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家十亭观,棋置宛相望。是中富墨妙,伟哉苏与黄。
君家十亭观,棋置宛相望。是中富墨妙,伟哉苏与黄。

wángzhīchéngfèngyuántíngdùnyǒutíng--shìdàoqián

jūnjiāshítíngguānzhìwǎnxiāngwàngshìzhōngmiàowěizāihuáng

释道潜

释道潜

释道潜,本名昙潜,号参寥子,赐号妙总大师。俗姓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续骫骳说》)。一说姓何,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咸淳临安志》卷七○)。幼即出家为僧,能文章,尤喜为诗。与苏轼、秦观友善,常有倡和。哲宗绍圣间,苏轼贬海南,道潜亦因诗获罪,责令还俗。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曾肇为之辩解,复为僧。崇宁末归老江湖。其徒法颖编有《参寥子诗集》十二卷,行于世。 ▶ 45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殽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
宾之初筵(yán),左右秩(zhì)秩。笾(biān)豆有楚,殽(yáo)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钟鼓既设,举酬(chóu)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发彼有的,以祈尔爵。
译文:客人刚来到筵前准备入席,分左右两列落座谦让有序。竹笾木豆排列得整整齐齐,笾豆里的食品是那样精致。酒是那样醇厚柔和又甜美,喝起酒来大家都非常满意。编殽和金鼓都已经摆布好,宾主举杯敬酒从容又安逸。天子的熊靶已经树立起来,箭在弦上强弓也已经拉开。射手们已经聚集到靶场上,把你们的射箭本领拿出来。开弓放箭每发都要射中靶,为的是罚你饮酒欢乐开怀。
注释:初筵:宾客初入席时。筵,铺在地上的竹席。左右:席位东西,主人在东,客人在西。秩秩:有序之貌。笾豆:古代食器礼器。笾,竹制,盛瓜果干脯等;豆,木制或陶制,也有铜制的,盛鱼肉虀酱等,供宴会祭祀用。有楚:即“楚楚”,陈列之貌。肴核:肴为豆中所装的食品,核为笾中所装的食品。旅:陈放。和旨:醇和甜美。孔:很。偕:通“皆”,遍。醻:同“酬”。举醻,举杯。逸逸:义同“绎绎”,连续不断。大侯:射箭用的大靶子,用虎、熊、豹三种皮制成。一般的侯也有用布制的。抗:高挂。斯:语助词。张:张弓搭箭。射夫:射手。发功:发箭射击的功夫。有:语助词。的:侯的中心,即靶心,也常指靶子。祈:求。尔爵:爵,饮酒尽也;尔爵,就是求射中而让别人饮罚酒之意。
籥舞笙鼓,乐既和奏。烝衎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子孙其湛。其湛曰乐,各奏尔能。宾载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
(yuè)舞笙(shēng)鼓,乐既和奏。烝(zhēng)(kàn)烈祖,以洽百礼。百礼既至,有壬有林。锡尔纯嘏(gǔ),子孙其湛。其湛(dān)曰乐,各奏尔能。宾载(zài)手仇,室人入又。酌彼康爵,以奏尔时。
译文:执龠而舞吹起笙来敲响鼓,各种乐器一齐奏响多和谐。向创业的先祖们敬献乐舞,以便附和燕礼的繁文缛节。繁复的礼制仪轨一一演遍,场面隆重盛大又气氛热烈。上神传旨赐你们纯洁祝福,子子孙孙永远幸福又安康。子孙万代幸福安康又快乐,尽情展示你们的本领特长。客人们手执酒杯寻找对手,陪酒的出来进去忙个不休。宾主们倾满美酒举杯痛饮,向列祖列宗进献时鲜祭品。
注释:籥舞:执籥而舞。籥是一种竹制管乐器,据考形如排箫。烝:进。衎:娱乐。洽:使和洽,指配合。有壬:即“壬壬”,礼大之貌。有林:即“林林”,礼多之貌。锡:赐。纯嘏:大福。湛:和乐。奏:进献。载:则,便。手:取,择。仇:匹,指对手。室人:主人。入又:又入,指主人亦随宾客入射以耦宾,即耦射。康爵:空杯。时:射中的宾客。
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怭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宾之初筵,温温其恭。其未醉止,威仪反反。曰既醉止,威仪幡幡。舍其坐迁,屡舞仙(qiān)仙。其未醉止,威仪抑抑。曰既醉止,威仪怭(bì)怭。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译文:客人们刚到未入席饮酒前,一个个温文尔雅恭谨庄严;当他们还没有喝醉的时候,一个个保持形象顾着脸面;等他们酩酊大醉以后再看,一个个举动轻浮丧尽威严;离开自己的座位到处乱转,不停地手舞足蹈姿态翩跹。当他们还没有喝醉的时候,一个个保持形象谦抑低调;等他们酩酊大醉以后再看,一个个放浪形骸举止轻佻;这都是喝酒不节制惹的祸,不知道自己的轻重乱了套。
注释:止:语气助词。反反:谨慎凝重。曰:语助词。幡幡:轻浮无威仪之貌。舍:放弃。坐:同“座”,座位。仙仙:同“跹跹”,飞舞貌。抑抑:意思与前文“反反”大致相同而有所递进。怭怭:意思与前文“幡幡”大致相同而有所递进。秩:常规。
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之俄,屡舞傞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宾既醉止,载号(háo)载呶(náo)。乱我笾豆,屡舞僛(qī)僛。是曰既醉,不知其邮。侧弁(biàn)之俄,屡舞傞(suō)傞。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饮酒孔嘉,维其令仪。
译文:客人喝醉酒以后你就看吧,又是大呼小叫还吵闹不迭;打翻了我筵席上的笾和豆,手上乱抓乱挠步态也歪斜。这都是喝酒不节制惹的祸,不知道自己犯下多大过错。头上歪戴着帽子出尽洋相,还总是狂呼不止醉舞婆娑。如果喝醉了酒你及时离席,宾主双方你好我好享清福。如果喝醉了酒还赖着不走,这就叫害人害己自取其辱。饮酒本是件非常好的事情,关键是要保持形象讲风度。
注释:号:大声乱叫。呶:喧哗不止。僛僛:身体歪斜倾倒之貌。邮:通“尤”,过失。弁:皮帽。俄:倾斜不正。傞傞:醉舞不止貌。伐德:败德。令仪:美好的仪表礼节。监:酒监,宴会上监督礼仪的官。
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三爵不识,矧敢多又。
凡此饮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臧(zāng),不醉反耻。式勿从谓,无俾(bǐ)大怠。匪言勿言,匪由勿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gǔ)。三爵不识,矧(shěn)敢多又。
译文:总的来讲吧饮酒这件事情,有人保持清醒有人醉糊涂。一般都要现场设立监酒官,有的还辅设个史官来监督。有人喝酒喝醉了当然不好,也有人喝不醉反倒不满足。好事者不要再殷勤劝酒了,别让好酒之辈太放纵轻忽。不该说的话不能张口就来,无根无据的话不要瞎秃噜。喝醉酒之后胡说八道的话,罚他拿没角的小公羊赔罪。三杯酒就认不清东西南北,哪里还敢让他再多灌几杯?
注释:史:酒史,记录饮酒时言行的官员。燕饮之礼必设监,不一定设史。臧:好。式:发语词。俾:使。大怠:太轻慢失礼。匪言:指不该问话。匪由:指不合法道的话。童羖:没角的公山羊。三爵:三杯。不识:不知。矧:何况。又:“侑”之假借,劝酒。

