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漶难将幼妇题,开皇年月尚堪稽。翻嫌椽笔铭功后,传诵空梁落燕泥。
漫漶难将幼妇题,开皇年月尚堪稽。翻嫌椽笔铭功后,传诵空梁落燕泥。
曹家达

曹家达

曹家达,字颖甫、尹甫,号鹏南,别号拙巢老人。江苏江阴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孝廉(举人),后入南菁书院,研究经书及诗文。废科举后,他深入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二年后取得应手而愈的疗效。以此益信经方之验。 ▶ 83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ráo)¹
译文:日出三竿高,春雾已消散,江边停泊着蜀客的行船。
注释:¹兰桡:船桨的美称。
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凭寄狂夫¹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²
译文:托他给我的丈夫捎一封信,他就住在成都的万里桥畔。
注释:¹狂夫:女子对丈夫的称呼。²万里桥:故址在今成都南门锦江上。
“日出三竿”一首,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诗中的“兰桡”和“狂夫”属于文人用典,与竹枝词的风格不合,有卖弄典故之嫌。“狂夫”一词源自《诗经》,作为妇女称呼自己丈夫的谦辞,曾被唐代诗人大量使用。这里既是用典又是时俗,加上诗中女子给远在成都那个商业兴盛、水陆繁忙之地万里桥的丈夫捎信时思念、嗔怒交织的口吻,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对丈夫怨爱交加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30-136
2、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6-41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蕴藻萦蔓,鬣走带牵。小鱼尾游,翕忽跳达。亘流背林,禅刹相接。绿叶秾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锦,香风芬馥,士女骈阗,临流泛觞,最为胜处矣。憩青龙桥,桥侧数武,有寺依山傍岩,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积岚沉雾。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畛,丛翠之中,隐见村落。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业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者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塍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
出西直门¹,过高梁桥,杨柳夹道,带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见沙石,带藻²(yíng)³,鬣(liè)带牵。小鱼尾游,翕(xī)跳达。亘(gèn)流背林¹⁰,禅刹¹¹相接。绿叶秾(nóng)郁,下覆朱户,寂静无人,鸟鸣花落。过响水闸,听水声汩汩。至龙潭堤(dī),树益茂,水益阔,是为西湖¹²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¹³十里如锦,香风芬馥(fù),士女骈(pián)(tián)¹⁴,临流泛觞¹⁵,最为胜处矣。憩(qì)青龙桥,桥侧数武¹⁶,有寺依山傍岩,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阁,翼以千峰,萦抱屏立¹⁷,积岚沉雾¹⁸。前开一镜,堤柳溪流,杂以畦(qí)(zhěn),丛翠之中,隐见村落。降临水行,至功德寺,宽博¹⁹有野致。前绕清流,有危桥可坐。寺僧多业农事,日已西,见道人执畚(běn)²⁰插者带笠者野歌而归。有老僧持杖散步塍(chéng)间,水田浩白,群蛙偕鸣²¹。噫!此田家之乐也,予不见此者三年矣。
