僻地沙寒水更清,老梅偏向涧边横。
风吹落瓣仍低陨,石压傍枝却倒生。
野鹤对人轻欲舞,蹇驴冲雪瘦能行。
山翁只在山中老,看尽春光不入城。
僻地沙寒水更清,老梅偏向涧边横。
风吹落瓣仍低陨,石压傍枝却倒生。
野鹤对人轻欲舞,蹇驴冲雪瘦能行。
山翁只在山中老,看尽春光不入城。
李东阳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126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紵阴。
将母邗(hán)¹上,留家白紵(zhù)阴。
译文:带着母亲来到了邗沟,但家尚留在白紵。
注释:¹邗沟:在今天的江苏境内。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月明闻杜宇¹,南北总关心。
译文:母亲月圆之夜突然听到杜鹃的声音,想起离家在外的儿子。虽然天南地北相隔万里,但心中依旧是深深的牵挂。
注释:¹杜宇:杜鹃。

jiāng--wángānshí

jiānghángōushàngliújiābáizhùyīn

yuèmíngwénnánběizǒngguānxīn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lǒng)¹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译文:我这个远行之人,站在陇山坡头,望着陇山上四分而流开去的水流,心潮为之起伏。
注释:¹陇头、陇上:《全唐诗》作“垅头”、“垅上”,同时又注明应作“陇”。陇: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译文:流水没有间断之时,旅途之人也从无休歇之时。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
浅才¹²一命³,孤剑适(shì)千里。
译文:我的才能微薄,只够得上做一个小官,如今承蒙知己相召,委以重任,于是不辞艰辛,孤独地仗剑往来万里之途。
注释:¹浅才:微才。²通:往来。³一命:命即官阶,周代官制有九命,一命为最低微之官。《礼记·王制》:“小国之卿,与下大夫一命。”此指出任哥舒翰幕府掌书记一职。⁴适:走、往的意思。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译文:我哪里是不思念故乡呢?我之所以离乡背井前往赴任,为的是感念知遇之恩。

  此诗的头四句以陇上流水来映衬诗人的独身远行。“远行客”是诗人自称。诗人登上陇山之巅,想起乐府民歌《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与歌辞中说的是非常相似的。“陇上分流水”既是写实,也是衬托作者只身远游的孤寂悲凉心情。据《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诗的第三、四句运用顶真法紧承头两句而来:“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以流水不尽来比喻人的行程无尽。

  诗的后四句是诗人以大丈夫自许,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浅才通一命”,这里是指诗人即将就任的左饶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实际上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职军官,地位仅仅次于判官。诗人称“浅才通一命”不过是谦词罢了。“孤剑适千里”,大有慷慨行侠的意味。《史记·淮阴侯列传》:“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结尾两句“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指明了诗人此番远行的原因。诗人并非不眷恋思念自己的故乡,他之所以离乡远行,全都是为了报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高适也是一个很重友情的人,他对哥舒翰的荐举是非常感激的,当时世风,要作官除考试一途外,若无人荐举是作不成官的,因此高适说“从来感知己”。“感知己”也仅是表层的一面,深层的原因则是高适想借此荐举机会,入幕从戎,一展身手,实现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抱负。正是这种内在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诗的后半部分昂扬的基调。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简洁的诗句表达了尽可能丰富的思想,诗中既有游子思乡的情思,又有仗剑戍边的豪情,既有报答知己的侠肝义胆,又有为国效力建功的雄心壮志,思想感情波澜起伏,曲折多变。从全诗的情感流动看,是先抑后扬,最后以昂扬的调子结束全篇,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胡应麟评说高适的五言古诗“意调高远”,“深婉有致”,由此诗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02-203
农人辛苦绿苗齐,正爱梅天水满堤。
农人辛苦绿苗齐,正爱梅天¹水满堤(dī)
译文:尽管今天下着雨,农民喜欢这样的梅水天气,这样麦苗长得好,水塘里储满了水。
注释:¹梅天:即黄梅天,指春夏之交江淮流域梅子黄熟时期阴雨连绵的天气。
知汝使车行意速,但令骢马著鄣泥。
知汝(rǔ)使车¹行意速²,但令骢(cōng)³马著(zhāng)
译文:知道你疾驰赶路,但要把马鞯安好以防泥巴沾身。
注释:¹使车:奉使外出的车。²行意速:打算疾驰赶路。³骢:一作“骏”。⁴著:同“着”。⁵鄣泥:即马鞯,一种丝织物之类做成的马具,垫在马鞍下,两旁下垂,用以挡泥。

