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土淹沉客,诗书梦寐身。
又辞千里幕,去布一同春。
路想多归户,庭应绝涝民。
青衫莫嗟叹,知已在陶钧。
尘土淹沉客,诗书梦寐身。
又辞千里幕,去布一同春。
路想多归户,庭应绝涝民。
青衫莫嗟叹,知已在陶钧。
黄庶

黄庶

宋洪州分宁人,字亚父。黄湜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佐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后摄知康州。工诗。有《伐檀集》。 ▶ 1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
秋老钟山万木稀,凋(diāo)伤总属劫尘¹飞。
注释:¹劫尘:即劫灰,佛教中指烧毁一切的大火后所剩的灰烬。
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不知玉露¹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注释:¹玉露:白露。
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正无衣。
倚月素娥(é)¹徒有树,履霜²青女³正无衣。
注释:¹素娥:即嫦娥。²履霜:踩着霜。意谓踩霜即预示着严寒将至。³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华林¹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yàn)归。
注释:¹华林:曹魏时的皇家园林,此泛指美好的树林园苑。

  秋已深了,远望南京城东的钟山,万物凋零,寒山肃杀,犹如劫后余烬,一片寥落荒芜的气象。首二句紧扣题面,从落叶下笔,“万木稀”三字说明已是落叶纷飞的时候了。“秋老”的“老”字下得很重,表明金陵一带笼罩在萧飒的气氛之中,而“劫尘”二字已说出江山易代的沧桑之痛。杜甫本有“玉露凋伤枫树林”的句子,但如今木叶尽脱的景象使人感到的并不是风霜之侵袭,而是作为帝王之都的金陵气数已尽。所以三、四两句更明显地揭露出政治的变幻是诗人悲秋感伤的真正原因。就是在三年以前,清军南下的铁蹄践踏了这紫金山前、玄武湖畔的大好河山,弘光政权随之倾覆,钱谦益虽然觍颜事敌,偷生苟活,而心中却也充满着矛盾与痛苦,故他于诗中每每发泄其故国之思。“金陵王气”显然是用了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句子,而这里分明是指明王朝的衰败。故这两句中对明亡的惋叹是十分清楚的,说叶落缘于王气衰竭二非关金风秋露,自然是故作痴语,但用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确是十分沉痛的。

  李商隐的《霜月》中说:“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即借咏物而表现处于严峻环境中的乐观态度,然钱谦益则反其意而用之。嫦娥独自依月,涂有桂树相伴,青女履霜无依,倍感凄寒。五、六两句由落叶而想到月中的桂树,想到摧落黄叶的严霜,然分明以素娥、青女自况,暗示了自己于严峻肃杀的政治氛围中所感到的孤独与忧伤。最后两句归结到落叶上,原先一片葱翠茂密的树林,如今已是荒败如沙漠,在那广漠无垠的寒空中一只孤雁掠过,更增加了秋林的荒寒落寞之感,给全诗平添了低沉灰暗的调子。而那寒空中孤独的飞雁,岂不是诗人自身的象征吗?

  这首诗借咏物而自抒怀抱,表现了钱氏此诗的故园江山之思。这一方面自然出于他降清后未得重用、而又身系囹圄的处境;另一方面也有感于清政府的残暴肆虐,因此他的心情是颓丧的。

  王士祺论明末清初有三派,以为“虞山源于少陵,时与苏近”(《分甘余话》);钱谦益的弟子瞿式耜也说“先生之诗,以杜、韩为宗”(《牧斋先生初学集目序》),都说钱氏的诗源本杜甫,即以此诗为例,风格沉郁顿挫,遣词造句、用典使事都极为娴熟,也近于杜甫的诗风,所以向来被视为钱谦益的代表作之一。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一版。第780-781页
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
黄沙¹(qì)²里客行迷,四望云天³直下低
译文:异乡客子在黄沙碛里把路迷,四下张望只觉得云天向下低。
注释:¹黄沙:指沙漠地区。²碛: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³云天:高空。⁴直下低:往下低落。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为言¹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
译文:只说是地到此尽天也到此尽,我已走到安西却还要再向西。
注释:¹言:说。

