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凌空孤拄轩,百年那得此身存。
醉醒欲扫云开眼,兴逸谁归月掩门。
走遍莆阳随处有,游观天下见人论。
细瞻五岳神来舍,旁耸诸山势更尊。
万古凌空孤拄轩,百年那得此身存。
醉醒欲扫云开眼,兴逸谁归月掩门。
走遍莆阳随处有,游观天下见人论。
细瞻五岳神来舍,旁耸诸山势更尊。
陈藻

陈藻

宋福州福清人,字元洁,号乐轩。师事林亦之,为林光朝再传弟子。不仕,授徒不足自给,课妻子耕织以为生。卒年七十五。私谥文远。有《乐轩集》。 ▶ 2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
白露暧(ài)¹秋色,月明清漏中。
译文:明朗月色仿佛融于声声滴漏中,白露打湿万物,使得秋日景象也昏暗不明。
注释:¹暧:昏暗,不明朗。
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
痕沾珠箔(bó)¹重,点落玉盘空。
译文:珠帘上露痕深重,一点一滴的落在玉盘上转眼又消失不见。
注释:¹珠箔:珠帘。
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
竹动沾惊鸟,莎(suō)¹寒暗滴虫。
译文:竹枝因白露侵沾而轻轻摇动,惊飞了栖息的鸟儿;莎草也因它带上寒意,草丛中的昆虫身上也不时滴上几点清露水。
注释:¹莎:多年生草本植物。
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满园生永夜¹,渐欲与霜同。
译文:园中夜色正长,寒露整夜不断,它已经快要渐渐转为霜了。
注释:¹永夜:长夜。

qiū--yōngtáo

báiàiqiūyuèmíngqīnglòuzhōnghénzhānzhūzhòngdiǎnluòpánkōng

zhúdòngshíjīngniǎoshāhánànchóngmǎnyuánshēngyǒngjiànshuāngtóng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史记》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¹成,有龙垂胡髯(rán)²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³持龙髯,龙髯拔,堕(duò)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史记》
译文:黄帝开采首山的铜,在荆山下铸鼎。鼎铸成后,有垂着须髯的龙从天上下来迎接黄帝。黄帝骑上后,群臣和后宫后妃跟着骑上龙的有七十余人,龙即飞上天去。其余的小臣不能上,都抓着龙须不放,龙须被拔落,黄帝的弓也掉下来。百姓们仰望着黄帝已经上天,就抱着弓和龙须号陶大哭,所以后世把那个地方叫做鼎湖,那张弓叫乌号。
注释:¹既:已经。²胡髯:胡须。³悉:全;尽。⁴堕:掉下;坠落。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译文:春日杨柳的嫩芽,色泽像黄金,雪白匡梨花,散发着芳香。
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
玉楼巢翡翠¹,金殿锁鸳鸯²
译文:宫中的玉楼珠殿之上,有翡翠鸟在结巢,殿前的池水中置养着成到的鸳鸯。
注释:¹玉楼巢翡翠:“巢”一作“关”。²金殿锁鸳鸯:“金”一作“珠”。
选妓随雕辇,征歌出洞房。
选妓随雕辇(niǎn)¹,征歌²出洞房³
译文:于是皇上从后宫中选能歌善舞的宫人,随辇游乐。
注释:¹选妓随雕辇:“雕”一作“朝”。²征歌:召歌者唱歌。³洞房:深邃的内室。
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
宫中谁第一,飞燕在鸯阳¹
译文:能职善舞者,在宫中谁可推为第一呢?当然非居住于鸯阳殿的赵飞燕而莫属了。
注释:¹鸯阳:汉殿名。据《汉书·外戚传》,据鸯阳者,本为赵飞燕之妹合德。《三辅黄图》卷三始谓飞燕据鸯阳殿,唐诗人多用此说。

  李白《宫中行乐词》,今存八首,据孟棨记载,是李白奉召为唐玄宗所作的遵命文字之一。这是第二首。这是一首奉诏而作的表现宫中生活的诗。李白于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秋奉诏入京,此诗当作于次年早春。

  首联写春景,为全篇作环境渲染。柳色如金,梨花似雪,为寻常比喻。但以“嫩”和“香”点染,则柔枝轻摇,如睹其形;雪海氤氲,如嗅其馨。虽着意点染,但仍极自然,不露雕琢痕迹。