译文:出了西直门,过了高梁桥,路旁皆是杨柳,道旁清溪如同衣带,流水清澈,可以清楚地看见水底的沙石,水草藻类萦绕,像是马鬣在风中飘荡,小鱼一条接着一条,忽然跳出水面,流水绵延,背依竹林,接着是一座古刹,绿叶浓郁,掩映着朱红的大门,寂静无人,惟闻鸟鸣花落。经过响水闸,听见水声汩汩流淌。到了龙潭堤,树木越发茂密,水面越发宽阔,这就是颐和园昆明湖了。每到盛夏的时候,莲花十里如锦,风中满是浓郁芬芳,众多美丽高贵的女子聚在此处,列坐水边,浮杯饮酒,真是极为美丽的景致啊。在青龙桥上歇息,桥边数步之外,有一寺庙依山而建,下临陡崖,古柏阴森,石路千级。山腰有一阁楼,千峰仿佛成了它的羽翼般,怀抱着阁楼像屏风一样立着,此处常常沉积着流岚雾霭。前方平坦开阔如镜,有溪流,旁植柳树,稻田处处,一片翠绿之中隐隐可见村落。沿着溪水流向走,到功德寺,寺内宽阔而颇有野外的景致,前面清澈的溪流绕过,有一座高高的小桥可以坐下歇息。寺庙里的僧人大多能做农活,日已偏西,可以看见修道之人拿着农具戴着斗笠唱着歌归来。有年老的僧人杵着拐杖在田埂间散步,水田因反光而泛白,青蛙鸣声此起彼伏。啊,这就是田园生活的快乐啊,我已经多年没有见到了,于是晚上就歇在这里。
注释:西山十记:全文共十篇,此处选一篇。西山:指北京西山。西山是军都山的分支,包括妙峰山,香山、翠微山、卢师山,玉泉山等。¹西直门:即今北京西直门。以下各地名,今天大部分仍存在。²带藻:一种水草。³萦:萦绕。⁴蔓:枝蔓。⁵鬣:兽类颈上之毛,如马鬃。⁶走:移动。⁷牵:牵扯。此句言,水藻像马鬃那样被风吹得移动着,又像带子一样牵扯着。⁸翕忽:忽然之间。《文选·吴都赋》:“神化翕忽。”刘良注:“翕忽,变化疾速貌。”⁹跳达:同“挑达”,轻捷跳跃的样子。《诗经·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朱熹注:“挑,轻儇跳跃之貌;达,放姿也。”一说,往来的样子。¹⁰亘流背林:面对着河水,背靠着树林。亘:横断,此处是迎对的意思。¹¹禅刹:佛寺。¹²西湖:即后来颐和园内的昆明湖。¹³芙蓉:荷花。¹⁴骈阗:一作“骈填”,人多拥挤的样子。¹⁵临流泛觞:指在水边宴饮。大家列坐在流水之侧,把酒杯(觞)放在流水上,让它任意漂流,停在谁那里,谁就喝酒。¹⁶武:半步。一般以五尺为步。极言小阁的飘忽轻盈之状。¹⁷屏立:像屏风一样地立着。¹⁸积岚沉雾:形容岚雾的厚重。岚:山气。¹⁹宽博:指衣服肥大。²⁰道人执畚者插者:道人,此处指僧人。畚:草编农具,像簸箕一类的东西。插,同“锸”,铁锹。²¹“有老僧”三句:塍:田垅。浩白:形容水田白茫茫一片。
忝职畿甸淹,滥陪时俊后。
忝职畿(jī)(diàn)¹淹,滥陪时俊后。
译文:我侥幸在京城郊区任职,地处偏远,大多数时间都在接待一些高官权贵,因此忙碌不已。
注释:¹畿甸:指京城地区,泛指京城郊外的地方。
才轻策疲劣,势薄常驱走。
才轻策疲劣,势薄常驱走。
译文:我自己的才能和策略都很平庸,势力单薄又常常感觉力不从心。
牵役劳风尘,秉心在岩薮。
牵役¹劳风尘,秉心在岩薮(sǒu)²
译文:我为俗务所拖累,心劳力薄,内心却向往幽静山野的隐逸之趣。
注释:¹牵役:为俗务所拖累。²岩薮:山泽;山野。
宗贤开别业,形胜代希偶。
宗贤开别业,形胜代希偶。
译文:宗族中的贤者在马嵬建造了新的居所,这里的风景优美,真是稀世罕见、古来少有的好地方。
竹绕清渭滨,泉流白渠口。
竹绕清渭滨,泉流白渠(qú)口。
译文:这片居所靠近清澈的渭水旁边,泉水正好流经白渠的出入口,景色十分清静幽深。
逡巡期赏会,挥忽变星斗。
(qūn)¹期赏会,挥忽²变星斗。
译文:我曾期待着到这个地方来欣赏美景,但一转眼却已经过去了许多年。
注释:¹逡巡:徘徊不进;滞留。²挥忽:倏忽。
逮此乘务闲,因而访幽叟。
逮此乘务闲,因而访幽叟(sǒu)¹
译文:现在我乘着自己闲暇的时候,来到这里寻找幽静的地方,并拜访隐居在这里的文人雅士。
注释:¹幽叟:隐居的老人。
入来殊景物,行复洗纷垢。
入来殊景物,行复洗纷垢¹
译文:进入这里,发现景色与以前大不相同,于是洗涤了心中的烦恼和尘垢。
注释:¹纷垢:纷多的污垢。
林静秋色多,潭深月光厚。
林静秋色多,潭深月光厚。
译文:这片树林里很静谧,秋日景色十分宜人,池潭里的水非常清澈,月光皎洁得像白银一样。
盛香莲近拆,新味瓜初剖。
盛香莲近拆,新味瓜初剖。
译文:池塘里的莲花正在盛开,散发出清新的香气,新摘的瓜果味道鲜美。
滞拙怀隐沦,书之寄良友。
滞拙(zhuō)¹怀隐沦,书之寄良友。
译文:我怀念曾经隐逸的生活,于是写下这些文字,并寄给自己的好朋友们。
注释:¹滞拙:迟钝笨拙。多用作谦辞。

