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巨流冻长山,山高微黯石色顽。沙笼如烟吐朱湾,中天挝鼓云垂关。
九河巨流冻长山,山高微黯石色顽。沙笼如烟吐朱湾,中天挝鼓云垂关。
壶炙不温乳乌死,城上琴声愁九子。罗暮翻风花满波,玉麈洒窗湿明绮。
壶炙不温乳乌死,城上琴声愁九子。罗暮翻风花满波,玉麈洒窗湿明绮。
兽角消红犀凤乾,缕生篆字香盘盘。坐聆翰音拂南极,驰念疆场中已酸。
兽角消红犀凤乾,缕生篆字香盘盘。坐聆翰音拂南极,驰念疆场中已酸。
欲决沈云叫阴帝,虏灭不使天下寒。
欲决沈云叫阴帝,虏灭不使天下寒。
苏舜钦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 20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¹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shù)不其之甚也²!”
译文:楚襄王向宋玉问道:“先生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广大士民都说您不好呢?”
注释:¹其:用在谓语“有”之前,表示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可能”、“或许”等。²何士民众庶不其之甚也:为什么那么多士民不称其您呀?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实际的意思是说许多士民在指责你。何,用于句首,与句末的“也”相配合,表示反问或感叹的语气。士民,这里指学道艺或习武勇的人。古代四民之一。众庶,庶民,众民。其,称其,赞美。甚,厉害,严重。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对曰:“唯¹,然²,有之!愿³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yǐng)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zhǔ)¹⁰而和(hè)¹¹者数千人。其为《(ē)》、《薤(xiè)露》¹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¹³,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¹⁴商刻¹⁵¹⁶,杂¹⁷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¹⁸其曲弥高,其和弥(mí)¹⁹寡。
译文:宋玉回答说:“是的,不错,有这么回事。但希望您能宽恕我的过失,让我把话说完。”“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数千人,接着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数百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他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其间杂以宛转流利的徵音,这时都城里聚拢来跟着唱的不过数人而已。这说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着和唱的就越少。”
注释:¹唯:独立成句,表示对对方的话已经听清楚或同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嗯”等。²然:这样。用来代上文所说的情况。³愿:希望。⁴毕:完毕,结束。⁵客:外来的人。⁶歌:唱。⁷郢:楚国的国都,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⁸《下里》《巴人》:楚国的民间歌曲,比较通俗低级。下里,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⁹国:国都,京城。¹⁰属:连接,跟着。¹¹和:跟着唱。¹²《阳阿》《薤露》:两种稍为高级的歌曲。《阳阿》,古歌曲名。《薤露》,相传为齐国东部(今山东东部)的挽歌,出殡时挽柩人所唱。薤露是说人命短促,有如薤叶上的露水,一瞬即干。¹³《阳春》《白雪》:楚国高雅的歌曲。¹⁴引:引用。¹⁵刻:刻画。¹⁶商、羽、徽:五个音级中的三个。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级,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¹⁷杂:夹杂,混合。流。流畅。¹⁸是:这。¹⁹弥:愈,越。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故鸟有凤¹而鱼有鲲(kūn)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³云霓(ní),负苍天,足乱浮云,翱(áo)(xiáng)(yǎo)之上。夫¹⁰(fán)¹¹之鷃(yàn)¹²,岂¹³能与之¹⁴¹⁵天地之高哉?鲲鱼朝(zhāo)¹⁶¹⁷昆仑¹⁸之墟(xū)¹⁹,暴²⁰(qí)²¹于碣(jié)²²,暮宿于孟诸²³。夫尺泽²⁴之鲵(ní)²⁵,岂能与之量²⁶江海之大哉?故非独²⁷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guī)意琦(qí)²⁸,超然独处,世俗之民²⁹,又安³⁰知臣之所为哉?”
译文:“故此,鸟中有凤凰而鱼中有大鲲。凤凰拍击空气,直上九千里的高空,贯穿云霞,背负青天,在高渺的天空展翅翱翔;而那跳跃于篱笆之间的鷃雀,哪能和凤凰同样衡量天地的高大呢?鲲鱼早上从昆仑大山出发,在碣石晒背曝鳍,晚上在孟诸大泽投宿;那处于小小池塘之中的鱼儿,怎能与大鲲一样测知江海的浩瀚呢?不只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啊!在‘士’中也有出类拔萃的人物。那些高洁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超世独立;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注释:¹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一说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常都称作“凤”。²鲲: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鱼。³绝:尽,穷。⁴云霓:指高空的云雾。⁵负:背,用背驮东西。⁶苍天:天。⁷翱翔:展开翅膀回旋地飞。⁸乎:用法相当于介词“于”,在。⁹杳冥:指极远的地方。¹⁰夫:那,那个。用在作主语的名词之前,起指示作用。下文的“夫”同。¹¹藩篱:篱笆。¹²鷃:一种小鸟。¹³岂:用在谓语“料”前,与句末的“哉”一起,表示反诘。¹⁴之:作介词“与”的宾语,代上文的“凤凰”。下文的“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的“岂”、“哉”、“之”同。¹⁵料:估量,估计。¹⁶朝:早晨。¹⁷发:出发。¹⁸昆仑:我国西北部的著名大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东延入青海境内。¹⁹墟:土丘。²⁰暴:暴露。²¹鬐:鱼脊。²²碣石:渤海边上的一座山。在今河北昌黎北。²³孟诸:古代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虞城西北。²⁴尺泽:尺把大的小池。²⁵鲵:小鱼。²⁶量:衡量,计量。²⁷非独:不但。²⁸瑰意琦行:卓越的思想、美好的操行。²⁹世俗之民:这里是指一般的人,普通人。世俗:指当时的一般人。多含有平常、凡庸的意思。³⁰安:怎么,哪里,表示反问。³¹

