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戟门前绰楔高,郎君身已著青袍。龙墀有地陈三策,虎帐无心学六韬。
幡戟门前绰楔高,郎君身已著青袍。龙墀有地陈三策,虎帐无心学六韬。
归蜀漫誇题柱早,入关空说弃繻豪。太行云外东西路,去国怀乡两意劳。
归蜀漫誇题柱早,入关空说弃繻豪。太行云外东西路,去国怀乡两意劳。

sòngjìnshìgǒnghái西níng--dōngyáng

fānménqiánchuòxiēgāolángjūnshēnzheqīngpáolóngchíyǒuchénsānzhàngxīnxuéliùtāo

guīshǔmànkuāzhùzǎoguānkōngshuōháotàixíngyúnwàidōng西guó怀huáixiāngliǎngláo

李东阳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126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南浦(pǔ)¹(qī)凄别²,西风袅(niǎo)³秋。
译文: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
注释:¹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²别:分别,别离。³袅袅:吹拂,这里形容西风吹拂。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一看肠一断,好去¹²回头。
译文: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注释:¹好去:放心前去。²莫:不要。

  五言绝句《南浦别》就是一首描写友情的优美送别诗。诗很短,只有短短二十个字,用白描的书法写出诗人与友人淡淡哀伤而又优美的送别。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这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是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于是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

  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叠,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这两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高潮。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离人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读者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离人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安心的去,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人类有过无数的送别,在唐诗中送别诗也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能够引起后世千古读者共鸣的送别诗,一定抓住了千古送别中感人的共性细节,用艺术的手法呈现出来。白居易的《南浦别》就是这样的一首优美送别诗。诗歌能够感染人,也正因为用语言见证了人类情感的共通性。 。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诗鉴赏辞典珍藏本 中》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1399-1400

nánbié

bái tángdài 

nánbié 西fēngniǎoniǎoqiū 
kànchángduàn hǎohuítóu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头上花枝照酒卮(zhī)¹,酒卮中有好花枝。
译文:佳人头上花枝映照在酒杯之中,清清的酒中倒映出一枝更加美丽的花枝。
注释:¹卮:酒器,容量四升,此泛指酒杯。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身经两世¹太平日,眼见四朝²全盛时。
译文:我这一生经历了六十年的太平岁月,亲眼目睹了四朝的盛世。
注释:¹两世:三十年为一世。两世即六十年。²四朝:指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四代皇帝。
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
况复¹筋骸(hái)²粗康健,那堪³时节正芳菲
译文:况且我的筋骨还很康健,又喜逢百花盛开的芳菲时节。
注释:¹况复:况且又。²筋骸:筋骨。³那堪:更兼。⁴芳菲:芳香而艳丽。
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
酒涵¹花影红光溜²,争忍³花前不醉归。
译文:看着美酒里荡漾着的花影,红光流转,面对着大好春景,怎么能不在花前醉饮然后归去!
注释:¹涵:包含。²红光溜:红光从杯中流溢。³争忍:怎么舍得。

  作者热情地赞颂了那一时代,他把芳菲的春景、闲适的生活和整个社会状况联系起来写,表达了内心极度的欢愉,毫无粉饰太平之嫌,写得真实、健康、开朗。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插花者即是年过花甲的作者自己。这就有一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头插花枝,饮酒为欢,花照美酒,美酒映花,鲜花与美酒,充溢于诗人的心扉。一开篇,便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了诗人那种悠然自得、圆融自乐的神态。

  诗人陶醉的原因,颔颈两联以醉歌的形式作了回答。诗人一生度过了六十年的太平岁月,亲眼见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的盛世,再加以筋体康健,时节芳菲,老人的心遂完全被幸福涨大了。他笑眯着醉眼,看面前的酒杯。只见杯中映着花影,红光溜转,面对这花,这酒,这位处在盛世中的高龄而又健康的老人,他的一生乐事都如同被召唤到了眼前,所以痛饮到大醉方归。

  该篇与崇尚典雅的传统五、七言律诗相比,风格完全不同。它有白居易的通俗,而其实和白诗并非一路。白诗在平易中一般仍包含着高雅的意境,邵雍这类诗则表现了一种世俗的情怀。它纯用口语,顺口妥溜,吸收了民歌俚曲的因素,又略带打油诗的意味,具有一种幽默感和趣味性。

