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空手出州城,薄有田园住福清。晚得次男陪笔砚,秋随举子省坟茔。
偶然空手出州城,薄有田园住福清。晚得次男陪笔砚,秋随举子省坟茔。
过淮不拟成僧去,挂纸谁能接迹行。多少陇头无祭祀,此来犹喜剩馀生。
过淮不拟成僧去,挂纸谁能接迹行。多少陇头无祭祀,此来犹喜剩馀生。
陈藻

陈藻

宋福州福清人,字元洁,号乐轩。师事林亦之,为林光朝再传弟子。不仕,授徒不足自给,课妻子耕织以为生。卒年七十五。私谥文远。有《乐轩集》。 ▶ 2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涧(jiàn)(hè)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
译文:放眼远望,江山映一抹残阳。分明莽莽苍苍。深涧幽壑风来,万千孔穴呜呜作响,汇入松涛声悲壮。
注释:词作于金亡后二年(1236),时作者与友人游泰山。太山,即泰山。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风蛙¹(hàn)海云涛,醯(xī)²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译文:如井蛙面临大海云涛观赏,似醯鸡看到了日远天长。在这千峰顶上,醉眼朦胧微张;见世间多少事务,原来不过与秋毫相当。
注释:¹风蛙:作者谦称。风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²醯鸡:醋瓮中一种小虫(即蠛蠓)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为词人谦称。

  词为登眺之作,上片写登高所见、所闻,下片写登泰山而产生的自我渺小之感。词中,景象苍莽,境界阔大,充满着对人间伟观的赞叹,也表现了词人开阔的胸怀襟度。同时,“江山残照”之景其字面组合,及“悲啸”、“醉眼”等,也隐藏着词人的家国之痛。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落落:清晰的样子。清眺:开阔而清晰的视野。这两句是说在泰山顶上,夕阳馀晖映照下的无限江山,苍莽辽阔,可以极目四望,尽情展开视野。在壮美的景色中,词人胸怀也因之宽广,不禁忘却了烦恼与哀痛,陶醉于大自然的造化之中。这两句写景峭拔雄健,气度恢弘,渲染了苍凉旷荡的氛围。“落落舒清眺”受杜甫《次空灵岸》诗“落落展清眺”之影响,但易“展”为“舒”,不仅是平仄格律的要求,而且突出了心情之舒畅和意境之清远。

  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涧壑:山的沟谷。窍:孔洞。涧壑风来,山鸣应,松林也在风中怒吼悲鸣,林涛奔涌。这两句没有继续写视觉所见,而是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在极短的篇幅里面,描写极其丰富的内容,使读者对泰山有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印象。《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这两句便是由此脱胎而出。其一从山谷中写风,一从松林问写风。风不可见,借物而知,一“号”一“啸”,极为雄壮,富于表现力。“入”字将谷中风和松问风自然完美地连在一起,动感十足。“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孟子·尽心上》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所赞叹。词人登泰山而纵览,自比于井蛙见到波涛如云,醯鸡见到天高日远,大开了眼界。“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井底之蛙,由于受所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词中以井蛙与瀚海、云涛并列,不用动词连接,只是把几个小大悬殊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发展了原出典的意思。“醯(xi)鸡”见《庄子·田子方》篇,写孔子求见老聃问道后,出来告诉颜回说:“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欤!微(没有)夫子(指老聃)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有盖子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发覆),它就见到天了。词人登上泰山,也有这种感受。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秋毫:鸟兽之毛至秋更生,细而末锐,谓之秋毫。比喻事物之微细。作者为眼前的奇妙景象所陶醉,站在千峰顶上,在大自然奇景中,领悟到了人世万物如秋毫之末,都微不足道,顿时忘却了各种烦恼与哀愁。“醉”字用得极其生动传神,不仅是酒醉,泰山的壮景更使词人陶醉。而醉眼迷蒙的词人形象,也正与壮景相融。

  全词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却不向老庄思想中讨生活,中间也并非枯燥说理,而是以形象语抒发情怀,风格清脚沉郁,显得自然而精炼。

参考资料:
1、 元好问著.《元好问集》:三晋出版社,2008.8:第142页
2、 林力 肖剑主编,.《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
江畔枫叶初带霜,渚(zhǔ)¹边菊花亦已黄。
译文:江边的枫叶刚刚经历过风霜火红似火,小岛边上的菊花也已经逐渐变得枯黄。
注释:¹渚:水中陆地,即小岛。
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¹五湖²意何长。
译文:乘着小舟泛湖,直到太阳下山还没有尽兴,在这湘江、洞庭湖上我们忘却忧愁饮酒作诗,更显得情意悠长。
注释:¹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²五湖:此处指洞庭湖。

  这首诗写诗人继续歌咏洞庭湖,写诗友们饶有兴趣地在秋风落叶中怀古论今。前两句“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俊逸清畅的情调中又充满忧伤和苍凉。

