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堠居市廛,百堠居林莽。土木若有情,山中亦惆怅。
一堠居市廛,百堠居林莽。土木若有情,山中亦惆怅。

liúqīngcáishíyǒng··hòuzi--huángshù

hòushìchánbǎihòulínmǎng

ruòyǒuqíngshānzhōngchóuchàng

黄庶

黄庶

宋洪州分宁人,字亚父。黄湜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佐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后摄知康州。工诗。有《伐檀集》。 ▶ 1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曹冲生¹五六岁,智意²所及³,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¹⁰莫能出其理¹¹。冲曰:“置¹²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¹³以载之,则校(jiào)¹⁴可知矣。”太祖悦¹⁵,即施行焉¹⁶
译文: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已经比得上成年人的智慧。当时孙权送来了一头大象,曹操想要知道大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但他的手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先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将大象牵下来,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注释:¹生:长到。²智意:智谋。³及:比得上。⁴若:相比。⁵致:送。⁶太祖:曹操,即曹冲之父。⁷欲:想要。⁸访:询问。⁹群下:手下群臣。¹⁰咸:都。¹¹理:办法。¹²置:安放。¹³物:物品。¹⁴校:通“较”,比较。¹⁵悦:高兴,开心。¹⁶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沧浪独步亦无悰(cóng)¹,聊上危台四望中。
译文:沧浪亭中独步亦感无趣,登高四望排遣心中惆怅。
注释:¹悰:欢乐;乐趣。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译文:深秋时节,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译文: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译文:你来了一刻又原路返回,无人陪伴我喝酒吟唱。

  这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一开始就出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他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正是因为友人离去产生了一种若有所失的空虚之感。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由于心境寂寥,望中的景色也偏于清冷。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零落的秋景中带有人事象征,因而自然地过渡到末联,引起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无人伴其醉吟。

  诗题为“怀贯之”,篇中并没有出现“怀”的字样,但从诗人长吟远慕的情绪和行动中,却表现出对友人的强烈、深沉的怀念。诗中友人虽未出面,而处处让人感到他的存在,时时牵绕着诗人的感情和思绪。那危台,那林木,那翠竹,都曾经是作者和友人登览、吟咏的对象,其间都如同留有友人的一点什么,却又无可寻觅,反而触景兴慨。这样从诗人怅惘的状态和表现中,便把萦绕在心头难以排遣的怀念之情表现得非常深入切至。

  怀念人的诗,格调上一般以低回婉转容易取得成功,但此诗气格却颇显高远。开头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就有一种超迈迥拔之气。所写的红叶、秋桐等秋景,也是以清幽萧疏的基调,反映着人的情绪。诗中说友人是“暂来径往”,从字面上来看,他离别的当儿也没有那种依依之情。诗人的怀念属于更深沉、更内在的一种类型。而这,在艺术上更难于表现一些。

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pān)¹
译文:清冷的月宫一团团桂花开得正盛,年年花开只能自己独自攀折。
注释:¹攀:摘取;折。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译文:人世间的人都在一起讨论天上,不知天上的人也在回忆人间世。

chángé

biāngòng míngdài 

yuègōngqīnglěngguìtuántuán suìsuìhuākāizhǐpān 
gòngzàirénjiānshuōtiānshàng zhītiānshàngrénjiān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赵客¹(màn)胡缨(yīng)²,吴钩³霜雪明
译文:燕赵的侠士,头上系着侠士的武缨,腰佩吴越闪亮的弯刀。
注释:¹赵客:燕赵之地的侠客。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²缦胡缨,即少数民族做工粗糙的没有花纹的带子。缦:没有花纹。胡缨:古时将北方少数民族通称为胡;缨,系冠帽的带子。³吴钩:宝刀名。⁴霜雪明:谓宝刀的锋刃像霜雪一样明亮。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银鞍(ān)照白马,飒(sà)(tà)¹如流星。
译文:骑着银鞍白马,在大街上驰骋就像天上的流星一样迅疾。
注释:¹飒沓:迅疾的样子。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译文:他们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译文:他们大事做成后,拂袖而去将功劳和美名隐藏起来。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闲过信陵¹饮,脱剑膝前横。
译文:想当年,侯嬴、朱亥与信陵君结交,与之脱剑横膝,交相欢饮。
注释:¹信陵: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为人礼贤下士,门下食客三千余人。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将炙(zhì)啖朱亥(hài),持觞(shāng)劝侯嬴。
译文:与朱亥、侯嬴一同大口吃肉,大碗饮酒。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译文:几杯热酒下肚,便慷慨许诺,愿为知己两肋插刀,一诺重于泰山。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¹生。
译文:酒后眼花耳热,意气勃勃劲生,感动苍天,可贯长虹。
注释:¹素霓:白虹。古人认为,凡要出现不寻常的大事,就会有不寻常的天象出现,如“白虹贯日”。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救赵挥金槌(chuí),邯(hán)(dān)先震惊。
译文:朱亥为信陵君救赵,挥起了金椎,使赵都邯郸上下,都为之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千秋二壮士,烜(xuǎn)¹大梁城²
译文:二位壮士的豪举,千秋之后仍然在大梁城传为美谈。
注释:¹烜赫:形容声名盛大。²大梁城:魏国都城,今河南开封。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译文:他们纵然死去而侠骨犹香,不愧为一世英豪。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¹
译文:谁甘心像扬雄一样,在阁中伏案,终其白首只为了写一部《太玄经》?
注释:¹太玄经:西汉扬雄的一部哲学著作。扬雄曾在皇帝藏书的天禄阁任校刊工作。

