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当为读,对食当为饱。平生无限事,努力在远道。
对书当为读,对食当为饱。平生无限事,努力在远道。
何景明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 12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
竹窗闻远水,月出似溪中。
译文:流水潺潺遥遥飘入竹窗,明月皎洁仿佛溪水中洗过。
注释:澄上人:唐代僧人,其生平不详。
香覆经年火,幡飘后夜风。
¹(fù)经年火,幡(fān)飘后夜风。
译文:新香火覆照去年香灰,后夜风吹动殿前风幡。
注释:¹香:梵语“健达”译为“香”,为六种供养之一。佛教中,以为香能将人之信心通往佛所。
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
性昏知道晚,学浅喜言同。
译文:本性昏知道为时已晚,学识浅却喜见解相同。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
一悟归身处,何山路不通。
译文:一旦悟得归身之处,万水千山道路自通。
作品首先劈空而来,营造出一个禅境。这里不写投宿的过程,也免去了入禅的经历,直接写见闻感受。竹窗闻远水,水声若有若无;月出似溪中,月色若隐若现。这是迷蒙而优美的月夜景色,也是那不可捉摸的禅境。接着写寺院特有之事物:香、幡,描写中,语带禅机。去年的香火已化作香灰,香灰已冷;今年的香火犹在燃烧,香灰应热。而就在这冷与热、生与灭的不息变化之中,禅也在无言地传递。后夜风起,后夜风凉,后夜风劲,就在这静夜里,殿前幡飘飘而动。就在这动静之间,夜昼之间,让读者似乎体悟到了禅意。于是,作者与院中僧谈起了他的心得。禅自然不在言语之中,作者于是有“性昏”及“学浅”的谦辞;但非言语又无从呈其心得,特别是当他的表达得到僧人之认可,更觉十分欣喜,也增添了信心。他觉得自己真正开悟了,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皈依之所,他觉得自己找到了灵魂的栖息之所。诗之开篇未写入寺院的路径,诗之末尾便写明:禅悟是通达方便的门径。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63页

宿chéngshàngrényuàn--lún

zhúchuāngwényuǎnshuǐyuèchūshìzhōng

xiāngjīngniánhuǒfānpiāohòufēng

xìnghūnzhīdàowǎnxuéqiǎnyántóng

guīshēnchùshāntōng

渺渺啼鸦了。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起搔首、窥星多少。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
(miǎo)¹啼鸦²(liǎo)³。亘(gèn)鱼天,寒生峭(qiào)屿(yǔ),五湖秋晓。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起搔首、窥(kuī)星多少。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
译文:一夜醒来,听乌鸦声远去再听不到啼叫。辽阔的湖面上,陡峭的岛屿被寒气笼罩,意识到这是太湖的秋晓。昨晚在灯光摇曳中,凭着竹几做了一个梦,梦见马嘶人行于古道。披衣起来搔着头,到室外察看星星有多少。此时月光淡黄天微明,连竹篱的影子也难见到,只有竹篱上,挂着几朵小牵牛花在争俏。大自然好像也嫌秋光太清淡,又特意增添些红枣。
注释:贺新郎:词牌名,此调始见苏轼词,原名《贺新凉》,又名《金缕曲》等,双调一百十六字,上下片各十句六仄韵。¹渺渺:微远的样子。²啼鸦:乌鸦啼叫。³了:停止。⁴亘:绵亘,辽阔。⁵鱼天:指水面。⁶峭屿:陡峭的岛屿。⁷五湖:太湖的别名。⁸窥星多少:察看星星多少,来判断天色的迟早。因为近清晨时星渐稀少。⁹青花:即牵牛花。
愁痕倚赖西风扫。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计无此、中年怀抱。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烟未敛,楚山杳。
愁痕¹倚赖西风扫。被西风、翻催²(bìn)(zhěn)³,与秋俱老。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计无此、中年怀抱。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cēn)(cī)白雁横天杪(miǎo)。烟未敛,楚山(yǎo)¹⁰
译文:原指望西风能把忧愁扫掉。结果西风反催人增添白发,与萧瑟的秋天一样同衰老。昔日庭院挂着帘幕隔寒霜,酣饮美酒,常在金粉屏风边醉倒。想那时是不会有而今这种感伤的中年怀抱。现在流落万里江南,可恨身无半文难温饱,只能像伍员那样去吹箫乞讨;亦恨列队参差的南归白雁,横过天空是飞得那样高。
注释:¹愁痕:愁容。²翻催:反而催逼。³鬓鬒:面额两旁的黑发。⁴金粉屏:饰有彩绘的屏风。⁵参差:高低不齐。⁶白雁:一种鸟,似雁而小,白色,秋天时南飞。⁷天杪:最高处,天边。⁸敛:消失。⁹楚山:指太湖一带的山。¹⁰杳:隐没不见。

