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烛调元黍律匀。迎长嘉节属芳辰。云如惜雨钩牵雪,梅不禁风漏泄春。
玉烛调元黍律匀。迎长嘉节属芳辰。云如惜雨钩牵雪,梅不禁风漏泄春。
天意好,物华新。偷闲赢取酒边身。太平朝野都无事,且与莺花作主人。
天意好,物华新。偷闲赢取酒边身。太平朝野都无事,且与莺花作主人。

zhètiānliù--shíxiàoyǒu

zhúdiàoyuánshǔyúnyíngzhǎngjiājiéshǔfāngchényúngōuqiānxuěméijìnfēnglòuxièchūn

tiānhǎohuáxīntōuxiányíngjiǔbiānshēntàipíngcháodōushìqiěyīnghuāzuòzhǔrén

石孝友

石孝友

石孝友,南宋词人,字次仲,江西南昌人。生卒年不详。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填词常用俚俗之语,状写男女情爱。仕途不顺,不羡富贵,隐居于丘壑之间。 石孝友著有《金谷遗音》,《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一卷,明《唐宋名贤百家词》本作《金谷词》,不分卷。有明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四部备要》排印本。《全宋词》据毛□校汲古阁本收录。 ▶ 1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我宿五松下,寂寥(liáo)¹无所欢。
译文:我寄宿在五松山下的农家,心中感到十分苦闷而孤单。
注释:五松山:在今安徽省铜陵市南。媪(ǎo):老妇人。¹寂寥:(内心)冷落孤寂。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田家¹秋作²³,邻女夜舂(chōng)
译文:农家秋来的劳作更加蒙忙,邻家的女子整夜在舂米,不怕秋夜的清寒。
注释:¹田家:农家。²秋作:秋天的劳作。³苦:劳动的辛苦,心中的悲苦。⁴夜舂寒:夜间舂米寒冷。舂:将谷物或药倒进器具进行捣碎破壳。此句中“寒”与上句“苦”,既指农家劳动辛苦,亦指家境贫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跪进¹(diāo)胡饭²,月光明素盘³
译文:房主荀媪给我端来菰米饭,盛满像月光一样皎洁的素盘。
注释:¹跪进:古人席地而坐,上半身挺直,坐在足跟上。²雕胡饭:即菰米饭。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³素盘:白色的盘子。一说是素菜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令人惭¹(piǎo)²,三谢³不能餐
译文:这不禁使我惭愧地想起了接济韩信的漂母,一再辞谢而不敢进餐。
注释:¹惭:惭愧。²漂母:在水边漂洗丝絮的妇人。³三谢:多次推托。⁴不能餐:惭愧得吃不下。

  五松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农民妇女。一天晚上李白借宿在她家,受到主人诚挚的款待。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当时的心情。

  开头两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写出诗人寂寞的情怀。这偏僻的山村里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欢乐的事情,他所接触的都是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这就是三四句所写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秋作,是秋天的劳作。“田家秋作苦”的“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欢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舂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一声,显得十分凄凉。这个“寒”字,十分耐人寻味。它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五六句写到主人荀媪:“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古人席地而坐,屈膝坐在脚跟上,上半身挺直,叫跪坐。因为李白吃饭时是跪坐在那里,所以荀媪将饭端来时也跪下身子呈进给他。“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姓荀的女主人特地做了雕胡饭,是对诗人的热情款待。“月光明素盘”,是对荀媪手中盛饭的盘子突出地加以描写。盘子是白的,菰米也是白的,在月光的照射下,这盘菰米饭就像一盘珍珠一样地耀目。在那样艰苦的山村里,主人端出这盘雕胡饭,诗人被深深地感动了,最后两句说:“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漂母”用西汉淮阴侯韩信的典故。这里的漂母指荀媪。荀媪这样诚恳地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之有愧。李白再三地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享用她的这一顿美餐。

  李白的性格本来是很高傲的,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一醉累月轻王侯”,在王公大人面前是那样地桀骜不驯。可是,对一个普通的山村妇女却是如此谦恭,如此诚挚,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可贵品质。

  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但这首诗却没有一点纵放。风格极为朴素自然。诗人用平铺直叙的写法,像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淡,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是李白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84-386 .
2、 袁行霈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39-340 .