  全文结构简洁明晰,一问一答,毫无枝蔓。

  《对楚王问》是问对体,即假设主客问答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所以文章一开头,就写楚顷襄王听信谗言,责问宋玉。宋玉宕开一笔,满口承认有“遗行”,不作申辩,只是希望宽恕,让他把话说完。

  其次,写宋玉的答辞。其答辞以讲故事的形式,表面与“遗行”无关,实则均为“遗行”进行辩驳。分三个层次:一是讲一位歌手在郢都唱歌,唱“下里巴人”低级通俗的歌时,唱和者数千人;唱“阳阿薤露”较高级的歌时,应和者数百人;唱高雅的“阳春白雪”之歌时,能跟着唱的不过数十人;最后唱高难度的变化无穷的歌时,能和者只有几人。可见“曲高和寡”,暗示智高之人不为人理解。二是以凤凰、鲲鱼与鷃雀、小鲵的对比,说明渺小的鹦雀、小鲵之类的谗佞小人不会理解如凤凰、鲲鱼一类大智者的胸怀与能力。三是以圣人与世俗之民的对比,说明凡夫俗子哪能了解我(圣人)的所作所为。三重对比中,宋玉白比为高雅之乐曲、鸟中之凤、鱼中之鲲、人中“圣”人,说明自己情操高尚,与那些鼠目寸光的谗佞小人有天壤之别,故遭到他们的诬陷也就不足为怪。尽管宋玉没有对“遗行”进行辩解,但“故事”一完,“遗行”之诬也就不攻自破。宋玉的高洁清高、孤芳自赏自然显现,楚顷襄王及周围佞臣的昏庸、恶劣昭然若揭。 [6]  有力地反驳了楚王的责问,真是笔力千钧,水到渠成。不仅抒发了作者孤高自傲、不同流俗的品格,同时也流露了宋玉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愤懑之情,具有骚情雅意,隽永无穷!

