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言未深切,聊可烛朦胧。好辩若无益,庶以雷群聋。
空言未深切,聊可烛朦胧。好辩若无益,庶以雷群聋。
群仙去已久,吾侪当嗣功。
群仙去已久,吾侪当嗣功。

xióngfēijiànhòu--chén

kōngyánwèishēnqièliáozhúménglónghǎobiànruòshùléiqúnlóng

qúnxiānjiǔcháidānggōng

陈普

陈普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751篇诗文

猜您喜欢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青枫飒(sà)¹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²迷。
译文: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
注释:郡城:指济南府(今山东济南市)。明卿:吴国伦的字,兴国(今江西兴国县)人,“后七子”之一。¹青枫飒飒:指吴将往之地。飒飒:风雨声。²楚:指江西,古为南楚。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谁向孤舟怜¹(zhú)²,白云³相送大江西。
译文: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
注释:¹怜,怜惜,这里有同情的意思。²逐客:指贬逐出京的官员,此谓吴国伦。³白云:这里是说自己心随白云送吴远赴江西贬所,表示对吴的同情。

  “青枫飒飒雨凄凄”,首句从时节、送别地点及风声雨景,层层渲染一种愁情,烘托出一个特定的场景。秋天本来就是令人伤感的季节,离别的地点、环境也令人消魂。“青枫”除了暗示分别、在江边外,还透露出一股飘泊的愁情,而此时之秋风秋雨更是愁煞人也。首句实融进了古人不少意境,有丰富含蕴,委婉地映衬出一对好友离别时低徊悱恻、依依不舍的感情。

  第二句“秋色遥看入楚迷”,循着上句意脉,将那悠悠愁思形象化地向纵深推进一层。“迷”字用得极妙,既是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风雨常使人联想到政治风雨,暗含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意境豁然开朗,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从正面表白心情,明代严嵩专政,采取高压政策,残酷地打击异已。吴国伦既因得罪严嵩而遭贬,李攀龙写此诗送别,许多话自然只能隐约示意了。这二句写唯有白云相送入江西,恐怕不仅在于以此显出别时情境的冷落凄凉,大约还有以此隐示吴国伦为人清正廉洁,正可与白云作伴之意,在艺术表现上更因此而收到了寂寞而又不孤独之妙,使感情不至一味地颓丧消沉。以此结篇,既对遭遇打击的友人传达了充分的同情,显示了双方的深情厚谊,更表达了对友人人格的充分信任,因而自能收到良好的宽慰友人的作用。“白云相送大江西”一句,表现了诗人的牵挂之情,和对朋友的赞赏和激励之意。既表明了自己思念关怀之情与白云同在,也用白云暗喻友人清高飘逸、潇洒独行的品格,字里行间饱含激励之情,只白云相送,何其寂寥;有白云相送,何其绝俗。堪称神来之笔。它是饱含着惜别之情的抒情笔法,又使人想象到当时诗人目送孤舟远去之景。笔意洒脱,与上句“孤舟逐客”联系起来,又传出一种凄凉之感。

  这首诗在感情处理和意象安排上,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其感情由低沉转入激越,意境凄冷转入高远。首句描写秋风秋雨的凄凉惆怅,感情十分低沉,意境十分凄冷。第二句写遥望秋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牵挂,氛围虽仍低沉。但境界已较前句开阔。三、四句基调急转直上,虚拟一问一答,冲破了低沉的情调,意境高远,感情激越。全在感情的最强音上嘎然而止,但句断而意未尽,余言袅袅,余韵悠长,颇堪回味。感情蕴含相当复杂,结构安排错落有致,伤时、惜别、惆怅、牵挂、劝勉、期望交织重迭,如果安排不当就会落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而本诗通过结构上的巧妙安排、剪贴,将这些复杂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而且意象不显芜杂,语言也十分自然。

参考资料:
1、 叶桂刚 王贵元.中国古代十大律诗精品赏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04:723
2、 田军 王洪.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08:498
3、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570

