赘疣在予手,累久至三四。
初视君外物,于意不能置。
居闲或灸灼,已没出复继。
赘出与赘没,曾莫生死异。
天地赘一气,万物赘天地。
赘复赘于人,小大而已矣。
人之于为赘,作为有大盭。
至理本无事,破真以为伪。
善恶乱大性,赏罚乱大治。
宫徵乱大声,青黄乱大贲。
寸尺乱大刑,酸咸乱大味。
大朴如疮疽,空虚无完理。
天地不尔仇,尔独赘之计。
耻指不若人,孟子其有谓。
志小略其大,殆非达者意。
弃火复投艾,两忘吾赘赘。
赘疣在予手,累久至三四。
初视君外物,于意不能置。
居闲或灸灼,已没出复继。
赘出与赘没,曾莫生死异。
天地赘一气,万物赘天地。
赘复赘于人,小大而已矣。
人之于为赘,作为有大盭。
至理本无事,破真以为伪。
善恶乱大性,赏罚乱大治。
宫徵乱大声,青黄乱大贲。
寸尺乱大刑,酸咸乱大味。
大朴如疮疽,空虚无完理。
天地不尔仇,尔独赘之计。
耻指不若人,孟子其有谓。
志小略其大,殆非达者意。
弃火复投艾,两忘吾赘赘。
黄庶

黄庶

宋洪州分宁人,字亚父。黄湜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历佐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后摄知康州。工诗。有《伐檀集》。 ▶ 1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泣。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泣。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以“南来数骑,问征尘”二句起笔,写作者对南方形势的关心,所以碰到从南宋来的人就向他询问消息。但询问的结果,却是“江头风恶”,即形势不好。家铉翁北赴之后,南宋流亡小朝廷继续坚持斗争,这里,作者关心的,可能就是这种反元斗争形势。“耿耿”两句,写出作者(也可能包括陈正言在内)的孤忠与气节。“磨不尽”三字,指耿耿孤忠如磐石一般的坚固,同时也包含了他在北方所受的种种磨难。磨难愈重,他的志向就愈加坚定,作者的精神品质由此可见,但因为作者身在北地,远离祖国,其孤忠不被人知,故云“唯有老天知得”。“短棹”五句,则转入对丙子(1276)之难的回忆。这五句所写乃是南宋临安被破的过程,其惨痛之情状,令作者终身难忘铭心。“短棹浮淮,轻毡渡汉”,是写元军南下。元军渡淮,揭开了亡宋战争的序幕;而元军(元人戴毡笠,故这里以“轻毡”称之)渡汉水,则直接导致了临安的陷落。元军在襄樊战役之后,立即潜兵入汉水,水陆并进,与渡淮元军互相呼应,势如破竹,于是在德祐二年正月,兵临临安城下。“回首觚棱泣”是写作者在北赴途中回望京城宫阙而失声痛哭。“觚棱”,即觚稜,本指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形状,这里代指宫阙。词中“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指的是这一历史事件。

  “清跸”,指皇帝出行时,清道戒严,这里指宋三宫北迁。事变大而迅速,故加“惊”字。大都、临安相距三千余里,故云“天外”。以上这五句,写事变接踵而起,连用“短棹”、“轻毡”、“回首”、“欲上”、“惊传”等语词,语气急促,有倏忽千里之势,作者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心头的压抑悲怆,历历在目。词的下片写作者被扣留北方后所经受的种种磨难。以及作者慨然面对,毫不动摇的气节风骨。“路人”五句,写作者引苏武自喻。“昔汉家使者”,指苏武,由“路人指示荒台”句看,苏武“曾留行迹”的“荒台”,正在作者眼前。所以,“曾留行迹”,既是写苏武的经历,也是写作者自己遭际。以喻作者与苏武当年处境相同。“我节”两句,是将自与苏武并提并论,苏武持节漠北,最终不改初衷,而作者也同样是“我节君袍雪样明”。家铉翁身处绝域,不变节,不易服,贞如冰雪,故云“雪样明”;其心迹行事,对得起天地,对得起国家和人民,所以说“俯仰都无愧色”。结处“送子”五句,是送别陈正言的话,意思有两层,一是趁您堂上“慈颜未老”,正可回去与家团圆承欢,并享三径馀乐。“三径”,即指隐居故园,是用蒋诩故事。西汉末,王莽专权,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归故里,院中辟有三径,只与求仲、羊仲往来。二是表示自己不易其节。这层意思是通过回答故人询问的形式来表现的,一片赤城之心寓于委婉的言辞之中,虽不是表面上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读来却更令人感慨不已,由衷叹赞。从家铉翁的《则堂集》看,大约凡友朋回南,他送别时总要表达同样的心情。

