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髻生云雨,镇踞何舂容。具此大人相,题为大人峰。
五髻生云雨,镇踞何舂容。具此大人相,题为大人峰。
伟哉天地间,万象同扩充。
伟哉天地间,万象同扩充。

jìngshānfēngèrrénfēng--míng

shēngyúnzhènchōngróngrénxiāngwèirénfēng

wěizāitiānjiānwànxiàngtóngkuòchōng

祖铭

祖铭

(1280—1358)元僧。庆元奉化人,字古鼎,俗姓应。年五十四始出主隆教寺,迁杭州径山,赐号慧性宏觉普济大师。有《古鼎外集》。 ▶ 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界围汇湘曲,青壁环澄流。
界围汇湘曲¹,青壁环澄(chéng)流。
译文:界围岩和湘江的江畔相汇,青青的山壁,环绕着清澈的江水。
注释:¹曲:水畔。
悬泉粲成帘,罗注无时休。
悬泉粲(càn)¹成帘,罗注²无时休。
译文:悬挂着的泉水,形成一面鲜明的水帘,排列下流,没有停止的时候。
注释:¹粲:鲜明。²罗注:排列下流。
韵磬叩凝碧,锵锵彻岩幽。
韵磬(qìng)¹(kòu)²³,锵(qiāng)彻岩幽。
译文:水帘好比一面音调和谐的玉磬,敲声锵锵,响彻岩谷。
注释:¹韵磐:声音和谐的磬。²叩:敲击。³凝:比拟。⁴碧:青绿的美玉。⁵锵锵:象磬声,比喻水帘声。
丹霞冠其巅,想像凌虚游。
丹霞冠¹其巅(diān),想像凌²虚游。
译文:红霞笼罩在岩顶上,使我忽然想象升上天空游览的景况。
注释:¹冠:笼罩。²凌:升上。虚:天空。
灵境不可状,鬼工谅难求。
灵境不可状,鬼工谅难求。
译文:奇妙的境界,简直不可形容,即使是神鬼的工力,谅必也难造成。
忽如朝玉皇,天冕垂前旒。
忽如朝玉皇,天冕¹垂前旒(liú)²
译文:忽然好像朝见玉皇,只见他的皇冠前面,垂着一排玉串。
注释:¹冕:古代帝薯的帽子。²旒:冕冠前后悬垂的玉串。
楚臣昔南逐,有意仍丹丘。
楚臣¹昔南逐,有意仍²丹丘³
译文:昔时屈原被逐南来,他有意依恋神仙之地,不思回国。
注释:¹楚臣:指屈原。²仍:依恋。³丹丘:神话中神仙之地。
今我始北旋,新诏释缧囚。
今我始北旋,新诏释缧(léi)¹囚。
译文:如今我幸获新诏释放,开始北归。
注释:¹缧:拘系犯人的大绳,这里指罪犯。
采真诚眷恋,许国无淹留。
采真¹诚眷恋,许国无淹留²
译文:在这里任情遨游,固然值得留恋,但我以身许国,必须迅速回朝效力,不容停留。
注释:¹采真:《庄子·天运》曰,古者谓是采真之游。成玄英疏:“谓是神采真实而无假伪,逍遥任适而随化遨游也。”²淹留:停留。
再来寄幽梦,遗贮催行舟。
再来寄幽梦,遗贮(zhù)¹催行舟。
译文:再来游玩,只有寄托在梦境了,行前站立良久,乘舟离去。
注释:¹遗贮:临行前久立。

  该诗是一首描述界围岩的风光的诗,全诗突出了界围岩的瀑布风光。其景象气象万千,奇丽无比,想象丰富,感情直抒胸臆。

  首先是开头四句,简单勾勒出界围岩的地理特征。“界围汇湘曲"凸显出湘江在这里盘旋不止,”青壁环澄流“则表明了碧水环绕青崖的美景。而后以“悬泉粲成帘,罗注无时休”,重点点出瀑布下注连绵不断,波澜壮阔的特点。

