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鸳蹙月天津近。归后嫩情常剩。灯市一年愁凝。心共梅花冷。
网尘洞户春沉静。衰尽冶游情性。羞见素娥娇影。明似愁鸾镜。
双鸳蹙月天津近。归后嫩情常剩。灯市一年愁凝。心共梅花冷。
网尘洞户春沉静。衰尽冶游情性。羞见素娥娇影。明似愁鸾镜。
史达祖

史达祖

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牵连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今传有《梅溪词》。存词112首。 ▶ 14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残灯风灭炉烟¹冷,相伴唯孤影。判²教狼藉(jí)醉清樽(zūn)³,为问世间醒判是何人。
译文:灯残风灭,香炉之烟也已经变冷,相伴的只有自己孤单的身影。情愿喝得酩酊大醉,借清酒来麻醉自己,问世间醒眼的是什么人。
注释:¹炉烟:熏炉或香炉之烟。²判:情愿、甘愿、不惜之意。³清樽:酒器,借指清酒(清醇之酒)。亦作“ 青樽 ”。亦作“ 清罇 ”。⁴醒判:清醒之判光。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难逢易散花间酒¹,饮罢空搔(sāo)²。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译文:相聚难离别易,唯又离别之时的酒宴,喝完之后独自搔头。闲愁总是交付喝醉来入眠,只害怕醒来时候自己依然在酒器面前。
注释:¹花间酒:谓美景良辰时之酒宴。²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起笔便是一副凄凉孤寂之境。夜风骤起,吹灭了摇曳的灯火,香炉里的烟灰早就凉透了。一阵风将房间里唯一的光明和温暖,不由分说地夺走了,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影子,伴着孤零零的词人。

  “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判是何人?”既然无人作伴,只有清酒陪伴自己。纳兰所说的“醒判”之人,便是屈原这般不随波逐流,英雄式的理想主义者。纳兰又何尝不是在以屈原自喻。身边小人对权势趋之若鹜,纳兰始终冷判以对,保持高洁之心,只是,这样一人对抗千军万马的日子,多么的孤单,多么的凄凉。

  “难逢易散花问酒,饮罢空搔首。”纳兰心事无人知,只有友人顾贞观懂他,但是相聚之日不多,不能时常与纳兰互诉衷肠,饮酒作诗。纳兰不住地叹息,别离漫长,相逢苦短,知己已去,剩自己一人面对这早早散了的宴席。酒喝光了,只能对着满桌的空杯搔首长叹。

  “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这句写得无限凄凉。既然闲愁萦怀,难以排遣,就让酒来麻醉它们吧,然后,再麻醉我自己,换得一时的安稳睡眠。可是醒来之后依然孑然一身,依然愁绪满怀、怕是又要到酒杯面前,喝得大醉一场。

  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顾贞观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当时身世的无奈,情真意切。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何灏等注析.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09:第174页

měirén ·cándēngfēngmièyānlěng

lánxìng qīngdài 

cándēngfēngmièyānlěng xiāngbànwéiyǐng pànjiàolángzuìqīngzūn wéiwènshìjiānxǐngyǎnshìrén 
nánféngsànhuājiānjiǔ yǐnkōngsāoshǒu xiánchóuzǒngzuìláimián zhǐkǒngxǐngshíjiùdàozūnqián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堂上谋臣尊(zūn)(zǔ)¹,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戈欤(yú)²?”曰:“可”。
译文:大堂之上谋臣开宴,边疆将士手持武器。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具备,地理环境优越,且众志成城。“可以讨伐燕国了吗?”说:“可以。”
注释:¹尊俎:酒器,代指宴席。²燕可戈欤:可以讨戈燕国了吗?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今日楼台¹(dǐng)(nài)²,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³》,不日四方来贺。
译文:今日在楼台之上筹谋国政,明年建立不世之功。大家一起高唱《大风歌》,不需多日四方便来庆贺。
注释:¹楼台:指相府。²鼎鼐:炊器;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古以之代相位。³大风歌:汉高祖扫平四海,统一天下之后,以家乡少年一百二十人伴倡,齐声高唱大风歌。

  词的上阕分析宋朝戈金的有利形势,首先刺堂之上有在宴席之中就能战胜列手的智谋之士,而在边疆有骁勇善战的将领与士兵。宋朝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说戈金是完全可行的。之所以要这样分析,主要是针对当时朝廷弥漫的自卑、畏敌情绪而言的。虽然已经议定要戈金,但是朝野上下对于抗金的胜利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刘过这首词就是鼓励大家要看到希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词中引用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盖子·公孙丑下》),其实就是强调虽然南宋的军队实力比不过金国的军队,但只要南宋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敌,充分发挥人和的作用,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南宋的。

  词的下阕瞻望南宋戈金的大好前景:只要执政者治理有方,君臣同心,同休共戚,那么明年一定会取得胜利的,而用不了多久,国家一定会强盛起来,引来四方朝贺的。这从全词的形势说到韩伉胄本人,是对他的强有力的支持,让人充满信心和勇气。

