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元随供奉间,南都秘省更清严。沙书暗译西蕃历,草奏多陈南极占。
文史元随供奉间,南都秘省更清严。沙书暗译西蕃历,草奏多陈南极占。
日下有云朝纪瑞,台中无事昼垂帘。倘睹少微思处士,渔樵已判此生淹。
日下有云朝纪瑞,台中无事昼垂帘。倘睹少微思处士,渔樵已判此生淹。
唐顺之

唐顺之

唐顺之(公元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 4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池馆¹(huī)(cuī)²古榭(xiè)³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译文:池畔的堂馆已经坍塌,古老的台阁一片荒凉,我在此地殷勤接待嘉客,共同度过这美好重阳。
注释:¹池馆:池苑馆舍。²隳摧:颓毁,倾毁。³榭:水边屋亭。⁴延:延请,招请。⁵嘉客:佳客,贵宾。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虽惭¹老圃(pǔ)²秋容淡³,且会黄花晚节香。
译文:虽然惭愧古旧的园圃秋色疏淡,就像我老去的面容一样,但请看一看晚年的气节,正如盛开的黄菊散放清香。
注释:¹惭:惭愧。²老圃:原指老菜农、老园丁,这里指古旧的园圃。³秋容淡:亦意含双关,兼指秋光与诗人老年容色。⁴黄花:菊花。⁵晚节:晚年的气节。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酒味已醇¹新过熟²,蟹(xiè)(áo)³先实不须霜。
译文: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而又芬芳。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注释:¹醇:酒味厚。²新过熟:谓新酿的酒已很熟。熟,一作“热”。³蟹螯:本指蟹的第一对足,此处代指蟹,一作“蟹黄”。⁴实:指蟹肉已长满。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年来饮兴衰难强¹,漫²有高吟³力尚狂。
译文:近年来豪饮的兴致衰败难以勉强,只有高吟诗歌的才力还十分健旺。
注释:¹强:勉强。²漫:空。³高吟:指吟诗。

  韩琦的诗平易中见深劲,比较讲究炼意,但与一般的西昆体作家相比,风格又比较朴素。这首诗从水阁入题写九日宴会的兴致。

  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写景较工,而以疏淡见长,且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与全诗以意胜的特点很一致。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这一对比的意思一直贯穿到诗尾。

  三、四两句正面写九日赏菊,是韩琦的名句,这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而寄意: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两句含比兴之意,字面上是写菊花犹有晚香,言外之意则是表达自己有岁虽晚而节弥坚的品格。

  五、六两句写眼前宴会之事,重九宴会饮酒是诗歌中的传统内容,蟹螫也是展现文士风流雅致情趣的传统意象,但此诗不仅仅是简单借用这两个传统的重九意象,还更多地写到了酒和蟹螯本身,这种写日常生活中文士生活趣味的作法带有自居易的特点。

  诗的最后写自己年老虽不能豪饮。但诗兴仍豪,有翻案之意。这样写诗的意思不致衰竭,章法健举。

  韩琦这首七律,可谓信手拈来,“咸得于自然”,浑然天成。也就是诗人直抒胸臆而作诗,而不是“出于经史”;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这正是这首诗歌能够被人广为流传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1、 钱志熙选评.宋诗一百首:岳麓书社,2011:10-11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6

jiǔshuǐ--hán

chíguǎnhuīcuīxièhuāngyánjiāhuìzhòngyáng

suīcánlǎoqiūróngdànqiěkànhuánghuāwǎnjiéxiāng

jiǔwèichúnxīnguòshúxièáoxiānshíshuāng

niánláiyǐnxìngshuāinánqiángmànyǒugāoyínshàngkuáng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
微茫¹灯火共荒村,黄叶漫²山雪拥门。
译文:隐隐约约闪烁着的灯火陪伴着荒凉的山村,枯黄的树叶落满了山岭,厚厚的积雪拥塞着柴门。
注释:长寿山居:是诗人在内乡县白鹿原东崦(yān)修建的书斋。元夕:即元宵,农历正月十五。¹微茫:隐约,模糊。²漫:满,遍。
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
三十九年¹何限事²,只留孤影伴黄昏。
译文:三十九年的人生,经历了无限世事,只留下孤独的身影,相伴我度过黄昏。
注释:¹三十九年:诗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至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恰三十九岁。²何限事:无限事。