  《侠客行》这首古风抒发了作者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李白在诗中是借他人故事,浇自己块垒。

  前八句描绘赵地侠客的形象与行为。诗人李白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写:“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仅二十个字,仿佛全是写物而不写人,但侠客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了。“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当时流行的任侠服饰,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纵、慷慨之气,把物都写活了。乱发突鬓,身佩弯刀,白马银鞍,扬鞭疾骋,这是一幅粗犷英武的侠客肖像画。“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用《庄子》典故,夸剑之锋利,诗未言杀何等样人,不过所谓侠客,总是杀不义之人,为人报仇之类。“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是侠客解人之难不求回报的节操。这几句高度概括了侠客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的高尚人格。

  在渲染侠客精神后,“闲过”两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将侠客与战国时期信陵君这样的“明主”联系起来。李白正是想结识像信陵君这样的明主以成就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的政治抱负。

  接着十二句写信陵君救赵用两位侠客的故事。写信陵君款待侯嬴和朱亥,两位侠客为信陵君的大义和感情所感动,意气慷慨激昂如白虹贯日,许下比五岳还重的诺言。赞扬朱亥挥锤击杀晋鄙而震惊赵国,虽然侯嬴和朱亥都死去,但在魏都留下盛大声名,侠骨传香,不愧为当世英雄。

  诗人不仅在热烈地颂唱侯嬴和朱亥“二壮士”,同时也对校书天禄阁草《太玄经》的扬雄辈,无情地加以蔑视:“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末二句以扬雄反衬侠客精神的崇高和伟大。

  李白《侠客行》一诗虽在礼赞侠客精神,但由于诗人就是尚任侠的,所以此诗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的豪情壮志在诗中表现无遗。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67-269

xiáxíng

bái tángdài 

zhàomànyīng gōushuāngxuěmíng 
yínānzhàobái liúxīng 
shíshārén qiānliúxíng 
shìliǎo shēncángshēnmíng 
xiánguòxìnlíngyǐn tuōjiànqiánhéng 
jiāngzhìdànzhūhài chíshāngquànhóuyíng 
sānbēiránnuò yuèdàowéiqīng 
yǎnhuāěrhòu shēng 
jiùzhàohuījīnchuí hándānxiānzhènjīng 
qiānqiūèrzhuàngshì xuǎnliángchéng 
zòngxiáxiāng cánshìshàngyīng 
shuínéngshūxià báishǒutàixuánjīng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城上斜阳¹画角²哀,沈园³非复旧池台。
译文:斜阳下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注释:¹斜阳:偏西的太阳。²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³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¹照影来。
译文: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依然碧绿的春水,曾经照映出她那么美丽的身影。
注释:¹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这里指唐琬。

  《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中并有“坏壁醉题尘漠漠”之句。那时沈园已有很大变化;而现在又过七年,更是面目全非,不仅“三易主”,且池台景物也不复可认。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唯一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这里留下了他刹那间的欢喜与永久的悲,《钗头凤·红酥手》这首摧人肝肺之词也题于此。他多么渴望旧事重现,尽管那是悲剧,但毕竟可一睹唐氏芳姿。这当然是幻想,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又希望沈园此时的一池一台仍保持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情景,以便旧梦重温,借以自慰。但现实太残酷了,今日不仅心上人早已作古,连景物也非复旧观。诗人此刻心境之寥落,可以想见。

  但是诗人并不就此作罢,他仍竭力寻找可以引起回忆的景物,于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悦而是“伤心”的回忆:“曾是惊鸿照影来”。四十四年前,唐氏恰如曹植《洛神赋》中所描写的“翩若惊鸿”的仙子,飘然降临于春波之上。她是那么婉娈温柔,又是那么凄楚欲绝。离异之后的不期而遇所引起的只是无限“伤心”。诗人赋《钗头凤》,抒写出“东风恶,欢情薄”的愤懑,“泪痕红浥鲛绡透”的悲哀,“错!错!错!”的悔恨。唐氏和词亦发出“世情薄,人情恶”的控诉,“今非昨,病魂常恨千秋索”的哀怨。虽然已过了四十余春秋,而诗人“一怀愁绪”,绵绵不绝,但“玉骨久成泉下土”(《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一切早已无可挽回,那照影惊鸿已一去不复返了。然而只要此心不死,此“影”将永在心中。

参考资料:
1、 王英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99-1001

shěnyuánèrshǒu ·

yóu sòngdài 

chéngshàngxiéyánghuàjiǎoāi shěnyuánfēijiùchítái 
shāngxīnqiáoxiàchūn绿 céngshìjīnghóng鸿zhàoyǐng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