wǎnxiàwéiqīngshūchítíngshìjīngdōuèrzhī--wángwān

tiǎnzhídiānyānlànpéishíjùnhòucáiqīnglièshìbáochángzǒu

qiānláofēngchénbǐngxīnzàiyánsǒuzōngxiánkāibiéxíngshèngdàiǒu

zhúràoqīngwèibīnquánliúbáikǒuqūnxúnshǎnghuìhuībiànxīngdòu

dǎichéngxiányīnér访fǎngyōusǒuláishūjǐngxíngfēngòu

línjìngqiūduōtánshēnyuèguānghòushèngxiāngliánjìnchāixīnwèiguāchūpōu

zhìzhuō怀huáiyǐnlúnshūzhīliángyǒu

瘴云苦。遍五溪、沙明水碧,声声不断,只劝行人休去。行人今古如织,正复何事,关卿频寄语。空祠废驿,便征衫湿尽,马蹄难驻。
(zhàng)¹苦。遍五溪²、沙明水碧,声声不断,只劝行人休去³。行人今古如织,正复何事,关卿频寄语。空祠废驿(yì),便征衫湿尽,马蹄难驻。
译文:布满瘴云的地方多么苦啊!那沙明水绿的五溪,传遍了鹧鸪声声不断的啼鸣,只管劝行人不要到那里去。鹧鸪啊,那里从古到今,行人来往如同穿梭,这又关你什么事?哦,你在频频向人寄语:这里除了空寂的破祠,就是废弃了的驿站,即使泪水湿尽了征衫,也无法找到驻足之地!
注释:鹧鸪:鸟名,羽毛黑白相杂,背部、胸腹的眼状白斑十分显著。作者的弟弟曹申吉康熙十年(1671)任贵州巡抚,二年后吴三桂叛清,申吉行踪不明。作者因此愁思万千。著明词人李良年作《留客住·鹧鸪》对申吉的处境表示哀念,作者便以此词与李良年相唱酬。因此作者通过咏鹧鸪而哀念弟弟,表达了对弟弟的深切同情和理解。¹瘴云:南方山林里的湿热蒸郁之气,可致人疾病。²五溪:《水经注》载:“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横溪、西溪、无溪、辰溪,悉蛮夷所居。”³只劝行人休去:鹧鸪鸣叫,其声如“行不得也哥哥”。⁴卿:爱称,指鹧鸪,暗指作者的弟弟。
风更雨。一发中原,杳无望处。万里炎荒,遮莫摧残毛羽。记否越王春殿,宫女如花,秪今惟剩汝。子规声续,想江深月黑,低头臣甫。
风更雨。一发中原¹,杳(yǎo)无望处。万里炎荒²,遮莫³摧残毛羽。记否越王春殿,宫女如花,秪(dī)今惟剩汝。子规声续,想江深月黑,低头臣甫
译文:在那风雨交加的日子里,鹧鸪啊,你遥望幽暗的天际,望不见“青山一发”的中原大地。你只能在万里炎热荒远的地方,备受摧残,凋落了毛羽。李白的诗句你还记得不?当年的越王春殿里,挤满了如花的宫女,如今只剩下了你。你听,杜鹃接着你发出了悲鸣,想必你在这江深月黑的时候,也会向杜鹃低头再拜,学一学不忘朝廷的杜甫?
注释:¹一发中原:语出苏轼诗:“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意思是远望中原青山,如同一根头发。杳,幽暗深远,见不到踪影。²炎荒:南方炎热荒远之地。³遮莫:尽教之意。⁴“记否越王春殿”三句:化用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玉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意。汝:你,指鹧鸪,暗指在边廷的很多官员中,只有作者的弟弟还在不屈地忍受煎熬。⁵子规:又名杜鹃。相传系古望帝之魂所化。⁶低头臣甫:化用杜甫《杜鹃》中“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句意。此处有作者坚信弟弟忠于朝廷的寓意。