  这首词的上片写太湖秋晓之景。首句写所闻。“渺渺啼鸦了”写出黎明乌鸦的特点,扣紧“晓”字。下三句写所见所感。“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扣紧“秋晓”二字。“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二句写所梦。也许词人睡意未消,所以下得床来又点着灯,凭几小睡。梦中不知什么人骑马行于古道之上。“竹几一灯”,“嘶马”“古道”,显得孤单、寂寞,凄凉。“起搔首、窥星多少”写词人的动作,搔首窥星,显得心绪烦乱,焦躁不安,感到天亮得太慢。下四句“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写晨光曦微中的院庭一角:由于天色渐明,月亮颜色变淡,篱影消失,篱笆上挂着几朵青色的小牵牛花,唯有树上的红枣给这疏淡的画面增加了一抹亮色。词人似乎在说,红枣可以为秋添色,而人的心情黯淡,却无法被照亮。上片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梦所行,勾勒出一幅凄清、寥落,充满寒意的秋景图。它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一幅包括词人在内的山水人物画。透过秋晓的景物,读者仿佛触到了词人的脉搏:他明明有一颗报效国家的雄心,但在万般无奈之中只能无所事事地打发日子。他苦闷、焦躁、度日如年。

  词人这种深藏的忧愁在下片中便一发而不可收。过片三句,“愁痕倚赖西风扫。被西风、翻催鬓鬒,与秋俱老”可见由于时光流逝,年华渐老,词人的忧愁变得更加浓重。“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二句回忆宋亡前的生活。室内挂着绣帘,遮住寒霜,在绘饰的屏风旁醉倒,何等的惬意。今昔对比,更使词人愁上添愁。“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二句借伍员,“鼓腹吹箫”之典,托出自己愁苦的底蕴,宋亡后,词人正像当年的伍员一样到处飘泊,大雁尚能在天际自由自在地飞翔,春来便能返回旧居,而人不如雁,到底何时才能返归故里,词人不由产生一种嫉恨之情。两句中连用两个“恨”字,道出深沉的亡国之痛。“烟未敛,楚山杳”,词人陷身于四顾茫茫的大雾之中,看不见天日,看不到出路,只能任忧愁痛苦煎熬自己。结尾以迷茫远景收结,回味无穷。

  这首词以故国家山之痛,身世不幸之感为主线,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上片写景,景中含情,下片抒情,情中有景。西风、秋霜、万里江南等景语都因抒情而带出,最后以景结情。全词在写景、抒情之中还夹杂着简括的叙事,如“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起搔首,窥星多少”,“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等处,虽然只是寥寥几笔的白描,但却写得生动传神。

