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为客忆乡关,樽酒何时别此间。
今日移舟出城市,多情却恋眼中山。
两年为客忆乡关,樽酒何时别此间。
今日移舟出城市,多情却恋眼中山。
陈藻

陈藻

宋福州福清人,字元洁,号乐轩。师事林亦之,为林光朝再传弟子。不仕,授徒不足自给,课妻子耕织以为生。卒年七十五。私谥文远。有《乐轩集》。 ▶ 2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
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¹
译文:遭贬后不仅被众人所弃,更为鬼神相辱相欺。
注释:¹鬼神欺:凌准贬后,母丧,两弟相续死,己又丧其明以殁,灾难踵至,故云“鬼神欺”也。
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
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¹期。
译文:人才难得,果然就是这样,像凌准这样的才子,居然于悲苦中客死他乡。
注释:¹大患:谓死。
凌人古受氏,吴世夸雄姿。
凌人¹古受氏,吴世夸雄姿。
译文:凌家的祖先为尧舜时代的受氏,三国时的《吴书》曾对凌统大加夸赞。
注释:¹凌人:《周礼·天官》凌人:“凌人,掌冰。”
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
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¹
译文:尔后的富阳凌氏寂寞无闻,凌准的才气又使家族名冠江南。
注释:¹“寂寞”二句谓凌统之后,富阳凌氏遽尔衰落,无有声望之人。英气所聚乃在准也。
六学成一贯,精义穷发挥。
六学¹成一贯,精义穷发挥。
译文:六经要旨一气贯通,你把所有的精妙之处都加以发扬。
注释:¹六学: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著书逾十年,幽赜靡不推。
著书逾十年,幽赜(zé)¹靡不推。
译文:卧薪尝胆,著述十年,你为多少玄奥解疑释难。
注释:¹幽赜:《易系辞》“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天庭掞高文,万字若波驰。
天庭¹(shàn)²高文,万字若波驰。
译文:你在朝廷中撰写的雄文,万言文辞有若洪波奔放。
注释:¹天庭:宫廷。²掞:舒展,铺张。
记室征两府,宏谋耀其奇。
记室征两府,宏谋耀其奇。
译文:你曾受聘于邠宁、泾原两府担任智囊,宏略高论足以显露出奇思妙想。
车酋轩下东越,列郡苏疲羸。
车酋轩下东越¹,列郡苏疲羸(léi)
译文:你奉命出巡浙东一带,惩治贪吏,慰劳百姓,了解他们的苦难。
注释:¹东越:指浙东地区。
宛宛凌江羽,来栖翰林枝。
宛宛¹凌江羽,来栖翰林枝。
译文:犹如回旋翻飞在大江之上的丹凤,终于栖憩在翰林的枝端。
注释:¹宛宛:《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宛宛黄龙,与德而升。”
孝文留弓剑,中外方危疑。
孝文¹留弓剑,中外²方危疑。
译文:在德宗意外崩驾的重大关头,宫廷内外谣言四起,危机重重。
注释:¹孝文:德宗谥曰“德宗神武孝文皇帝。”²中外:谓宫内与朝廷。
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
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¹
译文:是你力排众议,迅速公开遗诏,为拥立新君慷慨陈辞,使天下转危为安。
注释:¹“抗声”二句:德宗崩,近臣议秘三日乃下遗诏,凌准独抗危词,以语同列王伾,画其不可者六七,乃以旦日发丧,六师万姓安其分。
徒隶肃曹官,征赋参有司。
徒隶¹肃曹官,征赋参有司。
译文:执掌徒隶簿,你为同僚做出了廉洁的榜样,主管征赋事,你坚持制度处处为朝廷打算。
注释:¹徒隶:狱中服役的犯人。
出守乌江浒,左迁湟水湄。
出守乌江浒¹,左迁²(huáng)水湄。
译文:曾出任和州太守,又左迁至湟水之畔。
注释:¹乌江浒:谓和州也。²左迁:贬职。
高堂倾故国,葬祭限囚羁。
高堂¹倾故国,葬祭限囚羁(jī)
译文:母亲病故于家乡,而你为谪人,生不能养死不能葬。
注释:¹高堂:旧称父母为高堂。
仲叔继幽沦,狂叫唯童儿。
仲叔继幽沦¹,狂叫唯童儿。
译文:不久后两弟又相继辞世,在他们身边痛哭的只有尚未省事的儿郎。
注释:¹“仲叔”句言两弟相续去世。
一门即无主,焉用徒生为!
一门即无主,焉用徒生为!
译文:家中失去了主心骨,苟活的生者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一去不返。
举声但呼天,孰知神者谁?
举声¹但呼天,孰知神者谁?
译文:无奈中只好抬头喊天,万能的神呵,你今在何方!
注释:¹“举声”句言呼天不应。
泣尽目无见,肾伤足不持。
泣尽目无见¹,肾伤足不持。
译文:你痛哭得泪尽声绝双目失明,肾气衰竭,走路摇晃。
注释:¹“泣尽”句言凌准悲伤过度,“不食,哭泣,遂丧其明以没。”
溘死委炎荒,臧获守灵帷。
(kè)¹委炎荒,臧(zāng)²守灵帷。
译文:你竟然暴死于炎热的蛮荒,守灵的没有亲人,只有仆人与丫环!
注释:¹溘死:屈原《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²臧获:奴婢贱称也。
平生负国谴,骇骨非敢私。
平生负¹国谴,骇²骨非敢私。
译文:你在生被贬谪在边远之地,死后骸骨也不能回归故乡。
注释:¹负:遭受,遭遇。²骇:通骸。
盖棺未塞责,孤旐凝寒颸。
盖棺未塞责,孤旐(zhào)¹凝寒颸(sī)²
译文:悲哀呀!盖棺之后仍是流言四起,孤独的灵旗在寒风中冻凝不扬!
注释:¹旐:一种黑色魂幡,出丧时用。²飔:凉风。
念昔始相遇,腑肠为君知。
念昔始相遇,腑肠为君知。
译文:想当年我们初次相识,一见如故,互诉衷肠。
进身齐选择,失路同瑕疵。
进身齐选择,失路同瑕疵。
译文:我们选择了共同的改革目标,进身朝廷,又因为一样的原因被贬南蛮。
本期济仁义,合为众所嗤。
本期济仁义,合为众所嗤。
译文:我们原本期望以仁义普济众生,那必然为愚蠢的人群讥笑中伤。
灭身竟不试,世义安可支!
灭身竟不试,世义安可支!
译文:我们到死也未有用武之地,维系正义,还有何指望?
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
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
译文:死去的,当然一了百了,苟活者,却忧思千万。
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
顾余九逝魂¹,与子各何之?
译文:我自己每晚都多次梦回长安,不知是否能与你同路返乡?
注释:¹九逝魂:《楚辞·九章·抽思》:“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
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
译文:兄弟呀!我长歌当哭全然出于心灵深处的哀恸,为国为民,并非仅仅是为你而悲伤!
注释:最后二句言柳宗元与凌准二人同命也。