  全文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理寓其中;逐层推进,逐层深入;答辩一完,戛然而止,如载奔马,干净利落,有余音绕梁之效。

  此作的笔法高绝之处,是在“不经意为文”。作者并不是精心着意地作文,只是从生活中撷取普通问对,打打比方,在不经意中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流露出隐隐的不满情绪,值得细加玩味。

参考资料:
1、 朱一清.《古文观止》赏析集评 二: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115~119
2、 傅德岷,赖云琪.古文观止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75
3、 黄季耕.《中华历代名文评赏》: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53~55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苏秦¹始将连横²,说(shuì)³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hé)、代¹⁰马之用,南有巫山¹¹、黔(qián)¹²之限¹³,东有肴(xiáo)¹⁴、函(hán)¹⁵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¹⁶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¹⁷,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译文: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方有来自胡人地区的贵重兽皮与代地的良马,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注释:¹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洛阳人,著名策士,纵横派代表人物,先用连横之说说秦,后又主张合纵,为东方六国所任用,后因在齐国为燕昭王从事反间活动被发觉,车裂而死。²连横:战国时代,合六国抗秦,称为约从(或“合纵”);秦与六国中任何一国联合以打击别的国家,称为连横。³说:劝说,游说。⁴秦惠王:嬴驷,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8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孝公之子。⁵巴:今四川省东部。⁶蜀:今四川省西部。⁷汉中:今陕西省秦岭以南一带。⁸胡:指匈奴族所居地区。⁹貉:一种形似狐狸的动物,毛皮可作裘。¹⁰代:今河北、山西省北部。以产良马闻世。¹¹巫山: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¹²黔中:在今湖南省沅陵县西。¹³限:屏障。¹⁴肴:同“肴”,肴山在今河南省洛宁县西北。¹⁵函: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¹⁶奋击:奋勇进击的武士。¹⁷天府:自然界的宝库。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yǎn)¹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²。”
译文:秦王回答说:“寡人常听人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注释:¹俨然:庄重矜持。²愿以异日:愿改在其他时间。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¹伐补遂²,黄帝³伐涿(zhuō)鹿而禽(chī),尧伐驩(huān)(dōu),舜(shùn)伐三苗,禹(yǔ)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¹⁰,武王伐纣¹¹,齐桓任战而伯¹²天下。由此观之,恶¹³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gǔ)¹⁴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¹⁵,诸侯乱惑(huò),万端俱起¹⁶,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chóu)¹⁷,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¹⁸,明言章¹⁹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²⁰,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zhuì)甲厉²¹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²²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²³,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²⁴戟相橦(chōng)²⁵,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²⁶万乘²⁷,诎(qū)²⁸敌国,制海内,子元元²⁹,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sì)³⁰,忽于至道³¹,皆惛(hūn)³²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沉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译文: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互相交结,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纵有的连横,战争没有停息。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胡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讲究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于是就废却文治、信用武力,以优厚待遇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决一胜负。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实现,势必不可能。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然后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制服海内,君临天下百姓,以诸侯为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象这样看来,大王您是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
注释:¹神农:传说中发明农业和医药的远古帝王。²补遂:古国名。³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⁴涿鹿: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南。⁵禽:通“擒”。⁶蚩尤:神话中东方九黎族的首领。⁷驩兜:尧的大臣,传说曾与共工一起作恶。⁸三苗:古代少数民族。共工传为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⁹有夏:即夏桀。“有”字无义。¹⁰崇:古国名,在今陕西省户县东。¹¹纣:商朝末代君主,传说中的大暴君。¹²伯:同“霸”,称霸。¹³恶:同“乌”,何。¹⁴毂:车轮中央圆眼,以容车轴。这里代指车乘。¹⁵饬:通“饰”,修饰文词,即巧为游说。¹⁶万端俱起:群议纷起。¹⁷稠浊:多而乱。¹⁸聊:依靠。¹⁹章:同“彰”,明显。²⁰伟服:华丽的服饰。²¹厉:通“砺”,磨砺。²²徒处:白白地等待。²³五伯:伯同“霸”,“五伯”即春秋五霸。指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²⁴杖:持着。²⁵橦:冲刺。²⁶凌:凌驾于上。²⁷万乘:兵车万辆,指大国。²⁸诎:同“屈”,屈服。²⁹元元:人民。³⁰嗣主:继位的君王。³¹至道:指用兵之道。³²惛:不明。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¹,黑貂之裘(qiú)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léi)²(téng)³(lǚ)(jué),负书担橐(tuó),形容枯槁(gǎo),面目犁(lí)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rèn),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qiè)数十,得太公阴符¹⁰之谋,伏而诵之,简¹¹¹²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zhuī)自刺其股,血流至足¹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译文: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注释:¹说不行:指连横的主张未得实行。²羸:缠绕。³縢:绑腿布。⁴蹻:草鞋。⁵橐:囊。⁶犁:通“黧”,黑色。⁷归:应作“愧”。⁸紝:纺织机。⁹太公:姜太公吕尚。¹⁰阴符:兵书。¹¹简:选择。¹²练:熟习。¹³足:应作“踵”,足跟。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于是乃摩¹燕乌集²阙,见说赵王于华屋³之下,抵(zhǐ)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bì)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译文: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
注释:¹摩:靠近。²燕乌集:宫阙名。³华屋:指宫殿。⁴抵:通“抵”,拍击。⁵武安:今属河北省。⁶溢:通“镒”。一镒二十四两。⁷关:函谷关,为六国通秦要道。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¹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²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³,黄金万溢为用,转毂(gǔ)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quān)之士耳,伏轼(shì)(zǔn)¹⁰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kàng)¹¹
译文: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不花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合纵,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崤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堵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注释:¹式:用。²廊庙:指朝廷。³隆:显赫。⁴山东:指崤山以东。⁵使赵大重:谓使赵的地位因此而提高。⁶掘门:同窟门,窰门。⁷桑户:桑木为板的门。⁸棬枢:树枝做成的门枢。⁹轼:车前横木。¹⁰撙:节制。¹¹伉:通“抗”。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¹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pú)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jù)²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³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译文: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注释:¹张:设置。²倨:傲慢。³季子:苏秦的字。⁴盖:同“盍”,何。