  诗格虽不甚高,但充溢着浓烈的太平和乐气氛。这种气氛的形成,固然由于内容是歌唱时康人寿,但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老人白发上插着红花,乐陶陶地对着酒杯,这一形象一开始就给诗带来一种气氛;语言节奏的流走顺畅,“花”、“酒”等字的反复回环出现,也显得和乐遂意;颈联“况复”、“那堪”等词语的运用,末联“争忍……不”的反诘句式,又都能把气氛步步向前推进,有那种“击壤而歌”的意味。对于这类诗,虽然不可能望有盛唐诗人作品的宏伟气象,但尚能近于“安闲弘阔”(《颐山诗话》评邵雍诗)。从中表现出北宋开国后“百年无事”的升平景象,以及一些人在小康中安度一生的那种心满意足的精神状态。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68

chāhuāyín

shàoyōng sòngdài 

tóushànghuāzhīzhàojiǔzhī jiǔzhīzhōngyǒuhǎohuāzhī 
shēnjīngliǎngshìtàipíng yǎnjiàncháoquánshèngshí 
kuàngjīnháikāngjiàn kānshíjiézhèngfāngfēi 
jiǔhánhuāyǐnghóngguāngliù zhēngrěnhuāqiánzuìguī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平沙消尽龙荒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薄雨¹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²。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阔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平沙³消尽龙荒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译文:薄雨收敛寒气斜阳拨开天晴,天地间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十里长亭路边的柳树已嫩黄,不知何人倚马折柳以送行?春天河水漫漫流淌烟霭漫空,映带着远天的几点归来的鸿雁,广阔的荒塞上春雪完全消融。还记得出关时也是这样情景。
注释:¹薄雨:小雨。²空阔:广阔。³平沙:塞外沙漠之地。⁴出关:出塞。关,此指河北临城,古代为北去的关口之一。⁵恰如:恰恰是。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新愁 一作:清愁)
将发。画楼¹芳酒²,红泪³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yǎo)(yǎo)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¹⁰。( 新愁 一作:清愁)
译文:出发前你在画楼为我饯行时,你流着泪为我唱哀怨的歌声,没有想到竟然这样轻易离别。回首往事已经一年音信全无,你要知道我心里有多少新愁?就像芭蕉卷曲丁香打结重重。又是如同远隔天涯一样憔悴,两地苦相思空对风清和月明。
注释:¹画楼:有彩绘装饰的华丽楼阁。²芳酒:美酒。³红泪:原指泣尽而继之以血。此处指和着胭脂的泪水。⁴经年:经历很多岁月,形容时间很长。⁵杳杳:形容遥远。⁶音尘:音信,消息。⁷方寸:喻心。⁸丁香结:丁香的花蕾。唐、宋诗词中多用以喻愁思纠结。⁹厌厌:通“恹恹”,忧愁苦闷的样子。¹⁰风月:风和月,泛指景色。

  这是一首伤别怀人之作。

  上片写关外的初春景色。前三句写冬去春来的万物刚刚复苏,小雨收敛了寒气,斜阳逗弄着晚睛,春意盎然。“薄雨”、“斜照”表现出初春的暖意融融,一个“收”字、一个“弄”字精当巧妙地描绘出了日暮天晴之景,其中“弄”字则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春景写活,更显得生动活泼。“薄雨”二句以薄雨、斜照之意象组合成一幅北国早春雨后斜阳、春意空阔之境,寒、空二字透露出词人冷落、孤寂的心情。“春意空阔”用字简洁,缔领下文的近景和远景描写。“长亭”以下几句具体描写关外的景色。柳色微黄,才露新芽。不知有哪一位送别的人,傍着马阔将它攀折下来。古有折柳赠别之意,在这里表现出思归的人已经迫不及待的踏上归途了。在欲归未归之际,不禁遥想起,当初出关时也正是现在这个时候。烟雾艨胧,一片苍茫,在黄昏的暮色下,一群大雁正披着夕阳的余辉归来了。写雁寄情。雁归也象征着人的归心似箭。“烟横”三句承“春意空阔”而下,写词人远望暮霭烟云横空弥漫于长河水际,几点归鸦映带其间,更具象地展现出北国早春的荒野和苍茫,词人羁宦飘泊的寂寞感潜蕴于景中。“平沙消尽龙沙雪”一句再次点明人所处的特殊的地域环境边塞,也交代了前文所见所感的动因。