  该词运用很多口语化、散文化的句子,大有以文为词的倾向,读来朗朗上口,更增加了词的魅力。全词语言流畅、气势磅礴。

参考资料:
1、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第1078页

西jiāngyuè··tángshàngmóuchénzūn--liúguò

tángshàngmóuchénzūnbiāntóujiāngshìgàntiānshírényànyuē

jīnlóutáidǐngnàimíngniándàishānjiāchàngfēngfānglái

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
强饭¹日逾(yú)瘦,狭(xiá)²秋已寒。
译文:勉强进食,身体日渐消瘦,寒冷的秋日仍然穿着单薄不合身的衣服。
注释:¹强饭:亦作“彊饭”。 努力加餐;勉强进食。²狭衣:不宽阔的衣服。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
译文:不知不觉中慢慢的回想童年,那时候怎么知道人生如此艰难。
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
露气入茅屋,溪声¹(xuān)石滩。
译文:早上的露气侵入茅屋,在屋中就能听见溪水撞击石滩的喧闹声。
注释:¹溪声:溪涧的流水声。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译文:山中夜夜都会来到的月亮,到了黎明也从没有看过一眼。

  《倪庄中秋》是元代诗人元好问的一首诗,这首诗是写初秋时节,自己艰难的人生经历,由景入情,反映了艰辛的社会生活。

  元好问的这首诗,内容实在,感情真挚,语言优美而不尚浮华。

zhuāngzhōngqiū

yuánhàowèn jīncháo 

qiǎngfànshòu xiáqiūhán 
értóngmànxiāng xíngzhīnán 
máo shēngxuānshítān 
shānzhōngláiyuè dàoxiǎocéngkàn 
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一灯如萤(yíng)雨潺(chán)¹,老夫读书蓬户间。
译文:帘内一灯如豆,雨声淅沥沥,我在蓬户间读书。
注释:¹潺潺:形容雨声。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户凋朱颜。
译文:沉浸于书中与古人见面,对镜自照,只见容颜衰老,遗憾功名未成。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¹天何悭(qiān)²
译文:功名原本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失意潦倒,上天对我为何这般吝啬?
注释:¹蹭蹬:比喻失意潦倒。²悭:吝啬。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¹思天山。
译文: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注释:¹仗下:借指朝堂。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qiào)¹催换木棉裘(qiú),倚杖郊原作近游。
译文:料峭的寒风催着换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区原野去游玩。
注释:¹峭寒:料峭。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¹
译文:秋风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
注释:¹红他枫叶白人头:这是名句。

  这首诗的前两句勾勒出诗人拄着拐杖并顶着峭寒乘兴出游的形象,后两句中,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出语诙谐,在豁达的情怀中透着浓重的悲秋情调。全诗语言通俗浅显而又耐人寻味,风格诙谐风趣而透着哀凉,在写作上不落俗套,自创新意,抒发了时光把人抛、人老见白头的愁绪。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此诗开头一句就点出了深秋季节:时序更迭,秋气渐凛,料峭的霜风,阵阵中人,已使夹衣也难以御寒,必须换上木棉重裘了。枫叶红了的时候本不甚寒,正是“已凉天气未寒时”,但老人气血衰竭,已非此不可。江南深秋,棉袄也足可应付,但诗人已换上更为保暖的木棉重裘,可见其畏寒之极。其中,一个“催”字下得很有分量,言下有紧迫性,写出了光阴如箭,抛人无情的主观感受,实为三、四两句张本。接着的第二句通过几个短语,形象地刻画出主人公的龙钟老态,点出了题旨。“倚杖”并非“拖筇”,“近游”也非“远足”,脚力不济而只能就近盘桓散心的情形不言而喻。寥寥七字,把人物的情态和活动范围交待得十分清楚,一个在秋风中踽踽独行的伛偻老者的形象跃然纸上。与第一句共同勾勒出的形象是:在早寒的秋风中,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乘兴出游。在“峭寒”中,诗人的心情是旷达的、舒缓的,但难免有瑟索感。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由前两句的蓄势可知此处的怨悱绝非强说闲愁的调侃之词。秋风似一个守约的君子,年年如期而至,“管闲事”、煞风景”般地非要把枫叶吹红、青发染白不可,“红他枫叶”尚不足恨,因为第二年还可重发返青,“白人头”却是无从再黑了。本来秋风没有感情,也不好管闲事,枫叶之红、青丝之白,都与秋风没半点关系,诗人发此怪怨,实属无理。但越是无理,越是有情,诗人自入秋以来,一直不堪寒冷,再加上年事已高,感伤之情就从没断过,此刻他看到瑟瑟作响的红叶,一腔悲怀再也把持不住,便冲秋风抱怨道:“最是秋风管闲事。”这里的秋风,实际上已经超出它本身的含义,成为了整个秋天、甚至永远无情地流逝着的时间的代表,正是无情的岁月逼红了枫叶,也催老了诗人。在此,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尽管仍不忘幽默,出语诙谐,色彩对比鲜明,又用与秋风对话的语气将秋风拟人化,说得轻松俏皮,显得活泼而特别有生气,流露出一种豁达的情怀,却也从中透出一种浓重的悲秋情调,蓄意悖理的手法让哀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使人读而黯然。其中,末句采用“句中对”的形式。“红”与“白”的对照,使人感到衰飒之中犹不失清丽。此处,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让哀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仿佛读者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洒泪。诗意或脱胎于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但二者意境是有所不同的:蒋词写春景,伤春未免无聊;此诗写秋意,悲秋更觉沉挚。

  全诗语言通俗浅显而又耐人寻味,风格诙谐风趣而透着哀凉,在写作上不落俗套,一扫“悲秋"、 “垂老叹”等传统作品低沉悲苦的调子,自创新意。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498
2、 周啸天 主编.元明清名诗鉴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062

zhào qīngdài 

qiàoháncuīhuànmiánqiú zhàngjiāoyuánzuòjìnyóu 
zuìshìqiūfēngguǎnxiánshì hóngfēngbáirént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