  康熙十二年(1673) 爆发的“三藩之乱”给予曹贞吉以极深的刺激。由于其胞弟曹申吉陷身于吴三桂的叛乱中,贞吉是心境既乱而处境甚危。曹申吉,字锡余,号淡庵,幼贞吉一岁,顺治十二年(1655) 以二十一岁之龄中进士,可谓年少得志。康熙初深得清圣祖赏识,曾作为特使祭祀南岳。康熙十年(1671) 出任贵州巡抚,年仅三十七岁即荣为方面大臣。谁知二年后吴三桂叛清,一起兵尽俘黔贵督抚,曹申吉行迹变得扑朔迷离,真相不明。“三藩”乱平后,康熙定申吉为 “逆臣”,到雍正朝撤销“逆臣”之谳,然未作明确论定,直至乾隆朝才又正式批准入“忠烈祠”。当康熙定曹申吉为“逆臣”时,作为胞兄的曹贞吉其心情固可想见;而在未定罪案前,对手足情亲的兄弟孤悬天外、音闻中断、行踪难明,贞吉愁思百端,焦忧无端,心中伤痛实在难以言喻。《留客住·鹧鸪》词作于康熙十五年左右,即曹贞吉深怀难以尽言之痛时。

  “浙西六家” 中的著名词人李良年原在曹申吉幕中,“三藩”乱起前李氏先期出黔,得免陷难。他曾作《鹧鸪怨》五古三首“怀渠丘公”(即指申吉),到京城后又作《留客住·鹧鸪》,哀念曹申吉处境,贞吉此词即系与李良年相唱酬之作。前后同时所作的《满廷芳·闻雁》的“从今去,湘流曲折,莫近小窗横” ;《青玉案·雁字》的 “人间多少伤心客,欲寄离愁那能得”,“无端风雨,横斜催乱,几阵烟云黑”等,也都哀伤感于其弟生离死别的无可沟通的是苦吟唱。

  词起句三字 “瘴云苦”,既从地域空间上紧扣湘黔云贵一带特定的“境”,又以一“苦”字浓重地抽理起全篇的 “情”。这一声苦叹,似是鹧鸪啼出,又似词人抚案沉吟。作为咏物之篇,一起首就已 “物” 、“我”相融,合二为一。五溪,指湘黔接壤之地的雄、 横、 西、 潕、 辰五条江水(见《水经注》)。“遍五溪沙明水碧”一句以具体的地理位置既补足了 “瘴云”之句的寓意,界明其方位,又在艺术效果上令人仿佛听到“声声不断的”“瘴云苦、“行人”休去”之啼吟声响遍了五溪流域的上上下下。一个“遍”字看似寻常实属精警,应和“苦”字以及“声声不断”的啼鸣贯连一气来体味。词人说: “行人今古如织”,这区域这条道上古往今来行人不绝,关你何事呢?何以“只劝行人休去”啊? “频寄语”以下是 “寄语”的内容,也即“休去”的理由: 那里是一片荒芜,祠空驿废,人烟绝迹,泪湿征衫,无可驻脚之处。这就是“瘴云苦”的实际境界。这“苦”境之所以造成,是战乱,是人事沧桑的变异。从时空的广阔性上说,湘黔云贵地区自明末以来未曾安定过,南明永历政权抗击清兵血战过十数年,吴三桂之乱则是在疮痍遍地未见恢复之际接踵而来的。从曹贞吉具体的心境感受而言,这“苦”境又正是他爱弟现今陷身的具体处境。王士祯曾评贞吉咏物词说: “实庵先生咏物皆取其闻见所及耳,而神光离合,望之如蜃气结成楼阁。” (见《珂雪词》前《词话》)渔洋讲了二点很准确的问题,一是曹氏咏物的 “实”的一面即 “皆取闻见所及”,指实在的感受;二是艺术形态的 “虚”的一面: “蜃气结成楼阁”。这“虚”、“实”相契的中介环节是如“蜃气”一般的 “神”。取物之神而再渗入以一己神思,此乃咏物上乘技法,所谓“神光离合”。从这首鹧鸪词的上片中已可体味到这高妙之处。