  《苏秦以连横说秦》颇能代表《战国策》的风格,与《左传》文风迥异。《左传》凝练,言简意赅;《国策》舒放,铺陈夸张。《左传》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国策》则驰辩骋说,富于气势。此外,本文在语言方面还大量使用排偶句,渲染气氛,使文气贯通,气势奔放,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充分显示了纵横家的风格。

  善于选取典型生动的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它并没有全面地叙写苏秦的一生,而是选取赴秦受挫、发愤读书、游说赵王、位极人臣以及家人前倨后卑几个典型情节,构成大悲大喜、冷热悬殊的曲折故事,描绘这位著名纵横家的独特经历与个性。

  在谋篇构思上,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描写人物,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其一,说秦说赵的鲜明对比:游说秦王,驰辩骋说,引古论今,高谈阔论,颇显辩士的口若悬河之才,结果却是“书十上,而说不行”。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正面浓墨重彩地描写他受封拜相后的尊宠。其二,说秦失败与说赵成功的对比之外,是家人态度的前后对比:说秦不成,家人冷落至极;在赵尊宠,家人礼遇有加。其三,苏秦自身的形象与心态的对比:说秦失败后的穷困潦倒的形象与失意羞愧的心境,说赵成功后,以卿相之尊,“炫煌于道”的威仪与得意忘形的心态,栩栩如生。“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一语道出纵横家们人生追求的肺腑之言。昨天还是“穷巷掘门、桑户栳枢”的穷光蛋,一夜之间暴富暴贵。

  本文记载了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发迹的经过。他最初主张连横,想帮助秦国攻打六国,秦惠王不用他,他就转而主张合纵,造成六国联合、共同抗秦的局面。全文叙事层次清晰,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了苏秦游说秦王失败。苏秦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的情况做过认真的研究,也知道秦王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因而投其所好,强调用战争统一天下。然而,由于秦国内部的矛盾,秦王认为条件不成熟,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第二部分写苏秦在政治上获得成功的经过。苏秦游说秦国失败以后,穷困潦倒,狼狈不堪,饱尝炎凉世态,这反而强化了他追求功名富贵的决心。他刻苦读书,引锥刺股,终于得到谋略,使合纵成功,以致秦国十多年不敢出兵。