  这是《小雅》中篇幅之长仅次于《小雅·正月》和《小雅·楚茨》的一首诗。此诗章法结构非常严谨。这不仅是指它全部五章每章均十四句,且都是标准的四字句;更是指它章节之间内在组织上的精妙。诗内容大致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两章写合乎礼制的酒宴,第二部分两章写违背礼制的酒宴,两者同以“宾之初筵”一句起头,而所描述的喝酒场面却大相径庭,暴露出理想状态与现实境况的尖锐矛盾。第三部分为末章,是总结性的言辞,连用“不”、“勿”、“无”、“匪”、“矧敢”等表示否定义的词集中凸现否定意蕴。各部分之间起承转合脉络极其分明。第二个印象是诗人的写作技巧非常高明。诗人之意实在“刺”,前两章却用“美”为“刺”作映衬,使丑恶的事物在与美好的事物的对比中更显出其丑恶,欲抑先扬,跌宕有致。而诗人的“刺”即使是在最重要的第三、第四两章中,也并不剑拔弩张,疾言厉色,只是反覆直陈醉酒之态以为警诫,除了烂醉后手舞足蹈的姿势不惜重言之以外,“载号载呶”、“乱我笾豆”、“侧弁之俄”写醉汉吵吵嚷嚷、弄乱东西、衣冠不正,也都抓住了特征。并且,诗人还善于通过“既醉而出,并受其福”之类的委婉语、“由醉之言,俾出童羖”之类的戏谑语,来作“绵里针”式的点染。借形象说话,实招就是高招。当然,并不是说此诗没有正面的说理成分,末章就主要是说理,但毕竟使读者对酗酒的害处深感悚惕的还是那些描写醉态的句子。