  接着则是描写瀑布的飞流之声,”韵磬叩凝碧,锵锵彻岩幽“两句声色俱备,水流声像磬玉相叩在碧潭,其锵锵的清脆之声响彻幽岩,清脆悦耳。斟酌该句,可见字词贴切。如“碧”而谓之“凝”,“凝碧”又冠以“叩”,而叩击碧玉般青石之声乃为“磬”音,此磬之“韵”清远激越,这是多种力量的聚合,其中又极力突出了个“叩”字,从而令人于听觉感受中去领略那瀑布与岩石撞击发出的音响。”丹霞冠其巅,想像凌虚游“,则是描写红色的云霞如冠帽戴在山顶,令人想飞上青天,凌虚游历。

  以上八句之景物描写实为佳句,却同时也为铺垫也,目的正是为了引出下方的诗句,以求得产生惊人的艺术效果。

  “灵境不可状,鬼工谅难求。忽如朝玉皇,天冕垂前旒”。许多名家正是将目光投向此句,这四句“骨力傲岸,撑柱全篇”,”忽如朝玉皇,天冕垂前旒“句正是将水帘比做玉皇的天冕前挂下来的流苏,“体物极工”。又以简单的一句”鬼工谅难求“来凸显出其景物的难以细述的美妙,其比喻贴切,简洁且形象。仔细想来,作者在此之前已作了若干铺垫,先写水帘之整体形貌,继写其成帘罗注之状,次写其叩石如磬般的声响,终写水帘上方云霞环绕之景观,而后才以“忽如”二字,于灵光一闪间将之与玉皇所戴冠冕前下垂的玉串联系起来,惊警动人,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惊句过后,则是发散想象,思及自身,有感而发。”采真诚眷恋,许国无淹留“,诗人联系了自己的遭遇,遥想当年像楚臣屈原一样被放逐到南方,曾有意要学仙成道。如今诗人却和屈子不可相提并论,如今即将是要回到北方去,皇上的诏书解除了羁绊和拘囚。因此诗人对采真求仙的眷恋,被以身为国的理想抱负所代替。于是以略带怅然的一句”再来寄幽梦,遗贮催行舟“来描写自身。即将返回长安,只好以幽幽的梦境相寄托,行舟既然催促,便唯有乘舟远去。该句虽是带有离别的伤感色彩,然联系诗人背景和句末的语气,仍可清晰看出,诗人大部分心情依旧是愉悦的。

  此外,诗人在选词设色上颇费经营,如“青壁"、“澄流”、“粲成帘”、“彻岩幽”、“凝碧”、“丹霞”,可以说是五色杂陈,而读来不觉繁乱,盖因其整体色调倾向于清寒一路,由此形成了气氛肃穆、境界幽寂的诗境。迸一步看,全诗避免偶句,以单句直行,从而产生一种劲气直达的力感。孙月峰评论说:“写景如谢,然多用单语,觉骨力更胜。“(《评点柳柳州集》卷四十二)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参考资料:
1、 吴文治,谢汉强,王春庭等.《柳宗元大辞典》.合肥市:黄山书社,2004.10:128
2、 尚永亮.《柳宗元集》.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07.09:49-50
公下世。此词,公之绝笔也
斜红叠翠¹。何许²花神³来献瑞(ruì)。粲(càn)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译文:红花多姿,绿叶茂密,是何处的花神前来呈献这一派祥瑞啊。(花草)那鲜明的衣服,真像是从织女那里割来了一织机的锦缎。
注释:¹红、翠:借代修辞,代指红花与绿叶。²何许:何处。³花神:掌管花的神。⁴献瑞:呈献祥瑞。⁵粲粲:鲜明的样子。⁶裳衣: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⁷天孙:指传说中巧于纺织的仙女,即织女。⁸机:织机。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¹。不耐²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³。莫放春光造次
译文:拥有真正馨香、美妙资质的花草,不能忍受人世间的风吹与日晒。(我)尽力遮拦围护花草,不想让春天的风光这样匆忙地归去。
注释:¹妙质:美的资质、才德。²不耐:不能忍受。³遮围:遮拦,围护。⁴春光:春天的风光,景致。⁵造次:仓促,匆忙。⁶归:归去。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写得艳丽浓郁,光采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但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作出的精心奉献!“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鲜明的样子。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若沿袭自《诗经》、《楚辞》以来的传统来看,词人显然是以香花喻君子,“真香妙质”之句可见;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这便给予该词以深刻的社会含义。据该篇后记文字“绍兴壬申春,芗林瑞香盛开,赋此词。是年三月十有六日辛亥,公下世。此词,公之绝笔也”,可知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瑞香盛开”的春天;因词人自号“芗林居士”,可见“芗林”系指其所居之处;是年三月十六日词人要执意挽留的“春光”尚未归去,而词人却辞世而长去了,这首留世词作,便成了他向世人向春光告别的绝笔了。