  此词上片虽从眼前现状落笔,但主要还是写对过去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的回忆,多用赋笔的手法,下片则重在抒写自己的心情与气节。在异域之中送别具有同样遭遇的友人回到也同样为自己所朝思暮想的地方,最容易让人激动感伤。同时也激励他人,作者送别友人,只能依旧在北国羁留,心中的愁苦可谓至深。

  然而作者却并未伤悲沉沦,而是以此自励,鼓动起感动天地的忠节气概。这种词,是一般送别词所无法比拟。至今读之,依旧觉其中蕴藏着一种坚如磐石的沉稳和不可征服的坚韧力量,不禁为之掩泣,为之勉励。

niànjiǎo··sòngchénzhèngyán--jiāxuànwēng

nánláishùwènzhēngchénzhèngshìjiāngtóufēngègěnggěngzhōngjǐnwéiyǒulǎotiānzhīduǎnzhàohuáiqīngzhānhànhuíshǒuléngjiānshūshàngjīngchuántiānwàiqīng

rénzhǐshìhuāngtáihànjiā使shǐzhěcéngliúxíngjiéjūnpáoxuěyàngmíngyǎngdōukuìsòngzixiānguīyánwèilǎosānjìngyǒuféngrénwènwèishuōgānchángzuó

城上日出群乌飞,鸦鸦争赴朝阳枝。
城上日出群乌飞,鸦(yā)¹争赴朝阳枝。
译文:日照城隅,群乌飞翔;哑哑争飞,占枝朝阳。
注释:¹鸦鸦:犹哑哑,象声词。即乌鸦的叫声。
刷毛伸羽和且乐,尔独落魄今为何?
刷毛伸羽和且乐,尔独落魄(pò)¹今为何?
译文:梳毛伸翅,和乐欢畅;顾盼跂乌,群鸦猜详:跂乌落魄,是为那般?
注释:¹落魄:穷困潦倒、不得志貌。
无乃慕高近白日,三足妒尔令尔疾?
无乃慕高近白日,三足¹妒尔令尔疾?
译文:也许志高,亲近太阳?日中三足,使它脚残。
注释:¹三足:传说是居住在太阳中的乌鸦。
无乃饥啼走路旁,贪鲜攫肉人所伤?
无乃饥啼走路旁,贪鲜攫(jué)¹肉人所伤?
译文:也许饥饿,啼走路旁,夺人鲜肉,为人所伤?
注释:¹攫:抓取。
翘肖独足下丛薄,口衔低枝始能越。
翘肖¹独足下丛薄²,口衔(xián)低枝始能越。
译文:昂首独足,丛林奔窜。口衔低枝,飞跃艰难。
注释:¹翘肖:在空中高飞之类的动物,此指乌鸦。章士钊以为是“翘首”,即矫首、昂首之意。²丛薄:低矮的丛林。
还顾泥涂备蝼蚁,仰看栋梁防燕雀。
还顾泥涂备蝼蚁,仰看栋梁防燕雀。
译文:四顾泥涂,蝼蚁须防。仰看房梁,燕雀为患。
左右六翮利如刀,踊身失势不得高。
左右六翮(hé)¹利如刀,踊身²失势不得高。
译文:纵有六翮,利如刀芒;腾跃失势,无力高翔。
注释:¹六翮:飞行中有力的羽毛。²踊身:纵身跳跃之态。
支离无趾犹自免,努力低飞逃后患。
支离无趾(zhǐ)¹犹自免,努力低飞逃后患。
译文:支离无趾,身残避难。努力低飞,慎避后患。
注释:¹支离、无趾:《庄子》中两位形体伤残的富有寓意的人物。