  诗人技巧上的高明之处,在具体的修辞上,也得到充分的表现,除了消极修辞外,积极修辞更是丰富多彩。“左右秩秩”、“举醻逸逸”、“温温其恭”、“威仪反反”、“威仪幡幡”、“屡舞仙仙”、“威仪抑抑”、“威仪怭怭”、“屡舞僛僛”、“屡舞傞傞”,这是叠字修辞格的运用,频度之高,在整部《诗经》中似乎也不多见,那种奇佳的摹态效果,令人叹服。“笾豆有楚,肴核维旅”、“既立之监,又佐之史”,则是非常标准的对偶修辞格。“宾之初筵”、“其未醉止”、“曰既醉止”、“是曰既醉”等句都同章或隔章、邻章重复一次,是重复修辞格,而由其重复所产生的效应则不同。如上文所说“宾之初筵”的重复意在引出对比。但“其未醉止”、“曰既醉止”的重复,则既与从“威仪反反”、“威仪幡幡”到“威仪抑抑”、“威仪怭怭”的递进紧扣,又有“其未醉止”一组重复与“曰既醉止”一组重复的两层对比,从中更可见出结构的精整。而“是曰既醉”的隔章重复,所起作用是将第三、第四这最重要的两章直接串联起来。还有一种《诗经》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格——顶针,此诗也有两例,即“以洽百礼”之后接以“百礼即至”,“子孙其湛”之后接以“其湛曰乐”。这两个顶针修辞在同章中仅隔两句,相距很近,也是诗人为加重语气而作的刻意安排。另外,“钟鼓既设,举醻逸逸;大侯既抗,弓矢斯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这一段又是排比句,且两句一换韵,有很强的节奏感。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81-486

bīnzhīchūyán

míng xiānqín 

bīnzhīchūyán zuǒyòuzhìzhì biāndòuyǒuchǔ yáowéi jiǔzhǐ yǐnjiǔkǒngjiē zhōngshè chóu hóukàng gōngshǐzhāng shètóng xiàněrgōng yǒu ěrjué 

yuèshēng yuèzòu zhēngkànliè qiàbǎi bǎizhì yǒurènyǒulín ěrchún sūndān dānyuēyuè zòuěrnéng bīnzàishǒuqiú shìrényòu zhuókāngjué zòuěrshì 

bīnzhīchūyán wēnwēngōng wèizuìzhǐ wēifǎnfǎn yuēzuìzhǐ wēifānfān shězuòqiān xiānxiān wèizuìzhǐ wēi yuēzuìzhǐ wēi shìyuēzuì zhīzhì 

bīnzuìzhǐ zàiháozàináo luànbiāndòu  shìyuēzuì zhīyóu biànzhīé suōsuō zuìérchū bìngshòu zuìérchū shìwèi yǐnjiǔkǒngjiā wéilìng 