  下片承上述“苦”境,集中抒述对申吉的苦忆。这忆念的具体表述则是从代爱弟吐露苦情的角度写来,即写自己所忆念的对象的心境。这种从对面写来的手法,在杜诗和柳永的词等前人作品中曾经有过。此类手法的运用,贵在真切,即务需情致真挚、情感深沉、情境贴切,所以颇不易佳。曹贞吉对其弟深深理解,有着感同身受的心灵相通处,故词情哀凄感人。他说: 在风横雨斜的日子里,你一定昼夜在苦思遥念中原的亲人(“一发中原”句翻用苏轼“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为“杳无望处”而哀苦无尽; 你又一定在“万里炎荒”备遭摧残,“毛羽”凋零! 遮莫,意为 “尽教”,严重地被……这些虽属设想,但应属对方真切的处境和心境。接着词人悲叹道:当年边廷的众多官员中,一定只有你不屈辱地在孤苦无援的境地里受煎熬。“记否”三句化用李白诗:“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曹贞吉绝不信种种关于申吉降顺吴三桂的谣传,他坚持认为其弟是效忠清廷的,并未从逆。词到这里,从形态上看仍不离鹧鸪此“物”,然而这物形所透现的情与意全是“我”的,诚是“神光离合”一片。

  因为曹贞吉不接受有关其弟的各种传言,所以紧接着在结句中强调出“忠爱”之情。他认为曹申吉一定在月黑江深的境遇中如同当年杜甫为叛军所拘时那样吟唱出“臣甫愤所切”,犹似杜鹃泣血一般地忠魂不化! “子规声续”,子规即杜鹃,一“续”字既是以鹃啼续鹧鸪之鸣,由哀苦而变悲壮; 又是“续”杜甫的忠爱之情,由凄怨而转为慷慨。这一转化,使这首咏物之唱的“意”愈益深化,其笔墨又足见灵动。

  《留客住·鹧鸪》的高明处全在一个“化”字法上。所咏之 “鹧鸪”,时而是第一人称“我”,时而是第二人称的“汝”,时而又是第三人称的“物”。三者化合为一,离合惝恍,遥思深虑隐约而出,此即所谓“光怪腾蛟蜃”的艺术境界。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高树多悲风¹,海水扬其波²
译文: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注释:¹悲风:凄厉的寒风。²扬其波:掀起波浪。此二句比喻环境凶险。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利剑¹不在掌,结友²何须³多?
译文: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
注释:¹利剑:锋利的剑。这里比喻权势。²结友:交朋友。³何须:何必,何用。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不见剑(lí)间雀,见鹞(yào)¹自投罗²
译文:你没有看见剑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
注释:¹鹞:一种非常凶狠的鸟类,鹰的一种,似鹰而小。²罗:捕鸟用的网。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罗家¹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译文: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
注释:¹罗家:设罗网捕雀的人。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拔剑捎(shāo)¹罗网,黄雀得飞飞。
译文: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
注释:¹捎:挥击;削破;除去。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飞飞¹(mó)²苍天,来下谢少年。
译文: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注释:¹飞飞:自由飞行貌。²摩:接近、迫近。“摩苍天”是形容黄雀飞得很高。