  文中使用对比手法来描写人物,十分形象、鲜明、生动。作者通过苏秦的几段说辞,读书时的自白,以及先颓废后得意的情态细节描写,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坚韧不拔、刻苦好学、有胆有识、能言善辩的策士形象。但字里行间又流露了更隽永的意味。比如,文末作者高度赞扬了苏秦的合纵使人民免于战争的流血灾难,这和文章第一部分中苏秦在游说秦王时反复阐述用战争统一天下的理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就说明了苏秦的初衷只不过是为了个人的飞黄腾达。再如,游说秦王失败后,累计“说秦王书十上”,旷日持久,直拖到裘弊金尽,无可奈何,才“去秦而归”;心犹未死,而后回去下苦功,“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前后文的不同表现也足以反映其利欲熏心、投机取巧的政客本性。对比的手法不但用于塑造人物,还用于反映当时的庸俗世态。苏秦失意归家,妻目中无夫,不下织布机,嫂目中无叔,不为炊,父母目中无子,不与言;而苏秦得志归家,这些至亲之人全然另一副嘴脸,父母隆重远迎,妻子不敢仰视正听,嫂子则匍匐拜谢。这里通过对比,十分生动地刻画出了世态炎凉。作者还善于运用夸张铺陈手法和排比错综句式来体现纵横家谈笑风生、纵论横议的风格。如开篇部分,为了迎合秦王,分别从东西南北分叙秦的农桑猎牧、山岭关塞,又合写田肥民富、车多卒众,使文章气势奔放,辞意飞扬。再如批评“今之嗣主”,连续以六个三字排比句直逼惠王,有不可挡之势。

石头城下水微茫,回首乡关驿路长。
石头城下水微茫,回首乡关驿路长。
瓜步烟波连断霭,秦淮云树隔斜阳。
瓜步烟波连断霭,秦淮云树隔斜阳。
秋高落木迷村舍,夜静寒潮到女墙。
秋高落木迷村舍,夜静寒潮到女墙。
客里愁心已如此,一闻南雁更凄凉。
客里愁心已如此,一闻南雁更凄凉。

  此为旅途思乡之作,最大的特色是寓情于景。诗人以萧瑟的秋景来烘托客里愁心,运用得非常成功。

  首联交待诗人泊舟地点是石头城下,就眼前所见江水微茫的景象,引发“回首乡关驿路长”的感慨,作为笼罩全诗的主导情绪。诗人为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从石头城(今江苏省南京市)到闽县,当然是“乡关驿路长”了。

  中间两联写景,一联远眺,一联近看。瓜步洲的烟波与雾霭连成一片,秦淮河两岸的树木高耸入云,把夕阳挡在视线之外。“烟波”、“云树”向来是触发游子思乡的典型景物,当然要引起诗人满腔客愁了。再看近处,秋高气爽,树叶脱落,枝桠疏朗,村舍明晰可见;夜深人静,江涛带着森森寒气,拍打着城墙,使人想起了刘禹锡的名句“潮打空城寂寞回”,这些也是触发乡愁的典型景物。

  尾联更以凄厉的雁声来衬托客里愁心,使人备感凄凉。诗便在这黯然神伤的一片惨澹景象中戛然收住,留下悠然不尽的韵味。

shítóuàn--tēng

shítóuchéngxiàshuǐwēimánghuíshǒuxiāngguān驿zhǎngguāyānliánduànǎiqínhuáiyúnshùxiéyáng

qiūgāoluòcūnshějìngháncháodàoqiángchóuxīnwénnányàngèngliáng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燕子来时新社¹,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²三四点,叶底黄鹂(lí)一两声。日长飞絮³轻。
译文: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梨花落去之后又迎来了清明。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树枝掩映下的黄鹂偶尔歌唱两声。白昼越来越长,随处可见柳絮飘飞。
注释:¹新社:社日是古代祭土地神的日子,以祈丰收,有春秋两社。新社即春社,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²碧苔:碧绿色的苔草。³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巧笑¹东邻女伴,采桑(sāng)(jìng)里逢迎²。疑怪³昨宵(xiāo)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yíng)。笑从双脸生。
译文: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正疑惑着她是不是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是今天斗草获得胜利了啊!双颊不由的浮现出了笑意。
注释:¹巧笑:形容少女美好的笑容。²逢迎:碰头,相逢。³疑怪:诧异、奇怪。这里是“怪不得”的意思。⁴斗草:古代妇女的一种游戏,也叫“斗百草”。⁵双脸:指脸颊。