fányǐnjiǔ huòzuìhuòfǒu zhījiān huòzuǒzhīshǐ zuìzāng zuìfǎnchǐ shìcóngwèi dài fěiyányán fěiyóu yóuzuìzhīyán chūtóng sānjuéshí shěngǎnduōyòu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
吴公子札¹来聘。……请观于周乐²。使工³为之歌周周南》周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周邶》周鄘》周卫》¹⁰,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¹¹、武公¹²之德如是,是其周卫风》乎?”为之歌周王》¹³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周郑》¹⁴,曰:“美哉!其细¹⁵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周齐》,曰:“美哉,泱泱¹⁶乎!大风也哉!表东海¹⁷者,其大公¹⁸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周豳》¹⁹,曰:“美哉,荡²⁰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²¹乎?”为之歌周秦》²²,曰:“此之谓夏声²³。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周魏》²⁴,曰:“美哉,渢渢²⁵乎!大而婉,险²⁶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周唐》²⁷,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²⁸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²⁹,谁能若是?”为之歌周陈》³⁰,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周郐》³¹以下无讥³²焉!
译文:吴国公子季札前来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鲁国人让乐工为他歌唱周周南》和周召南》。季札说:“美好啊!教化开始奠基了,但还没有完成,然而百姓辛劳而不怨恨了。”乐工为他歌唱们周邶风》、周庸风》和周卫风》。季札说:“美好啊,多深厚啊!虽然有忧思,却不至于困窘。我听说卫国的康叔、武公的德行就像这个样子,这大概是周卫风》吧!”乐工为他歌唱周王风》。季札说:“美好啊!有忧思却没有恐惧,这大概是周室东迁之后的乐歌吧!”乐工为他歌唱周郑风》。季札说:“美好啊!但它烦琐得太过分了,百姓忍受不了。这大概会最先亡国吧。”乐工为他歌唱周齐风》。季札说:“美好啊,宏大而深远,这是大国的乐歌啊!可以成为东海诸国表率的,大概就是太公的国家吧?国运真是不可限量啊!”乐工为他歌唱周南风》。季札说:“美好啊,博大坦荡!欢乐却不放纵,大概是周公东征时的乐歌吧!”乐工为他歌唱周秦风》。季札说:“这乐歌就叫做正声。能作正声自然宏大,宏大到了极点,大概是周室故地的乐歌吧!”乐工为他歌唱周魏风》。季札说:“美好啊,轻飘浮动!粗扩而又婉转,变化曲折却又易于流转,加上德行的辅助,就可以成为贤明的君主了”乐工为他歌唱周唐风》。季札说:“思虑深远啊!大概是帝尧的后代吧!如果不是这样,忧思为什么会这样深远呢?如果不是有美德者的后代,谁能像这样呢?”,乐工为他歌唱周陈风》。季札说:“国家没有主人,难道能够长久吗?”再歌唱周郐风》以下的乐歌,季札就不作评论了。
注释:¹吴公子札:即季札,吴王寿梦的小儿子。²周乐:周王室的音乐舞蹈。³工:乐工。⁴周周南》周召南》:周诗经》十五国风开头的两种。以下提到的都是国风中各国的诗歌。⁵始基之:开始奠定了基础。⁶勤:劳,勤劳。⁷怨:怨恨。⁸邶: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汤阴南。⁹庸: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新乡市南。¹⁰卫: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淇县。¹¹康叔:周公的弟弟,卫国开国君主。¹²武公:康叔的九世孙。¹³周王》:即周王风》,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的乐歌。¹⁴郑: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新郑一带。¹⁵细:琐碎。这里用音乐象征政令。¹⁶泱泱:宏大的样子。¹⁷表东海:为东海诸侯国作表率。¹⁸大公:太公,指国开国国君吕尚,即姜太公。¹⁹豳:西周公刘时的旧都,在今陕西彬县东北。²⁰荡:博大的样子。²¹周公之东:指周公东征。²²秦:在今陕西、甘肃一带。²³夏声:正声,雅声。夏:西周王跷一带。²⁴魏:诸侯国名,在今山西芮县北。²⁵沨沨:轻飘浮动的样子。²⁶险:不平,这里指乐曲的变化。²⁷唐:在今山西太原。晋国开国国君叔虞初封于唐。²⁸陶唐氏:指帝尧。晋国是陶唐氏旧地。²⁹令德之后:美德者的后代,指陶唐氏的后代。³⁰陈: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³¹郐:在今河南郑州南,被郑国消灭。³²讥:批评。
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为之歌周小雅》¹,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²之遗民焉!”为之歌周大雅》³,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译文:乐工为季札歌唱周小雅》。季札说:“美好啊!有忧思而没有二心,有怨恨而不言说,这大概是周朝德政衰微时的乐歌吧?还是有先王的遗民在啊!”乐工为他歌唱周大雅》,他说:“宽广啊!和美啊!抑扬曲折而本体刚劲,恐怕是文王的德行吧!”
注释:¹周小雅》:指周诗·小雅》中的诗歌。²先王:指周代文、武、成、康等王。³周大雅》:指周诗·大雅》中的诗歌。熙熙:和美融洽的样子。
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为之歌周颂》¹,曰:“至矣哉!直而不倨²,曲而不屈;迩而不逼³,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八风平;节¹⁰有度¹¹,守有序¹²。盛德之所同也!”
译文:乐工为他歌唱周颂》。季札说:“达到顶点了!正直而不傲慢,屈从而不卑下,亲近而不因此产生威胁,疏远而不因此背离,变化而不过分,反复而不令人厌倦,悲伤而不愁苦,欢乐而不放纵堕落,用取而不会匮乏,宽广而不张扬,施予而不耗损,求取而不贪婪,安守而不停滞,行进而不泛滥。五声和谐,八音协调,节拍合于章法,演奏先后有序。这都是拥有大德行的人共有的品质啊!”
注释:¹周颂》:指周诗经》中的周周颂》、周鲁颂》和周商颂》。²倨:傲慢。³逼:侵逼。⁴携:游离。⁵荒:过度。⁶底:停顿,停滞。⁷五声:指宫、商、角、徵、羽。⁸和:和谐。⁹八风:指金、石、丝、竹、翰、土、革、本做成的八类乐器。¹⁰节:节拍。¹¹度:尺度。¹²守有序:乐器演奏有一定次序。
见舞《象箾》、《南龠》者,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见舞周象箾(shuò)》¹、周南龠(yuè)²者,曰:“美哉,犹有憾!”见舞周大武》³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周韶濩(hù)者,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见舞周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见舞周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dào)¹⁰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¹¹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译文:季札看见跳周象箫》和周南龠》两种乐舞后说:“美好啊,但还有美中不足!”看到跳周大武》时说:“美好啊,周朝兴盛的时候,大概就是这样子吧。”看到跳周陬》时说:“圣人如此伟大,仍然有不足之处,做圣人实不容易啊!”看到跳周大夏》时说:“美好啊!勤于民事而不自以为有功。除了夏禹外,谁还能作这样的乐舞呢!”看到跳周陬箫》时说:“德行达到顶点了!伟大啊,就像上天无所不覆盖一样,像大地无所不容纳一样!虽然有超过大德大行的,恐怕也超不过这个了。观赏达到止境了!如果还有其它乐舞,我也不敢再请求观赏了!”
注释:¹周象箾》:舞名,武舞。²周南龠》:舞名,文舞。³周大武》:周武王的乐舞。⁴周韶濩》:商汤的乐舞。⁵惭德:遗憾,缺憾。⁶周大夏》:夏禹的乐舞。⁷不德:不自夸有功。⁸修:作。⁹周韶萷》:虞舜的乐舞。¹⁰帱:覆盖。¹¹蔑:无,没有。