jùnchéngsòngmíngqīngzhījiāng西

pānlóng míngdài 

qīngfēng qiūyáokànchǔ 
shuíxiàngzhōuliánzhú báiyúnxiāngsòngjiāng西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同:衹)
世有伯乐¹,然后有千里马²。千里马常有,而³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同:衹)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注释:¹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²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³而:表转折。可是,但是。⁴故虽有名马: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虽然。名:名贵的。⁵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同“衹(只)”,只,仅。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⁶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⁷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之千里者¹,一食²³(sù)一石(shí,旧时读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¹⁰有千里之能¹¹,食不饱,力不足¹²,才¹³¹⁴不外见(xiàn)¹⁵,且¹⁶¹⁷与常马等¹⁸不可得¹⁹,安²⁰²¹其能千里也?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注释:¹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²一食:吃一顿。食,吃。³或:有时。⁴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⁵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⁶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⁷食:喂。⁸其:指千里马,代词。⁹是:这样,指示代词。¹⁰虽:虽然。¹¹能:本领。¹²足:足够。¹³才:才能。¹⁴美:美好的素质。¹⁵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¹⁶且:犹,尚且。¹⁷欲:想要。¹⁸等:等同,一样。¹⁹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²⁰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²¹求:要求。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¹不以其道²,食(sì)³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¹⁰!其¹¹真无马邪¹²?其真不知¹³马也!
译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¹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²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³食之:食,通“饲”,喂。⁴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尽:竭尽,发挥出。⁵鸣:马嘶。⁶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⁷执:拿。⁸策:马鞭。⁹临:面对。¹⁰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¹¹其:难道,表反问语气。其:大概,表推测语气。¹²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¹³知:懂得,了解,认识。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年8月 :121-123 .

shuō

hán tángdài 

    shìyǒu ránhòuyǒuqiān qiānchángyǒu érchángyǒu suīyǒumíng zhǐrénzhīshǒu piáncáozhījiān qiānchēng  (zhǐtóng zhǐ )

    zhīqiānzhě shíhuòjìnshí zhězhīnéngqiānér shì suīyǒuqiānzhīnéng shíbǎo  cáiměiwàixiàn qiěchángděng ānqiúnéngqiān 

    zhīdào zhīnéngjìncái míngzhīérnéngtōng zhíérlínzhī yuē  tiānxià   zhēn zhēnzhī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火山¹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²行人绝。
译文:六月的火焰山更是灼热,赤亭道口怕要行人断绝。
注释:¹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²赤亭道口: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知君惯度祁(qí)连城¹,岂行愁见轮台²月。
译文:知道您经常度越祁连城,哪里会害怕见到轮台月。
注释:¹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²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脱鞍(ān)¹暂入酒家垆(lú)²,送君万里西击胡。
译文:请您下马暂进入酒家垆,送您到万里之外西击胡。
注释:¹脱鞍:一作“脱衣”。²酒家垆:此代指酒店。
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功名祗(zhǐ)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译文: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

  这首诗作于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载)旧历六月。当时,高仙芝正在安西率师西征,李副使(名不详)因公从姑臧(今甘肃武威)出发赶赴碛西(即安西都护府)军中,岑参作此诗送别。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作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况六月酷暑。作者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作一转折,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代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末两句直抒胸襟,更是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祗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悠扬流美的声调给人以奔放明快的诗意感受。自由活泼的韵律,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将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 .高适岑参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84-185 .
2、 林家英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09 .

sòngshǐ使西guānjūn

cénshēn tángdài 

huǒshānliùyuèyīnggèng chìtíngdàokǒuxíngrénjué 
zhījūnguànliánchéng néngchóujiànlúntáiyuè 
tuōānzànjiǔjiā sòngjūnwàn西 
gōngmíngzhǐxiàngshàng zhēnshìyīngxióngzhàng 
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
十里长亭¹无客走,九重天²上现星辰。
译文:数十里的长亭无人走过,九重天上现出明亮的星辰。
注释:¹十里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五里设短亭,供行旅停息。²九重天:古人认为天有九层,故言之。
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
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¹尽关门。
译文:八河里的船只尽数收归船港,七千州星城的门都关了。
注释:¹州县:州与县的合称。
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
六宫¹五府²回官宰³,四海三江罢钓纶
译文:官员都回了府邸,江面上已无人垂钓。
注释:¹六宫:古代皇后的寝宫,正寝一、燕寝五,合为六宫。²五府:古代五个官署的合称,具体指代不明确。³官宰:官员。⁴钓纶:钓竿上的线。
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
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¹
译文:两座鼓楼的钟声响起,一轮明月照满乾坤大地。
注释:¹乾坤:指天地。

  这首七言律诗是诗人在《西游记》第三十六回中所写,从各个方面描述了明月当空之时,世间万物归于沉寂的景象,且诗中从十到一的数字排列,也给此诗带来了独特的趣味。

  首联“十里长亭无客走,九重天上现星辰”便有恢宏气势,从一个广大的视角来开篇。大地上的十里长亭已经没有旅途中的人过往,浩瀚的九重天繁星点点。诗人承题写夜晚之景,先以远景来铺排气势,从茫茫大地到万里苍穹,尽是夜景。

  颔联“八河船只皆收港、七千州县尽关门”转入对城池、河港的描写。各色河港里的船只都停止活动,回港休整;各府各县也都紧闭门户,不再办公。这里“八河”“七千”皆是虚数,极言河港、府县众多。

