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零南北与东西,倦鸟投林未许栖。灯下吟风山鬼啸,岭南春雨竹鸡啼。
飘零南北与东西,倦鸟投林未许栖。灯下吟风山鬼啸,岭南春雨竹鸡啼。
炎天海国瘴云合,深夜乡关客梦迷。昔日持书到乌府,五花骢马骋霜蹄。
炎天海国瘴云合,深夜乡关客梦迷。昔日持书到乌府,五花骢马骋霜蹄。

wángwéixuéhǎinánháiyùn--

piāolíngnánběidōng西juànniǎotóulínwèidēngxiàyínfēngshānguǐxiàolǐngnánchūnzhú

yántiānhǎiguózhàngyúnshēnxiāngguānmèngchíshūdàohuācōngchěngshuāng

卢琦

卢琦

卢琦(1306~1362年),字希韩,号奎峰、立斋,惠安后龙峰尾(今属泉州市泉港区)人。他又是元代一位大诗人,为元末闽中文学四大名士之一,著有《奎峰文集》10卷、《诗集》12卷,《四库总目》传于世。《惠安县志》评价其诗“出元代三十大家之上”。 ▶ 227篇诗文

猜您喜欢
疏梅月下歌金缕。忆共文君语。更谁情浅似春风。一夜满枝新绿、替残红。
疏梅¹月下歌金缕²,忆共文君³语。更谁情浅似春风,一夜满枝新绿替残红。
译文:今夜明月朗照,梅花疏影横斜,歌唱起《金缕曲》,回想起与佳人相聚的话语。谁人好像春风那样浅情,一夜之间,布满枝头的新绿代替了残红。
注释: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¹疏梅:疏影横斜的梅花。²金缕:指唐代流行的《金缕衣》曲调,乐府《近代曲辞》,传为唐时杜秋娘作。³文君:卓文君,司马相如的妻子。此处借指歌伎。⁴浅:浅情。⁵替:代替。
苹香已有莲开信。两桨佳期近。采莲时节定来无。醉后满身花影、倩人扶。
(pín)¹香已有莲开信,两桨佳期²近。采莲时节定来无³?醉后满身花影倩(qiàn)人扶。
译文:蘋草散发着芳香,好像传递着莲花将开的信息,双桨轻快的划动,心中企盼的美好时刻近了。采莲时候一定来吗?到那里,大醉之后,在花丛之中请人搀扶归去。
注释:¹蘋:一种大的浮萍。夏秋间开小白花。²佳期:美好的时刻。³无:否。⁴倩:请。

  这首词寄托着对两个歌女的思念。起二句回忆当年在月下梅边听歌女唱《金缕衣》曲。次二句回应《金缕衣》曲意,怨恨歌女薄情。过片写眼前,盼望着到采莲时节,能与歌女一同荡桨湖中。末二句用倒装手法,曲折委婉,充满诗情画意,与首句遥相呼应,意境浑成。此词结构严谨,情切意深,落笔疏拓,别具一格,用词嫣然,丽而有则。

  起首二句回忆当年在月下梅边听这二位歌女唱曲,曲名《金缕衣》,词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花开宜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文君在此处借指唱曲的歌女,同时暗喻爱情关系。

