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情多懒率。每醉后疏狂,醒来飘忽。无心恋簪绂。温才高子建,韵欺王勃。胸中绝物。所容者、诗兵酒卒。一两时,调发将来,扫尽闷妖愁孽。
莫说。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到底臲卼。悬河口讷。非夙世,无灵骨。把湖山牌印,莺花权柄,牒过清风朗月。且束之、高阁休休,这回更不。
赋情多懒率。每醉后疏狂,醒来飘忽。无心恋簪绂。温才高子建,韵欺王勃。胸中绝物。所容者、诗兵酒卒。一两时,调发将来,扫尽闷妖愁孽。
莫说。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到底臲卼。悬河口讷。非夙世,无灵骨。把湖山牌印,莺花权柄,牒过清风朗月。且束之、高阁休休,这回更不。
葛长庚

葛长庚

白玉蟾(1134~1229),原名葛长庚,世称紫清先生。北宋琼管安抚司琼山县五原都显屋上村(今海南省琼山县石山镇典读村)人。书法善篆、隶、草,其草书如龙蛇飞动;画艺特长竹石、人物,所画梅竹、人物形象逼真;又工于诗词,文词清亮高绝,其七绝诗《早春》被收入传统蒙学经典《千家诗》。所著《道德宝章》(又称《老子注》),文简辞古,玄奥绝伦,独树一帜,被收入《四库全书》。其他著作有《海琼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罗浮山志》、《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等。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 ▶ 1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长林众草入秋荒,独有幽姿逗晚香。
长林¹众草入秋荒²,独有幽姿(zī)³晚香。
注释:¹长林:指大片的树林,广阔的树林。²荒:荒芜。³幽姿:谓清幽秀美的姿态。⁴逗:此处有散发、溢出之意。
每向风前堪寄傲,几因霜后欲留芳。
每向风前堪寄傲(ào)¹,几因霜后欲留芳。
注释:¹每向句:谓秋兰即使在风中亦傲骨挺然,不屈服。
名流赏鉴还堪佩,空谷知音品自扬。
名流¹赏鉴(jiàn)还堪佩²,空谷³知音品自扬
注释:¹名流:指文人雅士,有名望的人。²佩:古人多有佩戴兰花以示清雅、以求吉祥的习惯。³空谷:犹言深谷。⁴扬:昂扬,张扬。
一种孤怀千古在,湘江词赋奏清商。
一种孤怀¹千古在,湘江词赋(fù)奏清商²
注释:¹孤怀:谓清高孤傲的情怀。²湘江句:谓屈原流放于湘江畔所作的兰橘颂歌,一直付诸乐律,传唱至今。清商:古五音之一,商声。后则以之指各种乐曲。
向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是谓其品操高洁,风姿清雅,历来诗家吟诵者甚多。静诺此诗,一承前辈诗人旨趣,对兰草的清香傲骨,雅姿洁品作了进一步的阐扬。当然,诗言其志,内中自然寄托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说诗人以兰自况,亦无不可。至少我们可以认为,诗人爱兰,爱得很深沉很真挚,犹如千余年前楚三闾大夫屈原那样。这便是诗人的心声。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家临(lín)¹九江²水,来去九江侧。
译文:我的家临近九江边,来来往往都在九江附近。
注释:¹临:靠近。²九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同是长干人,生小¹不相识。
译文:你和我同是长干人,从小不相识真是很遗憾。
注释:¹生小:自小,从小时候起。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诗歌在语言上平白如话。从字面上看一览无余,是一个女子同一个男子江上偶遇的对话。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共同认同的美好的情感——深深的眷念家乡的感情让它获得了流传至今的生命力。

  在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一个舟行女子只因听到乡音,觉得可能是同乡,便全然不顾忌封建礼教的拘束而停舟相问,可见其心情的急切。而迫不及待地自报家门,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她盼望见到同乡的喜出望外的心情。这是因为乡音让她感到亲切,乡音让她产生要见到家乡亲人的冲动。这一切都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男子的答话是“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话虽是出自男子之口,却是对俩人共同的飘泊生涯的叹息,是长年流落在外的无奈。这叹息也是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诗人捕捉住一个生活场景,用白描手法抒写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既含蓄又生动,饶有生活趣味。