参考资料:
1、 孟庆文主编.新宋词三百首赏析:南海出版公司,1995年03月第1版:第587-589页

xīnláng··qiūxiǎo--jiǎngjié

miǎomiǎolegèntiānhánshēngqiào屿qiūxiǎozhúdēngrénzuòmèngshuíxíngdàosāoshǒukuīxīngduōshǎoyuèyǒuwēihuángyǐngguàqiānniúshùduǒqīnghuāxiǎoqiūtàidàntiānhóngzǎo

chóuhénlài西fēngsǎobèi西fēngfāncuībìnzhěnqiūlǎojiùyuànshuāngliánjuǎnjīnfěnpíngbiānzuìdàozhōngnián怀huáibàowànjiāngnánchuīxiāohènhèncānchàbáiyànhéngtiānmiǎoyānwèiliǎnchǔshānyǎo

天欲晓,宫漏穿花声缭绕,窗里星光少。
天欲晓,宫漏¹穿花声缭绕,窗里星光少。
译文:天就快亮了,宫漏声声穿过花丛传来,缭绕在耳边。
注释:薄命女:词牌名,即“长命女”,双调,三十九字,上片三句三仄韵,下片四句三仄韵。¹宫漏:宫中滴水计时的漏壶。
冷露寒侵帐额,残月光沉树杪。梦断锦帷空悄悄,强起愁眉小。
冷露¹寒侵帐额²,残月光沉树杪(miǎo)³。梦断锦帷(wéi)空悄悄,强起愁眉小
译文:透过窗格,只能望见几颗寥落的星辰,寒冷的露光映照着绣帐上的帘额,残月的光芒从树梢间渐渐沉下去。女主人公从相思的梦中醒来,寂静的锦帐里依然空有她独自一人,她强自起身,依然紧紧皱着愁眉。
注释:¹露:一作“霞”。²帐额:即帐檐,帐门上面的装饰。³树杪:树梢。⁴愁眉小:因锁紧眉头,故眼眉显得比平时小。

  这首词从特定情境落笔,上片交待时间、渲染氛围、描画景物,下片先点明主人公的身份,后以人物活动和神情直接点示情绪,写尽幽怨之意。全词先构境,后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写情,层层铺垫,层层渲染,以景衬情,悱恻感人。

  词的上片通过三字句、七字句和五字句三种句式的结合运用来创作一种音律节奏上的回环跳宕,依次描述了同一时间片段内的同一场景,和五言体“云送关西雨,风传渭北秋”的对句比起来显得更有流动感和立体感。其中,“天欲晓”一句中的一个“欲”字,既交代了具体的时间是天将亮未亮之时,又制造出一种心理上的效果,使得读者的审美期待同时向着黑夜与黎明两个时间点产生张力——在这天光刚刚放亮之时,读者似乎既能感受到对黎明的期待,又能感受到对夜的留恋,情感也不由得因此变得模糊起来。

  下片,词人首先仅选取一个时光的片段来写:“宫漏穿花声缭绕,窗里星光少。”因为周遭之静,宫漏的滴水之声似乎成了巨响。那声音绕过花枝,穿过花丛,缭绕在宫宇榱桷之间,在制造出一种广大的寂寞之余,也为这不尽的时间之流画上了刻度,让读者察觉出它的流逝。天光既要放亮,星光自然便要隐去,残存的几点星光,透过窗户,映带出一片清冷。这里,词人以“宫漏”交待女主人公所处的地点,同时也说明了女主人公的身份——她很可能是宫中的一位嫔妃或侍女。接着便由写女主人公的所见、所听写到了其所感:“冷露寒侵帐额,残月光沉树杪。”这两句使用了和此前引用的“五言体”相似的对仗的句式,但将其变成了六言,在节奏上多了一种变化。其中,前句写冷雾带着寒气侵入室内,爬上了帐额。这冷雾的入侵,既写出了女主人公寂寞而无处可逃,也写出了女主人公的孤独。最后的“梦断锦帷空悄悄,强起愁眉小”二句以人物活动和神情直接点示情绪,写尽幽怨之意。如电影之镜头,自远而近,层层循序摄入诸多相关景物,最后推出特定环境之中的特定人物,诸种景物遂以女主人公的情绪为中心融为一片。其中,前句写女主人公从梦中醒来,既无关爱,又无温暖,只有锦帐空摇,漏声为伴。后句中的“强起”则既可以理解成是不得不起,也可以理解成是强撑着起身,但描摹的终究是女主人公的一种无助、无奈的姿态;“愁眉小”则写女主人公因忧愁深重,蹙敛眉头而使眉毛都变小了。