  次二句回应《金缕衣》中词意,说是经不起一夜春风,花枝尚未及折下,已经换上满枝绿叶,意在怨恨歌女的薄情。比喻新颖,含思凄婉。

  过片写眼前景,从蘋花正香、莲花将开,联想到名叫蘋和莲的两位歌女,盼望在将要到来的采莲时节,能一同荡桨湖中。

  最后二句为倒装句法,说是到了那时他将在花丛之中开怀一醉,让这两位歌女扶着归来;然而他又怀疑那时她们是否会来。曲折委婉,形象鲜明,特别是最后一句非常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与起句“疏梅月下歌金缕”首尾呼应,意境浑成,饶有美学意味。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评注 .经典宋词·唐宋词小令精华:黄山书社,2016.12:第141-142页
陈在衡,年六十有余。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前行,就火吸烟,久而不燃。其一人问曰:“君过首七未耶?”陈讶其语,漫曰:“未也。”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陈悟其为鬼。佯曰:“世言人畏鬼,信乎?”鬼曰:“非也!鬼实畏人!”陈曰:“人何足畏?”曰:“畏啐。”陈即长吸而啐之。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也?”陈笑曰:“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
陈在衡,年六十有余。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前行¹,就²火吸烟,久而不燃。其一人问曰:“君过首七³未耶?就陈讶其语,漫曰:“未也。就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就陈悟其为鬼。佯(yáng)曰:“世言人畏鬼,信乎?就鬼曰:“非也!鬼实畏人!就陈曰:“人何足畏?就曰:“畏啐。就陈即长吸而啐之。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也?就陈笑曰:“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就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
译文:陈在衡,六十多岁了。晚上走在野外,看到二个人打着灯笼往前走。(陈在衡)于是靠近灯笼里的火点烟,很久都点不燃。其中一个人问:“你过了死后的第七日了吗?”陈在衡觉得他的话很奇怪,就说谎道:“没有。”这个人就说:“这就对了,阳气没有完全消失,所以阴火点不燃。”陈在衡明白他们是鬼。就假装鬼说:“世人都说人怕鬼,确定吗?”鬼说:“不是!鬼其实怕人。”陈在衡说:“人哪里值得害怕?”鬼说:“怕吹气。”陈在衡于是用力吸气向他们吹气。两个鬼后退到三步外,睁大眼睛很生气地说:“你不是鬼?”陈在衡笑着回答:“实话不骗你,我是和鬼很相近的人而已!”然后又向他们吹气,两个鬼都变小了一半;第三次向他们吹气他们就消失了。
注释:¹行:行走。²就:靠近。³首七:死后的第七日。⁴讶:奇怪,以……为奇怪。⁵漫:随意。⁶悟:明白,醒悟。⁷信:确实。⁸足:值得。⁹灭:消失。
一川松竹任横斜,有人家,被云遮。雪后疏梅,时见两三花。比着桃源溪上路,风景好,不争多。
一川¹松竹任横斜,有人家,被云遮。雪后疏(shū)梅,时见两三花。比着桃源²溪上路,风景好,不争多³
译文:道路两旁满地都是枝横叶斜的松竹,山中有一些人家被云雾遮住了。下雪后稀疏的梅树上,不时看到两三朵花。跟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溪边路上相云,风景好得差不多。
注释:江神子:词牌名,即“江城子”。¹一川:即“一片”或“满地”。²桃源:即桃花源。³不争多:即差不多。一作“不争些”。
旗亭有酒径须赊,晚寒些,怎禁他。醉里匆匆,归骑自随车。白发苍颜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
旗亭有酒径须赊(shē),晚寒些¹,怎禁他。醉里匆匆,归骑自随车。白发苍颜吾老矣,只此地,是生涯。
译文:天晚了,酒店里有酒尽管去赊来喝吧,不然晚上天气寒冷,怎么能经受得住。醉酒后匆匆赶路回去,乘坐的马随车而行。我头发已白,容颜苍老,就在这里度过晚年吧。
注释:¹晚寒些:一作“晚寒咱”。
此词咏博山道中漫游的情景。上片先写冬春之交的博山道上,松竹横斜,雪后疏梅,白云人家,景色自然优美。再虚拟,言此风格较之于桃花源毫不逊色。下片谓流连徘徊中,不觉已日色向晚,故而旗亭赊酒,醉里归晚。最后叹老嗟衰,以不甘心只以悠游山水为生涯作结,于闲适狂放中转出一缕英雄末路之悲,可谓寓浓于淡。
参考资料:
1、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166
2、 刘乃昌 编选.辛弃疾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49-50

jiāngshénzi··shāndàozhōngshūwángshì--xīn

chuānsōngzhúrènhéngxiéyǒurénjiābèiyúnzhēxuěhòushūméishíjiànliǎngsānhuāzhetáoyuánshàngfēngjǐnghǎozhēngduō

tíngyǒujiǔjìngshēwǎnhánxiēzěnjìnzuìcōngcōngguīsuíchēbáicāngyánlǎozhǐshìshēng

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红涵湖碧。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坐中豪气,看公一饮千石。
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谁把香奁(lián)¹收宝镜²,云锦³红涵(hán)湖碧。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shēng)歌席。坐中豪气,看公一饮千石。
译文:雨打荷叶溅起一片水珠、可比明珠照苍璧;湖中太阳、恰似香奁收宝镜;荷花相次开去、仿佛云锦初织构出一幅浓淡相宜的画卷。鸟在空中上下飞舞,鱼在水里游动吐泡,鱼鸟已习惯于逐堡歌追游人,嬉戏觅食了。与友人豪饮,突然聚焦在“一饮千石”的友人身上。
注释:¹香奁: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²宝镜:借喻太阳。³云锦: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横湖诗》:“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段,从教匹练写秋光。”
遥想处士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茅舍疏篱今在否,松竹已非畴昔。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
遥想处士¹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²伯。茅舍疏篱(lí)今在否,松竹已非畴(chóu)昔。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
译文:遥想林逋那段风流的生活,现在鹤随人去。林逋死后,上升仙界成为飞仙之长。茅舍疏散的篱笆现在还是那里吗?松竹已经没有昔日的景色了。不禁感慨当年,望湖楼看到水天一色的景色。醉中休问,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期待的情人。
注释:¹处士: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号西湖处士。²飞仙:《十洲记》:“篷莱山周回五千里,有圆海绕山,无风而洪波百丈,不可往来,唯飞仙能到其处耳。”