  该诗与《京都元夕》以乐景寄哀愤的写法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在诗人心目中,元夕时的热闹也好,冷清也好都排遣不了他浓重的家国之恨;都流荡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愤激的情感。该诗前两句写景,景是凄凉萧条的,这是诗人冷清孤寂心境的观照;后两句抒情,情是凄苦忧伤的,这是由灯火微茫、村荒地野、黄叶漫山、积雪拥门的景所引发的,是外景与内情契合而一所激起的心灵的颤动。以景显情,情景交汇,使这首咏叹节令的小诗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句,描写长寿山居元夕景况。荒村里,隐隐约约地有几点灯火,与“炫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的京都元夕大有不同的是,这个元夕他既未出游,又无人过访。山居处所,黄叶满山,积雪堆门,一片萧条、凄凉景象。“共”字写出唯有微茫灯火与荒村相伴;“漫”“拥”表现残叶遍野,积雪塞门。如此意象,映衬出了诗人冷清孤寂的心境。

  “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句,触景生情,直接抒发诗人心中的郁积。三十九年,多少往事,如今只落得形单影只,独自和黄昏作伴。“只留”已见形孤;“孤影”再现影单。“黄昏”既暗示年令的迟暮,也暗示金国的国运如日薄西山。“只留孤影伴黄昏”,就意味着诗人在独自为自己的迟暮,金朝的没落而深深的忧伤。

  该诗因为贯注着诗人深沉的国衰之痛,沧桑之慨,所以境界就远远地高出一般的咏叹景物的诗篇,显得意境峻拔,气势沉郁。“三十九年何限事”,蕴蓄了无尽的国仇家恨,无尽的苦辣辛酸。北方蒙古军残暴侵凌,金王朝飞速衰落,“何限事”中包含着的正是诗人的无穷恨憾。“只留孤影伴黄昏”所体现的也不仅仅是诗人自己的孤寂凄清,而更重要的是诗人对金王朝江河日下的命运的牵系和忧虑。

参考资料:
1、 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105-106页

zhǎng寿shòushānyuán--yuánhǎowèn

wēimángdēnghuǒgònghuāngcūnhuángmànshānxuěyōngménsānshíjiǔniánxiànshìzhǐliúyǐngbànhuánghūn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gǔ)¹
译文:白天的县衙前地面干净,百姓正在此整理渔网。
注释:¹鱼罟:渔网。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译文:主人热情地将客人邀请至堤岸边赏景,小孩子在一旁围观,一只黄狗不知为何而狂叫。
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
鹧鸪惊鸣绕篱落¹,橘柚垂芳照窗户。
译文:鹧鸪鸟也因此被惊扰,绕着篱笆飞来飞去,处处鸟鸣犬欢,声声悦耳动听。家家户户窗外的橘柚吐芳,硕果累累。
注释:¹篱落:篱笆。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¹
译文:县衙前平地上野草丛生,很少有官吏出入,斜阳静静地照在县鼓上。
注释:¹县鼓:古代庙堂用的大鼓。