宿sōngshānxiàxúnǎojiā

bái tángdài 

宿sōngxià liáosuǒhuān 
tiánjiāqiūzuò línchōnghán 
guìjìndiāofàn yuèguāngmíngpán 
lìngréncánpiǎo sānxiènéngcān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看朱成碧¹思纷纷²,憔悴³支离为忆君。
译文: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身体憔悴,精神恍惚,只因太过思念你。
注释:¹看朱成碧:朱,红色;碧,青绿色。看朱成碧,把红色看成绿色。²思纷纷:思绪纷乱。³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不信比来¹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²
译文: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伤心泪绝,那就打开衣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注释:¹比来:近来。²石榴裙:典故出自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本意是指红色裙子,转意指女性美妙的风情,因此才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说。

  《乐苑》上说:“《如意娘》,商调曲,唐则天皇后所作也。”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为才人,太宗李世民赐号武媚。而后太宗崩,居感业寺为尼。高宗李治在寺中看见她,复召入宫,拜昭仪。武则天在感业寺的四年,是她人生中最失意的四年,但祸兮福之所伏,武则天在感业寺的日子也充满了命运的转机。在感业寺,武则天写下了她最有名的诗歌《如意娘》,史载这首诗是写给唐高宗李治的。或许,正是这首诗,使得李治才忽然想到尚在削发为尼的旧情人武媚。

  《如意娘》一诗极尽相思愁苦之感,尺幅之中曲折有致,融合了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明朗又含蓄,绚丽又清新。

  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赋比兴兼具,有多重含意。一来明写抒情主人公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梁王僧孺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夜愁示诸宾》)为此句所本。正是心乱眼花使这位痴情女子五色不辨。二来暗指美好春光的流逝,眼见花红褪尽,枝头只剩下绿叶。三来借喻自己只身独处,花红叶绿不能相扶;又喻自己红颜薄命,由昔日欢聚的幸福坠入今日冰冷的相思之苦。

  “朱”、“碧”两种反差极大的颜色,构成了强烈的感情的冷暖对照。眼前和一片寒冷碧绿触目伤怀,引起思虑万千。“憔悴支离为忆君”一句直抒胸臆。从外表写入内心,尽言思妇的瘦弱不支和心力交瘁。至此,这两行诗辗转写的是凄切,是寂寞,是深深地哀怨。情绪的流向较为单一。

  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打破一二句的和弦,以全新的节奏和韵律再现诗的主题:“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意谓: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执著、决然、不掩饰、不造作的独特形象跃然纸上,李白的《长相思》写“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去明镜前”与此句构思相似。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它丰富了诗歌的情绪构成。“不信”句诉说着“断肠”的相思,也隐含着相思的无可奈何,相思的难以喻说。

  《如意娘》写得曲折有致,较好地融合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是武则天的上乘之作,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看朱成碧后来成为唐宋人常用成语。李白诗:“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也可以说看碧成朱。辛弃疾词:“倚栏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柳亭诗话》载:李白的《长相思》一诗中有“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之句,据说李白的夫人看了这首诗,对他说:“君不闻武后诗乎?‘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李白听了后“爽然若失”。后来有“刿目鉥心、掐擢胃肾”之称的孟郊又写出了“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这样语出惊人的句子。但溯其本源,还是承袭了武则天的创意。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全唐诗》卷五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 :58页 .
2、 周懋昌 .“如意娘”的魅力——武则天《如意娘》赏读[J].阅读与写作 :广西语言文学学会;广西大学中文系 ,2000-12-15 :12期 .