zōngwǎngguìzhōuyīnzèng--wēn

nóngrénxīn绿miáozhèngàiméitiānshuǐmǎn

zhī使shǐchēxíngdànlìngcōngzhezhāng

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
陶诗¹只采黄金实²,郢(yǐng)³新传白雪英。
译文:陶渊明诗中只是采黄菊的黄精。郢都歌曲中新传唱阳春白雪的白雪白英。
注释:马郎中:即前水部马郎中。《移白菊见示》是马郎中的诗。¹陶诗:东晋诗人陶渊明之诗。²黄金实:指菊白。陶渊明爱菊,诗中多有对菊白的赞美。³郢曲:郢是战国时楚国都城,郢城中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等歌曲。此借《白雪歌》引出白菊之英。
素色不同篱下发,繁花疑自月中生。
素色¹不同篱(lí)下发,繁白疑自月中生。
译文:白色不同于黄在篱笆墙下发展,繁盛的白白繁白好像从月亮银水中出生。
注释:¹素色:白色。素:白。
浮杯小摘开云母,带露全移缀水精。
浮杯小摘¹开云母²,带露全移缀(zhuì)水精³
译文:分开来仔细观看,它晶莹剔透,如同云母一样玲珑。从整体上观察,那洁白纯净的白瓣上带着一串串透明的露珠,如水晶般明亮。
注释:¹小摘:喻白未盛开。²云母:谓白似白云母。³水精:即石英。此形容菊上露珠之晶莹。
偏称含香五字客,从兹得地始芳荣。
偏称¹含香²五字客,从兹得地³始芳荣。
译文:偏偏称心的五字诗人客对您含着鸡舌香的郎官来称赞,您如这白菊白从此得地就开始欣欣向荣了!
注释:¹称:适合。²含香:鸡舌香,即丁香。³得地:犹得所。

  菊白历来是诗人笔下的爱物。东晋陶洲明就以爱菊闻名。尤其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更抬高了菊白的“身价”。不过人们赏菊,多数人喜欢黄色的金菊。而不大喜欢寒素的白菊。唐人也是如此。刘禹锡就在诗中写过当时“家家菊尽黄”(《和令狐相公玩白菊》),虽有夸张。但却反映出大多数人的嗜好,因为“白白冷淡无人爱”(白居易《白牡丹》)。而李商隐这首诗则专为白菊写照,极言其美。

  诗一开头便写道:“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实”即白。晋代潘尼《秋菊赋》中就有“真人采其实白”之句。“英”也指菊白。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的诗句。“郢曲”与“白雪”都是用典。宋玉《砖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楚国都城)中者,……其为《阳春白雪》,园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诗人觉得东晋陶渊明在他有关菊白的诗作中只写黄菊,不写白菊,似乎不大公平(其实不是不写白菊,我国汉魏及两晋还没有培育出白菊),所以马郎中移栽白菊,并以白菊赋诗,真是难能可贵,其诗作如同《阳春白雪》之曲那般高雅,和者盖寡啊!

  接下去,诗人便着力刻画白菊之美。三、四两句:“素色不同篱下发,繁白疑自月中生”,主要刻画白菊之色,而“移”字也随手带出。就色而言,白菊冰肌雪骨,如白玉琢成,似秋霜初降,确实不同于篱下生长出来的黄菊。它那晶莹洁白、玲珑剔透的白朵似乎是从月宫生长出寿的,哪是人世间的凡白俗卉呢?

  五、六两句又一分一合更细致地描写白菊:“浮杯小摘开云母,部露全移缀水晶。”“小摘”是分开来看,“全移”是合观一体。此处诗人采取他贯用的写作手法,绕开描至对象本身,别出心裁,以他物出之因为“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舛巧”。(《文心雕龙·神思》),如果直相描写白菊本身容易直白无味,所以诗人便采用比喻的手法,借物之亡者以喻白菊,浮杯小摘,即分开来帝细观看,它晶莹剔透。如同云母一样玲珑。再“带露全移”,从整体上观察,那洁白纯净的白瓣上带着一串串透明的露珠,真如水晶一般明亮这一联笔法精妙,极尽白菊之态。

  七、八两句:“偏称含香五字客从兹得地始方荣。”着重赞扬马郎中其人及其移植白菊之事。清人陆昆曾评论这两句诗的时候就说:“含香句,谓白与人称。一经郎中移植,便庆得地。而芳荣自此始矣。”(《李义山诗集注》)。“含香”与“五字客”都是用典。《汉旧仪》中说:在汉代,尚书郎奏事于光明殿。而殿中用胡粉涂墙壁,尚书郎“趋走丹墀。含鸡舌香(即今丁香),伏其下奏事。”另据《世说新语》所载,魏司马景王命中书令虞松作表,虞松写完后上呈,却不合景王之意,让他再行决定。但虞松思路枯竭,半天不能更改,心想此事,面带难色,当时钟会见之便拿过来看,为他改定了五个字,虞松心悦诚服。再送景王之时,景王惊问虞松,虞松吐实之后,景王叹道:“如此大才,应予重用。”此处“含香”与“五字客”是赞扬马郎中其人。白菊为大多数人所不赏,却遇到马郎中这样如钟会一样文采风流的知音,生得其地,也可以一显芳荣了。