  《跂乌词》作于柳宗元初贬永州不久。在此诗中,诗人借助于跂乌形象婉曲而真实地展示自己坎坷的人生遭遇和凄苦心灵创伤,描绘出一副令人心恸的自画像。通过此诗,可以深入地窥视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准确地把握他初贬永州时的创作心态。这不仅对读者欣赏他的寓言诗帮助不少,而且对全面地了解柳宗元和他的整体作品也大有裨益。

  在这首诗中,诗人叙述了一只受伤乌鸦的落魄遭遇和打算未来避祸自保的寓言故事。全诗的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群乌和乐图。当旭日升起时,一群乌鸦在城头上空飞翔,哑哑地鸣叫着、争抢着飞向那朝阳的树枝,享受着阳光沐浴的温暖。它们梳梳羽毛、舒展舒展翅膀,显得那样的舒坦、惬意和快乐,似乎幸福的时光全属于它们了。于是它们对不幸的跂乌评头品足的大加议论起来,并伴有几分嘲弄和幸灾乐祸。这层对全诗来说,既交代了跂乌落魄的原因和背景,又显示出了跂乌同群乌命运的巨大反差。第二层,叙述跂乌落魄的原因和惨状。原因有二:一是志向太高,招致太阳里的三足乌的嫉妒,使其足病。二是损人害己。因抢夺别人的既得利益,为人所伤。因而处境狼狈,只能告别展翅高翔的蓝天,口衔树枝艰难地在低矮的树丛中跳跃。还须时时提防泥涂中蝼蚁和栋梁上的燕雀偷袭和伤害。这层是全诗的重点,集中描述了跂乌的落魄之状。第三层,跂乌所思。面对着环视的敌手,自己已经丧失了搏击长空的能力,与其受辱于敌手,不如效法支离和无趾,全身而退,以求自保。此层进一步写跂乌由身体的伤害到精神的伤残,加浓此诗的悲剧色彩。

  这是一首寓言诗,作为寓言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托物寓意。首先,须看所托之物与所寄之意能否融为一体。其次,要求所寓之意真实。因为“意”是寓言诗的关键、生命和灵魂,“物”之不过是其载体而已。如果没有灵魂,寓言诗同平庸的写景诗和咏物诗就没有了差别。欣赏寓言诗,关键是对所寓之“意”的真实性的把握。再次,对“意”的表达方式是否幽深婉曲,尺度适当。太直则成为了咏怀诗而显得浅露,太曲易变成朦胧诗而不知所云。此诗成功地处理好了这几种关系,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形象鲜明、生动真切是突出特征之一。在“跂乌”这一形象中,诗人寓于了作者真切的经历、遭遇、感受和悲愤。这一点是十分明显的,读者从群乌对跂乌受伤原因的议论中得到的答案是:志高和损人。这两点正是柳宗元遭贬的直接原因。他年少精敏,志向高远,再加之仕途通畅,三十来岁就成为了朝廷中的决策要臣,这使他的从政理想变得更加狂热和高远。他立志革除一切社会弊端和痼疾,再现盛唐的繁荣景象。正如“群乌”所言“慕高近白日”。结果势必引起政敌的嫉妒。再就是它们的革新的措施,就更严重的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权利。如废除宫市、收回宦官特权、削弱藩镇势力和惩治贪官污吏等等,在“群乌”的眼中都是些“贪鲜攫肉”的损人行为,自然要遭到群起而攻之。这些都是柳宗元的真实遭遇。过激的革新立即招来了宦官、藩镇势力和朝官的反对派里外呼应的联合进攻,拥立太子李纯,强迫顺宗退位,严惩革新派骨干,在磨刀霍霍、刀光剑影的疯狂围攻下,其结果岂止是伤痕累累。另外,如和乐的群乌、窥视的蝼蚁和燕雀,正是政敌们弹冠相庆和仍将继续落井下石置人死地的丑态的传神刻画。他的好友韩愈写的《柳子厚墓志铭》和《唐书》本传看法是一致的,认为柳宗元落魄主要是“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不自贵重顾藉”,得罪权贵所致。而“名盖一时”、人“畏其才高”又是久贬不用的根本原因。朋友之说的真实性和史书记载的权威性,足以说明了柳宗元落魄原因的真实性。所以韩醇《诂训柳集》说《跂乌词》是“用寓言之体”,“显以自况”。跂乌形象的真实,就是艺术地再现诗人经历的真实。