  后面四句描写皇帝的宫廷生活。玉楼、珠殿、雕辇(装饰华美的人挽车)、洞房(神仙洞府般的房屋),铺陈皇家富贵,旖旎风光。“翡翠”、“鸳鸯”均水鸟,后者雌雄双栖,常以喻情人或夫妇。玉楼、珠殿,均非水鸟栖息之所。这里是语意双关。既谓宫廷楼殿装饰着各种禽类雕塑,以表现其富丽堂皇。诗词中多称香炉为“金兽”,称被盖为“鸳衾”,也就是这个意思。也以喻人。“巢”亦作“关”。玉楼、珠殿关锁着众多的宫女。她们都是被剥夺了人身自由的笼中之鸟。诗人对那些不幸的宫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翡翠,似指一般宫女。鸳鸯,其中之一当指李隆基,而另一位,当然就是指“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玉环。这也给尾联以赵飞燕比喻杨玉环作了伏笔。“妓”指女乐,“歌”指歌女,通指能歌善舞的宫女。妓需要花中选花,歌需要百里挑一,足见歌舞妓队伍之庞大。“随雕辇”,“出洞房”,乃是互文。这两句是说,后宫四万,佳丽三千,都是为皇帝一个人的享乐而存在的。从技巧上讲,这两句将宫廷深似海、宫女多如云的皇家气派渲染得酣畅淋漓。古人评诗之善言富贵者,倒不在乎多用金呀、玉呀这类字眼,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此善言富贵者也。”(《漫叟诗话》)李白这两句,可谓乃善言皇家富贵者也。

  据《后汉书》,赵飞燕及其妹均有宠于汉成帝,其妹居“昭阳舍”。但《三辅黄图》称赵飞燕居之,此即李诗所本。“昭阳”与“珠殿”相照应,因汉代昭阳殿就是多以“明珠翠羽饰之”。尾联指杨玉环也与赵飞燕一样,在宫中美貌第一,得宠亦第一。这里表面上似乎是一片赞美之词,实际上暗含讽刺。《诗经》中《君子偕老》一诗,是齐国人讽刺齐宣公夫人宣姜的。宣姜在宣公死后,与其庶子姘居生子。诗中盛赞她头饰、衣衫和容貌之美,惟独不赞扬她的品德。言外之意是讽刺宣姜缺德。李白以杨玉环比汉之赵飞燕,其言外之意自然将唐玄宗比汉成帝了。

  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导致了“开元之治”。但到了后期,沉迷声色,任用奸佞。诗人是抱着“愿为辅弼”,“大济苍生”的愿望应诏入京的。而玄宗却只让他侍酒陪宴,“俳优蓄之”。诗人于失望之余,一再在应制诗中婉言讽谏,希冀沉醉于“温柔乡”中的皇帝能记取前朝荒淫祸国的教训,改弦更张,重振朝纲。这,就是此诗的微言大义吧。

  此诗前三联对仗工整,全诗词藻华赡,音韵和谐,极富建筑美和音乐美,确实“律度对属,无不精绝”(《本事诗》)。且承转自然,一气呵成,诚如清人翁方纲所说:“太白五律之妙,总是一气不断,自然入化,所以为难能。”(《石洲诗话》)

  肇自齐梁的宫体诗多描写宫廷享乐生活,情感缠绵悱恻,语言纤巧农丽,风格绮靡浮艳。但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却华丽而不失清新,铺张而不忘讽兴,如仙韶妙音,不同凡响。虽是奉命而作,却能自留地步。所以沈德潜说这组诗“于缘情绮靡中,不忘讽意,寄兴独远”(《唐诗别裁》)。

gōngzhōngxíngshǒu ·èr

bái tángdài 

liǔhuángjīnnèn huābáixuěxiāng 
lóucháofěicuì jīndiàn殿suǒyuānyāng 
xuǎnsuídiāoniǎn zhēngchūdòngfáng 
gōngzhōngshuí fēiyànzàizhāoyáng 
一派明云荐爽,秋不住,碧空中响。如此江山徒莽苍。伯符耶?寄奴耶?嗟已往。
一派明云荐¹爽,秋不住,碧空中响。如此江山徒莽苍²。伯符³耶?寄奴耶?嗟(jiē)已往。
译文:一派明净的云彩,献上了秋天的爽气,响亮的秋声在天地间回响。这一片江山徒然苍茫,孙伯符呢?刘寄奴呢?这样的英雄豪杰都做了古。
注释:¹荐:进献,如荐酒,佐酒也。²莽苍:①景色迷茫。《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飧而返,腹犹果然。”成玄英疏:“莽苍,郊野之色,遥望之不甚分明也。”②空旷无际貌。宋欧阳修《自岐江山行至平陆驿》诗有“萧条断烟火,莽苍无人境”。³伯符:三国孙策,字伯符,孙权之兄,勇武有力,割据江东。⁴寄奴:南朝宋高祖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晋安帝义熙五年、十二年,刘裕先后率晋军北伐,灭南燕、后秦,收洛阳、长安等中原之地。
十载羞厮养,孤负煞,长头大颡。思与骑奴游上党。趁秋晴,蹠莲花,西岳掌。
十载羞厮养¹,孤负煞,长头大颡(sǎng)²。思与骑奴³游上党。趁秋晴,蹠(zhí)莲花,西岳掌
译文:十年来,我寄食于他人,真是感到羞愧和无奈。辜负了一生的才学,还有天生得到的异相。很想携一二仆从游览上党,要趁着秋天晴日,脚踏莲花峰,手据华山掌。
注释:¹厮养:旧称干杂事劳役之奴隶,后泛指受人驱使之走仆。《战国策·齐策五》有“士大夫之所匿,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鲍彪注:“厮,析薪养马者。”²颡:额。³骑奴:骑马之从仆。《史记·田叔列传褚少孙论》有“卫将军从此两人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列断席别坐。”宋王安石《两生》诗有“好与骑奴同一处,此时俱事卫将军。”⁴蹠:踏。⁵西岳掌:西岳华山,有莲花、落雁、朝阳、玉女、五云等峰,其形如掌。