  全词先构境,后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写情,层层铺垫,层层渲染,以景衬情,悱恻感人,而到结尾以一“愁”字点明主题,深得颊上添毫、目中点睛之趣,以凄清的景象烘托出女主人公孤独幽怨之情,从而展现出女主人公满腹心思、满含怨愁、孤独凄清的形象。

参考资料:
1、 高光复 编注.唐五代词.成都:天地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95
2、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 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154-156
3、 后蜀·赵崇祚 著;墨香斋 译评.花间集.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年07月第1版:163
洪霖弥旬日,翳翳四区昏。
洪霖(lín)¹弥旬²日,翳(yì)³四区昏。
译文:大雨连续下了十几天,天地一片昏暗迷濛。
注释:¹洪霖:大雨。²弥旬:满十天。³翳翳:昏暗的样子。⁴四区:四处。
紫电光牖飞,迅雷终天奔。
紫电光¹(yǒu)²飞,迅雷终天³奔。
译文:紫色闪电照亮窗户一闪即逝,迅疾的惊雷像在满天奔驰。
注释:¹光:光照。此用作动词。²牖:窗户。³终天:满天。

línshī--cáo

hónglínxúnhūndiànguāngyǒufēixùnléizhōngtiānbēn

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
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¹马首泣遗民。
译文:回忆往日曾随军强渡渭水,在马背上看着遗民提着酒浆对我们哭诉。
注释:¹壶浆:指酒浆。
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望虏尘。
夜栖高冢¹占星象,昼上巢(cháo)车望虏(lǔ)尘。
译文:夜里躺在高山上看着繁星,白天又在战车上眺望着胡虏逃跑的烟尘。
注释:¹高冢:即高山。
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
共道功名方迫逐¹,岂知老病只逡(qūn)(xún)²
译文:都认为功名屈指可得,谁知道老了病了只能独自徘徊。
注释:¹迫逐:等于说很快可以求得。²逡巡: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或退却。
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
灯前抚卷¹空流涕²,何限人间失意人。
译文:一盏青灯下握着书卷徒然痛哭,怎会想到竟是这世上的失意之人。
注释:¹卷:指史籍。²流涕:流泪。

  “忆昔”这个题目,一般地说都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对昔日生活的回顾和由此产生的感想。这首诗即分两部分来写。

  前两句写初到南郑。从南郑跨越秦岭,出大散关,即临渭河,所以说“出渭滨”。首句写作者当年曾随军强渡渭水,次句写关中百姓慰问宋军,并向他们泣诉在被占区所受到的屈辱,言外之意就是殷切期望宋军收复失地。三四句写在南郑的活动。这两句用“昼”“夜”概括全天活动,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以全部精力投入到北伐准备工作的炽烈感情。

  后四句是忆后的悲愤心情。“共道功名方迫逐”,用“大家都认为”功名屈指可待来展示诗人当年的壮志。“岂知老病只逡巡”,用“没有料到”作转折,使前面句句之意急转直下,至末二句则与前半首形成鲜明对比。如今他一边抚摸书卷,一边流泪。诗人灯下披览史书,联想自己,不由得悲从中来。

  此诗在章法上,每两句构成一个小的意群,再由这四个链条组成全篇,结构天成,思路精密。语言运用上,作者深于锤炼,比如“壶浆马首泣遗民”,一句三意,写尽了北方遗民的心情。第六句用“逡巡”写眼前,不仅表现了一个“老病”者的行动特征,而且刻画出一个有志之士无法施展抱负的彷徨心理。

参考资料:
1、 严寿澄 贺银海.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第995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