  凄婉哀怨、悲壮刚强是此诗的又一特色。柳宗元在落魄的跂乌身上寄予的情感,也是自己那段特殊时间内的特殊情感的表现。失势的跂乌面对险恶的环境,他选择了效法支离无趾、避祸全身。这正是柳宗元内心矛盾、苦闷、彷徨和恐惧之情的真实表现。现代人大可不必去责怪柳宗元过于消沉、妥协和退却,也不必要求他当时为何不一直斗争到底、视死如归、气贯长虹。其实,谁都知道任何顽强的斗士,不可能内心没有丝毫胆怯和软弱。因此,柳宗元非但无可厚非,反而更让人敬佩他有敢于袒露真实内心的勇气。当时的柳宗元没有选择余地。一夜之间的命运逆转,不得不扶老携幼,从京城来到永州。到后的水土不服、亲人病逝、多病缠身,人身攻击的恶语、用心险恶的诽谤,还有那“不在量移之限”的一纸诏书,打击一个接一个的劈头盖来,柳宗元的前途几乎被全部封杀。伴随而来的还有那令人窒息的孤独和寂寞。对于这种远远超出肉体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伤害,迫使他与佛门有了亲密的接触。“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佛门何处销”。在这条王维当年选择的道路上,柳宗元又蹒跚地行走着。当然,佛门并不是不幸的真正的避难所,暂时的安慰无法治愈永恒伤痛。这大概是前人众口一词的认同柳宗元的作品以哀怨、凄婉为感情基调,深得骚人之趣的原因吧。在柳宗元的集子里,处处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常积忧恐”、“恒惴栗”的情感涌动。周昂在《中州集》中的《读柳诗》一诗写道:“功名翕忽负初心,行和骚人泽畔吟。开卷未终还复掩,世间无此最悲音。”乔亿的《剑溪说诗》更是明确指出《跂乌词》“恻怆动人”,情感哀怨。刘克庄认为“可悲而泣”。因此,《跂乌词》所表达出来的凄婉哀怨,是柳宗元当时最真实的情感。不过,在悲切中还夹有一点悲壮。跂乌的昂首,正是张谦宜评柳诗时所说的“矫矫凌人意”,“毕竟不平和”。

  物我一体、婉曲含蓄是此诗表现手法上的特色。在《跂乌词》中,柳宗元以高超技巧,展示出寓言诗的魅力。全诗无一不在说跂乌,又无一不在言自己,真正做到了物我难分。这种效果的取得,首先在物的选择上,诗人以跂鸦为意的寄托物,是很有深意的。它具有多层含义。一方面,乌鸦是不吉祥的小动物,给人的印象是多嘴惹祸、制造麻烦、没有婉转动听声音,常常被人指责。柳宗元的革新中的言行举止,被众臣视为“怪民”,群起攻之,这点与乌鸦十分相似。当然,群乌给柳宗元的印象也是一样。这就缩短了物与人之间的距离,启动了读者的想象。另一方面,跂乌又是令人同情的弱者,它那伤残的躯体、危险的处境以及惶恐退避的心理,读者更易锁定被贬的柳宗元。其次,在跂乌的刻画上传神而深刻,作者舍弃外貌描绘而直达其神。突出的只是落魄过程和此后的感受,及避免了浅直之弊,其婉曲之美、含蓄之韵,使物我浑然一体。