chánggānxíng ·jiālínjiǔjiāngshuǐ

cuīhào tángdài 

jiālínjiǔjiāngshuǐ láijiǔjiāng 
tóngshìchánggānrén shēngxiǎoxiāngshí 
西江上,风动麻姑嫁时浪。
西江¹上,风动²麻姑³嫁时浪
译文:西江边上,江风吹起了朵朵浪花,和麻姑当年出嫁时的情形一模一样。
注释:¹西江:应指江西盱江,古称汝水,江西省第二大河。发源于抚州广昌,流经广昌、南丰、南城……在南昌滕王阁附近汇入赣江。广昌至南城段称盱江,以下称抚河。据说女神麻姑出生盱江西岸。这里有麻姑山,是其修炼之处。²风动:江风吹动。《全唐诗》卷26_17‘西江上,风动麻姑嫁时浪’。³麻姑:古时道教女神,自称目睹三次桑海变迁,人们视她为寿星,有“麻姑献寿”之说。⁴嫁时浪:出嫁时的浪涛。
西山为水水为尘,不是人间离别人。
西山¹为水²水为尘³,不是人间离别人
译文:麻姑山的云化成了雨水,水流变为尘土离去。但它们不是世间离别之人,不会伤感。
注释:¹西山:应指盱江西岸的麻姑山。²为水:变为水流。³水为尘:水流变为尘土(离去)。⁴不是:但它们不是。⁵人间离别人:人世间离别之人(不会伤感)。离别,离去辞别。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
《古离别》是一首乐府诗,前两句是:“西江上,风动麻姑嫁时浪”。西江指长江。麻姑乃传说中的仙女,江西建昌(今江西奉新县西)人,今江西南城县麻姑山,相传是麻姑得道处。神话传说她自言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麻姑嫁时”指遥远的古代。全诗的意思是,西江上的风浪,看来和遥远的古代麻姑出嫁时的状况没有什么异样;从麻姑出嫁以来,世界几经沧桑,麻姑却不曾经历人间的那种离别。世人幻想出有婚嫁而无离别的神仙生活,正因为无法避免现实中的离别之苦,才拿空想来作安慰。对生离死别持豁达态度,语言质朴流畅,意境颇佳。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shù)¹断人行²,边秋³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注释:¹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²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³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从今夜白¹,月是故乡明。
译文: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注释:¹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有弟从分散,无家问死生¹
译文: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注释:¹有弟从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书长¹不达²,况乃³未休兵
译文: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¹长:一直,老是。²达:到。³况乃:何况是。⁴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参考资料:
1、 张明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03-504

yuèshè

 tángdài 

shùduànrénxíng biānqiūyànshēng  (biānqiūzuò :qiūbiān )
cóngjīnbái yuèshìxiāngmíng 
yǒujiēfēnsàn jiāwènshēng 
shūcháng kuàngnǎiwèixiūbīng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一枝红杏¹出墙头,墙外行人²正独愁。
译文:一枝淡红的杏花探出墙头,而墙外的行人正伤春惆怅。
注释:¹红杏:一作“红艳”。²行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正¹逢处更难留!
译文:这枝杏花的样子好像跟我一样伤春惆怅,我们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匆难相留的时节?
注释:¹可正:不正,不能忍受。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林空色暝(míng)¹(yīng)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译文:天色已晚,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陡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蜂飞蝶舞。
注释:¹色暝:一作“色曙”,意即天色破晓。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更忆帝乡¹千万树,澹(dàn)²烟笼日暗神州³
译文:这时候我更怀念长安的千万株桃浓杏淡,可惜暮色已经笼罩住了夕阳的光辉整个神州一片黯淡。
注释:¹帝乡: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京城长安。²澹:通“淡”。³神州:旧指中国。

  此诗首联“红杏出墙”与“行人正独愁”对比,点明作者的满怀愁绪;颔联给娇嫩欲滴的杏花赋予诗人郁闷不得志,漂泊异乡的忧思情怀;颈联中黄莺与蝴蝶形成对比,用黄莺比托,表达心志;尾联写诗人联想到往年在京城看到的迷人景色。全诗由红杏引起的愁思为切入点,托物寄兴,抒发了诗人对京都的怀念,情思细腻,有温李之风。

  吴融的诗传承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格,韵优美、语言清丽,巧于比兴,但他比温、李的诗在托物比兴的同时,更突出了凄清的感受和疏淡的情怀。吴融咏过桃花、木笔花、棠梨花、杨花等,但都显得雅重不足,唯独这首诗婉曲细密、感时怀事,成为千古咏赞杏花之先河。

  诗人作此诗时,远没有在《红白牡丹》中的“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的淡泊平静,也没有《追咏棠梨花十韵》中的“不贵绡为雾,难降绮作霞”洒脱豪放。开篇的“红艳出墙”与“行人正独愁”对比,满怀的愁绪开篇宣泄而出。后一句“长得看来犹有恨,可正逢处更难留”,用拟人的手法,给娇嫩欲滴的杏花赋予了感情,点出诗人郁闷不得志,漂泊异乡的忧思情怀。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黄莺与蝴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寒蝶未游”赞叹杏花春寒陡峭,不图万枝丹彩的品性。不见采蜜的飞蝶,只有黄昏归巢的黄莺,诗人用黄莺比托自己,表达了自己落魄之际,依然会像杏花一样经过漫长严寒的冬季,锋剑出鞘,昂然地展示自己,不论外部如何的苦涩艰难。诗人由眼前的春色美景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树万树红杏的绚丽迷人景色,又与“澹烟笼日暗神州”形成鲜明的对比,薄薄的烟雾笼罩着朝阳,神州大地春色满园的气象变得一片黯然。一个“暗”字使本诗的情感飞跃,点出了他的愁怀所在,托出了诗人深刻忆念和留恋着长安的生活,并且心思仍然萦注于朝廷,为朝廷担忧。

  总览此诗,开篇由花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用了“红艳”与“行人”、“瞑莺”与“寒蝶”、“帝乡千万树”与“澹烟笼日”三个对比的场景,诗用杏花、黄莺比兴自己,将自己的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的情怀,像剥春笋一般,一点点层层地剥开,展现给读者。诗人的情感由“愁”、“恨”到斗志勃发,到最后托出奋斗的目的和对象,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愁”与“游”也显示出诗句音韵的对仗。诗从表现手法,到语言、字句都正称佳作。

参考资料:
1、 乐云主编,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11,第635页

zhōngjiànxìnghuā

róng tángdài 

zhīhóngxìngchūqiángtóu qiángwàixíngrénzhèngchóu 
zhǎngkànláiyóuyǒuhèn kānféngchùgèngnánliú 
línkōngmíngyīngxiāndào chūnqiǎnxiānghándiéwèiyóu 
gèngxiāngqiānwànshù dànyānlǒngànshénzh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