niáng

tiān tángdài 

kànzhūchéngfēnfēn qiáocuìzhīwèijūn 
xìnláichángxiàlèi kāixiāngyànshíliúqún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自笑平生为口忙¹,老来事业转荒唐。
译文: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都为谋生糊口到处奔忙,等老了发现这一生的事业很荒唐。
注释:¹为口忙:语意双关:既指因言事和写诗而获罪,又指为谋生糊口,并呼应下文的“鱼美”和“笋香”的口腹之美。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长江绕郭(guō)¹知鱼美,好转连山觉笋(sǔn)香。
译文: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注释:¹郭:外城。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逐客¹不妨员外²置,诗人例作水曹郎³
译文: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
注释:¹逐客:贬谪之人,作者自谓。²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所任的检校官亦属此列,故称。³水曹郎:隶属水部的郎官。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náng)¹
译文: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
注释:¹尚费官家压酒囊:作者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

  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此前诗人一直官卑职微,只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三州知州,到湖州仅两月便下御史台狱,年轻时的抱负均成泡影,只能说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老来”,诗人当时方四十五岁,这个年龄在古人已算不小了,苏轼作于密州的《江城子》词中便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之句。“事业转荒唐”指“乌台诗案”事,屈沉下僚尚可忍耐,无端的牢狱之灾更使他检点自己的人生态度,“荒唐”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却含有几分牢骚。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之。

  初到黄州,正月刚过,又寄居僧舍,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这种“能从黄连中嚼出甜味来”的精神是最应令人钦敬的,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使他在黄州的五年政治上的低谷时期(政治上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却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大批著名词篇均写于这一时期,苏轼成了古代文学家中身处逆境而大有作为的典范,苏轼“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的高尚思想境界成为后人之表率。

  后四句为作者自嘲,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安之若素,自我调侃。其心胸开阔,个性旷达便跃然纸上。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身为“员外”,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压酒囊”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还要费这工资,确实惭愧。 在就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得。

  “诗穷而后工”,“只惭”句有几分无奈,但并不把它作为完全无所作为的理由,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文学上却可以大有作为。黄州成了苏轼一生词与文章创作的顶点,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这首诗一反古代诗人在遭受打击时鸣冤叫屈、叹老嗟卑的惯例,虽自嘲不幸,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后世诗作唯有鲁迅的一首“运交华盖”与其相似。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205-206
2、 何伟安.宋诗选析: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371-372
3、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04-405