  这首诗显示的是作者在大漠上行旅时所望见的景色和所产生的感觉。首句“黄沙碛里客行迷”,是写置身于荒漠中,不仅前路迷茫,不知何往,如韦应物《调啸词》所写的“东望西望路迷”;而且感到心情迷惘,无所归依,如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词所写的“此时心转迷”。句中的这个“迷”字,与作者的另一首《宿铁关西馆》诗“乡遥梦亦迷”句中的“迷”字一起来看,可能还含有回首万里、归路亦迷的意思在内。

  第二句“四望云天直下低”,回应第一句,描写在广阔无限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而这一印象正引出和加重了行客的迷失心情。这个“低”,虽属视官的错觉,却是望中的实感。陆游《游修觉寺》诗中的“天向平芜尽处低”句,写的也是这样一个错觉和实感;而岑参所写的,是在西北高原上、浩翰沙漠中的特别鲜明、强烈的感受。

  第三句“为言地尽天还尽”,又直承这第二句。正因远望中云天四垂,低与地连,所以进而觉得地到了尽头,天也到了尽头。诗人到达安西后,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诗中还写有“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两句。“寻河”是虚写,用汉使通西域典故(见《汉书·张骞传》;“过碛”是实写,记自身的历程。“地尽”、“天低”则重述了这一过碛时由直觉产生的印象。

  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宕开诗笔,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边无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以见天地之末“尽”。这一收尾也许另有一层意思,如李益的《征人歌》所说:“塞外征行无尽日”,虽然已经抵达安西,征行还不会结束。

  诗写诗人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上日夜西行时,眼前看到的景色、直觉中构成的印象、内心处触发的感受。岑参的边塞诗,常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这首绝句中所写的“云天直下低”、“地尽天还尽”,也带有夸张色彩。但这种夸张,不是对真实的歪曲,而是对真实的强化,更形象、更逼真可感地表现了诗人在那样一个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色、所产生的独特感受。

  有些边塞诗,往往经过高度概括,甚或出于凭空想象,所写的景物情事常常共性多,个性少,纵有典型意义,不免陈陈相因。岑参所写,则大都是实地见闻、亲身感受,以不同于一般边塞诗的面目出现,奇葩独放,异境别开,使人眼目为之一新。从这首绝句,也可尝鼎一脔,窥豹一斑。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30-331