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晚霁(jì)¹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译文:洛阳龙门的一夕雨近晚渐渐歇止了,春天的节气来临,使汝穴不断生风。
注释:¹晚霁:傍晚雪止或雨停,天气晴朗。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译文:官路上只闻得数声鸟啼,令四周更显静肃,在塌毁的墙垣缝隙中,几朵野花盛放,妆点着此处的空寂。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鸣玉¹(cán)时辈,垂丝学老翁。
译文:如今想要去仕宦为官,却惭愧才能不及当时的同辈俊秀。只好归隐,效法江湖上无拘无束的老渔翁。
注释:¹鸣玉:比喻出仕在朝。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译文:往昔所交游的知心好友至今皆已不能相见,只有抱着惆怅的心情,徘徊在洛阳城东。

qīngmíng西qiáozhìguāyáncūnyǒu怀huái--zhāng

wǎnlóngménchūnshēngxuéfēng

niǎoguānjìnghuāhuǐyuánkōng

míngcánshíbèichuíxuélǎowēng

jiùyóurénjiànchóuchàngluòchéngdōng

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译文:嗷嗷待哺的空城雀,生计是多么的戚促啊!
本与鹪鹩群,不随凤凰族。
本与鹪(jiāo)(liáo)¹群,不随凤凰族。
译文:本与鹪鹩为群,不随凤凰之类逐飞。
注释:¹鹪鹩:鸟名,似黄雀而小。
提携四黄口,饮乳未尝足。
提携四黄口¹,饮乳未尝足。
译文:提携、哺育着四只雏鸟,饮乳常常不足。
注释:¹黄口:雏鸟。
食君糠秕馀,尝恐乌鸢逐。
食君糠(kāng)秕馀,尝恐乌鸢(yuān)¹逐。
译文:吃人间的秕糠的时候,常常畏惧乌鸢来抢逐。
注释:¹鸢:鹰类的猛禽。
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
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sù)¹
译文:以涉太行险为耻,羞于相随着覆车粟而飞往食之。
注释:¹覆车粟:这里运用的是典故。
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
天命有定端,守分¹绝所欲。
译文:天命自有定数,安守着自己的职分,不得不屡屡断绝自己这小小的欲望。
注释:¹分:名分,职分。
《空城雀》,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是自己志向不得伸展,又不想屈节钻营,只能过着悲苦日子的愤懑与无奈之情。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尽放我 一作:须放我)
蜗角虚名,蝇头¹微利,算来著甚干忙²。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³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译文:微小的虚名薄利,有什么值得为之忙碌不停呢?名利得失之事自有因缘,得者未必强,失者未必弱。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之时,抛开束缚,放纵自我,逍遥自在。即使只有一百年的时光,我也愿大醉它三万六千场。
注释: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清真集》入“中吕调”,双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蜗角:蜗牛角,比喻极其微小。《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¹蝇头:本指小字,此取微小之义。²著甚干忙:白忙什么。著,犹今言“着急”“着慌”之“着”。甚,什么。干忙,白忙。³些子:一点儿。⁴“百年”三句:语本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浑:整个儿,全部。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思量¹。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²,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hào)月,苔茵³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译文:沉思算来,一生中有一半日子是被忧愁风雨干扰。又有什么必要一天到晚说长说短呢?不如面对这清风皓月,以苍苔为褥席,以高云为帷帐,宁静地生活。江南的生活多好,一千钟美酒,一曲优雅的《满庭芳》。
注释:¹思量:盘算。²抵死:拼命。³苔茵:如褥的草地。茵,垫褥。⁴云幕:如幕之云。⁵钟:酒器。