  下片是追忆当年出关之时的情景和抒发如今离愁的情怀。“将发”紧承“犹记”,引出当年饯别宴的场景。“画楼”三句写别时情态,而又透露出无限悔恨之情。酒楼里酒香扑鼻,喝着美酒,听着伊人唱着动听的歌曲为自己送行,就这样,轻易地离开了她。“轻”字着意表现出作者当年的年轻稚气。未曾尝过人间悲欢离合之苦,如今才深深地感悟到。尤其是一年又一年之后,音信踪迹全无更加深了这种悔恨。这两句语浅情深,道出别后相思与相思而不能得的凄苦。在思、悔、愁中不禁感叹,“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这三句更进一步,继苦写愁,阔以一个问句引出诗人别后之“愁”,继写雨后的芭蕉与丁香,明是写景,实是写情,以景衬情,绘出愁之深,愁之切。“新”字说明愁苦不断,双方的愁思伴随着时间愈结愈深,就像“芭蕉不展丁香结”一般。如何也解不开这思念与忧愁。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表达作者的愁苦之境,只能独自在天涯望断愁肠,双方都对着风月伤神。下片开始四句紧承上阕结尾,回顾临别情事,虽一刹轻易别去,而往事历历,记忆犹新。中以“回首”二句略提别后景况,最足牵人情思。欲知三句所写新愁之状,“芭蕉”句乃取用李商隐《代赠》一首成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甚为自然合贴,且预示结尾二句意。结尾二句则绾合彼此双方,以见两情之未了。全词都笼罩着哀愁的气氛。

