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拙生理,大化无停机。缊袍汗沃若,絺绤风凄其。
野性拙生理,大化无停机。缊袍汗沃若,絺绤风凄其。
壮士千载心,岂忧食与衣。由来浮海志,不是轩冕姿。
壮士千载心,岂忧食与衣。由来浮海志,不是轩冕姿。
人生尚闻道,富贵复奚为。贤有陋巷乐,圣有西山饥。
人生尚闻道,富贵复奚为。贤有陋巷乐,圣有西山饥。
朵颐多所失,苦节未可非。
朵颐多所失,苦节未可非。

wángzhòngjìngǎn怀huáiyùnshíshǒujiānchéngzhāngtíng--fāngxiào

xìngzhuōshēnghuàtíngyūnpáohànruòchīfēng

zhuàngshìqiānzàixīnyōushíyóuláihǎizhìshìxuānmiǎn姿

rénshēngshàngwéndàoguìwèixiányǒulòuxiàngshèngyǒu西shān

duǒduōsuǒshījiéwèifēi

方孝孺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 39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五风十雨亦为褒,薄夜焚香沾御袍。
五风十雨¹亦为褒(bāo)²,薄夜³焚香沾御袍
译文:风调雨顺本是上苍的褒奖,可如今难得一见哪!每到夜晚,皇帝都要焚香祷告,祈求风凋雨顺,香烟阵阵沾染着龙袍。
注释:都城:京城,指北京。渴雨:干旱无雨。摊税:摊派税赋。¹五风十雨: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指风调雨顺。汉代阴阳家以为“五日一风,十日一雨”,是太平的征象。²褒:赞美言词。³薄夜:傍晚;夜初。薄:迫近。⁴御袍:皇帝的龙袍。
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语江南申渐高。
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语江南申渐高。
译文:皇上您也应当知道,雨不下来,是雨也害怕而今的捐税呀!当年的申渐高不就笑着这样给他的主子解释过这种现象吗?

  《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歌巧妙用典,寓庄于谐,以轻松幽默之笔,写忧民之心。

  首句“五风十雨亦为褒”,用语含蓄,谓五风十雨原是古代对政绩的一种褒美之辞,如今“都城渴雨”,则政绩无由得见。言外之意,而今大旱是上苍对朝政混乱的怪罪。

  次句“薄夜焚香沾御袍”承首句,写神宗皇帝祈雨时的情景,皇帝夜间焚香祈雨,以致龙袍上都沾满了露水。乍看对神宗有赞美之意,诗人似乎是在恭维神宗皇帝,其实只是诗人欲抑先扬,明褒实贬的手法而已,诗人的揶揄之意十分明显。

  三四句笔锋陡转,引用典故,诗人借用申渐高的故事进一步讥评时弊,对神宗皇帝的祈雨进行了嘲讽。申渐高是五代时吴国乐工,当时关税很重,商人苦之,正逢都城大旱,中书令徐知诰问左右:“近郊颇得雨,都城不雨何也?”申渐高作谐语答曰:“雨畏抽税,不敢入京耳。”皇帝应该明白,雨也害怕抽税,一方面是装模作样,惺惺作态地薄夜焚香,另一方面却又巧立名目,对人民苛捐重税盘剥,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显得是十分滑稽可笑。这正说明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虚伪和无耻。神宗祈雨的虚伪,至此被揭露无遗。

  这首诗语意含蓄,用典贴切,讽刺性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1、 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汤显祖曲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167

wéndōuchéngshítānshuì--tāngxiǎn

fēngshíwèibāobáofénxiāngzhānpáo

dāngzhīchóuchōushuìxiàojiāngnánshēnjiàngāo

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
昔日¹仓颉(jié)作书而天雨(yù)²(sù),鬼夜哭。《淮南子》
译文:以前仓颉造字的时候,天上降下粟,鬼神晚上哭泣。
注释:¹昔日:曾经,从前。²雨:天上降下。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说文解字》
黄帝之史仓颉,《鸟兽蹄远之迹,知今之可相别异也,构造书契(qì)¹。《说文解字》
译文:黄帝的记事官员仓颉,看《鸟兽的脚印,知道可以从事物的本质及外在表现形态来区分不同的事物,(于是) 开始创造了文字。
注释:¹书契:指文字。
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历代名画记》
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¹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²(zhào)³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历代名画记》
译文:仓颉有四只眼睛,能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他根据鸟兽的足迹,就确定了汉字的形状。造化不能藏住秘密,因此在仓颉造字的时候,天空降下了谷子;灵怪不能隐遁形迹,因此鬼在夜里发出哭声。在那个时候,书和画还没有分开,图画起初尤为简略。因为没有办法传情达意,因此有了书的出现,因为没有办法表达事物外形,因此有了画的出现,这都是天地圣人创制汉字的意图。
注释:¹遂:于是,就。²象制:绘制的物象。指图画。³肇创:初创。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楚江¹微雨里,建业²暮钟时³
译文:楚江笼罩在蒙蒙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时之钟。
注释:赋得:分题赋诗,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深。¹楚江:指长江,因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皆为古代楚国境。²建业:今江苏南京。战国时亦楚地,与楚江为互文。³暮钟时:敲暮钟的时候。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漠漠¹帆来重(zhòng),冥冥²鸟去迟。
译文:江面水汽迷蒙,被打湿的船帆显得沉重,天色昏暗鸟儿飞得迟缓。
注释:¹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²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海门¹深不见,浦(pǔ)²树远含滋(zī)³
译文: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树木饱含雨滴润滋。
注释:¹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²浦:近岸的水面。³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相送情无限,沾襟(jīn)¹比散丝²
译文:送别老朋友我情深无限,沾襟泪水像江面的雨丝。
注释:¹沾襟:打湿衣襟。此处为双关语,兼指雨、泪。²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