  “兔死狐悲”,比喻遭遇不幸的人总是引起同命人的震惊和哀怜,这是因为同样的人生遭遇,塑造了同样的人生感受,故一人有难,同命者必怜之。白居易《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说的也是同样的感受。人生的伤心事莫甚于此者,那就是与自己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突然死去,进而使自己联想到生的悲伤和死的幻灭。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感受。

  第一部分

  首先用点睛之笔大致介绍了凌准的“才”与“命”,凌准是个“才济命不济”的人,最后英年早逝。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第二部分

  1、柳宗元介绍了凌准高贵的出身——他的祖先是尧舜手下的掌水之官,他的前辈凌统是三国孙权的大将,功勋卓著,威震江东。2、写了他渊博的学识,他身怀六艺,发愤写作,才华横溢,捭阖纵横。凌准是个学富五车的才子,他写了一首万言诗给当时的丞相,得到赏识,被提拔为崇文馆校书朗。诗中所讲的“天庭才炎 高文,万字若波驰”讲的就是这件事。凌准还著有30万言的《后汉春秋》,八万言的《六经解围人文集》。柳宗元称赞他“著书逾十年,赜靡不推”,并不是用虚言为死人溢美。3、写他的五大政绩,一是建中初年,凌准在邰宁节度使府中(又称征西府)以金吾兵曹的身份任掌书记,受到普遍好评。二是他出巡浙东以观察判官的身份安抚老百姓,惩治贪官污吏,官声很好。三是写他因为在浙东的政绩被皇上诏为翰林学士。四是写凌准在公元805年(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死后,朝廷大臣都认为五天以后再发丧,而凌准此时挺身而出,认为天下无主,必使四方猜疑,有野心的人乘机作乱,应该立即将皇上驾崩的消息通告天下;另立新主,诏告四方,以安定天下。当时的重臣王伾听从他的意见,第二天发丧,结果验证凌准的意见是准确的。由于及时发丧,确立了新君,天下人心安定,有异志者也不敢动。五是凌准在翰林院调度钱粮,公正廉明,使那些作奸犯科者、想从国家的钱财中捞一把的人为之整肃。柳宗元通过介绍凌准的政德、政行、政绩表现了他非凡的政治才能和练达利索的政治品格。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第三部分