  鲁国是当时保存周朝文物较多,文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因而季札特地请求观赏“周乐”。孔子也说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周朝的文化,在那时人们心目中处于突出的地位。周乐就是周朝的乐曲。乐工们为季札演奏,他随观随评,大加赞赏,并叹为“观止”。观止,意思是观赏的这些乐曲,水平最高,到此为止,无须再看别的了。《古文观止》的书名,即来源于此。文章记述了演奏的顺序和季札的评论,反映了春秋时代艺术欣赏的水平和特点,且对后世具有一定影响。

  文中记述演奏的顺序是《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郐》《小雅》《大雅》《颂》,最后是舞蹈。这里的乐名、顺序,与现存的《诗经》大体上相同,只是《豳》提前,自《郐》以下,没有评论,省记了《曹》。季札观周乐这一年,孔子尚幼,大约只有七八岁,这就是说,在孔子以前,《诗经》已有雏形。后来孔子用“诗三百”作为教材,可以肯定是在周乐的基础上,精选而成。

  季札对周乐的评论,可分为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赞美的,这是绝大多数;一种是褒贬不明的,如《陈》;一种是没有评论的, “自《郐》以下,无讥焉”。在赞美的评论中,往往以“美哉”的赞语开头,句式虽然近似,但并无重复雷同之感。因为他的评论,着眼各国的历史政治,能联系不同的情况来谈。季札评论《周南》《召南》,着眼于文王的教化,说道:“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评论《邶》《鄘》《卫》,着眼于卫康叔武公的德政,说道:“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评论《王》,联系周室东迁的历史,说道:“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评论《郑》,联系苛政,说道:“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评论《齐》,联系姜太公的功绩和地理位置,说道:“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评论《豳》,联系周公东征的历史,说道:“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评论《秦》,联系周发祥地,说道:“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评论《魏》,考虑到政治上的需要,说道:“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评论《唐》,联想到唐尧的历史传统,说道:“深思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他对于《雅》《颂》的评论,也是如此。这些评论,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联系、思考,仍然表现了季札的智慧,它符合艺术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这一根本原理。值得注意的是,季札的赞语“美哉”并不是指政治情况的好坏,而是指反映现实的艺术效果。尽管他认为《郑》“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仍然用“美哉”加以赞赏,这表明他并没有把政治和艺术混为一谈。他对周乐的评论,说明他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季札对周乐的评论,并不是一种理论分析,它偏重于描述观赏者的经验和感受。他对《颂》下这样的评语:“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这就是一种笼统的、比喻式的感受,而不是具体的,可以捉摸的理论分析。这一方面与乐曲这种艺术偏重于内心感受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欣赏水平、欣赏习惯有关。这一特色,对后世影响甚大,而且不限于音乐,还直接影响到文学批评。甚至像《文心雕龙》《诗品》这样的专著,以及众多的诗话词话,都保持着这一特色,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种传统。

  季札对周乐的评论,以对《颂》的评价为最高。先以“至矣哉”作一总评,然后用了十四个“而不”句式来描述他的感受。这段文字从语言的运用上,十四句排列在一起,显得整齐有力,令人觉得《颂》的水平高不可及。接着又用四个“三字句”来舒缓语气,最后归结为“盛德之所同也”。这一段话也像一首乐曲一样,节奏鲜明,流畅悦耳,但在内容上,却反映了季札艺术眼光的局限性。他的评语,归结起来,也就是说它“四平八稳”。《诗经》中的《颂》,不过是贵族的颂祖耀德之词,而乐曲演奏得“四平八稳”,在季札看来,却如此高雅,这说明他仍然未脱离贵族的艺术趣味。

参考资料:
1、 王彬.中华文学经典 散文(上卷).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01月 :第21页—第23页

zháguānyuè

zuǒqiūmíng xiānqín 

    gōngzháláipìn   qǐngguānzhōuyuè shǐ使gōngwèizhī zhōunán   shàonán  yuē  měizāi shǐzhī yóuwèi ránqínéryuàn wèizhī bèi   yōng   wèi  yuē  měizāi yuān yōuérkùnzhě wénwèikāngshū gōngzhīshì shì wèifēng   wèizhī wáng yuē  měizāi ér zhōuzhīdōng  wèizhī zhèng  yuē  měizāi shèn mínkān shìxiānwáng  wèizhī   yuē  měizāi yāngyāng fēngzāi biǎodōnghǎizhě gōng guówèiliàng  wèizhī bīn  yuē  měizāi dàng yuèéryín zhōugōngzhīdōng  wèizhī qín  yuē  zhīwèixiàshēng néngxià zhīzhì zhōuzhījiù  wèizhī wèi  yuē  měizāi fēngfēng érwǎn xiǎnérxíng  míngzhǔ  wèizhī táng  yuē  shēnzāi yǒutáotángshìzhīmín rán yōuzhīyuǎn fēilìngzhīhòu shuínéngruòshì  wèi zhī chén  yuē  guózhǔ néngjiǔ   kuài xiàyān 