  《念奴娇·西湖和人韵》是吟咏杭州西湖的词。此词把自然美与人物美融合在一起来写。别有一番风味。

  词的上片吟咏西湖美景。开头三句写雨打新荷的声音。荷而曰新,风而曰晚,点明游湖时是初夏的一个傍晚;顶风冒雨,不嫌其烦,反觉雨打新荷“声乱明珠苍避”,悦耳动听,其游兴之高可想而知。“谁把”二句写雨过天晴,苍日西沉,满天云霞倒映湖中。碧水彩霞,相映成趣。“苍涵湖碧”四字,色彩对比鲜明,西湖湖光山色之美便隐寓其中了。“飞鸟”三句写鱼鸟追逐游船的场景。“翻”“吹”二字用得特别好。“翻”,言鸟在空中上下飞舞;“吹”谓鱼在水里游动吐泡。“惯趁笙歌席”鱼鸟己习惯于逐堡歌追游人,嬉戏觅食了。这看似闲笔,其实非常重要,它不仅表现出西湖的自然美,而且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坐中”二句上承“空歇席”写与友人豪饮。这既点出游兴之豪,又由今人之豪联想古人之逸,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对林逋的回忆。

  词的下片缅怀西湖名士。林逋少孤力学,刻志不仕,结庐西湖孤山,逋不娶,无子,所居多植梅蓄鹤。有鹤妻梅子之称,其咏梅诗尤负盛名。“遥想”三句,描述的就是林逋的这段生活。“遥想”二字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过片用“遥想”一样,可以说是思接千载,有力地振起了全词。彭孙遹《金粟词话》说:“林处士鹤妻梅子,可称千古高风矣。”这也许就是此词所说“处士风流”的含义。“鹤随人去,已作飞仙伯”,是说林逋死后,不仅上升仙界,而且成为飞仙之长,这和称李白为谪仙人,说石曼卿死后成仙主芙蓉城一样,说明其人不凡。林逋是这样一个风流人物,总会让人怀念林逋。“茅舍”二句写林逋故居己不可见,松竹也非畴昔可比。给人一种人去楼空之感。“欲说”三句宕开一笔,写云与水。和上片“云锦苍涵湖碧”相照应,谓人已不见,物也不存,只有闲话当年望湖楼下,云水忽上忽下,变幻不定的情景了。“醉中”二句收合并映带“看公”二句,意谓尽情饮酒。您意游湖,不必去想桃根桃叶的故事,并以桃叶反衬林逋,缴足了“遥想处士风流”之意。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中国书店,2006-01:第34页-第37页
2、 施议对.辛弃疾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2页-第13页

niànjiāo··西rényùn--xīn

wǎnfēngchuīzhànxīnshēngluànmíngzhūcāngshuíxiāngliánshōubǎojìngyúnjǐnhónghánfēiniǎofānkōngyóuchuīlàngguànchènshēngzuòzhōngháokàngōngyǐnqiānshí

yáoxiǎngchùshìfēngliúsuírénlǎozuòfēixiānmáoshěshūjīnzàifǒusōngzhúfēichóushuōdāngniánwànglóuxiàshuǐyúnkuānzhǎizuìzhōngxiūwènduànchángtáoxiāo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¹²山河在³,城春草木深
译文: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注释:¹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²破:陷落。³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⁴城:长安城。⁵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¹花溅泪²,恨别³鸟惊心。
译文: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
注释:¹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²溅泪:流泪。³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¹连三月²,家书抵³万金。
译文: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注释:¹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²三月:正月、二月、三月。³抵:值,相当。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¹(sāo)²更短,浑³不胜(shèng)(zān)
译文: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¹白头:这里指白头发。²搔:用手指轻轻的抓。³浑:简直。⁴欲:想,要,就要。⁵胜:经受,承受。⁶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乐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参考资料:
1、 谢真元.唐诗300首鉴赏 汉英对照.北京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278-279页
2、 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文言诗文学习指导 语文 七年级 .北京市:语文出版社,2004年:188-189页

chūnwàng

 tángdài 

guóshānzài chéngchūncǎoshēn 
gǎnshíhuājiànlèi hènbiéniǎojīngxīn 
fēnghuǒliánsānyuè jiāshūwànjīn 
báitóusāogèngduǎn húnshèngz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