  柳宗元表达了对凌准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永贞革新”失败后,凌准开始被贬到四川河州作刺史,与柳宗元一样,永贞元年九月他是在赴河州刺史任的路上,再次被降职,被贬到更僻远的广东连州做司马。在他被贬的途中,他的母亲经不起儿子远谪他乡的打击,因病而逝。紧接着,他的两个弟弟死亡,而朝廷的命令却是被贬之人不能回家送丧,必须按期到任。凌准为此痛不欲生,涕泪横流。“泣尽目无见,肾伤足不持”——把眼睛哭瞎了,身体也垮了,不久便一命归天。“溘死委灵荒,臧获守灵帷”,天下的人都认为他是罪人、小人,连他的尸骸都不敢接近。人虽然死了,连个公正的评价都没得到,只有孤零零的灵幡和凄冷的寒风陪伴着他的孤坟。柳宗元是在为好友鸣不平,也是夫子自道,是对共同的不公正的命运和世道的谴责与抗争。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第四部分

  柳宗元一往情深,无限感慨地回顾了二人的友谊。两人从认识开始便肝胆相照,后来同时因文章功夫被选拔为朝廷重臣。在“永贞革新”运动中砥柱中流、冲锋陷阵,改革失败后,又同时贬为刺史,再贬为司马。两个人都年轻气盛、壮志凌云,想为天下人谋福利、成仁义,想不到,一腔热血、几年艰辛,竟成了天下小人的笑柄。少年壮志和一生功名都化为泡影。接下来柳宗元表达了生死异路,从此永诀的巨大悲哀。死者已逝,而活着人还将在世人的冷眼和唾沫,在心魔的滋扰下倍受折磨。“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我歌诚自恸,悲独为君悲。”告别自己同命的亡友,柳宗元为朋友悲为自己悲,一颗孤心在泣血、颤栗,这不仅是共同的命运产生的强烈共振,不仅是为过去的事情而感叹。柳宗元似乎是在凌准灵前长明灯的光焰里看到了自己同样不幸的未来。

liánzhōulíngyuánwài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fèizhúrénsuǒ suìwéiguǐshén 
cáinánrán huàn 
língrénshòushì shìkuāxióng姿 
chūnshuǐ yīngfāngzài 
liùxuéchéngguàn jīngqiónghuī 
zhùshūshínián yōutuī 
tiāntíngshàngāowén wànruòchí 
shìzhēngliǎng hóngmóuyào耀 
chēqiúxuānxiàdōngyuè lièjùnléi 
wǎnwǎnlíngjiāng láihànlínzhī 
xiàowénliúgōngjiàn zhōngwàifāngwēi 
kàngshēngzhào dìngmìngyóuchén 
cáoguān zhēngcānyǒu 
chūshǒujiāng zuǒqiānhuángshuǐméi 
gāotángqīngguó zàngxiànqiú 
zhòngshūyōulún kuángjiàowéitóngér 
ménzhǔ yānyòngshēngwéi 
shēngdàntiān shúzhīshénzhěshuí 
jìnjiàn shènshāngchí 
wěiyánhuāng zānghuòshǒulíngwéi 
píngshēngguóqiǎn hàifēigǎn 
gàiguānwèi zhàonínghán 
niànshǐxiāng chángwéijūnzhī 
jìnshēnxuǎn shītóngxiá 
běnrén wéizhòngsuǒchī 
mièshēnjìngshì shìānzhī 
tiánbǎiyōujìn gǒushēngwàn 
jiǔshìhún zhī 
chéngtòng fēiwéijūnbēi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二龙¹争战决雌(cí)²,赤壁楼船扫地空³
译文: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注释:¹二龙:指争战之双方。此指曹操和孙权。²雌雄:指输赢。³“赤壁”句:建安十二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与曹操在赤壁作战。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译文:烈火熊熊硝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在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馀迹。
君去沧江¹²澄碧,鲸鲵(ní)³唐突留馀(yú)迹。
译文:君去长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时争斗的遗迹。
注释:¹沧江:指长江,因古时长江较清澈呈青苍色,故称。²望:一作“弄”。³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译文:请您一定要将实地的观感写信告诉我,使我看过信后大壮心胆与气魄。

