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角钟鸣寝殿开,羽旗鳞甲绣成堆。班齐禁旅分行入,拜罢宫盘捧胙来。
阙角钟鸣寝殿开,羽旗鳞甲绣成堆。班齐禁旅分行入,拜罢宫盘捧胙来。
九庙神灵同日降,四时霜露及春回。庙街出外频翘首,一道笙歌绕地雷。
九庙神灵同日降,四时霜露及春回。庙街出外频翘首,一道笙歌绕地雷。

mèngchūnpéimiào--dōngyáng

quējiǎozhōngmíngqǐn殿diànkāilínjiǎxiùchéngduībānjìnfēnxíngbàigōngpánpěngzuòlái

jiǔmiàoshénlíngtóngjiàngshíshuāngchūnhuímiàojiēchūwàipínqiàoshǒudàoshēngràoléi

李东阳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126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韦曲¹花无赖,家家恼煞²人。
译文:韦曲这里的花开得如此可爱,家家户户都是满园春色,让人心动至极。
注释:¹韦曲:在京城三十里,贵家园亭、侯王别墅,多在于此,乃行乐之胜地。²恼煞:亦作“恼杀”。犹言恼甚。煞,语助词,表示程度深。
绿尊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绿尊¹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译文:杯中美酒一定要整日痛饮才尽兴,头发花白了更要好好享受这美丽的春色。
注释:¹绿尊:亦作“緑樽”,酒杯。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石角钩衣破,藤(téng)梢刺眼新。
译文:石角钩须了我的衣服,似乎是想要我住下,藤梢绿刺得眼使我眼前一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译文:感慨我什么时候也能够住在竹林里,头戴着隐士的黑头巾,过着悠闲淡泊的隐逸生活啊!
写这首诗时,杜甫尚未授官,安史之乱未起,虽有被遗弃的隐忧,但还没有完全失望,诗人还想通过友人的举荐或走“终南捷径”,以取得一官半职,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诗题中的郑驸马,即郑潜曜,玄宗女儿临晋公主丈夫。韦曲,在樊川(西安城南)。贵族家的园亭、侯门的别墅多在这个地方。杜甫陪郑驸马在此游玩,写下这首绘景咏怀诗。本诗的前四句写惜花志胜,后四句写寻幽寄慨。描绘了韦曲形胜之地的幽雅美景,抒发了绝尘归隐的情怀。在写作上,以俗语、反语的技法表现,是匠心独具之处。故赵访注说:“起用俗语,豪纵跌宕。”而杨伦评其写法说:“全是反言以见其佳胜。”
舟逐清溪弯又弯。垂柳开处见青山。毵毵绿发覆烟鬟。
舟逐清溪弯又弯。垂柳开处见青山。毵(sān)¹绿发²覆烟鬟(huán)³
译文:小船儿沿着弯弯的清溪曲折而行。两岸是浓密的杨柳,偶在风吹开处窥见远远的青山——仿佛像那丝丝绿发披覆着女子的髻鬟。
注释: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¹毵毵:毛发或枝条细长貌。²绿发:指眼前垂拂纷披的杨枝。³烟鬟:指女子乌黑美丽的头发,喻指云烟缭绕的远山。
夹岸莺花迟日里,归船萧鼓夕阳间。一生难得是春闲。
夹岸莺花迟日¹里,归船萧鼓²夕阳间。一生难得是春闲。
译文:夹岸莺啼花放,在那迟迟的春日里;归船吹箫击鼓,在那西下的夕阳间。啊,一生难得的正是这春天的闲暇。
注释:¹迟日:指春日。²萧鼓:指春社祭神时的萧鼓。

  《浣溪沙·舟逐清溪弯复弯》是首写山水风景的小词,流露出一种《人间词》中难得有的好心情和好兴致。

  起句“舟逐清溪弯复弯”是指小舟在清澈曲折的溪水中自由自在地划行。“逐”,强调了舟行之随意,它不是故意做出曲折的姿态,而是随自然弯曲的溪水而行。正如苏轼论文时所说的“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的那种“行云流水”的境界(《答谢民师书》)。“弯复弯”,与《阮郎归》中“美人消息隔重关,川途弯复弯”的用词虽同而给人的感受不同。“川途弯复弯”是强调前途的艰难阻隔,这里却是写船行的自然随意。“垂柳开处见青山”的“开”字用得很好,它既写出了小舟在杨柳稀疏之处忽然发现柳外青山的豁然开朗之感。这两句写的是放舟春游的自然环境,但也同时写出了人在这种环境中所感到的自由和适意。“毵毵绿发覆烟鬟”是进一步描写近处垂柳和远处青山共同组成的画面。这一句实际上有双关的含义,既可以看作是写近景垂柳远景青山的自然风光,也不妨可以看作在写乘舟春游的美人。