chūdàohuángzhōu--shì

xiàopíngshēngwèikǒumánglǎoláishìzhuǎnhuāngtáng

zhǎngjiāngràoguōzhīměihǎozhúliánshānjuésǔnxiāng

zhúfángyuánwàizhìshīrénzuòshuǐcáoláng

zhǐcánháoshìshàngfèiguānjiājiǔnáng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¹之多艰²
译文: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哀叹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注释:¹民生:人生。²艰:难。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余虽好修(xiū)(kuā)¹以鞿(jī)(jī)兮,多(jiǎn)朝谇(suì)²而夕替³
译文: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早晨直言进谏晚上就被罢免。
注释:¹修姱:洁净而美好。²谇:进谏。³替:废。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既替余以蕙纕(xiāng)¹兮,又申²之以揽茝(chǎi)
译文:他们攻击我佩带蕙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
注释:¹纕:佩带。²申:重复。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¹
译文: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注释:¹悔:怨恨。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怨灵修¹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译文: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
注释:¹灵修:指楚怀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众女¹嫉余之蛾(é)眉兮,谣²(zhuó)³谓余以善淫。
译文:群臣都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诽谤说我妖艳好淫。
注释:¹众女:喻群臣。²谣:诋毁。³诼:诽谤。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miǎn)¹规矩而改²³
译文: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注释:¹偭:违背。²改:更改。³错:通“措”,措施,指先圣之法。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背绳墨¹以追曲²兮,竞周容³以为度。
译文: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把苟合取悦作为法则。
注释:¹绳墨:正曲直之具。²曲:斜曲。³周容:苟合取容,指以求容媚为常法。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tún)郁邑¹余侘(chà)(chì)²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译文: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注释:¹邑:同“悒”愁闷不乐。²侘傺:失志貌。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宁溘(kè)死以流亡¹兮,余不忍为此态²也。
译文: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
注释:¹流亡:随水漂流而去。²此态:苟合取容之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zhì)鸟之不群¹兮,自前世²而固然。
译文: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
注释:¹不群:指不与众鸟同群。²前世:古代。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何方圜(yuán)之能周兮,夫孰(shú)异道¹而相安?
译文: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
注释:¹异道:不同的道路。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¹心而抑志兮,忍尤²而攘³(gòu)
译文: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暂时忍受过错,等待将来除去耻辱。
注释:¹屈:委屈。²尤:过错。³攘:除去。⁴诟:耻辱。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¹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²
译文: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注释:¹伏:通“服”,保持,坚守。²厚:厚待。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悔相道¹之不察²兮,延³(zhù)乎吾将反。
译文: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
注释:¹相道:选择道路。²不察:不察知;不了解。³延:长。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¹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²之未远。
译文:调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啊,趁着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注释:¹回:调转。²行迷:指迷途。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¹余马于兰皋(gāo)²兮,驰椒(jiāo)丘且焉止息³。
译文: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
注释:¹步:徐行。²皋:水边高地。³止息:休息一下。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进不入以离尤¹兮,退将复修吾初服²
译文: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
注释:¹尤:罪过。²修吾初服:指修身洁行。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¹(jì)荷以为衣兮,集芙蓉²以为裳(cháng)
译文: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
注释:¹制:裁制。²芙蓉:莲花。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不吾知¹其亦已兮,苟²余情其信芳。
译文: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注释:¹不吾知: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²苟:如果。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¹余冠之岌(jí)岌兮,长余佩之陆离²
译文: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
注释:¹高:指帽高。²陆离:修长而美好的样子。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¹与泽其杂糅(róu)兮,唯²(zhāo)质其犹未亏。
译文:虽然芳洁污垢混杂一起,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朽。
注释:¹芳:指芬芳之物。²唯:只有。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忽反顾以游目¹兮,将往观²乎四荒。
译文:我忽然回头啊纵目远望,我将游观四面遥远地方。
注释:¹游目:纵目瞭望。²往观:前去观望。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佩缤纷¹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mí)²
译文:佩着五彩缤纷华丽装饰,散发出一阵阵浓郁清香。
注释:¹缤纷:极言多。²章:明显。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民生¹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²
译文: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啊,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
注释:¹民生:人生。²常:恒常之法。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虽体解吾犹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²
译文: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难道我能受警戒而彷徨!
注释:¹犹:尚且。²惩:惧怕。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35-756
2、 周扬 等.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第Ⅰ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370-371
3、 王延海.中国古代文学自学指南.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10-14
4、 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129-134
沪教版
沪教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¹曰:“学而时习²之,说亦³(yuè)乎?有朋远方来,说亦乐(lè)乎?人说知而说愠(yùn),说亦君子¹⁰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按时温习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有志向相同的人从远方来相聚(互相切磋,增长学问),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
注释:¹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²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而:顺接作用,然后。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³亦:也。⁴说:同“悦”,高兴,愉悦。⁵朋:志同道合的人。⁶自:从。⁷乐:快乐。⁸人说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说知,是说别人说了解自己。⁹愠:恼怒,恼恨,生气,怨恨。¹⁰君子:指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或品德高尚的人。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知¹之为知之,说知为说知,是²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是智慧的。”
注释:¹知:知道,了解。²是:这。也:表判断的语气。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知之者说如好(hào)¹之者,好之者说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了解(知识)的人比不上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比不上以知识为乐的人。”
注释:¹好:喜爱,爱好。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说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他们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它,他们那些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你可以凭借这种方法做老师了。”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曰:“岁¹寒,然²后知松柏之后凋(diāo)³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当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到来时,这样以后,你便知道松树、柏树是在最后凋谢的。”
注释:¹岁:年。²然:这样。后:以后。³凋:凋谢。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说达;见小利,则大事说成。”(《子路》)
译文:孔子说:“不能想要快,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益。想要快,就不能达到目标;贪图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大事就干不成。”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吾尝¹终日说食,终夜说寝²。以³思,无益,说如学也。”(《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没有好处,还不如学习。”
注释:¹尝:曾经。²寝:睡。³以:表目的,用来。
苏教版
苏教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