⁷且学为政:并且学习治理政务。⁸苟:如果。⁹辱教之:屈尊教导我。¹⁰幸:幸运。

  此文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的大官,怎么开口下笔呢?

  首先是称谓问题。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执事”,左右的人。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

  正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明确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气”的表现。气,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接着提出总领全文的“养气”说。“气可以养而致”:“气”,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在具体阐述“养气”说的时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说明。一是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即博大刚正之气。作者认为,孟子的文章,内容宽厚宏博,并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气”的大小相称。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内在修养问题。二是司马迁。作者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知多见广,所以他的文章风格疏放潇洒,跌宕多姿,颇有奇气。这实际上是强调外在阅历问题。最后,作者总结道,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这段论述很周严。

  第二段,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作者有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历。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第二种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作者在谈到第二种学习经历时,列举了四个事实:一是经过秦汉故都,尽情观赏;二是眺望黄河,想像着古时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饱览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广阔、美丽;四是谒见了欧阳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汇集在这里。归纳起来,实际上是游览天下名山大川 ,广交天下的文人学士。而这两样,实际上说的都是外在的阅历,可见,苏辙是更重视外在的阅历的。

  写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韩琦接见,文章至此,却还只字未提。

  第三段:由上文欧阳公,自然引出韩琦。这一段主要是颂扬韩琦。表明欲见之意。“才略冠天下”,才能谋略位居天下第一。“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是说韩琦在内政方面有如周、召二公之贤,在领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样能干。“不志其大”:志,有志于。这段最后“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明确求见之意。

  第四段,再次自明志气,再次表明求见之意。“益治”:进一步钻研。“且学为政”,并且学习治理政事。“辱教”,屈尊指教。这一段特别申明入京师“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可见其志向宏大。

  最后对此文谈几点意见:

  1.“养气说”有值得借鉴处。作者在论述“气可以养而致”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客观阅历的重要,这实际上是强调了生活体验对一个作家的重要作用。今天看来,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但文中所说“文不可以学而能”的观点,是有片面性的。同“气可以养而致”也相矛盾。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对这句话也有微词。他说:“……子由上不能如子瞻之入化境,而下又不敢有作文之意,不欲求工于言语句读以为奇,此所以谓‘文不可以学而能’。”

  2.写作手法上比较新颖、巧妙。先离开主旨,纵论其他,到了第三段“太尉以才略冠天下”,笔意才收拢来,扣紧题目,读来不但没有离题万里之感,而且仔细体味,前面所述,正是烘托下文。特别是第四段,从另一角度申述非求“斗升之禄”,而以“益治其文”为其志,来进一步说明求见韩琦的原因。这样的文章,在构思上是需要功力的。

  3.即使从写法上看,也不能说没有作态的意味。信中流露出的当时社会所流行的浮夸阿谀的风气,更是不能效法。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