    wèizhī xiǎo  yuē  měizāi érèr yuànéryán zhōuzhīshuāi yóuyǒuxiānwángzhīmínyān  wèizhī   yuē  guǎng广zāi  éryǒuzhí wénwángzhī  

    wèizhī sòng  yuē  zhìzāi zhíér ér ěrér yuǎnérxié qiānéryín éryàn āiérchóu yuèérhuāng yòngérkuì guǎng广érxuān shīérfèi értān chǔér xíngérliú shēng fēngpíng jiéyǒu shǒuyǒu shèngzhīsuǒtóng  

    jiàn xiàngshuò   nányuè zhě yuē  měizāi yóuyǒuhàn  jiàn  zhě yuē  měizāi zhōuzhīshèng ruò  jiàn sháo zhě yuē  shèngrénzhīhóng éryóuyǒucán shèngrénzhīnán  jiàn xià zhě yuē  měizāi qínér fēi shuínéngxiūzhī  jiàn sháoshuò zhě  yuē  zhìzāi  tiānzhīdào zhīzài suīshènshèng mièjiā guānzhǐ ruòyǒuyuè gǎnqǐng  

人生只合梁园住,快活煞几个白头父。指他家五辈风流,睡足胭脂坡雨。说宣和锦片繁华,辇路看元宵去。马行街直转州桥,相国寺灯楼几处。
人生只合梁园¹住,快活煞(shà)几个白头父。指他家五辈风流,睡足胭(yān)(zhi)²雨。说宣和³锦片繁华,辇(niǎn)看元宵去。马行街直转州桥,相国寺灯楼几处。
译文:人生能居住在开封古城,真是一大幸事,你看那几位白发老头,谈笑风生,快乐何似。他们中有的人祖上五代都生活在此,过惯了京城的安稳日子。老头儿们闲话起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城花团锦簇,繁华之至。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人们都涌上御街去观赏灯市。从马行街直转至州桥,处处火树银花,耀如白日;更有几处灯楼格外壮观,坐落在那著名的大相国寺。
注释:夷门:战国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东城门,后遂成为开封城的别称。¹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的园囿,位于今开封市东南。²胭脂坡:唐代长安地名。³宣和:宋徽宗年号,即1119年至1125年。⁴辇路:天子车驾常经之路。此指汴京御街。⁵马行街: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名。⁶州桥:又名汴桥、天汉桥,在汴京御街南,正对皇宫。⁷相国寺:原为北齐建国寺,宋太宗朝重建,为汴京著名建筑,其中庭两庑可容万人。

  起句“人生只合梁园住”,是模仿唐人张祜的“人生只合扬州死”(《纵游淮南》)的故作奇语。接着,以“几个白头父”的闲谈和回忆,来支持这一结论。这其实就同唐诗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样,表面上是抚今追昔,实质上却充满了年光飞逝的沧桑之感。

  上片出现了“白脂坡”的地名,这原是唐代长安城中的一处所在。作者移入“夷门”,正是为了影射出此地在北宋时期作为全国都城的事实。同样,“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曲中强调“他家五辈风流”,这“风流”无疑是属于宋代汴京的全盛时期。换句话说:“白头父”们是在演说和追念前朝,他们虽不是遗民,但父祖辈对于故国的爱国情感却一代代传了下来。这在元代是忌讳的,所以曲中的“快活煞”三字,只是作者使用的障眼法。

  白头父谈话的主题是“说宣和”,而且着眼于其时的“锦片繁华”。作为具有典型性的例证表现,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观灯。北宋汴京的元宵灯市,是天下闻名的,其时张灯结彩,火树银花,金吾不禁,连大内前的御街,也任由百姓和行人来往观赏。“辇路”、“马行街”、“州桥”、“相国寺”……“白头父”们如数家珍,表现出强烈的缅怀和神往。“宣和”是“靖康”前的年号,也就是宋徽宗在禅位做太上皇前的最后几年,下距北宋的灭亡已近在咫尺。老父们对他荒政失国的过失未予责备,却津津乐道他在元宵灯节的与民同乐,并以此作为“人生只合梁园住”的一则论据,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元代汉族百姓的民族情绪。“锦片繁华”在作者的时代已成为历史陈迹,诗人“夷门怀古”的用意与心情,可以想见。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鹦鹉曲·夷门怀古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原头火¹烧静兀(wù)兀,野雉(zhì)畏鹰²出复没³
译文:原野上火光冲天 ,火势盛大,野雉被猎火驱出草木丛,一见猎鹰,又吓得急忙躲藏起来。
注释:¹火:猎火。²鹰:猎鹰。³出复没:一本作“伏欲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¹弯弓惜不发。
译文:将军想当众表演自己的神功巧技,故而,骑出盘旋不进,拉满劲弓,却并不轻易发箭。
注释:¹盘马:骑马盘旋不进。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¹
译文:野雉受惊而飞,蓄满待发的弓箭也同时射出,野雉应声而中。
注释:¹“地形”二句:描绘狩猎的过程,用曹植《七启》“人稠网密,地逼势胁”句意。
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冲人决起百余尺,红翎¹白镞(zú)²随倾斜。
译文:那只受伤的野雉带着箭冲着人高高地飞起,一番挣扎之后,终于精疲力尽,染血的羽毛和雪亮的箭镞随着倾斜而下。
注释:¹翎:箭羽。²镞:箭头。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¹离披马前堕。
译文:将军仰天大笑,把射中的有着五色羽毛野雉挂在出前,随行军吏都来向他祝贺。
注释:¹五色:雉的羽毛。