  “夹岸莺青迟日里”写春暖青开的两岸景色,“归船萧鼓夕阳间”写的是游春之人的萧鼓丝竹之乐。古人说:“四美俱,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王勃《滕王阁序》),王国维自己也说过,“四时可爱惟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王国维《晓步》)。大自然的春色提供春色每年都有,而且它如此慷慨地把这美色提供给人间,不分贫富也不论贵贱,只要你有悠闲的心情和审美的悟性,就能够得到尽情的享受。然而,这么简单的两个条件却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萧鼓楼船的达官贵人固然未必真正懂得大自然之美;忧生忧世的诗人则很少有“能狂”的闲暇和“能狂”的兴致。

  在《人间词话》里,作者提出了境界说,大大丰富了文艺批评的理论。境界是一个空间。根据构成空间的要素,境界可分为景境(物境)、情景和意境。一般来说,空间的构成是多因素的,但是空间的维度是由要素决定的,景境是一维的,情境是二维的,意境则是三维的。比如说,在景境空间并非纯粹的毫无情感的景物描写,只不过其主要意蕴是表现物和景的。

  情境是二维空间,作品所表现的是景(物)和情,景既是情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情的背景,是情的衬托。《人间词》中以情境词为多,其中有表现恋情的,有表现思妇怀远人的,有表现伤感的。无论是哪一类情境词,大多采用以景衬情的手法,表现了圣洁的情境。“清溪弯复弯”表达的就是有我之境。作者平素难得欣赏这样的闲适美景,休养的时候身入其境了,所以作者在尽情地欣赏美景。“一生难得是春闲” 正是作者的真情流露,作者对当前的美景是无限珍惜的,词中表现的景是优美的,情是深沉的。

参考资料:
1、 陈永正.《王国维诗词全编校注》: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2、 叶嘉莹 安易.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年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汉家¹青史²上,计拙(zhuō)³是和亲
译文:汉朝的史书上,记载着和亲的拙劣计策。
注释:¹汉家:汉朝。²青史:即史册。古人在青竹简上纪事,后世就称史册为青史。³计拙:计谋拙劣。⁴和亲:指中国历史上古代皇帝用皇族女子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的办法来谋求两族和好亲善,避免遭受侵扰的政策。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社稷(jì)¹依明主,安危²托妇人。
译文:国家的安定要靠贤明的君主,怎能够依靠妇人。
注释:¹社稷:本指古代天子诸侯祭祀土神、谷神的庙宇,后来用做国家政权的象征。²安危:偏义复词,指安全稳定。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岂能将玉貌¹,便拟(nǐ)²静胡尘³
译文:不要希望用美好的容颜,去止息胡人的干戈。
注释:¹玉貌:美好的容貌,这里代指和亲的女子。²拟:意欲;打算。³静胡尘:指消除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胡:汉唐时期,汉族称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即为“胡人”。尘:指烟尘,代战争。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地下千年骨¹,谁为辅(fǔ)²臣。
译文:地下埋着千年的忠骨,其中有谁真正堪称辅佐之臣呢。
注释:¹千年骨:指汉朝臣子的枯骨。西汉至作者所生活的唐德宗时代约千年,故称。²辅佐:辅助。

  中唐诗人戎昱这首《咏史》,题又作《和蕃》,最早见于晚唐范摅的笔记小说《云溪友议》“和戎讽”条。据说,唐宪宗召集大臣廷议边塞政策,大臣们多持和亲之论。于是唐宪宗背诵了戎昱这首《咏史》,并说:“此人若在,便与朗州刺史。”还笑着说:“魏绛(春秋时晋国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们领会圣意,就不再提和亲了。这则轶闻美谈,足以说明这首诗的流传,主要由于它的议论尖锐,讽刺辛辣。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从安史乱后。朝政紊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备罹祸害。所以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视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在中唐,咏汉讽唐这类以古讽今手法已属习见,点明“汉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联是开门见山,直截说和亲乃是有唐历史上最为拙劣的政策。实际上是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女。三联更鞭辟入里,透彻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诗人愤激地用一个“岂”字,把和亲的荒谬和可耻,暴露无遗。末联以斩钉截铁的严峻态度责问:是谁制订执行这种政策?这种人难道算得辅佐皇帝的忠臣吗?诗人以历史的名义提出责问,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更加发人思索。此诗无情揭露和亲政策,愤激指责朝廷执政,而主旨却在讽谕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贤臣。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虽然尖锐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笔,为皇帝留点面子。