lóngyángxiàn--liú

xiànménbáichénbǎixìngxiànqiánwǎnzhǔrényǐndēng

xiǎoérzòngguānhuángquǎnzhèjīngmíngràoluòyòuchuífāngzhàochuāng

shāpíngcǎo绿jiànxiéyángzhàoxiàn

天明开秀崿,澜光媚碧堤。
天明开秀崿¹,澜光媚碧堤(dī)
译文:天气清明,长满花草的山崖也展现出来,一泓清水,波光粼粼,水边长堤含青滴翠。
注释:¹崿:山崖。
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
风荡飘莺乱,云行芳树低。
译文:飞莺被风荡得飘乱起来,天上的行云,被春树的芬芳所吸引,低低地贴近着春树飘过。
暮春春服美,游驾凌丹梯。
暮荡荡服美,游驾凌丹梯。
译文:暮春时节换上华美的轻装,沿着山路向高处攀登。
升峤既小鲁,登峦且怅齐。
升峤(qiáo)¹既小鲁,登峦且怅齐。
译文:登上高山,纵目远眺,想到千年前的孔子登上东山,眼底的鲁国变得很渺小了。
注释:¹峤:尖而高的山。
王孙尚游衍,蕙草正萋萋。
王孙¹尚游衍,蕙草正萋(qī)²
译文:蕙草生长得正茂盛,贵族子弟正好来此隐居恣意游赏。
注释:¹王孙:贵族子弟。²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suíwángchuīshíshǒujiǔdēngshān--xiètiǎo