  此诗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突出周扫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有感而发,希望友人经常来信报告佳音。全诗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作品风格慷慨雄壮,蕴含了作者济时救民的思想感情。

  从此诗题目可以看出,诗人的创作意图在于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

  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形式上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段落。使人惊异的是,李白在前半短短四句中,就成功地完成了咏史的任务。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赤壁之战,曹操用大量军队,深入东吴国土,一心要同周扫“决”战,“争”雌雄。周扫虽处于劣势,但能化不利为有利,以火攻取胜,曹操只落得全军溃败的下场。上述内容在这两句诗里艺术地得到表现。

  上句化用《周易》里“龙战于野”的典故。“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下句以突如其来之笔,直接写出了赤壁之战曹操水师以失败告终的结局。“楼船扫地空”五字颇见妙思。曹军楼船云集江面,构成庞大的水上阵地,自谓坚如金城。不料这阵“地”顷刻间就被横“扫”一“空”。诗人不说楼船在水上安营,而说在“地”上扎寨,这既是对曹操水师在吴地彻底完蛋的如实刻画,也是对他吞并东吴土地梦想落空的含蓄讽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扫于此破曹公。”前面诗人用“楼船扫地空”五字预示了战争的结局。这两句才把造成这结局的缘由具体说出。但“烈火”句绝不仅仅是对“楼船扫地空”的原因的说明,更重要的是对古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的景象的真实写照。

  上句“张”“照”二字,极大地渲染了吴军的攻势。诗人把因果关系颠倒处理,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也显示了诗人对稳操胜券者的辉煌战果的深情赞许。赤壁之战的胜败,成因固然是吴方采用火攻法,但归根到底取决于两军统帅在战略战术上的水平。下句诗人以凝重之笔指出:善于决战决胜的周扫,就是这样从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击破曹操几十万大军的。这句虽然加入了议论成分,但周扫的儒将风度,却朴实自然地表现出来了。

  后半的送别,是在咏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字数虽与前半相等,实则等于前半的附庸。“君去沧江望澄碧”,这位友人就要离他而去,望着清澄碧绿的江波,少不了要兴起南浦送别的感伤。但古战场上“二龙争战”的“馀迹”还在脑际留存。“鲸鲵唐突留馀迹。”“鲸鲵”,是由《左传》上的典故引起的联想。“鲸鲵”是“大鱼名”,以喻那“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唐突”义同触犯。这里李白大约是喻指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李白在送别的诗行中,并没有完全割裂咏史的情感线索。

  但诗人又立即回到现实中来,“一一书来报故人”,希望友人走后经常来信报告佳音。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业抱负的人物。所以诗人在结尾写道:“我欲因之壮心魄。”诗人能从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壮”自己的“心”胆与气“魄”。

  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抱负,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壮年时代济世救民的思想感情。此诗把咏史与送别结合起来并特别突出前者,原因就在这里。

  此诗韵脚“平仄相半”,在形式上与王勃《滕王阁诗》一类“初唐短歌”相似。但避用律体,变婉丽和平之调为慷慨雄壮之声,这又是与王勃异趣的。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成都:巴蜀书社,198:25-29