  全词由写现在的归心似箭,到追忆过去的轻易离别,又回到眼前的思念苦痛,结构精巧,笔势连贯流畅,“愁情”贯穿于始终。

参考资料:
1、 程帆.《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174-175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愈与李贺¹书,劝贺举进士²。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³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shí)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译文: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李贺如去参加进士科考试就会考中,所以和他争名的人就攻击这件事情,说:“李贺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才是对的,劝他考进士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没有仔细想,就异口同声,跟着附和。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你和李贺将要蒙受坏名声。”我说:“是这样的”。
注释:¹李贺(790—816):字长吉,唐河南昌谷人。中唐时期重要诗人。他是唐宗室的远亲,郑王(李亮)之后,家世早已没落。其父李晋肃官职低微,早死。他少能文,为韩愈、皇甫湜等所激赏。但他终生郁郁不得志,只做过奉礼郎和协律郎等小官。相传他经常背着锦囊骑驴外出,途中得佳句,即书投囊中,及暮归,整理成篇。其诗想象丰富,炼词琢句,险峭幽诡,但因过于矜奇,有时流于晦涩;尤长于乐府,能合之弦管。卒年仅27岁。有诗二百三十三首。²进士:唐制,士人应礼部考试,考中的叫进士。³毁:毁谤,攻击。⁴察:仔细看。⁵和而倡之:此唱彼和,结成一气。⁶皇甫湜:字持正。唐宪宗元和年间进士,曾从韩愈学古文。⁷明白:说清楚,辩明是非。⁸且:将要。⁹得罪:蒙受坏名声。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¹曰:“二名不偏讳(huì)²。”释之者³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qiū)’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¹⁰,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¹¹,康王钊(zhāo)之孙,实为昭王¹²。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¹³。周之时有骐期¹⁴,汉之时有杜度¹⁵,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¹⁶?汉讳武帝¹⁷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zhé)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¹⁸名雉(zhì)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hǔ)、势、秉、机¹⁹也。惟宦(huàn)官宫妾,乃²⁰不敢言谕²¹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²²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²³也?今考²⁴之于经,质²⁵之于律,稽(jī)²⁶之以国家之典²⁷,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译文:《礼记》上的规定说:“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解释的人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这是说如果说‘征’就不说‘在’,说到‘在’就不说‘征’。”《礼记》上的规定又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的人说:“说的是像‘禹’和‘雨’、‘丘’和‘’之类的字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违犯了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的规定呢?还是违犯了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的规定呢?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避讳这个规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对人名的两个字也不都避讳,《春秋》也不讥讽不避讳人名声音相近的字。周康王钊的孙子,实际上就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参不避讳“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应怎样避讳?是为了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讳了呢,还是不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呢?汉朝避讳武帝的名,把“彻”改为“通”,但没有听说为避讳把车辙的“辙”改作别的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可没有听说为避讳把治天下的“治”改作别的字。现在上奏章和下诏谕,没有听说避讳“浒”、“势”、“秉”和“饥”字。只有宦官宫妾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说了就是触犯皇上。君子著书做事,应该遵守什么礼法呢?现在考察经典,查对规定,考核前代避讳的规定,李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注释:¹律:这里指《礼记》。²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可以不避讳其中的一个字;即下文所说的“二名律”。³释之者:指《礼记》的注释者汉朝人郑玄。⁴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指郑玄对“二名不偏讳”的注释,即“谓二名不一一讳也,孔子之母名徵在,言在不言徵,言徵不言在”孔子不讳单称。⁵不讳嫌名:谓臣子避讳君父的名讳时,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⁶“为……乎?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吗?还是……吗?”的反诘句。⁷夫:用在句首,表示阐发议论的语气。⁸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西周初政治家,相传周朝的典章制度都是他制定的。⁹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¹⁰周公作诗不讳:其父文王名昌,其兄武王名发,周公作诗不讳“昌”字、“发”字,《诗经》周颂就首“燕及皇天,克昌厥后”,“骏发尔私,终三十里”等句。¹¹《春秋》不讥不讳嫌名:《春秋》不讥讽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如卫桓公名完,“完”与“桓”同音,属于嫌名,《春秋》不讥。¹²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周康王,姓姬,名钊;其子周昭王,名瑕;“昭”和“钊”同音,周人不讳;原文“孙”应作“子”。¹³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曾参,即曾子,春秋时鲁人,孔子的学生,对父亲极为孝顺;其父名点,字晳,也是孔子的学生;《论语》记述曾子的话:“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昔”和“晳”同音,曾子不讳;原文“名”应作“字”。¹⁴骐期:春秋时楚国人。¹⁵杜度:汉朝人。这两个人的姓和名同音,如避讳同音字,连他们的姓也不能说了。¹⁶“将……乎?将不……者乎?”:表示选择关系的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呢?还是不……的呢?”¹⁷汉武帝:姓刘,名彻,当时为避武帝讳,把“彻侯”改为“通侯”等。¹⁸吕后:名雉,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曾临朝称制,当时为避吕后讳,称“雉”为“野鸡”。¹⁹浒、势、秉、机: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浒”、“势”、“秉”、“机”四个字分别同“虎”、“世”、“昞”、“基”四个字同音。²⁰乃:竟。²¹谕:唐代宗名豫,“谕”、“豫”二字同音。²²士君子:古时候指有志操和学问的人。²³法守:效法和遵守。²⁴考:考察。²⁵质:询问,对照。²⁶稽:考核,考查。²⁷典:文献典籍。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¹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²矣。今世之士,不务³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译文:凡是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参那样,就能不被人指责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是到顶点了。现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讳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却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糊涂的。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不可能超过的。在避讳上超过了周公、孔子、曾参,就只能和宦官、宫妾一样了。那么这些宦官、宫妾对父母的孝顺,能比周公、孔子、曾参还好吗?
注释:¹讥:指责,非难。²止:到顶。³务:致力。⁴不务行曾参……之行:前一个“行”系动词,实行,学习;后一个“行”系名词,品行,品德。⁵卒:终于,到底。
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谥号等,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如汉高祖名邦,改“邦”为“国”;唐太宗名世民,改“世”为“代”,改“民”为“人”,尚书六部中的“民部”,则改为“户部”,等等。刻印古书时,也要把当世应讳的字改掉或缺笔。这叫做避讳。避讳的要求很严格,违犯者会招致非议,甚或得罪。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气横溢,少年成名,但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在他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就遭到了非议(晋、进同音),终于不能如当时其他读书人那样取得功名。韩愈曾鼓励李贺应进士试,也被人指责。面对这种陈腐的时尚,韩愈十分愤慨,《讳辩》就是为这件事而写的。韩愈不敢反对避讳,他只能巧妙地引用经典和法律依据,找出矛盾,从而反对将避讳搞得过滥。文章层层设问,一波三折,语言辛辣,说理痛快。全文没有一句从正面说出作者的主张,读者却可从中得出同作者相一致的结论。