  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与韦应物的关系,似已无考;从此诗看,想必两人的交谊颇漠。诗中的“楚江”、“建业”,是送别之地。长江自三峡以下至濡须口(在今安徽省境内),古属楚地,所以叫楚江。建业,原名秣陵,三国时吴主孙权迁都于此,改称建业,旧城在今南京市南。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离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当时佛寺中早晚都以钟鼓报时,所谓“暮鼓晨钟”。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这样,后面的帆重、鸟迟这类现象始可出现。这一联,淡淡几笔,便把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勾勒了出来,同时,为二、三联画面的出现,涂上一层灰暗的底色。

  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漠不见,浦树远含滋。”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漠。下面的“漠”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漠,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南京临江不临海,离海门有遥遥之距,海门“不见”,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诗?此处并非实指,而是暗示李曹的东去,就视觉范围而言,即指东边很远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诗人极目而视,神萦魂牵。

  然而人去帆远,暮色苍苍,目不能及;但见江岸之树,栖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无疑这海门、浦树蕴含着诗人怅惘凄戚的感情。诗中不写离舟而写来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是以离帆入诗的,写出了行人远去的过程,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情。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漠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不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吗?

  经过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连同诗人的情怀,交织起来,形成了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置身其间的诗人,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肠断的钟声传入耳鼓,撞击心弦。此时,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随着情感的迸发,尾联一改含蓄之风,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散丝”,即雨丝,晋张协《杂诗》有“密雨如散丝”句。这一结,使得情和景“妙合无垠”,“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漠了景的感情然彩。从结构上说,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全诗四联,一脉贯通,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七):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1-193

sòngzhòu

wéiyìng tángdài 

chǔjiāngwēi jiànzhōngshí 
fānláizhòng míngmíngniǎochí 
hǎiménshēnjiàn shùyuǎnhán 
xiāngsòngqíngxiàn zhānjīnsàn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译文: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jǐn)¹花一日自为荣。
译文: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羡一天也自觉荣耀。
注释:¹槿:即木槿花。开花时间较短,一般朝开暮落。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xián)¹²厌生³
译文: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注释:¹嫌身:嫌弃自己。²漫:随便。³厌生:厌弃人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译文: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虚幻之人所产生悲哀欢乐又是什么感情呢?
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艺术地说明了这一道理。自然界是如此,人生亦概莫例外,有生必有死,所以人们应该“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因为有生有死,才符合世界发展的规律。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应当多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国家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果如是,则虽死犹生,死而无憾。

fàngyánshǒu··--bái

tàishānyàoháoyánzixīnxiànlǎopéng

sōngshùqiānniánzhōngshìxiǔ槿jǐnhuāwèiróng

liànshìchángyōuxiánshēnmànyànshēng

shēngláidōushìhuànhuànrénāiqíng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著待春深。(莺嫌 一作:莺怜;留著 一作:留取)
江南柳,叶小未成阴。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著待春深。
译文:江南的柳树,叶子很小,成不了绿荫。人们看它仿佛轻丝一般不忍折断,连黄莺也嫌弃树枝太嫩不能在上面停留唱歌,只能等到春意深了再看。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bò)¹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莺嫌 一作:莺怜;留著 一作:留取)
译文:十四五岁,得了空闲抱着琵琶再去看。堂上少女在玩簸钱,我从堂下路过,以前见过就暗暗留在了心上,何况到现在呢?
注释:¹簸钱:古代一种以掷钱赌输赢的游戏。

wàngjiāngnán ·jiāngnánliǔ

ōuyángxiū sòngdài 

jiāngnánliǔ xiǎowèichéngyīn rénwéiqīngrěnzhé yīngxiánzhīnènshèngyín liúzhuōdàichūnshēn  (yīngxiánzuò yīnglián liúzhuózuò liú )
shí xiánbàoxún jiēshàngqiánjiēxiàzǒu nènshíxiāngjiànzǎoliúxīn kuàngdàoj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