  全诗可分两段。前四句为一段。“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以比兴发端,出语惊人。《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说卦》)谚曰:“树大招风。”则高树之风,其摧折破坏之力可想而知。“风”前又着一“悲”字,更加强了这自然景观所具的主观感情色彩。大海无边,波涛山立,风吹浪涌,楫摧樯倾,它和首句所描绘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实际是现实政治气侯的象征,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险恶风涛和政治上的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内心的悲愤与忧惧。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里,在这样一种心情支配下,作者痛定思痛,在百转千回之后,满怀悲愤喊出了“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一自身痛苦经历所得出的结论。没有权势便不必交友,这真是石破天惊之论!无论从传统的观念,无论从一般人的生活实际,都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来。儒家一向强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从《诗经·伐木》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到今天民间流传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都是强调朋友越多越好。然而,正是由于它的不合常情常理,反而有了更加强烈的震撼力量,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悲愤。从曹集中《赠徐干》“亲交义在敦”、《赠丁仪》“亲交义不薄”、《送应氏》“念我平生亲”、《箜篌引》“亲友从我游”等等诗句来看,作者是一个喜交游、重友情的人。这样一个风流倜傥的翩翩佳公子,如今却大声呼喊出与自己本性完全格格不入的话来,不但用以自警,而且用以告诫世人,则其内心的悲苦激烈、创巨痛深,正是不言可知。

    “不见篱间雀”以下为全诗第二段。无权无势就不必交友,这当然不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思想,而是在特殊情况下所发出的悲愤至极的牢骚。这个观点既无法被读者接受,作者也无法引经据典加以论证。因此他采用寓言手法,用“不见”二字引出了持剑少年救雀的故事。这个故事从表面看,是从反面来论证“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一不易为人接受的观点,而实际上却是紧承上段,进一步抒写自己内心的悲愤情绪。

  黄雀是温驯的小鸟,加上“篱间”二字,更可见其并无冲天之志,不过在篱间嬉戏度日而已。然而就是这样一只于人于物都无所害的小鸟,竟也不能见容于世人,设下罗网,放出鹞鹰,必欲驱捕逐得而后快。为罗驱雀的鹞鹰何其凶恶,见鹞投罗的黄雀何其可怜,见雀而喜的罗家何其卑劣。作者虽无一字褒贬,而感情已深融于叙事之中。作者对掌权者的痛恨,对无辜被害的弱小者的同情,均不难于词句外得之。

  作者又进而想象有一手仗利剑的少年,抉开罗网,放走黄雀。黄雀死里逃生,直飞云霄,却又从天空俯冲而下,绕少年盘旋飞鸣,感谢其救命之恩。显然,“拔剑捎罗网”的英俊少年实际是作者想象之中自我形象的化身;黄雀“飞飞摩苍天”所表现的轻快、愉悦,实际是作者在想象中解救了朋友急难之后所感到的轻快和愉悦。诚然,这只是作者的幻想而已。在现实中无能为力,只好在幻想的虚境中求得心灵的解脱,其情亦可悲矣。然而,在这虚幻的想象中,也潜藏着作者对布罗网者的愤怒和反抗。

  曹植诗歌的特点,钟嵘《诗品》的“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八个字最为确评,也最常为人引用。但就这首《野田黄雀行》而言,“骨气”(思想内容)确实是高的,而辞采却说不上“华茂”。从总体上看,这首诗更具有汉乐府民歌的质朴风味。首先,拔剑捎网、黄雀谢恩这一情节,就明显受汉乐府民歌中许多带寓言色彩的作品的影响。西汉《铙歌》十八曲中《艾如张》一曲有“山出黄雀亦有罗,雀已高飞奈雀何”之句,对此篇构思的启发,更是显然。其次,此诗的词句也多质朴无华。“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这种句式完全是纯粹的口语,“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二句中的叠字及顶真修辞手法也都是乐府民歌中常见的。这些朴实的词句和诗歌所要表现的内容正相适应,如果有意雕琢,其感人的力量也许倒反而会减退了。于此可见曹植这个才高八斗的作家向民歌学习所取得的成就。

参考资料:
1、 李文初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258-259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