  此诗虽仅寥寥十句,但写得波澜起伏,神采飞动。此诗不仅以最经济的手法分合交错地描写了射者、射技、观射者和被射物,而且暗示了诗人的“诗法”,即査晚晴所谓“以留取势,以快取胜”。宋代苏轼非常喜爱这诗,亲自用大字书写,以为妙绝。评论韩诗的人,多以这首诗作为韩诗的范例之一。

  首句写猎场的情境: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四周围静悄悄的。一个“静”字,传出画面之神,烘托猎前肃穆的气氛,由此可以想见从猎人员屏气静息,全神贯注地伫伺猎物的情态。这是猎射前的静态,与下文猎射时和猎射后的动态,成强烈的对照。次句写猎射的对象雉鸡,笔墨简捷精炼,衔接自然紧密。野雉被猎火驱出草木丛,一见猎鹰,吓得急忙又躲藏起来。“出复没”三字形容逼肖,活现出野雉惊惶逃窜的窘态,与下边“惜不发”呼应。阁本李谢校改作“伏欲没”,就索然无味了。两句是猎射前的情景。

  三、四句转入猎射,写将军的心理活动和猎射时的风度、神采。将军出猎自然不是单纯为了觅取野味,而是要显示自己的神功巧技。所以,他骑出盘旋不进,拉满强劲的弓,又舍不得轻易发箭。近人程学恂《韩诗臆说》评道:“二句写射之妙处,全在未射时,是能于空际得神。”所谓空际得神,就是不在实处作穷形极相之语。诗人不写将军如何勇猛敢决,也不写他如何纵横驰骤,呼鹰嗾犬,白羽交飞,围场中惯见的情景全部略去不提,而只选取了“盘出弯弓”这一特定的镜头,以突出将军矜持、自信、踌躇满志的神态。这里的巧,不仅指射技的精巧,更主要的是写人的智谋,写将军运筹的巧妙。这位将军不专恃武功取胜,他盘出弯弓,审情度势,选择着最能表现自己精湛射技的时机。他要像汉朝飞将军李广那样,“度不中不发,发必应弦而倒”,要一举使众人折服。一位有血有肉、有着鲜明性格特征的将军形象,便显现出来。两句笔势顿挫,用意精深。

  接着两句写“巧”。野雉隐没之处,地势渐渐狭窄,野雉处于“人稠网密,地迫势胁”(曹植《七启》)的窘境,要继续窜伏已不可能;观猎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饶有兴味地观赏将军猎射。这是将军一显身手的时机。正当野雉受惊乍飞的一刹那,将军从容地引满弓,“嗖”的一声,强有力的箭,迅猛而准确地命中雉鸡。“雉惊弓满箭加”,一“惊”一“满”一“劲”一“加”,紧凑简练,干脆有力,“巧”字之意于此全出。

  诗写到这里,似乎意已尽了。然而诗中忽起波澜,那只受伤的野雉带箭“冲人决起百余尺”,向着人猛地冲起百多尺高,可见这是只勇猛的雉鸡。侧写一笔,更显出将军的绝妙射技。“红翎白镞随倾斜”,野雉强作挣扎之后,终于筋疲力尽,带箭悠悠而堕,染血的翎毛和雪亮的箭镞也随之倾斜落下。这正是非亲历其境者不能道。诗写到这里,才直接点题,真是一波三折,盘屈跳荡。以写长篇古风的笔法来写小诗,更觉丰神超迈,情趣横生。