  “一派明云荐爽”一首,结构与“秋气”篇略同,上片写景怀古,下片抒情。首句为眼前秋景,次句为耳中秋声。“明云荐爽”的秋空,固然迥别于万马横排的阴霾;“碧空中响”的秋声显然也不同于“一点点,滴人心碎了”的三更素商。它或许是霜晨雁叫,或许是唳鹤排云、萧瑟之中又饶清丽。然而,景观虽异,它所引起的作者的感触则同。作者一想到秋阳下如此莽莽苍苍的大好河山已处于异族统治之下,不能不慷慨生哀。一个“徒”字,便已曲折地传达了此中消息;而嗟叹伯符、寄奴之已往,更将这层心事或明或暗地透露出来。寄奴即宋武帝刘裕,东晋末曾率兵北伐,企图将中原地区从少数民族手中夺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之句,亦是借咏刘裕以表达自己的抗金复国之志。这个典故的含义较为明白。伯符即孙策,一般人多不过以为他少年英雄,骁勇善战而已。实则据《三国志·吴志》本传,“建安五年,曹公(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可见他还是一个汉家天子的忠臣。陈维崧嗟叹伯符已往之真意,或即在此。要之,伯符、寄奴皆喻抗清复明之志士。斯人已逝,恢复无望,作者安得不嗟!

  昔日英雄既已往矣,而作者自己虽有雄才大志,但亡国之余,沦落憔悴,无从一展身手。换头三句即道此意。“厮养”犹言厮养卒,取薪者为厮,造食者为养。作者虽未必真的躬操贱役,但其弟宗石序其词集,有“中更颠沛,饥驱四方”之语,则其时作者生活处境之艰难,概可想见。“十载”未必是实数,但如作实数看,亦无不可。盖清兵入关在甲申(1644),后十年为顺治十一年(1654)。作者至康熙十八年(1679)五十四岁时始应诏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走上仕途,则1654年前后自视有如厮养卒,亦无足怪。“长头”谓身材伟岸,语出《后汉书·贾逵传》及《南史、范岫传》。“大颡”义犹“长头”。作者以“长头大颡”自喻怀抱之高,才学之富。长头大颡之人而沦为厮养卒,作者怎能不羞?怎能不自觉有负平生之志?

  但作者并未消沉下去。结尾三句从前面的悲嗟叹息、羞愧自责的心情中突然振起:趁此秋晴时候,快马著鞭,往游上党;再掉臂西行,登上壁立千仞的西岳莲花峰,观看巨灵神为通黄河而擘开华山与首阳山时留下的掌迹。按上党在山西东南,为战国韩地。秦并天下,置上党郡,以其地极高,与天为党,故名。而华山在陕西境内,两地相去甚远。作者这里显然是以登临之高、所观景象之壮丽,来喻示自己志向之大。读其词,正可想象出作者当日意气干云,“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形象与气概。豪情快语,足令当时与后世读者为之浮一大白。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据《山海经·北次三经》晋郭璞注,衔西山木石以填沧海的精卫鸟所居的发鸠之山,即座落在上党境内,精卫填海与巨灵擘山,虽一成功一不成功,但都是对天地山河的一种改造。如果说所谓游上党、登华岳不仅仅是说登高远眺,而且另寓深意,当非厚诬古人。

  维崧之词,“气魄绝大,骨力绝遒”。这从上文的简析中已可概见,无须多说。须特别提出者,他又是清初四六名家。《清史稿·文苑传》论其骈文“导源庾信,泛滥于初唐四杰,故气脉雄厚。”骈文的一大特点是用典。维崧万卷在胸,作骈文时用典固然随手拈来,作词时也技熟手快,用来毫不费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一方面使词味醇厚耐咀嚼,另一方面也使作者之意包裹在一层迷离朦胧的古典罗之中,减轻了因干触时宪而可能招致的政治迫害

满天星斗晓来收,万丈瑶台梦里游。
满天星斗晓¹来收,万丈瑶台²梦里游。
译文:满天的星斗到了拂晓时分都隐没了,我在梦中将那万丈瑶台游玩了个遍遍。
注释:¹晓:天刚亮。²瑶台:传说中的神仙居处。
物到岁寒偏耐看,一轩松竹不胜幽。
物到岁寒偏耐看,一轩松竹不胜幽。
译文:到了岁暮寒冬时总有许多耐看的事物,你看屋外的苍松和翠竹到这时才显示出了它们的独特之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