  总之,《跂乌词》不仅集中地体现了柳宗元的寓言诗的特点,而且代表了柳诗的主要风格——凄婉哀怨。也是深得楚骚精髓之佳作。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牧童¹骑黄牛,歌声振²林樾(yuè)³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注释:¹牧童:指放牛的孩子。²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³林樾:指道旁成荫的树。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¹(bǔ)²³(chán),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大概是想要捕捉那正在鸣叫的蝉,突然就闭口不再发出声音,一声不响地站着。
注释:¹欲:想要。²捕:捉。³鸣:叫。⁴立:站立。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画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画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画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参考资料:
1、 高梓信主编.感动小学生300首古诗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05:168
2、 曾令衡 .于质朴中见真性情:湖南教育杂志编辑部,1983年:20

suǒjiàn

yuánméi qīngdài 

tónghuángniú shēngzhènlínyuè 
míngchán ránkǒu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银烛¹秋光冷画屏(píng)²,轻罗小扇³扑流萤(yíng)
译文: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注释:¹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²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³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⁴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天阶(jiē)¹夜色凉如水,卧看²牵牛织女星³。(天阶 一作:天街;卧看 一作:坐看)
译文: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躺卧着凝视天河两旁的牵牛织女星。
注释:¹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²卧看:躺卧着朝天看。卧:一作“坐”。³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此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即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天阶夜色凉如水”中“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构思巧妙,语言质朴流畅,感情蕴藉婉约,艺术感染力很强,颇能代表杜牧七绝的艺术成就。从形式和结构上看,全诗描物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呈现出灵动之姿,颇动人心魄。前者旨在为后者营造氛围,后者意在为前者规范意蕴,两者相互衬托融为一体。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52-54
3、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3-54

qiū

 tángdài 

yínzhúqiūguānglěnghuàpíng qīngluóxiǎoshànliúyíng 
tiānjiēliángshuǐ kànqiānniúzhīxīng  (tiānjiēzuò tiānjiē kànzuò zuòkàn )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胡关饶¹风沙,萧索竟终古²
译文:胡地向来以多风沙著称,自古以来都是荒芜之地。
注释:¹饶:多。²终古:往昔,自古以来。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lǔ)¹
译文:在霜凋木叶秋草已黄的时候,登高远望,以防胡人的进犯。
注释:¹戎虏:古时对西方或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荒城空大秋,边邑(yì)无遗堵。
译文:只见大漠里边城空荒残破,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白骨横千霜,嵯(cuó)(é)¹蔽榛(zhēn)²
译文:皑皑的白骨堆集如山,被丛生的荆棘掩遮着。
注释:¹嵯峨:高峻的样子。²榛莽:草木丛生。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译文:借问这是谁如此暴虐无道?原来是胡人下此毒手。
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hè)怒我圣皇,劳师事鼙(pí)¹
译文:我圣皇赫然大怒,决定派大军前去征讨。
注释:¹鼙鼓:古代军中使用的战鼓。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译文:顿时间阳和变为杀气,征发士卒嚎声一片骚扰不安。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译文:三十六万士卒被征入伍,哭声动天,泪如雨降。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译文:大量的劳力都去行军打仗,还有谁在家种田?
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
不见征戍(shù)¹儿,岂知关山苦²
译文:君不见征戍的战士的悲惨处境,岂能知守卫关山的艰苦?
注释:¹征戍:远行屯守边疆。²岂知关山苦:一本此下有四句:争锋徒死节。秉钺皆庸竖。战士死蒿莱。将军获圭组。
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李牧¹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译文:可惜当今没有像李牧这样的守边良将,使得边塞的军民都为豺虎般的胡兵所斩杀蹂躏。
注释:¹李牧: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

fēngshí--bái

guānráofēngshāxiāosuǒjìngzhōngluòqiūcǎohuángdēnggāowàngróng

huāngchéngkōngbiānbáihéngqiānshuāngcuóézhēnmǎng

jièwènshuílíngnüètiānjiāowēishènghuángláoshīshì

yángbiànshāsāozhōngsānshíliùwànrénāiāilèi

qiěbēijiùxíngānyíngnóngjiànzhēngshùérzhīguānshān

jīnzàibiānrénch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