  这首诗句新意关。表现在:诗人写白菊之色不从白菊本身着笔,而是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恰当的比喻来形容之。先是疑白菊生自月中。后又用云母水晶来比方。新颖别致,翻空出奇,同时本诗又使用了一些典故,美不胜收。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今注简释:崇文书局,2011.12:第239页
2、 靖宇.唐诗多用途 多功能辞典:辽海出版社,2001年09月第1版:78-79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千万恨,恨¹极在天涯²。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yè)³碧云斜。
译文: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是那远在天涯的人儿久不归来。苍山上空悬挂的明月不知我心中愁事。水面上低吟的风吹落水旁花瓣飘落眼前,远空摇曳的碧云在晚风的吹拂下微微斜行。
注释:梦江南: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原名“望江南”,又名“忆江南”等。¹恨:离恨。²天涯:天边。指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³摇曳:犹言摇荡、动荡。

  这首词以意境取胜,通过描写思妇在孤单的月光下独自思念的情景,表现了其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说“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二句,初读感受亦自泛泛;几经推敲玩味,才觉得文章本天成,而妙手得之却并非偶然。上文正面意思既已说尽,故这两句只能侧写。词中抒情主人公既有“千万恨”,说她“心里”有“事”当然不成问题;但更使她难过的,却在于“有恨无人省”。她一天到晚,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却无人能理解她的心事,只有山月不时临照闺中而已。不说“人不知”,而说“山月不知”,则孤寂无聊之情可以想见.这是一层。夫山月既频来相照,似乎有情矣;其实却是根本无情的。心里有恨事,当然想对人倾诉一下才好,但平时并可以倾诉的对象亦无之。好容易盼到月亮来了,似乎可以向它倾诉一下,而向月亮倾诉实等于不倾诉,甚至比根本不倾诉时心情还更坏些!于是“山月不知心里事”也成为这个主人公“恨”的内容之一了。这是又一层。至于说“不知心里事”的是“山月”而不是其他,这也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李白《静夜思》:“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令本通作“望明月”)望山月能使客子思乡.当然也能使闺人怀远。况且山高则月小,当月逾山尖而照入人家时必在夜深。这就点明词中女主人公经常是难以入眠的。这是第三层。《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以日月喻丈天,原是传统比兴手法。然则这一句盖谓水阔山长,远在天涯的丈夫并不能体谅自己这做妻子的一片苦心也。这是第四层。

  “水风”句与上联角度虽异,意匠买同。夜里看月有限,昼间看花也还是有恨。看花原为了遣闷,及至看了,反倒给自己添了烦恼。况上句以月喻天,则此句显然以花自喻。借花落,正是惜自己年华之易谢:花开花落正如人之有青年老年,本是自然现象;但眼前的花却是被风吹落的。“空落”者、白白地吹落,无缘无故地吹落之谓;这正是《诗·小雅·小弁》中所谓的“维忧用老” 一语(《古诗十九首》则云“思君令人老”)的形象化,而不仅是“恐年岁之不吾与”这一层意思了。

  至于所谓“水风”,指水上之风。这也不仅为了求与“山月”工整相对而已。水面风来,风吹花落,落到哪里?自然落在水中,这不正是稍后于温庭筠的李煜的名句“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另一种写法吗?温的这句写得比较蕴藉,但并不显得吞吐扭捏,依然是清新骏快的风格,可是造意却深曲多了。

  “摇曳碧云斜。”夜对山月,昼惜落花,在昼夜交替的黄昏,摇曳是程度不怎么明显的动荡,是轻轻移斜了角度的晃动。此句看似单纯写景,却状出了凝望暮色与碧云的女主人的百无聊赖之态,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

参考资料:
1、 邓红梅 评注.婉约词.北京:中华书局,2011:11
2、 傅德岷 等.唐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图文本).武汉:长江出版社,2010:26
3、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61-62

mèngjiāngnán ·qiānwànhèn

wēntíngyún tángdài 

qiānwànhèn hènzàitiān shānyuèzhīxīnshì shuǐfēngkōngluòyǎnqiánhuā yáoyúnxi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