guò--céncān

huángshāxíngwàngyúntiānzhíxià

wèiyánjǐntiānháijǐnxíngdàoān西gèngxiàng西

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欹。
芒种¹初过雨及时,纱厨²睡起角巾³(yī)
译文:芒种时节刚过,雨季就及时到来了;从纱帐内睡醒起身,头巾都睡倾斜了。
注释:¹芒种: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斗指巳,太阳黄经达75°,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²纱厨:方顶的纱帐。³角巾:方巾,有棱角的头巾。⁴欹:倾斜不正。
痴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
痴云¹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
译文:停滞不动的白云久久不散,常常遮住了古塔;野外的流角没有声响,自在流进了池塘。
注释:¹痴云:停滞不动的云。
绿树晚凉鸠语闹,画梁昼寂燕归迟。
绿树晚凉鸠语闹,画梁¹昼寂燕归迟。
译文:绿树下,晚风送来凉意,斑鸠叽喳喧闹;屋梁上,白天寂静无声,燕子迟迟归来。
注释:¹画梁:有彩绘装饰的屋梁。
闲身自喜浑无事,衣覆熏笼独诵诗。
闲身自喜浑无事,衣覆¹熏笼²独诵诗。
译文:清闲自在,心生欢喜,无所事事的日子;衣裳覆笼,熏香暖人,独自吟诵着诗篇。
注释:¹衣覆:覆盖。²熏笼:放在炭盆上的竹罩笼,古代一种烘烤和取暖的用具,可熏香、熏衣、熏被。
有迂氏者,世称迂公,性吝啬。篱败不修,瓦裂不葺。一日,夜半暴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仍半身淋漓。且号且诟,妻诘曰:“吾适尔,因汝家富,不意乃受此累。汝何以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旦日,延人治屋。然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迂公叹曰:“适葺治,即不雨,岂不徒耗资财!”
有迂氏¹者,世称迂公,性吝(lìn)(sè)。篱²败不修³,瓦裂不葺(qì)。一日,夜半雨,屋漏如注,妻子东藏西匿(nì),仍半身淋漓。且号且诟(gòu)¹⁰,妻诘(jié)¹¹曰:“吾适¹²尔,因汝家富,不意¹³乃受此累。汝何以¹⁴为父?何以为夫?”迂公无奈¹⁵。旦日¹⁶,延¹⁷人治¹⁸屋。然¹⁹自后二月,天晴月朗,不见雨兆²⁰。迂公叹曰:“适²¹葺治,即不雨,岂²²不徒²³耗资财!”
译文:有一个姓迂的人,世人叫他迂公,他的性格吝啬。篱笆破了也不修理,屋顶上的瓦片破了也不修理。 一天,半夜下起了雨,屋子漏雨漏得像水柱,他的妻子和儿女们东躲西藏,还是被雨水打湿了大半身,妻子一边大叫一边辱骂,妻子责骂他说:“我嫁给你,是因为你家中富贵,却没想到要受这种苦累,你凭什么当父亲?凭什么当丈夫?”迂公无可奈何。第二天,请来工匠将屋子修好。然而在后来的两个月中,天气晴朗,看不见将要下雨的征兆。迂公叹息道:“刚刚将屋子修好,就不下雨了,这不是白白浪费许多钱吗?”
注释:¹迂氏:姓迂的人。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迂指迂腐。²篱:篱笆。³修:修理,修建。⁴葺:修补。⁵夜半:半夜。⁶暴:突然。⁷妻子:妻子和儿女。⁸匿:躲。⁹号:哭喊。¹⁰诟:责骂。¹¹诘:责问。¹²适:嫁。¹³意:料到,想到。¹⁴何以:(倒装,应为“以何”)凭什么。¹⁵无奈:没办法。¹⁶旦日:第二天。旦:第二(天)。¹⁷延:请。¹⁸治:修。¹⁹然:然而。²⁰雨兆:下雨的征兆。(雨:下雨)。²¹适:刚刚。²²岂:难道(这里作为语气词)。²³徒:白白地。
晚风不许鉴清漪,却许重帘到地垂。
晚风不许鉴清漪(yī)¹,却许重(chóng)²到地垂。
译文:晚风不许水面平静如镜照人影,却允许帘幕重重垂落在地。
注释:¹鉴清漪:以水为镜照影。鉴,镜,此作动词,照镜。漪,本意为细细波纹,这里泛指水。²重帘:多层、厚重的门帘。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
译文:空旷的原野没有山遮不住夕阳余辉,西窗被映成红色持续到明月东升时。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

  “晚风不许鉴清漪”,是第一首“晚风豪横大相欺”的注脚。不许照清漪者,有二意,一是寒气袭人,风刮来没有地方可以躲避;二是在豪横怒卷的狂风之下,水面浪起,已无“清漪”可赏。但它的本领也不过仅此而已——只要“重帘到地垂”,它便束手无策了。

  “却许”二字极妙,貌似写晚风的“恩准”,骨子里讥刺甚深——你不过是想吹掉重帘,只可惜办不到。有了“重帘”作壁垒,诗人可以安心地隔窗远眺了——“平野无山遮落日,西窗红到月来时”,他望得那样远,望得那样久,他的思潮难以平静。

  面对着无力的夕阳、豪横的晚风,迎送金使的隆重场面又一一在脑海中浮现,金使的骄横傲慢、主和派官僚的卑词觍颜,如在目前。苟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犹如晚日,而刮地而来、猖狂一时的北风,象征着金人势力。然而诗人于忧愤中自有坚定的信念在:“西窗红到月来时”,即光明不灭,而当“月去”之时,东窗又已受日而“红”了。晚风的淫威掩盖不了日月的光辉。

参考资料:
1、 缪钺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6:第1172-1173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