chìsòngbié

bái tángdài 

èrlóngzhēngzhànjuéxióng chìlóuchuánsǎokōng 
lièhuǒzhāngtiānzhàoyúnhǎi zhōucáogōng 
jūncāngjiāngwàngchéng jīngtángliú 
shūláibàorén yīnzhīzhuàngxīn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野竹攒¹石生,含烟映江岛。
译文:满山的竹枝在石缝中顽强生长,把整个江岛辉映得郁郁葱葱。
注释:慈姥(mǔ)竹:又称“子母竹”。做箫笛较好竹种。产于安徽当涂县慈姥山而得名。常用以比喻母亲的抚爱。¹攒:通“钻”。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翠色落波深,虚声¹带寒早。
译文:翠绿的竹叶把自己的身影重重叠在碧绿的江水上,秋风吹来,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缭绕。
注释:¹虚声:空谷间的回声。意为秋风吹翠竹,令人过早地感到了秋天的寒意。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龙吟¹曾未听,凤曲²吹应好。
译文:我没有听过龙吟的声音,但是此竹箫发出的声音比笙箫奏出的乐音会更美妙。
注释:¹龙吟:竹制笛吹出的声音,指笛声,似龙鸣之声。²凤曲:指笙箫等细乐,美妙动听的乐曲。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不学蒲(pú)¹²,贞心³尝自保。
译文:做人啊,别像蒲草弱柳,一遇秋风就枯凋,要像这慈姥竹,迎风挺立,虚心贞洁,自强自尊。
注释:¹蒲柳:植物名,又名水杨。秋至而落叶。后用于比喻体弱或低贱。²凋:萎谢。言蒲柳质弱,不胜秋风而早凋。³贞心:坚贞不渝之节操。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运用铺叙手法,描绘出一幅慈姥竹从石缝中钻出、茂盛竹枝叶缭绕轻烟辉映江岛的景致。与序相和,写尽一时一地风貌、气概。“攒石生”尽显慈姥竹充满生机,传达出慈姥竹坚韧不拔的神韵、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为全诗最精彩之笔,是咏竹诗中的绝品。钱钟书先生命之为通感,颇不尽意。同样李得裕《竹径》:“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同样是好句,或可称为体物尽性,人皆有此感只是诗人能更格物而写出文字。诗句中描绘出一幅青翠的竹色倒映在碧波之中水更绿、风吹竹声带来一片早春寒意的景致,富有无可言说之美。“翠色”句写色,“虚声”句写声。竹色使波色加深,瑟瑟的风竹之声使人似觉有春寒袭来。诗句通过人的各种感官的感受,从多角度描写慈姥竹,用以咏竹,颇有新意。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之声,比笙箫奏出的“凤曲”更好。明写慈姥竹制笛吹出的声音,似龙鸣般动听,更胜笙箫奏出的“凤曲”。实则写诗人的感觉,突出慈姥竹高风亮节的品格,妙趣横生。

  “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借蒲柳与慈姥竹对比手法,描绘出一幅蒲柳易凋谢、慈姥竹坚贞高洁的景致,侧面烘托出慈姥竹的坚韧顽强,从来不畏惧来自曲折恶劣的环境的折磨,亦是诗人喻己,托物言志,托慈姥竹“攒石生”的坚韧顽强,言诗人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

  在这首诗里,诗人没有按照一般人对“慈姥竹”的理解,表现母子之爱,而是从竹的本性着眼,赞颂竹之“贞心”。此诗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诗人在生动描写竹之美的基础上,结句又通过对比手法,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明写赞颂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实则写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抒发了诗人自身向往高尚人格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周裕苍著.中国竹文化:黄河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157-158
乌鸟私情虽孝恳,谀人藐主岂忠诚。
乌鸟私情虽孝恳,谀(yú)¹(miǎo)主岂忠诚。
译文:即便你说什么乌鸟私情,看似孝顺恳切;实则阿谀他人藐视主上,这怎么算是忠诚的表现?
注释:¹谀人:奉承的人。谀:媚,奉承。
堂堂在耙天潢派,何必陈情以伪名。
堂堂在耙(pá)天潢(huáng)¹派,何必陈情以伪名。
译文:堂堂天潢贵胄,何须假借亲情来伪饰你的名望?
注释:¹天潢:指皇族宗室子孙。

chénqíngbiǎo--jīnpéngshuō

niǎoqíngsuīxiàokěnrénmiǎozhǔzhōngchéng

tángtángzàitiānhuángpàichénqíngwěimíng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译文: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金风吹拂片片红蕉叶飒飒有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北畔(pàn)是山¹南畔海²,只堪(kān)³图画不堪行
译文:闽中北面是高山南临汹涌大海,便于成图作画而道路崎岖难行。
注释:¹北畔是山:指闽中地势,北边是连绵的山脉。²南畔海:指闽中南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³只堪:只能的意思。⁴图画:指画画。⁵不堪行:指行走起来十分困难。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景。诗人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细密,雨的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法将“风”人格化。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容易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诗人有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地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旁观者兴奋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于是,便有了结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这不仅是诗人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诗人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而透过这些“紫”、“红”的耀眼色彩,透过那些音韵和谐的声响,不难发现,诗人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诗人笔下的景色,也都不知觉地印上了深深的乡愁的印记。于是,“菊”也好,“蕉”也好,乃至那“山”,那“海”,都成为诗人一种情感的载体,成为诗人以景抒情的绝佳选择。这就是所谓“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之意了。

  诗人跋涉异乡,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必然。可诗人在诗中,却有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矛盾娓娓地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借此,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其中,弥漫于其中。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 .唐诗鉴赏大典(十二)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134-135 .
2、 尚作恩 等 .晚唐诗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270-271 .

mǐnzhōngqiū

xún tángdài 

yúncóngcóng fēngnònghóngjiāoshēng 
běipànshìshānnánpànhǎi zhǐkānhuàkānxí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