  后两句“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说他们游兴正浓,虽然都觉得抑郁,但生活还是要继续。诗中表明,感受秋风之凉爽和秋叶之静美,忘却无尽烦恼和满怀忧愁,在湖光山色之间与旧友畅游,这才是珍惜现在、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诗人歌咏洞庭湖,即景抒情,吊古伤怀,寄托深而寓意长。全诗形象明朗,色彩鲜亮,章韵高亢,声调昂扬,和谐完美地表现了苍凉的情绪,可谓声情并茂。前人谓贾至“特工诗,俊逸之气,不减鲍照、庾信,调亦清畅,且多素辞,盖厌于漂流沦落者也”,这一评论相当中肯。这组诗的艺术特色正是充满俊逸之气和清畅之调。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
2、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3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¹
译文:精卫啊精卫,是谁让你来填平这大海?看那海边苍青的石子木块累累堆积!
注释:¹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但得¹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²
译文:你誓要将大海填平变成枯池,海中的鱼龙水族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注释:¹但得:只要。²何所为:做什么。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口穿¹岂为空²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译文:你口喙伤痕累累皆因衔取坚硬木石?山中草木都已没有了完整枝丫!
注释:¹穿:破。²空:仅仅。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译文:你早晚在枝头和大海里来回奔波,你不辞辛苦劳碌,奋飞穿行不息止啊,羽翼受到摧残时时堕落在海里。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译文:高山的木石没有搬尽,汹涌的大海还未填平,但愿我的死能换你活过来!

  相较其他诗人写精卫的诗歌,本诗视角新颖,不是对精卫本身进行评价,而是就其填海这一行为做理性思考,其中有对精卫因为填海而奔波劳累、伤痕累累的同情,又有对精卫填海这一伤及无辜、毁坏草木的行为提出质疑,同时流露出作者无限悲悯的博大情怀。

  诗歌首句“精卫谁教尔填海”,表面看是提问,实则是质疑,明知故问,因为谁都知道精卫填海是为了复仇,报“溺亡”之仇。但这一问,更能引起读者对填海这一行为的思考。接下来,作者就围绕着“填海”为读者呈现四幅画面:

  第一幅:“海边石子青磊磊”。这是实景描绘,海边,石子堆积如山。这是精卫填海的凭借,石子之多,足见精卫填海的决心。

  第二幅:“海中鱼龙何所为”。这是虚景假设,写填海后果。海被填平后,海中鱼龙如涸辙之鲋般陷入困境,无处求生。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一己之私仇而可能殃及无辜的鱼龙,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逐渐显现。

  第三幅:“山中草木无全枝”。先来一句过渡。第五句“口穿岂为空衔石”照应第二句“海边石子青磊磊”,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作者的视角从海边转向山上,然后又是一幅实景描绘,再写填海后果,山中的草木七零八落。填海殃及的不仅是鱼龙,还有山中草木!作者明知故问的缘由进一步显现。

  第四幅:“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这幅图景是虚实结合,再写填海后果。虚写精卫因填海而奔波劳累、遍体鳞伤。“朝”“暮”多为想象,互文见义,但虚中有实,突出精卫奔波劳累;“口穿”“羽折“”堕水”为实写之词,实中有虚,写精卫的遍体鳞伤。对精卫填海的行为,作者是理解的,毕竟大海是造成悲剧的元凶;对精卫填海时所遭受的苦痛,作者是饱含悲悯之情的,毕竟精卫有仇报仇的血性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这四幅画面,写填海后果,也是作者悲悯之情的蓄积过程,从伤及无辜到自伤,填海的伤害达到极点,诗人的悲悯之情也达到了极点。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花隐掖(yè)(yuán)¹暮,啾(jiū)啾栖(qī)鸟过。
译文:傍晚时分,“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
注释:¹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译文: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不寝听金钥¹,因风想玉珂(kē)²
译文: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
注释:¹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²珂:马铃。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明朝(zhāo))有封事¹,数问夜如何。
译文:明日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反反复复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
注释:¹封事: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这首诗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居官勤勉,尽职尽忠,一心为国的精神。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看起来好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很有讲究。首先它写了眼前景:在傍晚越来越暗下来的光线中,“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历历如绘。其次它还衬了诗中题: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很能见出作者的匠心。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夜空群星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靠近月亮,仿佛照到的月光也特别多。这两句是写得很精彩的警句,对仗工整妥帖,描绘生动传神,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活画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其中“动”字和“多”字用得极好,被前人称为“句眼”,此联因之境界全出。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这联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况。两句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这些都是想象之辞,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贴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他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另辟蹊径,独出机杼,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最后两句交待“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便有一种悠悠不尽的韵味。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参考资料:
1、 吴小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67-468

chūn宿zuǒshěng

 tángdài 

huāyǐnyuán jiūjiūniǎoguò 
xīnglínwàndòng yuèbàngjiǔxiāoduō 
qǐntīngjīnyuè yīnfēngxiǎng 
míngcháoyǒufēngshì shuòwèn 
长安市上醉春风,乱插繁花满帽红。
长安市上醉春风,乱插繁花满帽红。
译文:提着酒壶,走在春风扑面的长安街面上,看着熙熙攘攘的行人头上插满红色绚烂的繁花。
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
看尽人间兴¹²³,不曾富贵不曾穷。
译文:看尽人间世事。只觉人生之间朝朝暮暮,起起伏伏是再正常不过,最后没有谁富贵也没有谁穷。
注释:¹兴:指兴盛。²废:指衰败。³事:指兴废的历史。

--yóu

zhǎngānshìshàngzuìchūnfēngluànchāfánhuāmǎnmàohóng

kànjǐnrénjiānxìngfèishìcéngguìcéngqi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