tiānmíngkāixiù崿èlánguāngmèifēngdàngpiāoyīngluànyúnxíngfāngshù

chūnchūnměiyóujiàlíngdānshēngjiàoxiǎodēngluánqiěchàng

wángsūnshàngyóuyǎnhuìcǎozhèng

十八日,与黎莼斋游狼山,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二十一日,买舟渡江,明晨及常熟。时赵易州惠甫适解官归,居于常熟,遂偕往游焉。
十八日¹,与黎莼(chún)斋游狼山²,坐萃(cuì)景楼望虞山³,乐之。二十一日,买舟渡楼,明晨及常熟。时赵易州惠甫适解官归,居于常熟,遂偕往游焉。
译文:清光绪二年秋八月十八日,我和黎莼斋游狼山,坐在萃景楼上,远望虞山,觉得景色很美。二十一日就雇了船过江。第二天早上,到了常熟。这时易州赵惠甫恰巧免官回来,住在常熟,便与我一同去游玩。
注释:¹十八日:光绪二年(年)八月十八日。²狼山:在楼苏南通市南。³虞山:一名乌目山,在楼苏常熟县城西北。相传西周虞仲葬此,故名。
虞山尻尾东入熟城,出城迤西,绵二十里,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其最胜为拂水岩,巨石高数十尺,层积骈叠,若累芝菌,若重巨盘为台,色苍碧丹赭斑驳,晃耀溢目。有二石中分,曰剑门,騞擘屹立,诡异殆不可状。踞岩俯视,平畴广衍数万顷。澄湖奔溪,纵横荡潏其间,绣画天施。南望毗陵、震泽,连山青以相属,厥高鑱云,雨气日光参错出诸峰上。水阴上薄,荡摩阖开,变灭无瞬息定。其外苍烟渺霭围缭,光色纯天,决眦穷睇,神与极驰。岩之麓为拂水山庄旧址,钱牧斋之所尝居也。嗟夫!以兹丘之胜,钱氏惘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岩阿为维摩寺,经乱,泰半毁矣。
(yú)山尻(kāo)¹尾东入熟城,出城迤(yǐ)²西,绵二十里,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其最胜为拂水岩,巨石高数十尺,层积骈(pián)叠,若累芝菌,若重巨盘为台,色苍碧丹赭(zhě)斑驳,晃耀溢目。有二石中分,曰剑门,騞(huō)(bò)(yì)³,诡异殆(dài)不可状。踞(jù)岩俯视,平畴(chóu)广衍(yǎn)数万顷。澄湖奔溪,纵横荡潏(yù)其间,绣画天施。南望毗(pí)、震泽¹⁰,连山青以相属,厥(jué)高鑱(chán)¹¹,雨气日光参(cēn)错出诸峰上。水阴¹²上薄¹³,荡摩阖(hé)开,变灭无瞬息定。其外苍烟渺(miǎo)(ǎi)围缭,光色纯天,决眦(zì)穷睇(dì)¹⁴,神与极驰。岩之麓(lù)为拂水山庄旧址,钱牧斋(zhāi)¹⁵之所尝居也。嗟夫!以兹丘之胜,钱氏惘(wǎng)¹⁶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岩阿¹⁷为维摩寺,经乱,泰半¹⁸毁矣。
译文:虞山后面向东延伸进常熟城。出城斜向西,绵延有二十里地,四面都是广阔的田野,山横亘在中间。其中最好的景点是拂水岩,大石高有几十尺,一层层堆积重叠着,像层积的灵芝,又像重重叠叠的大石盘修筑的平台,有暗青色、红色,斑斓驳杂,光彩夺目。有两块石头从中间分开,叫剑门,陡峭如裂开一般屹立着,奇形怪状几乎无法形容。蹲在岩石上,向下望去,田地平整广阔约有上万顷,澄碧的湖水,奔流的小溪,纵横交错,流淌着,翻涌着,华美得像一幅天然的图画。向南望见毗陵、震泽,山青翠相连,高耸入云。雨气和日光参差错落在各山峰上面,水汽逼近,忽开忽合,瞬息万变。它的外面,烟云弥漫,光色满天,极目远眺,心游天外。岩脚下是拂水山庄的旧址,钱牧斋曾经住过的地方。唉!凭着这么好的山丘胜地,钱先生却糊涂地不能隐居在此终了一生,我和赵惠甫却快乐地不想离开啊!山崖的边侧是维摩寺,经过战乱后大半被毁坏了。
注释:¹尻:尾部。²迤:往。³騞擘屹立:意为如同被刀騞然劈开似的直立。騞,以刀劈物声。擘,剖分。⁴状:描述。⁵畴:农田。⁶衍:延展。⁷澄湖:当指阳澄湖,阳澄在常熟城南。⁸荡潏:水流波涌。⁹毗陵:古郡名,指镇楼、常州、无锡地区。¹⁰震泽:即太湖。¹¹厥高鑱云:山高之高,刺入云端。厥,其。鑱,刺。¹²水阴:水的南面。¹³上薄:指自虞山南望湖水,水面向南伸展,上近天际。¹⁴决眦穷睇:意为穷尽目力,张目远望。眦,眼眶。睇,看。¹⁵钱牧斋: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常熟人,明清之际著名文学家,明代万历年间(~年)进士。后来在南明王朝中任礼部尚书,清兵南下,率先迎敌,官至礼部侍郎。因丧失民族气节,为士人所不齿。¹⁶惘:迷惘失去方向。¹⁷阿:边。¹⁸泰半:大半。
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工,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今指谓易州:“一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临望多古树,有罗汉松一株,剥脱拳秃,类数百年物。寺僧俱酒果笋而饷余两人已,日昃矣。循山北过安福寺,唐人常建诗所谓破山寺者也。幽邃称建诗语。寺多木樨花,自寺以往,芳馥载涂。
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huò)工,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今指谓易州:“一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临望多古树,有罗汉松一株,剥脱拳秃¹,类数百年物。寺僧俱酒果笋而饷(xiǎng)余两人已,日昃(zè)²矣。循山北过安福寺,唐人常建³诗所谓破山寺者也。幽邃(suì)称建诗语。寺多木樨(xī),自寺以往,芳馥(fù)载涂。
译文:出了寺向西走,稍微转个弯,过了一道岭,然后向北,只见云海豁然开朗,渺渺茫茫,仿佛天外一般,而狼山忽然出现在前面。我指着狼山对赵惠甫说,前些天我在那上面游玩过。又从西边下去,是三峰寺,所在房屋,间间都可休息。走近寺一看,里面很多古树,有一株罗汉松,树皮已经剥落,树干光秃,像是上百年的树。寺里和尚准备了酒菜、水果,请我们两人吃。太阳将要西斜,我们沿着山向北走,经过安福寺,那就是唐代诗人常建诗中所说的“破山寺”,清幽深邃,和他诗中描绘的相符。寺里多桂花树,从寺里过去,一路上充满着芬芳。
注释:¹剥脱拳秃:树皮脱落,树干光秃而曲结回绕。²昃:日西斜。³常建:盛唐诗人,写诗多以山水寺观为题材。著有《常建集》,其五律《破山寺后禅院》为传世名篇。⁴木樨花:桂花。“樨”也作“犀”。
返自常熟北门,至言子、仲雍墓,其上为辛峰亭。日已夕,山径危仄不可上,期以翼日往。风雨,复不果。二十四日遂放舟趣吴门。行数十里,虞山犹蜿蜒在蓬户,望之了然,令人欲反棹复至焉。
返自常熟北门,至言子¹、仲雍(yōng)²墓,其上为辛峰亭。日已夕,山径危仄(zè)不可上,期以翼日³往。风雨,复不果。二十四日遂放舟趣吴门。行数十里,虞山犹蜿蜒在蓬户,望之了然,令人欲反棹(zhào)复至焉。
译文:从常熟北门返回,我们便到了言子和仲雍的坟墓。上面是辛峰亭。这时太阳已经下山了,山路陡险无法上去,相约第二天去游玩。因为刮风下雨,又没有成行。于是二十四日乘船往吴门去,走了几十里水路,虞山好像还在船篷上面蜿蜒曲折,望去清清楚楚,使人想要掉转船头再去游玩。
注释:¹言子: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²仲雍:吴太伯弟,后立为王,其后人建立吴国。言偃与仲雍墓均在虞山。《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地纪曰:仲雍冢在吴乡常熟县西南虞山上,与言偃冢并列。”³翼日:明日。⁴吴门:苏州别称。⁵蓬户:船蓬上的窗户。