  末两句在热烈的气氛中关合全诗。先以“仰笑”二字,极为传神地突现将军个人的性格特征,一位地方主帅骄矜得意的神气跃然纸上,接着以“军吏贺”照应前面“伏人”,写出围观的军吏敬服将军绝妙的射技,为他的成功庆贺。末句接写“雉带箭”——一只五彩缤纷的野雉,毛羽散乱地堕向将军的出前。诗戛然而止,然余响不绝,韵味无穷。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06-307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84-785

zhìdàijiàn--hán

yuántóuhuǒshāojìngzhìwèiyīngchūméi

jiāngjūnqiǎorénpánwāngōng

xíngjiànzhǎiguānzhěduōzhìjīnggōngmǎnjìnjiànjiā

chōngrénjuébǎichǐhónglíngbáisuíqīngxié

jiāngjūnyǎngxiàojūnqiánduò

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
日南¹(fān)²古宣城³,碧落神仙拥使旌(jīng)
译文:日南边防重镇,古宣城历史悠久,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天上的神仙使用着旌旗。
注释:凌侍郎:宋代工部侍郎,字子奇,泾县凌弯人。侍郎,官名。宣州:知府,知州。¹日南:汉郡,汉武帝时设立,在今越南中部,东汉末以后,为林邑国所有。²藩郡: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借指边防重镇。³古宣城:自公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古称古宣城。⁴碧落: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做“碧落”。这里泛指天上。⁵使旌:用旌旗。
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
津吏¹戒船²东下稳,县僚(liáo)³负弩(nǔ)昼归荣。
译文:管理渡口的官吏押运船只,安全前往东边,同县做官的背着弓箭走在前面光荣地返回故乡。
注释:¹津吏:古代管理渡口﹑桥梁的官吏。²戒船:这里指押运船只。³县僚:同在一县做官。负弩:背着弓箭走在前面,表示极为尊敬。归荣:光荣地返回故乡。朱公:陶朱公,即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国宛(河南南阳)人。
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
江山谢守¹高吟地,风月²朱公故里情。
译文:谢朓曾在宣城任太守,用歌吟唱此地,这里也是朱公爱情故事的发源地。
注释:¹谢守:指谢朓,他曾在宣城任太守。²风月:指男女间情爱之事。
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
曾预汉庭三独坐¹,府中谁敢伴飞觥(gōng)²
译文:如果人们要坐着喝酒的话,像凌策的大人,谁还敢与他并起并坐,传杯把盏。
注释:¹汉庭三独坐:东汉光武帝在加强监察官僚权威方面,创造了一个有趣的形式,叫做三独坐。²飞觥:传杯。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晏殊送当时的工部侍郎凌策返乡。

  首联“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介绍古宣城是块圣地。碧霞满空,神仙都要摇动旌旗,在那里聚集。历史上的宣城 “易置不常,统治称重”宣城地灵人杰,便有凌侍郎这样的人才。

  颌联“津吏戒船东下稳,县拥负弩昼归荣”,写凌策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受命重新筹划从岭南运输香药至京师,凌策请求先由陆路运到南安,然后向北改为水运,只用士兵八百人,比过去节省下大量人力和大笔运费。由此,“卢之翰任广州无廉称,以策有干名,命代之,赐金紫。”凌策任英州知州期间,其时广、英路从吉河到板步二百里,每年盛夏瘴气四起,来往过客十死八九。凌策请求从大源洞开山修路,缩短了行程,方便了运输行旅。“由此,“代还,知青州。东封,以供亿之勤,超拜都官郎中,入判三司三勾院,出知扬州。”凌策押船营运、开山修路获得如此的成功与殊荣。

  颈联“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写凌策的家乡宣城原是谢朓、朱公的所住地。谢朓曾在宣城任太守,在府治之北陵阳峰上建室,取名“高斋”,吟出“空为大国忧,纷诡惊非一。安得扫蓬径,销吾愁与疾”等诗句,故有“谢守高吟地”之说。朱公即范蠡,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辅佐越国勾践灭吴国,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因古宣城 “禹贡扬州之域,”故有“朱公故里”之称。

  尾联“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赞扬凌策的功绩,一般人是不能比拟的。诗人不是从正面来写,而是用“三独坐”典,显示凌策身份的高贵及功劳之大。诗人说,如果人们要坐着喝酒的话,像凌策的大人,谁还敢与他并起并坐,传杯把盏,从侧面颂扬凌策的功劳。

  晏殊诗词有其思想上与艺术上的独特追求。他希望以歌颂太平为出发点,艺术上又追求“气象”,同时也讲求词的可歌性。在宋朝的所有宰相中,晏殊也许算是活得最明白的一个。歌颂太平正是其诗词创作趋于一途的共同表现,这也是由晏殊所处的环境、地位决定的。他不少作品直接写酒增加宴席上的欢乐气氛。如《奉和圣制上元夜》、《浣溪沙》等。这首诗借写酒来歌颂凌侍郎及他的家乡,但在一定程度上向“温柔敦厚”靠拢,无凄厉之音,得中和之美,珠圆玉润,其中感情如陈年甘醴,看似平淡,品之味长。

参考资料:
1、 邢少山.府中谁敢伴飞觥——晏殊《送凌侍郎还宣州》赏析[N].宣城日报,2012.02.15(第A7版).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