huìbiàn

hán tángdài 

    shū quànjìnshì jìnshìyǒumíng zhēngmíngzhěhuǐzhī yuēmíngjìn jìnshìwéishì quànzhīzhěwéifēi tīngzhěchá érchàngzhī tóngrán huángshíyuē  ruòmíngbái qiězuì  yuē  rán  

    yuē  èrmíngpiānhuì  shìzhīzhěyuē  wèiruòyán zhēng chēng zài  yán zài chēng zhēng shì  yuē  huìxiánmíng  shìzhīzhěyuē  wèiruò      qiū  qiū zhīlèishì  jīnmíngjìn jìnshì wéifànèrmíng wéifànxiánmíng míngjìn jìnshì ruòmíngrén wéirén huìshǐshí zuòzhìjiàotiānxiàzhě fēizhōugōngkǒng zhōugōngzuòshīhuì kǒngpiānhuìèrmíng  chūnqiū huìxiánmíng kāngwángzhāozhīsūn shíwéizhāowáng zēngshēnzhīmíng zēnghuì zhōuzhīshíyǒu hànzhīshíyǒu huì jiānghuìxiánsuìhuìxìng jiānghuìxiánzhě hànhuìmíngchèwéitōng wényòuhuìchēzhézhīzhéwéimǒu huìhòumíngzhìwéi wényòuhuìzhìtiānxiàzhīzhìwéimǒu jīnshàngzhāngzhào wénhuì shì bǐng  wéihuànguāngōngqiè nǎigǎnyán wéichùfàn shìjūnyánxíngshì suǒshǒu jīnkǎozhījīng zhìzhī zhīguójiāzhīdiǎn jìnshìwéi wéi 

    fánshì zēngshēn  zuòrénzhōugōngkǒng zhǐ jīnshìzhīshì xíngzēngshēnzhōugōngkǒngzhīxíng érhuìqīnzhīmíng shèngzēngshēnzhōugōngkǒng jiànhuò zhōugōngkǒngzēngshēnshèng shèngzhōugōngkǒngzēngshēn nǎihuànzhěgōngqiè shìhuànzhěgōngqièzhīxiàoqīn xiánzhōugōngkǒngzēngshēnzhě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chuò)¹下云烟²,微收³(hào)腕鲜
译文:绰约风姿,好像天上仙子一样,从云端翩然而至,手腕的洁白如凝脂。
注释:¹绰绰:风姿绰约的样子。²下云烟:从烟雾缥缈中而来。下:可以解释为从什么地方来的意思。³微收:是写弹筝时候手腕的动作。⁴鲜:应该是嫩的意思。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夜风生¹碧柱,春水咽²红弦³
译文:似乎习习的夜风是从筝上而来,春水呜咽流动的感觉也好像是从筝是发出的。
注释:¹生:解释为生发。²咽:呜咽,指发出的声音。³碧柱和红弦:是古筝上的部件。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
翠佩轻犹触,莺(yīng)枝涩未迁。
译文:好似玉佩轻轻敲击发出的声响,也好像留宿在枝头未飞走的黄莺的啼鸣。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chán)¹
译文:哪里还有比这更美妙的声音啊?天上一轮明月洒下清辉,无论在在何处都共同分享着同一轮明月。
注释:¹婵娟:月亮。

zhēng--zhāng

chuòchuòxiàyúnyānwēishōuhàowànxiān

fēngshēngzhùchūnshuǐyànhóngxián

cuìpèiqīngyóuchùyīngzhīwèiqiān

fāngyīngèngmiàoqīngyuègòngchánju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