  这首词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词的上片写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既点明了季节,又写出了季节与景物的关系,给人以具体的印象。行文轻快流丽,蕴含喜悦的情意,为全词的明朗、和谐、优美的基调打下了基础。“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三句描绘了一个春意盎然的园子,园中有一个碧水荡漾的池塘,池面上点缀着几点青苔,密林深处不时传来莺儿的歌唱,空中还有柳絮飞舞。“日长”,表明季节已开始变化,多少有点惜春的意味。柳絮在空中飞舞,显示出晴和的景象。“碧苔”、“黄鹂”、“飞絮”,看来似乎是极其常见的自然景物,经词人稍加点染,宛如一轴初夏风光小幅,特别惹人喜爱。

  下片写人。“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趁着这春暮夏初的季节,少女们停了针线,来到这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时,东边邻居的女伴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她们正好在那条桑田小路上相逢了。“巧笑”二字,捕捉到了“东邻女伴”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态的描写,由内心到外表塑造了东邻女这一形象。内心真情流露的一刹那,巧妙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读时,使人有似曾相识之感。“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这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她忽然想起昨天夜里做的那个好梦,认为那原来是“斗草赢”的兆头,脸上又飞起了笑容。词中没有正面来描写斗草的活动,而是捕捉住两人斗草时的情景,着意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与神态,以轻松欢快的笔调写出了少女纯洁无暇、活泼天真的性格特征。只用一笔点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了这位少女不仅聪明,富于想象,而且心灵是那样纯洁无瑕。

  此词画面明媚,情调欢快,风格质朴,或可视为晏殊词中的别调。上片写景,刻画出一幅秀丽的春景图。 “燕子”、“梨花”,形态一动一静,色彩一黑一白,以之对举开篇,有相映成趣之妙。同时,用“燕子”、“梨花”带出“新社”和“清明”,又为下片中少女的登台亮相埋下了伏笔。下片写人,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仕女图。“巧笑”二句写女主人公与她的女伴在采摘花草的小路上欣然相逢,逗出下文所描写的斗草游戏。但作者既不对斗草场面稍加展示,也不对斗草规则略作交待,而聚焦于主人公斗草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这同样别具匠心。“笑从双脸生”,尤为传神写照之笔:只有涉世未深、全无心机的纯情少女才会因为如此细小的缘由而笑得这般自然、这般天真。

参考资料:
1、 刘键 .《中国历代诗歌类编》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 :第815页 .
2、 藏维熙著 .《宋词名篇赏析》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年 :第16—18页 .
3、 黄润苏 王文鹏 .《中学生文库 婉约词选一百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年 :第93页 .
4、 李功元著 .《中华诗词曲鉴赏》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年 :第300页 .

zhèn ·chūnjǐng

yànshū sòngdài 

yànláishíxīnshè huāluòhòuqīngmíng chíshàngtáisāndiǎn huángliǎngshēng chángfēiqīng 
qiǎoxiàodōnglínbàn cǎisāngjìngféngyíng guàizuóxiāochūnmènghǎo yuánshìjīnzhāodòucǎoyíng xiàocóngshuāngliǎnshēng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译文: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译文: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尽量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译文: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凡是死去的人,就地埋葬他们。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译文: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译文: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皇上勤于政务,我们州县的官员更应该效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是,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译文:公元1079年,由大学士,加升,太子少保,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或有重病),归家还乡在衢州。(他)直道而行的风气流行到(当时)朝延,和乐平易(厚道)实实在在的人,这里不详细介绍。写篇(饥荒)灾年治理办法可教育后人,命名为《越州赵公救灾记》。

  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县。赵公即赵抃。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由于他曾任殿中侍御史,所以京师中对他有“铁面御史”之誉。后任右谏议大夫、资政殿大学士,晚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治绩卓著。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