  对于历史上和亲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体分析,诗人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一联,击中了时政的要害,遂成为时人传诵的名句。

yǒngshǐ--róng

hànjiāqīngshǐshàngzhuōshìqīn

shèmíngzhǔānwēituōrén

néngjiāngmào便biànjìngchén

xiàqiānniánshuíwèizuǒchén

雪岭金河独向东,吴山楚泽意无穷。
雪岭¹金河²独向东,吴山楚泽(zé)³意无穷。
译文:雪山和金河向东延伸,吴山和楚泽的景色意境无穷无尽。
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
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¹
译文:如今我已白发苍苍,故乡的思念已经尽情释放,万里归程只能在梦中实现。
婆罗门系梵语,意译为净行、净裔。印度早期奴隶制时代四个种姓中最高级,自称梵天后裔,世袭祭司贵族。此处以之称印度僧人。在中国有法显、道希、义净、玄奘这样的华夏高僧前往西域、印度取经,也有竺法兰、佛图澄、鸠摩罗什、真谛等西域、印度高僧前来汉地传法。唐代佛教盛行,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频繁,故此在中国各地,深目卷发之“胡僧”并不鲜见,他们往往与华僧结为知交,互相学习,共同修持,清江与婆罗门僧,也是这种情况。这首对婆罗门僧的送别诗,言简意赅,让人回味无穷。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夜寒香界¹白,涧曲寺门通。
译文:夜晚寒气袭人佛寺如霜似雪,山泉如曲与寺门相连。
注释:¹香界:指佛寺。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月在众峰¹顶,泉流乱叶中。
译文:月亮高悬在众多山峰之上,泉水在纷乱的落叶中流淌。
注释:¹众峰:灵隐寺周有北高峰、南高峰、飞来峰,故云。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一灯¹群动众²,孤磬(qìng)³四天空。
译文:一盏长明灯衬出万物俱息,孤独的击磬声弥漫四方天空更显得空寂。
注释:¹一灯:指佛殿中长明灯。²群动众:据陶渊明的《饮酒》诗:“日入群动众”,此谓万物俱众。³磬:佛寺中敲击以集合僧众的鸣器。⁴四天:四方天空。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归路畏逢虎¹,况闻岩下风。
译文:归途中担心遇见老虎,况且听到岩石下的风声。
注释:¹畏逢虎:担心路中遇见老虎。据传灵隐寺一带有老虎出没,故又称虎林。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灵隐寺月夜景色的诗歌。首联写了诗人初到灵隐寺的感受,秋叶入山,寒气袭人,山谷和佛寺都沐浴在白光中,冷泉叮咚,别有一番幽意。颔联写了山间的景色,月亮高悬,流水清晰,一片沉静。颈联写寺院,勾勒出灵隐寺一带的环境,一盏明灯散发微光,衬托四周的静,孤独的磬声弥漫天空。尾联写归途,诗人畏惧老虎,在山路上闻风色变。全诗写灵隐寺月夜景象、感觉,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从而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处境难耐的心境。写法上,以景托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首联写初到灵隐的感受。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寒”。秋夜入山,自有寒气袭人,本属正常。但寒意不仅仅来自秋气,更多的来自月光。山谷和佛寺都浸沐在白光之中,如霜似雪,如临冰界,能不寒气凛然吗?这个“寒”实际上更多是来自心理上的。第二句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代诗人常建的名句“曲径通幽处”,作者用冷泉曲涧代替了曲径,别有一番幽意,幽与寒本来是相通的。

  颔联写山间的景色。首先是月,月已升起,高悬空中,这样便看见了森然的众峰。夜间看山,有一种异样感受,一切都是陌生化的,既觉得有某种亲切之感,又觉得十分遥远,恍如梦境。一切都是月光的温柔和朦胧造成。然后是声音,流水之声分外的清晰,能听到冲刷落叶的音响,可见众响都消歇了,写泉流之声也就写出了山间的幽静,静得让人惊奇,让人超然神远。

  颈联写寺院。勾勒过灵隐一带的环境,寺院的存在就别有意味了佛寺与整个山间的气氛恰好相通,它没有归于沉寂。一盏长明灯发着微光,衬现出它四周的静,孤独的击磬声弥漫在夜中,清音袅袅,愈觉空阔,也许这就是佛家的境界吧。禅宗将其妙义真谛比之为灯,喻其能照亮人心,有“心灯”“传灯”之说。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诗人不由产生万念俱空之感,王士禛所谓的诗可悟禅,就是指的这种体验吧。诗人所写的这种境界美则极美,不免过于孤深。寒意又上来了。

  尾联写归途,完成了夜游的全程。诗人畏虎是有根据的,灵隐一带古代有异虎出没,故又称虎林。想到这一点,在山路上不觉毛骨悚然,闻风而色变。虎其实早已匿迹了,诗人写畏虎实际上表现了夜游后的一种感受。作者毕竟是个凡心未泯的人,清冷的月夜,孤峭的山门,毕竟不比家居灯下的温馨,他不觉生出畏惧孤寂的感觉,归心油然升起,不可遏制,“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全诗一直寒到了最后。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第1版 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03,第1247页

língyǐnyuè--è

hánxiāngjièbáijiànméntōng

yuèzàizhòngfēngdǐngquánliúluànzhōng

dēngqúndòngqìngtiānkōng

guīwèiféngkuàngwényánxiàf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