  这首《满庭芳》以议论为主,夹以抒情。上片由讽世到愤世,下片从自叹到自适。它真实地展现了一个失败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也生动地刻画了词人愤世俗和飘逸旷达的两个性格层次,在封建社会中很有典型意义。

  词人以议论发端,用形象的艺术概括对世俗热衷的名利作了无情的嘲讽。功名利禄曾占据过多少世人的心灵,主宰了多少世人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它构成了世俗观念的核心。而经历了人世浮沉的苏轼却以蔑视的眼光,称之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进而以“算来著甚干忙”揭示了追名逐利的虚幻。这不仅是对世俗观念的奚落,也是对蝇营狗苟尘俗人生的否定。词人由世俗对名利的追求,联想到党争中由此而带来的倾轧以及被伤害后的自身处境,叹道:“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事”,指名利得失之事,谓此事自有因缘,不可与争;但得者岂必强,而失者岂必弱,因此页无须过分介意。这个思想来自老子。《老子》说:“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这就是“谁弱又谁强”一句的本意。一方面,“木强则折”(第七十六章);一方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忧”(第八章),苏轼领会此意,故“得罪以来,深自闭塞,···不敢作文字”(黄州所作《答李端叔书》)。“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是他这个时期自处的信条。所以,“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意图在醉中不问世事,以全身远祸。一“浑”字抒发了以沉醉替换痛苦的悲愤。一个愤世嫉俗而以无言抗争的词人形象呼之欲出。

  下片于自叙中夹以议论。“思量,能几许”,承上“百年里”说来,谓人生能几;而“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即李白“为欢几何”之意。“风雨”自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所“妨”者是人生乐事。陆游《假日书事》诗所云“但嫌尤畏(尤才畏讥)妨人乐”,即是此意。苏轼一踏上仕途便卷入朝廷政治斗争的漩涡,此后命途多难,先后排挤出朝,继又陷身大狱,幸免一死,带罪贬逐,昔时朋友相聚,文酒之欢,此时则唯有“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不惜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当此时,词人几于万念皆灰。“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是因“忧愁风雨”而彻悟之语。他的《答李端叔书》中有一段话可作为这两句词的极好注解:“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地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进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已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哓哓至今,坐此得罪既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然世人逐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才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已,何足为损益。”可见“抵死(老是)说短论长”之要不得。词人自嘲自解,其中实又包含满肚子不平之气。下面笔锋一转,以“幸”字领起,以解脱的心情即景抒怀。造物者无尽藏的清风皓月、无际的苔茵、高张的云幕,这个浩大无穷的现象世界使词人的心量变得无限之大。那令人鄙夷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的狭小世界在眼前消失了,词人忘怀了世俗一切烦恼,再也无意向外驰求满足,而愿与造化同乐,最后在“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的高唱中,情绪变得豁达开朗,超脱功利世界的闲静之情终于成为其人生的至乐之情,在新的精神平衡中洋溢着超乎俗世的圣洁理想,词人那飘逸旷达的风采跃然纸上。

  苏轼在词中擅长抒写人生。他高于一般词人之处,在于他能从人生的矛盾、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正因如此,苏轼描写的人类心灵就比别人多一个层次。这也是他的词能使人“登高望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词人重在解脱,在感情生活中表达了一种理性追求,故不免要以议论入词。此首《满庭芳》便表现出这一特色。词人“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意显词浅,带有口语化的痕迹,似毫不经意,然又颇具匠心。

mǎntíngfāng ·jiǎomíng

shì sòngdài 

jiǎomíng yíngtóuwēi suànláizhuóshèngānmáng shìjiēqiándìng shuíruòyòushuíqiáng qiěchènxiánshēnwèilǎo jìnfàng xiēshūkuáng bǎinián húnjiàoshìzuì sānwànliùqiāncháng  (jìnfàngzuò fàng )
liáng néng yōuchóufēng bànxiāngfáng yòu shuōduǎnlùncháng xìngduìqīngfēnghàoyuè táiyīnzhǎn yúngāozhāng jiāngnánhǎo qiānzhōngměijiǔ mǎntíngf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