  这篇散文以行程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全面铺叙的写作手法,将登山越岭所见的风光景物逐一展现于笔下,作者或远望,或近观,或仰视,或俯察,视角不停变换,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全文用笔简炼,随意挥洒;移步换景,描写真切如画。

  这篇散文行文时无论描摹近石远山,还是写苍烟渺霭,都萃形、光、色于一体,让人目不暇接。此外,作者还以简洁的文笔点出人文景观,如拂水山庄旧址、破山寺及言子、仲雍墓等,以反衬虞山之胜。通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与喧嚣尘世相割裂的静态的自然,笼罩着一种淡雅的诗美意境,特别是文末写行数十里回望虞山,“犹蜿蜒在篷户,望之了然,令人欲返棹复至焉”,以回应之笔表现自己余兴未尽的心理感受,文已尽而意无穷,委实耐人寻味。同时,也与文首“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相照应,揭示此次虞山之游,是以“远望神往”起始,以“回望欲返”作结,首尾呼应而又浑然天成。

  文中,“岩之麓为拂水山庄旧址”数句,感叹钱谦益既为常熟人,家乡有如此名胜佳地,却如此糊涂,不能隐居终生。由此我们看出作者的人品和藏身山水、超然脱俗的理想。类似的感慨在《游狼山记》中亦有流露:“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屏弃。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徜徉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左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相比之下,《游虞山记》中作者的表达较为婉转,而《游狼山记》则更为坦露。

  有趣的是,清人沈德潜亦有《游虞山记》传世。与张裕钊不同,他只是稍识虞山面目,未能尽探幽深险峻之佳境,却因此悟出一种处世之道:天下胜景,若留有余地,则意味无穷;尽情探历,欲求览无余,反而兴味索然,世间事物往往如是。可见,同样一座山,审美主体不同,所见景物不同,得到的人生感悟亦自不同。惟其如此,它才具有恒久不变的魅力。

  这篇文章写虞山之景,无论描摹近石远山,还是写苍烟渺霭,都具有诗情画意,体现了作者状物写景的功力。这篇文章抓住了不同景物的特征,融情于景,刻画逼真,文末写回望虞山:“令人欲反棹复至。”表现余味未尽,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杨怀志,潘忠荣主编.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08:351-352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