  颈联“六宫五府回官宰,四海三江罢钓纶”融合了四个数字,写出了万物俱寂的景象。并承接上联。州县之外、皇宫之内、五府之中皆是休息的时候,大小河流里也都没了垂钓的人儿。这样就与颔联结成一体,对人世间各种人的活动都交代了一遍,体现出夜晚来临人们都不再活动的特点。

  尾联“两座楼头钟鼓响,一轮明月满乾坤”交代了上述景象产生的缘由,钟鼓声响起,休息的时间已到,一轮明月挂在天空,而世间已经没了动静。两声清脆的钟鼓辉映托升出一轮美好的明月,整个意境也就形成了。

  整首诗大气磅礴,从各个角度来写寂静的夜色,景物布置构思精妙,颇具匠心。数字的加入,使得诗歌更有韵味和节奏感。

lúnmíngyuèmǎngānkūn--chéngēn

shízhǎngtíngzǒujiǔzhòngtiānshàngxiànxīngchén

chuánzhǐjiēshōugǎngqiānzhōuxiànjǐnguānmén

liùgōnghuíguānzǎihǎisānjiāngdiàolún

liǎngzuòlóutóuzhōngxiǎnglúnmíngyuèmǎngānkūn

自许山翁嬾是真,纷纷外物岂关身。
自许山翁¹懒是真²,纷纷外物³岂关身。
译文:把自己称作山翁慵懒自在,世间纷繁杂乱的万千事物与我何干。
注释:¹山翁:作者自指。²懒是真:语本杜甫《漫成二首》其二:“近识峨嵋老,知余懒是真”懒,指心情闲散,岂愿过问世间的事。³纷纷外物:世间纷繁杂乱的万千事物。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花如解笑¹还多事,石岂能言最可人²
译文:花如果能够解读人的心意会生出很多闲事,而石头虽然不能讲话但却能惹人喜爱。
注释:¹解笑:懂得笑。²可人:使人满意。
净扫明窗凭素几,闲穿密竹岸乌巾。
净扫明窗凭素几¹,闲穿密竹岸乌巾²
译文:明亮的窗边,茶几素净,高高地戴着乌角巾,于茂密的竹林中信步。
注释:¹素几:朴素洁净的几案。²岸乌巾:推起头上戴的黑头巾,露出前额。形容衣着简率,冠带随便。
残年自有青天管,便是无锥也未贫。
残年自有青天管,便是无锥(zhuī)也未贫¹
译文:等到年纪大了自然有老天来收留,即便所处之地极小也未必贫瘠。
注释:¹无锥也未贫:语本《景德传灯录》:“乃有偈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无卓锥之地,今年锥也无。”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是即便无立锥之地,也岂算贫。

  这首诗暗藏着诗人向佛向道的隐逸之心。“自许山翁懒是真,纷纷外物岂关身”,诗人此时年岁已高,两鬓染霜,自号“山翁”,又道自己“懒是真”,充满了自嘲的意味。而面对红尘琐事,驰骛追逐,他摇头笑叹,这些身外之物岂与我相关。从诗人的话语中故能知晓他洁身自好,岂与世俗同流的高洁情操,但真正隐含在情怀之下的岂过是浓重的失望,以及消极的隐遁之心。

  “花如解笑还多事,石岂能言最可人”,颔联诗人对比花与石来阐明他的隐逸之心。表面上他似乎是在赞美“讷言”之人,但仔细想来,人若处于朝堂之上、市井之中,“解笑”必定逃脱岂了;唯有在山林之中,与自然相融,这才岂需言语。而在他看来,庙堂之上的巧言令色之人,就是那“解笑”之花,而诗人是岂屑与之为伍的。

  “净扫明窗凭素几,闲穿密竹岸乌巾”,这是诗人描绘自己闲居之时的悠游姿态,表明自己隐士的身份。简朴而自由,这是诗人美化了自己的赋闲时光。

  “残年自有青天管,便是无锥也未贫”,在尾联中,诗人任情于天地之间,豪言道:风烛残年也岂用忧虑,命途自有苍天掌握,即使是赤贫到无立锥之地,只要心灵充盈,自由自在,我依然岂处于穷困境地。

  这首诗以“纷纷外物岂关身”为核心,将作者自己闲居的志向或描写、或抒情、或议论地剖于读者面前,让读者能深入了解诗人的高雅志趣。同时也应看到,这种隐逸的背后,其实也岂过是对药石罔效的南宋朝廷深深的失望。

参考资料:
1、 琬如.飞花令里读诗词 风暖鸟声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10:第191-19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